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考前最后模擬預測沖刺卷(五)含答案_第1頁
2021屆高考語文考前最后模擬預測沖刺卷(五)含答案_第2頁
2021屆高考語文考前最后模擬預測沖刺卷(五)含答案_第3頁
2021屆高考語文考前最后模擬預測沖刺卷(五)含答案_第4頁
2021屆高考語文考前最后模擬預測沖刺卷(五)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啟用前

沖刺2021高考備考考前沖刺卷

語文試卷(五)

考試分數(shù):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注意事項:

1.請在答題前填涂、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涂、填寫在答題卡(紙)上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自然寫作”一詞肇始于西方生態(tài)批評的興起,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羅特菲爾德

曾在《生態(tài)批評讀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勞倫斯?布伊爾在《環(huán)

境批評的未來》中提出“自然寫作”的概念。他說:“自然寫作,可以簡潔地定義為'一種非

虛構的文學寫作,它提供關于世界的科學考察;探索個體人類觀察者對世界的經驗;或者反映

人類與其所在星球關系之政治和哲學涵義'。自生態(tài)批評運動開始階段起,尤其是在我說的第

一波生態(tài)批評中,中心興趣便是自然寫作?!?/p>

布伊爾這里所說的“自然寫作”,是針對人為的“藝術寫作”而言的紀實自然考察與個

體經驗的一種文學形態(tài),諸如梭羅的《瓦爾登湖》之類。但真正的“自然寫作”則是一種包

含“環(huán)境取向”的寫作。誠如布伊爾在另外一部著作《環(huán)境的想象:梭羅、自然與美國文化

的形成》中所言,這種“環(huán)境取向作品”的標準要素是:1.非人類環(huán)境的在場并不僅僅是一種

框定背景的手法,這種非人類環(huán)境的在場實際上開始向人們宣示:人類的歷史必然被融入自

然之歷史;2.在環(huán)境取向的作品中,人類利益并沒有被視為唯一合法的利益;3.人類對環(huán)境負

有責任,這是文本倫理取向的重要組成;4.這種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隱含這樣一種意識:自然并

非一種恒定或假定之物。

這就在實際上批判了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論”與“藝術中心論”,而使自然寫作走到與傳

統(tǒng)文學藝術平等的地位??梢?,“自然寫作”即是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寫作,它是“自然

文學”的另一種表達。顯然,這是對于工業(yè)革命人類中心"''藝術中心”與“理性中心”的拋

棄與評判。

“自然寫作”在西方是一種后現(xiàn)代時期對于工業(yè)革命進行反思與超越的寫作,是20世紀

中期的產物,但在中國卻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為,中國作為農業(yè)古國,以農為本,遵循

“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tǒng),力倡人與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場。儒家有言“萬物并育而不相

害,道并行而不相?!?,道家則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釋家則言“眾生平等二

這種“共生”的哲學觀念必然導向人與自然平等的“自然寫作”。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自然寫作”進行全面理論論述的,是《文心雕龍》。它在《原道》

篇中提出文來源于“自然之道”的論斷:“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里所說

的“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對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的表現(xiàn)?!白匀粚懽鳌钡?/p>

觀念,在中國古代文論典范之作《文心雕龍》中,由全書的首篇《原道》揭示出來,也具有全

書之核心的意義。

(曾繁仁《“自然寫作”:人與自然共生》)

第1頁共10頁

材料二:

由于疫情,很長時間每天都幾乎處于封閉隔離狀態(tài),每個人都赤裸裸地面對自然的生命

生存狀態(tài)。如此真實處境使自然詩歌和自然文學越來越讓人關注,這也許將成為自然詩歌和

自然文學的新時代。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理念、新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會逐漸成為新常態(tài)。

人應該與動植物、神、自然界和諧平等共處,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體。

這樣一種理念,與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也接近當代生態(tài)學的一些觀點。比如當代生態(tài)學特別強

調人和自然是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每一樣物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具有一種默

契的平衡。

愛默生被譽為“美國文明之父”,特別提倡自然文學,惠特曼和梭羅都是他的弟子。愛默

生曾經強調:人類應該遵守兩句格言,一是認識你自己,二是研習大自然。認識你自己,是古希

臘神廟里鐫刻的一句格言。研習大自然則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終于醒悟人類再

也不能自大,不能自我中心主義,人不過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應該平等對待其他物種,與之

和諧共存。

我對沒有過自然生活經驗的詩人,從來持懷疑態(tài)度。對于詩人來說,童年的經臉極為重要,

保存其最初的精神種子或者說初心,這是一些看似尋常普通的人最終成為詩人的奧秘。此外,

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園,從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條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

初經驗感受,確保了很多詩人有更廣闊包容的胸襟和開放精神。古典詩歌里花草植物出現(xiàn)數(shù)

量很多,《詩經》就完全是群芳譜”,宋詞也特別多以花草擬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對應生

輝,說明那是一個何其自然蔥郁的和諧世界。

所以,自然寫作,我理解就是要將這樣的自然理念通過文學作品,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

受,受到熏陶,具有一種生態(tài)意識,繼而在生活中自覺地踐行科學的環(huán)保的理念。在這一點上,

詩歌從來在文學中有引領作用。

(南君《自然寫作中的詩意》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然寫作這一概念肇始于西方生態(tài)批評的興起,它是由格羅特菲爾德和勞倫斯?布伊

爾首先創(chuàng)立的。

B.勞倫斯?布伊爾所提倡的“自然寫作”并不是一種包含“環(huán)境取向”的寫作,因而不

是真正的自然寫作。

C.“自然寫作”理論以自然環(huán)境的在場表示人類歷史必將融入自然歷史,自然環(huán)境不再

僅僅作為人類活動的背景。

D.“自然寫作”在西方是20世紀中期的產物,但在中國,這一概念古已有之,是具有原生

性的文化形式。

2.根據(jù)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疫情使得人們更直接地面對自然的生命生存狀態(tài),如此真實處境之下,自然文學越來

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新的生活方式也將逐漸成為新常態(tài)。

B.自然文學提倡人應該與動植物、神、自然界和諧平等共處,這種理念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

天人合一思想和當代生態(tài)學的觀點。

C.愛默生強調要研習大自然,提醒人們尊重自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因為這種思想所產

生的重大影響,他被譽為“美國文明之父”。

D.詩歌經常抒寫人對自然的感受和人與自然的互動,在熏陶生態(tài)意識培育環(huán)保理念方面,

相比其他文學樣式,能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自然寫作”內涵的一項是(3分)

第2頁共10頁

A.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莊子?天下》)

B.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C.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奧爾多?利奧波德《像山那樣思考》)

D.我遼闊廣大,我包羅萬象。(沃爾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4.材料一引用儒道釋諸家名言,材料二例舉古典詩歌中的花草描寫,分別證明了什么觀

點?(4分)

5.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遍地應答

韓少功

打開院子的后門,從一棵掛滿紅葉的老樹下穿過,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風平浪靜之時,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湊,而是一塊巨大的整體鏡面,讓人不知如何

是好。你在水這邊敲一敲,水那邊似乎也會震動。你在水這邊撓一撓,水那邊似乎也會

發(fā)癢。

若是有一條小船壓過來,壓得水平線撐不住,鏡面就可能傾斜甚至翹起一這種擔心

一度讓我緊張。

在這個時候下水難免有些躊躇,有些心怯。撲通一聲,令寶貴的鏡面破碎,實為一

大暴行。好在碎片經過一陣揉擠,一陣折疊,一陣搖蕩,只要泳者不動,待倒影從層層

褶皺中逐一釋放,漸次舒展和平復,湖面又會成為平滑的極目一鏡。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這里有很多機船,每天接送出行的農民,還有挑擔的,

騎腳踏車的,以及活豬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幾只小漁船偶爾出現(xiàn)。船家大多是傍

晚下網,清晨收網,手搖船槳輕點著水面,靜悄悄她來,又靜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

寞的湖面,一如思緒突然消失的大腦。

水邊常有兩樣“靜物”,那是垂釣的老人和少年。據(jù)說老人身患絕癥,活不了多久

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時光留在水邊,留給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學生模樣,總在黃

昏時出現(xiàn)。他也許是特別喜歡吃魚,也許是惦記著母親特別喜歡吃魚,也許不過是要用

這種方式來積攢自己的學費。誰知道呢?

陣雨撲來時,雨點敲打著水面,打出滿湖的水芽,打出升騰的水霧,模糊了水平線。

如果雨點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

突然長滿刀子。

幾只野鴨惶惶地叫著,大概被這事兒嚇著了,很快鉆入草叢。

不遠處,一條橫越水峽的電線上,有個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濺。我以

為有什么東西墜落,過了片刻才發(fā)現(xiàn),那不是墜物,而是一只鳥突然垂直俯沖,捕獲了

什么以后,帶水的翅膀撲棱撲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陽光中播下一串閃閃的水珠。

我不知道這種鳥的名字,只記住了它一身藍綠相雜的迷彩。

還有一只白鷺在水面上低飛,飛累了,先大翅一揚,再穩(wěn)穩(wěn)地落在岸石上,讓人想

起優(yōu)雅的貴婦,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體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視遠方,紋

絲不動,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發(fā)現(xiàn)什么情況,玉雕眨眼間就成了銀箭。一聲鷺鳴撒出

去,樹叢里就有數(shù)十只白鷺躍出,撲棱棱組成數(shù)十道白光,在青山綠水中綻放和飛掠。

第3頁共10頁

它們有時候繞著我巡飛,肯定把我誤認為魚,一條比較奇怪的大魚,大得讓它們不

知如何下口:小魚也經常圍著我巡游,肯定把我當成一只落水的大鳥,同樣大得讓它們

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魚愣頭愣腦,胡亂嚼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癢點,其中一口咬得太

狠,咬在一個腳趾頭上,痛得我從迷糊中驚醒。我這才發(fā)現(xiàn),釣魚的“靜物”已經走了,

天地間全無人跡。

其實,這里還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見罷了。想想看,這里無處不隱含著一代代逝

者的殘質,也無處不隱含著一代代來者的原質一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環(huán)從不中斷,人不過

是這個過程中的短暫一環(huán)。對人來說,大自然是人的來處和去處,是萬千隱者在眼下這

一刻的隱形偽裝之所。有人說,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

在場者的在場嗎?不就是太多空無的實在嗎?不就是一個獨行人無端的惦念、向往以及

感動嗎?

就因為這一點,我在無人之地從不孤單。我大叫一聲,分明還聽到了回聲,聽到了

來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應答。

寂靜中有無邊喧嘩。

(選自韓少功散文隨筆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來,在中國當代的小說家中,很少有人像韓少功那樣將隨筆寫得那么得心應

手,那么睿智。經過辦《海南紀實》《天涯》雜志的考驗,經過大特區(qū)商海浪潮的沖擊,

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風更老辣簡潔了,他對文學的追求似乎更執(zhí)著了。他右

手寫小說,左手寫隨筆。在隨筆的寫作中,韓少功天賦中那種我們稱之為智慧的素質被

發(fā)揮到一種巔峰狀態(tài)。讀著他近年的隨筆,我有時會產生出這樣一種古怪的想法:不知

隨筆這種文體是專為韓少功準備的,還是韓少功天生就應當寫隨筆?

不管是韓少功無意間碰上了隨筆,還是隨筆找上了韓少功,韓少功的隨筆寫得好,

卻是讀過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認的事實--那是智慧的獨語,是哲學的散文化,也是生活

常態(tài)的文學化。

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和取巧,不是知識的炫耀和賣弄:

智慧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心血的燃燒。韓少功的隨筆,給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過他的智慧,不是經院或書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

多的是來自生活的啟示,來自他的生命的激發(fā);他的智慧,不是體現(xiàn)于某篇文章,某個

局部或某個詞句,而是化為一種精氣流蕩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為他作品的紋章印記,

成為他的人格在隨筆中的自然呈現(xiàn)。

(摘編自陳劍暉《智慧的獨語一關于韓少功散文隨筆的札記》)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我”這個下湖游泳者的視角觀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現(xiàn)“我”的

筆墨不多,卻讓人感覺到處處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對鏡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覺下水打破湖面“實為一大暴行”,

生動傳達出視湖水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兩樣“靜物”一樣在水邊垂釣,作者不僅欣賞這樣一幅安靜的生

活畫面,更贊賞他們面對生活磨難時的沉靜和堅毅。

D.靜是作者刻意營造的大境界,靜中又充滿生機勃勃的動,包括陣雨、水鳥、游

魚這樣真實可感的動,也包括意念中的“無邊喧嘩”。

第4頁共10頁

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選自韓少功散文隨筆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間流蕩著一種睿智和精氣,

是一篇個性色彩鮮明的“智慧的獨語”。

B.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這是它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不同之處,而真正

的智慧大都來自生活的啟示和生命的激發(fā)。

C.韓少功作為著名作家,寫過小說,辦過雜志,后來他在隨筆這種文體中真正找

到了用武之地,文學成就也達到了巔峰。

D.凡是讀過韓少功作品的人,都認為他的隨筆寫得好,因為這些作品不耍小聰明,

不投機取巧,也不炫耀和賣弄知識。

8.請簡要賞析文本一中畫橫線的段落。

9.文本二認為韓少功的隨筆“是哲學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態(tài)的文學化”,文本一

是怎樣體現(xiàn)這些特點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丘和,河南洛陽人,后徙家鄢。少重氣俠,閑弓馬,長乃折節(jié)自將仕周學

府儀同三司。入隋為右武衛(wèi)將軍,封平城郡公,歷資、梁、蒲三州刺史,以寬惠

著名。遷天水郡守,入為左御衛(wèi)將軍。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

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愫安之煬帝崩,而和未知。會

隋驍果自江都來,乃審隋亡,和即陳款歸國,而嶺嶗閉蛆,乃權附銃。銃平,遂

得歸。詔李道裕即授和交州大總管,爵譚國公。和遣士廉奉表請入朝,詔其子師

利迎之。及謁見,高祖為興,引入臥內,語平生,歡甚,奏九部樂饗之,除左武

候大將軍。和時已老,以稷州其故鄉(xiāng)也,令為刺史以自養(yǎng)。尋除特進。貞觀十一

年卒,年八十六,贈荊州總管,謚日襄,造壽獻陵。有子十五人,行恭為知名。

行恭有勇,善崎射。大業(yè)末,與師利聚兵萬人保那城,人多依之,群盜不敢富境。

后原州奴賊圍扶風,太守竇瓚堅守。賊食盡無所掠,眾稍散歸行恭。行恭乃率其

眾,與師利迎謁秦王于渭北,拜光祿大夫。累從戰(zhàn)伐,功多,遷左一府騾騎,錫

勞甚厚。從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進右武候將軍。高宗立,遷冀陜二州刺

史,致仕。卒,年八十,贈荊州刺史,謚日襄,陪葬昭陵。初,從討王世充,戰(zhàn)

邙山o太宗欲嘗賊虛實,與數(shù)十騎沖出陣后,多所殺傷,而限長堤。與諸騎相失,

唯行恭從。賊騎追及,流矢著太宗馬,行恭回射之,發(fā)無虛鑲,賊不敢前。遂下

拔箭,以己馬進太宗,步執(zhí)長刀,大呼導之,斬數(shù)人,突陣而還。貞觀中,詔祈

石為人馬,象拔箭狀,立昭陵網前,以舉武功云。

(節(jié)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

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B.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

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第5頁共10頁

C.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

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D.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

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府儀同三司,簡稱開府,高級官員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本系三公所享

之殊遇,故名。

B.陪葬,又稱殉葬,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習俗,以器物、牲畜或人與俑和死者

一同葬入墓穴。

C.闕,原指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

豎立的石雕。

D.旌,古代一種旗桿頂上用羽毛或耗牛尾裝飾的旗幟,后泛指旗幟,引申為

表揚之意。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丘和文武兼?zhèn)?,政績卓著。作為北周、隋、唐三朝重臣,他所到之處均?/p>

留下淳正善良的美名;尤其是在海南邊民安撫和交趾邊地治理上,他立下很大的

功勞。

B.丘和深孚眾望,顯赫一時。他用卓越智慧和堅定意志得到數(shù)位君主信任;

尤其是唐高祖,在他生前對他竭誠相待,在他死后讓他陪葬在旁,十分倚重和關

愛他。

C.丘行恭出身將門,富有勇力。隋朝大業(yè)末年,丘行恭和丘師利聚集萬眾兵

士,據(jù)守那城以自保,當?shù)匕傩斩啾硎疽栏?,就連原州奴賊也前來投奔并歸順他。

D.丘行恭生前尊貴,死后榮耀。和他的父親丘和一樣,他生前功多業(yè)偉,得

到很高的官位和很大的封賞,死后也受追贈,得謚號,并享有陪葬于帝王陵寢的

恩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會隋驍果自江都來,乃審隋亡,和即陳款歸國,而嶺蟒閉蛆,乃權附銃。

(2)太宗欲嘗賊虛實,與數(shù)十騎沖出陣后,多所殺傷,而限長堤。

14.唐太宗下詔鑿石為人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狀。請簡要說明“行恭拔箭”

體現(xiàn)了丘行恭什么樣的形象特點。(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裴侍御歸上都

張謂

楚地勞行役,秦城罷鼓孽。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踴。

離魂將別夢,先已到關西。

[注]此詩作于潭州(今長沙),詩人時任漳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長安。

第6頁共10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首聯(lián)寫指戰(zhàn)亂平定后,裝侍御來潭州公干,現(xiàn)在要回去了。

B.頷聯(lián)寫裴侍御一路所經之地,沿途風景優(yōu)美,洞庭與武陵水陸并舉。

C.“離魂”指分離的愁緒,尾聯(lián)將送行化實為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D,這是一首送別詩,用語平淡,但詩味濃郁,著重渲染了離別的凄然和傷感。

16.頸聯(lián)“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是后人傳誦的名句,請簡要賞析其藝術

特色。(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兩句,借鳥歡魚躍寫出一

片晴明之景。

(2)荀子《勸學》中,體現(xiàn)君子要涉獵廣泛并進行反思來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中的“”一句從空間角度極寫漂泊異鄉(xiāng)之愁,“”

一句則從時間角度寫盡年老體衰之苦。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近年來,“中國風”音樂越來越受大眾追捧?!爸袊L”大紅大紫的同時,引來了

大批跟風的創(chuàng)作。有些人在歌曲中隨便穿插一些古典詩詞,完全不考慮這些古典詩詞

本身的意義和所想表達的情感,就號稱“中國風”歌曲,因而受到學者和文學愛好者

的批判?!爸袊L”歌曲的美感,的確離不開古典詩詞的養(yǎng)分,()。相比原貌呈現(xiàn)、

古詞新唱,“中國風”歌曲更多的是借用古詩詞中的意象或典故,創(chuàng)造性演繹為新的

故事。比如歌曲《半城煙沙》中“金戈鐵馬,督誰爭天下”的歌詞,就化用了宋代辛

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詞句,又

并非簡單堆砌,而是融匯創(chuàng)造,使作戰(zhàn)時的驍勇情景如在眼前,同時又刻畫出戰(zhàn)爭無

法避免的無奈心理?!爸袊L”音樂可以成為這樣一座橋梁:它將經典和流行結合在

一起,把現(xiàn)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傳統(tǒng)詩詞中的文化精髓,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的創(chuàng)造性經驗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18.下列填人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但這種美感的營造是建立在充分融合創(chuàng)造和理解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的

B.但可以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和融合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去營造出這種美感

C.但這種美感的營造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和融合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的

D.但可以在充分融合創(chuàng)造和理解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去營造出這種美感

19.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B.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C.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第7頁共10頁

D.濟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20.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兩處語病,請修改。

(-)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r22題

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產銷量連續(xù)5年居世界首位,累計推廣新能源汽

車超過450萬輛,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買與不買的選擇中,續(xù)航難題還是難倒

了不少人。①,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充電樁建設的不斷提速,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難問題得到局部緩解,目前全國各類

充電樁保有量已超過130萬個。不過,私人充電樁安裝率偏低,公共充電樁利用率不

高,充電樁的使用體驗也不佳。既要“裝得上”,②,充電模式改進還有很長的

路要走。

③,換電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過,由于換電站建站成本不菲、維護成

本太高,再加上電池型號不統(tǒng)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廣普及換電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

困難。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22.請分別用一個轉折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30個字。(5分)

(三)寫作(本題共1小題,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鄧稼先要去搞原子彈當晚根轉反側,夫人許鹿希問:“怎么了?”他答:“我要

調動工作?!薄罢{哪?”“不能說?!薄案缮??”“也不能說?!薄拔腋阃ㄐ??”“不行?!闭?/p>

十八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留給夫人許鹿希的只有三個“不”。

材料二:1986年病重期間,鄧稼先堅持要到天安門廣場看一看,面對高聳的人民英雄

紀念碑,鄧稼先心潮澎湃,他問身邊的人:“再過幾十年,還有人記得我們嗎?”近日,鄧

稼先的事跡沖上熱搜,感動無數(shù)網友。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會永遠銘記。

校團委舉行“致敬先輩”的主題研討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發(fā)言稿,說說你的感受

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套作,不抄襲;不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8頁共10頁

1.c

2.C

3.D

4.引用儒道釋諸家名言,說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tǒng)(人與自然“共生”的文

化立場),從而證明“自然寫作”在中國文化中的原生性。例舉古典詩歌中的花草描寫,證

明自然生活經驗對詩歌(詩人)創(chuàng)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4分)

5.首先論述“自然寫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然后指出“自然寫作”的意義;接著論述

“自然寫作”在中國是一種原生性的文化形式。(6分)

6.CC.“更贊賞他們面對生活磨難時的沉靜和堅毅”錯。由“他也許是特別喜歡吃魚,

也許是惦記著母親特別喜歡吃魚,也許不過是要用這種方式來積攢自己的學費。誰知道呢”

可知,作者并不確定少年是否處在人生磨難中。

7.A

B.“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這是它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不同之處”表述錯

誤,不能說小說、散文不需要智慧;

C.“他在隨筆這種文體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學成就也達到了巔峰”于文無據(jù)。文中只

說韓少功隨筆寫得好,“在隨筆的寫作中,韓少功天賦中那種我們稱之為智慧的素質被發(fā)揮

到一種巔峰狀態(tài)”,沒有提及“用武之地和文學成就也達到了巔峰”等內容;

D.不合文意,因果關系不能成立。認為寫得好的原因是“那是智慧的獨語,是哲學的散文

化,也是生活常態(tài)的文學化”。

故選A。

8.①動詞使用新穎貼切,十分傳神。如寫白鷺棲息時“款款入座”,既擬人化,又切合前文

“貴婦”的身體,妙趣橫生;再如寫鷺鳴“撒出去”,化無形的聲音為有形的物體,生動可

感。

②多用比喻修辭手法,富于表現(xiàn)力?!皟?yōu)雅的貴婦”“大白裙子”“玉雕”“銀箭”“數(shù)十道白

光”等多個喻體,都運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動靜相映,給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寫白鷺的

靜,“穩(wěn)穩(wěn)地”“紋絲不動”,再突出刻畫白鷺的動,“躍出”“綻放和飛掠”,動靜前后對比,

形象十分鮮明。

9.①文本一的思想內核是作者對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學思考,文體形式卻是一篇意境

幽遠、文采斐然的散文,這種將哲學散文化寫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濃厚的文學色彩。

②文本一記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這樣的尋常的生活情景,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篇優(yōu)美耐讀的文學

作品,作品將生活常態(tài)文學化,使讀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學的熏陶。

10.A(3分)標點:大業(yè)末,海南苦吏侵,數(shù)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

裴矩亦薦之,遂拜交趾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11.B(3分)陪葬除指殉葬外,還可指臣子或妻妾的靈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靈柩或墳

墓的近旁。

12.B(3分)“在他死后讓他陪葬在旁”錯。丘和死于太宗貞觀年間,陪葬于高祖獻

陵。丘和死時高祖已崩逝,不可能詔令他陪葬。

13.(1)遇到隋朝驍勇果敢的士卒從江都過來,才知道隋朝已亡,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