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_第1頁
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_第2頁
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_第3頁
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_第4頁
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第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講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歷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時候?※漢字從古到今發(fā)生過哪些重要變化?※漢字的形體結構發(fā)生過什么改變?第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漢字的起源一、古籍文獻中文字起源的傳說1、結繩說◆《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薄簟墩f文解字·敘》:“及神農氏結繩而治而統(tǒng)其事?!钡谌摚参迨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周易》鄭玄注:“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薄?/p>

《九家易》:“古者無文字,其有誓約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zhí)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第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據(jù)此:結繩是神農或神農以前上古時期的一種記事方法,以繩結的大小約定事的大小,以繩結的多少約定物的多少。(結繩記事圖)第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八卦:◆《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睋?jù)此:八卦應是“通神明之德”和“類萬物之情”的象征性符號。兩條短橫象征“陰”,一條長橫象征“陽”,陰陽相配組合成八卦。第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注音:兌duì

巽xùn

艮ɡèn第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倉頡造字說◆《世本·作篇》:“史皇作圖,倉頡作書?!薄簟秴问洗呵铩ぞ亍罚骸稗芍僮鬈?,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边@一傳說到了漢代,倉頡造字被極力神化,如:

◆《論衡·骨相》:“倉頡四目?!?/p>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钡诰彭?,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倉頡造字說◆《世本·作篇》:“史皇作圖,倉頡作書。”◆《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边@一傳說到了漢代,倉頡造字被極力神化,如:

◆《論衡·骨相》:“倉頡四目?!?/p>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眰}頡第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4、神鬼獻書說

◆《竹書紀年》:“(黃帝)游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其雨,七日七夜,雨流于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鬼書作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第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漢字產生的途徑1.記號

1954年,從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113個刻畫符號,這些符號有表示數(shù)目的:也有近似“花芽”之類的符號:

第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漢字產生的途徑2.圖畫從山東莒縣陵陽河屬于大汶口文化的距今四、五千年的人類居住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陶符,可以看成是脫胎于圖畫的原始漢字:我們再看一些其他的圖畫文字:

第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漢字產生的時代和漢字體系的形成

漢字大約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如果把記號和圖畫看作是原始文字,則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歷史。

形成漢字的源泉有兩個:一個是由結繩和契刻演化而成的記號體系;一個是包含了由圖畫形成的圖騰族徽在內的圖畫體系。

漢字體系的形成大概在宗法傳位制國家建立的時期,即夏代初期或中期,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

第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第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一,同一個字寫法不定

第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一,同一個字寫法不定

第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一,同一個字寫法不定

第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二,字的繁簡不一

第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二,字的繁簡不一

第二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二,字的繁簡不一

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三,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三,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三,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四,同一個字可以正寫、反寫、側寫、倒寫

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四,同一個字可以正寫、反寫、側寫、倒寫

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五,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五,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漢字字體的演變<一>甲骨文:在龜甲和牛骨上刻寫的文字,又稱“卜辭”。特點:第五,文字線條細瘦,筆畫有棱有角

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金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又稱“鐘鼎彝器銘文”或“鐘鼎彝器款識”。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金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又稱“鐘鼎彝器銘文”或“鐘鼎彝器款識”。

特點:第一,仍以象形為基礎,圖畫色彩濃厚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金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又稱“鐘鼎彝器銘文”或“鐘鼎彝器款識”。

特點:第二,字體肥大厚實,筆劃粗壯圓潤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金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又稱“鐘鼎彝器銘文”或“鐘鼎彝器款識”。

特點:第三,結構方整勻稱,字體漸趨定型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篆書:大篆、小篆1.大篆:通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文字,是繼承金文發(fā)展而來的。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又稱籀文。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篆書:大篆、小篆1.大篆:通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文字,是繼承金文發(fā)展而來的。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又稱籀文。特點:

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guī)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三是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篆書:大篆、小篆2.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用的標準字體,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礎上整理而成。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小篆-秦統(tǒng)一文字

<三>篆書:大篆、小篆

2.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用的標準字體,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礎上整理而成。

返回本章目錄秦馬安齊楚燕韓趙魏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秦代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篆書:大篆、小篆2.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用的標準字體,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特點:

圖畫性較弱,符號性增強,筆畫比大篆簡化,線條柔婉、圓轉、略帶弧形,形體呈豎長方形,結構整齊、勻稱,偏旁寫法、位置趨于定型。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隸書:小篆的簡便寫法,相傳為隸人們所用的字體,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漢朝為官方所接納。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四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隸書:小篆的簡便寫法,相傳為隸人們所用的字體,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舉例: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

→女

→木

→馬→大

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隸書:小篆的簡便寫法,相傳為隸人們所用的字體,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特點:①全面符號化,即完全拋開古文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變成抽象的記號。②筆畫化,即把字形分解為若干基本筆畫。從結構上說,隸書字形趨于簡約,不像古漢字那樣繁復;從實用的觀點看,隸書便于學習,也便于書寫,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五>楷書

楷書是現(xiàn)代漢字的標準字體,又叫“真書”、“正書”??瑫4媪穗`書的偏旁系統(tǒng)和基本結構,取消了隸書的波勢筆法,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易于書寫。

楷書始于漢末,成熟于魏晉,通行于南北朝。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楷書的創(chuàng)始人鐘繇

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鐘繇《宣示表》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六>草書:形成于漢代,由隸書草化發(fā)展而成。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通行于漢魏,使用部分聯(lián)綿筆,字與字之間不相牽連,書寫趨于簡便,但仍然保留隸書的筆法和風格,用挑法,有波勢。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第四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六>草書:形成于漢代,由隸書草化發(fā)展而成。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

今草成熟于東晉,字與字之間牽連相通,血脈不斷,書寫更加簡易快速,但不容易辨識。

四、漢字字體的演變第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