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教師版)-2023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_第1頁
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教師版)-2023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_第2頁
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教師版)-2023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_第3頁
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教師版)-2023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_第4頁
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教師版)-2023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1.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知識點的認識】(1)變速運動的快慢就是速度變化的快慢(速度不斷變化的運動,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變化用加速度來描述!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的增加(減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負,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負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內的變化不固定?。?)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則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命題方向】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區(qū)別題目是中考的命題方向.例1:曉燕在學校春季運動會百米賽跑中以16s的成績獲得冠軍,測得她在50m處的速度是6m/s,到終點時的速度為7.5m/s,則全程內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s分析:由題意可知曉燕百米賽的路程與運動時間,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解:曉燕的百米平均速度:===6.25m/s;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求曉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礎題;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與所對應的運動時間,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計算即可,解題時不要受題干所說的兩個速度的影響,題中所提的速度為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無關.例2:如圖,為一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若頻閃照相機每隔0.2s閃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從A點到F點作的是變速直線運動(選“勻速直線”或“變速直線”).小球從B點到F點運動的路程是12.00cm,平均速度是0.15m/s.分析:通過觀察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小球通過的路程,判斷小球做何種性質的運動.通過讀刻度尺確定小球運動的路程,數(shù)小球間隔個數(shù)確定小球的運動時間.根據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解:通過觀察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小球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所以小球做變速直線運動.小球從B點到F點通過的路程為12.00cm,運動時間為0.8s小球的平均速度===0.15m/s故答案為:變速直線,12.00,0.15點評:此題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計算以及長度測量、運動性質的判斷,屬于最基本的計算題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課本知識,認真計算.【解題方法點撥】(1)平均速度只能用來粗略地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確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時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時間要一一對應.即平均速度等于這段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術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術平均值.這一點在計算時千萬要注意.一.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共10小題)1.蘭州國際馬拉松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學參加了迷你馬拉松(全程5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比賽時,他感覺路邊的路燈都在往后退,是以為參照物。2.一個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全程平均速度為12km/h,若前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為10km/h,則后路程的平均速度是km/h。3.一輛汽車做直線運動,以速度v行駛的路程,接著以20km/h的速度行駛完余下的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km/h,則v是km/h。4.從甲城到乙城路程為300km,一輛汽車以75km/h的平均速度行駛了前一半路程后,又以100km/h的平均速度行駛完后一半路程。這輛汽車從甲城到乙城所需的時間是h,其平均速度是km/h。5.一位著名短跑運動員百米賽成績是10s,測得前2s跑速17m,在最后一秒內跑過了12m,則該運動員在100m內的平均速度是v1=,前2s內的平均速度v2=,最后1s的平均速度v3=。6.一艘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5m/s,它在水流速度為1m/s的兩港間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為。7.“頻閃照相”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照相機每隔相等的時間曝光一次,記錄下物體的位置。甲、乙兩個小球均從位置a豎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頻閃照片如圖所示,試根據照片分析:(1)甲、乙從位置a豎直下落到位置b,平均速度之比為。(2)若甲球的重量為mg,受到空氣阻力與速度的關系f=kv(k為常數(shù)),則甲球下落過程中可達到的最大速度為v=(寫出表達式)。8.研究玩具小車A的運動情況時,描繪出了如圖所示的速度﹣﹣時間圖象。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速度﹣﹣時間圖象與坐標軸所包圍的部分(即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就是小車運動的距離。如果在小車A開始運動的同時,在A后方0.9m處釋放一同向勻速運動的小車B,求:(1)根據圖象計算小車A在0~1秒內的平均速度大?。唬?)當小車B的速度大小滿足什么條件時,兩車不可能相遇;(3)當小車B的速度為1m/s時,經過多長時間兩車相遇?9.小明和小靜同學在研究變速運動中物體速度變化快慢(單位是m/s2)跟物體所受外力以及物體質量的關系時,做了大量實驗,其中一次列表如下:表1用質量M=0.1kg的小車做實驗的結果:物體受到的力0.01N0.02N0.04N0.08N物體速度的變化快慢0.10m/s20.20m/s20.40m/s20.80m/s2表2小車受到的力為0.08N不變時,做實驗的結果:小車的質量0.80kg0.40kg0.20kg0.10kg物體速度的變化快慢0.10m/s20.20m/s20.40m/s20.80m/s2由表1可得出的實驗結論:;由表2可得出的實驗結論:。10.某物體沿直線向一個方向運動,先以速度v1運動,發(fā)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運動,發(fā)生了位移s,它在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若先以速度v1運動了時間t,又以速度v2運動了時間3t,則它在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為。2.聲音的產生【知識點的認識】(1)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不能敘述為“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fā)聲,而原來發(fā)出的聲音仍會繼續(xù)存在并傳播.(2)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聲源,聲源又叫發(fā)聲體,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是聲源.聲源是指具體的發(fā)聲部位,如人在說話時的聲源不能說是人,應該說是聲帶.記住幾個易混的聲源:蟬叫的聲源是腹膜;笛子等管樂器的聲源是空氣柱;向暖瓶中灌水的聲源是空氣柱;氣球爆炸的聲源是氣球周圍的空氣;【命題方向】聲音的產生這一知識點比較簡單,中考中常圍繞“振動”兩個字出填空題,近幾年以轉換法較為熱點,如揚聲器紙屑實驗、乒乓球音叉實驗等,考查體現(xiàn)振動的方法、看到的現(xiàn)象、實驗的目的、紙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解題方法點撥】(1)歸納法:發(fā)聲的聲帶在振動,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發(fā)聲的琴弦在振動,…經過歸納總結得出,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2)轉換法:不易觀察的現(xiàn)象對過易觀察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來.發(fā)聲的音叉看不到振動,可以通過細線懸掛的乒乓球的跳動來體現(xiàn)、也可以通過水花四濺來體現(xiàn),這是一種轉換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實驗中起到將微小振動放大的作用.(3)關于發(fā)聲與振動的關系理解:①一切發(fā)聲都振動,但振動不一定被人們看到.不論科技多么發(fā)達,都沒有任何一種不振動就能發(fā)聲的現(xiàn)象;敲音叉或敲桌面發(fā)聲時的振動看不到,需要通過轉換法來體現(xiàn);②一切振動都發(fā)聲,但聲不一定被人們聽到.振動發(fā)聲有的是超聲或次聲,不在人的聽覺范圍內,故聽不到;有的聲音響度很小,故聽不到.二.聲音的產生(共6小題)11.下列關于聲現(xiàn)象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打鼓時,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動,說明發(fā)聲體在不停的振動 B.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把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少,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C.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水面濺起水花,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D.貝多芬雙耳失聰后,用棍子頂在琴蓋上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說明固體能夠傳聲12.如圖所示,將一個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觀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復彈開,如果音叉不發(fā)聲就觀察不到此現(xiàn)象,在此實驗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使音叉的振動時間盡可能延長,便于觀察C.使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反射形成回聲1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聲音由振動而發(fā)生,發(fā)聲的物體不一定在振動 B.聲音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C.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于在鐵軌中的傳播速度 D.聲音在液體中不能傳播14.關于聲音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一切振動的物體都可以形成聲音 B.在真空中振動的物體形成的聲音太弱,我們聽不到 C.有振源且有介質才能形成 D.振動強有聲音,振動弱無聲音15.在演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fā)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小球被多次彈開。在此實驗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C.使音叉的振動時間延長 D.使聲波多次反射形成回聲16.如圖所示,是一個自制的陶笛。用力吹陶笛,陶笛內空氣發(fā)聲;聽眾聽到的陶笛聲,是通過傳入人耳的。3.聲音的傳播條件【知識點的認識】(1)聲音靠介質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傳聲的介質,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傳聲的介質.(2)真空不能傳聲.真空罩里面放鬧鈴的實驗、登月的宇航員無法直接交談的現(xiàn)象都說明真空不能傳聲.(3)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通過水波來類比聲波.【命題方向】真空罩內放入鬧鈴的實驗常是出題熱點,重點是考查理想實驗法的推理思維.其他知識點常以填空題為主,重點記住關鍵的詞語;也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問題,如真空玻璃、空心磚的聲學優(yōu)點等.【解題方法點撥】(1)判斷傳聲介質的種類:例如,隔墻有耳、土電話說明固體可以傳聲;電子哺魚、說話聲嚇跑魚說明液體可以傳聲;人平時交談說明氣體可以傳聲.(2)理想實驗法: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忽略次要的因素,進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結論,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發(fā)聲的鬧鈴,隨著罩內空氣的不斷抽出,聽到聲音越來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內氣體全部抽出,則聽不到聲音,其實將罩內氣體全部抽出是不現(xiàn)實的,只是一種推理.因此得出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或者說傳聲一定需要介質.(3)同一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三.聲音的傳播條件(共2小題)17.古詩《小兒垂釣》中有“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1)這個釣魚的小兒面對路人的詢問,只是招招手卻默不作聲。這因為他知道聲音不僅能在空氣中傳播,還能在中傳播;(2)小兒招手會產生聲波,但魚兒聽不見的原因是不在魚兒的聽覺范圍。18.小朋友在游戲中常制作一種“土電話”的玩具,用兩個圓紙盒與一根棉線組成,只要將棉線繃緊,二人就可以通話。那么“土電話”是利用了原理制成的。4.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知識點的認識】(1)定義:聲音在介質中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用符號v來表示。(2)公式:u=s/t表示聲速,單位是m/s;s表示路程,單位是m;t表示時間,單位是s。(3)常數(shù):15℃空氣中聲速是340m/s。(4)影響因素: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5)聲音在傳播時由聲速大處向聲速小處偏折?!久}方向】該考點常以填空和選擇題型出現(xiàn)。主要考查學生對概念規(guī)律的記憶和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與聲音有關的路程和時間的計算?!窘忸}方法點撥】(1)340m/s的條件是15℃的空氣中,溫度和介質不同時其數(shù)值也不同。(2)光速比聲速大,所以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百米賽跑時聽槍聲計時比看槍煙計時晚0.294s?!局R點的認識】(1)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大,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同種介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2)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速度為0.【命題方向】(1)根據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數(shù)據歸納規(guī)律.(2)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在一個自來水管一端敲擊一下,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解題方法點撥】(1)聲速與介質種類的關系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軟木就是特例,所以表達規(guī)律時要說“一般情況下”.(2)由于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聲源,距離相等的位置可能聽到多次聲音.如長水管一端敲擊一次,另一端聽到三次聲音,第一次由鐵傳播,第二次由水傳播,第三次由空氣傳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長”,其次注意管內有沒有水.第三注意聽到的多次聲音是不同介質傳播的,并不是回聲.(3)固體傳聲速度大,能量損失少,所以通過固體傳聲能及早地聽到,并且更加清楚.四.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共4小題)19.有一段長為18m的裝滿水的鐵管,將耳朵貼在裝滿水的鐵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聽到幾次聲音?(已知:聲音在鐵、水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依次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要大于0.1s)()A.1次 B.2次 C.3次 D.4次20.一列高速列車A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與之相鄰的另一軌道上的高速列車B正以60m/s的速度迎面駛來。A車司機拉響汽笛,發(fā)出兩聲短促的汽笛聲,汽笛聲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s。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恒為340m/s,兩車未相遇,則B車接收到這兩聲汽笛信號的時間間隔是s。2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對聯(lián)中所說的三種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的速度相比(選填“風聲最快”、“雨聲最快”、“讀書聲最快”或“一樣快)。22.某中學八年級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為了體驗“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現(xiàn)象,他們請一位同學在輸送水的直鐵管道(充滿水)上敲擊一下,使鐵管發(fā)出清脆的聲音,其余同學沿鐵管分別在不同位置耳朵貼近鐵管聽聲。實驗結束以后,A同學只聽到一次響聲;B同學聽到2次響聲;C同學聽到3次響聲。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v氣=340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鐵中的傳播速度是v鐵=5100m/s。若A、B、C三位同學的位置到敲擊點的距離分別為xA、xB、xC,則它們的大小分別滿足的條件是;;。(請按照xA、xB、xC的順序填空)5.人耳的構成和聽覺形成的過程【知識點的認識】耳朵是聽覺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的耳廓、外耳道負責收集聲音,是聲音傳入的通道.同時能選擇性地聽取某些聲音,對某些聲音有放大.它還保護中耳、內耳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是外在屏障.中耳是由耳膜、聽小骨、中耳腔、咽鼓管等組成.耳膜位于外耳、中耳之間,厚度約1毫米,彈性很好,可以隨著聲音振動,就像一個繃著的小鼓的皮,所以也叫鼓膜.鼓膜的內側連著三塊聽小骨,它們是人身體最小的骨頭,也是人體內最精細的結構之一.聽小骨首尾相連,組成聽骨鏈,將聲音向內耳傳導.由于杠桿作用,聲音通過中耳時速度和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有一條連接中耳腔和口腔的管道叫咽鼓管,它的適度適時開閉,可以保證鼓膜內外壓力的平衡.當然,由于開閉不當,也會使口水、奶水嗆入中耳,引起發(fā)炎.正常情況下,中耳腔應該是干燥的,如果有分泌液滯留,將會影響聲音的傳導.內耳主要由半規(guī)管和耳蝸組成.半規(guī)管是位置感覺器,它幫助人體判斷自我的體位,維持人體的平衡.因此,耳朵也是平衡器官.耳蝸就像一個蝸牛,它里面的毛細胞將聲音的機械振動轉換成生物電,通過聽神經傳入大腦聽中樞,我們才能感受到聲音.分布在蝸底的毛細胞感受高頻聲音,分布在蝸頂?shù)拿毎惺艿皖l聲音,而圍繞著軸心分布著聽神經,它的螺旋神經節(jié),收集來自毛細胞的電信號,負責向大腦中心傳遞.【命題方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以及怎樣減弱噪音兩個方面是命題方向.例如:人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通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窘忸}方法點撥】認識人耳的結構,同時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知識點的認識】人耳的構造:外耳、中耳、內耳聲音的傳導途徑: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鏈→內耳聲音傳到兩耳的時間不同形成的雙耳效應(雙耳效應是人們依靠雙耳間的音量差、時間差和音色差判別聲音方位的效應.)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正確的傳播途徑是:物體振動﹣﹣介質﹣﹣良好的耳朵人能聽到的聲音條件有三:1.聲源且發(fā)聲振動的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2.有傳聲的介質:如空氣等3.有良好的聽力【命題方向】一般出現(xiàn)選擇題填空題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及聽到聲音的條件.例如: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正確的傳播途徑是()A、良好的耳朵﹣﹣介質﹣﹣物體振動B、介質﹣﹣物體振動﹣﹣良好的耳朵C、物體振動﹣﹣介質﹣﹣良好的耳朵D、物體振動﹣﹣良好的耳朵﹣﹣介質【解題方法點撥】C從了解耳朵的結構、聲音的過程及聽到聲音的條件.五.人耳的構成和聽覺形成的過程(共3小題)23.“最美人間四月天,蜜蜂蝴蝶舞蹁躚”。人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范圍一般在20赫茲至20000赫茲之間。下面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A.蜜蜂在人身后飛,人可以聽見。蝴蝶在人身后飛,人聽不見 B.蜜蜂在人身后飛,人可以聽見。蝴蝶在人身后飛,人也能聽見 C.2赫茲至10赫茲的次聲,只要振幅足夠大,人耳就能聽見 D.聲音不需要介質在真空中也能傳播24.磁帶錄放機可高速、低速播放正常錄制的聲音,當它在低速播放時,最有可能聽不到的聲音是正常錄音時()A.頻率較低的聲音 B.頻率較高的聲音 C.振動較弱的聲音 D.振動較強的聲音25.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的傳播快慢與和有關。耳膜破裂的人(可能、不能)聽到聲音。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講義04平均速度、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介質、人耳與聽覺答案與解析1.答案與解析:(1)s=5km=5000m,t=41min40s=250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2m/s;(2)李明同學在比賽中向前運動,則路燈相對于李明同學位置不斷后退,所以他選擇的參照物是他自己。故答案為:2;自己。2.答案與解析:設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為3S,∵v=,∴汽車行駛全程所用的時間:t==;行駛前路程用的時間:t1==;走后路程所用的時間:t2=t﹣t1=﹣=;走后路程的平均速度:V2===20km/h。故答案為:20。3.答案與解析:設全程的路程為3s,由題意可知,前一段路程為2s,后一段路程為s,由v=可得兩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t2=,全程的平均速度:v=====28km/h,化簡解得v=35km/h。故答案為:35。4.答案與解析:由可知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為:;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為:;則這輛汽車從甲城到乙城所需的時間為:t=t1+t2=2h+1.5h=3.5h;其平均速度為:。故答案為:3.5;85.7。5.答案與解析:由題意可知,百米比賽的路程為100米,所用總時間是10秒,v===10m/s;前2s內的平均速度v2===8.5m/s;最后1s的平均速度v3===12m/s。故答案為:10m/s;8.5m/s;12m/s。6.答案與解析:設兩港間的距離為S;船逆水行駛時的相對速度:V1=5m/s﹣1m/s=4m/s;船順水行駛時的相對速度:V2=5m/s+1m/s=6m/s;船逆水行駛時所用的時間:t1=;船順水行駛時所用的時間:t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4.8m/s;故答案為:4.8m/s。7.答案與解析:(1)假設從位置a豎直下落到位置b的路程為s,兩次曝光相隔的時間為t,則甲小球所用的時間t甲=3t,乙小球所用的時間t乙=5t,甲、乙兩球的平均速度之比:===;(2)當勻速下落時,甲球達到的最大速度,因為G=f,又有已知,f=kv,所以,G=kv=mg,故得甲球的下落速度:v=。故答案為:(1)5:3;(2)。8.答案與解析:(1)由題意和圖象可知,小車A在1s內運動的距離:s=vt=×0.2m/s×1s=0.1m,則小車A在0﹣1s內的平均速度:v′===0.1m/s。(2)(3)設兩車相遇所用的時間為t,由圖象可知,小車A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比例系數(shù)k==0.2,則小車A的速度:vA=0.2t,由題意可得,小車A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sA=vAt=×0.2t×t=0.1t2﹣﹣﹣﹣①小車B做勻速運動,則小車B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sB=vBt=1t﹣﹣﹣﹣﹣﹣﹣﹣②,由題知,在小車A開始運動的同時,在A后方0.9m處釋放一同向勻速運動的小車B,如圖所示:則相遇時應滿足sA+s=sB,即:0.1t2+0.9=t﹣﹣﹣﹣﹣﹣﹣﹣﹣③,解③式可得:t=1s或9s;即當t=1s或9s時兩車可相遇2次。設恰好相遇時小車B的速度為vB′,則t時間內小車B運動的距離:sB=vB′t﹣﹣﹣﹣﹣﹣﹣﹣④,恰好相遇時,需滿足sA+s=sB,將①④代入上式可得:0.1t2+0.9=vB′t﹣﹣﹣﹣﹣﹣﹣﹣﹣⑤要兩車不可能相遇時,則方程⑤無解(關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數(shù)學知識可知,△=b2﹣4ac<0,即(﹣vB′)2﹣4×0.1×0.9<0,解得vB′<0.6m/s,故當小車B的速度大小滿足小于0.6m/s時,兩車不可能相遇。答:(1)小車A在0~1秒內的平均速度大小為0.1m/s;(2)當小車B的速度小于0.6m/s時,兩車不可能相遇;(3)當小車B的速度為1m/s時,經過1s或9s兩車相遇。9.答案與解析:(1)表1中,小車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四次數(shù)據的變化為:小車受力越來越大,同時速度的變化也越來越快。(2)表2中,小車受力不變的情況下,四次數(shù)據的變化為:小車質量越來越小,同時速度的變化就越來越快。故本題答案為:(1)當質量相同時,物體所受外力越大,物體速度變化越快(2)當物體所受外力相同時,物體質量越大,物體速度變化越慢10.答案與解析:先以速度v1運動,發(fā)生了位移s,其時間為t1=,再以速度v2運動,發(fā)生了位移s,其時間為t2=,則平均速度為:v===;先以速度v1運動了時間t,其路程為s1=v1t,又以速度v2運動了時間3t,其路程為s2=v23t,則平均速度為:v′====。故答案為:;。11.答案與解析:A、打鼓時,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動說明了發(fā)聲的鼓面在振動,所以A是正確的;B、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鐘罩內有空氣,當空氣抽出一部分時鈴聲變小,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等物質作為傳聲的介質,所以B是正確的;C、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水面濺起水花,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所以C是錯誤的;D、貝多芬用棍子頂在琴蓋上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琴聲是通過棍子傳播過來的,說明了固體能夠傳聲,所以D是正確的。故選:C。12.答案與解析:正在發(fā)聲物體在振動但不易觀察,為了觀察到它的振動,放一小球,振動的音叉將小球彈開。通過小球的振動來反映音叉的振動。故選:C。13.答案與解析:A、發(fā)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故A錯;B、聲音不能在真空中進行傳播,故B錯;C、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故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于在鐵軌中的傳播速度,故C正確;D、聲音可以在液體中進行傳播,故D錯。故選:C。14.答案與解析:A、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但振動的物體并不一定都可以形成聲音,要產生聲音還需要介質的傳播,所以A是錯誤的;B、在真空中振動的物體可能會發(fā)出聲音,但由于沒有傳聲的介質,所以我們聽不到,B是錯誤的;C、有振源而且也有傳聲的介質,才能夠形成聲音,C是正確的;D、振動強時聲音響度大,振動弱時聲音響度小,所以D是錯誤的;故選:C。15.答案與解析:正在發(fā)聲物體在振動但不易觀察,為了觀察到它的振動,放一小球,振動的音叉將小球彈開。通過小球的振動來反映音叉的振動。故選:B。16.答案與解析:用力吹陶笛,陶笛內空氣柱振動發(fā)出聲音;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入人耳。故答案為:振動;空氣。17.答案與解析:(1)因為人的聲音先經空氣傳播到水中,然后再經水傳播而被魚聽到,所以空氣和水都可以傳聲;(2)招手會產生波動,但由于頻率很低,所以不在魚的聽覺范圍內,因此魚不會被嚇跑;故答案為:(1)水;(2)波的頻率太低了。18.答案與解析:因為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所以“土電話”利用繃緊的棉線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故答案為: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19.答案與解析:聲音在鐵、水、空氣中傳播18m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0.003s;t2===0.012s;t3===0.053s。由三次時間比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來的,只能聽到混在一起的一次聲音。故選:A。20.答案與解析:已知A車速度vA=40m/s,B車速度vB=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