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虛假報道案例時間:2011-03-31來源:交通報協(xié)網站作者:編者按: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深入開展“杜絕虛假報道、增強社會責任、加強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專項教育活動中,廣西日報傳媒集團自曝“家丑”,將近年來《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當代生活報》、《南國今報》的虛假、失實、差錯報道案例集中起來,編輯成《我們錯了》一書,在全國公開發(fā)行,中國記協(xié)網站從書中選擇了20個案例刊登。新疆“三教辦”提供的新疆經濟報、新疆都市報、都市消費晨報近年來虛假報道、違法違紀廣告的14個案例,也在該網站刊登?,F把這些案例掛在中國交通報刊協(xié)會的網頁上,各會員單位可作為反面教材,舉一反三,從中吸取教訓,杜絕虛假新聞發(fā)生。新疆經濟報案例1:從非官方網站扒稿以官方信息發(fā)布。2009年8月25日,新疆經濟報在服務咨詢11版上刊發(fā)了《2009年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計劃及專業(yè)分布》的報道為例進行剖析:2009年8月25日,新疆經濟報記者在《新疆經濟報》服務咨詢11版上刊發(fā)了《2009年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計劃及專業(yè)公布》的報道。經查,這篇報道是記者從新疆招生考試網上下載獲得相關信息,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在沒有向自治區(qū)招生辦及成招科任何工作人員核實并進一步采訪的情況下,抱著僥幸心理,開篇寫到‘8月24日,記者從自治區(qū)招生辦成招科了解到......”并在文末署名本報記者。不僅如此,文中兩次提到可供考生登錄查詢的、可在第一時間發(fā)布全疆各報名點的報考政策等信息的“新疆招生考試網”其實是非官方的民營網站,并沒有獲得可發(fā)布相關信息的官方授權。稿件見報后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為考生提供了虛假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考生,直接影響到考生報名和考試工作,給信息發(fā)布單位自治區(qū)招生辦造成了工作的被動。教訓:在信息化、網絡日益發(fā)達的今天,記者的采訪工作和過去相比變的簡化和便捷了,比如通過網絡獲得新聞線索,但是,程序上要求記者必須與信息發(fā)布單位取得聯(lián)系,核實信息,并確保信息可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個別記者漠視新聞宣傳紀律,出現懶惰、投機取巧的狀況,這一虛假報道的產生就是由于記者責任心不強造成的,嚴重違反了《新疆經濟報系新聞采編人員從業(yè)管理規(guī)定》和《新疆經濟報記者管理規(guī)定》。案例2:現場未核實出席人名單。1998年1月26日,春節(jié)前夕,新疆經濟報刊發(fā)了一篇多名記者的組合稿件《自治區(qū)領導慰問老干部》,其中有一部分為‘1月25日上午,自治區(qū)黨委某副書記前往自治區(qū)幾位離退休老干部家中,親切看望慰問了這幾位老干部?!闭嫦啵河浾邽閯倧氖滦侣劰ぷ鞑痪玫男率?,不認識自治區(qū)這位領導,只是按照書面通知上告知的名字采訪寫稿,而當時由于這位副書記有事外出,而由另一位自治區(qū)領導帶隊進行慰問。由于記者責任心缺失,未履行核實等工作,導致不實稿件見報。案例3:信息源提供假新聞讓記者上當。2009年,記者采寫了一篇稿件《烏魯木齊女大學生每月萬元包養(yǎng)協(xié)議曝光》被證實為虛假新聞(未見報)。真相:記者為了尋找到精彩吸引人的情節(jié),沒有和法制對口單位聯(lián)系,聯(lián)系了一家私家偵探事務所,對方交給她這份文稿,提出要求,刊登稿件的時候必須提該事務所的名字。記者未經審核,就作為自采稿交稿。稿件經主任審核時,提出質疑,在網上一搜索,發(fā)現這案例發(fā)生在廣州,被新疆這家私家偵探事務所移花接木到了新疆,最后杜絕了一起重大虛假新聞的出現。案例4:校對私自改原稿。2007年8月12日,《新疆經濟報》《西部軍人》版出現四處“武警新疆總隊”與“新疆公安邊防總隊”的部隊名稱混淆的見報重大錯誤,給本報與武警新疆總隊、新疆公安邊防總隊的良好合作帶來負面影響。經查,8月11日晚,出版部校對人員對稿件中有疑問的內容未向編輯核實確認、未向夜班領導請示,主觀上錯誤判斷將上述四處正確的部隊名稱改錯;同時,出版部報前檢查工作疏漏也未發(fā)現該版出現的同部隊、同職務、不同人名的差錯,由此導致重大差錯見報。教訓:差錯發(fā)生后,報社對有關人員進行了處罰,并再次重申:未經編輯同意,校對不得改動原校。校對擅自改動原校屬嚴重違紀行為。案例5:合成照片。2007年6月22日《新疆經濟報》二版刊發(fā)的一張標題為《“比歇克新”新品甜瓜上市》的新聞圖片,如果不仔細看,這幅圖片沒什么問題,而一旦仔細辨認,會發(fā)現圖上靠右邊的那個系紅帶子的甜瓜不在桌面上,卻穩(wěn)穩(wěn)地懸浮在空中。后經讀者反映和編輯落實,這幅圖片是通訊員為了追求畫面效果,將自己拍的幾幅圖片合成的一幅假照片。新疆都市報案例1:輕易改動審后稿。2010年7月23日,《新疆都市報》擅自修改通稿《自治區(qū)黨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決定普遍提高我區(qū)各類人員收入水平》的標題,在頭版導讀中將通稿標題改為《自治區(qū)黨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決定大家漲工資一年不捐款》,給自治區(qū)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被動。教訓:這一錯誤的產生,暴露出新疆都市報過分強調生活化、市民化,追求標題口語化、通俗化、“上眼率”,采編管理中存在疏漏,部分采編人員的業(yè)務素質不高,政策觀念性不強。案例2:虛假違法廣告。2010年5月13日新疆都市報C04版和5月19日C02刊登了面積為1/8的虛假違法廣告“007”,被工商總局點名,并在央視曝光,給報紙公信力和影響力帶來巨大傷害。新疆都市報深刻認識到違規(guī)廣告帶來的嚴重社會危害,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開除、調崗和經濟處罰等處理。作為媒體對于維護廣告市場的健康和諧發(fā)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重視不夠,監(jiān)管力度不大。為此,報社對廣告部主任、副主任和客服部總監(jiān)進行了經濟處罰,并對一名業(yè)務不精的監(jiān)審人員進行了開除處理;對一名責任心不強的廣告審查員進行了調崗處理;對新上崗的三名廣告監(jiān)審人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對不聽招呼、不負責任的兩家代理醫(yī)藥保健品的代理公司,發(fā)布的違法違規(guī)廣告也進行了停刊十天整頓處理。二、思想認識不清,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廣告的審查沒有堅持原則,沒有把杜絕違法違規(guī)廣告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雖然在全體采編大會、編前會、廣告市場調研會上多次進行了強調,但還是有個別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不高,思想麻痹,只顧眼前利益,不從大局考慮,從而造成違法違規(guī)廣告的刊登。三、責任心不強,工作作風不深入,不踏實。作為媒體刊發(fā)的廣告,同樣也要像刊發(fā)的新聞一樣,嚴格把關,嚴格審查,確保廣告的真實性、嚴肅性。四、檢審力度不夠嚴格。在把關過程中,在審查過程中還是存在“想當然”和僥幸心理,沒有加大管理力度和監(jiān)督力度,導致個別廣告蒙混過關,出現重大事故。五、存在攀比、僥幸心理。今天看其他媒體怎么樣,明天我就怎么樣,結果造成如此后果。對此問題,新疆都市報專項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再次告誡廣告部門,努力改正缺點,嚴查違法違規(guī)醫(yī)藥類廣告,杜絕此類事件的再度發(fā)生。案例3:違規(guī)違紀廣告。2008年5月19日國務院定為全國哀悼日,而新疆都市報擅自刊登廣告嚴重違規(guī)違紀。原新疆都市報主要領導在關鍵時刻,頭腦不清醒,意志不堅定,不能同黨的要求保持一致,無視黨的新聞宣傳紀律,影響了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大局。作為自收自支的報紙,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常常會發(fā)生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現象。教訓:刊登廣告缺失政治意識。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刊登廣告一定要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原則,毫不動搖,不講條件地與黨保持一致。案例4:剽竊稿件。2007年2月6日在新疆都市報A02版刊發(fā)署名記者的一篇報道《烏蘇泥火山群將建國家地質公園》,經調查,該稿屬記者剽竊新華社稿件。該行為嚴重違背新聞紀律及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給報社形象和聲譽造成極壞影響。案例5:剽竊又虛構。2005年7月8日新疆都市報在第A04版刊發(fā)署名記者報道《男孩慫恿母親嫁個有錢人》,經調查,該記者并未實地對當事方進行采訪,抄襲其他雜志刊載作品,并加以虛構地名、采訪對象后炮制而成。稿件編造情節(jié),虛構人物,并抄襲《家庭》雜志刊載作品。該記者嚴重違背新聞紀律及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最終被除名。都市消費晨報案例1:轉載以訛傳訛。2007年6月1日都市消費晨報D2版轉載稿件《王朔爆謝東為侯寶林私生子》。分析:編輯為了迎合熱點,簡單以王朔的名人影響力為信任基礎,轉載了這一新聞,導致以訛傳訛。我們仔細琢磨這條新聞的內容就可以發(fā)現:這個消息從頭到尾都只是王朔的個人揣測,并沒有事實依據,造謠生事的嫌疑很大。所謂'不是你們家的人我賠100萬”,只是王朔炒作自己觀點的信口開河,完全不能成為事實證據。后經其他媒體證實,謝東父親是原中國廣播合唱團演員,母親馬增慧是侯寶林的同事?!爸x東為侯寶林私生子”純屬謠言。這一虛假報道,也反映出編輯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缺乏理性求證的工作作風。案例2:據道聽途說寫稿。2010年7月1日都市消費晨報自采稿件《喀什,特區(qū)”效應催熱房地產》引述的都是模糊信息,概念化的信息,甚至文中直接使用了“傳聞”這樣的詞匯,卻沒有具體的,準確的信息。對于采訪中聽說的、獲得的表象,稿件中沒有顯示記者調查的確切情況,如針對兩個房產銷售人員的說法,尋求樓盤詳細的銷控、不同時間房價的變化數據。在圍繞新聞主題尋求證據時,沒有形成多角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證據鏈。比如說,稿件提到的外地炒房客以及應當地房產開發(fā)主管部門,本地市民,本地購房者,都應該成為采訪對象形成呼應的證據。因為缺乏前后時間段房產銷售量和銷售價格準確、詳實、細致的對比,缺乏對整個喀什市房產平均價格的掌握,“房產開發(fā)火熱”、“房價一路上漲”、“房子漲瘋了”的結論過于草率。教訓:整篇稿件在缺乏記者詳細調查,而是引述了大量的聽說來的消息,頗具陣勢,就讀者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營造出“形勢”,本身就有炒作和背離事實的風險,最終成為失實報道有其必然性。案例3:不會算賬。2010年10月26日都市消費晨報D5版自采稿件《來5公斤黃金》說,“一位投資客出手30萬一次性買走五公斤黃金”。消息源自中國黃金一家銷售店,記者獲得信息完全來自銷售店工作人員之口,并未采訪到購買黃金的顧客本人,稿件的表述卻以直接引語方式,這本身就違反了成稿流程。另外,稿件中有明顯幾個硬傷:第一黃金都是300多元一克,一公斤售價就超過30萬,5公斤售價將達150萬元以上。30萬如何買5公斤?第二,稿件中采訪的都是黃金銷售方,并沒有多渠道采訪顧客,談談購買黃金的心態(tài)。市民追捧黃金是事實,但采訪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清醒,防止被黃金銷售方炒作的心態(tài)利用。遺憾的是,在這篇稿件中,明顯問題被記者編輯放過,導致稿件見報。這篇失實報道充分顯示出,記者編輯迎合熱點,追求轟動效應,置事實細節(jié)不顧。這一教訓再次告訴我們,無論“再好的社會新聞”,都必須嚴把事實關,新聞稿件中,不能有絲毫'合理想象”。案例4:個人觀點成官方觀點。2010年11月18日都市消費晨報A4版自采稿件《首府公租房再獲政策資金支持》。分析:經過調查,事實上,報道中提到的,發(fā)表對三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的精神的理解,以及就落實政策時本地面臨困難的這一“烏市住房保障管理辦公室相關人士”,并非烏市住房保障管理辦公室的負責人,報道傳遞的觀點只是個人評價,并不能代表烏市房產局和住房管理保障辦公室的權威意見,甚至與實際工作的情況有很大出入。報道的刊發(fā),不但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觀點,更令主管部門相當尷尬和工作被動。因為11月17日是古爾邦節(jié)放假,記者無法采訪到烏市房產局和住房管理保障辦公室的負責人,便引用了此前就稿件新聞主題內容與烏市住房保障管理辦公室某一工作人員聊天時的個人觀點。應該說,在看到國家三部委的聯(lián)合發(fā)文,記者想立即追訪烏魯木齊本地落實情況的主觀愿望是好的,但在采訪成稿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卻違反了采訪流程的規(guī)定。按照報社規(guī)定,原則上不允許在采訪中采用不具名的信息源一很容易影響新聞真實性;另外,此一時彼一時,新聞事實也會隨著時間發(fā)展變化,記者拿彼時采訪的內容運用到此時的稿件中,也違反了成稿流程。加上為搶發(fā)稿件未能采訪權威對象,這都是導致稿件失實的原因。這一失實報道,充分暴露出記者的采訪作風虛夸,報紙需要的,絕不是這樣的獨家新聞,不但不能給讀者提供正確消息,還形成了錯誤引導和不良社會影響。(以上由新疆“三教辦”供稿)廣西案例1:量詞出差錯報道全失真2004年10月26日《廣西日報》第2版刊發(fā)《李嘉誠基金項目組專家對西大圖書館進行檢查驗收》一文,稱'圖書館總投資近7000萬元人民幣,總建筑面積3.1平方米”。李嘉誠基金項目組及廣西大學當天即向編輯部投訴,并質問該文記者:7000萬元只建了個3.1平方米的微型圖書館?顯然,該文記者在寫稿時,粗心漏了一個“萬”字。而編輯在編審過程中也粗心大意,最終導致“3.1萬平方米”微縮成“3.1平方米”。2010年7月27日,《廣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學”而致高遠“行”則奮爭先》一文,稱柳南區(qū)“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實際上應為“完成財政收入10.56億元”。記者寫稿時并沒寫錯,而是編輯在編改時心浮氣躁所致,結果不得不以“更正”收場。類似的錯誤還出現在2011年1月19日《廣西日報》第9版的消息《貴港農民腰包脹得快》稱:“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10億元?!币粋€“億”字讓農民兄弟的純收入離譜地“被增長”了。教訓:以上案例出現的差錯,根源不是記者、編輯沒有常識,而是粗心大意。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新聞稿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越來越多的數據。新聞從業(yè)人員每天接觸的數據太多,極易產生“熟視無睹”的麻木心理。記者寫稿時往往信手而寫,不細心復核,甚至不復核;編輯把關時只注意基本事實,對數據一目掃過,不疑不惑。本該極易避免的差錯就這樣輕易溜過。所以,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時刻都要有強烈的責任心,面對數據必須瞪大眼睛,多加停留,細心盤查核實。案例2:輕信來電“更正”不錯反而搞錯《廣西日報》2003年4月24日頭版發(fā)表一篇通訊員寫來的消息《赤潮襲擊北海南岸海域》,文中稱:連日來,赤潮突然襲擊北海市區(qū)南岸海域,鐵銹色的海浪將大批鐵銹色的海藻沖到岸上,地毯一般地覆蓋了大片銀白色的沙灘。北海市環(huán)保監(jiān)測部門已于近日派人到北海市區(qū)南岸提取海藻樣品,送交有關部門研究鑒別,急尋對策。記者為此采訪了環(huán)保、水產和海洋研究部門的有關專家,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初步認定是一種名叫馬尾藻的海洋藻類植物造成了北海市區(qū)南岸海域的赤潮,這些馬尾藻如何產生和從何處飄來還有待調查。一位專家稱,北海海域頻頻發(fā)生赤潮,與城市和設在海岸邊的海水養(yǎng)殖場向大海中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造成了海水的富營養(yǎng)化有關。見報后,當地某部門緊急來電更正,說此'赤潮”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赤潮,其實只是一種藻類在春季水溫適宜的情況下繁殖,死后覆蓋在海面上,并非赤潮。如此宣傳誤導讀者,直接影響了北部灣海洋環(huán)境的整體形象。于是,《廣西日報》6月5日頭版刊登了當地發(fā)來的“更正”。但是,我們對稿件再三細讀、思考,覺得心有不解:作者看到'北海市區(qū)南岸海域,鐵銹色的海浪將大批鐵銹色的海藻沖到岸上,地毯一般地覆蓋了大片銀白色的沙灘',又向環(huán)保、水產和海洋研究部門的有關專家求證,“初步認定是一種名叫馬尾藻的海洋藻類植物造成了北海市區(qū)南岸海域的赤潮,這些馬尾藻如何產生和從何處飄來還有待調查。一位專家稱,北海海域頻頻發(fā)生赤潮,與城市和設在海岸邊的海水養(yǎng)殖場向大海中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造成了海水的富營養(yǎng)化有關”。應該說這確實是赤潮,而“更正”中說:“此'赤潮'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赤潮?!蹦敲矗裁词恰罢嬲饬x上的赤潮”呢?難道“藻類在春季水溫適宜的情況下繁殖,死后覆蓋在海面上”,造成鐵銹色的海浪還不是赤潮嗎?點評者為此檢索了百度百科、查閱了《辭?!?。百度百科寫道:“赤潮定義一: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爆發(fā)性增殖或聚集達到某一水平,引起水體變色或對海洋中其他生物產生危害的一種生態(tài)異?,F象。定義二: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發(fā)性急劇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現象。定義三: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爆發(fā)性繁殖引起水色異?,F象?!薄掇o海》中解釋道:“赤潮,亦稱'紅潮'。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劇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變色的自然現象。”“能引起赤潮的生物約有30多種?!边@更令人加大了對“更正”的懷疑。于是,我們找了廣西海洋局海洋環(huán)境保護處的專家黃煥光、梁群等人請教、求證,他們認定作者寫的是赤潮,海藻高度密集造成海水顏色異常也屬赤潮的范疇。他們還拿出了依據一《關于印發(fā)〈赤潮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國家海洋局國海環(huán)字〔2009)443號文件),文件第14頁寫道:“赤潮: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等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爆發(fā)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或對其他海洋生物產生危害作用的一種生態(tài)異?,F象。”“有毒赤潮:體內含有某種赤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藻類形成的赤潮?!笨梢姟冻喑币u擊北海南岸海域》的報道沒有失實,事后的“更正”是錯誤的。教訓:新聞求真確實不易。求真除了記者寫真,還要編輯敢于護真,認真辨真,善于鑒真,請教識真。涉及專業(yè)方面的問題,應該請權威部門的專家做出鑒定,尤其像《赤潮襲擊北海南岸海域》的負面新聞。因為其一經報道,是要追究造成赤潮的責任的,一些人是免不了要挨“板子”的。因此,有些責任人就想護短,即使再真也不讓報道,你報道了,往往要爭取“更正”,挽回面子。在此情況下,他們往往會說你們報道'錯”了,說你們的報道影響了什么什么的整體形象,如果編輯誠惶誠恐,不敢護真,就不會去辨真、鑒真和識真,本來不錯的報道就容易被“更正”錯了。要敢于護真,還要認真辨真,善于鑒真,請教識真。只要認真辨真,就不難發(fā)現類似“說此'赤潮’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赤潮,其實只是一種藻類在春季水溫適宜的情況下繁殖,死后覆蓋在海面上,并非赤潮”的理由不足。知道理由不足,再查找辭書鑒真,請教專家識真,真假猴王就不難分辨了。因此,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需要記者寫真,也要編輯敢于護真,認真辨真,善于鑒真,請教識真。案例3:沒訪當事人終有后遺癥2006年11月28日,《南國早報》第8版刊登一篇通訊《磕磕碰碰事消融在警務室》。這篇宣傳社區(qū)警務室的正面報道見報三年之后,文中的一名當事人向報社反映,報道中涉及他的內容不實。這篇通訊分四個小標題,分別用不同的例子來說明派出所的調解工作成績。其中第三個小標題為“熄滅同根相煎之火”,內容如下:今年(2006年)3月,南寧市秀靈路某廠有兩兄弟,在繼承父母遺產和安葬父母遺骨問題上發(fā)生嚴重糾紛。爭執(zhí)中,弟弟堅持認為大哥在父母健在時未盡孝,要將父母的房子劃歸自己名下;哥哥則認為弟弟霸道不講理,且私自將母親遺下的3萬元歸其所有,不同意父母的房子歸其弟所有。矛盾發(fā)生后,兄弟倆分別將父母骨灰盒保存在自家里,問題不解決絕不安葬。大嫂為避前嫌,還不惜假離婚。今年其母親忌日的晚上,兄到父母原宅燒香,弟大為不滿,到派出所揚言要殺死其兄,并將此事電告遠在貴州的大姐。處理如此棘手的事,該所(即衡陽派出所)還是頭一回。副所長黃世敏聞訊后,于當日凌晨4時帶領刑警隊張杭中隊長趕到該廠宿舍,將兄弟倆帶回派出所調解。經過黃世敏4個多小時耐心細致的談話和勸導,兄弟倆的隔閡終于解除,房子的爭執(zhí)隨著法院的判決了斷,母親留下的3萬元財物也有了主。經該所領導主持,兄弟倆雙雙簽訂協(xié)議,在清明節(jié)前將父母遺骨入土安葬,一場手足要相殘的糾紛化解了。就文章來看,這毫無疑問是一個關于社會和諧的報道。講兩兄弟和好,有什么不妥呢?誰也想不到,文章見報三年后,文中提到的“弟弟”張某找到編輯部,說當初的這個報道不實:(1)文中“揚言要殺死其兄,并將此事電告遠在貴州的大姐”的說法不實,他并沒有告訴他大姐;(2)關于文中“在清明節(jié)前將父母遺骨入土安葬,一場手足要相殘的糾紛化解了”的說法,也不是事實,他與哥哥的恩怨至今都沒有化解,他還在到處找他哥哥,因為母親的遺骨還沒有安葬;(3)此報道出來后,影響了他在社區(qū)的形象,有人指責他“居然要殺兄”。事實真相究竟怎樣?早報派人進行調查。經了解,張某在社區(qū)是有名的孝子,大家都稱贊他很孝順母親,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他還有個哥哥。母親去世后,兄弟兩人發(fā)生矛盾,派出所來調解。張某稱是迫于壓力才與哥哥簽訂協(xié)議的,事實上雙方的矛盾并沒有化解。那么,為什么事隔三年才來報社反映?這當中還涉及另外一起案件:張某在2007年借了32萬元給聞某,而聞某的錢卻被賓陽縣的莫某騙了。在張某找聞某要錢的情況下,聞某于2008年9月3日約莫某見面。張某、陸某等四名男子,將莫某非法拘禁。第二天,莫某逃脫后報案,張某和陸某被賓陽縣公安局抓獲歸案。2008年12月28日,因犯非法拘禁罪,張某和陸某分別被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刑滿釋放后,張某工作丟了,妻子離他而去。他也不知哥哥搬到哪里去了。張某認為,鄰居們以異樣的眼光看他一一這與報紙當初的報道有關。這事經過反復溝通,并協(xié)調西鄉(xiāng)塘公安分局做工作,最終對方只提出一個要求,要求報道莫某詐騙案,澄清他坐牢的原因。莫某以做藥品推銷生意為由,利用許諾付給借款人高利息等手段,在一年多時間里詐騙10多人,共計555萬多元。2009年12月25日,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以詐騙罪判處莫某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財產50萬元。這個詐騙案本身具有新聞性。2009年12月28日,《南國早報》以《被騙555萬元,10余家庭陷困境》為題,對賓陽籍女子莫某詐騙案進行報道。該報道中,對張某作為一個詐騙案的受害人,是如何犯非法拘禁罪的,也進行了陳述。案例4:借條或有假債務卻是真2007年10月30日,《南國早報》第16版刊發(fā)了《串通他人造假債“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文,主要內容是:兩口子離婚時,男方拿出借款總額共5萬多元的三張借條,說是夫妻共同債務,要女方一起承擔。三名出借人也向法院起訴要求男方還錢。連環(huán)官司打到法院,經司法鑒定,三張借條確實是男方所寫,但借款時間與借條上的落款時間有差異,短的有四個月,長的有一年。法院最后認定,單憑這些借條,無法證實男方在借條落款的時間向別人借了錢。記者與通訊員合寫的這篇報道,引起了當事人的不滿:法院認為借條時間有差異,那是因為欠的是親戚朋友的錢,當初借錢的時候都用不著借條的,是因為打官司才補的借條,所以這個時間差并不能說明他沒有借錢。新聞報道的標題中,怎么能說他'串通他人造假債”呢?欠條有“假”,但債務不假。導語中還說“在司法鑒定下,男方及同盟者的圖謀落空了”,而欠錢的事情根本不是“圖謀”,報道出來后,女方在一邊得意呢。此外,報道中說“面對鑒定結論,陳某等三名原告當庭改口稱......”,事實上,借錢給他的三名原告并沒有出庭,而是由代理人出庭的,他們怎么會“當庭改口”?另外,上訴的是女方,報道卻寫成了男方。對于當事人反映的這些意見,編輯、記者都沒法反駁。無奈,只好以編輯、記者的名義在《南國早報》11月13日第16版予以更正:10月30日本報16版刊登的《串通他人造假債“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文,標題未能準確概括文章內容,更正為《證據不夠充分債務未獲認可》。內文中“在司法鑒定下,男方及同盟者的圖謀落空了”一句用詞不當,應改為“經過司法鑒定,債主們的請求未得到支持”?!瓣惸骋驅灿胸敭a的處理不服,提起上訴”有誤,陳某應為李某?!懊鎸﹁b定結論,陳某等三名原告當庭改口稱”,應為“三名原告的代理人當庭改變陳述”。特此更正。教訓:這篇文章所寫的案件是真實存在的,但在幾個關鍵點上出了問題。從標題到內文,需要更正的內容多達五處,“更正”更是長達190多字。這既有記者的原因,也有編輯的原因。記者原稿中有兩處差錯:把上訴人搞混了,女方錯成男方;債務官司的原告未出庭,卻說原告“當庭改口”。這是采訪不扎實,對案情的理解不透徹導致的。而編輯在提煉導語和制作標題時,加上了個人的主觀臆斷,影響了新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案例5:“性課程改革”乃子虛烏有2001年12月23日,《南國早報》頭版刊發(fā)了一篇題為《眾教師關注性課程改革》的消息。消息稱:本來只預計300人參加的南寧市中小學性教育課程改革講座,竟來了近3000位老師聽課!12月22日,在南寧市新城區(qū)政府禮堂舉行的講座空前爆滿,使得上千名老師不得不站著聽課。到底是什么講座吸引了這么多老師前來聽講?原來這是由市教委主辦的一個關于中小學性教育課程和學校管理的講座,專門請了這方面的專業(yè)人士來主講......下午3時后,記者又到講座現場,雖然當天是冬至,但大批老師仍站在禮堂側門外聽課。教師們說,他們都很關注這次性課程改革。而擺在禮堂前的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性教育課程的教材,也被老師們購買一空。消息見報當天上午,就有讀者來電指出,南寧市教委的這次講座內容根本不是'性教育課程改革”,而是“研究性學習”。這篇消息的作者是一名記者和兩名實習生。三個人寫一篇幾百字的消息,怎么還會如此離譜?總編問記者是否到現場采訪了,記者回答說到了現場,現場上的橫幅就是這樣寫的。后來來電多了,該記者也不敢這樣說了,只說橫幅的幾個字掉了,看不全。按照內文敘述,記者應當是兩次到了現場,為何還會出現基本事實不清的情況?最后調查證實,記者根本沒到過現場,只是實習生到過現場。而實習生只是在會場外圍看了一下,也沒有進會場去看、去聽,根本不清楚人家在做什么、講什么,憑著道聽途說,看見一個性”字,就想當然地認為是“性教育”。主辦單位對這樣的曲解很有意見。12月25日,《南國早報》在頭版發(fā)了一篇解釋性報道《“研究性學習”課程在邕受歡迎》,對這次教研活動進行正確報道。同時,還一并刊登更正:“本報12月23日刊登的《眾教師關注性課程改革》一文,內容嚴重失實,其中性課程改革'應為'研究性學習',當日的講座報告主題是《讓教師走進研究性學習》。對此,本報特向讀者及有關部門深致歉意。”教訓:這則顛倒黑白的失實新聞,由于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沒有弄清楚,刊發(fā)當日,置疑電話不斷,早報顏面大失,可謂教訓深刻。首先,在2001年,連大學都還沒有開設性教育課程,怎么可能在中小學開設性教育課程,而且還搞那么大規(guī)模的教研活動?如果記者多想想,多問問實習生,就可能會發(fā)現疑點。其次,記者事先應向實習生交代清楚,到現場后一定要認真看、認真聽、認真記,不能道聽途說想當然,更不能為了搶'讀者眼球”而去編造。對所采訪的內容一定要理解。也許,實習生到現場后,把“研究性學習”理解為“研究”“性學習”,進而把“性學習”理解為“性教育”,根本不知道“研究性學習”是中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采訪程序上來說,記者根本沒采訪活動的主辦單位,否則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再次,如果記者沒有到現場,就不該在實習生稿件上署名。記者作為實習生的指導老師,給實習生進行指導,改改稿件,把把關,不僅是分內之事,還應該以認真的態(tài)度、嚴謹的作風作出表率,否則誤人子弟。案例6:“桔樹結南瓜”原是惡作劇2003年7月8日,《南國早報》頭版發(fā)了一條消息,標題為《奇!桔子樹上結南瓜》,并配有照片。該消息說:7月5日,記者在玉林農業(yè)學校的果場里看到,有一株柑桔樹居然長出了一個南瓜,瓜體直徑足有10厘米大,形同葫蘆,瓜頂上長出了一片桔子葉。據該校邱老師介紹,該校種植有5畝柑桔樹,其中溫州柑有50多株,每年3月開花掛果,果樹下間種有南瓜,同是4月開花結瓜。邱老師說,柑桔果樹屬木本蕓香科植物,南瓜則屬藤本葫蘆科,兩者相交”結果真的風馬牛不相及,但展現在眼前的事實又不得不讓人稱奇。消息見報當天一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一科研單位的人來電說:“桔子樹上能長南瓜,簡直是天方夜譚?!痹撓⑹且幻抡衅竵淼囊娏曈浾吲c通訊員共同署名的。遭到科研單位的質疑后,總編輯曾認真地問過這名新記者:“到過實地沒有?”記者信誓旦旦地說,他親眼看見過。7月9日,早報即派出部門負責人帶著記者與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的幾位專家一道,親赴玉林農校的果場,進行實地調查。車上,記者還說他到過現場,但到一個岔路口時,車子該走哪條路,他卻不知道,這才承認未到過現場,而是在通訊員稿件上署名,謊稱自己采訪過。農科專家赴現場觀察,發(fā)現疑點頗多:南瓜已經變成土黃色,有些蔫了;桔子樹枝與南瓜的結合部,不見瓜蒂;南瓜上原來有瓜蒂的地方,有明顯的挖傷痕跡。據此,專家認為,這是某些人“有意或無意”弄出的惡作劇,是有人出于好玩或其他目的,把桔子樹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導演”出這個“奇觀”。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科技處處長高國慶博士在現場對小南瓜進行仔細觀察后指出:桔子樹上結出南瓜是不可能的。從植物生長的科學角度看,桔子屬于木本蕓香科植物,而南瓜則屬于藤本葫蘆科植物,這兩種植物的親緣關系相差太遠,桔子樹花粉和南瓜花粉是不可能相互傳播授粉的。廣西甘蔗研究所楊榮仲博士認為,這南瓜不可能是嫁接成活的產物,因為嫁接必須在木本植物之間才能實現,而把一個南瓜嫁接到桔子樹上,不可能成活?!爸灰涯瞎蠌慕圩訕渲ι铣断聛?,那么馬上就會真相大白了!”那么,這個“新聞”由何而來?根據調查,玉林農業(yè)學校邱老師接到一名工人的報告后,當即趕到現場查看,果然看到桔子樹上結有一個小南瓜。他開始也不相信桔子樹上會長出南瓜來,于是將基地的所有職工召集起來,問是不是有人搞惡作劇,但沒有職工承認。7月5日,他向當地電視臺“報料”,當地媒體進行了報道。身為農藝師的邱老師稱,他之所以報料,是想通過媒體報道引來有關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另外,文中“有一株柑桔樹居然長出了一個南瓜”這句話,犯了一個低級的常識錯誤,“柑桔樹”是包含柑、桔、柚、橙等多種果樹的統(tǒng)稱,何來'一株柑桔樹”?對于再次調查的情況,早報在7月10日頭版以《南瓜是怎樣“長”到桔子樹上的?》為題,進行了報道。文末還附有一個道歉性質的說明:“本報此前因采訪不實,曾輕易地作了肯定報道。在此,謹向廣大讀者致歉!”教訓:記者本人未到現場,輕信通訊員之言,在通訊員來稿上署名,導致假新聞出籠,造成惡劣影響。如果記者想一想,從南瓜成形到變成黃色,起碼要一個多月,為什么當初沒有聽說過?再有,那個稀奇的南瓜一邊黃一邊白(內文如是說),這也可以看出破綻——南瓜并非一直長在樹上。案例7:名之曰“落地”2004年2月23日,《南國早報》第7版刊登記者署名的《中學校園“紅娘”令人憂》一文后,接到舉報說這是一篇抄襲稿。經編輯部核實,原文是江蘇《都市時報》刊發(fā)的,題為《中學校園竟有,媒婆”作怪》,報道的是哈爾濱的事情。記者移花接木,“落地”成南寧的故事,除了地名、人名之外,其他的情節(jié)都差不多。早報對該記者進行了批評教育和處罰。然而,抄襲的情況并未就此終結。2005年8月,有讀者舉報,《南國早報》部分署名為“本報記者”的文章涉嫌抄襲。編輯部為此進行了認真調查,發(fā)現有四名記者抄襲了《人民日報》《中國經濟時報》《北京晚報》等報刊的經濟類報道,有的是部分抄襲,有的則是全文抄襲。這種抄襲的手法,主要是將外地的稿件改個地名,“化”成南寧的稿件,具體篇目如下:一、8月2日第44版《今夏家電賣“節(jié)能”》一文,三分之二的內容抄襲《人民日報》7月11日第一版文章和《市場報》7月25日文章;二、 8月2日第45版《節(jié)能冰箱標準不一,要想看懂著實不易》一文,抄襲《消費日報》7月20日文章;三、 8月4日第46版《國產車“闖”世界任重道遠》一文,抄襲《中國經濟時報》5月11日的相關報道;四、 8月9日第45版《手機交友的尷尬經歷》一文,抄襲《假日100/E消費》頭版文章和《拿開你的黑手》(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五、 8月9日第46版《手機游戲,開始玩真的》一文,除第三部分外,其余內容從《京華時報》《精品雜志》《華西都市報》抄襲、整合。六、 8月12日第50版《觀望兩月房價未見下跌》一文,抄襲《北京晚報》8月9日的報道;七、 8月12日第52版《路網加密“一石二鳥”》一文,基本抄襲《新地產》雜志第34期的一篇文章;八、 8月18日第46版《梳理駕駛員心情》一文,抄襲中華網3月30日文章。對于上述八篇涉嫌抄襲的文章,編輯部對涉事的記者進行了嚴肅處理,同時通報批評,以儆效尤,以增強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教訓:做人要誠實,作文也是如此。抄襲他人文章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不僅嚴重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有損報紙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是一種違法行為。對于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抄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記者可以借用、參考外地媒體的一些觀點以拓展思路,但絕對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文章。案例8:記者未到場寫出“現場稿”2004年3月29日,《南國早報》刊發(fā)了電頭為“本報扶綏訊”的報道一一《市場起大火燒死兩少女》,反映扶綏一市場起火燒死兩少女的事情。從稿件內容來看,記者似乎是到了現場的。但事后查明,記者根本沒有去到現場,以致一些細節(jié)問題出現偏差。2004年3月28日下午,記者接到一個報料,大致是說扶綏縣城一市場有棟樓晚間起火后報警,但消防人員遲遲未到,結果住在樓上的兩名打工少女逃避不及被燒死。巧的是,報料者當時正帶有相機,于是拍下了圖片。于是,記者電話采訪了這名報料者。按報社規(guī)定,記者在哪里寫稿,就署哪里的電頭,以此區(qū)別記者是否到過新聞現場。當事記者稱:進報社一年,基本都在南寧寫稿,糊涂地認為事情發(fā)生在哪里就可以掛哪里的電頭,結果栽在,扶綏訊”上了。教訓:針對扶綏大火燒死少女一事,隨后報社派一名老記者帶該記者一起去采訪,走訪現場聽到了一大堆牢騷話。記者就此寫成一篇反映縣城消防工作的深度報道《扶綏火災“燒”出一串“?”》,消防部門和縣城居民都認為站在他們的立場說了話,稿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說明,一篇稿件出現問題,立即進行針對性的后續(xù)采訪也可以爭取主動。案例9:蹊蹺泥石流夜班辨真?zhèn)?007年7月26日晚,《南國早報》社會新聞中心一名記者將一篇與梧州市某單位通訊員合署名字的稿件,直接傳給區(qū)域新聞中心處理,稿件主要內容是:梧州7月25日發(fā)生重大洪災,山體滑坡1379處,倒塌房屋1195間,泥石流致13人死亡,26人受傷。區(qū)域新聞中心值班主任審稿后,覺得如此重大的災情編前會卻沒有通報,遂產生懷疑,馬上打電話給記者核實。記者咬定確有此事。值班主任仍有懷疑,即向值班副總編請示。值班副總編向總編輯通報,總編輯也認為近日無雨,災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同意慎重處理。值班副總編立即向梧州市有關方面負責人核實災情的真?zhèn)巍Ψ奖硎敬耸伦犹摓跤?。此稿遂被壓下,避免了一場重大責任事故。后經查實,此稿?006年6月10日曾在早報刊發(fā)過的一篇稿件,標題為《緊急行動:凌晨水上大搜救》,作者即為該記者與通訊員。為辨明真?zhèn)危?月27日,早報派兩人前往梧州調查。通訊員否認曾向該記者投過此稿,并列出了多個證據。而記者表示,“稿件是通訊員稀里糊涂發(fā)給我的,我又稀里糊涂地交了稿”。他強調稿件確實是通訊員發(fā)給他的,但是“郵箱里的稿件后來突然不見了”。由于記者不能提供通訊員發(fā)來的電子郵件,早報認為該記者涉嫌惡意造假。教訓:這則虛假新聞雖然被堵住,但很值得反思。首先,就算是通訊員真的傳了稿件給記者,但對于如此重大的自然災害,記者只是在通訊員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并未進行采訪與核實,這顯然有違記者的基本職業(yè)要求。其次,如果真有如此重大的自然災害,電視、廣播及網絡應當在當天(7月25日)有所反映,早報新聞熱線也不會一無所知。大家在26日白天都沒有聽說梧州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怎么可能在晚上突然出了這么一個爆炸性新聞?再次,記者未按規(guī)定程序上傳稿件。按早報規(guī)定,記者只能將稿件傳給本中心的值班主任,如果該稿件要轉給其他中心編發(fā)的,也是由本中心值班主任審閱后再傳給有關的中心值班主任。而該記者作為社會新聞中心的記者,卻直接將稿件傳給區(qū)域新聞中心值班主任,明顯違背了傳稿的程序。案例10:人雖在現場稿件“沒現場”2004年4月7日,《南國早報》刊登《男子“連環(huán)劫”眾人齊來擒》一稿,但與同城某報相比,稿件質量差距過大。經查,接到這條報料后,兩名記者騎上摩托車就去青秀山采訪。他們在一個山寨門口聽一名男子訴說:有個人打劫出租車女司機,司機跳下車走了;這個人又拿刀打劫山莊內一垂釣老者,被保安發(fā)現并最終在魚塘里被抓住。后來一名出租車司機也過來說:他聽到同伴呼救趕來,并對女司機如何擺脫歹徒進行了簡單敘述??墒?,兩位記者并沒有去采訪當事保安。兩人在采訪回來的路上,遇到同城某報的記者,其中一人還嘲笑別人來晚了。當晚,“嘲笑者”不見人影,另一記者將所見所聞寫成不足900字的稿子上交。沒想到第二天,同城某報做了足足一個版面,將保安如何、出租車司機如何、“西邊雨”呼叫中心如何,描寫得有聲有色。而對這些新聞當事人,早報的兩位記者壓根就沒去采訪過。在后續(xù)報道中,早報派出記者重新采訪各方當事人,還原現場,到看守所采訪劫案嫌疑人,又寫分析又作探討,連發(fā)幾篇稿件進行補救,算是亡羊補牢。教訓:一、采訪時,應想盡辦法采訪到位,盡量接觸相關各方,并用筆記本記下他們的說法,千萬不能偷懶。當時,記者去采訪時,完全就是聽,沒動手記,更沒有全面采訪到該采訪的人?;貓笊绾罂炕貞洠瑢懗龅母遄右彩谴种Υ笕~。二、作為老記者,不管是自己采訪還是帶新記者、實習生采訪,一定要擔負起責任來。采訪寫稿要盡量親力親為,至少要看過稿子才上交。三、作為記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們說新聞客觀,是指事實。今天的記者不能只是記錄,還要對自己所記錄的事件,進行分析、組合、深加工,從而寫出有思想的新聞作品?,F在回過頭來想,這兩名記者當初之所以搞砸,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去思考、分析,看不到事情背后隱藏的新聞價值,因此對該采訪什么、如何寫稿沒有把握,聽到什么寫什么,沒聽到也就當做不存在。如此缺乏新聞思考是不能成為好記者的。案例11:上錯客車門全文系杜撰2007年9月6日,《南國早報》第10版刊發(fā)了記者與通訊員共同署名的稿件《上錯車門:買此車票乘了彼車》。見報當天,文中當事司機來報社反映內容失實:(1)此事不是9月5日發(fā)生的,而是8月12日的事情;(2)此事不是上錯車,而是一輛車壞后,由另外一輛車來接送乘客;(3)車輛不是由隆安開往廣東,而是由廣東開往隆安,在到達南寧壇洛時出現故障,另一輛車才從隆安趕往壇洛接送乘客。經編輯部調查了解,證實了司機的說法。據通訊員說,9月5日上午11時許,他按慣例來到壇洛治超站,問有什么新鮮材料可寫新聞,一隊員告訴他好像有,材料存在站里電腦的'站長信箱”。他打開后,看見了一個由治超隊員韋某提供但內容不夠詳細的搭錯車事件。當時已換班,無法找到韋某當面核實情況。另一隊員告訴他,乘客說確實發(fā)生了坐錯車的事,“好像就是上一班發(fā)生的”。由于當時隊員也留有照片,通訊員想當然地認為就是當天(9月5日)發(fā)生的事,于是趕緊寫出稿件用電子郵件傳給各媒體的跑線記者。該信息的原始記錄人韋某說,該記錄確實是他放進'站長信箱”的,里面記錄得比較粗,但與見報的新聞敘述基本一致,可是事情是發(fā)生在8月12日。韋某表示,他們一般是當天發(fā)生的事當天記錄,并傳到“站長信箱”,所以一般都沒有在記錄上寫時間??梢哉f,此稿是通訊員將一個片言只語的記錄,在沒有經過任何核實的情況下,就'合理想象”為一個“搭錯車”的新聞,并發(fā)給報社跑線記者。而跑線記者在通訊員來稿中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提交給值班主任。9月6日當天,南寧市有三家報紙刊登了這篇新聞,只是在圖片選用方面各不相同。教訓:有的通訊員為了完成任務,常會進行編造或'合理想象”。記者未經采訪,就在通訊員的稿件上掛名,從職業(yè)操守上來說,是不應該的。對于通訊員提供的稿件,有的記者的采訪只是停留在“采訪”通訊員上,向通訊員核實有沒有這樣一回事,而不是進一步采訪新聞稿件中涉及的當事人。如果通訊員的采訪有問題,記者也就跟著出問題了。記者采訪通訊員,實際上是“記者采訪記者”,不是真正的采訪。有的記者把與通訊員的聯(lián)系當成采訪,把通聯(lián)工作當成新聞采訪,這是對新聞采訪工作的誤解。案例12:重金買“燕窩”記者“沒腦殼”2007年7月20日,《南國早報》刊發(fā)《一老人義務照料燕子十八載》一文。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題材不錯的社會新聞,但文章中說到“有人貪圖這個燕窩的使用價值,想用重金買下'。這就讓人笑掉大牙:此燕窩非彼燕窩,記者把兩種“燕窩”搞混了。作為珍貴食品的燕窩,是金絲燕在海邊巖石間筑的巢,是金絲燕吞下海藻后吐出的膠狀物凝結而成的。在東南亞一些地區(qū),為了獲得這種珍貴的燕窩,現在也有人工養(yǎng)殖金絲燕的。而作為普通家燕的燕子窩,是銜泥而成,并沒有什么食用價值。就算真有人出于好奇想'收藏”,也不至于花“重金”去買,因為這種家燕窩實在太普通,在農村,好些人家的屋檐下都有。教訓:記者寫稿時要用腦子想一想,不能生吞活剝。當時,某電視臺播一條北京'紙餡包子”的新聞,最后被證實是一條假新聞。早報總編輯蔣欽揮就此寫了一首評報的打油詩,題為《記者不要沒腦殼一有感于“重金買'燕窩'”》,茲錄于后:早報“新聞”何其多,個別記者沒腦殼。燕窩要用重金買,此窩原是泥一坨。一窩泥巴腥臭味,重金買來做什么?三歲小孩都知道,燕子銜泥來做窩。記者不是天外客,燕子做窩應見過。腦袋長在木頭上,此燕窩非彼燕窩。編輯主任沒把關,一路綠燈竟通過。早報聲譽受損害,讀者笑掉牙幾顆。想起當年幾多錯,半夜輾轉睡不著:桔子樹上結南瓜,頭版照片出差錯;有毒餅干現市場,只因餅干能點火;粗心編出“性教育”,投訴電話幾十個;低級錯誤常見報,老總臉面沒處擱。陳年老賬要常翻,警鐘長鳴在耳朵。“紙餡包子”教訓深,記者主任端一窩。事發(fā)北京想本報,敲敲腦殼好處多。案例13:正面寫先進記者挨耳光2001年7月,廣西各主要媒體都采訪報道了自治區(qū)公安廳的一名先進人物。這名先進人物是一名法醫(yī)?!赌蠂鐖蟆芬幻浾吒鶕矎d政治部提供的基本材料加上一些采訪,稿子很快就寫好,由記者與通訊員共同署名,于7月4日在《南國早報》見報。見報后的第三天,記者來報社上班,剛進大門,就被門衛(wèi)叫住,說有人找。來訪者是兩個30多歲的女人,一問清記者姓名,其中一個女人便揮手打了記者一記耳光。記者當時是一頭霧水——我招誰惹誰了!事后才了解到,打耳光的女子是那名法醫(yī)的前妻。據她稱,她打記者的理由是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妻子也常埋怨他工資還不如醫(yī)院的醫(yī)師,并最終由于不能忍受他工作太忙,不能照顧好家庭,和他分了手?!边@句話讓她無顏面對周圍的人,而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夫妻離婚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清楚,而且這屬于個人隱私,的確不該寫進新聞報道中。教訓:寫先進人物的正面報道還要挨耳光,這在新聞界應該說是很少見的。后來,這名女記者總結:“這記'冤枉'的耳光也給我提了個醒,在今后采寫典型人物等正面報道時,一定要采訪所有相關的當事人?!睂懻鎴蟮酪矔浅雎闊﹣?,這給我們以警示:正面宣傳同樣也不能馬虎,也要認真采訪核實,要有分寸,不能為拔高一方而貶損另一方。在報道當前取得的成績時,不要輕易地把過去說得一無是處,搞“今是昨非”。對有關部門提供的材料或簡報,記者要本著對讀者負責的精神進行核實求證。過于依賴部門簡報,就容易失去獨立判斷力。部門簡報畢竟是內部的工作簡報,看到的人不多,就算其中有什么差錯,內部人一看就知道是打印錯了或校對出錯,在部門內就能消除錯誤,不會造成什么社會影響。大眾傳媒則不一樣,一份報紙有幾十萬上百萬讀者,其判斷能力千差萬別,有些人是不能辨別報紙上的錯誤的,有的人還可能別有用心地夸大、渲染這種錯誤,這就會造成不良后果。案例14:普法案例引發(fā)百萬訴訟《南國今報》創(chuàng)刊初期,曾經開辟了一個名為“律師看法”的普法欄目,講述法制案例,并由律師點評分析,講解其中的法律關系,向讀者宣傳法律知識。這個欄目的主要線索來源,是由律師或司法機構工作人員提供案例及相關法律知識,由記者整理成稿。這種操作方式中的疏漏,曾引發(fā)過一場索賠100萬元的訴訟。2003年11月28日,“律師看法”欄目以《收回貸款未入賬,借貸人有無責任?》為題,刊發(fā)這樣一個案例:2002年5月,廣西鹿寨縣一信用社主任周某把5000元貸款貸給居民陳某,貸款期限一年。次年5月,陳某把貸款償還信用社,由周某收回,并給陳某出具了一張收條,但周沒有把該筆貸款存入信用社的賬戶。8月,周某因為其他經濟問題被檢察機關立案查處,并被免去信用社主任職務。新主任上任后,對陳某提起了民事訴訟,要求其償還5000元的貸款及利息。這條線索是由一位律師主動提供的,并說明是律師事務所接到的咨詢電話。在文中,這位律師還點評:本案中的借款人陳某已經將借款償還給信用社,法院對信用社要求陳某償還借款及利息的訴訟請求應予以駁回。該文刊登后,引來了一場索賠100萬元的訴訟,起訴方為鹿寨縣農村信用社。原告在訴狀中稱,案例中雖然只提到“鹿寨縣一信用社”,看似對電話咨詢采取了文字上的技術處理,實際上鹿寨縣只有一家信用社,并無二家,無論如何進行技術處理,都不能避免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另外,鹿寨縣農村信用社經過調查,并無周姓主任,也沒有發(fā)生過上述案例,《南國今報》刊登的普法案例不實。由此,該信用社認為自己的聲譽受到影響,起訴至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廣西日報社(南國今報)索賠100萬元。記者隨即詳細詢問提供線索的律師,對方只能承認是自己虛構的案例,沒有想到引起這么大的麻煩。教訓:無論是寫事件新聞,還是寫普法案例新聞,真實性都是第一生命,哪怕是普法案例,都要進行深入核實,核對線索內容,確保稿件的真實性。此外,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些律師通過虛構案例,來說明法律關系,如果存在這樣的情況,必須要求律師說明情況,同時稿件就不能指名道姓地詳細說明事發(fā)地點、單位、人物,以免對號入座”。在提及虛構案例時,可用“假如”、“假設”等字樣,標明只是為了說明問題而舉例,并非確有其事。案例15:把男看成女眼見不為實2010年7月5日,《南國今報》刊登了題為《女子搭乘摩的尋友下車后莫名大出血》的消息。消息說:昨晚8時40分許,一名女子從柳州市中醫(yī)院門口搭乘摩的至柳石路西二巷后,腹股溝處大動脈莫名大出血。120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后發(fā)現,該女子已經身亡。據搭乘該女子的摩的司機稱,死者在乘車過程中無任何異常反應,直到到達目的地后才出現不適。至當晚10時30分許記者離開現場時,法醫(yī)還在就女子死因進行調查。余下的敘述通篇都是圍繞“該女子”展開。全文不到1000字,出現當事人“該女子”、“女子”的說法有多處。然而次日同城其他媒體報道的同一事件說死的是男子。后來經核實,是《南國今報》的記者把性別弄錯了,還辯解稱'看著像個女的,旁人也說好像是個女的'。當天報社熱線接到許多質疑和嘲諷的電話,說今報記者瞎寫。為了給讀者一個交代,《南國今報》責令記者作一后續(xù)報道,以澄清事實真相。教訓:記者親臨新聞現場,目的就是要記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核實、確認一些基本事實,所謂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在這篇稿件中,記者雖然到了現場,卻“眼見不實”,也沒多帶上幾個問號,采訪中作風浮躁,粗心大意,連死者的性別,都要靠旁人告知和猜測,這是造成這起差錯的原因。案例16:為了找看點編輯亂定性2004年6月23日《南國今報》第4版有一篇報道,標題很是醒目一一《酒后司機撞死“好色”青年》。事實果真如此嗎?2004年6月22日,融安縣一名通訊員來稿,報道了6月20日晚上融安縣浮石鎮(zhèn)發(fā)生的一起車禍:一男青年在過馬路時只顧著與路邊店的女子打招呼,未注意身后車輛,結果被一名酒后駕車的司機撞死。來稿原文標題中有“好色青年”字眼,該版編輯認為這是一個新聞眼,而且頗有“看點”,就保留在標題上。稿件見報后引起死者家屬不滿,他們認為死者和人打招呼不能就說成是“好色”,而且還指責用如此標題報道,是為撞死人的酒駕司機開脫罪責,從而將廣西日報社(南國今報)訴至融安縣法院。報社與死者家屬協(xié)商,就好色”的不當定性向死者家屬道歉并作適當慰問,原告方才撤訴。教訓:新聞標題追求搶眼本來無可厚非,但過猶不及。這就是一個過分追求眼球效應而畫蛇添足,最后導致失誤的案例。這個案例的一個重大失誤就是亂扣帽子。文章只是提到死者過馬路時光顧著與路邊店女子打招呼,結果不幸被撞死。但并不等同于他就是個'好色青年”,在這里無故給他扣上了個“好色”的帽子,就喪失了新聞從業(yè)者客觀描述新聞事實的立場,加入了主觀猜想,實為新聞從業(yè)者的大忌。另一個失誤是追求低級趣味。實際上“好色”根本算不上一個新聞眼,一個好的標題應該是精練、貼切的,能引起讀者共鳴,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還能起到健康向上或針砭丑惡現象的效果。編輯將“好色”作為標題的新聞眼保留,其實是對低級趣味的迎合,失卻了媒體引導社會進步的責任心。案例17乞丐“大寫真”其實為杜撰2003年3月31日,《南國今報》發(fā)表了一篇1500字的通訊,題為《白天街邊討錢晚上抽煙喝酒一龍城不少乞丐活得“滋潤”又“瀟灑”》,全文詳細地敘述了作者對廣西柳州市街頭乞丐的“暗訪”經過,有詳細的時間、地點、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文章說,記者上街所看到的乞丐,“白日:可憐兮兮',“夜間:吃喝嫖賭'。一個自稱說XX”、雙腿都截肢的中年乞丐,“許多路人不斷地往他面前的黃色塑料袋放錢。筆者旁觀的十幾分鐘內,’沈'就已經收獲了不下20元錢?!薄岸邶埑锹返奶鞓蜣D角處,一個斷臂中年殘疾人面前的黑色塑料袋則擺滿了一張張一元的人民幣,他則很舒服地抽著煙?!敝霖晖砩希浾吒櫟健傲莼疖囌靖浇粭l巷子內的xx旅社。剛走到巷子口,就看見下午在工貿大廈門口拿破鐵罐討錢的那個中年殘疾人,正和一個朋友在露天大排檔喝酒,桌上擺著四盤菜,看來他的晚餐相當,豐盛'”。報道借一個糖煙店老板之口說:“,這些人活得比我們一般人都要好’。老板還說,xx旅社內有幾個暗娼,專做另一家旅社那些殘疾人的,生意',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幾個暗娼搶一個殘疾人的情況?!蔽恼驴呛?,全國不少媒體及網站紛紛轉載,并冠以《柳州乞丐生活寫真:白天討錢晚上吃喝嫖賭》等聳人聽聞的標題,影響很壞。記者以及報道在媒體上的“風光”,迅即被現實中的尷尬所淹沒。文章刊發(fā)次日,一群乞丐集體來到南國今報表示不滿。他們多是身有殘疾的外來人員,以乞討為生,有的拄著拐杖,有的撐著代步的板車,艱難地來到南國今報,并長時間滯留,要求南國今報對柳州市街頭的乞丐生活重新作深入調查,還原他們的真實生活。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是為了消除社會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偏見、誤會;另一方面是為了表明乞丐也有尊嚴,也難以容忍明顯偏離事實的新聞報道,也有對真相的追求。由于該文所描寫的各項新聞要素“齊全”、“準確”、“真實”,文中所述人物特征也與該地的乞丐基本吻合,一時幾乎蒙騙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篇真實的社會新聞報道。后來經過調查,發(fā)現該文與網上一篇題為《乞丐并非都值得同情》的隨筆基本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在于,該隨筆沒有注明時間、地點,唯一提到的乞丐則是'李某”。這篇隨筆被直接照搬過來,將原本沒有注明時間、地點的文字,全部改寫為“2003年3月29日”、“柳州市龍城路”、“柳州市火車站附近”等,原隨筆中提到的乞丐李某,則被改寫為“沈XX”。這說明,這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假新聞。教訓:一篇網上的隨筆文章,就這樣經過'具體細化”后,搖身一變成為一篇反映柳州街頭生活的社會新聞,其虛假報道及偏激導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了報紙的聲譽。類似這種街頭見聞,在都市報發(fā)展早期往往能吸引不少眼球。因其難以核實,往往為一些造假記者提供了活動空間。編輯在處理這類題材的時候,應該多長幾個心眼。比如,上述報道中關于殘疾乞丐大吃大喝、涉嫌嫖娼的內容,是記者'到7xx旅社對面的一棟居民樓觀察”而來。不是近距離觀察,哪可能看到那些類似電影鏡頭般的畫面?如'一個大約20歲的年輕女子還走進房內,坐到'一只手'的大腿上,親昵地看著'一只手'打麻將”,“xx旅社又傳來了麻將聲,里面還隱隱約約夾雜著'一只手'粗魯的叫罵聲”,等等,都有破綻,編輯細心的話就可識破。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必須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不僅要自覺抵制虛假新聞,而且要自覺抵制粗俗、粗制濫造的所謂新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案例18:“落難”秀氣女生竟是記者臆造2007年9月11日《南國今報》第5版刊登了一篇《開學又現“落難學生”》的消息,見報兩周后被發(fā)現是一則完全虛構的新聞。請看原文:現在正是大學新生報到和學生返校的高峰期,連日來今報接到報料,在柳州市多所高校周邊,有不少打扮成學生模樣的年輕人,自稱是大學生,因為坐錯車來到柳州,身無分文,渴望得到幫助。昨日中午,記者按照報料人提供的線索,來到校址在柳州市城中區(qū)的某高校門外,在銀行的取款機前徘徊。不一會兒,迎面走來一名學生模樣、身高1.6米左右的秀氣女生,她拖著一個輕便的行李包,自稱是南寧人,還說她在去上海某高校報到的途中,想到在柳州讀書的同學這里玩幾天再去上海。但是來到柳州后,同學的手機號碼已經更改,聯(lián)系不上。下火車時,錢物又被人偷走,現在沒錢沒地方住。這女孩說話時顯得異常著急,并將早已準備好的上海某大學錄取通知書和身份證出示給記者看。她借記者的手機打電話“回家”,與電話那頭簡單交談了幾句,又對記者說:“我媽媽想和你通話?!庇浾呓舆^電話,電話另一頭的婦女很著急地對記者說:“我女兒只身在外,一聽就知道你是好人?!边@名婦女叫記者先借錢給她“女兒”,然后向記者要銀行卡號,保證在10分鐘后把錢還上。記者說可以帶女孩去吃飯,并安排住宿。對方馬上說這樣太麻煩,最好給點錢'女兒”,“哪怕只給一二十塊也可以”。最后,記者對女孩說,可以找110幫助,她馬上支支吾吾說算了,然后匆匆離開。記者在各高校保衛(wèi)科采訪了解到,冒充大學生行騙的行為大都集中在開學這段時間,騙子經常在學校周邊出現。他們首先編造各種理由,讓市民與其家人通電話,以騙取信任?!凹胰恕睍蚴忻窠桢X,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一些涉世不深的新生往往容易上當受騙。為此,各高校保衛(wèi)工作人員提醒廣大學生,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應立即向學校保衛(wèi)部門反映,謹防上當。此外,這些'落難學生”還會出現在火車站、汽車站及商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市民若遇上“落難大學生”,可通過110和救助站幫忙分辨。寫作這篇稿子的記者,此后又連續(xù)寫出三篇疑點重重的稿件,引起編輯及值班領導的注意,經調查發(fā)現,三篇疑文均為虛假新聞,所幸未見報。在進一步調查時發(fā)現,這篇已經見報的稿子也疑似虛構,多段文字照抄網上文章。后經教育,記者本人終于承認本文為虛構。教訓:記者采寫新聞,是要先去現場采訪,獲得真實的新聞素材后,才能進入寫作階段,也就是先“采”后“寫”,有“采”才有“寫”。這名記者卻投機取巧,不經過現場采訪,就寫出如此有“現場感”的新聞來,把網上的新聞、隨筆,甚至微型小說等的情節(jié)套用過來,換上貌似真實的本地的地名、人名、單位名等,再把記者自己植入進去,使得這種杜撰出來的文章很像新聞。從這篇新聞看,這類事情在社會上是可能存在的,甲地可以發(fā)生,乙地也會出現,丙地難免重演。但是否如記者所寫的“這一地、這一時、這一人”確確實實地發(fā)生過呢?則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追詢之下,果然作假,記者在這里寫的已不是新聞,而是'小說”。社會真實并不等于新聞真實,記者決不能投機取巧,將可能存在社會真實的事,臆造不存在的人物、時間、地點,捏造出一條“新聞”來。這種把網上文章套上本地新聞要素的翻版'新聞”報道,有可能會騙過一時得以刊發(fā),但總有暴露的時候。俗話說'事不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高新創(chuàng)業(yè)區(qū)物業(yè)管理協(xié)議
-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4 公因數 ︳西師大版
- 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下冊數學 一 除法《練習二》(教案)
-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圖形的認識 北師大版
- 2025年貴陽康養(yǎng)職業(yè)大學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帶答案
- 化學-四川省金太陽2025屆高三2月開學考試試題和答案
- 2025年惠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審定版
- 2025年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一套
- 2025年湖北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新版
- 2025年湖北科技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完整
- 房地產 -中建科工五大類型項目成本指標庫
- 2024小紅書保健品行業(yè)營銷通案
- 未來網絡支撐下的數字身份體系:產業(yè)和技術發(fā)展趨勢(2024年)定稿版本
- 新《卷煙營銷》理論知識考試題庫(附答案)
- 三年級下冊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案電子版
- 中考英語688高頻詞大綱詞頻表
- 知識產權保護與跨境執(zhí)法合作
- 肉類食品配送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含新能源發(fā)電接入的電力系統(tǒng)低頻振蕩阻尼控制研究綜述
- 財務管理學(第10版)課件 第3章 財務分析
- NB-T32019-2013太陽能游泳池加熱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