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禮儀001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禮儀001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禮儀001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禮儀001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禮儀00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頁,共37頁。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禮”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標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第二頁,共37頁。禮的起源關(guān)于禮儀的起源,說法不一。歸納起來,大體有五種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tǒng)一體;三是禮產(chǎn)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huán)境矛盾的產(chǎn)物;五是禮生于理,起源于俗。人們普遍認為禮源于俗。第三頁,共37頁?!掇o源》對禮的解釋:地神;古代酒器的托盤;禮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掇o?!穼ΧY的解釋為:①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②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③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由此可見,禮儀涵義非常豐富,可以理解為:禮是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的總稱。第四頁,共37頁。禮的發(fā)展《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禮儀專著的出現(xiàn)標志著禮儀的發(fā)展已相對系統(tǒng)化了?!吨芏Y》、《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吨芏Y》又稱《周官》,為典章制度之本,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guān)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為人事、舉止進退和社會的規(guī)范?!抖Y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guān)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guān)于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shù)思想的論述。第五頁,共37頁?!吨芏Y》《禮儀》《禮記》第六頁,共37頁。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范圍內(nèi)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婆e、軍隊征戰(zhàn)、行政區(qū)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guān),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行為準則規(guī)范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禮儀的范疇才逐漸縮小,現(xiàn)在則一般只有禮節(jié)和儀式的意思。第七頁,共37頁。傳統(tǒng)禮儀動作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qū)Φ取薄坝行蛴形弧钡恼Z言,這些動作叫禮。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華夏傳統(tǒng)交手禮著祖先傳給后人的話語。華夏傳統(tǒng)交手禮第八頁,共37頁。禮儀動作有十,常規(guī)禮儀動作有二。攜帶雙向?qū)Φ取⒂行蛴形?,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十種禮儀動作是: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zhí)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兩種常規(guī)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第九頁,共37頁。禮名動作適用范圍禮義拱手禮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禮儀恭敬,接受,禮讓揖禮曲臂,抱手,躬身常規(guī)禮儀恭敬,給予,接受一拜禮臂,攏手,躬身30度初相見,敬長恭敬,接受,給予兩拜禮展臂,攏手,躬身45度,兩次常規(guī)大禮恭敬,接受,報答三拜禮高揖至額,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師國恭敬,接受,報答叩首禮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禮恭敬,接受,報答執(zhí)手禮雙手出,長下幼上,長執(zhí)幼行于長幼之間父慈子孝,師道生尊交手禮雙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還禮推讓,給予,示之鞠躬禮垂手,躬身,可深可淺通行禮儀謙恭,接受,禮讓附手禮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姿誠意正心禮儀動作一覽表第十頁,共37頁。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于胸。日常相見禮,送別禮。一、拱手禮第十一頁,共37頁。二、揖禮在胸前抱手,輕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第十二頁,共37頁。三、一拜禮(拜禮)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于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常規(guī)大禮。第十三頁,共37頁。四、兩拜禮(再拜禮)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于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第十四頁,共37頁。五、三拜禮(再拜額手禮)立定,挺身,莊重?!半p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并,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表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zhèn)涠饔酗@。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靶卸Y(拜)?!鳖^、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芭d。”起身,雙手升至額前?!霸傩卸Y(再拜)?!薄芭d?!薄邦~手?!彪p手貼向額頭,再推出?!叭卸Y(三拜)?!薄芭d。”“禮成?!彪p手復位,至胸腹間。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用于集體行大禮。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于古代的“再拜稽首”。第十五頁,共37頁。六、執(zhí)手禮雙手平伸并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zhí)晚輩之手。家庭禮儀。結(jié)婚時夫妻禮儀。第十六頁,共37頁。七、叩首禮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后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cè)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只用于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jié)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第十七頁,共37頁。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鬃酉裆?,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并,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八、交手禮第十八頁,共37頁。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頷首、躬身,長者用于還禮。九、鞠躬禮第十九頁,共37頁。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十、附手禮第二十頁,共37頁。古代政治禮儀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第二十一頁,共37頁。第二十二頁,共37頁。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古代禮儀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cè)。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第二十三頁,共37頁。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第二十四頁,共37頁。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第二十五頁,共37頁。古代生活禮儀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第二十六頁,共37頁。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第二十七頁,共37頁。第二十八頁,共37頁。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jié),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guān)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第二十九頁,共37頁。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第三十頁,共37頁。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jié)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第三十一頁,共37頁。第三十二頁,共37頁。第三十三頁,共37頁。儺儀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qū)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zhuǎn)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zhuǎn)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xiàn)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第三十四頁,共37頁。茶藝表演第三十五頁,共37頁。第三十六頁,共37頁。結(jié)語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