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藥學動物類和礦物類生藥_第1頁
生藥學動物類和礦物類生藥_第2頁
生藥學動物類和礦物類生藥_第3頁
生藥學動物類和礦物類生藥_第4頁
生藥學動物類和礦物類生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動物類生藥概論

我國應用動物藥歷史悠久。遠在4000年前甲骨文中就記載了蛇、麝、犀牛等40余種藥用動物,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收載了僵蠶、地龍等動物藥67種,對其應用及療效亦有明確記載。

第一頁,共102頁。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錄動物藥461種,并將其分為蟲、鱗、介、禽、獸、人各部。蟲魚鳥獸乃至人獸的指(趾)甲、皮毛、糞、尿,悉皆入藥。

第二頁,共102頁。近代《中國藥用動物志》更是收載動物藥多達1581種,臨床各科廣為使用。

第三頁,共102頁。文明古國的歷史上都曾使用過動物藥材,動物種類因地而異。在古埃及的幾種古寫本莎草紙醫(yī)書中,埃伯斯(Ebers)發(fā)現(xiàn)的公元前1550年的醫(yī)書記載著大約700種藥物和800種藥方,其中動物藥有蜂蜜、胎盤、脂肪、肉、腦、肝、肺和血液以及糞尿、乳汁和膽汁。

第四頁,共102頁。動物入藥常用諱名,如馬屎曰白馬通;另些名稱更為優(yōu)雅,如蠶沙(蠶屎)、夜明砂(蝙蝠糞)、五靈脂(鼯鼠糞)和望月砂(兔糞);人屎則稱黃龍湯、人中黃,人尿稱輪回酒、還元湯,主治大熱狂走、骨蒸勞復,或止勞渴、潤心肺,治癥積滿腹、去咳嗽肺痿和難產(chǎn)胎衣不下。第五頁,共102頁。英國的1618年倫敦《藥典》也包含許多動物藥,如膽汁、血、爪子、雞冠、羽毛、毛皮、毛發(fā)、汗液、唾液、蝎子、蛇皮、蛛網(wǎng)和地鱉。

第六頁,共102頁。動物藥,中醫(yī)稱作“血肉有情之品”,可直接用來改善和調(diào)節(jié)人體的生理功能。清代醫(yī)家唐容川在《本草問答》中說:“動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葉天士曰:“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逐,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泵鞔_指出動物藥的某些功效非一般植物藥所能比擬。

第七頁,共102頁。藥用動物資源現(xiàn)狀

我國現(xiàn)有藥用動物11門、33綱、141目、414科、879屬、1581種,其中陸棲動物329科、720屬、1295種,海洋動物85科、141屬、275種。脊椎動物占較大優(yōu)勢,包含了約62%的藥用品種;無脊椎動物共有10門、199科、362屬、606種。

第八頁,共102頁。1981年中國正式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一些常用動物藥受到限制,主要為哺乳類,如穿山甲、虎骨、熊膽、麝香、犀角、羚羊角、鱉甲、龍涎香、靈貓香、海狗腎等,因此,對這些常用動物藥的人工養(yǎng)殖和替代品的尋找變得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其他類動物藥,如蟲類動物藥資源十分豐富,療效確切,應該是今后深入研發(fā)的重點。第九頁,共102頁。動物藥的活性成分研究現(xiàn)狀

由于動物藥化學成分復雜,大多為大分子化合物,分離分析難度較植物藥大,與植物藥活性成分的研究相比已遠遠落后。然而,由于其生物活性強、臨床療效高、含量豐富等特點又激勵人們不懈地去探索動物藥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和開發(fā)利用前景。

第十頁,共102頁。一、蛋白質(zhì)(酶)、多肽及氨基酸類如蚯蚓中蚓激酶能降解纖維蛋白原,某些蛋白組分有抗腫瘤活性;毒蛇中提取的蛇毒蛋白酶、蛇毒酶等蛋白質(zhì)用于血栓治療;哺乳動物尿液中的尿激酶、激肽釋放酶以及胰臟中提取的彈性蛋白酶等臨床用于治療心血管疾??;存在于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臟器及豚鼠血清中的天門冬酰胺酶、精氨酸酶等臨床用于治療腫瘤;第十一頁,共102頁。在動物中普遍存在的糖蛋白,如圓蛤中蛤素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活性;中華大蟾蜍的糖蛋白具有強心利尿作用;五谷蟲胰蛋白酶、腸肽酶有助消化作用;從蝮蛇毒中分出的以精氨酸酶為主的無菌酶制劑(蝮蛇抗栓酶注射液)用于腦血栓及血栓閉塞性動脈炎有效。第十二頁,共102頁。多肽是一類活性強、作用范圍廣的活性成分,如高血壓、胃腸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癥、免疫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礙、骨質(zhì)疏松與畸形等疑難性疾病的起因和治療,均直接與多肽有關。

第十三頁,共102頁。如腦肽類多肽在復雜的大腦活動(如感覺、情緒、欲望、記憶、思維、睡眠等行為)中可能起作用;一些動物藥的毒肽如眼鏡蛇毒主要用于晚期轉(zhuǎn)移癌痛、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節(jié)痛、偏頭痛等頑固性疼痛;蜂毒肽有強溶血作用和表面活性,能阻礙肌肉神經(jīng)間的傳導;水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和溶解血栓的作用;蚯蚓中分得一種短肽具有抗菌活性;海綿動物、軟體動物、昆蟲及兩棲動物皮膚中的抗生肽也用于抗細菌和病毒。

第十四頁,共102頁。動物藥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治療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如地龍的解熱作用與其氨基酸含量成正比;紫河車的氨基酸提取物對白細胞減少癥有一定治療作用;牛黃的?;撬嵊写碳つ懼置诤徒档脱蹓鹤饔谩?/p>

第十五頁,共102頁。二、生物堿類

動物藥所含生物堿有多種類型。如蛤蚧及全蝎中的肉毒堿,為氨基酸衍生物,能防止室性心律不齊;河豚卵巢中的河豚毒素,屬胍類衍生物,毒性極強,阻斷柱突傳導作用比可卡因強16萬倍,并有松弛肌肉痙攣、減輕晚期癌痛的作用;

第十六頁,共102頁。動物膽汁中得到的膽紅素屬吡咯衍生物,有促進紅細胞新生、血清抗炎、治療肝硬變作用;蟾蜍色胺屬吲哚類生物堿;箭毒蛙所含的哌啶類生物堿能麻痹骨骼??;烏賊墨主要成分黑色素有止血作用;地龍的次黃嘌呤有抗組胺、平喘、降壓作用。

第十七頁,共102頁。三、多糖類

動物多糖作用獨特。如廣泛分布于動物各種組織中的肝素用于抗凝;甲殼動物和昆蟲體壁外的甲殼素用于抗菌抗輻射;棘皮動物粘多糖具抗癌和抗凝血酶活性;鯊魚及深海軟骨魚骨骼所含雜多糖,具有顯著的腫瘤抑制作用;珍珠母原動物三角帆蚌等軟體動物中所含葡聚糖被證實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

第十八頁,共102頁。四、甾體類

甾體類化合物在藥用動物中廣泛分布,化學結(jié)構(gòu)變化多端,生物活性多樣,如性激素、膽汁酸、蟾毒、蛻皮素及甾體皂苷等。屬于性激素或性信息素的有紫河車中的黃體酮、鹿茸中的雌酮、海狗腎中的雄甾酮等。

第十九頁,共102頁。動物膽汁中發(fā)現(xiàn)的膽汁酸有近百種,常見的有膽酸、去氧膽酸、豬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等。去氧膽酸解痙作用明顯;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能溶解膽結(jié)石,已用于臨床。

第二十頁,共102頁。昆蟲蛻皮激素以促蛻皮激素為代表,甲殼蛻皮激素以蛻皮甾酮為代表,這些昆蟲蛻皮激素有促進人體蛋白質(zhì)合成,排除體內(nèi)膽甾醇,降低血脂和抑制血糖上升等作用。蟾毒甾體有強心作用。

第二十一頁,共102頁。棘皮動物的海參綱及海星綱幾乎均含皂苷,如梅花參中的梅花參素A、B,刺參中的刺參素A、B、C以及多棘海盤車中的海星皂苷等,這些皂苷一般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并有抗真菌、抗輻射、增強白細胞吞噬的功能。第二十二頁,共102頁。五、萜類

萜類在動物中的分布廣泛,結(jié)構(gòu)奇特。斑蝥素為芫菁科昆蟲分泌的單萜類防御物質(zhì),具抗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來源于腔腸動物海鞭的pseudopterosins,為二萜糖苷類化合物,具有很強的消炎止痛作用;鯊魚肝所含鯊烯是殺菌劑,并具有抗癌活性;海綿屬動物含有的環(huán)烯醚萜類成分有抗白色粘球菌作用等。

第二十三頁,共102頁。六、酚、酮、酸類

海綿所含酚類成分siphonodictyal-A及siphonodictyal-B具有抗菌活性;麝香中的麝香酮有強心、抗炎、興奮呼吸和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地龍中的花生四烯酸有解熱作用;膽汁酸有利膽、溶解膽結(jié)石、鎮(zhèn)咳祛痰、解熱、抗菌抑癌等多種功用;蜂王漿中的王漿酸有抗菌、抗腫瘤作用。

第二十四頁,共102頁。動物類中藥的藥用部位包括:

(1)動物的干燥全體如全蝎、娛蚣、斑蝥、土鱉蟲等。(2)除去內(nèi)臟的動物體如蚯蚓、蛤蚧、蛇類中藥等。(3)動物體的某一部分如石決明、牡蠣、蛤蟆油、龜甲、雞內(nèi)金、鹿茸等。(4)動物的分泌物如麝香、蟾酥等。(5)動物的排泄物如五靈脂、蠶沙等。(6)動物的生理或病理產(chǎn)物如蟬蛻、珍珠、牛黃、馬寶等。(7)動物體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膠、鹿角膠等。第二十五頁,共102頁。第二節(jié)動物類中藥的分類簡述

地球上生存的動物已達一百五十萬種以上。為了能正確地區(qū)別和更好地利用它們,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動物學的分類系統(tǒng)通常是以動物形態(tài)上或解剖上的相似程度為依據(jù)的。和植物界一樣,動物界也劃分為若干個等級,如門、綱、目、科、屬、種,而以種為分類的基本單位?,F(xiàn)在動物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分類系統(tǒng),有的將它們分為33門,有的分為30門或28門。第二十六頁,共102頁。

與藥用動物有關的有10門,它們是(由低等到高等):1、原生動物門(Protozoa);

2、多孔動物門(Porifera)又稱海綿動物門(Spongia),藥用動物如脆針海綿等;

3、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藥用動物如海蜇、珊瑚等;

4、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

5、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s);

6、環(huán)節(jié)動物門(Annelida)藥用動物如蚯蚓、蜈蚣、東亞鉗蝎、南方大斑蝥、中華蜜蜂等;第二十七頁,共102頁。7、軟體動物門(Mo11usca)藥用動物如雜色鮑、馬氏珍珠貝、三角帆蚌、長牡蠣、無針烏賊等;8、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藥用動物如東亞鉗蝎、少棘巨蜈蚣、地鱉、大刀螂、黑蚱、南方大斑蝥、家蠶、中華蜜蜂等;9、棘皮動物門(Echinodemata)藥用動物如海參、海膽等;10、脊索動物門(Chordata)藥用動物如海馬、蟾蜍、烏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牛、賽加羚羊等。第二十八頁,共102頁。

動物的命名大多數(shù)也和植物命名一樣采用林奈首創(chuàng)的雙名法。由兩個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分別表示動物學名的屬名和種名,在學名后附加定名人的姓氏,如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第二十九頁,共102頁。第三節(jié)重要動物類生藥全蝎Scorpio[來源]本品為鉗蝎科動物東亞鉗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全體。第三十頁,共102頁。[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等省。野生或飼養(yǎng)。[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干。第三十一頁,共102頁。[性狀鑒別]

頭胸部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成綠褐色,前面有l(wèi)對短小的螯肢及1對較長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jié),末端各具2爪鉤;前腹部由7節(jié)組成,第七節(jié)色較深,背甲上有5條隆脊線。背面綠褐色,后腹部棕黃色,6節(jié),節(jié)上均有縱溝,末節(jié)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質(zhì)脆,易斷。氣微腥,味咸。以完整、色黃褐、鹽霜少者為佳。

第三十二頁,共102頁。第三十三頁,共102頁。[顯微鑒別]

粉末黃棕色。①體壁外表皮表面觀呈多角形網(wǎng)格樣紋理,一邊微尖突,密布細小顆粒,可見凸起的圓形毛窩,剛毛常于基部斷離;斷面觀內(nèi)、外表皮縱貫較多微細孔道;未角化外表皮呈類圓形凸起。②橫紋肌纖維側(cè)面觀明帶較寬,中有一暗線,暗帶有致密的短縱紋理。③剛毛體部具縱直紋理,髓腔細窄。④有脂肪油滴。第三十四頁,共102頁。第三十五頁,共102頁。[成分]主含蝎毒(buthotoxin),尚含甜菜堿、三甲胺、牛黃酸、卵磷脂等成分[功效]性平、味咸微辛,有毒。驅(qū)風,鎮(zhèn)痙。用于小兒驚風抽搐,大人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破傷風等癥。第三十六頁,共102頁。鹿茸CornuCerviPantotrichum[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第三十七頁,共102頁。[形態(tài)]第三十八頁,共102頁。第三十九頁,共102頁。[產(chǎn)地]

花鹿茸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等省,品質(zhì)優(yōu)。馬鹿茸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青海、新疆、、甘肅等省區(qū);東北產(chǎn)者習稱“東馬茸”,品質(zhì)較優(yōu);西北產(chǎn)者習稱“西馬茸”,品質(zhì)較次?,F(xiàn)均有人工飼養(yǎng)。第四十頁,共102頁。[采收加工]

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鋸茸:夏、秋兩季鋸取鹿茸,立即進行煮燙等加工后,陰干或烘干??橙祝簩⒙诡^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凈殘肉,繃緊腦皮,進行煮燙等加工后,陰干。第四十一頁,共102頁。[性狀鑒別]

1.花鹿茸(1)鋸茸呈圓柱形,多具1~2個分枝;具1個側(cè)枝者習稱“二杠茸”,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枝頂鈍圓,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cè)枝,習稱“門樁”,長9~15cm,較主枝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光潤,多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部毛密,下部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第四十二頁,共102頁。

鋸口面黃白色有蜂窩狀細孔,外圍無骨質(zhì)。體輕。具2個側(cè)枝者習稱“三岔茸”,主枝長23~33cm,略呈弓形而微扁,較二杠茸細:分枝較長,先端略尖,下部有縱棱線及突起小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氣微腥,味微咸。第四十三頁,共102頁。二茬茸(再生茸):和頭茬茸近似,但主枝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茸毛較粗糙,皮灰黃色,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第四十四頁,共102頁。(2)砍茸為帶頭骨的茸,茸形與鋸茸相同,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規(guī)格。兩茸相距約7cm,腦骨前端平齊,后端有1對弧形骨,習稱“虎牙”。腦骨白色,外附腦皮,皮上密生茸毛。氣微腥,味微咸。

均以茸體粗壯、主枝圓、頂端豐滿、質(zhì)嫩、毛細、皮色紅棕、有油潤光澤者為佳。

第四十五頁,共102頁。2.馬鹿茸

亦有鋸茸和砍茸兩種。形狀與花鹿茸近似,但較粗大,分枝較多,側(cè)枝1個者習稱“單門”,2個者習稱”蓮花”,3、4個以上者習稱“三岔”、“四岔”等。其中以蓮花、三岔為主。以茸體飽滿、體輕、毛色灰褐、下部無縱棱及疙瘩者為佳。

第四十六頁,共102頁。[顯微鑒別]

梅花茸粉末:淡黃色。①表皮角質(zhì)層表面顆粒狀,茸毛脫落后的毛窩圓洞狀。②茸毛的毛干表面由扁平細胞(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的毛小皮包圍,細胞的游離緣指向毛尖,皮質(zhì)有棕色色素,髓質(zhì)斷續(xù)或無入毛根常與毛囊相連,基部膨大作撕裂狀。③骨碎片表面有縱紋及點狀孔隙;骨陷窩呈類圓形或類梭形,邊緣骨小管呈放射狀溝紋。橫斷面可見大的圓孔洞。④未骨化組織表面具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塊狀突起物。⑤骨化梭形細胞多散在。第四十七頁,共102頁。第四十八頁,共102頁。[成分]含骨質(zhì)。又據(jù)報告含膠質(zhì)及蛋白質(zhì),灰分中含鈣、磷、錳等。[功效]性溫,味甘咸。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用于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癥。第四十九頁,共102頁。麝香Moschus[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berezovkiiFlerov、馬麝M.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L.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第五十頁,共102頁。第五十一頁,共102頁。[主地]

主產(chǎn)于四川、西藏、陜西、甘肅等省區(qū)。以四川、西藏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四川省馬爾康、都江堰市,陜西省鎮(zhèn)平,湖南湘潭,安徽霍山等地均已建場養(yǎng)麝,現(xiàn)已能提供部分麝香商品。第五十二頁,共102頁。[采收加工]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捕獲后,立即割取香囊,陰干,習稱“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如囊中分泌物,習稱“麝香仁”。家養(yǎng)麝直接用挖勺從活麝香囊中挖取,陰干或用干燥器密閉干燥。第五十三頁,共102頁。[性狀鑒別]毛殼麝香

呈球形、橢圓球形或扁圓球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2~4cm。開口面的革質(zhì)皮棕褐色,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cè)圍繞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直徑約2~3mm。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色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第五十四頁,共102頁。剖開后,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狀,內(nèi)層皮膜呈棕色,內(nèi)含顆粒狀及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習稱“銀皮”或“云皮”)。質(zhì)較柔軟,有特異香氣。以個飽滿、皮薄、捏之有彈性、香氣濃烈者為佳。第五十五頁,共102頁。第五十六頁,共102頁。第五十七頁,共102頁。麝香仁

野生品質(zhì)柔、油潤、疏松;其中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顆粒狀習稱“當門子”,外表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紋,油潤光亮,斷面棕黃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稱“散香”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帶紫色,并有少量脫落的內(nèi)層內(nèi)皮膜和細毛。飼養(yǎng)品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顯油性,微有光澤,并有少量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和毛。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堿。以當門子多、質(zhì)柔潤、香氣濃烈者為佳。第五十八頁,共102頁。第五十九頁,共102頁。[顯微鑒別]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用水合氯醛液裝片觀察,呈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由許多不定形顆粒狀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體或不規(guī)則的晶體;并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組織。第六十頁,共102頁。第六十一頁,共102頁。[成分]主含麝香酮(Muskone)。此外含脂肪、樹脂、蛋白質(zhì)、無機鹽類等。

第六十二頁,共102頁。[理化鑒別]

(1)取毛殼麝香用特制槽針從囊孔插入,轉(zhuǎn)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nèi)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xiàn)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松,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沾手、染手、頂指或結(jié)塊。

第六十三頁,共102頁。(3)取粉末少量撒于熾熱坩禍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熔化膨脹起泡,油點似珠,香氣濃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殘渣。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xiàn)。第六十四頁,共102頁。[功效]性溫,味辛。開竅,通經(jīng)絡,消腫止痛。用于驚癰昏迷、中風痰厥、寒邪腹瀉、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癥。[附注]1.人工麝香:系根據(jù)天然麝香的分析結(jié)果,以合成麝香酮(dl-muscone)為主,按規(guī)定比例與其他物質(zhì)配制而成。人工麝香與天然麝香的性質(zhì)與作用近似。

2.靈貓香:為食肉目靈貓科小靈貓Virerriculain-dicaDesmarest或大靈貓ViverrazibethaLinnaeus會陰泌香腺的分泌物。主含靈貓香酮,作用與麝香類似。第六十五頁,共102頁。第六十六頁,共102頁。牛黃CalculusBobis[來源]本品為??苿游锱ostaurusdomesticusGmelin的干燥膽結(jié)石。第六十七頁,共102頁。牛黃在我國藥用數(shù)千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牛黃味苦平,主驚厥,除邪逐鬼。

第六十八頁,共102頁。牛黃又稱犀黃,西黃,心黃,丑寶,牛屬丑,故隱其名為丑寶。本品主要來源于家畜黃牛,也偶有來自水牛和??苿游镪笈5哪懡Y(jié)石,另外還有野牛所生的牛黃。生有牛黃的病牛,身體多枯廋,食量少,飲水多,行走無力,眼紅無神。第六十九頁,共102頁。

目前以牛黃配伍的中成藥不下數(shù)十種,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六神丸,牛黃解毒丸等。為滿足需要人工牛黃已合成。人工牛黃以牛膽汁或豬膽汁為原料,經(jīng)人工制造而成。人工牛黃有明顯的解熱、抗驚厥、祛痰和抑菌的作用,與天然牛黃相比亦無明顯差異,因此一般認為天然牛黃與人工牛黃的療效基本一致。第七十頁,共102頁。[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屠宰場均有生產(chǎn)、主產(chǎn)于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qū)。

[采收加工]

宰牛時檢查膽囊、膽管及肝管,如有結(jié)石,立即取出,除凈附著的薄膜,陰干。第七十一頁,共102頁。[性狀鑒別]

可分蛋黃及管黃兩種。

蛋黃多呈卵形、不規(guī)則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直徑0.6~3.3cm(24.5cm)。表面黃紅色或棕黃色,細膩而稍有光澤,有的外部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裂紋。體輕,質(zhì)松脆易碎,易分層剝落,斷面金黃色,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入口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調(diào)和,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習稱“掛甲”。第七十二頁,共102頁。管黃

呈管狀,或為破碎的小片,長約3cm,直徑l~1.5cm。表面不平或有橫曲紋,有裂紋及小突起,紅棕色或棕褐色。斷面有較少的層紋,有的中空,色較深。

以完整、色棕黃、質(zhì)松脆、斷面層紋清晰而細膩者為佳。

第七十三頁,共102頁。第七十四頁,共102頁。第七十五頁,共102頁。[顯微鑒別]

粉末用水合氯醛試液裝片,不加熱,至顯微鏡下觀察:不規(guī)則團塊由多數(shù)黃棕色或紅棕色小顆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顯鮮明金黃色,久置后變綠色。第七十六頁,共102頁。[成分]

主含膽汁色素,其中主為膽紅素(bilirubin)及其鈣鹽;膽汁酸類包括膽酸、去氧膽酸等以及?;悄懰猁}、甘氨膽酸鹽等;膽固醇。另含脂肪酸、卵磷脂、粘蛋白、平滑肌收縮物質(zhì)、酸性肽、多種氨基酸和無機鹽類。第七十七頁,共102頁。[理化鑒別]

(1)取粉末0.1g,加60%醋酸4m1,研磨,濾過,取濾液1m1,加新制的糠醛(新蒸餾至幾乎無色)溶液(1→100)lml與硫酸溶液(取硫酸50ml,加水65ml,混合)10ml,置70℃水浴中加熱10min,即顯藍紫色。(膽酸反應)(2)取粉末少量,加氯仿1m1,搖勻,再加硫酸與30%過氧化氫溶液各2滴,振搖,即顯綠色。(膽紅素反應)

第七十八頁,共102頁。(3)取本品粉末的氯仿提取液,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膽酸、去氧膽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異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15:7: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約5min,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兩個熒光斑點。第七十九頁,共102頁。[功效]性涼、味苦。有小毒。清心開竅,定驚,解毒。用于內(nèi)服治高熱神志昏糊、譫語、癲狂、小兒驚風、抽搐等癥;外用治咽喉腫痛、口瘡、癰疽疔毒等癥。第八十頁,共102頁。[附注]人工牛黃是參照天然牛黃的已知成分配制而成。人工牛黃的療效與天然牛黃類同。第八十一頁,共102頁。第八十二頁,共102頁。蟾酥Chansu

BufonisEnvenom解毒消腫,通竅,止痛

團蟾酥、片蟾酥、東酥第八十三頁,共102頁。來源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

Bufobufo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

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耳后腺及皮膚腺)中華大蟾蜍第八十四頁,共102頁。產(chǎn)地團蟾酥主產(chǎn)于山東莒南、臨沂、莒縣、日照,河北遵化、玉田、薊縣,安徽宿縣、滁縣,湖北漢川等省。片蟾酥主產(chǎn)江蘇鎮(zhèn)江、泰興、蘇州,浙江蕭山、慈溪山東產(chǎn)者稱為“東蟾酥”、“光蟾酥”、“光東蟾酥”。第八十五頁,共102頁。商品種類蟾酥夏、秋二季捕捉(采漿高峰期為6-7月)洗凈,待表面干燥,用銅鑷子或指甲套(忌鐵器),擠取耳后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采酥后的蟾蜍,放養(yǎng)30天后,又可捕捉取酥,采集過程忌與鐵器接觸。漿液要在24小時內(nèi)進行加工,以免變質(zhì)。60℃以下烘箱干燥,成品色澤較好。團蟾酥用銅網(wǎng)濾去雜質(zhì),放入圓形模型或揉勻制成扁圓形餅塊,晾干,即為,塊重60-100g,為主要的出口品。片蟾酥涂于竹箬、玻璃或瓷盆上曬干或低溫干燥,即為,又稱片子酥、盆酥。第八十六頁,共102頁。性狀特征團蟾酥1、扁圓形團塊,直徑3~10cm,厚5~10mm,重67~100g。2、表面紫紅色或棕褐色,光滑。3、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半透明,角質(zhì)狀,微有光澤,遇水即泛出白色乳液。4、氣微腥,味初甜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棋子酥團蟾酥第八十七頁,共102頁。第八十八頁,共102頁。片蟾酥呈不規(guī)則片狀,大小不一,厚約2mm。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半透明。江蘇片蟾酥山東片蟾酥第八十九頁,共102頁。粉末淡棕色。甘油水裝片呈淡黃色、半透明、不規(guī)則碎塊,并附有砂粒狀固體。水合氯醛加熱裝片碎塊透明并漸溶化。濃硫酸裝片顯橙黃色或橙紅色,碎塊四周逐漸溶解縮小而呈透明的類圓形小塊,顯龜裂樣斑紋,放置稍久漸溶解消失。水裝片加碘試液不含淀粉。顯微特征第九十頁,共102頁?;瘜W成分l、強心甾類蟾毒配基類干燥加工過程中的分解產(chǎn)物。有華蟾毒配基、脂蟾毒配基、蟾毒靈約、羥基華蟾毒基、蟾毒配基、遠華蟾毒基及海蟾蜍精等;另含洋地黃毒苷元、沙門苷元等。蟾毒類存在于加工前的蟾酥分泌物中。2、吲哚類生物堿蟾酥堿、蟾酥甲堿、去氫蟾酥堿、蟾酥硫堿及5-羥色胺等。3、尚含甾醇類、腎上腺素、多種氨基酸、嗎啡等。第九十一頁,共102頁。1、水試法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2、檢查吲哚類粉末0.1g,加甲醇5ml,浸泡1h;濾液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固體少許,再加硫酸數(shù)滴,則顯藍紫色。3、檢查甾醇粉末0.1g,加氯仿5ml,浸泡1h;濾液蒸干,殘渣加醋酐少許使溶解,滴加硫酸,初顯藍紫色漸變藍綠色。4、TLC以蟾酥藥材、脂蟾毒配基和華蟾酥毒基為對照品進行TLC,供試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綠色和一個紅色斑點。5、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檢查第九十二頁,共102頁。礦物類生藥

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起,歷代本草均有礦物藥記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載有玉石類藥物41種,《名醫(yī)別錄》增加礦物藥32種,《新修本草》增加礦物藥14種,《本草拾遺》又增加礦物藥17種,在唐代礦物藥就達104種之多。宋代《證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