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2-2023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聯(lián)考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0分)1.與其它古代文明不同,兩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類的物品。漢謨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對契約制度進行調整的內容,據統(tǒng)計,有關契約的規(guī)定占法典全部條文的一半左右。這反映了當時兩河流域()A.契約成為社會規(guī)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手工生產相當落后 D.商業(yè)貿易比較繁榮2.如表所示為不同學者有關古代西歐的某一歷史概念的解釋。據此判斷,這一歷史概念應是()解釋學者甲(本質上)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作社會經濟生產方式來研究學者乙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擁有實際上的經濟壟斷和司法獨立A.封建莊園 B.市民自治 C.議會傳統(tǒng) D.教會經濟3.如圖為1450年-1750年,英國和印度胡椒價格對比變化。其中,英國胡椒價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是()A.英國殖民擴張參與印度洋香料貿易 B.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價格革命

C.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殖民東南亞 D.物種交流出現,英國廣泛種植胡椒4.兩宋時期的犁刀、秧馬、耘蕩、鐵搭等新式農具都誕生于開發(fā)江南沼澤地的艱苦斗爭之中。曲轅犁從晚唐的11個部件減少到6個部件,更加適合江南水田耕作。這反映出()A.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出現 B.江南經濟發(fā)展的潛力大

C.新式農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農經濟出現革命性突破5.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制造業(yè)生產“智能化”成為發(fā)展新趨勢,經濟增長方式得到優(yōu)化。與此同時,“機器換人”也引發(fā)了就業(yè)隱憂。實證分析證實,“自動化”生產將造成技術性失業(yè),對中低技能勞動者產生擠出效應。據此推知,現代科技進步()A.影響了勞動力的需求 B.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

C.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 D.降低了產業(yè)要素成本6.某學者認為,唐代后期,長安、揚州等商業(yè)發(fā)達城市中已出現了金融機構柜坊。北宋時交子的產生正是社會商業(yè)信用建立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的重要例證。此外,宋朝還放松了對新興產業(yè)部門的控制。該學者意在強調唐宋時期()A.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地位 B.區(qū)域間經濟聯(lián)系加強

C.經濟領域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 D.官營手工業(yè)部門受到沖擊7.如表為明清時期城鎮(zhèn)數量和人口比例變化表。這一變化()城鎮(zhèn)類型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數量人口數量人口數量人口城市3787.93818041294.5集鎮(zhèn)20443.8330122547283.8合計241131.7368301589578.3城鎮(zhèn)人口比例10.1%15.1%23.1%A.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B.表明了城鎮(zhèn)自主權擴大

C.體現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D.反映了城市功能的轉變8.1946年和1947年,蘇聯(lián)先后通過《關于加速發(fā)展生產日用品的國營輕工業(yè)的措施》《關于戰(zhàn)后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的措施》等決議,決定1946-1950年對紡織工業(yè)部的投資由59.9億增加到73億盧布,對輕工業(yè)部的投資額由21.8億盧布增加到29億盧布,分別增長了21.9%和33%。這表明()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漸得到糾正 B.戰(zhàn)后蘇聯(lián)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根本變化

C.蘇聯(lián)社會民生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D.社會主義建設因時因勢進行調整9.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政府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力推進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將原來由政府負擔的“社會公共服務”推向市場,鼓勵私人企業(yè)參與社會服務,削減福利開支等。這些措施的推行()A.解決了“福利國家”的弊端 B.意在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C.改變了英國的國家管理形式 D.順應了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10.如圖是1988-2020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圖,材料中曲線數據的變化反映了()A.思想解放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啟步 B.三線建設推動現代化建設迅速開展

C.改革開放推動了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 D.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已經建成11.如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圖”。其中與四個疫病流行頻次比較高的節(jié)點相對應的中醫(yī)藥成就,正確的一項是()A.《黃帝內經》 B.《肘后備急方》 C.《千金方》 D.《傷寒雜病論》12.“唐決”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方式。日本天臺宗僧人將佛教教理上存在爭議、懸而未決的問題稱為“未決”,由入唐日僧將“未決”之文書帶至中國“請決”,而中國僧人對相關問題回答被稱為“唐決”。對“唐決”的理解最準確的是()A.佛教起源于中國,日本佛教尊中國為正宗 B.日本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C.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世界發(fā)展提供滋養(yǎng) D.中日兩國因交流互鑒而促進彼此文化繁榮13.羅馬法學家蓋尤斯認為:“一切權利都是從人民來的?;实鄣拿詈我杂蟹尚Яδ??因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給他的。官吏為什么有權力呢?因為官吏是人民選舉出來的?!边@表明()A.羅馬公民熱衷于參加政治活動 B.自然法精神在政治上得以突顯

C.主權在民成為羅馬的政治原則 D.羅馬公民法賦予公民政治權利14.在墨西哥城繁華的卡德納斯大道“三文化”廣場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對16世紀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評說:“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边@主要說明()A.人口流動推動文明交融 B.全球普遍聯(lián)系逐漸建立

C.自由移民促進美洲發(fā)展 D.人口遷移導致“人口置換”15.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薩克拉門托三角洲),種植糊口。及1870年,中國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后,又接受低工資擔任開墾三角洲地區(qū)的工作。他們推著單輪車筑起提防,逐漸全部四十二萬五千英畝水草叢生的沼澤地被開拓了。結合所學,下列關于這段歷史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華工主要來自中國東南沿海

②華工為加州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③該鐵路由林肯總統(tǒng)批準修建

④華工在美國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16.如表是與棉花種植或棉布相關的歷史記載,據此推論合理的是()記載材料出處“木棉亦西域所產。近歲以來……木棉種于陜右,滋茂繁盛?!保ㄔ掇r桑輯要》“比之桑蠶,無采養(yǎng)之勞,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農書》“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薄短旃ら_物》“今北土之吉貝(棉花)賤而布貴,南方反是。”《農政全書》A.棉花經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B.元朝棉花種植成本高于養(yǎng)蠶縲絲

C.棉紡織業(yè)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D.清朝南北之間經濟差距繼續(xù)擴大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0分)17.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工匠是指具有專業(yè)技藝特長的手工業(yè)勞動者。古籍記載很多工匠來自于奴隸、罪犯刑徒。在清初廢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職業(yè)世襲,一業(yè)終生。但中國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以德為先”、“德藝兼求”,通過“心傳身授”和“體知躬行”的教育過程,“尊師重教”的求學態(tài)度,陶鑄了中國匠師“強力而行”的敬業(yè)奉獻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斷超越”的創(chuàng)新改造精神和“興利除害”的愛國為民精神,一定意義上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古代技術文明?!幾杂嗤秱鹘y(tǒng)工匠及其現代轉型界說》材料二:德國在中世紀末期以來逐漸培育出了現代工匠精神。在工業(yè)化時期,德國工匠的技能技藝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在使用的材料、設計環(huán)節(jié)、生產工藝流程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完善。德國人認為各種職業(yè)對社會的貢獻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質與地位沒有尊卑之分。德國工匠精神的產生和傳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德國人思辨能力強,喜歡探究世界底蘊、尋求終極真理。同時,工作勤勉、遵守紀律、講究效率、質量意識等工作觀在中世紀的行會里已經形成。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職觀”賦予每一項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義。最后,德國的現代雙元制職業(yè)教育是傳承和發(fā)揚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搖籃。然而,僅把“工匠精神”歸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礎有失偏頗,國家的管理體制、工業(yè)化以來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是決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幾藻X宇虹《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產生的不同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內涵。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絲綢之路開鑿甚早,初以絲綢、瓷器為主打產品。唐朝陸羽首創(chuàng)“煎茶法”,改變唐初落后的飲茶習俗,形成了“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的興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飲茶之風。回鶻居于絲綢之路之上,其盛產馬匹;飲茶之風興起后,“回鶻入貢,以馬易茶”,由此開啟與唐朝的茶馬互市。唐朝在邊關設有專區(qū)用以雙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與回鶻進行以茶易馬的交易,交易的馬數量達萬匹?;佞X扮演了中外貿易間的中轉角色,茶葉沿絲綢之路由回鶻傳到波斯并輾轉傳入阿拉伯各國乃至羅馬。據文獻記載,唐代茶葉是“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幾远∥摹吨袊糯枞~經濟與絲綢之路》材料二自宋代開始,茶葉依靠陸上絲綢之路銷往西亞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時期,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歐洲和北美等地。中國茶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動中多次提到中國茶文化,他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布署,有利于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傳播和弘揚中國茶文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處于大好時機,2017年,多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要以綠色發(fā)展理念為指導,要推動綠色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實踐,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茶文化是綠色文化的代表,傳播和弘揚中國茶文化對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意義重大?!幾詮堅奇谩秱鞑ブ袊栉幕龠M“一帶一路”建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茶葉貿易興盛的原因及影響。(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商路發(fā)展演變與文化交流傳承的內在聯(lián)系。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此期間,城鎮(zhèn)人口由1843年的2072萬人,至1894年增至2351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10.6%……從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戰(zhàn)爭前,全國通商口岸34個。這些口庫一直是被迫開放的……中國各地工廠有外資工廠、官辦和商辦工廠、民族資本主義工廠三大類。——皮明麻《洋務運動與中國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材料二(中國)城市人口從1957年的9949萬人猛增至1960年的1307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萬人;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由15.4%上升到19.7%,城市的數量也從1957年的177個增加到1960年底的199個。但工業(yè)的建設和城市的發(fā)展超越了國力的可能,超越了農業(yè)的負擔能力。特別是這一時期的工業(yè)增長是建立在嚴重損害農業(yè)的基礎上的,從1959年起,農業(yè)生產嚴重滑坡,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產量連年下降。在城市建設方面,一方面各地紛紛制定了過高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城市公用設施的建設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遠遠跟不上工業(yè)建設和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城市建設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一條“短腿”。市政公用設施超負荷運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人民的生活?!K少之《1949~1978年中國城市化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中國城市化存在的問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在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華文化綿延不斷,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具有連續(xù)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摘編自《文化交流于傳播》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漢謨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對契約制度進行調整的內容,據統(tǒng)計,有關契約的規(guī)定占法典全部條文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兩流域的法律很多涉及商業(yè)合同與契約關系,說明這一時期商業(yè)較繁榮,因此需要法律保護,D項正確;

契約并不是社會規(guī)范,排除A項;

材料無法反映成熟,排除B項;

材料不能證明手工業(yè)落后,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要求學生結合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特點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同時在政治上也相對獨立,并且有莊園法庭處理莊園內的事務,符合材料中“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擁有實際上的經濟壟斷和司法”這一主旨,A項正確;

市民自治主要是在城市,與材料中的“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作社會經濟生產大方式來研究”無關,排除B項;

材料和議會傳統(tǒng)無關,排除C項;

教會經濟并不是一個政治實體,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450年——1750年,英國和印度胡椒價格對比變化”可知,17世紀后,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在殖民亞洲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胡椒,在供給增加的情況下,導致價格下降,A項正確;

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引發(fā)價格革命,表現的是物價上漲,而非材料中描述的價格下降,排除B項;

1763年,在七年戰(zhàn)爭中勝利的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材料中提供的時間內,“日不落帝國”尚未確立,排除C項;

英國的胡椒大部分是海外貿易得來,不是靠自己種植,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宋時期,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從材料中“犁刀、秧馬、耘蕩、鐵搭等新式農具都誕生于開發(fā)江南沼澤地的艱苦斗爭之中”“曲轅犁從晚唐的11個部件減少到6個部件,更加適合江南水田耕作”可以看出,江南地區(qū)因地制宜改進農業(yè)生產工具,經濟發(fā)展?jié)摿薮螅蔅正確。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后,故排除A;

材料體現的是農具的改進而不是普及,故排除C;

兩宋時期的小農經濟仍采用鐵犁牛耕,沒有革命性突破,故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考生需要結合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來回答。

本題主要通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

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智能化發(fā)展使得經濟增長方式得到優(yōu)化,也對中低技能勞動者產生擠出效應,由此可知,現代科技進步影響了勞動力的需求,A正確;

BCD均非材料主旨,排除。

6.【答案】C【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唐宋時期商業(yè)發(fā)展相關概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C.題干體現的是唐宋時期金融領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如金融機構和紙幣的出現,說明的是這一時期的經濟領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故C項正確。

A.當時仍然是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故排除A項。

B.題干與區(qū)域間的聯(lián)系加強無關,故排除B項。

D.題干未涉及官營手工業(yè)部門的影響,故排除D項。

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明清時期城鎮(zhèn)數量和人口比例變化表”可知,明清時期的城鎮(zhèn)和人口數量均有顯著上升,這主要和商品經濟助推市鎮(zhèn)興起有關,C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尚未向近代化過渡,排除A項;

材料與城鎮(zhèn)自主權無關,排除B項;

材料與城市的功能無關,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結合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的特征來解答。

本題考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決定1946—1950年對紡織工業(yè)部的投資由59.9億增加到73億盧布,對輕工業(yè)部的投資額由21.8億盧布增加到29億盧布,分別增長了

21.9%和33%。”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滿足二戰(zhàn)時期反抗法西斯的軍需物資的需要,蘇聯(lián)加大了對輕工業(yè)的投資和生產,可知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因時因勢進行調整,D項正確;

蘇聯(lián)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未得到糾正,排除A項;

此時二戰(zhàn)并未結束,外部環(huán)境仍未發(fā)生根本變化,排除B項;

材料并沒有涉及到民生改善的信息,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了蘇聯(lián)模式的探索過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蘇聯(lián)模式的探索過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政府開始了以國有企業(yè)私有化為核心內容的改革,這些措施的推行意在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B項正確。

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

材料未涉及英國的國家管理形式,排除C項;

材料與知識經濟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二戰(zhàn)后國家的宏觀調控。要求學生結合二戰(zhàn)后國家的宏觀調控的相關知識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二戰(zhàn)后國家的宏觀調控,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的1988-2020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交通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C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的發(fā)展,而不是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

三線建設是在60年代,不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B項;

從材料中的交通業(yè)發(fā)展并不能說明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已經建成,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讓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答案】B【解析】依據《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東漢、魏晉、宋朝以及明朝時期是疫病高發(fā)期,同時這些時期出現了許多中醫(yī)理論,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書中收載了多種疾病,對于當時疫病流行起到重要的作用,B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內經》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排除A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有《千金方》,排除C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yī)臨床學的基礎,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醫(yī)學的發(fā)展,需要結合古代醫(yī)學發(fā)展的特征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答案】B【解析】根據“由入唐日僧將‘未決’之文書帶至中國‘請決’,而中國僧人對相關問題回答被稱為‘唐決’?!笨傻贸?,日本的諸多佛學問題都由唐朝來最終判定,反映了日本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B項正確;

佛教起源于印度,排除A項;

材料只涉及到對日本的影響,排除C項;

材料沒有體現日本對唐朝的影響,因此不能說明是“互鑒”,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唐朝時期的對外交流。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13.【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然法主張?zhí)熨x人權,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根據材料可知,蓋尤斯認為皇帝乃至政府的權力來源于民眾授予,這主要反映了自然法原則在政治上的反映,即人民擁有權利,天賦人權,法律制定由人民決定,皇帝的權力由人民賦予,B項正確;

A項,材料并沒有展示羅馬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情況,材料主要體現人民主權,這是自然法的體現,排除A項;

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是君主制,權力集中于奴隸主階級手中,主權在民原則沒有在羅馬帝國的政治原則之中,排除C項;

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共和國時期,題干展示的是羅馬帝國時期,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西塞羅與自然法精神,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西塞羅與自然法精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碑文對16世紀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評說……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中形成混血民族,這種族群混合有利于推動文明交流,故A項正確。

材料只涉及到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地,進行殖民統(tǒng)治,得不出全球普遍聯(lián)系逐漸建立,故B項錯誤;

到達美洲的多是黑奴,為被動人口遷移,故C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人口置換”,故D項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本題主要通過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

1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華招募華工出國。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華工在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作,及此后對加州薩克拉門托三角洲開發(fā)情況。①②③符合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史實,B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缺少③,排除A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工在美國主要不是從事農業(yè)方面生產,④錯誤,排除C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錯誤,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木棉亦西城所產。近歲以來……木棉種于陜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產自西域地區(qū),可能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A項正確;

“比之桑蠶,無采養(yǎng)之勞,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知,種植棉花比養(yǎng)蠶繅絲更加方便,而且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材料并未對比養(yǎng)蠶繅絲與棉花種植的成本,排除B項;

明代中期,棉紡織業(yè)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排除C項;

材料無法得出清朝南北之間經濟差距繼續(xù)擴大的信息,《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創(chuàng)作的農書,不可能記載清朝的歷史信息,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相關知識。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及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

17.【答案】【小題1】背景:中國: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傳統(tǒng)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保障;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農本”思想的影響;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任3點即可)

西方: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興起;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人文主義精神的推動;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形成。(任3點即可)【小題2】內涵:中國:尊師重道,德才兼?zhèn)?,精益求精,勇于?chuàng)新,愛國精神等。(任3點即可)

西方:質量至上,完美至臻,嚴謹理性,強調規(guī)則和效率,以職業(yè)教育傳承為主等。(任3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中西方工匠精神。第一問要結合中西方工匠精神的特點來解答;第二問要結合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影響來解答。

本題考查中西方工匠精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8.【答案】【小題1】原因:制茶工藝的進步和飲茶方式的演變;絲綢之路的暢通;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針;與回鶻等民族地區(qū)的官方茶馬互市的帶動。

影響:推動了國內的茶葉種植,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小題2】內在聯(lián)系:商路的發(fā)展演變深刻影響著文化交流的范圍以及文化傳承的載體的豐富性;文化的交流傳承可以豐富商路發(fā)展的文化內涵,推動商路沿線國家相關產業(yè)的合作互鑒。【解析】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第一問要結合絲綢之路的特征來解答;第二問要結合絲綢之路的影響來解答。

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答案】【小題1】特點:起步晚,發(fā)展緩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業(yè)文明影響大?!拘☆}2】存在的問題: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極限;城市社會問題凸顯(交通擁堵、生活成本上升、生活質量下降、資源短缺等);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就業(yè)困難,貧富差距增大;環(huán)境污染嚴重;大城市人口迅速擴張,國家和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城市產業(yè)結構不合理?!窘馕觥勘绢}考查近代中國城市化。第一問要結合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征來解答;第二問要結合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影響來解答。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城市化,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