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93.060CCS
P
21四 川 省 地 方 標 準DB51/T
2791
—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Design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for
highway
tunnels
inwestern
sichuan
plateau2021-08-02
發(fā)布
2021-09-01
實施發(fā)布DB51/T
2791— 前 言
..............................................................................
III1
范圍
................................................................................
1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
13
總則
................................................................................
14
術語
................................................................................
25
基本規(guī)定
............................................................................
45.1 總體要求
.......................................................................
45.2 分級標準
.......................................................................
45.3 設防原則
.......................................................................
66
隧道勘察
............................................................................
66.1 一般規(guī)定
.......................................................................
66.2 勘察手段與資料要求
.............................................................
76.3 地質調繪
.......................................................................
96.4 氣象勘察
......................................................................
106.5 物探、鉆探及測試
..............................................................
117
隧道設計
...........................................................................
137.1 一般規(guī)定
......................................................................
137.2 總體設計
......................................................................
137.3 洞口及洞門設計
................................................................
157.4 抗防凍襯砌結構設計
............................................................
167.5 防凍保溫設計
..................................................................
177.6 防水與排水設計
................................................................
197.7 運營通風設計
..................................................................
248
隧道施工
...........................................................................
248.1 一般規(guī)定
......................................................................
248.2 施工準備
......................................................................
258.3 施工通風
......................................................................
268.4 施工制氧供氧
..................................................................
278.5 人員安全防護
..................................................................
288.6 施工機械配套
..................................................................
298.7 保溫層施工
....................................................................
298.8 防水與排水
....................................................................
298.9 混凝土施工
....................................................................
309
建筑材料
...........................................................................
31IDB51/T
2791—9.1 一般規(guī)定
.......................................................................
319.2 混凝土材料
.....................................................................
319.3 防水材料
.......................................................................
349.4 保溫材料
.......................................................................
369.5 其他材料
.......................................................................
36附錄
A
(資料性)
海拔高度與最冷月平均氣溫關系
.......................................
39附錄
B
(資料性)
海拔高度與氧氣含量關系.............................................
40附錄
C(資料性)
隧道結構抗凍計算
...................................................
42附錄
D
(資料性)
隧道保溫層計算
....................................................
43附錄
E
(資料性)
隧道通風海拔高度系數(shù)...............................................
44附錄
F
(資料性)
隧道供氧量計算
....................................................
46IIDB51/T
2791—1
范圍擇等。本文件適用于川西高原公路隧道勘察、設計和施工。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176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324 《凍土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GB/T
35414 《高原地區(qū)室內空間彌散供氧()要求》JTG
3370.1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B01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C20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
《公路隧道通風設計細則》JTG/T
3660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D31-06
《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D7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GJ/T
《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3
總則3.0.1平,制訂本規(guī)程。條文說明的氣象條件,有必要編制針對性規(guī)范。3.0.2 本規(guī)程適用于川西高原地區(qū)各等級新建和改擴建山嶺公路隧道,其他隧道可參照執(zhí)行。條文說明條件與川西高原相似,可以參考使用。3.0.3 隧道勘察除進行必要的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外,還應對隧址區(qū)氣象條件進行勘察,特別是氣溫、1DB51/T
2791—凍結深度、氧氣含量、風速風向、巖石(土)凍脹和熱導率等情況。3.0.4 輪廓、結構、防排水等設計方案。3.0.5 隧道施工應結合隧道規(guī)模和氧氣含量情況制定施工通風與制氧供氧方案,積極推進機械化施工,合理配置人員及機械設備,同時應根據(jù)氣溫條件制定冬季施工方案。條文說明主要目的是提高建設人員安全性和舒適度,確保工程質量和滿足工期要求。3.0.6隧道建設宜采用實際工程應用效果較好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3.0.7 標準參照“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執(zhí)行。4
術語4.0.1川西高原
Sichuan
四川阿壩州、甘孜州,青海玉樹州、果洛州,西藏地區(qū)等。4.0.2一般海拔隧道
general
tunnel在川西高原,海拔高度小于
2
100m
的隧道,其勘察、設計與施工同廣義公路隧道相同,為體現(xiàn)與高海拔隧道和超高海拔隧道的差異,本規(guī)程定義為一般海拔隧道,即
GI
型隧道。4.0.3高海拔隧道
high
2
2100~4200m
型隧道。2
2
~2
800m、
~3
500m
和
3
~4
200m
的隧道,分別對應為
型、
型和
型隧道。4.0.4超高海拔隧道
high
tunnel在川西高原,海拔高度大于
4
200m
的隧道,本規(guī)程定義為超高海拔隧道,即
型隧道。4.0.5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
seasonally
frozen
region地表層冬季凍結、夏季全部融化的土稱為季節(jié)性凍土,其所在地區(qū)稱為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4.0.6最大凍結深度
depth
of
frozen
ground2DB51/T
2791—地表土層或疏松巖石凍結的最大深度。4.0.7標準凍深
frost
在空曠野外、地表袒露平坦的不凍脹性黏性土凍深觀測站,實測不少于
10
年的年最大凍深的平均值。4.0.8凍結指數(shù)
freezing
index
2
8
14
時和20
時
4
個時刻的氣溫平均值。4.0.9凍融作用
thaw
土層由于溫度降到零度以下和升至零度以上而產生凍結和融化的一種物理地質作用和現(xiàn)象。4.0.10凍脹作用
frost
4.0.11凍脹力
force力表示。4.0.12熱導率
coefficient
of
conductivity物質導熱能力的量度,指當溫度垂直向下梯度為
1℃/m
時,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水平截面積所傳遞的熱量。4.0.13高原反應
而產生的各種不適的生理反應。4.0.14制氧供氧
generated
and
統(tǒng)、供氧系統(tǒng)等組成。3DB51/T
2791—4.0.15彌散式供氧
supply
of
diffuse
圍內。4.0.16月平均氣溫
monthly
average
全月各日的日平均氣溫的算術平均值。4.0.17防凍保溫系統(tǒng)
system()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的非承重保溫構造總稱。5
基本規(guī)定5.1 總體要求5.1.1 質和氣象條件,勘察深度應滿足川西高原隧道抗防凍設計和隧道施工要求。條文說明向、最大凍結濃度、氣壓(含氧量)、融化指數(shù)(凍結指數(shù))等氣象參數(shù),以及隧道涌水量、涌水位置、水量變化特征等因素,對隧道設計、施工及運營存在較大影響。5.1.2區(qū)氣象條件,選取適當?shù)乃淼罉烁摺⒍纯谖恢煤洼S線。條文說明病害及保障運營安全意義重大。5.1.3 應根據(jù)海拔高度分級指標進行結構抗防凍、防排水設計。5.1.4 季施工技術措施。5.2 分級標準5.2.1 應以隧道洞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主要指標,以最大凍結深度為輔助指標,按表
5.2.1
確定隧道的寒冷程度。4
(c0~35
1035
10135
0m
11316589
841216450
8412450
DB51/T
2791—
5.2.1GB50176道隧址區(qū)實測統(tǒng)計得出。5.2.2 應根據(jù)隧道洞口年平均氣管氧分壓,按表
確定隧道的缺氧程度。
5.2.2 GB8958
隧道隧址區(qū)實測統(tǒng)計得出。5.2.3 據(jù)時,隧道寒冷程度與缺氧程度可參照表
5.2.3
的規(guī)定確定。
5.2.3 根據(jù)川西多地區(qū)多座隧道隧址區(qū)氣象實測研究統(tǒng)計,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氣溫降低、大氣壓(量)
2
100m
時,氧氣含量≥16%,最冷月(1
月)平均氣溫均≥0℃
4
200m
12%(1
月)平均氣溫均≤-10℃在
2
~4
200m
時,氧氣含量一般在
%~16%,最冷月(1
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川西高原隧道多數(shù)處于
2
~4
200m,參考隧道圍巖分級的經驗將高海拔隧道分成三個亞級。5
DB51/T
2791—5.3 設防原則5.3.1 洞口防雪措施。5.3.2 道支護結構、防排水和防凍保溫層等,制氧供氧措施內容包括制氧方式、供氧方式以及醫(yī)療保障等。5.3.3隧道抗防凍應根據(jù)實測最冷月(1
月)分別制定針對性設防措施;若無實測資料,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設防措施可參照表
5.3.3。
5.3.3 采取抗防凍或制氧供氧措施。采用是需要考慮抗防凍或制氧供氧措施。本表選用和采用確定期原則性,其具體措施需要根據(jù)凍害及缺氧程度確定。6
隧道勘察6.1 一般規(guī)定6.1.1 應分階段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除滿足《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
C20)中隧道勘察技術要求外,還需按本規(guī)程要求開展隧道地質勘察工作,并重點進行專項的氣象和水文地質勘察,其勘察范圍和深度應滿足各階段隧道設計的需要。條文說明故川西高原隧道需要強化氣象勘察和水文地質勘察。6.1.2 工作量。條文說明6注:“+”必做項目;“(+)”選做項目。DB51/T
2791—察成本,又可提高勘察方案的針對性和勘察質量。6.1.3段落以及隧道內地下水變化趨勢等。條文說明作用大,既影響隧道圍巖及支護的穩(wěn)定,也影響隧道施工進度和安全。6.1.4海拔高度超過
4
(GB50324)相關規(guī)定;海拔高度超過
2
800m
路段應對最大凍結深度進行調查評價。條文說明通過研究與調查,川西高原海拔高度低于
4
800m
的地區(qū)出現(xiàn)多年凍土可能性小,海拔高度超過4800m
的隧道不多,本規(guī)程勘察主要針對季節(jié)性凍土。6.1.5 室內試驗等手段,綜合評價隧址區(qū)工程地質條件。條文說明()化頻繁且無明顯重復規(guī)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普遍具有地下水豐富的特點(且變質巖區(qū)域內地下水普遍具有滯后出露現(xiàn)象),所以在充分總結既有高原隧道勘察設計施工經驗的基礎上,經分析認為,在高等有效勘察方法,注重各種勘察方法獲取的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研判。6.2 勘察手段與資料要求6.2.1 不同勘察設計階段采用的勘察手段可按表
選用。
6.2.1 DB51/T
2791—條文說明程類型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后分析確定。6.2.2 文字說明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1.
預可及工可勘察:應對隧址區(qū)沿線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條件、凍土深度、地震動參數(shù)等基本地質條件進行說明;對不良地質和特殊性巖土應闡明其類型、性質、分布范圍、發(fā)育規(guī)律及其對隧道工程的影響和處治建議;概略劃分隧道的圍巖級別,估算隧道涌水量,闡述方案比選意見及下階段地質勘察工作建議。2.
初步勘察:除包含一般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總體說明外,應說明隧址區(qū)水文地質和工程地水量進行分析計算;評估隧道建設對當?shù)氐刭|環(huán)境的影響及隧道建設的適宜性。3.
詳細勘察:在初步勘察基礎上,補充實施勘察工作后,校對初勘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氣象條件和最大凍結深度等文字說明。資料要求同初步勘察。6.2.3圖表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1.
工可勘察:1)全線工程地質平、縱面圖(1∶10
~1∶
);2)隧道工程地質平、縱面圖(含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工程地質縱斷面圖)(1∶2
~1∶10
);3)附圖、附表和照片等。2.
初步勘察:1)
1∶2
000~1∶10
工程地質平面圖;2)
1∶2
000~1∶10
工程地質縱斷面圖;3)隧道洞口
1∶500
工程地質平面圖;4)隧道洞口
1∶200
工程地質斷面圖;5)鉆孔柱狀圖
1∶50~1∶2006)氣象勘察分析資料;7)物探、測井解釋成果資料;8)試資料;9)附圖、附表和照片等。3.
詳細勘察:在初步勘察基礎上,補充實施勘察工作后,補充、校對初勘圖表資料。資料要求同初步勘察。8DB51/T
2791—6.3 地質調繪6.3.1 工程地質調繪應分階段開展工作,調查內容和深度應與設計階段相適應。6.3.2 地質調繪及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
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的性質、類型和規(guī)模;2.
斷裂、斷層、節(jié)理等軟弱結構面特征及其與隧道的組合關系;3.
斷裂、斷層及褶皺構造與地下水補徑排的關系;4.
沖溝、凹溝等地表匯水地形與隧道的關系,評價其對隧道涌水量的影響;5.
臨近地區(qū)既有隧道或地下結構物凍融病害調查,主要包括襯砌開裂、滲漏水及掛冰、路面積水與結冰、洞口掛冰及熱融滑塌、地表截排水溝出水口積水與結冰等;6.
調查隧址區(qū)崩塌、錯落、巖堆、滑坡、巖溶、自然或人工坑洞、采空區(qū)、泥石流、流沙、濕陷趨勢,分析其對隧道洞口和洞身穩(wěn)定的影響程度;7.
隧道通過煤系地層或碳質巖層時,應注意對有害氣體的調查訪問和類比資料收集,為鉆孔布置調整及取樣測試提供指導意見;8.
按《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的規(guī)定或經地震部門專項評價,確定隧道所處地區(qū)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參數(shù)。條文說明提供基礎資料。相印證,盡量對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做出定量或半定量評估,詳細劃分圍巖級別。業(yè)技術單位協(xié)力合作進行。6.3.3 水文地質調查評價應包括以下內容:1.
調查隧址區(qū)地表水系、第四系堆積體、地表水匯水區(qū)與隧道線位關系;2.
調查斷裂、斷層、褶皺、節(jié)理裂隙密集發(fā)育帶等地質構造與隧道的關系,評價其對隧道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3.
調查地下水發(fā)育情況以及地下水位隨季節(jié)變化情況,評估隧道可能出現(xiàn)的地下水類型以及集中涌水段,分析預測隧道內地下水的變化規(guī)律;4.
評價可能造成隧道發(fā)生凍害的各種水源發(fā)育情況。9DB51/T
2791—6.4 氣象勘察6.4.1 最冷月平均氣溫、最低日平均氣溫、凍結指數(shù)、冬季風向及風速、年平均降水(雪)量、雪線、氣壓(氧含量)及氣壓差、凍結深度等。條文說明平均氣溫、凍結深度、凍結指數(shù)、冬季風速風向是隧道抗防凍結構、防排水以及洞口防雪棚所需參數(shù),氣壓(氧含量)影響隧道施工。6.4.2 (點)年限宜不少于近
10
年。條文說明
程提出了最低年限要求。6.4.3 海拔高度大于
3
500m
的特長隧道和海拔高度大于
4
200m
的長、特長隧道,宜在隧址區(qū)設立氣象觀測站(點),并持續(xù)收集隧址區(qū)氣象資料。條文說明海拔高度大于
3
500m
所以提出建立氣象觀測站的要求。6.4.4 標準凍深
Z應采用隧址區(qū)附近或氣溫條件相近的氣象臺(站)的多年最大凍結深度平均值,統(tǒng)計年限宜不少于近
10
年。條文說明標準凍深可以通過氣象資料或氣象觀測實測獲得,年限要求與其他氣象要素一致。6.4.5 隧道設計凍深
Z可按式
6.4.5
計算:Zd
Z0
zs
zw
zt0式中:Zm;Zm;ψzsψzwψzt各影響系數(shù)按表
6.4.5
10
(6.4.5)
zw
1.001.201.301.401.000.950.900.850.801.000.901.1030m30~100m100m
DB51/T
2791—
6.4.56.4.6
6.4.56.4.6 圍巖(土)凍脹性應根據(jù)平均凍脹率
η
的大小劃分為不凍脹、弱凍脹、凍脹、強凍脹和特強凍
6.4.6 條文說明巖(土)
6.4.6 條文說明外,根據(jù)相關試驗結果,℃條件下凍土的彈性模量為
0.14~0.59GPa,~℃條件下凍巖的彈性模量為
~10.12GPa,對比可知凍巖彈性模量是凍土的
~
倍。6.5 物探、鉆探及測試6.5.1 物探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高原隧道,在收集資料和地質調繪后宜優(yōu)先開展物探勘察,解增加
1~2
種物探方法進行平行驗證。2.
宜選用地震法、電法等地球物探手段查明斷裂、褶皺、可能富水區(qū)等的分布及變化特征,并進行現(xiàn)場調查、鉆探等驗證。3.
隧道物探方法宜按表
選擇。
6.5.1 發(fā)現(xiàn)具有低阻(或高阻)一步查明其地質條件。形一般來說起伏較大,在選擇物探方法時,隧道埋深
30m
以內推薦使用電測深法,30~50m
范圍內推11DB51/T
2791—薦使用高密度電法,探測深度
~100m
范圍內推薦使用高密度電法,大于
100m
推薦采用音頻大地電磁法(強干擾情況下可選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或地震反射波法)等其他勘察方法進行驗證。6.5.2 鉆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鉆孔應布置在隧道物探異常區(qū)、經調查初步確定的斷裂、褶皺重點部位;2.
孔底應鉆至隧道路面設計高程以下不小于
或必須查清的構造部位;3.
3~5
試樣的數(shù)量不宜少于
6
組;隧道進出口段鉆孔,應分層采取巖、土試樣;4.
鉆孔過程中應注意觀測是否有氣體冒出,并及時封閉取樣測試,以評價有害氣體對隧道建設的影響;5.
地下水發(fā)育時,應進行抽(注)水試驗,分層獲取各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并評價其富水性和涌水量。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時,應進行地下水位動態(tài)觀測;6.
當巖芯采集困難或采用鉆探難以判明孔內的地質情況時,應進行孔內綜合測井;7.
深埋隧道及初步評價高地應力隧道應進行鉆孔內地應力測試;8.
鉆孔內應進行地溫測試,提供隧道洞門和排水設計所需的地溫資料;9.
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樣進行水質分析,評價水的腐蝕性。6.5.3 測試及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對于隧道穿越的第四系覆蓋層,宜采用動力觸探、靜力觸探、標準貫入等方法,測試土體的地基承載力、摩阻力、密實程度等;2.
隧道深埋段地應力評價,宜采用深孔內水壓致裂法進行巖石地應力測試;3.
原位測試應結合地區(qū)經驗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供巖土參數(shù)建議值;( (4.( (JTG
E40)JTG
E41)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5.
地表出露及鉆孔內的煤系地層或碳質巖層,應取樣進行巖層生烴能力測試,以進一步評價隧道有害氣體情況;6.
應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樣進行水質成分檢測,評價水對混凝土和鋼筋的腐蝕性;7.
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宜在工地設置試驗室,無條件設置時,試樣不得因長時間存放或長距離運輸影響試驗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8.土體、巖體試驗項目可按表
6.5.3
選擇。12
-1
MPa
kPa
°
”必做項目;“DB51/T
2791—
6.5.3
6.5.3 土體、巖體試驗項目選擇表7.1 一般規(guī)定7.1.1
、GIII
型隧道應遵循“氣象選線”原則。條文說明川西高原公路隧道需要考慮地形、地質與氣象選線相結合。7.1.2 道規(guī)模。7.1.3 隧道設計應綜合考慮環(huán)境保護、節(jié)能降耗、防災救援和運營養(yǎng)護要求。7.1.4 隧道土建工程設計應體現(xiàn)動態(tài)設計與信息化施工的思想。7.2 總體設計7.2.1 質地段。7.2.2
應根據(jù)地質、地形、路線走向、通風等因素確定隧道平面線形。設曲線時,不宜采用設超高的平曲線。在《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3370.1
所規(guī)定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平面設計指標要求。條文說明川西高原隧道洞口可能存在積雪積冰問題,影響行車安全,所以提出平面指標適當提高的要求。7.2.3 抗防凍段縱坡不宜小于
,最小坡長不宜小于抗凍設防段。條文說明13
DB51/T
2791—的要求。7.2.4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非凍土段可按凍土段的內輪廓設計。條文說明建筑限界應統(tǒng)一,而隧道內輪廓可根據(jù)情況分析確定。7.2.5 隧道內輪廓,其建筑限界與內輪廓最小間距宜不小于
10cm。條文說明宜比普通環(huán)境地段適當加大。7.2.6 應根據(jù)實測氣溫及凍結深度采取針對性設防措施,無實測資料時可按表
7.2.6
確定。
7.2.6 參考川西隧道科研與工程實踐總結。7.2.7應根據(jù)實測隧址區(qū)含氧量采取針對性設防措施,無實測資料時可按表
7.2.7
確定。
7.2.7 ()要求》(GB/T35414)工經驗提出。14DB51/T
2791—7.3 洞口及洞門設計7.3.1 洞口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隧道洞口宜選擇向陽、不易積雪、易于排水位置。2.
在降雪量較大地區(qū),隧道洞口不宜設在邊坡和仰坡較為陡峻的位置,以免受到雪崩威脅。3.
受積雪或風吹雪影響的槽谷或路塹中的洞口外兩側宜設置不小于
5m
寬的積雪、堆雪平臺。4.
洞口與風向小角度相交時,宜設置防雪棚或防雪棚洞,條件許可宜接長明洞。5.
隧道進出口路面宜增設防滑或防結冰措施。條文說明洞口外兩側宜設置不小于
5m
洞口路面的危害,又可作為除冰雪臨時堆放平臺,迅速恢復道路交通。在川西高原,海拔超過
2
800m
的寒冷地區(qū),尤其是海拔超過
4
200m
的嚴寒地區(qū),隧道滴水、風件,危及行車安全,有必要在隧道進出口路面增設防滑或防結冰措施。7.3.2 洞門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不宜采用削竹式洞門,宜適當接長明洞采用端墻洞門型式。2.
墻式洞門的端、翼墻位于凍脹性土時,應驗算其強度及穩(wěn)定性,或采用挖除、換填等減少凍脹力的措施。3.
洞門墻臺背、明洞兩側回填應優(yōu)先選用砂性土、砂礫、碎(礫)石、粉煤灰等滲水性強的隔熱性能材料回填密實,并加密泄水孔。4.
當凍結深度小于或等于
1m
0.25m置深度不小于
1m
的要求。5.
1m
時,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應小于
1.25m,尚應將基底至凍結線以下不小于0.25m
深度范圍的地基土換填為非凍脹材料。條文說明適當接長明洞采用端墻洞門型式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積雪或風吹雪影響。7.3.3 洞口邊仰坡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洞頂回填邊坡坡度一般根據(jù)回填高度、填料或當?shù)赝临|的物理力學性質、施工方法等因素,并土或砂礫土等粗顆粒土。2.
挖方邊仰坡坡度宜根據(jù)降水、土質及冰凍條件適當放緩,挖方邊坡坡率宜采用
1∶1~1∶1.5,填方邊坡坡率宜采用
1∶~1∶1.75。3.
應根據(jù)邊坡穩(wěn)定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確定邊坡坡面防護形式,邊坡防護應采取工程防護和植物防護相結合的措施。條文說明川西高原地區(qū)處于不良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下的土質邊仰坡,因表層融化而底部仍處于凍結狀態(tài),15DB51/T
2791—驗算,以掌握邊坡的冰凍穩(wěn)定性,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7.3.4 設置截、排水工程。條文說明冰凍脹嚴重的邊仰坡往往懸溜冰嚴重,影響道路運營安全。7.3.5 明洞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明洞應采用帶仰拱的封閉式斷面。2.
明洞荷載除應滿足《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3370.1
要求外,尚應重點考慮凍脹力。3.
地下水發(fā)育的凍脹性圍巖地段,明洞襯砌宜采用摻纖維的鋼筋混凝土。4.
明洞兩側回填土應采用非凍脹性粗顆粒土,厚度一般不小于
2.0m。5.
明洞回填應做好防水隔水處理,防止地表水下滲;明洞頂應設擋水壩或截排水溝,防止地表水滲入明洞兩側。6.
明洞回填層厚度宜大于最大凍結深度或通過熱工計算設置保溫隔熱材料。7.3.6
C30小于
50cm×50cm,排水溝縱坡不宜小于
3%。條文說明如在混凝土中增加添加劑或在表面混凝土涂刷抗凍劑。7.4 抗防凍襯砌結構設計7.4.1
型和
型隧道結構設計除滿足常規(guī)技術要求外,還應考慮凍脹和融沉的影響,通過工程類比和計算綜合分析確定襯砌結構類型和尺寸。條文說明《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3370.1-2018)規(guī)定,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15℃地區(qū)的隧道應考慮凍脹+附加恒載+圍巖壓力或土壓力+混凝土收縮或徐變力+溫度荷載+凍脹力。凍脹力無實測數(shù)據(jù)時,可參照附錄
C
公式計算。7.4.2 抗防凍設防段應采用復合式襯砌或整體式襯砌結構。條文說明《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3370.1-2018)Ⅳ~Ⅵ級圍巖洞身段應采用復合式襯砌或整體式襯砌,Ⅰ~Ⅲ用,本規(guī)程規(guī)定各級公路隧道抗防凍設防段均采用復合式襯砌或整體式襯砌結構。16DB51/T
2791—7.4.3 隧道抗防凍設防長度應向非設防段或設防等級較低段延伸不小于
15m。7.4.4 川西高原
型和
型隧道抗防凍設防段的初期支護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10cm
C25;2.
15~20cm;3.
對滴水、滲漏水地段,應采用徑向注漿等措施;4.
初期支護與圍巖間及初期支護內應密實。7.4.5 川西高原
型和
型隧道抗防凍設防段二次襯砌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二次襯砌與初期支護間及二次襯砌內應密實,抗防凍設防段應進行襯砌背后注漿;2.
二次襯砌內輪廓應按標準適當放大以預留隔熱保溫層空間;3.
二次襯砌應采用抗裂、防滲、抗凍的低溫早強高性能防水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于
C30,抗?jié)B等級不低于
P10;4.
二次襯砌宜采用等厚、圓順的斷面形式;5.
10m,其與仰拱的沉降縫、伸縮縫、施工縫宜在同一位置;6.
隧道抗防凍設防段應采取措施嚴格控制襯砌開裂及裂縫寬度。條文說明抗?jié)B等級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型以上隧道襯砌經常受凍脹影響,當氣溫低、晝夜溫差凝土表面設置保溫措施,必要時再采用混凝土中加入添加劑或表面抗凍劑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傳給二次襯砌的荷載分布比較均勻,故二次襯砌宜采用等厚、圓順斷面。7.5防凍保溫設計7.5.1設置長度的確定,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遵循防水、排水、保溫綜合治理的原則,結合隧址區(qū)氣候、水文地質條件、施工條件和工程經濟性等因素確定防凍保溫層設計方案。2.
應將保溫層、保護層和固定材料(膠黏劑、錨固件等)作為系統(tǒng)構造綜合設計,其功能應滿足防凍、防潮、防火、牢固可靠的工程基本要求。3.
對于結構加固的既有隧道,應將加固設計與防凍保溫層設計綜合考慮。4.
隔熱防凍工程的密封和防水構造設計應滿足相關要求。條文說明用固定材料將其牢固定在襯砌表面,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固定件的防銹和冷橋影響。有條件時,應對臨近既有隧道溫度場現(xiàn)場實測,隧道溫度場現(xiàn)場測試的項目包括隧道洞內外氣溫、17150150450600
10250250300400500
800
10300300500650800
2.
DB51/T
2791—
1
拱腰、邊墻和路面布置測點,在隧道洞外距洞口
處測試洞外氣溫、風速和風向。7.5.2防凍保溫構造宜采用表面鋪設防凍隔熱材料方式,防凍保溫層厚度應按附錄
D
進行設計。條文說明保溫法可采用在襯砌表面或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設置隔熱材料兩種方式,通過科研與工程實踐,襯砌表面設置隔熱材料更有利于施工與維護,所以川西高原隧道推薦此方式。保溫層厚度應綜合計算分析和工程類比確定。7.5.3 隧道保溫設防長度設計應按照以下規(guī)定:1.
根據(jù)隧道內溫度場實測數(shù)據(jù),確定防凍保溫層設置長度。若無實測資料,可按附錄
D
采用經驗公式法、氣象解析法和有限元模擬計算法確定。2.
隧道防凍保溫層設置長度宜根據(jù)通風風向進行修正。條文說明(至少一個氣象觀測年)范公式,見式
7.5.3:L=155×t) 式中:L保溫段長度,m;t洞口溫度,即最冷月平均氣溫,℃。通過
余座川西已運營公路隧道測試,結果表明最冷月隧道洞口段平均風速和風向對縱向溫度影響較大,在黑川希范公式基礎上可按表
7.5.3
設置保溫設防長度。
7.5.3 7.5.4
7.5.3 18
35
35~65
65~100
100~135
135DB51/T
2791—
7.5.4 7.5.5 隧道防凍保溫構造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性能要求:1.
應能承受隧道風荷載的作用,在地震發(fā)生時不應從基層上脫落。2.產生裂縫或空鼓;能長期承受自重作用不產生有害變形;能耐受外界氣候長期反復作用而不產生破壞。3.
在正確使用和維護的條件下,防凍保溫層的使用年限不宜少于
4.應采取防火構造措施。5.應具有防潮性能,所有組成材料應彼此相容并具有防腐性。7.6 防水與排水設計7.6.1
隧道防排水設計應遵循“以防為主,防、排、截、堵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妥善處理地表水、地下水,洞內外防排水系統(tǒng)應完整通暢。7.6.1 隧道防排水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洞口地段排水系統(tǒng)應增加保溫措施,防凍設防地段排水溝應采取保溫水溝、中心水溝加深、中心深埋水溝、防寒泄水洞、主動加熱等保溫防寒措施。2.
排水溝形式應按實測黏性土最大凍結深度確定,若無實測資料可參照表
的規(guī)定選用。
7.6.2
7.6.23.
隧道應設置完善的防排水系統(tǒng),并應具備相應的保溫性能,防止冬季水流凍結、地層凍脹引起4.防凍設防段排水系統(tǒng)應設置保溫措施,排水溝可采用保溫層保溫或電加熱升溫等。條文說明19DB51/T
2791—壞及隧道運營環(huán)境安全,加強防水、保溫、排水等措施是避免隧道凍脹及結冰病害的有效方法。7.6.2 抗防凍設防段襯砌防水與排水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型以上隧道二次襯砌應加強“三縫”處理,除應符合一般隧道規(guī)定的防水設防要求外,宜增設一道防水措施,采用組合形式的防水構造。2.
在初期支護及二次襯砌之間應設置防水板及無紡布,防水板的厚度不小于
1.5mm,接縫搭接長度不小于
不小于
300g/m。防水板搭接縫應與襯砌施工縫錯開不小于
80cm。3.
宜將襯砌背后環(huán)向排水管直通路面下的中心排水溝,縱向排水管經三通向橫向排水管匯水。4.
縱向、橫向排水管宜采用防潮、環(huán)狀保溫層進行保溫。條文說明“”處理十分重用中埋式止水帶+背貼式止水帶組合形式防水構造。7.6.3 保溫水溝和中心水溝加深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水量大小、水溫、隧道所處地區(qū)寒冷季節(jié)的主導風向、水溝坡度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2.
中心水溝加深是采取大于隧道內最大凍結深度的深埋方式設置,其埋設深度一般在仰拱之上,往往需要加深仰拱曲率處理。3.
隧道洞口實測最大凍結深度在
35~100cm
時宜采用保溫水溝或中心水溝加深,中心水溝加深后頂部宜低于計算最大凍結深度,水溝設置長度不宜小于
300m。4.
保溫水溝結構形式應與隧道襯砌斷面設計相配合。水溝上部應設置雙層蓋板,兩層蓋板間應充填保溫材料,其厚度不宜小于
35cm。5.
保溫水溝底縱坡一般與隧道縱坡一致。設保溫水溝的隧道與洞外暗溝連接時,洞外暗溝坡度不應小于
2%。6.
保溫材料宜采用蛭石混凝土、礦渣、瀝青玻璃棉、礦渣棉、泡沫聚氨酯、泡沫塑料等,保溫材料應具有阻燃特性,并應有防潮措施。7.
保溫水溝應設置檢查井,檢查井間距宜為
30~60m,且避開施工縫、沉降縫和變形縫。斷面形式可采用方形或圓形,檢查井下應設沉淀池,檢查井應設雙層蓋板,兩層蓋板間應填塞泡沫塑料或其他保溫材料。條文說明土的最大凍結深度,設計要求水溝加深后頂部低于計算洞內最大凍結深度。保溫材料定期進行翻曬;有滲漏水地段將水溝蓋板用水泥砂漿勾縫或瀝青涂抹,以防水滲入保溫材料。因保溫水溝出現(xiàn)堵塞、結冰或其他問題時,為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檢修,將檢查井間距適當縮短。20DB51/T
2791—一層保溫材料。水溝過水斷面尺寸一般根據(jù)隧道圍巖的出水量來計算。其結構如圖
7.6.3
所示。
保溫水溝結構示意圖7.6.4 深埋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深埋中心水溝應深埋于隧道內凍結深度以下,水溝斷面形式應根據(jù)地質條件選用
U
形、圓形、
40cm×40cm(高×寬)徑不宜小于
40cm。2.
中心水溝縱向坡度宜與線路坡度一致,且不得小于
1%。3.
水溝埋置深度應結合當?shù)貧鉁亍⒆畲髢鼋Y深度、水量、水溫、水溝坡度,以及隧道走向與寒冷
~135cm
長設置,長、特長隧道設置長度不宜小于
500m。有實測資料時,根據(jù)實測隧道內氣溫和凍結深度按式
7.6.4
確定深埋水溝沿隧道軸向的最小埋深。
L d L
(7.6.4)式中:Z
L
處水溝最小埋深,m;T
L
處最冷月平均氣溫,℃;T4.
中心深埋水溝周邊的回填直接影響到水溝的使用功能,水溝宜采用混凝土基座固定,回填材料除需滿足保溫、滲水性好、方便施工的要求外,還應防止石屑、泥砂滲入水溝引起水溝淤積。5.
深埋中心水溝應設置檢查井,檢查井間距宜取
30~50m,斷面形式可采用方形或圓形,檢查井下應設沉淀池,以便清淤,檢查井應設雙層蓋板,兩層蓋板間應填塞泡沫塑料或其他保溫材料。條文說明長、特長隧道采用深埋中心水溝時,設置長度通常不宜小于
500m,出風端和排水端洞口設置長度可適當縮短。深較大造成施工難、造價高等問題時,可設置于仰拱之下。其結構如圖
所示。21DB51/T
2791—
深埋水溝(管)結構示意圖7.6.5防寒泄水洞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宜設置于隧道中心線底部。2.
防寒泄水洞的結構尺寸、支護參數(shù)應根據(jù)實際泄水量、施工條件、地質條件和埋置深度等因素綜合確定,且斷面尺寸不宜小于
2m×2m。3.
防寒泄水洞的埋置深度應低于圍巖最大凍結深度,并不得影響隧道底部穩(wěn)定。4.
面應設置反濾層。5.
防寒泄水洞宜每隔
~250m
設一檢查井,檢查井應設雙層蓋板,蓋板之間應填塞保溫材料。為防止防寒泄水洞本身凍結,泄水洞襯砌宜鋪設保溫隔熱層,進出口應設置防寒保溫門。條文說明防寒泄水洞一般置于隧道路面以下
4~6m,不宜埋置過深,一方面增加投資,另一方面不方便檢修。防寒泄水洞的設置可參照圖
7.6.5
所示。
防寒泄水洞設置方式示意圖7.6.6 隧道洞口應設保溫出水口,保溫出水口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應設置在選擇背風、朝陽、排水通暢的位置設置保溫出水口,縱坡宜大于
5%;2.
出水口地段較陡時宜采用端墻式;地形平坦宜采用掩埋保溫圓包頭式;3.
表面用瀝青涂黑或采用稻草等覆蓋;4.
出水口外側鋪設巖棉保溫層;5.
必要時設計可主動加熱的出水口。條文說明22DB51/T
2791—
7.6.6
7.6.6-1
圓包頭式保溫出水口隧道內的水經保溫出水口能迅速排瀉的地方;端墻式出水口可外設計成子墻形式,集
7.6.6
端墻式保溫出水口式保溫出水口適用于陽光充足,向陽,水量較小、水流速慢,出水口地形相對陡
7.6.6
7.6.6-3
陽光房式保溫出水口7.6.7
型及
圍巖段,宜采取注漿措施形成防滲圈,宜優(yōu)先采用注漿堵水。注漿措施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23DB51/T
2791—1.
宜采用開挖后徑向注漿方式,注漿在隧道初期支護完成后施作。2.
注漿壓力宜控制在
0.3~0.5MPa結深度
0.5~1m。3.
注漿時,洞內氣溫和漿液溫度應不低于+5℃。4.
已施作初期支護表面有較大面積的滲漏水,應進行初期支護背后回填注漿。注漿孔的孔徑宜不小于
,可按梅花形排列,間排距宜為
2m,深入圍巖應不小于
50cm。4.
仰拱徑向注漿應根據(jù)拱墻注漿效果、隧底排水條件確定,需進行仰拱徑向注漿時,應在最后進行。條文說明注漿、低壓注漿即可達到目的。7.7 運營通風設計7.7.1
E。條文說明實測通風海拔高度系數(shù)來源于西部科研項目“高海拔地區(qū)復雜地質條件下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
或煙塵的控制標準有所降低,所以設計供風量應在理論計算需風量基礎上適量增大。7.7.2隧道運營通風設計可不考慮換氣頻率要求。條文說明根據(jù)相關科研成果,川西高原公路隧道交通量相對較小,換氣頻率可不作為通風控制工況。8
隧道施工8.1 一般規(guī)定8.1.1 隧道施工前,應熟悉設計文件,領會設計意圖,做好現(xiàn)場調查和圖紙核對工作。8.1.2 及設備。條文說明川西高原隧道所處氣象條件對隧道工期影響大。8.1.3工作。條文說明川西高原隧道施工應充分考慮高原缺氧和冬季寒冷對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的影響。8.1.4 方案,洞口海拔高度大于
3
500m
的隧道宜編制實施性的施工制氧供氧專項方案。24DB51/T
2791—條文說明川西高原隧道除特殊不良地質需要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外,由于海拔超過
3
的地區(qū)缺氧嚴重,所以增加了需要編制隧道施工制氧供氧專項方案的要求。8.1.5 隧道施工中應密切注意凍土及地下水等的變化情況,當施工方法或支護結構不適應于實際圍巖狀態(tài)時,應及時調整施工方法或支護結構。條文說明川西高原由于低溫和地下水組合作用對圍巖和支護穩(wěn)定性影響大,施工時應高度重視。8.1.6 在施工過程中應隨時積累資料、數(shù)據(jù),做好各道工序的原始記錄。8.1.7 施工中應采取環(huán)境保護措施,并符合環(huán)境保護的有關規(guī)定。8.2 施工準備8.2.1 隧道施工前應做好現(xiàn)場調查工作,根據(jù)調查情況編寫施工調查報告,施工調查應包括以下內容:1.隧址區(qū)氣象條件、環(huán)境條件、溫差變化特點及凍土深度等。2.隧道施工對地表和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3.交通運輸條件和施工運輸便道的調查。4.施工場地布置與洞口相鄰工程、棄渣利用、農田水利、征地等的關系。5.建筑物、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電訊、電力線等設施的拆遷情況和數(shù)量。6.調查和測試水源、水質并擬定供水方案。7.天然筑路材料(黏土、砂礫、石料)的產地、數(shù)量、質量鑒定及供應方案。8.電力、通信、機具車輛維修、物資、消防、勞動力、生活供應及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8.2.2 施工單位應全面熟悉設計文件,掌握工程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現(xiàn)場核對,做好以下工作:1.
復查對隧道施工和環(huán)境保護影響較大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是否符合實際,保護措施是否恰當。2.
核對隧道平面、縱斷面設計,了解隧道與所在區(qū)段的總體平面、縱斷面設計的關系。3.
核對洞門位置、型式、襯砌類型是否與洞口周圍環(huán)境相適應。4.
核對設計文件中的施工方法、技術措施與施工實際條件是否相符合。5.
核對洞外排水系統(tǒng)、防寒保溫設施布置是否與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條件相適應。6.
會同設計單位現(xiàn)場交接和復查測量控制點、施工測量用的基準點及水準點,并定期進行復核。8.2.3 要材料、高海拔隧道施工機械設備、施工通風、制氧供氧方案與設備、電力和運輸,以及安全、質量、環(huán)保、工期等保障措施。條文說明和通風供氧方案制定。8.2.4 25DB51/T
2791—定辦理。8.2.5 臨時工程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1.
臨時工程應在隧道開工前基本完成。2.
運輸便道需引至洞口,滿足使用期限運量和行車安全的要求,并經常養(yǎng)護,保證暢通。3.
風、水、電設施應靠近洞口,安裝機械和管線應按有關規(guī)定布置,并及早架設。4.
臨時房屋應結合季節(jié)和地區(qū)特點,選用定型、拼裝或簡易式建筑,并能適應施工人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5.
嚴禁將臨時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坍方、滑坡及雪崩等自然災害威脅的地段。臨時房屋的周圍應設有排水系統(tǒng),并避開高壓電線。生活用水的排放,不得影響施工,并防止產生次生災害。8.2.6 術交底和培訓。8.3 施工通風8.3.1 隧道施工通風應納入工序管理,成立專門的通風班組,由專人負責管理。8.3.2
E址區(qū)氣壓值相適應。條文說明應與氣壓相匹配。8.3.3 高海拔隧道及超高海拔隧道施工獨頭掘進長度超過
100m
過
1000m
的隧道,應進行施工通風專項設計。條文說明高海拔隧道及超高海拔隧道施工排污量大,應盡早進行機械通風。8.3.4 隧道施工作業(yè)環(huán)境應符合《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
)的規(guī)定,一氧化碳濃度還應滿足
2
100m
GI
2
100~4
200m的地區(qū)(GII),一氧化碳最高容許濃度為
;海拔大于
4200m
的地區(qū)(),一氧化碳最高容許濃度為
。條文說明基于科研成果與工程實踐,確定與海拔高度分級相應的施工期間一氧化碳濃度控制要求。8.3.5
3m
4.5m/(·kw)
,分部開挖的坑道內不應小于
,并均不應大于
。條文說明參照《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的規(guī)定。8.3.6 合式通風,有條件時宜采用巷道式通風。26kPakPakPa
58978.515.22
15.22
53971.913.87
13.87
49465.812.61
45060.0
37550.0DB51/T
2791—條文說明通風,通風效果好、能耗低。8.3.7 應選取與隧址區(qū)海拔高度相匹配的通風機類型,通風機功率應根據(jù)隧道規(guī)模、人員及設備需求、掘進長度、裝渣運輸方式、斷面大小和通風方式等因素計算確定。條文說明選取與隧址區(qū)氣壓相匹配的通風機是通風的關鍵因素。8.3.8
100m
大于
1%。條文說明質風管受壓差影響小,推薦采用硬質金屬風管。8.4施工制氧供氧8.4.1
應根據(jù)實測隧址區(qū)含氧量(大氣壓)
5.2.2
制氧供氧設計。條文說明前期科研成果,結合雀兒山隧道、巴朗山隧道施工經驗提出。8.4.2
隧道施工人員供氧應根據(jù)海拔高度和勞動強度確定,從事重體力勞動人員和室內工作一般人員生理等效海拔高度宜分別控制在
2
800m
和
3
500m,參考表
8.4.2。
8.4.2 前期科研成果,結合隧道施工現(xiàn)場實際情況提出。8.4.3
洞口海拔高度大于
3
500m
式以及生活區(qū)、辦公區(qū)、隧道內施工區(qū)供氧方式等。條文說明通過科研研究和工程實踐,海拔超過
3
500m
時多數(shù)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反應,本規(guī)程建議海拔高度超過
3
500m
時需要制定隧道施工制氧供氧專項方案。27DB51/T
2791—8.4.4 制氧方式宜采用變壓吸附法(PSA)
2
000~5
000m
應溫度在-~條文說明吸附法。8.4.5 應根據(jù)氣象資料(含氧量)和人員數(shù)量核定隧道施工供氧量,供氧量計算方法見附錄
F。8.4.6 式供氧和移動吸氧車等方式。條文說明科研成果和實際工程經驗總結。8.4.7 人員用氧應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進行,專業(yè)人員監(jiān)督高原人員用氧情況,當人員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心悸、心慌、胸悶等不適時,停止用氧。8.4.8
1
續(xù)用氧不宜小于
1
小時。條文說明人員操作,價格相對昂貴。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平衡壓力艙,用于解決增壓搶救需求,可節(jié)省費用。8.4.9 彌散式供氧房間內應采用通風換氣措施,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
0.09%。8.4.10 隧道內彌散式供氧宜采用以下方案:1.
采用專用輸氧管道(通常采用
DN25
不銹鋼管)向隧道內供氧,專用輸氧管道連接洞外制氧機。2.
制氧機生產的高濃度氧氣經專用輸氧管道輸送到掌子面前方約
處。3.
在專用輸氧管道末端,通過高壓橡膠軟管及快換接頭連接掌子面附近的彌散式供氧裝置。8.4.11 用氧應注意防震,防火,防熱,防油。搬運時避免傾倒、撞擊,氧氣瓶放在陰涼處,周圍嚴禁煙火和易燃品,距離火爐至少
5m,距離暖氣至少
。8.5 人員安全防護8.5.1
洞口海拔高度大于
4
200m
系,成立醫(yī)療隊,配備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和高原醫(yī)療設備。條文說明前期科研成果,結合隧道施工現(xiàn)場經驗,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8.5.2
所有人員進場前應檢查身體,施工前應組織人員針對寒區(qū)隧道氣溫低、含氧量低的特點進行專項安全教育培訓。施工過程中,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下山治療。條文說明科研成果和實際工程經驗總結。8.5.3
人員上場應采取“梯次”上山的辦法,一般準備
7~10
天的適應期,減少身體的不適應及所形成28DB51/T
2791—的各種劇烈的高山反應。條文說明科研成果和實際工程經驗總結。8.5.4
施工區(qū)應設立衛(wèi)生室并配備醫(yī)生和衛(wèi)生員,建立施工人員健康檔案,儲備必需的藥品、氧氣袋和常用醫(yī)療器材。條文說明調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8.6 施工機械配套8.6.1 氣候、海拔等因素,選擇低溫啟動性能好、工作性能可靠、功率高的設備,并注重保養(yǎng)和防凍。8.6.2 施工機械應根據(jù)隧址區(qū)氣象條件、隧道長度、斷面大小、圍巖地質條件、施工方法、工期要求、施工場地等綜合因素進行配置。8.6.3 宜采用以機械代人工的方式,海拔
2800m
以上的隧道宜采用電力驅動設備。條文說明8.7 保溫層施工8.7.1 應預先處理后再進行保溫層施工。8.7.2 保溫板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定位放線應準確,膨脹螺栓、U
型構件與二次襯砌應連接牢固。2.施工現(xiàn)場風速大于等于
時,不宜安裝保溫板。3.保溫板之間錯縫拼接,其縫隙應采用發(fā)泡膠填充。4.龍骨按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安裝,安裝偏差不超過
。5.龍骨縱向搭接長度不應小于
。6.纖維增強板應在保溫板鋪設完成后安裝,纖維增強板與龍骨應采用自攻釘固定。8.7.3 保溫板應緊貼襯砌表面隨隧道拱成自然弧形,保溫板之間應平整且連接緊密牢固。8.7.4 纖維增強板應隨二次襯砌表面圓滑過渡,板與板之間接縫以及保溫板兩端部應進行封閉。8.8 防水與排水8.8.1 營運防排水工程相結合,隧道的防凍保溫措施應與防排水系統(tǒng)結合。8.8.2 法、機具設備等情況,選擇不妨礙施工的防排水措施。29DB51/T
2791—8.8.3 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
掌子面附近無積水,隧底無漫流水。2.
拱部、邊墻不滴水。3.
路面不冒水、無積水,設備箱洞處無滲水。4.
洞內排水系統(tǒng)無淤積、不堵塞,確保排水通暢。5.
隧道襯砌背后無積水,路面、排水溝不凍結。8.8.4 隧道施工排水時,應將水溝(管)埋設在凍結線以下或采取防寒保溫措施。8.8.5 洞內永久性防排水結構物施工時,除應滿足一般規(guī)定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1.
保溫水溝施作時應有防潮措施,防止保溫材料受潮,影響保溫性能。2.
修筑的深埋水溝,回填材料除應滿足保溫、透水性好的要求外,水溝周側應用級配骨料分層回填,不得讓石屑、泥砂滲入溝內。8.9 混凝土施工8.9.1 混凝土原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以下要求:1.
2.
骨料:骨料的選擇要考慮高寒地區(qū)施工特點和泵送施工特點兩方面的因素。細骨料選用中砂,含泥量小于
3%
5%的堅實且級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含泥量小于
l%,最大粒徑
。3.
外加劑:外加劑需具備低溫、早強、耐久、耐腐蝕的要求。8.9.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應符合以下要求:1.
必須滿足強度、抗?jié)B和抗凍融循環(huán)的要求。2.
要保證混凝土在規(guī)定時間內獲得足夠的抗凍臨界強度,使之不遭受凍害。3.
8.9.3 模筑混凝土的拌制及運輸應符合以下要求:1.內,且設地爐或加熱倉對其進行加熱,原材料的加熱溫度需通過熱工計算確定。2.
10±2℃范圍內,考慮運輸過程中和運至工地后泵送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熱量損失,混凝土出機溫度宜控制在
13~15℃的范圍內。3.
各種原材料的加熱溫度按以下要求控制:1)水泥、外加劑均不宜直接加熱,應儲存在保溫庫房內,保證在正溫條件下使用。2)水可采用鍋爐直接加熱,加熱溫度控制在
~℃。3)控制在
8~20℃,石子加熱溫度控制在
2~10℃。4.
水泥、外加劑和經過加熱的水及骨料按設計的攪拌加料順序進入攪拌機進行攪拌,攪拌時間不得小于
90s。5.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輸送車運輸,在輸送車的轉筒外采用棉絮或棉帳篷等材料加設保溫罩,保溫30
DB51/T
2791—罩不能影響轉筒正常運轉。8.9.4 模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盡可能采用機械化施工,減少人工作業(yè),襯砌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施工。2.
泵送混凝土除應滿足設計要求的強度、抗?jié)B、耐久等指標外,還應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如摩擦阻力小、不離析、不阻塞和凝聚性適宜等。3.
應選用高原型混凝土輸送泵,輸送泵應具有可靠、出口壓力高、效率高、維修簡單、高原適應性能好的特點。4.
應采用剛度大、整體性好、澆筑速度快、質量高的襯砌模板臺車。8.9.5 混凝土在達到拆模強度后方可拆模,襯砌拆模后應立即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一般為
7~14d襯砌的防寒保溫工作,可用保溫材料覆蓋,進行保溫保濕養(yǎng)護。8.9.6 襯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時,施工中應滿足下列要求:1.
425
號。2.
水灰比不應大于
,嚴寒地區(qū)水灰比不應大于
0.50;最小水泥用量不應少于
350kg/m。3.
冬季施工的防水混凝土應摻用加氣劑降低原有的水灰比,并按冬季施工有關要求施工。4.
±2%±5%量偏差不得超過%。5.
混凝土澆筑前,必須清除模板上泥污雜物,且須用水濕潤,確保模板不漏漿。8.9.7 二次襯砌混凝土在初期支護變形穩(wěn)定后及時施作,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應達到
10MPa。特殊環(huán)境下,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9
建筑材料9.1 一般規(guī)定9.1.1 建筑材料的選用應符合結構強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時滿足抗凍、抗?jié)B和抗侵蝕的需要。9.1.2 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10℃的地區(qū)及受凍害影響的隧道,混凝土強度等級應適當提高。9.2 混凝土材料9.2.1
混凝土不應使用堿活性集料。抗凍混凝土可采用摻加引氣劑或引氣減水劑的引氣混凝土,也可采用經過驗證能夠保證抗凍性的其他混凝土。9.2.2 混凝土的凍融環(huán)境等級應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按表
確定。
9.2.2
E30
0565
16
DB51/T
2791—9.2.3抗凍混凝土的抗凍性能等級分為
、F400、F350、、F250、、F150、
八個等級。公路混凝土材料的抗凍等級按表
9.2.3
確定。
9.2.3
C30
混凝土抗凍等級約為
,
混凝土抗凍等級約為
F100源較為豐富,可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熱能實現(xiàn)洞口保溫防凍的要求。9.2.4 引氣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與最大水膠比應滿足表
9.2.4
的要求。
9.2.4
mm9.5mm
-0.5%
kg/m
kg/m
DB51/T
2791—9.2.5引氣混凝土的含氣量與平均氣泡間距系數(shù)應滿足表
9.2.5
的要求。
9.2.5 9.2.6 引氣混凝土的最小膠凝材料用量與最大膠凝材料用量宜滿足表
9.2.5
9.2.6 PE斷裂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
低溫彎折性≤
mmmmCaOH
kg/m
kg/m
kg/m
kg/m
C30C45C50C60
DB51/T
2791—9.2.7 抗凍混凝土的漿集比應滿足表
9.2.7
的規(guī)定。
9.2.7
9.2.7 9.3.1
防水卷材應滿足下列要求:
9.3.1
硬度變化≤
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
硬度變化≤
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
℃,
型止水帶適用于施工縫;僅鋼邊止水帶檢測橡膠與金屬黏合項目。PE
注:立體防排水板基材的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上表要求。DB51/T
2791—
第
1
第
1
條文說明
50%試塑料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代理記賬合同例文(2篇)
- 2025年度房地產開發(fā)項目工程款結算合同(2024版升級版)
- 2025年度建筑保溫材料租賃與施工監(jiān)理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勞務分包工程合同
- 2025年度國際貿易實務實訓報告培訓服務合同
- 2025年度建筑保溫施工節(jié)能減排技術改造合同
- 2025年度地下綜合交通樞紐施工合同樣本
- 2025年度醫(yī)療設備贈與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知識產權代理居間合同糾紛處理指南
- 2025年度數(shù)據(jù)中心建設與運維合同
- 蘇北四市(徐州、宿遷、淮安、連云港)2025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一模)生物試卷(含答案)
-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匯編(2025版)
- 監(jiān)察部部長崗位職責
-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年三年級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農機化促進法解讀》課件
- 最高法院示范文本發(fā)布版3.4民事起訴狀答辯狀示范文本
- 2023-2024學年度上期七年級英語期末試題
- 2024年英語高考全國各地完形填空試題及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國餐飲管理及無線自助點單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4年燃氣輪機值班員技能鑒定理論知識考試題庫-下(多選、判斷題)
- 2024年服裝門店批發(fā)管理系統(tǒng)軟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