考研藥理學筆記1_第1頁
考研藥理學筆記1_第2頁
考研藥理學筆記1_第3頁
考研藥理學筆記1_第4頁
考研藥理學筆記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本〈理考£他儲雷

一、藥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每位醫(yī)生在給病人使用藥物之前都會遇到以下的問題:

1、究竟是否需要用藥

2、希望用藥后病人的狀況獲得何種改變

3、擬用的藥物是應能夠達到此目的

4、能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使藥物在合適的時

刻,合適的部位,達到合適的濃度,并持續(xù)合適的

時間。

5、該藥可能還有哪些其他效應,這些效應是否有

害。

6、晟衡利弊。

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藥理學知識,對每個藥物都有一個全面

的認識,指導我們合理用藥,這就是藥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將在緒論中著

重介紹有關藥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意義,在緒論中著重介紹藥物的作用、用途

和不良反應。

什么是藥理學?

4理學是研究藥物的學科之一,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包括病原體)之間相互作用

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

什么是藥物?

4物是能對生物機體產生某種生理或生化作用,并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或

用于計劃生育、殺滅病媒及消毒污物的化學物質。包括保健藥。

(一)、藥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藥物效應動力學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的動態(tài)規(guī)律。

可見藥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機體,屬于廣義的生理學范疇。它與主要研究藥

物本身的藥學科學有明顯的區(qū)別,藥理學是以生理學、生化學、病理學等為基

礎,為指導臨床各種合理用藥提供理論基礎的橋梁學科。

(二)、藥理學的主要任務:

1.闡明藥物作用機制

2.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

3.開發(fā)新藥

4.發(fā)現藥物新用途

5.闡明機體的生理、生化現象,推動其發(fā)展。

(三)、藥理學的研究方法:

藥理學的研究主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或

其組成部分的作用規(guī)律并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

近年來逐漸發(fā)展而設立的臨床藥理學是以臨床病人為研究和服務對象的應用科

學。其任務是將藥理學基本理論轉化為臨床用藥技術,即將藥理效應轉化為實際

療效,是基礎藥理學的后繼部分。

(四)、學習藥理學的主要目的:

是要理解藥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機制及如何充分發(fā)揮其臨床療效盡量避免對機

體有害的不良反應。

二、藥理學與藥物的發(fā)展史

藥理學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現代藥理學是從藥物學(即本草學)的基

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一)、藥物學(本草學)(哲學)

從公元前一世紀的的《神農本草經》至明朝《本草綱目》,通過口償身受、實

際體驗的方法,用樸素的唯物論解釋藥物的作用(以四氣五味講作用性質,以歸

經學說講作用部位),并對藥物進行篩選和評定,對藥物的生態(tài)、形態(tài)、性味、功

能和應用進行記載,在我國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藥理學(科學)

真正成為一門現代科學是從十九世紀開始的,在德國(1820年?1879年)建

立了第一個藥理實驗室,寫出了第一本藥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藥理學教

授。藥理學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藥物的作用,在深度上出現

了生化藥理學、分子藥理學等?;瘜W的發(fā)展使人們能從植物藥中提取有效成分和

合成新藥,擴大了藥物的范圍。生化學的發(fā)展為藥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學

方法,使人們能夠觀察藥物對生理功能的影響,從而打破了藥物作用的神秘觀

點,隨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使藥理學從整體、器官、細胞和亞細胞

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從深度上產生了生化藥理學、分子藥理學等。隨著自然科

學的相互滲透,出現了一系列藥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如臨床藥理

學、精神藥理學、免疫藥理學、時辰藥理學等。

生物化學在藥理學的發(fā)展中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激素、維生素的藥理學就

是生物化學發(fā)展的成果,尤其是近代的理論研究如受體學說,藥物代謝等都是靠

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發(fā)展起來的。

三、新藥開發(fā)與研究

新藥的開發(fā)是一個非常嚴格而又復雜的過程。各藥雖不盡相同,但藥理研究卻

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臨床有效的藥物都具有相應的藥理效應,但具有肯定藥

理效應的藥物卻不一定都是臨床有效的藥物。例如抗高血壓都能降低血壓,但降

壓藥并不一定都是抗高血壓藥,更不一定是能減少并發(fā)癥,延長壽命的好藥。因

此新藥開發(fā)研究必需要有一個逐步選擇與淘汰的過程。

為了確保藥物對病人療效和安全,新藥開發(fā)除了需要有可靠的科學實踐結果,

各國政府還對新藥生產上市的審批與管理制定了法規(guī)(《新藥審批辦法》、《新藥審

批辦法中藥補充和修訂》),對人民健康及工商業(yè)經濟權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藥的來源

新藥的來源包括:天然產物、半合成化學物質、全合成化學物質

開發(fā)新藥的途徑:1.根據有效藥物的植物分類學尋找近親品種進行篩選。如甘

味藥(人參、黨參、黃茂)能補能緩,是因其大部分所含

成份都是機體代謝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如氨基酸、糖類、

成類、維生素等。

2.從有效藥物化學結構與藥理活性關系推斷,定向合成系列產品篩

選。

3.對現有藥物進行化學結構改造(半合成)或改變劑型,以獲得高效

低毒應用方便的藥物。

4.對于機體內在抗病物質(蛋白成分)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即將的特

異基因區(qū)段分離并植入能迅速生長的細菌或酵母細胞,以

獲得大量所需蛋白藥物)進行篩選。

(二)新藥研究

新藥研究過程一般分為三步:

1.臨床前研究:該階段的主要內容為處方組成、工藝、藥學、藥劑學、藥

理、毒理學的研究。對于具有選擇性藥理效應的藥物,在進行臨床試驗前還需

測定藥物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及消除過程。臨床前的藥理研究是要弄清新

藥的作用范圍及可能發(fā)生的毒性反應,在經藥物管理部門的初步審批后才能進

行臨床試驗,目的在于保證用藥安全。

2.臨床研究:新藥臨床研究是確定一個藥物在人身上是否安全有效的關鍵一

環(huán)。一般按其目的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應進行①安全性預測??稍谏倭孔栽刚?/p>

(包括患者或正常人)進行,一般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觀察新藥耐受

性、找出安全劑量。②有效性試驗(100例)再選擇有特異指征病人按隨機分

組,設立已知有效藥物及空白安慰劑雙重對照(對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損病人

健康的空白對照)并盡量采用雙盲法(病人及醫(yī)護人員均不能分辨治療藥品或

對照藥品)觀察,同時還需進行血藥濃度監(jiān)測計算藥動學數據。③較大范圍的

臨床研究:受試驗例數一般不少于300例。先在一個醫(yī)院以后可擴大至三個以

上醫(yī)療單位進行多中心合作研究。最后一個階段為④廣泛的安全性,有效性考

察:對那些需要長期用藥的新藥,應有5()?1()()例病人累積用藥半年至一年的

觀察記錄,由此制定適應證、禁忌證、劑量療程及說明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

后,再經藥政部門的審批才能生產上市。

3.售后調研是指新藥問市后進行的社會性考慮與評價,在廣泛的推廣

應用中重點了解長期使用后

出現的不良履應和遠期療效(包括無效病例),藥物只能依靠廣大用藥者(醫(yī)

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

小結

本章關鍵詞:藥理學、藥物、藥物效應動力學(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

(藥動學)

第2*番軸取成勃力號

第一節(jié)藥物的基本作用

一、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藥物作用

是指藥物與機體細胞間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應機制,有其特異性。例如強

心式能抑制心肌細胞膜上酶活性。A

強心睨皿》心肌細胞膜酶藥理.心肌收縮去

(二)藥理效應

是藥物作用的結果,是機體反應的表現,對不同器官有其選擇性。例如:強

心貳能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上酶活性。(強心式的藥物作用)而獲得增強心肌收縮

力的藥理效應。

因此藥理效應實際上是機體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

2.補充不足(維生素、激素)或改變體液成份。

3.抑制或殺滅病原體以及癌易的I化療藥)

4.改變機體的反應性G衰竭)

②藥理效應的選擇性(藥物作用幅異性高記

藥物在適當劑量時,只對某些組織器官發(fā)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組織器官作

用很小或無作用。藥物作用特異性高的藥物不一定引起選擇性高的藥理效應。二

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具有特異性阻斷M—膽堿受體的藥物作用,但藥理

效應選擇性并不高,對心臟、血管、平消肌、腺體中樞神經功能均有影響,而且

有的興奮,有的抑制。

一般是說,藥物A用特異性強及藥理效應選擇性高的藥物應用時針對性較好,

可以準確地治療某種疾病或某一癥狀。選擇性低的藥物副反應較多,但廣譜藥物

在多種病因或診斷未明時也有其方便之處,例如,廣譜抗生素、廣譜抗心律失常

藥等。

③藥理效應的二重性:凡符合用藥目的或能達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叫做治療作用

(治療效果)

1.治療(治療效果)藥理效應與治療效果并非同義詞。

例如:具有擴張冠脈效應的藥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藥(潘生丁),

抗冠心病藥也不一定都會取得緩解心絞痛臨床療效。

2.不良反應其余不符合用藥目的,甚或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反應統稱為不良反

應。

通常情況下,用藥時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會同時出現,這就是藥物作

用的兩重性。

治療效果

1.對因治療用藥目的在于消除原發(fā)致病因子,徹底治愈疾病稱為對因治療,或

稱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體內致病菌。

2.對癥治療用藥目的在于改善癥狀稱為對癥治療,又稱治標。對癥治療雖未能

根除病因,但在診斷未明或病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的疾病都是必不

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癥如休克、驚厥、心衰、高熱、劇痛時,對

癥治療可能比對因治療更為迫切。

三、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是藥物固有效應的延伸,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預知的,但不一定是可

以避免的。少數較嚴重的不良反應是較難恢復的,稱為藥原性疾病。例如慶大霉

素引起的神經性耳聾。腫苯噠嗪引起的紅斑狼疾等。

1.副作用是在治療量下與防治作用同時出現的和用藥目的無關的作用,一般

不太嚴重。這是由于藥理效應選擇性低,涉及多個效應器官,當

某一效應用作治療目的時,其他效應就成為副反應(副作用)。

例如:阿托即抑制腺體分泌一一麻醉前給藥(口干)

松弛如滑肌一一解除胃腸絞痛(腹脹氣)

麻黃堿不弛支氣管平消肌一一平喘

興奮本樞神經系統一一失眠

副作用是可以預知的,也是可以轉化的。

2.毒性反應是在劑量過大或蓄積過多時發(fā)生的危害性反應。一般比較嚴重。

毒性作用一般是藥理效應延伸,是可以預知的,也是應該避免發(fā)生的

不良反應。

例如:澤地黃一一室顫

催眠藥一一呼吸抑制、昏睡

根據中毒癥狀發(fā)生的快慢和接觸藥物過程毒性反應可分為:

①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突然使用過大劑量立即發(fā)生的毒性反應,急性毒性多

損害循環(huán)、呼吸及神經系統功能。

②慢性毒性是長期反復使用蓄積后逐漸發(fā)生的毒性反應。慢性毒性多損害

肝、腎、骨髓、內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變等三致

反應也屬于慢性毒性范疇。

由此可見,企圖增加劑量或延長療程以達到治療目的是有限度的,過量用藥

十分危險的。

防止毒性反應發(fā)生的主要措施:1.控制劑量或給藥時間間隔。

2.注意劑量個體化。

③后遺效應是指停藥后血藥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理效應。

例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停藥后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數月

內難以恢復。

④停藥反應是指突然停藥后原有疾病的加劇,又稱回躍反應。

例如:長期服用可樂定降血壓,停藥次日血壓將激烈回升。

可樂定(一)突觸前膜a2(負反饋力長期使用后a2對敏感性J調

節(jié)不足,突然停用可樂定取消負反鐐,末梢大量釋放f

⑤變態(tài)反應是一類免疫反應,也稱過敏反應。常見過敏體質病人,臨床表現

各藥不同,各人也不同。反應性質與原有效應無關,反應嚴重

度差異很大,與劑量無關,從輕微的皮疹,發(fā)熱至造血系統抑

制、肝腎損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種癥狀,也可能多種癥狀

同時出現。停藥后反應逐漸消失,再用時可能再發(fā)。

致敏物質可能是藥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謝物,也可能是藥

劑中雜質。臨床前常做皮膚過敏試驗,但仍有少數假陽性或假

陰性反應??梢娺@是一類非常復雜的藥物反應。

例如:青霉素一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

迷)

⑥特異質反應少數特異體質病人對某些藥物反應特別敏感,反應性質也可能與

常人不同,但與固有藥理作用基本一致,反應嚴重度與劑量成比

例。藥理拮抗藥救治可能有效,這種反應不是免疫反應,

不要預先敏化過程,這是一類藥理遺傳異常所致的反應。

例如:骨骼肌松弛藥司可林特異質反應是由于先天性血漿膽堿酯酶缺乏。

小結

藥物作用藥理效應特異性選擇性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副作用毒性反應后遺效應停藥反應變態(tài)反應特異質反應

第二節(jié)藥物劑量與效應關系

劑量一效應關系藥理效應與劑量在一定范圍內成比例關系。

由于藥理效應與血藥濃度的關系較為密切,所以在藥理學研究中常用濃

度一效應(曲線)關系。

在劑量一效應關系中,如圖表示:縱坐標:表示效應的強弱。

橫坐標:表示藥物濃度(用對數表示時為一條S型)對

稱曲線。

量效曲線說明京:關系存在以下四個規(guī)律:

1.藥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才能產生效應。

2.在一定范圍內劑量增加,效應增加。

3.效應的增加不是無限的。

4.量效曲線的對稱點在50%處,對劑量的變化反應最為靈

敏。

量反應是指藥理效應媼弱是連續(xù)增減的量變。

例如:血壓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縮等,用具體數量或最大反應的百分

率表示。

質反應是指藥理效應只能用全或無,陽性或陰性表示。

例如:死亡與生存、抽搐與不抽搐等,必需用多個動物或多個實驗

標本以陽性率表示。

從量效曲線可以看到下列幾個特定的位點:

最小有效濃度(劑量)即剛能引起效應的閾濃度(或劑量)

半數有效量是能引起50%陽性反應(質反應)或50%最大效應(量反應)的濃

度(或劑量)

如:50:半數有效劑量

50:半數有效濃度

50:半數中毒濃度

50:半數中毒劑量

50:半數致死濃度

50:半數致死劑量

最大效能繼續(xù)增加濃度或劑量而效應量不再繼續(xù)上升,即藥物產生最大效應的能

力,在量效曲線上,產生最大效應水平的高低。

極量是治療量的最大限度,即出現療效的最大劑量,藥典為劇毒藥規(guī)定了極

量。

最小致死量指因嚴重中毒而開始出現死亡的劑量

最小中毒量超過極量開始出現中毒癥狀的劑量

有效量/治療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對機體產生明顯效應,并不引起毒性反應的劑

量。

藥物效應強度/效價油指引起等效反應(一般采用50%的效應量)的相對濃度或

劑量。反映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其值越小則強度越大。

治療指數5050或5050的比值稱為治療指數。是藥物的安全性指標。比值愈大愈

安全。但由于與兩條量曲線的首尾可能重疊,即在沒能獲得充

分療效劑量時可能已有少數病人中毒,因此這一安全指標并不

可靠。

安全范圍以50?;。之間的距離表示,比值越大越安全,是一較好的安全性指

標。藥物的最大效能與效應強度含義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

行。

例如:利尿藥以每日排鈉量為效應指標進行比較。

氫氯嚷嗪的強度大于吠塞米(選用一效應對氫氯睡嗪的同量少于吠塞米)但吠

塞米的最大效應大

于氫氯度嗪。就臨床而言,藥物的效能比強度更有價值。

第三節(jié)藥物作用機制

藥物作用機制是指藥物在何處起作用和如何起作用以及為什么起作用的問題。要

回答這些問題主要依靠客觀實踐資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問題的認識

也不斷地深入,今天得到這樣的結論,明天可能又有新的發(fā)現和認識。人們對客

觀事物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例如在本世紀初受體只是一種設

想?,F在已有堅實物質基礎。

了解藥物作用機制中的理論問題,可以有助于醫(yī)生加深理解藥物作用,指導臨床

實踐。

一、構效關系

構效關系多數藥物是通過化學反應而引起藥理效應的。藥理作用的特異性取決于

化學反應的專一性。而后者又取決于藥物的化學結構(包括基本骨

架,主體構型,活性基因及側鏈長短等因素)。這就是構效關系。

1.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其作用可能相似或相反。

2.化學結構完全相同的光學異構體,作用可能完全相反。

3.側鏈??捎绊懰幬镒饔茫◤娙酢⒖炻?、暫久等)。

二、作用機制

藥理效應是機體細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都是干擾或參與機體內在的各種生

理、生化過程的結果。因此藥物作用過程常是一系列生理、生化過程的鏈鎖反

應,下述幾種作用機制也不是絕對區(qū)分,互不相關的,許多藥物先與受體結合,

改變酶的活性或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速或抑制細胞的代謝,最后通過能

量的偶聯表現為器官功能的興奮或抑制。

對藥物作用機制的認識已從器官水平深入到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及分子水

平,因此不應將有關藥物作用機制的學說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完美的,而應視為

發(fā)展的、逐漸趨向完善的理論。

1.理化反應主要改變細胞周圍的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如抗酸藥中和胃酸以治療潰瘍病。甘露醇在腎小管內提升滲透壓而利尿。

2.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補充生命代謝物質以治療相應缺乏癥。

如:鐵鹽補血,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等。

某些藥物的化學結構與正常代謝物非常相似,可以參與代

謝過程,但往往不能引起正常代謝的生理效果。以假亂

真,實際上導致抑制或阻斷代謝的后果,這些稱為偽品摻

入,也稱為抗代謝藥。

如5—氟尿嘴咤結構與尿嗑咤相似,摻入癌細胞及中干擾

蛋白質合成而發(fā)揮抗癌作用。

磺胺藥與對氨基苯甲酸競爭參與葉酸代謝以致敏感菌的生

長受到抑制。

3.影響生理物質運轉很多無機離子、代謝物、神經遞質、激素在體內主動轉運

需要載體參與、干擾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產生明顯藥理效應。

例如:利尿藥,抑制腎子管交換而發(fā)揮排鈉利尿作用。

4.對酶的影響酶的品種很多,在體內分布極廣,參與所有細胞生命活動,而

且極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是藥物作用的一類主要對

象,多數藥物能抑制酶的活性。

如:新斯的明競爭性抑制膽堿酯酶。

奧美拉噗不可逆性抑制胃粘膜酶(抑制胃酸分泌)

尿激酶激活血漿纖溶酶原

苯巴比妥誘導肝微粒體酶

解磷定能使遭受有機磷酸酯抑制的膽堿酯酶復活。

而有些藥物本身就是酶。如蛋白酶

5.影響核酸代謝同2如抗生素可作用于細菌核酸代謝而發(fā)揮殺菌或抑菌效

應。

6.作用于細胞膜的離子通道同3藥物直接影響無機離子通道而影響其轉運。

7.影響免疫機制通過免疫增強藥(左旋咪嚶)或免疫抑制藥(環(huán)抱霉素)影響

免疫機制發(fā)揮療效,以及免疫血清和疫苗等。

8.非特異性作用如消毒防腐藥對蛋白質的變性作用。一些麻醉催眠藥對細胞膜

脂質結構的紊亂。

9.作用于受體

第四節(jié)藥物與受體

受體()是指首先與藥物結合并能傳遞信息,引起效應的細胞成分,是存在于細

胞膜上或胞漿內的大分子蛋白質(糖蛋白或脂蛋白)。(位于細胞膜的受

體:膽堿受體、腎上腺受體、阿片受體。位于胞漿內受體;皮質激素受

體、性激素受體)。受體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并遺傳下來,在體內有

特定的分布點,目前已知至少有20種以上的受體。

配體。是能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的物質。

受體僅是一個“感受器”,對相應的配體伍有極高的識別能力。

受體一配體是生命活動中的一種偶合。

受體都有其內源性配體,如神經遞質、激素、自身活性物等。配體能對相應

的受體起激動作用,并引起特定的生理效應。

凡能與受體結合并使其激活的配體稱為激動藥

能與受體結合并阻斷其活性的配稱為拮抗藥

某些細胞蛋白能與配體結合,但沒有觸發(fā)效應的能力稱為結合體。

一、受體動力學

受體動力學是解釋藥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機理,用占領學說來說明藥物

的競爭性與非競爭性拮抗作用以及由此得出受體分型已為藥理所公認。

受體動力學一般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配體(L)與受體(R)做結合試

驗研究,取一定量組織,磨成細胞勻漿,分組加入不同濃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標

記的配體(藥物),溫孵待反應達平衡后,迅速過濾或離心分出細胞,用緩沖

液洗去尚未結合的放射性配體,測定標本的放射強度,即測出藥物與細胞結合

的總量,此后用過量冷配體(未用同位素標記的配體)洗脫特異性與受體結合

的放射性配體再測放射強度,這是藥物非特性結合量,將總結合量減去非特性

結合量就可以獲得結合(B)曲線。

藥物與受體結合的特點:

1.受體與配體結合具有可逆性。

2.受體與配體結合有高度的特異性(如腎上腺素等受體又分成a逆,……

等類型)

3.受體與配體結合有高度的親和力(低濃度的配體就可激活受體)

4.受體與配體結合具有飽和性(受體數目有限,藥物效應與配體占領受

體數目成正比)

5.配體(藥物)與受體結合產生效應,須配體具有內在活性。

6.受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主要是靠后續(xù)的信息傳導系統,細胞內第二

信使的放大分組、整合)

親和力:指藥物與受體結合的能力(親和力越高,藥物的強度越大)

內在活性:指藥物與受體結合后產生最大效應的能力(內在活性越高,藥物的效

力越強)

當內在活性相等時,藥物的強度取決于親和力的大小。

當親和力相等時,藥物的效力取決于內在活性的大小。

親和力一

內在活性一

一些高活性的藥物與相應受體結合的量效曲線并不一定與結合后產生效應的

量效曲線相重

合,因為這類藥物只需與一部分受體結合就能發(fā)揮最大效應。剩余下未結合的受

體稱為儲備受體。

競爭性拮抗藥能與激動藥互相競爭與受體結合,這種結合是可逆性的。

競爭性拮抗藥使量效曲線平行右移(不變)

非競爭性拮抗藥與受體牢固結合,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轉,使能與配體結合的受

體數量減少。非競爭性拮抗藥使量效曲線高度()下降。

部分激動藥和受體結合的親和力不小,但內在活性有限,量效曲線高度較低,

與激動藥同時存在時,當其濃度尚未達到時,其效應與激動藥

協同,超過此限時則因與激動藥競爭受體而呈拮抗關系。此時

激動藥必須增大濃度方可達到最大效能,可見部分激動藥具有

激動藥與拮抗藥兩重特性。

二態(tài)模型該學說認為,受體蛋白有兩種可以互變的構型狀態(tài):

靜態(tài)狀態(tài)(R)

活動狀態(tài)(R*)

靜態(tài)時平衡趨向R,激動藥只與R*有較大親和力,*結合后充分發(fā)揮藥理效應,

部分激動藥(p)與R及R*都能結合但對(R*)的親和力大于

對R的親和力,故只有部分受體被激活而發(fā)揮較小的藥理效

應,拮抗藥對R,R*親和力相等,且能牢固結合,但保持靜息

狀態(tài)時兩種受體狀態(tài)平衡,拮抗藥不能激活受體,便能阻斷激

動藥作用。

個別藥物(如苯二氮卓類)對R親和力大于R*,結合后引起與激動藥

相反的效應稱為超拮抗藥。

二、受體類型

1.含離子通道的受體又稱直接配體門控通道型受體。

存在于快速反應細胞膜上,受體激動時離子通道開放使細胞

膜去極化或超極化,引起興奮或抑制。

N一乙酰膽堿受體,受體,甘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受

體均屬這一類型。

2.G-蛋白偶聯受體G一蛋白是鳥甘酸結合調節(jié)蛋白的簡稱,一個受體可激活

多個G一蛋白,一個G一蛋白可以轉導多個信號給效應

器。調節(jié)許多細胞功能。

這一類受體最多,數十種神經遞質及激素的受體需要G一蛋白介導其

細胞作用。如腎上腺素,多邊胺、5、乙酰膽堿、阿片

類、噂吟類、前列腺等類,及一些多肽激素等受體。

3.具有酪氨酸激酶這一類存在于細細胞膜的受體胞內部分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能促其活性的受體本身酪氨酸殘基的自我磷酸化而增強

此酶活性。再對細胞內其他底物作用。促進其酪氨酸磷

酸化,激活胞內蛋白激酶,增加及合成,加速蛋白質合

成,從而產生細胞生長分化等效應。胰島素,胰島素樣

生長因子,上皮生長因子,血小板生長因子及某些淋巴

因子的受體屬該類型。

4.細胞內受體留體激素受體、甲狀腺素等受體存在于細胞內,與相應配體

結合后分出一個磷酸化蛋白,暴露與結合區(qū)段,進入細

胞核能識別特異堿基區(qū)段并與之結合促進其轉錄及以后

某種活性蛋白增生。所觸發(fā)的細胞效應很慢,需若干小

時。

P14圖2-11若在競爭性拮抗時量一效曲線平行右移,此時雙倒數曲線的特征

為激動藥在低軸上的截距不變,斜率增大,直線在橫軸

上的截距不同。若為非競爭性拮抗則曲線位置不變,最

大效應降低,雙倒數曲線的斜率和截距均以相同因子增

大,而直線在橫軸上的截距相同。

三、第二信使

受體在識別相應配伍并與之結合后需要細胞內第二信使將獲得的信息增

強,另外,整合并傳遞給效應機制才能發(fā)揮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藥理效

應。

[蛋白

2.環(huán)磷腺甘()

3.環(huán)磷鳥昔()

4.肌醇磷脂

5.鈣離子

四、受體的調節(jié)

受體雖是遺傳獲得的固有蛋白,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代謝轉

換,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其數量、親和力及效應力經常受到各種生理及藥理因素

的影響。

耐受性、不應性、快速耐受性:連續(xù)用藥效遞減現象。

受體脫敏由于受體原因面產生的耐受性稱為受體脫敏。如N2受體在受激動藥

連續(xù)作用后若干秒內發(fā)生脫敏現象。是由于受體蛋白構象改變,

鈉離子通道不再開放所致。

受體脫敏時不能激活腺昔酸環(huán)化酶。是因為受體與蛋白親和力降

低等原因所致。

向下調節(ji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體可被細胞內吞而數目減少。

向上調節(jié)連續(xù)應用拮抗藥后受體會向上調節(jié),反應敏化,如長期應用受體拮抗

藥后,由于受體向上調節(jié),突然停藥時會出現反跳反應。

第三*毫曲代鍬劭力等

第二節(jié)藥物的體內過程

一、吸收

藥物的吸收是指藥物自體外或給藥部位經過細胞組成的屏障膜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

過程。

簡單擴散(被動轉運)又稱脂溶擴散,是大多數藥物轉運的方式。(不耗能、

無飽和性、無競爭性)

影響擴散的因素:

1.膜二側藥物的濃度差(順濃度差轉運)

2.藥物的脂溶性大?。ㄓ退植枷禂荡螅?/p>

3.藥物的解離度(極性小的藥物)

酸性藥物在堿性環(huán)境中解離度大,解離型藥物極性大,脂溶性低,

不易通過細胞膜。

堿性藥物在酸性環(huán)境中解離度大

當細胞膜二側不同時,則使藥物在兩側分布不均勻。

乳汁較血液偏酸性,許多生物堿(嗎啡、阿托品)易進入乳汁。

離子障是指非離子型藥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而離子型藥物就被限制在膜

的一側,這種現象稱為離子障()

2.主動轉運該轉運對藥物在體內分布及腎排泄關系密切,是需借助載體需要消

耗能量逆濃度差的轉運方式。

主動轉運的特點:

1.逆濃度差轉運,需要耗能。

2.具有飽和現象,有競爭性。

3.借助載體有特異性。

脂溶性很小,而分子量較大的藥物,一般須經主動轉運才能通過細

胞膜,如青霉素通過腎小管細胞主動排泄。

3.易化擴散藥物與生物膜上的特殊載體形成可逆性的復合物,進行不耗能的順

濃度差轉運。

易化擴散的特點:

1.順濃度差轉運,不耗能。

2.具有飽和現象,有競爭性。

3.借助載體有特異性。

如葡萄糖進入細胞內。

1.胃腸道給藥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占內科處方的80%左右。

特點:1.以被動轉運為主。

2.主要在小腸吸收,受影響。

3.具有首關消除(藥物自胃腸道粘膜吸收經門靜脈進入

肝臟后,有些藥物被轉化,使進入體循環(huán)的

量減少)《

例:口服氯丙嗪后,血易濃度僅為肌注等劑量的1/3?

優(yōu)點:簡便、安全、經濟。

缺點:吸收慢、生物利用度小。

②舌下優(yōu)點:簡便、不受消化酶、影響、無首關消除。

缺點:吸收面積小,不規(guī)則。

③直腸優(yōu)點:吸收快,無首關消除。

缺點:吸收面積小,不規(guī)則。

2.注射給藥①靜脈注射藥物直接注入血管,無吸收過程。可立即顯效,作用

迅速,劑量可調,可注射大容積、刺激性藥

物,但對制劑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

②肌內注射肌肉組織與皮下組織相比有血流豐富,感覺神經末梢較少的特點,故

吸收快、疼痛輕,適用于油劑,混懸劑和稍

具刺激性的藥物。

③皮下注射吸收較口服快,但不適用于有刺激性的藥物。

④動脈注射藥物直接注入至該動脈分布部位發(fā)揮局部療效以減少全身反應,如將

溶纖藥直接用導管注入冠狀動脈以治療心肌

梗塞。

3.呼吸道給藥氣體和揮發(fā)性藥物以及贏溶液經噴霧器分散為微粒(①5)可直

接進入細胞,吸收極其迅速。

4.經皮給藥是指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藥物在促滲劑(如氮酮)的作用下,通過皮

膚吸收而產生穩(wěn)定持久的作用。:硝苯地平貼皮劑(抗高血壓)

硝酸甘油貼皮劑(預防心絞痛)

二.分布

藥物隨血液循環(huán),通過各種生物膜到達作用部位及全身各組織的過程即為分

布。

1.藥物分布的特點:①一般為不均勻分布(分布與藥物理化性質如分子大小,脂溶

性等,器官血流量大小,體液及與血漿蛋白,組織的親和

力有關)

②與靶器官之間無規(guī)律性聯系

③與藥物的貯存,療效及毒性有關。

影響分布的因素1.血漿蛋白結合率多數藥物都與血漿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

逆性結合。

游離型A產生藥物作用

血液中藥物[J置拉活」不產生疔粉蓍時性貯奇庫

結合型一過生物膜妨礙分布/

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特點:1.飽和性

2.競爭性

例:洋地黃毒玳血漿蛋白結合率91%。維持時間比毒毛旋花子或長。

毒毛旋花子玳血漿蛋白結合率5%

雙香豆素血漿蛋白結合率99%,與安定等合用,可與其競爭血漿蛋白,

使抗凝作用增強,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磺胺藥置換膽紅素與血漿蛋白結合,可導致新生兒核黃疸癥。

血漿蛋白過少(如肝硬化)或變質(如尿毒癥)對藥物血漿蛋

白結合下降,也容易發(fā)生毒性反應。

2.器官血流量

除對組織具有特殊親和力的藥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藥物濃度

高。

3.組織親和力

某些藥物對細胞成分具有特殊的親和力,而使其在該組織的濃度特別高。

例:四環(huán)素沉積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組織中

氯唾在和肝組織中濃度比在血漿中高出20~20()倍。所以對瘧疾和肝阿

米巴病療效好。

硫賁妥脂溶性高,脂肪組織濃度高。(再分布)

利用某些藥物對組織有較高的親和力這一特點及導彈結構的原理,可以生

產出一些具有較高針對性的治療藥物二

導向藉一彘系統藥效上因

治療肝癌TH

苯丙基酸-氮芥苯烷化劑

治療骨癌一四環(huán)素

4.環(huán)境和藥物理化性度

藥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響藥物通過生物膜,環(huán)境可影響藥物的

解離度,從而影響藥物的分布,具有實際意義的是堿化血液、尿液,可

解救某些藥物的中毒,如巴比妥類中毒可用碳酸氫鈉堿化血液及尿液,

使腦細胞中藥物向血漿轉移并加速自尿排泄。

5.體內屏障

血腦屏障是由毛細血管壁與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血漿與腦細胞外液之間

的屏障。

由于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緊密聯接,基底膜外還有一層星狀

細胞包圍,故使分子、極性高的藥物難以通過。這使得較少藥

物能到達中樞神經系統,這是大腦自我保護機制。但應注意,

新生兒及腦膜炎時該屏障通透性均增高。

胎盤屏障是胎盤絨毛與子宮血竇間的屏障,該屏障與一般生物膜無明顯

區(qū)別,一般藥物均可通過,只是藥物進入胎兒的速度慢一

些,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在預期胎兒娩出前短時內注射鎮(zhèn)靜鎮(zhèn)

痛藥,新生兒不致遭受影響。

二、生物轉化

藥物的起效取決于藥物的吸收與分布,作用的中止則取決于藥物的消除,藥物的

消除方式主要靠體內生物轉化及最后的排泄。

生物轉化是指藥物在體內發(fā)生的化學變化。

生物轉化的場所主要在肝臟。

生物轉化的方式主要是氧化、還原、水解,結合四種方式,一般分二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氧化、還原、水解。

第二階段為結合

生物轉化的結果1.經第一階段后藥物活性有四種變化:

①由活性無活性(是多數藥物的滅治途徑)

②由無活性有活性(環(huán)磷猷胺醛磷酰胺抗癌》

③由活性仍有活性(非洲西丁撲熱息痛)—A

④由無毒有毒(磺胺曝噗化N-乙酰磺胺嘍嘿,對腎臟引起毒性,該藥現

已淘汰)

2.經第二階段后,大部分藥物均失活或失去毒性(解毒),同時藥

物的水溶性增加,易由腎臟

排出。

藥物代謝酶系1.肝微粒體藥物代謝酶系(簡稱肝藥酶)

肝藥酶是一組特異性不高的存在于肝細胞微粒體中的混合酶系統。該系統的生理

意義在于促進某

些生理代謝物。如留體激素的滅活與排泄。許多溶性藥物在此進行轉化。

肝藥酶系的組成:氧化是藥物代謝最普遍的反應。反應過程由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催化。(該酶系由三種內源性成分組成一個電子傳遞鏈。即:

①黃素蛋白包括還原型輔酶H—細胞色素450還原酶:450。

②血紅素蛋白,包括細胞色素P—450,450及65細胞色素b5。

③磷酯酰膽堿(又稱卵磷脂)

肝藥酶系的基本作用:該酶系統的基本作用是從輔酶口及細胞色素b5獲得兩

個,另外接受一個氧分子02,其中一個氧原子使藥物氧

化,另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分子結合成水,沒有產生相

應的還原物,故此酶又稱單加氧酶,能對數百種藥物起

反應。

該酶系還能使偶氮化合物及芳香硝基藥物還原為胺基。也能參與藥

物的水解和結合反應。

肝藥酶系的特點:1.活性有限,在藥物間易發(fā)生競爭性抑制。

2.不穩(wěn)定,個體差異大(除先天遺傳性差異外,年齡、營養(yǎng)、激素、

疾病都能影響該酶系活性)

3.易受藥物的抑制或誘導。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時,以肝臟代謝為主

的藥均應慎用,以免發(fā)生中毒。

2.非微粒體酶

存在于線粒體、細胞漿和血漿中的多種酶。

單胺氧化酶一參與腎上腺素的代謝。

膽堿酯酶一參與乙酰膽堿的代謝。

①藥酶誘導劑指能增強藥酶活性或使藥酶合成加速從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藥物

轉化,該作用稱為酶的誘導,能夠產生這種作用的藥物則稱為

藥酶誘導劑。

酶的誘導結果可使在體內活化的藥物作用增強。

可使在體內滅活的藥物作用減弱。

例:苯巴比妥1.促進環(huán)磷酰胺在體內活化,使其作用增加。

2.促進自身代謝,產生耐受性。

故藥酶誘導作用可以解釋連續(xù)用藥產生耐受性。停藥敏化,藥物相互

作用,個體差異等現象產生的原因。

②藥酶抑制劑有的藥物可以抑制藥酶活性或降低藥酶合成,減慢某些藥物的代

謝,使其作用明顯加強或延長。

例氯霉素:能使苯妥英鈉的血藥濃度增加4~6倍。

對氨水楊酸:能抑制異煙肺的代謝,合成時,異煙臍的血藥濃度比

單用時高。

三、排泄

是指吸收后的藥物和其代謝物被排出體外的過程。也是藥物作用徹底消

除的過程。

1.腎臟排泄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游離的藥物能通過腎小球過濾進入腎小管,隨著原尿水分的回收,藥

物在腎小管內的濃度上升,當超過血漿濃度時,那些極性低,脂溶性

大的藥物反向血漿擴散(再吸收),排泄較少也較慢,只有那些經過

生物轉化的極性高。水溶性代謝物的不被再吸收而順利排出。有些藥

物在近曲小管由載體主動轉運入腎小管,排泄較快,但在同類藥物間

可能有競爭性抑制。

影響腎臟排泄的因素:(1).尿液

如堿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藥物苯巴比妥的排出。

堿化尿液使酸性藥物在尿中離子住。兩者利用離子障原理

/阻止藥物再吸

收。

酸化尿液使堿性藥物在尿中離子化。

加速其排泄,這是藥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見P24圖3-3

(2).競爭分泌系統

如丙磺舒(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可與青霉素競爭分泌系

統,從而延長青霉素的作用時間。

(3).尿量使用利尿藥加速尿液排出。

2.膽汁排泄不是藥物排泄的主要途徑,藥物自膽排泄有酸性,堿性、中性三個

主動排泄通道。有些藥物在肝細胞與葡萄糖醛酸等結合后排入

膽中,隨膽汁到達小腸后被水解,游離藥物被重吸收,稱為肝

腸循環(huán)。

藥物肝臟

小腸Ta汁

3.其他途徑乳汁略低于血漿(呈酸性),故堿性藥物可以從乳汁排出。胃酸度

高,某些生物堿(如嗎啡等)注射給藥也可向胃擴散,洗胃是中

毒治療和診斷的措施。

睡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藥物。糞中藥物多數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藥物。

肺臟是某些揮發(fā)性藥物的主要排泄途徑。

第二節(jié)體內藥物變化的時間過程

體內藥量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是藥動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藥物在體內的濃度

隨時間而變化,表現為藥效的顯現與消逝過程,臨床上用曲線來表達時間與藥效

的關系,即時效關系。實驗研究中必須了解血漿濃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即時量

關系。

峰值濃度o曲線在峰值濃度時吸收速度與消除速度相等。

達峰時間()從給藥時至峰值濃度的時間稱達峰時間。曲線降段主要是藥物消除

過程。

消除半衰期(T1/2)()血藥濃度下降一半的時間稱為消除半衰期。

有效期()血藥濃度超過有效濃度(低于中毒濃度)的時間。

時量曲線時量曲線的升段反映藥物吸收及分布的快慢,吸收快的升段坡度陡,

吸收慢的升段坡度平坦。

時量曲線的高度反映藥物吸收量,同一藥物劑量大時,峰值較高,反之較

低。

時量曲線的降段反映藥物消除的快慢,消除快的的下降較快,反之較平

垣。

藥物在體內的吸收與消除是同時開始進行的,時量曲線實際上是吸收、分

布與消除之間相互消長的反映。

血1-------------------------------------------中毒濃度

藥起效高峰

濃——------------------------有效濃度

度吸收分布過程代謝排泄過程

生物利用度是指經過肝臟首關消除過程后能被吸收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物相對量(和

速度),它與

藥物作用的強度和速看有關。是藥物制劑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A(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量)(服藥劑量)X100%

絕對口服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口服等量藥物后(曲線下面積)/靜注定

量藥物后(曲線下面積)X100%

相對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試藥/標準藥X100%

第三節(jié)藥物消除動力學

一室模型假定機體為一個整體,體液存在于單一空間,藥物分布瞬時達到平衡。

(一室模型的優(yōu)點是簡單,但不能精確說明大部分藥物的體內濃度

變化經歷)。

二室模型假定機余分《中央室(血漿及血流量多的器液)和周邊室(機體其余部

分),這個房室不是解剖上分隔體液的房室。而是按藥物分布速度以

數字方法劃分的藥動學概念。

二室模型認為藥物首先進中央室并迅速達平衡,然后再向周邊室分布。

(二室模型描述藥物在體內的變化較合適)

一、零級消除動力學(恒量消除)

指出藥濃度按恒定消除速度(單位時間消除的藥量)進行消除與血藥濃度無

關。

零級消除半衰期公式:tl/2=O.5Co(初始血藥濃度)(消除速度常數)

1.血漿半衰期隨藥物初始濃度變化,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2.藥物劑量過大,超過機體最大消除能力時,按此方式消除(恒量消除)

二、一級消除動力學(恒比消除)

指血中藥物消除速率與血中藥物濃度成正比,血藥濃度高,單位時間內消除的

藥量多

一級消除半衰期tl/2=0.693(消除速度常數)

1.血漿半衰期是一個不依賴于血漿藥物初始濃度的常數,不受給藥途徑影響。

2.體內藥物按瞬時血藥濃度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絕大多數藥物都按一級動力學

消除。

3.一次用藥約經5個tl/2體內藥量消除96%以上,定時定量給藥時,經5個tl/2

后血藥濃度過到穩(wěn)態(tài)濃度。

4.當多次用藥時,增加劑量能相應增加血藥濃度,并使時時曲線下面積O按比

例增加,但不能縮短達到穩(wěn)定濃度的時間。也不能按比例的延長藥物消除完畢

的時間。

穩(wěn)態(tài)濃度()連續(xù)多次給藥后一般經5個半衰期,消除速度與給藥速度相等時。

所達到的血藥峰值濃度。

血漿清除率():指單位時間內多少容積血漿中的藥物被消除干凈,是肝腎等的藥

物清除率的總和。

(消除速率=單位3間內被機體消除的藥量)(為當時的血漿藥物濃度)

消除速率():即單位時間內被機體消除的藥量。

(由于非固定值也不易測得,故常用表觀分布容積計算)

表觀分布容積》:是指吸收達到平衡或穩(wěn)態(tài)時,按照血藥濃度推算體內藥物總量在

理論上應占有的體液容積。

=A()/C()則當時的血藥濃度

體肉細胞內液L

I細胞外泌占體重60%60100

血液占體重8%8100

表觀分布容積并不是機體中真正的容積數值。它只是一種比例因素某些物質

靜注后仍局限于血管內。其分布容積與血漿容積相近,某些堿性藥物在細胞內液

濃度較高。另一些藥物集中分布于某種組織,則其分布容積常大于總體液容積,

利用這一數值可以。

意義:

1.通過血藥濃度計算出機體內藥物總量。

2.利用這一數值算出要求達到某一血漿有效濃度所需的藥物劑量。

三、連續(xù)恒速給藥

基藥速度g穩(wěn)態(tài)濃版之間的關系:/

1.穩(wěn)態(tài)濃度水平()速度快慢而升降。(維持量)八(給藥間隔時間)

2.達穩(wěn)態(tài)濃度時間不因給藥速度加快而提前。

3.靜脈恒速滴注時血藥濃度可以平穩(wěn)地到達穩(wěn)態(tài)濃度。

4.分次給藥雖然平均血藥濃度上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