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_第1頁
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_第2頁
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_第3頁
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_第4頁
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師乎生乎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

清末新政伊始,清政府厲行改科舉、興學堂、獎游學政策。在施行廢八股,改試論、策、經(jīng)義的科舉考試新章之后,清政府又令新進士授京職者入京師大學堂肄業(yè),接受新式學堂的再教育。于是大學堂專設(shè)進士館,而該館教習則主要是甫自日本游學歸來的卒業(yè)生。清承明制,素重科甲。往日金榜題名,欽點翰林,舉國矚目;而今自三鼎甲以下,庶常、主事、中書均須入進士館,“屈伏充生徒”,①一時輿論紛紛。更難為情的是,講堂上的“老師”竟然是初出茅廬、資歷甚淺的留學生。留學生教習章宗祥后來憶及此事,直謂“時局變遷,誠有升沉倒置之象”。②留學生上講堂給進士傳授“新知”,“儼然為之師”,③真切地映照著科舉漸衰,學堂、游學正興的時代變遷。既往的研究,已將進士館的大致沿革勾勒出來了,④然而,進士館中實際授課的教習群體的境況卻相當模糊。⑤值得注意的是,自恃有新知識的留學生,一回國就做了新科進士的“老師”,承擔起幫助科舉精英更新知識結(jié)構(gòu)的艱巨任務,其心態(tài)之復雜,身份之特殊,處境之不易可想而知。事實上,面對科舉精英,留學生教習一開始便遭遇到了身份和學識的雙重質(zhì)疑。本文將考察留學生教習群體在進士館的境遇,側(cè)重于他們面對進士學員時,遭遇到的身份尷尬,以及在傳授“新知”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一、“升沉倒置”:留日學生入教進士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月初六日,主持京師大學堂復建的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請先設(shè)師范館和仕學館。其后,仕學館聘請日人巖谷孫藏和杉榮三郎為正、副教習。這年八月初七日,正在日本考察教育的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宴請二位教習,當時也在日考察教育的嚴修受邀作陪。嚴修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午刻至富士見軒,赴吳先生之招??蜑榉▽W博士巖谷孫藏及其友杉榮三郎,皆應京師大學堂之聘欲為仕學院教習者?!雹奕毡窘塘曤m已聘就,但他們不能操漢語授課,尚須聘既通日語、又懂專業(yè)的中國教習譯授。因此,留日卒業(yè)生開始陸續(xù)入教京師大學堂。同時,數(shù)量有限的日本教習并不能包攬所有“新學”課程,故而留學生教習擔任翻譯的同時,亦自講課程。光緒三十年四月,進士館正式開館,仕學館歸并其內(nèi)。至次年七月,該館留學生教習“共有七員”。⑦其中資歷最深的當屬陸宗輿。光緒二十七年八月,留學日本的陸宗輿因?qū)W費告罄,⑧隨赴日謝罪使臣那桐歸國;⑨翌年,被張百熙聘為東文分教習,協(xié)助巖谷孫藏和杉榮三郎授課。陸宗輿擅長財政,曾編譯《財政四綱》。(10)杉榮三郎在仕學館“講財政,陸譯授之”。(11)比陸宗輿稍晚入館的是章宗祥。早在光緒二十八年五月吳汝綸訪日時,章宗祥尚在留學,即與張奎、吳振麟一同被管學大臣選作通譯,隨同考察。吳汝綸的考察報告《東游叢錄》多見章宗祥的蹤跡。(12)因此,當大學堂缺乏師資時,章宗祥自然成為被物色的對象。第二年八月初十日《大公報》報道稱:“日本留學生張〔章〕仲和君,到日本未久,即入法學教科肄業(yè),頗有心得。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電致駐日公使,聘其回華充當大學堂法律助教。張〔章〕初時尚不肯允,后又許以俟進士館開時,派充該館法律學正教習,始云回華。聞已于日前抵京,不日入大學堂權(quán)助法律教務云。”(13)六天后,又有消息傳來:“法律堂助教范靜生已經(jīng)告退,刻由東洋聘得章君宗祥來堂,擬由下星期三上堂講授。聞章君乃烏程人,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卒業(yè),政治法律夙最擅長,譯有《國法學》。”(14)范靜生即范源廉,此前確在大學堂任教,后來“有事他往”。(15)章宗祥在日本已與陸宗輿熟識,抵京后次日即訪陸氏,“由陸介見管學大臣張冶秋,即任為教習”,入仕學館,主講刑法,并為巖谷孫藏譯授民法。(16)光緒三十年四月,進士館開館授課,巖谷孫藏、杉榮三郎、陸宗輿、章宗祥遂改任進士館教習。四月十六日早晨,進士館首次上堂。報載當日情形道:“巖教習、戢教習等上堂演說各種法律大義及進士義務既畢,次則杉教習、陸教習上堂演說理財大義及入學義務,再次則章教習上堂演說一切,侃侃而談,旁若無人,尤得演說三昧。各進士員既聞各段演說,頗生感情。”(17)此段記述中唯有“戢教習”是一新面孔。他就是戢翼翚。據(jù)《大公報》是年九月報道:“學務大臣奏請賞給章宗祥、陸宗輿、張奎、戢翼翚進士出身,尚未奉旨。按四員為日本留學卒業(yè)生,現(xiàn)任大學堂進士館各科教習?!?18)此外,光緒三十一年首屆留學畢業(yè)生考試后,帶領(lǐng)引見單內(nèi),戢翼翚履歷中恰有“現(xiàn)充進士館教習”的記錄。(19)進而言之,戢翼翚來任教習,很可能源于章宗祥的引薦。戢翼翚、章宗祥同為早期留日生,在東合辦《譯書匯編》時即已熟識。其后戢翼翚回上海開作新社,并辦《大陸報》。作新社組織編譯一部多卷本《政法類典》,其中各譯本多未署名,而“政治之部”中的《國法學》卻署名收入章宗祥的譯本。(20)事實上,據(jù)沈家本的序文,此書的組織者正是戢翼翚和章宗祥二人。(21)可見二人此時關(guān)系頗深。更值得注意的是,光緒三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嚴修在日記中寫道:“七時起,章仲和、戢元成同來訪……十一時出門,答拜章、戢二君,不遇。”(22)此時進士館即將開館,章宗祥、戢翼翚(戢元成)一起在天津拜訪嚴修,很可能隨后又一同入京。與戢翼翚同時入館的是張奎。光緒二十九年,張奎自東京帝大工科畢業(yè)回國后,與金邦平等“北洋出身”的留學生,一起被直隸總督袁世凱留在北洋供職。張奎即在天津工藝學堂辦理學務。(23)進士館籌備開館,課程設(shè)置中雖以法政、財商為主,但也有理化科目,因此,工科出身且與大學堂頗有淵源的張奎,便成了學務大臣調(diào)聘的理想人選。比戢翼翚、張奎稍晚入館的是林棨。林棨于光緒三十年回國,系當時中國留學早稻田大學中為數(shù)不多的正式畢業(yè)生之一。(24)次年夏天,他也參加了首屆留學畢業(yè)生考試,履歷中亦有“現(xiàn)充進士館教習”之語。(25)引見后,賜舉人,以知縣分省補用,經(jīng)吏部掣簽分發(fā)陜西。而學務大臣奏稱:“該員現(xiàn)充進士館教習,授課精勤,學員翕服,擬請仍留該館充當教習?!?26)林棨遂仍在館任教。光緒三十二年,進士館教務提調(diào)華學瀾去世,林棨署理教務提調(diào)。(27)其后進士館改作京師法政學堂,林棨升任教務長。迨至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林棨又署理法科大學監(jiān)督。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二月,學部奏獎仕學、進士兩館辦學人員,稱他“在事已滿五年”,因獎以“異常勞績”。(28)另外兩位教習是曹汝霖和錢承。光緒三十一年夏,他們與陸宗輿、戢翼翚、林棨等人一同參加了首屆留學畢業(yè)生考試,擔任進士館教習則稍晚。帶領(lǐng)引見單內(nèi),曹汝霖、錢承二人的履歷中雖與林棨都有“當差一年”的記錄,但尚無“現(xiàn)充進士館教習”之字樣。(29)而是年六月初五日的《大公報》中,卻已披露了二人教習的身份。(30)迨至七月十五日,張亨嘉的奏折中已明確稱錢承為進士館教習。(31)因此,似可斷定曹汝霖、錢承二人在光緒三十一年五月間入館。章宗祥與曹汝霖的密切關(guān)系為人所熟知,曹汝霖“初至北京”,即住章宗祥家。(32)與曹汝霖相比,錢承在進士館任教更久,后來進士館改設(shè)京師法政學堂,他續(xù)任教習。所以,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學部奏獎仕學、進士兩館辦學出力人員時,錢承與二位“資深”教習陸宗輿、章宗祥均以“在事已滿三年”,獲得了“尋常勞績”之褒獎。(33)至此,諸位留學生教習(他們的經(jīng)歷和任教情況,參見附表1),終于匯聚到了京師大學堂進士館。二、“教習非師”:留學生的尷尬身份科舉時代,尤重尊師,天地君親師并列,師的地位甚高。對于士子來說,“師”大抵分為受業(yè)師、問業(yè)師、書院肄業(yè)師和受知師,前三者皆親炙教誨,受知師則系士子歷次參加科舉考試中賞識拔擢自己的考官,受知者,謂有知遇之恩。師生關(guān)系在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中居于相當重要的地位,為人們普遍重視。京師大學堂重建伊始,仕學館學員對留學生教習以門生自居,類于書院肄業(yè)師。然而,進士館開課,留學生登上講堂,卻遭遇到了“教習非師”的窘境。在自視甚高的進士學員眼中,教習不過是新自外洋畢業(yè)的留學生而已,雖然實際授課并考成,毫無疑問做著老師的工作,但學員平日并不認他們?yōu)椤袄蠋煛薄=虇T章宗祥稱:“館中監(jiān)督、提調(diào),都為翰林先輩,循例認為老師;至于一般教員,除外國人不能不優(yōu)崇外,中國教員,不過新自外洋畢業(yè),猶屬一介布衣,學員往往自稱學員,而對稱教員,以示與尋常師弟有別,非若仕學館學員之謙遜,自始即以門生自居也?!?34)學員郭則澐謂:“教員學員不敘師生,其稱學員曰某某君,或曰諸君。”(35)可見,在進士館中,留學生教員與進士學員之間是一種特殊的“教習非師”(36)關(guān)系。其實,進士館剛開館時,亦如大學堂其他學館一般,授課者稱“教習”、聽課者稱“學生”。然而,“學生不服教習”,在進士們的壓力下,館內(nèi)很快作出調(diào)整,“將教習改稱教員,學生改稱學員,以明不敢當師生之稱”。(37)百年之后,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可能會覺得這種“改稱”無甚區(qū)別,甚至不無自欺。不過,須知“教習”之名與翰林院庶常館“教習庶吉士”一職相關(guān),教習庶吉士由翰林前輩任之,新點翰林肄業(yè)庶常館中,例認教習為師。而京師大學堂進士館之設(shè),正是取翰林院庶常館而代之,那些在進士館肄業(yè)的翰林們對此中深意洞若觀火。因此,稱“教習”無異是認“老師”,這是學員以為不可的。進士學員不愿認留學生教習為師,原因頗多。首先,從年齡來看,1905年時,7位教員25歲—31歲不等,比大多數(shù)學員要小,與少數(shù)學員年齡相仿。(38)其次,與年齡相關(guān)的是輩分問題,竟有教員的長輩身處學員之中。章宗祥謂:“新進士某君,為余族長親,科舉時代,余兄(引者注:章宗元)曾從之學八股,是時余尚未入學;數(shù)年以后,乃從余聽講。”此外,宗祥族叔章祖申,與其同年考中秀才,“今亦在新進士之列”。(39)再次,從科舉功名來看,7人中4人有廩貢、廩生、附生等低級功名,與翰林、進士相比不啻天壤。彼時雖科舉漸衰,游學正興,但科舉尚未立停,且習慣殊難頓改,社會仍甚重之,則進士學員看不起無甚功名的教員自可想象。復次,從社會地位來看,諸教員系聘用關(guān)系,學堂之外仍是留學生身份,而進士學員無疑已在官員之列。雙方地位高低有別。(40)開館不久,學員與教員頗生沖突。《大陸報》評論曰:“嘻!談何容易中一進士。今助教諸公中有茂才者,有布衣者,與進士有仙凡之別,而欲師之,何不自量乃爾。”(41)《警鐘日報》短評稱:“張(奎)以一留學生,位在諸生下,而高坐指畫,儼然為之師,宜其積不能平,而吹毛索瘢,以圖一報者矣。”(42)此類報刊均由留學生主辦,傾向性很強。兩篇評論的用意,均在譏諷進士學員。但“名位”低者欲做“名位”高者之師,確實點出了進士館內(nèi)留學生教員身份尷尬的癥結(jié)所在。最后,從學問來講,中學方面,學員中“舊時有文名,在鄉(xiāng)里稱宿儒者,亦不乏其人”,(43)諸教員自是無法望其項背;即西學方面,時代在變,科舉已改,此輩學員系考策論者,對西學也多少有所涉獵,且有一批學員,進士及第前,或在新式學堂任教,或在京師大學堂肄業(yè),知識結(jié)構(gòu)早已部分更新。因此,在這樣的情勢下,令年齡大,甚至輩分高,“名位”在上的學員,以門生自居,稱年紀輕輕的留學生教員為師,以普通人情論,實在也叫不出口。教員身處此境,心態(tài)頗為復雜。一方面,他們對學員不無欽服,甚至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感。章宗祥對學有根底的進士頗為夸贊:“其筆記之扼要完善,足令講演者滿意,蓋由于舊學素優(yōu),故不難融會貫通也?!?44)曹汝霖坦言:“進士館學員,都是新科進士,亦有翰林,年歲比我大,學問比我高,當這班學員的教員,真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感。”(45)然而,另一方面,亦有年少氣盛的一面。章宗祥、曹汝霖等人曾是留學生領(lǐng)袖,此時歸國任教,自信學有新知識,有傳播“文明”的“傲慢”,既做著老師的工作,卻遭遇“教習非師”的窘境,自然不肯甘心。他們對稱謂問題相當敏感,定要爭得老師的“名分”。據(jù)曹汝霖回憶,徐謙對教習傲慢無禮,對他尤甚。曹汝霖不堪忍受,遂向監(jiān)督張亨嘉請辭。張亨嘉為此特意宴請各教員及徐謙,席間大談尊師之道,委婉地給徐謙上了一課,并將曹汝霖的辭函退回,才算了事。(46)另據(jù)章宗祥自述,某次刑法考試已畢,他正在閱卷中,徐謙忽致函論駁,函首稱他為“仁兄”。章宗祥認為,“與試者場后申論于例未合,且函首稱謂直書‘仁兄’,非對于教員之禮”,(47)結(jié)果,將徐謙的試卷“交教務提調(diào),注明事由,不予分數(shù)”。(48)后經(jīng)管學大臣調(diào)停,徐謙取銷前函,方才了事。徐謙認為他與宗祥的族叔章祖申為同年,因此可與宗祥敘年誼。而章宗祥認為,若講舊禮,自己應稱徐謙年伯,但徐謙在館受業(yè),自不應以他誼消除“師禮”。又有某教員以某學員書法佳,“請其書聯(lián),上款亦書‘仁兄’”,結(jié)果教員“展閱一過,即撕棄之”。章宗祥稱,該教員的做法與他“皆同一心理也”。(49)那么,到底是什么心理呢?章宗祥透露道:“吾輩當時并非有硁硁自傲之意,不過以新進士對于監(jiān)督、提調(diào)輒口稱老師,而對于實際授課并考成之教員,則靳其稱謂,是以不能不爭?!?50)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在爭意氣,但對于受到輕視、處境不妙的留學生來說,即是爭地位。為了立足,恐不得不爭。進士館“教習非師”的特殊現(xiàn)象,自然與教員、學員的特殊性分不開。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時京師其他學堂中似乎也有此風。歷任五城學堂、京師大學堂教習的林紓稱:“前清以翰林前輩為庶吉士后輩教習,不知所教何書,然終身執(zhí)弟子禮甚恭。至晚清學堂林立,通西文、東文、中文者,受薪開講,亦名為教習。學生則曰:是奴隸也。稍不當意,則噪逐之。不惟不視為師,且欲預通題目,多與分數(shù),方能保其旦晚兩餐。余為教習十一年于京師,抗健不服氣,而學生亦稍相往來,間有一二倒戈者,然尚非噪逐者比。余嘗笑曰:吾茍不教與習相遠者,彼亦無奈我何也。”(51)話以詼諧出之,或不無夸張,然科舉學堂過渡時代,情勢變遷,師禮漸衰,晚清京師學堂教習收入雖高,但并不易做的態(tài)勢,卻是大致不差的。(52)在“升沉倒置”的轉(zhuǎn)型時代,進士館內(nèi),教員是年輕望淺的留日學生,學員是為人尊崇的科舉精英,學員不認教員為師,而教員對老師的名分又十分在意,這就為雙方的沖突埋下了隱患。加以學堂教育初期,傳授“新知”本身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教員在館內(nèi)外遭遇頗多挑戰(zhàn)。三、為“師”不易:傳授“新知”挑戰(zhàn)重重從附表1看,7位教習大都先在國內(nèi)學堂接受教育,隨后留日,歷中學而入大學;留學年限多在4年以上,其中5位確定得有大學正式文憑。這些人的專業(yè)知識和日語水平絕非日后只學一年半載的速成生可望其項背的,“由他們擔任翻譯,教學的質(zhì)量當然不成問題”,(53)即單獨所任課程,也均系各自擅長的科目。從1904—1905年國內(nèi)學堂教育的實際來看,進士館的師資配置絕對算是上乘。然而,進士學員中學皆有根底,西學亦開始涉獵,眼光很是挑剔。光緒二十七年科舉改制后,策題部分已涉及教育、法政、財商、交涉等。(54)雖然層次尚低,且各人水平參差不齊,但這輩進士已多少具有了若干“新學”知識。而一些人在進士及第之前,已有任教新式學堂的經(jīng)歷。比如,邵章任教杭州府中學堂,樓思誥任教浙江高等學堂,雷恒任教江南三江師范學堂。此外,卓寶謀、郭壽清等人中進士之前,本已在京師大學堂肄業(yè)有年。(55)與此同時,不少新科進士對入館肄業(yè)一事,頗為抵拒。開館前3個月,即“傳聞有某進士糾同年數(shù)人,遞稟學務大臣,不愿入進士館肄業(yè)”。(56)癸卯科庶吉士溫肅,明言自己“不愿就進士館學”。(57)然而,進士入學系奉特旨,功令所在,“關(guān)系將來出身,不能不勉強服從”。(58)但是,既高中進士,甚至點了翰林,正志得意滿,卻又要舍舊從新,重做學生,殊非人情所堪。因此,不少新進士實在是懷著怨氣入館的。既入館做“學生”;而“老師”竟又是新自外洋回來的“二三少年”,不平之氣可想而知。因此,教員自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留學生首先遭遇的挑戰(zhàn)是,如何盡量少用日本名詞和日本語法。諸教員學的是“日本新學”,概念名詞轉(zhuǎn)手過來,未必有恰當?shù)膶獫h語,況且替日本教習口譯,則講課中難免帶入大量日本名詞,而所編講義,容或夾雜日本語法。法政教育起初階段,這實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即使數(shù)年后,中國以日本法律為藍圖,大規(guī)模移植修律的時候,東洋名詞仍是一大困惑。修改《民事訴訟律》的汪榮寶在1910年4月29日日記中記道:“以《民訴律》內(nèi)所用術(shù)語多承襲東人名詞,思酌量改易。閱渡部萬藏《法律大辭典》及上野貞正《法律辭典》,并參考英字,翻檢《經(jīng)籍纂詁》,反復斟酌,卒不能一一得確譯之字,始嘆制作之難?!?59)然而,雖說此時日本新名詞似不可免,但不少科舉精英至少從情感上,對此頗生反感。張之洞雖主張廢科舉,興學堂,號召留學日本,不過,據(jù)多種材料記載,張之洞本人最厭惡東洋新名詞。(60)進士館學員中反感日本新名詞者,則更不乏人。地理、化學教習張奎“好用日本名詞”,“講義中間有參用日本文法”,(61)就頗招不滿。留學生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還在講授內(nèi)容和知識水準方面。如附表1所列,進士館確定開設(shè)過的課程有:民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商法、經(jīng)濟理財諸學、外國地理等,算學、東文等作為隨意科也均開設(shè)過。物理、化學諸科,據(jù)《奏定進士館章程》,亦在必修之列。不過,很可能在學員的抗議之下,理化課程后來取消了。郭則澐謂:“館以法政為主,而加入物理、化學為必修科,甚不合也。同人力爭,始罷之。”(62)至于中國歷史、地理,開課不久就有了變化,《大公報》報道曰:進士館“新添歷史、輿地札記二門,蓋因進士學員于此二學科研究有素,教員一時難聘,故改為自行札記,每月以十篇為合格”。(63)事實上,中國地理起初由張奎講授,但很快停罷,充分顯示出部分學員對教員知識水準的質(zhì)疑。張奎“講解地理之時,先就其淺近條目徐為演說,于第二課又發(fā)總論一篇,論世界之大勢,次及亞東之危險,以示講解地理之宗旨”。(64)不料演講未終,學員邵章“拍案倔起,怒叱曰:此等淺淺講義,泛泛空論,吾輩既中進士,搖筆即來,豈有不解而尚煩汝言。汝置高深而不言,汝不稱職,汝請罷席”。(65)隨后,眾學員哄堂。張奎辭職不干,經(jīng)監(jiān)督、教員等人堅留,始收回辭呈,但辭去了地理課一席。(66)邵章字伯絅,浙江仁和人,1872年生,乃邵懿辰之孫,碩學名儒之后,才氣橫溢。自1897年以來,歷任浙江蠶學館館正,養(yǎng)正書塾塾正,杭州中學堂監(jiān)督。(67)其辦新式教育,可謂資歷頗深,同時,他比進士館所有留學生教員都大。以他這種背景,在進士館做“學生”,其不服甚至鄙夷年輕的教員,便絲毫也不奇怪。張奎初登進士館講堂,“邃于學而訥于言”,難保上課效果不甚佳,且其所授之地理,進士多研究有素,不比章宗祥、曹汝霖、錢承等人所授的刑法、訴訟法、商法之類,進士相對陌生,以故更易貽淺顯空泛之譏。類似的哄堂之事并非僅見。郭則澐稱:“教員某講生理學,謂人身如爐,其進食如添炭,因大畫火爐于板,同人為之哄堂,且揶揄之,因慚而謝去?!?68)學員既不認教員為師,又對教員的講授,大不以為然,以致“每日上堂,多所駁詰,不留余地”,使得諸教員“皆欲告退”。(69)郭則澐后來賦詩曰:“疥駱當時難就勒。禿鹙幾輩怯登臺?!痹娮⒃疲骸昂擦窒蛴薪犟橊勚?,館中教員皆留日學生,多未留發(fā),目為禿鹙,每授課有所問難,輒至詞窮?!?70)該詩狀學員與教員極肖?!半y就勒”的翰林學員著實強勢,不僅視“教習非師”,更將教員目為“禿鹙”,問難駁詰,令人不堪。因此,教員為“師”不易,真不免要“怯登臺”了。需要強調(diào)的是,留學生遭遇的挑戰(zhàn)不僅來自館內(nèi)學員,更有來自朝中批評者。光緒三十年六月十三日,御史張元奇附片上奏,請將進士館章程重為訂定。(71)片內(nèi)一則謂“進士館教員多在洋畢業(yè)之留學生,年輕望淺,不能鎮(zhèn)服”,(72)再則謂各教員“所編講義東涂西抹,粗淺陋略,學員皆有鄙夷不屑之意”,甚至詞連學務大臣,稱其“擇師不精,糜費無益”,故“請飭將進士館章程重為訂定,俾收實效”。(73)與此同時,學員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們欲使西學淹通且資望允孚的嚴復出任進士館總教習。六月廿二日,嚴復在致熊季廉的私函中透露出重要信息:“昨京中來信,有云新進士擬合詞公稟學部,以復為該館總教習。然京中忌復者最多,恐其事未必遂濟?!?74)后來果然“未必遂濟”。張元奇這道封奏雖然很可能意在批評學務大臣用人不當,且有為同鄉(xiāng)好友嚴復入掌進士館張目的深意。但是,文中提到的“年輕望淺,不能鎮(zhèn)服”、所編講義“東涂西抹、粗淺陋略”,卻是對教員的致命批評?!澳贻p望淺”自不待言,至于“講義問題”尚可稍作申論。首先,大學堂開課之初,既無教材,參考書亦少,故教習的講義就最為重要。中國教習的講義“先由教習編示大綱,上堂時詳細解說,學員筆記之”,日本教習的講義“由助教譯演,學員整理筆記”。(75)后來,經(jīng)過整理,京師大學堂陸續(xù)鉛印了一批教習講義,其中就包括杉榮三郎的《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各論》。(76)可惜,尚未見到留學生教習所編之講義。不過,據(jù)章宗祥回憶,自編講義頗不容易。他說:“余所擔鐘點,每星期十小時,自講刑法四小時,為巖谷譯講民法六小時。譯講先期預備,不甚費力;至自講之刑法,參考各種書籍,悉心編訂,每一小時之講義,預備時間須費至三四小時,尚未敢自信為確當?!?77)其次,張元奇批評教員所編講義“東涂西抹、粗淺陋略”,似應結(jié)合教員所任課程的特點來理解。以章宗祥所任課程來講,巖谷孫藏講民法,他做助教翻譯,又親自講授刑法。巖谷孫藏系日人,章宗祥又在日本學的法政,則其所講自以日本民法、刑法為歸,而當時日本法律又以學習法、德等國為多。法學較落后國家學習借鑒法學較發(fā)達國家,在法學教育中常用一種“比較的方法”。比如,對于某一問題的探討,常常先臚列甲國如何規(guī)定,乙國如何規(guī)定,丙國、丁國等等,然后講自己應該或?qū)W甲,或?qū)W乙,或兼容,或損益。至今國內(nèi)法學教育亦然。于是,這種“說東道西”的講義,在進士們看來,自不免“東涂西抹”之嫌和“粗淺陋略”之譏了。余論在改科舉、興學堂的新政時代,京師大學堂進士館中匯聚了一批中國當時最優(yōu)秀的留日卒業(yè)生。他們以“學生”之出身,作為“老師”,向進士及第的科舉精英們傳授法政、理財?shù)取靶轮?。在這個科舉學堂此消彼長的轉(zhuǎn)型時代,由于年齡、功名、地位、學識、師生觀念的差異與錯位,他們切身感受了“教習非師”的身份尷尬。面對學有根底的學員,日本名詞的引入和接受,課程內(nèi)容的設(shè)置和講授,講義的編寫,對留學生教習而言皆非易事。因此,留學生在進士館傳授“新知”的過程一點也不輕松,常常遭到批評甚至嘲諷。然而,形勢逼人強,自從張百熙1902年春集體辭退了以丁韙良為首的西方教習后,京師大學堂已開始了“聘請外國教習和學習外國路徑由西向東,由歐美向日本的轉(zhuǎn)變”。(78)此時,京師大學堂由日本教習主導,(79)進士館亦以日本法政為宗。所以,館內(nèi)離不開這些既通日語,又懂法政、理財諸科的留學生。一旦學員與教員沖突,學堂方面必然想方設(shè)法加以調(diào)解;教員一旦因此提出辭呈,或有事欲他就,當局也會真心挽留。另一方面,隨著新政的深入推進,新政人才顯得日益短缺,像章宗祥等留洋學生身價頓增:考察政治大臣爭相調(diào)用,地方督撫也聞名奏調(diào),新政衙門則陸續(xù)奏留。事實上,這些資歷淺顯的留學生在后來修改法律、推廣工商,以及推動立憲等新政活動中果然大顯身手。(80)留學生的時代到來了,科舉進士再也抵擋不住了,甚至他們也聯(lián)翩出洋,加入到留學和考察的行列之中。有意思的是,那些新科進士雖然在情感上乃至行動上,曾對“詔開進士館”有過抵拒,然而,后來的歷史表明,癸卯、甲辰兩科進士中,在清末民初歷史上的各界聞人,多是那些畢業(yè)于進士館,或者先在進士館肄業(yè),隨后由館資派出洋游學的人士。他們完成了知識更新,面對正在急劇變化的中國社會,既懷“舊學”,又握“新知”,成為特殊的一代。注釋:①胡思敬:《國聞備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7頁。②章宗祥:《任闕齋主人自述》,見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24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938頁。③《教習之資格》,《警鐘日報》,光緒三十年五月初四日,第一版。④參見佚名:《進士館沿革略》,見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1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58—159頁;李貴連、孫家紅、李啟成、俞江編:《百年法學:北京大學法學院院史(1904—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