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_第1頁
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_第2頁
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_第3頁
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_第4頁
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

——兼議“孟母堂”事件

關鍵詞:憲法/受教育義務/孟母堂

內容提要:從憲法學的角度看,“孟母堂”事件實際上主要涉及的是公民受教育義務的性質及履行。有必要在受教育義務與受教育權利關系的把握中,對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性質以及責任進行憲法上的規(guī)范分析。在此基礎上,將會對“孟母堂”事件的解決提供一種憲法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從憲法角度看“孟母堂”事件

2005年9月,一家名為“孟母堂”的教育機構在上海松江開設。在該教育機構中,記誦中國古代經典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其教學內容包括:語文學科所讀的是《易經》、《論語》等中國古代傳統典籍;英語以《仲夏夜之夢》起步;數學則由外聘老師根據讀經教育的觀念,重組教材,編排數理課程;體育課以瑜珈、太極之類修身養(yǎng)性的運動為主。因為其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近似于我國古代私塾,因此媒體普遍將“孟母堂”視為“現代私塾”。在“孟母堂”求學的孩子來自全國各地,除部分短期補習的以外,還有一些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學生。這一所謂的“現代私塾”被媒體廣泛報道之后,因其對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回歸,構成對我國目前教育模式的挑戰(zhàn),而導致爭訟紛紜。2006年7月24日,“孟母堂”被上海市教委定性為違法辦學,并責成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該學堂緊急叫停。

關于“孟母堂”事件,人們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孟母堂”違法,主要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等相關規(guī)定。理由有:“孟母堂”屬于違法辦學;父母有義務送子女到經國家批準的教育機構接受義務教育;“孟母堂”的教學方式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違規(guī)收費而且過高等。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孟母堂”并不違法。“孟母堂”只是在家學習或在家教育的一種方式。既然不是辦學,也就無所謂違規(guī)和違法。顯然‘孟母堂’這種形式,不適合于用‘社會力量辦學’的有關規(guī)定來框定它。國家義務教育法的“義務”首先是指國家義務。不入公學,是家長的權利,這屬于自由選擇,他人無權干涉,國家也無權干涉。家長有權利不讓自己的子女上公立學校,而去“孟母堂”求學,政府理應尊重。

筆者認為,對于“孟母堂”事件有必要從憲法角度去看待它。其一,“孟母堂”事件涉及憲法和法律的關系問題。人們探討“孟母堂”事件,爭議的焦點即它是否違反《義務教育法》等法律。但是,在我國任何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任何法律都不得違反憲法。所以,任何法律還存在一個根據的問題,這個根據就是憲法,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回避和繞開的問題?!读x務教育法》本身有無存在與憲法的理念、原則和規(guī)范相抵觸的地方,以及在憲法依據上審視人們對《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的理解是否是正確的等等,這都需要從憲法角度來看待“孟母堂”事件。其二,“孟母堂”事件涉及對公民受教育權和受教育義務本身的正確理解以及兩者關系的合理界定問題。自從1919年《魏瑪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受教育權以來,該項權利成為世界各國憲法普遍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權利,受教育義務也是1919年寫進憲法的,與公民受教育權具有相同的憲法地位特征?!懊夏柑谩笔录锩娴年P鍵問題是對公民受教育權和受教育義務的正確理解,如果僅僅從《義務教育法》等角度,是無法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的。

鑒于此,筆者主要從憲法的角度,并著眼于對我國憲法上“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范分析,來嘗試為“孟母堂”事件的研究和解決提供一種視角。

二、我國憲法文本中“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定

自1949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四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另外,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被認為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所以本文的考察從1949年共同綱領開始。

共同綱領沒有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當然也沒規(guī)定受教育權,是在文化教育政策里面提到了關于受教育的事項。

1954年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權,但是沒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1954年憲法第94條是這樣規(guī)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并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的體力和智力的發(fā)展。

1975年憲法在第27條簡單提到公民受教育的權利,但是沒有規(guī)定受教育的義務。

1978年憲法與前幾部憲法相同,也是僅僅規(guī)定受教育權利而無義務。其第51條規(guī)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逐步增加各種類型的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設施,普及教育,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982年憲法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1982年憲法,也即現行憲法是建國以來唯一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條款的。至于原因,有學者分析,建設強大國家需要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所以在憲法里面需要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這是帶有強迫性的。[1]也有學者解釋1982年憲法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受教育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三、受教育義務與受教育權利的關系

受教育義務和受教育權利有密切的關系,對我國憲法上受教育義務條款的規(guī)范分析,有必要在受教育義務與受教育權利關系中,從理論上把握受教育義務??梢詮娜齻€角度思考。

受教育權是什么性質的權利

公民受教育權是在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化的前提下,并在福利國家理念下產生的一項公民權利。從性質上看,該項權利兼具自由權和社會權的雙重屬性,但是本質上還是屬于社會權。有學者認為,受教育權包括教育權、受教育自由、教育自由和教育目的等四方面內容。受教育權同時兼具自由權與社會權兩種權利的特性。在受教育權的四方面內容中,受教育自由與教育自由側重自由權,而教育權與教育目的則側重社會權利特性。此種觀點應該來說有較多的新穎性和較大的啟發(fā)性,但筆者不太同意該觀點。首先,我們要確定公民受教育權的主體是“公民”,而不是國家或別的什么人。所以,筆者不同意受教育權還要包括教育權、教育自由的說法。有學者認為,一般而言所謂的“教育權”應是專指“受教育之權利”而言。其次,從公民受教育權的產生理念和實質內容來看,是社會權而不是自由權成為公民受教育權的特性。該權利本身是在國家理念和憲法理念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法律社會化的潮流必然會使新出現的權利受到潮流的影響。該權利的本質是為了公民個人更高層次的發(fā)展,更有尊嚴的生活,同時也是為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素質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因素也應該使公民受教育權具有更多的社會權屬性。當然,并不是說“自由”在公民受教育權中毫無體現,但“自由”是非常局限的、次要的、非本質的。一名學生,他有在一定范圍和條件下擇校的自由,但他只能是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條件下,同時他必須要接受教育,這是對現代社會一個公民的最起碼的要求,此時,他也是不自由的。所以,從自由權和社會權并列在一起的角度來看,公民受教育權可能會有一些自由權的性征,但這是次要的,是以社會權的性征為前提的。

從受教育權的社會權屬性上出發(fā),公民受教育權是積極的受益權。我國臺灣地區(qū)有許多學者認為,有一種權利可稱之為受益權。受益權又可分為消極的受益權和積極的受益權。劉慶瑞認為:“受益權系人民站在積極的地位,為自己之利益,而向國家要求一定行為之權利。以前,各國憲法多注重于保護人民的自由權,關于受益權,甚少規(guī)定。其有規(guī)定者,亦僅以保護自由權之受益權為限,例如司法上的受益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各國憲法漸趨向于經濟上的平等主義,對經濟上的弱者,采取種種保護辦法。于是教育上的受益權和經濟上的受益權,遂規(guī)定于憲法之中。他認為,受益權可分為司法上的受益權,行政上的受益權和教育上的受益權等?!绷旨o東認為:“受益權,謂人民為其一己之利益,請求國家為某種行為之權利?!彼麑⑹芤鏅喾譃橄麡O性之受益權和積極性之受益權。救濟權即為消極性之受益權。“積極性之受益權,亦有多種,如生存權、工作權、受教育權等。筆者認為,臺灣學者的分析頗有道理,公民要想享有受教育權,須依賴于國家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提供基本的設施,實質上即要求國家履行必要的積極義務。

受教育義務與權利是否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1.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學者們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是一個主流觀點是權利本位,權利是目的,義務只是實現權利的手段。權利是人們最本質的、最終極的追求,義務并不是獨立于權利之外的一種異在物,它是權利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對象化了的權利,是主體和內容發(fā)生了轉化的權利。義務的實在內容,設定義務的目標指向仍然是一定的權利和利益,義務本身不過是為實現某種利益,享受某種權利而同時應盡的責任。正如有學者所說“權利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承認并予以保障的人們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活動的一種合法手段,義務則是國家要求人們必須完成與權利要求相適應的行為,以保障權利實現的必要手段?!?/p>

2.從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的目的來看。受教育權具有受益權性質,因此憲法中規(guī)定受教育義務,多是為了公民自我發(fā)展以及國家、社會的開化與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有學者認為,在受教育問題上,人民毫無自由可言,但是還是因為“受教育”是具有強制性質的權利,還是為了享受此權利。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即與受教育權利相比,受教育義務更多意義上時一種為了該項權利實現的帶有手段性質的義務,并不具有與受教育權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受教育義務與權利是否是簡單對應關系

權利與義務的辯證統一關系,并不意味著權利與義務即是簡單的對應關系。公民享有的一些公民權利如人格尊嚴、平等權等并不需要履行某種相應的基本義務。具體到受教育權利與受教育義務而言,受教育權可以說是終身享有的一項權利,而受教育義務不管是從各國憲法規(guī)定它的目的來看,還是從各國憲法的條文來看,僅僅是指的義務教育,各國具體時間雖有不同,但大多是9年或12年,也就是說受教育義務并不是終身都要履行的,有時間上的階段性。

四、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性質與責任分析

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分析

對受教育義務進行規(guī)范分析,首先要明確受教育義務到底是誰的義務,即主體問題。

1.從受教育義務的理論來看。需要接受義務教育的本人自然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當然這項義務僅限于義務教育階段。接受義務教育的公民往往是未成年的兒童,需要其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履行受教育上的監(jiān)護義務,所以家庭主要是父母也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從積極權利的意義上看,要求國家履行必要的義務。學校為公民接受教育提供最直接的場所、設施等,而且學校的設立本身也是為了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所以學校也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另外其他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一旦參與教育,由于教育本身對于國家和公民的重要性,所以它們也應該承擔受教育上的某些義務。

2.從世界各國憲法和相關法律來看。德國1919年魏瑪憲法第145條規(guī)定:受國民小學教育為國民普遍義務。就學期限,至少八學年,國民小學及完成學校之授課及教育用品,完全免費。此處強調的是國家、國民以及學校的義務。日本憲法第26條規(guī)定:一切國民,按照法律規(guī)定,都享有按能力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一切國民,按照法律規(guī)定,都負有使受其保護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義務。義務教育為免費教育。此處強調的是父母及國家的義務。意大利憲法第34條規(guī)定:學校向一切人開放。至少為期八年的初級教育為義務免費教育。天資聰明和成績優(yōu)良者,即使無力就學,也有權受到高等教育。共和國通過競爭考試發(fā)放獎學金、家庭補貼以及其他資助,以確保上述權利的實施。此處強調的是學校、公民以及國家的義務。我國現行憲法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此處強調的是公民本人和國家的義務。我國現行憲法第49條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此處強調的是父母的義務。我國修改后的新《義務教育法》第5條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guī)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guī)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該條明確顯示了國家、適齡兒童本人、家庭、學校包括社會組織都是受教育義務的履行主體。

因此,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包括本人、家庭、國家和學校。這四種主體扮演的憲法角色是不同的,應區(qū)分對待,而不是籠統視之。公民本人的義務主要是為了受教育權的行使,在義務主體中具有基本地位。家庭的義務主要起到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撫養(yǎng)作用。學校包括社會組織的義務主要是為公民受教育權利的享有和受教育義務的履行提供一種條件。在所有的義務主體中,國家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沒有國家義務的履行,公民的受教育義務無法履行,所以國家是最主要的義務主體。

受教育義務的性質分析

受教育義務的不同主體在履行該項義務時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作用的不同源于其性質的不同。學者們在談到受教育義務的性質時大多籠統地將其界定為“強制性”。用“強制性”來套到該義務的各主體上,似乎也解釋得通,但是正是在這種簡單套用當中,筆者發(fā)現,不同義務主體所顯示出來的“強制性”是不同的,與其籠統地解釋為“強制性”從而失去準確性和精確性,還不如還原到對不同主體的分析上,從四個不同主體的角度,分別考察受教育義務的性質。

1.從本人的角度看,受教育義務是強制義務和社會義務的結合

憲法經歷了從近代憲法向現代憲法的演變。近代憲法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主義,現代憲法的基本理念是社會本位。在自由主義理念下的近代憲法所規(guī)定的義務多是與自由權相對應的強制性義務,在社會本位理念下的現代憲法所規(guī)定的義務屬于社會性義務。從公民個人必須要接受義務教育來講,它是強制性的,但是從公民接受這種義務是在國家及社會提供了基本條件的前提下才能履行以及義務履行的非本人受益性來看,受教育義務又帶有社會性。筆者在此角度,比較同意有學者講的受教育義務兼具強制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的觀點。[10]因此,受教育義務從本人的角度看,更多帶有受益的性質,所謂的強制性也是為了公民從中得到利益和好處。

2.從家庭的角度看,受教育義務是撫養(yǎng)性質的義務

如果說公民的受教育義務,那么該義務的主體只能是公民本人。但是講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就不僅僅限于公民本人。未成年人受教育義務的履行由于其行為能力的欠缺,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要履行監(jiān)護責任,來保證該義務的履行。但是這種義務只是公民本人履行義務的一種手段,家庭履行義務的強制性是要附著條件的,即必須有履行的能力,如果家庭實在無錢供養(yǎng)孩子讀書,那這種所謂的“強制性”將失去強制的意義。因此,家庭的受教育義務不同于本人的受教育義務性質。

3.從學校包括社會組織的角度看,受教育義務是輔助性質的義務

學校為公民受教育義務的履行提供了場所和基本的教育設施。但是學校義務的履行是在國家開設學校、提供經費等義務履行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且學校的義務只是為公民義務的履行起到一種輔助作用。社會組織參與教育如辦輔導班、培訓班以及私立學校等相對于公民受教育義務也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義務。

4.從國家的角度看,受教育義務是積極義務和給付義務的結合

從國家及國家權力產生的原理看,國家權力必須要服務于公民權利。在國家權力與國家義務的關系上,有學者認為國家義務決定國家權力,國家權力首先服務于國家義務,然后才服務于公民權利。[11]因此說,國家義務是最主要的義務形態(tài)。在受教育義務上,公民受教育權的社會權及受益權屬性,決定了國家義務是積極義務與給付義務的結合,有學者認為,給付義務是是指國家以積極作為的方式為公民提供某種利益的義務。給付的內容可以是物質性的利益,可以是法律程序,也可以是服務行為。給付義務是國家積極義務的一種。[12]本文也是在此意義上使用的。國家對于公民受教育權的享有以及受教育義務的履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四種不同主體的義務其性質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一言以蔽之,國家義務和本人義務屬于“主”義務,家庭義務和學校義務屬于“助”義務。

受教育義務的責任分析

憲法義務是確立憲法責任的前提,有學者認為,憲法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憲法責任就是憲法關系主體的憲法義務,狹義的憲法責任就是憲法關系主體不履行義務或不當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否定性后果。[13]從憲法概念區(qū)分以及憲法責任從屬于法律責任的角度看,筆者贊成狹義說。針對不同的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在不同的情形下,受教育義務的責任表現是不同的,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1.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

在受教育義務當中,國家義務和本人義務屬于“主”義務,所以國家和本人是主要的責任主體,承擔主要責任。并且在該兩者中,基于國家義務的積極性、給付性與本人義務的強制性和社會性相結合的特點,國家與公民本人相比,又是最主要的責任主體。家庭義務和學校義務屬于“助”義務,承擔相對次要的責任。當然主要和次要本身也是相對的,雖然公民本人的責任屬于主要責任,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承擔監(jiān)護撫養(yǎng)義務,所以父母的責任并不亞于公民本人。另外,學校責任與國家責任也要準確界定,當國家履行了義務后,學校的責任就凸顯出來,如學校違規(guī)收費等,就要承擔較嚴重的后果。

2.憲法責任和法律責任

憲法責任和法律責任的程度以及追究方式都是不同的。就受教育義務而言,違反義務教育法等法律,屬于法律責任,違反憲法,須承擔憲法責任。顯然,憲法責任比法律責任更嚴重,其制裁方式應更嚴厲,所以違反義務教育法等法律與違反憲法相比,應以違反憲法為重。而且如果當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本身可能與憲法相違背時,應認真審視其條文,并做出合理解釋。

五、“孟母堂”事件的憲法思考

本文前面都是對于受教育義務理論上的思考,現在回到孟母堂事件本身的分析上來。

“孟母堂”到底屬于“在家教育”還是私立學校

如果是在家教育,有學者認為父母享有在家教育選擇權。[14]就我國的法律而言,對于在家教

育沒有明確規(guī)定,從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原理簡單推斷,我國法律至少沒有禁止在家教育。如果是私立學校,要參照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

在筆者看來,判斷在家教育有兩個標準,一為場所,一為人員。所謂場所是指應該在家庭范圍內或者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所謂人員應該是家庭內部或較近血緣關系的親戚間。就“孟母堂”而言,教育場所并不在受教育者的家庭內部,之間的成員也不屬于同一個家庭或較近血緣的親戚。所以并不能認定為“在家教育”。“孟母堂”應該屬于私立學校。

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是什么

既然認為“孟母堂”屬于私立學校,那么是否合法,就要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可以從三個角度看。

1.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管理工作?!督逃ā返?5條規(guī)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統籌規(guī)劃、協調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yè)??h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教育工作??h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教育工作。從該條可以判斷,上海市教委有權對“孟母堂”做出相關管理措施。

2.私立學校的設置及其條件?!督逃ā返?6條:設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必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有組織機構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師;有符合規(guī)定標準的教學場所及設施、設備等;有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從該條規(guī)定看,“孟母堂”可能并不符合這些標準。從現有關于“孟母堂”的資料上看,它沒有組織機構和章程;至于老師合不合格也無法認定,以及從教學場所、設施、辦學資金、經費來源等看是否合乎標準,似乎都無法確定。而且此處的法律規(guī)定意指,必須符合全部的條件而不是某一些條件才能算合乎標準。因此,從該法律規(guī)定來看,很難做出有利于“孟母堂”的判斷。

3.法律對家庭的要求。新的《義務教育法》第5條規(guī)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教育法》第18條: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督逃ā返?9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jiān)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條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這些規(guī)定都表明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都有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義務,而且是以入學的形式進行。在“孟母堂”事件中,孩子的家長并沒有送孩子到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教學機構中進行學習,似有沒履行義務之嫌。

因此,從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來看,都無法為“孟母堂”找到有利的法律依據。

法律規(guī)定的目的是什么

從現有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我們得出的結論基本上是“孟母堂”違法。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一些客觀的事實。其一,“孟母堂”的舉辦者并不能認定是單純牟利。“孟母堂”里的每個孩子的收費大概一年兩三萬元,學費統一交給家長們自發(fā)推選的代表周昌鴻保管。[15]這個收費標準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很難說是很高,而且有家長代為保管學費,學費的使用是公開、合理的,至少說是家長們能接受的。其二,“孟母堂”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過程。它的所在地是一棟外觀雅致的三層獨棟別墅,傍河而建,草青水緩。[16]這個學習環(huán)境應該說是相當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的。而且從關于“孟母堂”的各種新聞材料上看,其學習的方式相當有規(guī)律,學習的內容也相當健康。其三,“孟母堂”的學習效果。從各種新聞資料上看,在“孟母堂”學習的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多都變得彬彬有禮、寬容、有教養(yǎng)等等,可以說學習效果是相當好的。

這樣一種應該說是相當不錯的教育現象卻被認定為違法,我們不得不做一些思考。

1.現有相關法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涉及了父母的教育選擇權、私立學校的辦學權以及受教育義務等的內容,這些規(guī)定實際上多少限制了一些權利的行使,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用比例原則。比例原則可說是保障人權的護身符也是公法的“帝王條款”。[17]簡單說就是在法律中可以對人權加以一定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必須符合目的與手段正當性的要求。但是,細讀現有的法律,給人感覺就是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而對公民權利限制太多,特別在“孟母堂”事件中更凸顯了這一點,本來一個不錯的學堂卻被簡單認定非法。因此說,法律的目的最終應能保護權利,哪怕在條文上對權利做出一定限制,但是它的效果絕對應該是保護權利的。“孟母堂”的合理但不合法,可能從相反角度暴露出了法律規(guī)定目的上的問題。

2.相關法律條款是否體現了憲法的精神?憲法的精神就是權利的保障,是以人為本。因此,依據憲法制定的任何法律都必須立足于利權,而不是利權。我國現行憲法只規(guī)定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至于采取何種方式履行義務,并無規(guī)定。但是這種規(guī)定應理解為最終能使公民受益。法律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使得義務能夠履行,而不是限制義務履行的方式。在“孟母堂”事件中,國家、公民本人以及父母都是受教育義務的履行者,在義務履行主體上,它們是平等的,所以國家以及政府能否對公民本人包括其父母履行義務進行限制是值得思考的。

受教育義務的履行方式有哪些

受教育義務只能在公立或經許可設立的私立學校履行嗎?受教育義務履行的目的是什么?受教育義務并不具有與受教育權同等程度的重要性,兩者也不是簡單對應關系,其設定與履行本質上還是為了受教育權的享有。在“孟母堂”中,學生們認真學習,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實際上已體現了受教育權本質上為學習權及自我發(fā)展的目的,可以認為是行使了該權利。從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