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資本論辯_第1頁
第三講資本論辯_第2頁
第三講資本論辯_第3頁
第三講資本論辯_第4頁
第三講資本論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資本論辯第一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一、實體與利益:馬克思早期對社會關系的實體存在論理解

馬克思確立“社會關系的邏輯”的關鍵,就在于采取了一種嶄新的方式對“關系”和“社會關系”進行了不同于傳統(tǒng)哲學的把握。黑格爾提出了作為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的概念辯證法,費爾巴哈提出了作為發(fā)生學的批判哲學的人本學辯證法。范疇關系原則和自然關系原則分別構成了這兩種辯證法理論的解釋原則。這兩種辯證法對“關系”的理解有其共同之處,即對“關系”都持有一種實體主義的理解。

第二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體是西方哲學的核心范疇。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研究存在的,這一點各派哲學都不會反對;人們可以在各種含義上說存在,也就是說有各種各樣的存在。他認為各種存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身不能存在,要依賴于其他存在才能存在的,這是屬性的存在,時間、地點、關系、性質等都是屬性的存在。另一類存在是自身獨立而不依賴于其他存在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存在,這就是實體的存在。實體也就是獨立而不依賴于其他事物的基本存在。第三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體存在論以實體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思維方式就是實體主義的思維方式。而建立在實體主義思維方式基礎上的存在論就是實體存在論。所謂實體存在論就是指把存在預設為實體,把實體理解為事物的屬性及其關系的最終根據(jù)和載體,并以此為前提詮釋一切的存在論,或者說是以實體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存在論。實體存在論認定,事物的質和屬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與該事物直接同一。實體存在論相信事物或現(xiàn)象背后存在著真實的根基和真正的本質,認為只要尋找到了這真實的根基和真正的本質就可以一勞永逸的完成對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的終極解釋。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認為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辯證法就是建立在實體存在論基礎上的實體關系的邏輯。第四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實體關系的邏輯”看來,無論關系還是過程,都以實體載體為依托,沒有了實體,就沒有了關系。對關系的這種實體存在論的理解,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一直支配著西方哲學和邏輯學的思考,被人們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以實體關系原則去把握一切的結果,就是分別以“理性”、“范疇”、“概念”和“人”等為實體性依托和根據(jù)去把握世界。這樣所理解的關系是以承諾理性、范疇、個人的實體性為前提的,是將這些實體視為相互封閉、各自獨立、彼此外在的關系。關系即是實體間的相互作用,實體則是這種相互作用的載體和承擔者、主體。第五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社會關系馬克思著作中很少直接使用“社會關系”概念,甚至在他1842—1844年間的著作中(《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除外)僅僅直接使用過一次“社會關系”概念。事實上他更多的是在“利益關系”(簡稱“利益”)的意義上來把握“社會關系”的。也就是說,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幾乎從一開始就是在“利益關系”的意義上進行的。在他看來社會關系也就是利益關系,而利益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這一點常常被后來的研究者所忽視。

第六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利益關系在馬克思看來,人們要滿足自身的生命需要,首先必須進行生產(chǎn)活動,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實質上就是追求利益、謀取利益的過程。人們在追求利益和創(chuàng)造利益的生產(chǎn)活動中,必然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就表現(xiàn)為物質的利益關系。正如列寧所說:“必須到生產(chǎn)關系中間去探求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必須把這些現(xiàn)象歸結為一定階級的利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的、經(jīng)濟的關系是人們最基本的社會關系。而生產(chǎn)關系又是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的、經(jīng)濟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社會利益關系可以有物質利益關系、非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關系。經(jīng)濟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存在和變化的基礎。在階級社會中,一定的經(jīng)濟關系就是一定的經(jīng)濟利益關系。經(jīng)濟利益關系集中表現(xiàn)為一定的階級關系,表現(xiàn)為一定的階級利益關系。

第七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社會利益關系正是由于馬克思對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的這種同一性理解,使得“利益”概念在馬克思著作中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據(jù)筆者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統(tǒng)計,馬克思1842—1844年間的16篇著作中“利益”概念就出現(xiàn)了279次(相比之下“實踐”概念才總共出現(xiàn)40次)。(這還不包括《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出現(xiàn)的57次)。其中《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出現(xiàn)96次,《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出現(xiàn)144次。在后來的《神圣家族》中則出現(xiàn)68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出現(xiàn)218次,在《哲學的貧困》中出現(xiàn)36次,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出現(xiàn)135次。為了論述和讀者理解上的方便,本文在某些行文中以“社會利益關系”一詞對“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進行聯(lián)用,來表明馬克思的這一傾向性。第八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對利益關系的實體主義理解在馬克思受黑格爾理性主義影響的時期,馬克思基本上把社會利益關系理解為實體關系。馬克思的中學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和他《給父親的信》里,利益被區(qū)分為兩種利益,即“人類的幸?!焙汀拔覀冏陨淼耐昝馈?。如果說,“人類的幸?!笔恰皯敗钡睦?,那么“自身的完美”就是“既有”的利益。在馬克思看來,這兩種利益不應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而應是統(tǒng)一的。第九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1841年馬克思剛剛跨出學校門檻,邁步走進社會生活,針對當時德國書報檢查制度,寫作了評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第一篇論文——《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留下了他對利益關系最早的判斷。他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边@時他對利益關系的理解仍是一種直觀的實體式的理解。1841年底,在同“自由人”辯論的過程中,他提出,法律不是物質利益關系的反映,而是發(fā)源于人的自由本性。因而,馬克思認為,為物質利益斗爭是粗陋之舉。

第十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1842年10月,在出版自由的辯論以后,馬克思又一次遭遇了第六屆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這里“演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戲”,馬克思遭遇到了“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問題”。所謂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的戲”,是指政治上代表備受壓迫的貧苦群眾的利益的馬克思同省議會那些代表林木占有者利益的議員們面對面地展開的辯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真正現(xiàn)實生活問題,即地產(chǎn)析分問題”,是個經(jīng)濟學的問題。地產(chǎn)析分問題,即經(jīng)濟學問題與利益關系直接相關涉。馬克思這時認識到,“利益是有遠見的……這個世界之所以充滿危險,是因為世界……是許許多多利益的天下?!钡谑豁摚参迨?,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面對省議會代表為了林木占有者的利益,而不顧法和國家理性原則的行為,馬克思對私人利益之卑鄙丑陋的嘴臉進行了揭露,他說:“利益就其本性說是盲目的、無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有不法的本能;難道不法可以頒布法律嗎?正如同啞子并不因為人們給了他一個極長的喇叭就會說話一樣,私人利益也并不因為人們把它抬上了立法者的王位就能立法。”利益關系在這里被理解為一種私人關系。利益關系的實際內容與法的形式的矛盾,理性主義國家與摩塞爾地區(qū)農民的貧困狀況的兩極對比,使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利益關系所具有的矛盾本性。

第十二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通過對摩塞爾地區(qū)農民經(jīng)濟狀況的分析,馬克思進一步察覺到由物質利益形成的客觀社會關系對國家和法的活動所起的隱性制約作用,指出應該在初看起來似乎只有人在活動的地方客觀關系的作用。“在研究國家生活現(xiàn)象時,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視各種關系的客觀本性,而用當事人的意志來解釋一切。但是存在著這樣一些關系,這些關系決定私人和個別政權代表者的行動,而且就像呼吸一樣地不以他們?yōu)檗D移。”這里,馬克思已經(jīng)對“客觀關系”和人的意志做出了明確的區(qū)分。對于這些“客觀的關系”,馬克思按自己的觀點確定為三種,即私人利益領域和國家(公共利益領域)之間的關系、“管理機體”內部的關系及報刊和社會輿論的關系。第十三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這充分表現(xiàn)出馬克思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和超常的抽象分析能力。在普通人眼里,物就是物,關系就是關系,而馬克思卻偏偏透過物的外表看出了它所體現(xiàn)的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最初的政治和法律批判是從新聞出版制度問題入手的,把新聞出版業(yè)看作聯(lián)結社會個人理性和國家理性的紐帶。但他在研究林木盜竊法問題時卻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方面的立法并不能直接用理性來界定,而是取決于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利益關系。這就使得馬克思不能根據(jù)一般人類理性的發(fā)展來解釋利益關系的變動,這是馬克思這時遇到的最根本的理論困難。這個理論困難說明單純從現(xiàn)有的法律、政治和哲學觀點出發(fā)是不能解決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問題的,成為促使馬克思去研究經(jīng)濟問題的最初動因。第十四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fā)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

按照《〈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提示,這部著作不僅僅是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本身和否定德國的政治制度。它還有更為重要的使命,即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揭示歷史發(fā)展的秘密,尤其是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使哲學成為現(xiàn)實,也就是說要消滅哲學,還歷史以本來面目。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真正目的在于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十五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黑格爾那里,由于國家是倫理性、實體性的東西,是理念的現(xiàn)實。因而,與普遍利益相對的特殊的私人利益就是非理性的。而馬克思在這里,把這一關系顛倒過來了,包含著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本身它規(guī)定了國家的現(xiàn)實性,國家的生存。利益關系在這里具有了國家的現(xiàn)實性,是國家的生存所依賴的東西。馬克思意識到,市民社會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市民社會的沖突就是個人私利與個人私利的沖突。因而,利益關系在市民社會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私利;“市民,即具有私人利益的人”,這種私人利益恰恰是同代表普遍利益的國家相對立的。因此,市民社會就是以利益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這意味著馬克思對利益關系的理解開始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從黑格爾理性主義的光環(huán)中走了出來,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實體存在論的理解。第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從馬克思解決時代問題的進程來看,這時候馬克思對于“往何處去”的問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看法。當時政治解放在任何一個同家都沒有徹底完成。但是另一方面,人類解放的任務已經(jīng)由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主義者提出來了。這兩個目標到底應該包括哪些不同的內容,彼此又是什么關系,在歐洲進步的思想理論界并不清楚。馬克思在完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之后開始更深入地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弄清這個問題對于解決“往何處去”至關重要。不過他換了一個角度,不是從私有財產(chǎn)和國家的關系入手,而是從宗教和國家的關系來考慮這個問題,其代表作就是1843年9月完成的、于第二年發(fā)表在《德法年鑒》上的《論猶太人問題》。在這篇文章里,馬克思不僅找到了猶太教的秘密,而且找到了市民社會利益關系的秘密。第十七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馬克思這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1.“實際需要”是猶太教的基礎,也是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基礎。實際需要就是實際利益。在馬克思看來,貧困農民的需要是實際需要,貧困工人的需要是實際需要。而立法者、土地占有者、林木占有者,他們的需要則是不切實際的。這種實際需要是市民社會的世俗基礎,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基礎。但這里“實際需要”還不是客觀需要,而是“主觀基礎”。馬克思所謂“實際需要的人性化”,無非就是符合費爾巴哈的人性愛的情感的需要。第十八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2.“做生意”即商品交換是手段,這個手段是猶太人的秘密,也是市民社會的秘密。商品交換發(fā)展不僅推動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并且?guī)砹苏螄遗c市民社會的分離。在此以前,在利益關系的認識上,馬克思接觸的都是農民的利益、實際問題、農民的物質利益上的貧困狀況。但在考察猶太人問題時,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性充分地從猶太人的實際需要、做生意、商品交換及商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這時,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才真正具有了與“資本主義社會”概念相同的含義。猶太人的這種特點與市民社會具有一致性。市民社會是“猶太”、“做生意”、商品交換的社會?!蔼q太隨著市民社會的完成而達到自己的頂點;但市民社會只有在基督教世界才能完成?!钡谑彭摚参迨?,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根據(jù)人的本質結合對市民社會利益關系的考察做出了“人類解放”的價值判斷。至于這一目標如何達到,依靠什么力量、通過什么手段、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歷史條件下達到,還缺乏經(jīng)驗的基礎。因此,馬克思只能聯(lián)系法國革命的歷史現(xiàn)象對此作一個大致的設想。概括起來說,就是人類解放仍然必須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但是它的內容與現(xiàn)有的政治革命不同。人類解放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還比較寬泛,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有了更具體的內容,開始探討起“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了。這些變化不能單從批判本身的發(fā)展來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巴黎的政治環(huán)境。馬克思在德國提出的問題在法國找到了現(xiàn)實的答案。第二十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二、關系間性與關系存在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的存在論變革在費爾巴哈人本學辯證法的啟發(fā)下,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揚棄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從而形成“合理形態(tài)”的歷史辯證法,這是馬克思辯證法創(chuàng)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踐對于“實踐”概念,馬克思從1842年起就開始零星使用了。據(jù)筆者統(tǒng)計,這個被許多學者看作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的概念是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大量出現(xiàn)的,總共出現(xiàn)了125次。(意味深長的是,“利益”概念在這幾部著作中依然保持很高的“出鏡率”,共出現(xiàn)343次。而且在以后的著作中也沒有減少,在《哲學的貧困》中出現(xiàn)36次,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出現(xiàn)135次。頻率遠遠高于“實踐”概念。)“實踐”概念在《哲學的貧困》之后使用的次數(shù)開始減少?!墩軐W的貧困》中僅出現(xiàn)7次,《資本論》(第一卷)中也僅出現(xiàn)18次。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這也許意味著對這樣一種觀點的佐證:馬克思在這幾部著作中利用“實踐”觀點確立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而在這幾部著作之后則是以這一思維方式去理解現(xiàn)實的社會利益關系,并以此為前提進一步從總體上深入揭示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而沒有把“實踐”作為實體并對之加以結構性或功能性的分析,去建構什么完善的哲學體系。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踐與對象性活動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開始在“對象性活動”的意義上理解“實踐”。關于“對象性的活動”,馬克思是這樣闡述的:“當現(xiàn)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xiàn)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guī)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活動。它所以只創(chuàng)造或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chuàng)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chǎn)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p>

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存在論層面對“對象性”進行了闡釋?!耙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一個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對象,就沒有任何存在物作為自己的對象,就是說,它沒有對象性的關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個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個存在物的對象,那么就要以沒有任何一個對象性的存在物存在為前提。只要我有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就以我作為對象。但是,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像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p>

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這些論述實際上是以比較抽象的哲學語言強調了存在物的關系依賴性,揭示了“對象”的關系本質。這意味著對他物的關系乃是一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存在物本質上是關系存在物。這就隱含了一個觀點:“對象性活動”也就是關系性的運動,而在這種關系性運動中,兩個存在物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兩個關系存在物的關系。

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把“現(xiàn)實的人”規(guī)定為“生活在現(xiàn)實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這里所說的“實物”,在德語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對象”,一是指“物品”。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又進一步提出,“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边@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存在物的關系本質。而到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針對當時圍繞《神圣家族》所展開的爭論馬克思又提出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要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要“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這意味著馬克思此時已充分認識到“對象、現(xiàn)實、感性”都是關系存在物,甚至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在其現(xiàn)實性上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對“對象”和“對象性”得到如上看法的前提下,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把“實踐”定位為“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的活動”。正是這樣一種定位,使得引起人們廣泛爭議的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打上了深深的“關系”烙印。也就是說,“實踐”在馬克思那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傳統(tǒng)哲學意義上的實體,而是特指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關系”?!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其含義也就是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關系的。實踐作為活動,是感性的對象性的人的活動,這種活動表征著人與世界的對象性關系。從“全部社會生活”的總體來看,這種對象性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如果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這句話“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以及“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等聯(lián)系起來看的話,就不難發(fā)現(xiàn)“實踐”所包含的這兩方面關系。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踐”在馬克思那里作為“對象性活動”,實質上表征的是總體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這兩種關系的關系。而對于“關系與關系的關系”或“關系的關系”,可以用“關系間性”一詞來指稱。因此“實踐”也就意味著一種總體性的“關系的關系”即“關系間性”。雖然馬克思本人并沒有直接使用過“關系間性”這一術語,但上述分析表明馬克思確實是在“關系與關系的關系”或“關系的關系”的意義上來理解實踐關系的。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高清海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并不是某種新的世界本原的發(fā)現(xiàn)。正如高清海先生所指出的,馬克思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哲學還原論的本體論化的思維方式而確立了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這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把事物、現(xiàn)實、感性、世界理解為人的歷史實踐中不斷生成的存在(也就是關系性的存在)。筆者以為高先生的這種理解是切近馬克思的本意的。

第三十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出發(fā)理解社會利益關系對于馬克思來說,關鍵不在于把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描述的對象去分析其結構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特點,而在于從實踐所表征的關系間性(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兩種關系的關系)出發(fā)去研究實踐活動所實際造成的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條件制約下的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社會的發(fā)展問題。有些學者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了這一點:“關系性的思維方法是馬克思后來對社會關系進行(主要是經(jīng)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所竭力貫徹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關鍵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多重性關系(包含著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心理與物理、自由與必然、必然與偶然等關系)中進行一種辯證的歷史理解,并通過這種理解來獲得對人類歷史的規(guī)律性認識?!瘪R克思實際上把生產(chǎn)力理解為是對總體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表征,把生產(chǎn)關系理解為是對總體性的人與人關系的表征。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關系的關系=關系間性馬克思對許多問題的理解都打上了“關系間性”的烙印。如在馬克思那里,生產(chǎn)方式意味著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關系,商品意味著價值(交換價值只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資本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積累起來的勞動(死勞動)對活勞動的支配關系,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關系是勞動和資本的關系,等等。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關系間性”概念的成立是以承諾“關系”(即“實踐”)的邏輯先在性為前提的。伴隨著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即關系間性的思維方式的建立,馬克思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社會存在的認識。社會存在在馬克思那里開始被理解成關系性的存在,社會存在者被理解成“關系者”即關系的化身、承擔者、表現(xiàn)者。這實際上標志著馬克思對傳統(tǒng)實體存在論的根本性顛覆:把傳統(tǒng)實體存在論所主張的“實體——關系”之間的關系轉換為“關系——關系者”之間的關系,把實體先在性轉換為關系先在性。這一存在論轉換可以理解為一種關系存在論的建立。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經(jīng)濟學手稿(1857-1858年)》的筆記本1中,馬克思寫有一個標題“貴金屬作為貨幣關系的承擔者”,而在標題下面的具體闡述中,馬克思又寫有一句解釋性的話:“……作為貨幣關系的主體,即貨幣關系的化身的貴金屬……”也就是說,貴金屬在馬克思看來就是貨幣關系的主體,就是貨幣關系的承擔者,也就是貨幣關系的化身。這句話的德文是“DieedlenMetallealsTrägerdesGeldverhältnisses”這里Träger可以譯為“承擔者”,它還有運送者、獲得者或者支柱、托架、基座等意。

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正是由于馬克思沒有從實體的意義上去理解“承擔者”,而是把它理解為關系者即關系的化身,因此他才有這樣的說法:“一種特殊的產(chǎn)品(商品)(物質)必須成為當作每一種交換價值的屬性而存在的貨幣的主體。體現(xiàn)這種象征的主體并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被體現(xiàn)著的條件——概念規(guī)定,一定的關系——中包含著對體現(xiàn)者的要求。因此,對于作為貨幣關系的主體,即貨幣關系的化身的貴金屬的研究,決不是像蒲魯東所認為的那樣超出了政治經(jīng)濟學的范圍……”而在傳統(tǒng)哲學看來,“承擔者”作為主體,也就是實體。這就意味著,傳統(tǒng)哲學理解為“實體”的東西,馬克思都把它們理解為了“關系者”即關系的化身。雖然馬克思在晚期的一些文本中仍然繼續(xù)使用“實體”一詞,但含義已經(jīng)同傳統(tǒng)實體存在論的“實體”概念大為不同了。

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實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統(tǒng)計,馬克思至少有682處使用了“實體”概念,其含義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種:一是指稱客觀、現(xiàn)實的存在,如“金是價值的天然實體”,作為勞動資料的“物質實體”。二是指稱事物和現(xiàn)象的本質內涵。如“價值實體”,“勞動這種交換價值的共同社會實體,亦即物化在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三是在法學的意義上使用,指稱“實體法”。如“我又把這第二部分分成關于形式法和實體法的學說;其中關于形式法的學說,應當敘述體系在連貫性和聯(lián)系方面的純粹形式,它的分類和范圍;關于實體法的學說,相反地,則應當敘述體系的內容,說明形式怎樣凝縮在自己內容中。”四是指稱傳統(tǒng)哲學意義上的萬物本原和根基。如“實體是自身原因”,“本原必然是不可分的有形體的實體”,“原子誠然是自然界的實體”,“始原必須獨立地存在,不具備任何特殊的、感性的、物理的性質。它是實體”。前三種含義基本上作中性概念使用,約占全部“實體”用法的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其中,第三種含義主要集中在馬克思早期對法學的研究中。而最后一種含義多出現(xiàn)于馬克思早期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博士論文及其筆記中,約占全部“實體”用法的三分之一,在引介傳統(tǒng)哲學用法的同時多帶批判的意味。上面歸納的第一種和第二種用法就是馬克思特有的以關系存在論為基礎的“實體”概念,實際上就是“關系者”概念的同義語,意指關系的體現(xiàn)者、化身。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人與人的關系:以關系存在論為基礎的生產(chǎn)關系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和關系存在論的建立,使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分析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以此為前提,馬克思在進一步利用以往對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現(xiàn)實批判和對政治經(jīng)濟學文獻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利益關系,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明確區(qū)分開來,提出并確立了“生產(chǎn)關系”理論,以“生產(chǎn)關系”概念專門指稱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相應地,以“生產(chǎn)力”概念專門指稱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生產(chǎn)關系”作為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在以往哲學家那里沒有出現(xiàn)過,是馬克思的獨創(chuàng)。

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生產(chǎn)關系關于馬克思的“生產(chǎn)關系”范疇究竟是何時真正確立起來的,學術界一直有爭議。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物質利益關系的分析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了。但這一時期馬克思對社會物質利益關系的理解尚停留在實體存在論的水平上,也就是他把“市民”理解為某種利益實體,市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實體之間的關系。雖然從形式上看其思想越來越接近“生產(chǎn)關系”范疇了,但實質上與馬克思后來建立在關系存在論基礎上的真正意義上的“生產(chǎn)關系”范疇仍有原則性的界限。而這一真正意義上的“生產(chǎn)關系”范疇則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初步形成,直到《哲學的貧困》中才最后形成的。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生產(chǎn)關系概念的萌芽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是建立在對經(jīng)濟利益的考察基礎上的。1843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那么又如何解剖市民社會呢?馬克思指出,“關于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jīng)濟學。”到《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時,馬克思轉向了經(jīng)濟學的研究,明確意識到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經(jīng)濟關系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chǎn)出他同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chǎn)對象和生產(chǎn)行為的關系,而且生產(chǎn)出其他人同他的生產(chǎn)和他的產(chǎn)品的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痹凇渡袷ゼ易濉分?,馬克思更是直接的多次使用“經(jīng)濟關系”的范疇。而“經(jīng)濟關系”也正是馬克思生產(chǎn)關系的雛形。馬克思指出:“蒲魯東未能用恰當?shù)脑拋肀磉_自己的這個思想?!降日加小钦谓?jīng)濟的觀念,因而還是下面這個事實的異化表現(xiàn):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绷袑幷J為,馬克思這一段表述極具代表性,因為它表明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個“體系”的??梢姡R克思生產(chǎn)關系概念的形成同馬克思對物質利益、異化勞動、財產(chǎn)所有權的考察是密不可分的。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隨著關系存在論的確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初步形成了生產(chǎn)關系的思想。一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提出所有制就是由分工所決定的個人與勞動資料和產(chǎn)品的關系,但又沒有直接把所有制歸結為生產(chǎn)關系,還沒有明確所有制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chǎn)、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經(jīng)濟關系,反而把所有制與生產(chǎn)關系相對舉,認為生產(chǎn)關系與所有制的關系是人們在制造‘生產(chǎn)對象’的直接生產(chǎn)過程中的關系同‘權力’的關系;二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生產(chǎn)關系范疇具有多義性。它有時同生產(chǎn)力的含義相類似,有時又包括人口生產(chǎn)上的社會關系,有時還指直接生產(chǎn)活動中的人們之間的關系;三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生產(chǎn)關系范疇主要是用‘交往形式’的術語表述的,然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交往形式一詞,不僅包括人們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而且還指戰(zhàn)爭、保險公司這樣的事物,其含義類似‘社會關系’。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概念,‘交往形式’接近‘生產(chǎn)關系’,但不等于‘生產(chǎn)關系’。第四十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提出,物質生產(chǎn)“是歷史的發(fā)源地”,人們要想達到“對歷史現(xiàn)實的認識”,就必須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yè)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chǎn)方式”。這里,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生產(chǎn)方式”概念,較明確地指出物質生產(chǎn)對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性作用。在馬克思看來,“生產(chǎn)方式”指的就是“人們用以生產(chǎn)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其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分工”。正是分工的發(fā)展程度反映了所有制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在這一思想認識下,馬克思按照分工的發(fā)展程度把人類歷史上有過的所有制劃分成部落的集體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級的所有制及資產(chǎn)階級所有制等四種。正是在對第三種所有制形式——封建或等級的所有制進行分析當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生產(chǎn)關系”概念。他說:“封建時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地產(chǎn)和束縛于地產(chǎn)上的農奴勞動,另一方面是擁有少量資本并支配著幫工勞動的自身勞動。這兩種所有制的結構都是由狹隘的生產(chǎn)關系——粗陋原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業(yè)式的工業(yè)所決定的?!钡谒氖豁摚参迨?,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生產(chǎn)關系作為經(jīng)濟關系是在人們活動中形成并體現(xiàn)為所有制形式、產(chǎn)品分配形式以及人與人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的思想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更為清楚的揭示出來。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chǎn)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chǎn)關系。”這種關系實際上表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

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四、社會關系:歷史辯證法與唯物史觀在關系存在論基礎上的統(tǒng)一馬克思的辯證法作為“社會關系的邏輯”,揭示的是人類社會關系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在這個意義上,它就是歷史辯證法,因此與唯物史觀是直接合一的。而二者合一的基礎就在于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邏輯先在性的承諾和對社會關系解釋原則的共享。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歷史辯證法就是唯物史觀說明歷史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而唯物史觀則是歷史辯證法的具體的理論展開內容。二者在本來的意義上就是“同一個東西”,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才在邏輯的層面上將二者分開進行闡述。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唯物史觀

對于馬克思哲學的實質,學術界有許多“稱謂”(同時也是定位),如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等等,但各種不同的“稱謂”和定位對“唯物史觀”這一提法均無異議。在我們看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并不是某種封閉或半封閉的體系,而是一種認知、理解和把握、改造現(xiàn)實的思維方法。馬克思在闡發(fā)自己思想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建立或制定一個一勞永逸的敘述體系,因此恩格斯強調:“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而在馬克思本人看來唯物史觀則是一種“一經(jīng)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是一種“唯一科學”的說明歷史的方法。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那么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如何“唯一科學”地說明歷史的呢?對此,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曾經(jīng)明確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經(jīng)常發(fā)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要素隨便配搭起來的一種什么東西),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chǎn)關系,必須研究該社會形態(tài)的活動規(guī)律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直接指認了“社會關系”是唯物史觀賴以“唯一科學”地說明社會歷史的解釋原則。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將作為說明社會歷史的“唯一科學”的方法的唯物史觀表述為:“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chǎn)出發(fā)來考察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過程,并把與該生產(chǎn)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chǎn)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chǎn)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