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平片測量方法_第1頁
腰椎平片測量方法_第2頁
腰椎平片測量方法_第3頁
腰椎平片測量方法_第4頁
腰椎平片測量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腰椎平片重要數(shù)據(jù)的測量及意義當前第1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1、腰椎曲度(lumbarcurvalure):自T12椎體后下緣O點至S1椎體后上緣A點作一連線OA,另沿各腰椎后緣作弧狀線,二者形成弓形,由曲線頂點到OA的垂線距離即代表腰椎曲度大小。

正常值:1.8—2.2cm。腰椎滑脫時此值代償性增大,腰椎間盤突出時此值常變小

2、前凸指數(shù)(lumbarlordoticindex):由上述O點做一重力垂線,測量O點到A點(T12椎體下角到S1后上角)的水平距離即代表腰椎前凸指數(shù)大小。

當經(jīng)過O點的垂線位于A點前方時,腰椎前凸指數(shù)為負值。正常范圍:2.5cm以內(nèi)。該指數(shù)增大說明軀干重力傳導失去平衡,重心后移,從而可導致椎間關節(jié)過度負重,加重小關節(jié)的退行性變,甚至發(fā)生關節(jié)突半脫位及假性滑脫。

當前第2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3、腰椎前凸角度(Cobb角):分別沿腰1椎體和骶骨椎體上緣劃一橫線,再作兩線的垂線兩垂線的交角代表腰椎前凸角度4、骶骨傾斜角(sacrumslantangle):沿骶骨上緣作直線與水平線相交的銳角

Jakson報告其正常范圍值較大,最大統(tǒng)計值為58°當前第3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5、

節(jié)段活動度(rangeofmotion,ROM):測量腰椎過伸過屈位X線片,取上位椎體下緣及下位椎體上緣連線并形成夾角,兩線于椎體后方成角為正角,于椎體前方形成的角為負角,過伸終板角與過屈終板角之差即是節(jié)段活動度,即活動度=后伸角度-前屈角度

活動度=過伸位角度-過屈位角度當前第4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6、節(jié)段前凸角:腰椎體上終板與相鄰下一椎體上終板延長線所夾的角。Cheh等[8]認為臨近節(jié)段矢狀曲度改變>10°是診斷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影像學指標之一。且X線改變與臨床癥狀相符當前第5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7、椎間孔的檢測方法:正常椎間孔的高度為20~30mm,其上部有效寬度為8~10㎜,面積為40~160㎜2。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X線、CT、MRI、造影等檢查,臨床上椎間狹窄的X線診斷標準是:椎間盤高度≤4㎜,或椎間高度≤15mm椎間孔高度

當前第6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腰椎前凸指數(shù):

腰椎側(cè)位X線片上S1后上緣至從T12椎體后下緣向下所引垂線的距離,正常<25mm。指數(shù)增大可加重椎小關節(jié)的退行性變,甚至導致椎小關節(jié)半脫位椎管矢徑:

側(cè)位X線片上椎體后緣至棘突基底部的距離,平均20—21mm,增寬可見椎管內(nèi)占位病變,<15mm可認為椎管狹窄a椎管矢狀徑;b從T12椎體后下緣向下所引垂線;cS1椎體后上緣至b線的垂直距離當前第7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腰椎前彎度:

腰椎側(cè)位X線片上,自T12椎體后下緣至S1椎體后上緣做一直線,其與沿各腰椎體后緣的連線呈一弓形,正常弓頂位于L3,弧弦間距為18~22mm。腰椎滑脫時此值增大,有椎間盤突出時此值變小腰椎評分及腰椎前彎度aL3椎體前緣高度;bL3椎體前緣高度;cT12椎體后下緣至S1椎體后上緣的連線;d腰椎后緣弧線。腰椎評分:a/b。腰椎前彎度:e為最大弧弦距當前第8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椎弓根間距:正位X線片上兩側(cè)椎弓根內(nèi)緣間距離。L1至L4椎體水平,成人椎管寬度平均22~24mm,L5水平約為25mm,性別差異較?。行员扰詫捈s1—2mm)。

該距離增大或縮小可反映椎管的大小。若由上至下椎弓根間距保持不變或近尾側(cè)反而變窄,說明有椎管狹窄當前第9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腰骶角①Ferguson法:S1椎體上緣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正常位41.1°±1.7°,若角度增大則提示脊柱有不穩(wěn)的征象②Junghanns法:L5上下緣中點連線與S1上下緣中點連線所成的角,正常137.7°±1.3°,角度減小會引起腰痛性疾病③Wiltse法:L5椎體下緣與S1椎體上緣切線的夾角,正常時向前成角。腰骶滑脫時該角變小,甚至成后角腰骶角測量法aS1椎體上緣切線;b水平線;cL5上下緣中點連線;dS1上下緣中點連線;eL5椎體下緣切線;A、B、C腰骶角當前第10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椎間隙高度:該指標分為前、中、后緣間隙高度,其測量方法為:在正中矢狀面上(側(cè)位片),在椎間隙上下兩椎體的前、中、后緣作標記點,分別測量出相鄰兩椎體間直線垂直距離。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椎間隙高度比值,即椎體后緣間隙高度與前緣椎間隙高度的比值。椎間隙高度下降是診斷椎間盤退變的臨床影像學依據(jù)當前第11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滑脫測量方法1、Meyerding測量法;2、Taillard測量法;3、Garland測量方法;以Taillard測量法更為精確當前第12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脊椎滑脫Meyerding分度根據(jù)L5椎體向前移位的程度對脊柱滑脫分度。L5椎體的后側(cè)面與S1椎體的頭端面相比較?;瑒拥陌俜直热缦拢?度——無移位(正常)1度——0%~25%2度——26%~50%3度——51%~75%4度——76%~100%當前第13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Taillard測量法L5后下緣在S1上椎關節(jié)面向前移位的距離為e,S1上矢狀徑為b,滑脫程度為e/b此測量法為百分比測量法,即L5后下緣在S1椎體上矢狀面向前移的距離與S1上矢狀面前后徑相除后乘以100%。以S1椎體后上緣為滑脫的界線標準,L5后下緣超過S1上緣即為滑脫當前第14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Garland測量方法

以S1前上緣做S1上關節(jié)面的垂線,稱為Ulman線(黑色箭頭),L5前下緣(白色箭頭)正常位于此線后1—8mm。

按此標準此線后1mm之前方者都考慮有滑脫。當前第15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Compass實驗:

以相鄰兩個椎體上緣及下緣的切線的交點為圓心,經(jīng)過上一椎體的前下緣畫圓弧與下一椎體上緣相交,測量次交點至同一椎體前上緣的距離。正常時<2mm,>3mm時提示有滑脫存在ac椎體下緣的切線;bc相鄰椎體上緣的切線;d以點c為圓心經(jīng)過上一椎體的前下緣畫弧與下椎體上緣相交點;bdd點至同一椎體前上緣的距離當前第16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

椎骨矢徑:

腰椎側(cè)位X線片上,比較各腰椎椎體前上緣與棘突尖距離,并觀察各棘突尖的相對位置。真性滑脫時距離延長,滑脫腰椎棘突尖位于上方棘突尖的后方,而假性滑脫時,其距離基本相等,棘突尖位于下方棘突尖的前方椎骨矢狀徑測量ab腰椎椎體前上緣至棘突尖的距離;c上方棘突尖位置;d下方棘突尖位置;A真性滑脫;B假性滑脫當前第17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腰椎前移度測量

腰椎前移度:

腰椎側(cè)位X線片上,測量中間一椎體后緣連線與其上椎體后下緣至其下椎體后上緣間連線的夾角,若兩線平行,則測量其間距離。正常時<2°或<2mm,大于2°提示有旋轉(zhuǎn)滑脫,>2mm時則有平行滑脫a中間椎體后緣連線;b中間椎體上方椎體后下緣與中間椎體下方椎體后上緣連線;A線a與線b夾角;C線a與線b間距離當前第18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ab輕度滑脫(0、1或2)1、輕度發(fā)育不良

①骨盆傾斜角?。╬elvicincidence,PI)/輕度骶椎傾斜(sacralslope,SS)(胡桃夾子型)

②骨盆傾斜角大/重度骶椎傾斜(剪切型)2、重度發(fā)育不良

①骨盆傾斜角小/輕度骶椎傾斜(胡桃夾子型)

②骨盆傾斜角大/重度骶角傾斜(剪切型)a、骨盆傾斜角/輕度骶椎傾斜(胡桃夾子型)b、骨盆傾斜角大/重度骶椎傾斜(剪切型)當前第19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Cd重度滑脫(3或4)1、輕度發(fā)育不良

①重度骶椎傾斜/輕度骨盆傾斜(pelvictilt,PT)(平衡骨盆)②輕度骶椎傾斜/重度骨盆傾斜(后傾骨盆)

2、重度發(fā)育不良

①重度骶椎傾斜/輕度骨盆傾斜(平衡骨盆)

②輕度骶椎傾斜/重度骨盆傾斜(后傾骨盆)脊柱前移

重度發(fā)育不良

c、平衡骨盆d、后傾骨盆當前第20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椎體角與椎間盤角脊椎側(cè)凸時最突出椎體上下緣延長線所成的角為椎體角,最突出椎體的下緣與下一椎體的上緣延長線所成的角為椎間盤角正常范圍:接近0°。椎體角與椎間盤角的大小間接表示脊柱側(cè)凸的程度,亦可用于治療效果的評定當前第21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當前第22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冠狀面及矢狀面平衡的評估當前第23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當前第24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骨盆前傾,腰段脊柱前凸角增加,在脊椎滑脫癥亦可引起同樣畸形。腰段脊柱前凸勢必引起胸段脊柱代償性后凸,骶骨向前傾斜,臀部后翹;在前屈后伸腰椎側(cè)位片上,鄰近椎體間移位>3mm,椎間隙成角>15°為不穩(wěn)定,而Frymoyer等則認為鄰近椎間移動距離,因部位不同而異,在L4~5及以上,>3mm,成角>15°為不穩(wěn),而L5S1,則>5mm才為不穩(wěn)定,White等則認為靜態(tài)側(cè)位線片椎體水平移位>4.5mm或超過鄰近椎體矢狀徑的15%或相鄰椎體矢狀位成角>22°為腰椎不穩(wěn),在動態(tài)側(cè)位X線片相鄰椎體成角,在L1-2~L4-5>20°,L5S1>25°為腰椎不穩(wěn)。當前第25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骨盆相關參數(shù)測量1、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經(jīng)骶1上終板中點作該終板的垂線,該垂線和骶1上終板的中點與股骨頭中心連線的夾角(若雙側(cè)股骨頭不重疊,取兩股骨頭中心連線的中點作為中心點)2、骨盆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終板中點與雙側(cè)股骨頭中心點所連直線與水平垂線所形成的夾角3、L5入射角(L5incidence,L5I):L5椎體上終板中點與雙側(cè)股骨頭中心點的連線與L5上終板垂線的夾角圖1a滑脫參數(shù)測量(e,滑移距離;e/b,滑移百分比;a與b的夾角,滑脫角或腰骶角)b骨盆相關參數(shù)測量(PI,骨盆入射角;PT,骨盆傾斜角;SS,骶骨傾斜角;L5I,L5入射角)c脊柱矢狀面相關參數(shù)測量(LL,腰椎前凸角;SVA,矢狀面平衡)當前第26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對正常人群的研究發(fā)現(xiàn),立位骶盆成角(骶骨傾斜角)與腰椎前凸關系密切,Jackson和McManus發(fā)現(xiàn),骶骨傾斜角與腰椎前凸和立位髖關節(jié)伸展(髖關節(jié)軸)聯(lián)系密切。在側(cè)位片上,骨盆髖關節(jié)軸位于股骨頭中心連線的中點Lagaye和Duval-Beaupere描繪例如骨盆入射角作為重要的影像學參數(shù),在維持一個“經(jīng)濟型”矢狀面平衡的作用

當前第27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骨盆入射角是指骶骨板中點與股骨頭中心之連線與骶骨板中心的垂線之間的角度對脊柱矢狀面形態(tài)及整體矢狀面平衡的評價是治療脊柱畸形的最關鍵因素。矢狀面垂直軸及其與腰椎和骶骨的關系,骶骨垂直傾斜度及骨盆入射角是評估胸腰椎和腰椎畸形的重要工具當前第28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脊柱側(cè)凸(Cobb法)測量主彎的頂椎上緣延長線的垂線與終椎下緣延長的垂線所成的角。該角角稱Cobb角此角的大小反映脊柱側(cè)凸的程度,分為四度:輕度:小于40°;中度:40°~59°;重度:60°~79°;極度:大于80°總之對一個側(cè)凸的評估包括7個冠狀面參數(shù)(頂椎、2個端椎、Cobb角、頂椎平移、頂椎旋轉(zhuǎn)、穩(wěn)定椎)和至少4個矢狀面參數(shù)(頂椎、2個端椎、Cobb角)當前第29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脊柱側(cè)凸度(Fergison法)找出主側(cè)彎頂椎椎體中心點A、側(cè)凸最突出椎體的中心點B與主彎終椎椎體的中心點C,測量A、B連線的延長線與B、C連線所成的角。正常接近0°當前第30頁\共有35頁\編于星期四\11點脊柱后凸指數(shù)測量第7頸椎前下緣與骶椎前上緣連線的長度A,再測出最突出椎體前緣至A的距離B,后凸指數(shù)=A/B表示胸腰椎后凸程度,亦可用于評價杜興肌營養(yǎng)不良的脊柱變形程度當前第31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