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與幸福教育_第1頁
控制感與幸福教育_第2頁
控制感與幸福教育_第3頁
控制感與幸福教育_第4頁
控制感與幸福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控制感與幸福教育丁道群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410081認知與人類行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410081

你幸福嗎?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調(diào)查節(jié)目,深入基層對幾千名不同各行業(yè)的人進行采訪,面對的問題都是“你幸福嗎?”一時間,“幸?!币辉~成為媒體熱詞,也引發(fā)了中國人對幸福的思考。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個“每個人都知道其含義,但卻無人能夠精確定義。康德說:“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的清楚、條理一貫”,為此,康德只好無奈而富有韌性地將幸福定義為:“幸?!蹦耸菈m世間一個有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事情都稱心合意的那種狀況?!本烤故裁词切腋?它是一種感覺,一種狀況,一種意向,還是一種態(tài)度?英語中的幸福多用Happiness,源自形容詞Happy,其意為:l、愉快、滿意、滿足;2、快樂的;3、幸運的;4、恰如其分的、令人滿意的。科學、規(guī)范化的術語使用的是合成詞Well-Being,這個詞直譯過來就是“良好存在”,是指指健康、快樂的狀態(tài),新英漢詞典釋義為健康、幸福、福利。西方圍繞幸福的爭論,可以歸結為兩類:快樂論與實現(xiàn)論??鞓氛?hedonic)快樂論(hedonic)幸福論是以“快樂就是幸福”為其核心命題,認為幸福就是快樂的主觀心理體驗。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伊壁鳩魯明確認為:“快樂是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幸福是我們天生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fā),我們的終極目的仍是得到快樂?!睂⑿腋Ec肉體的快樂和由此達到的心境密切聯(lián)系起來。快樂論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的哲學基礎。在主觀幸福感看來,快樂就是幸福。實現(xiàn)論(Eudaimoni)在實現(xiàn)論(Eudaimoni。)看來,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xiàn)。在很早的時候,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322)就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觀點,他的理論通常被稱為幸福論(eudaemonism)或自我實現(xiàn)論(Self一realizationism),由于他強調(diào)幸福是人的一種完善自我的活動,因此,他的幸福論又稱為“完善論”。實現(xiàn)論者更為關注自我實現(xiàn)與人生意義。實現(xiàn)論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的哲學基礎幸福在哪里?(歌詞)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訴你它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艱苦的勞動里?。⌒腋>驮谀憔К摰暮顾锇?!幸福就在你晶瑩的汗水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識的寶庫里??!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中國文化中的幸福涵義在我國文化中,“幸”的基本涵義是: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2、幸福;3、高興;4、希望(《新華字典》,P546)。“福”的涵義是:l、幸福,跟“禍”相反,2、“福利”,幸福和利益。《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幸福的定義:l、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稱心如意。1989年版的《辭?!穼ⅰ靶腋!岸x為“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xiàn)了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幸福問題的系統(tǒng)探討,始于春秋中葉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極》的思想,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幸福觀的發(fā)展,“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善終正寢這五方面內(nèi)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

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六極的內(nèi)容則是遭橫禍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憂愁而不得開心、困乏于財、貌狀及丑陋而遭人厭惡、志力懦弱而常抱驚懼之心。由此可見,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極則皆是窮極惡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向往之;極者,人之所惡,皆畏懼之。重要的特點:一是把福與禍視為綜合性概念,福與禍包涵有豐富的內(nèi)涵,福有五種,禍有六極,五種幸福要素的綜合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獲得幸福的標準;二是把福與禍放在一起討論,要認清什么是福,就必須分析禍,從福與禍的比較中尋找幸福的真義;三是把幸福與道德聯(lián)系起來,將愛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攸好德”既體現(xiàn)為個人的品德,同時也是個人獲得幸福、避免災禍的實踐路徑。心理學對幸福的定義主觀幸福感把快樂定義為幸福,具體來說就是擁有較多的積極情緒,較少的消極情緒和更高的生活滿意(Diemer,1999)。而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認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樂,應該從人的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與人生意義的角度進行理解,幸福感是人們與真實的自我諧調(diào)一致(Waterman,1993),是努力表現(xiàn)完美的真實的潛力(Ryff&Singer,1998,2000),是自主、能力、關系需要的滿足(Deci&Ryan,1985,2001)。主觀幸福感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生活滿意度,令人愉快的情緒和低水平的不愉快的情緒。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①主觀性,幸福感的評價完全依賴于個體本人的標準②整體性,它是一種綜合評價,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感③相對穩(wěn)定性,幸福感并不隨時間的流逝或環(huán)境的一般性改變而發(fā)生重大變化。幸福感與心理健康一個高幸福感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馬斯洛的高峰體驗)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更多地體驗到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理念:心理健康,不是去關注心理疾病的治療,而更多關注如何使人過得更幸福!中國人為什么普遍感到焦慮?這世界變化太快,我們失去了控制感!

電梯中的乘客,哪位最有幸福感?控制感(perceivedcontrol)控制感是指個人認為自己能對外部情境和內(nèi)心感受加以改變和操控的知覺,是對于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事物結果的判斷(E.Skinner,1995)??刂聘惺艿叫袆诱叩膮⒄障担╮eferenceframe)、知識和技能、在相似情境中控制或失控的經(jīng)驗以及個體特征和文化信仰的影響,與個人在某一情景中所獲得控制的實際水平有所差別。

控制感與心理健康人們生來就帶有強烈的控制欲,在他們進入社會之后還是帶著同樣強烈的控制欲。嬰兒很早有獨立進食的要求。研究表明,一旦在某個時期失去了控制的能力,人們就會變得郁郁寡歡、茫然無助、悲觀絕望,并陷入抑郁的深淵。極端情況下,他們還會因此而死亡。控制感與心理健康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送給當?shù)仞B(yǎng)老院的老人們一盆室內(nèi)植物。其中一半老人被告知,這株植物的照料和澆水施肥是由他們控制的(高控制組),而另外一半老人被告知,工作人員會負責這株植物的照管工作(低控制組)。6個月后,低控制組30%的老人去世了,而高控制組只有15%的老人去世。該研究證實了掌握控制權對養(yǎng)老院的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為什么一些人(尤其是有一定權力的人)退休后(或失去權力后),老的特別快?金錢與控制感的關系金錢概念啟動的被試更少對他人施以援手,也更少的向別人請求幫助,同時與新認識的人保持更大的人際距離(Vohs,K.,Mead&Goode,2006)。(金錢使人更孤獨還是更愿意孤獨?)(為富不仁)金錢在人們發(fā)展共情、關心和愛的關系時會有阻礙作用(Zhou&Gao,2008)金錢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效能感、力量感、自信心(Zhou,F(xiàn)eng,He,&Gao,2008)金錢能讓人們有能力去操縱社會資源,以使得在無他人幫助情況下,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Lea&Webley,2006)金錢能減輕人們心理和生理痛苦(Zhou,Vohs&Baumeister,2009)。受到社會排斥或身體疼痛的被試會擁有更多的金錢愿望,而金錢概念啟動的被試報告的社會排斥痛苦和實際身體痛苦更少。一、問題的提出有關金錢的理論1、自足理論(self-sufficiencytheory)金錢概念的啟動可以使人產(chǎn)生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不僅會驅使個體有效地達成個人目標,而且還會使自足的個體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對他人感受不敏感,不愿意幫助他人和被他人幫助。2、社會資源理論(moneyassocialresource)金錢之所以能夠使人們在不愿意別人幫助的情況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是因為金錢能夠讓人們有能力和資源操縱社會系統(tǒng)以得到他們所想要的(Lea&Webley,2006)一、問題的提出一、一、問題的提出3、心理定勢理論(mind-settheory)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J.Aaker提出了心理定勢理論(mind-settheory)。該理論認為,與金錢聯(lián)系更緊密的概念是“價值最大化”,因而接受金錢概念啟動的個體會陷入效用(utility)定勢;而與時間聯(lián)系更緊密的概念為“情緒意義”,被試接受時間概念啟動后會使其陷入情緒定勢(W.Liu,&Aaker,2007)。W.Liu和Aaker(2007)通過檢驗金錢和時間啟動對個體慈善捐款行為的影響,發(fā)現(xiàn)因時間啟動而陷入情緒定勢中的個體,會更多地體驗到情緒與慈善捐款的關系,從而更多地體驗到幸福;而因金錢概念啟動陷入效用定勢中的個體,則更多地將慈善捐款與效用建立關聯(lián),使捐款所能帶來的收益很不明確;因此接受時間概念啟動的個體捐款數(shù)較多,而接受金錢概念啟動的個體捐款數(shù)較少。一、一、問題的提出控制感(perceivedcontrol)控制感是指個人認為自己能對外部情境和內(nèi)心感受加以改變和操控的知覺,是對于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事物結果的判斷(E.Skinner,1995)??刂聘惺艿叫袆诱叩膮⒄障担╮eferenceframe)、知識和技能、在相似情境中控制或失控的經(jīng)驗以及個體特征和文化信仰的影響,與個人在某一情景中所獲得控制的實際水平有所差別。

一、一、問題的提出有關控制感的理論1、控制點理論Rotter(1966)將個體分為兩類,一、內(nèi)控型(internallocusofcontrol),二、外控型(externallocusofcontrol)兩種。內(nèi)控型的個體認為自己可以影響事情的發(fā)展方向,在面對困難時,內(nèi)控型的個體通常會積極調(diào)動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去解決問題。在事情結束后,面對結果的歸因,內(nèi)控者往往會采取內(nèi)部歸因的方式,認為是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大小、身心狀態(tài)等內(nèi)部的因素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外控型的個體認為自己對于事情的發(fā)展是無能為力的,在面對困難時往往采取退縮或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他們往往相信是外部的因素,比如運氣、任務難易、外部環(huán)境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一、問題的提出3、次要控制理論(secondarycontrol)該理論強調(diào)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認為在控制感低并且個體無法對事情的結果產(chǎn)生很大的改變的條件下,次要控制是對首要控制(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事情的結果)的很好補充。在某些情境下,次要控制比首要控制更有效。替代性控制指個體在一些不可控的環(huán)境中里,通過與權力他人的相連而獲取控制感;預測性控制指當面臨一個個體無法控制的情境時,個體選擇退出或放棄的方式以避免失??;解釋性控制指當出現(xiàn)不可控的情境時,人們通過尋求情境或事件中的意義,從而提升控制感;

一、問題的提出4、可協(xié)調(diào)命運觀(negotiablefate)在歐美等個體主義文化中,個體的內(nèi)控性一般較強,更相信是自己的力量左右了結果的走向,在歸因方面,更多地采用內(nèi)部歸因。而在東亞等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賴外部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更相信是命運的力量決定了他們的生活,個體的控制感水平往往低于歐美等國,(趙志裕,區(qū)穎敏,陳靜,2008)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東亞人跟更喜歡結伴旅游)

一、問題的提出5、控制感補償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人們無法從情境中獲取控制感時,個體傾向通過信任某種外部事物或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或者鞏固自己的固有世界觀的方式來進行控制感上的補償(郭昫澄,郭永玉,2012)信任社會公正和擁有宗教信仰都能顯著地提升控制感水平。相比于一般收入的群體,低收入群體更支持現(xiàn)行的社會制度與社會體系(李瓊,劉力,2011)宗教提升個體幸福感的機制,是通過提高控制感水平而進行的,同時,在個體控制感受到威脅時,有信仰的個體也通過尋求信仰的方式重獲控制感

(Jackson&Bergeman,2011)。

一、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提出1、在東亞等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賴外部力量而非個人內(nèi)在的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個體的控制感水平往往比西方偏低。2、當人們無法從情境中獲取控制感時,個體可能傾向于通過信任某種外部事物或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或獲取更多的可用資源,來進行控制感上的補償。3、根據(jù)金錢的自足理論和社會資源理論,金錢能夠讓人們有能力和資源操縱社會系統(tǒng)以達到目標(Lea&Webley,2006),面臨突發(fā)情況時,金錢作為一種保障,可用使人更自足和更有把握。在很多突發(fā)情況下,錢能減輕人們的焦慮和恐慌,增強控制感,避免絕望的產(chǎn)生。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假設

4、因此我們推測,金錢與個體的控制感密切相關,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效能感、力量感、自信心(Zhou,F(xiàn)eng,He,&Gao,2008),能提升個體的控制感水平。

我們設計了2個實驗:

實驗一:考察金錢概念啟動對控制感的影響。實驗二: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不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程度。實驗一實驗目的:采用混詞造句任務范式,考察金錢概念啟動對個體控制感水平的影響。實驗假設:相比于中性啟動,金錢啟動下的被試控制感水平更高。

實驗方法被試:中南林業(yè)大學的本科生215人,自愿參加實驗,回收有效問卷203份,回收率為94.4%。其中男生124人,女生79人,年齡范圍為17到19歲,平均年齡18.02歲,所有被試無情緒障礙病史,均為右利手,矯正視力在正常范圍內(nèi),此前并未參加過類似實驗。為排除作為人格特質(zhì)的控制感的干擾,在正式實驗開始前,先將所有的被試隨機分為A、B兩組,并要求所有被試填寫Rodin特質(zhì)控制感問卷。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被試的特質(zhì)控制感分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t(201)=1.07,p>0.05,詳見表1。

實驗材料

1.混詞造句測驗,用于啟動金錢概念或中性概念(周欣悅,2009)。測驗分為A、B兩種,分別適用于中性啟動和金錢啟動。中性啟動組包括30個分任務,每個分任務中包含5個詞或短語,其中僅有4個詞或短語能組成一個語義明確的句子,如“讓生活、充滿、書本、樂趣、階段”,可組成“書本讓生活充滿樂趣”;金錢啟動下的混詞造句測驗也包括30個分任務,其中15個分任務中的詞或短語包含“工資、存款、價錢”等金錢概念,如“除非值很多錢房子一套“,可組成“一套房子值很多錢”,另外15個分任務中的詞或短語則為中性概念。2.Michinov控制感問卷(perceivedcontrolquestionnaire),用于測量被試的狀態(tài)性控制感水平。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9。

實驗設計:實驗一采用單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啟動任務(金錢啟動vs中性啟動),因變量為被試在Michinov控制感問卷上的得分。實驗過程:為了不引起被試懷疑,被試到達實驗室后,詢問他們,由于有兩位同學同時在做畢業(yè)論文的問卷收集,所以能否請他們一起完成兩份問卷,并將由此獲得一份額外的小禮物。對此,所有被試都表示同意。之后,給A組被試發(fā)放混詞造句測驗A卷,給B組被試發(fā)放混詞造句測驗B卷,告訴他們這是一個語言理解和運用方式的測試,約5分鐘后回收答卷?;煸~造句測驗完成后,發(fā)給被試Michinov控制感問卷,要求他們完成后上交。在Michinov問卷的末尾,附有一個問題:“你認為本實驗的實驗目的是什么?”。回收問卷后分析發(fā)現(xiàn),無人發(fā)現(xiàn)實驗的真實目的。

實驗結果與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金錢啟動下被試控制感分數(shù)的均分為3.32±0.62,中性啟動下被試控制感分數(shù)為2.78±0.77。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金錢啟動下的控制感分數(shù)顯著高于中性啟動,t(201)=5.42,p<0.001。詳見表2、圖1。研究結果表明:在金錢概念啟動下,個體的狀態(tài)控制感水平顯著提高。啟動金錢概念,激發(fā)了個體對金錢的擁有感。而金錢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資源和支持系統(tǒng),能幫助人們產(chǎn)生自足感,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對情境的把握感增加,因而表現(xiàn)為控制感水平上升。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面臨困境時,會本能地尋求社會資源的保護和支持??刂聘械难a償理論認為,當人們無法從情境中獲取控制感時,個體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補償控制感的不足(郭昫澄,郭永玉,2012),作為重要社會資源的金錢,是否對控制感具有補償作用?實驗二試圖通過操縱控制感水平,來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家庭社會經(jīng)濟條件(SES)的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程度,從而驗證金錢對控制感的補償作用。實驗二實驗目的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不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程度實驗假設1.與高控制感水平被試相比,低控制感水平被試對金錢的渴望程度更大,更愿意為獲得金錢而放棄重要的事物。2.與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個體(高SES)相比,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個體(低SES)對金錢的渴望程度更大,更愿意為獲得金錢而放棄重要的事物。。

實驗方法被試:中南林業(yè)大學本科生297人參與本實驗,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52人,年齡范圍18到20歲,平均年齡19.26歲,所有被試無情緒障礙病史,矯正視力在正常范圍內(nèi),均未右利手,此前并未參加過類似實驗。實驗材料:經(jīng)濟社會地位問卷(socioeconomicsstatue,SES)。計算四個項目的均分,分值越高表示家庭經(jīng)濟條件越差。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1。SES的計算方法為父母受教育程度得分與家庭經(jīng)濟困難量表的總分除以總的項目數(shù),分數(shù)越高表示SES越低。SES的數(shù)值范圍為1.2~6,將其分為兩個等分:1.2~3.6,3.6~6,分別代表高SES組和低SES組。實驗設計:2(控制感水平:高vs低)×2(SES:高vs低)的被試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控制感水平和SES。因變量為畫下硬幣的面積大小和愿意為大額金錢放棄重要事物的數(shù)量。

實驗程序被試來到實驗室后,填寫人口學資料、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卷,寫下他在生命中最看重的十樣事物。之后,將被試隨機分到不同的控制感水平組,要求按照具體的指導語寫下一段考試經(jīng)歷和當時的感受。高控制感組的指導語是:“回憶某一次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考試。在這次考試中,你很努力地復習,最后考試結果非常理想,你很滿意。請仔細地回憶整個過程(復習、考試和得知考試成績的過程)和當時的感受,并在紙上寫下來?!钡涂刂聘薪M的指導語是:“回憶某一次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考試。在這次考試中,你很努力地復習,但最后考試的結果卻并不理想,你很不滿意。請仔細地回憶整個過程(復習、考試和得知考試成績的過程)和當時的感受,并在紙上寫下來”

。隨后,請被試根據(jù)自己的回憶用圓規(guī)在紙上畫一個一元硬幣,以往研究表明畫的硬幣面積越大,表明對金錢的渴望程度越高。最后,要求被試回顧之前寫下的他最看重的十樣事物清單,并詢問被試“假設現(xiàn)在給你一千萬人民幣,但前提條件是最大程度地放棄清單上的事物,你會放棄哪些?對于你愿意放棄的事物,請在該事物旁用‘√’標注出來?!?/p>

實驗結果與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硬幣面積大小和放棄物數(shù)量的描述統(tǒng)計如表3所示。兩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被試在所畫硬幣的面積大小上,控制感水平主效應顯著,F(xiàn)(1,293)=63.02,p<0.001,低控制感水平的被試所畫硬幣面積顯著大于高控制感水平者;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主效應顯著,F(xiàn)(1,293)=6.20,p<0.01,低SES水平的被試所畫硬幣面積顯著大于高SES組;控制感水平與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間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293)=0.30,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4、圖2。在放棄物數(shù)量上,控制感水平主效應顯著,F(xiàn)(1,293)=11.47,p<0.01,低控制感水平被試的放棄物數(shù)量顯著多于高控制感水平者;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主效應顯著,F(xiàn)(1,293)=4.94,p<0.05,高SES被試放棄物的數(shù)量顯著多于低SES被試;控制感水平與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293)=2.98,p>0.05,具體結果如表5、圖3所示。實驗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

1.與高控制感水平被試相比,低控制感水平被試所畫硬幣面積更大,更愿意為獲得金錢而放棄重要的事物,表明對金錢的渴望程度更大,驗證了假設1;2.與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被試(高SES)相比,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被試(低SES)所畫硬幣面積更大,但是,與假設不一致的是:高SES組比低SES組更愿意為了大額金錢放棄更多生命中重要的事物。

對此,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的價值取向不一。由于父母忙于事業(yè),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加上部分富裕家庭的家長追求奢侈、勢力、攀比的負面生活態(tài)度,導致孩子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于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在親子關系、同伴交往方面和危險行為上,如抽煙、飲酒、醉酒、吸食毒品、過早性行為和打架,出現(xiàn)了更多問題,也更容易形成拜金主義思想,互相攀比,愿意為了金錢放棄一切。小結在東亞等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賴外部力量而非個人內(nèi)在的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更相信是命運的力量決定了他們的生活,個體的控制感水平往往比西方偏低。當人們無法從情境中獲取控制感時,個體可能傾向于通過信任某種外部事物或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或獲取更多的可用資源,來進行控制感上的補償。根據(jù)金錢的自足理論和社會資源理論,金錢能夠讓人們有能力和資源操縱社會系統(tǒng)以達到目標(Lea&Webley,2006),面臨突發(fā)情況時,金錢作為一種保障,可用使人更自足和更有把握。在很多突發(fā)情況下,錢能減輕人們的焦慮和恐慌,增強控制感,避免絕望的產(chǎn)生。結論1、金錢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能提升個體控制感;2、低控制感被試具有更高的金錢渴望程度,尤其是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被試。這表明金錢對控制感的補償作用;3、對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當下的中國,拜金主義盛行Why?結論亞洲人比西方人更低的控制感(“一切都是命”,東亞人更喜歡結伴旅游)社會巨大變遷的語境下,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導致中國人普遍的低控制感。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信任社會公正和擁有宗教信仰都能顯著地提升控制感水平宗教提升個體幸福感的機制,是通過提高控制感水平而進行的,同時,在個體控制感受到威脅時,有信仰的個體也通過尋求信仰的方式重獲控制感(Jackson&Bergeman,2011)?,F(xiàn)實情況是:社會公正度低,信仰缺失。金錢,是當下中國人彌補控制感不足,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值得深思!金錢總能使人幸福嗎?如何提升控制感?一、客觀環(huán)境因素二、主觀因素客觀環(huán)境因素1、收入水平2、社會保障體系(低水平、廣覆蓋)3、政策相對穩(wěn)定4、社會公平公正5、重建社會信仰(弘揚傳統(tǒng)文化)6、宗教的作用?(敬畏感、神圣感)個人因素1、人格特質(zhì):羅特的控制點理論,外控型和內(nèi)控型。個高內(nèi)控者會認為,事情的后果主要依賴于自己的努力。相反,一個高外控者則認為,事情的后果主要歸因于無法控制的外在力量。2、相信社會公正:“傻人有傻?!?、個人信仰與信念:在個體控制感受到威脅時,有信仰(信念)的個體通過尋求信仰(信念)的方式重獲控制感。民主革命時期4.適當?shù)哪繕撕陀?、替代性控制:個體在一些不可控的環(huán)境中里,通過與權力他人的相連而獲取控制感。6、預測性控制:指當面臨一個個體無法控制的情境時,個體選擇退出或放棄的方式以避免失敗.7、消極情緒的控制:改變認知8、積極的自我認知:運用心理效應,形成積極的自我。如何提高學生的控制感?

如何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學校幸福感?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選修課、圓桌式討論、智慧教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給教師、學生“留白”的空間(寒暑假)韓少功:唐代如有互聯(lián)網(wǎng),唐詩會減少80%適當?shù)哪繕耍ㄗ罱l(fā)展區(qū))“欲望是魔鬼”教師的教育教學的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如何看待家長退群?消極情緒的控制

我們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么?客觀事物的主觀印象戴項鏈的少女可憐的老婦人你看到了一對情侶或是一個骷顱頭?

你看見他們在唱歌了嗎?誰控制我們的情緒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長出這么美麗的花朵這世界太悲慘了,一朵漂亮、美麗的花朵,竟然長在有刺的梗上換種想法,快樂自然來!減壓運用心理效應,形成積極的自我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誰?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diào)控第1步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

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動機和個性等的認識。包括:生理自我:對自己身體、衣著、外表、生理狀況等的認識與評價心理自我: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智慧、能力、道德水準、氣質(zhì)、性格等)的認識與評價社會自我:對自己在社會關系中角色、地位、作用及與他人關系的認識與評價自我體驗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自尊、自愛、自信、自卑、自憐........自我調(diào)控人對自己心理和行為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自強、自立、自律、自制、自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