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_第1頁
XX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_第2頁
XX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_第3頁
XX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_第4頁
XX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區(qū)××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報告

××區(qū)不僅是北京市第一人口大區(qū),也是北京市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區(qū),該區(qū)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16.9%。隨著低生育率的穩(wěn)定和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該區(qū)人口老齡化在進一步加速。老年人口的激增,給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深刻的影響,一些過去并不突出的問題現在開始凸現出來,如養(yǎng)老保障、醫(yī)療保障、老年生活照料、社區(qū)為老服務、老年人力資源開發(fā)等?!侗本┦小笆濉睍r期老齡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目前,北京市已進入人口老齡化迅速發(fā)展時期;要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和具有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展研究,為發(fā)展老齡事業(yè)和解決老齡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依據。在“三個代表”的指導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氛圍中,××區(qū)面對老年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如何未雨綢繆,有針對性地解決老年人的各種問題,提高本區(qū)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保持人口、經濟、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已擺上了議事日程。

××街道位于××區(qū)西北部,與西城、東城、海淀三區(qū)交界,在該地區(qū)常住的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2004年為13012人,占本地區(qū)總人口的18%,目前,××街道老年人口已達到13500人,約占該地區(qū)人口總數的20%。老年人問題已經成為××街道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之一。對××街道老年人問題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本街道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fā)展,更快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有利于為××區(qū)在解決老齡問題方面提供科學的政策依據。

一、老年人的基本狀況及增長趨勢

1.

老年人的基本狀況

為了摸清老年人的基本狀況,找準老年人的需求,更好的開展為老服務,××街道計生辦于2005年4月開始在本街道進行《××街道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調查》,該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抽查了500名60歲及以上的老人,調查地點分布在黃寺、裕民路、安華里、安華西里、××里和××西里6個社區(qū)居委會。同時,為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狀況,2005年4月25日在本街道召集了各方面的老人代表30多人進行了座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調查,在性別上,男性有205人,占調查總體的41%,女性295人,占調查總體的59%,性別比為69。

老年人的平均年齡為68.3歲,最大的92歲,標準差為5.89歲。其中,60-69歲的老人為323人,占調查總體的64.6%,70-79歲的為153人,占調查總體的30.6%,80歲以上的24人,占調查總體的4.8%。

表1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狀況

人數

百分比

沒上過學

24

4.8

掃盲班

18

3.6

2

0.4

102

20.5

152

30.6

高中/中專

118

23.7

大專及以上

81

16.3

497

100

老年人整體文化程度較高。調查顯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為146人,占調查總體的29.3%,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為152人,占調查總體的30.6%,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比例為40%,占調查總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這說明,在××街道,老年人整體的文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老年人較好的受教育狀況為社區(qū)工作開展準備了較好的條件。

表2

老年人的婚姻狀態(tài)

人數

百分比

有偶同居

384

77.0

有偶分居

8

1.6

2

0.4

104

20.8

1

0.2

499

100

在××街道,老年人的婚姻狀況是非常穩(wěn)定的。調查發(fā)現,以有偶同居的老人居多,比例為77%,占調查總體的大部分,其次是喪偶老人,為104人,占調查總體的20.8%,離婚、未婚和有偶分居的老人極少。

總體上老年人喪偶的時間較短。調查發(fā)現,喪偶老人的平均喪偶時間為9.3年,其中,喪偶5年以下的占49.5%,喪偶6-10年的占22.3%,喪偶11年以上的占28.2%。對于老人來講,老伴是他們經濟上的支持者,生活上的照料者,感情上的慰藉者,失去了老伴,對于老人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喪偶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和有偶老人相比,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特征和需求,因此,這對社區(qū)的工作來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政治面貌上,黨員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分析顯示,在調查的500人當中,黨員有237人,占調查總體的48.4%,群眾250人,占調查總體的51%,民主黨派人士很少,比例還不到1%。我們知道,黨員是“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他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街道的老人中有這么大比例的黨員,無疑為以后的社區(qū)工展開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表3

老年人以前工作單位狀況

人數

百分比

黨政軍機關

27

5.4

科研/事業(yè)單位

87

17.5

國有企業(yè)

303

61.1

集體企業(yè)

47

9.5

聯營經濟

2

0.4

3

0.6

沒有工作

15

3.0

12

2.4

496

100

絕大部分老人以前在國有單位工作。調查發(fā)現,絕大部分老人以前都有工作,沒有工作的老人的比例非常低,僅僅占調查總體的3%。在以前有工作的老人中,他們大部分在國有企業(yè)工作,比例為61.1%,其次是科研/事業(yè)單位,比例為17.5%,再次是集體企業(yè),比例為9.5%,在其他類單位工作的比例比較低。隨著國有企業(yè)的改制以及老年人福利的社會化,對于大部分以前在企業(yè)工作過的老人來講,受到的影響也最大。如何解決這么多老人的福利問題,使他們能夠安全、安詳的度過晚年,不僅給街道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退休老人占絕大部分。調查發(fā)現,退休的老人有434人,占調查總體的88.4%,其次是離休人員,為27人,占調查總體的5.5%,從未工作、現仍然在單位工作的比例非常低,占3.3%。

在居住時間上,絕大部分老年人在該街道居住的時間都比較長。分析顯示,老年人平均在街道居住了17.7年,最短為1年,最長的為79年,標準差為8.09年,其中,在街道居住10年以下的老人有53人,比例為10.7%,居住11-20年的有364人,占73.4%,居住21年以上的有79人,占15.9%。其實,對于一個社區(qū)來講,她的“靈魂”就是活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而這些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有共同的亞文化為基礎。在××街道,絕大部分老人都是該地區(qū)的老居民,這樣,他們相互比較熟悉,并且對社區(qū)也會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為以后的社區(qū)工作開展打下了較好的思想基礎。

表4

老年人的子女數狀況

子女數

人數

百分比

0

2

.4

1

72

14.4

2

204

40.8

3

128

25.6

4

61

12.2

5

18

3.6

6

6

1.2

7

8

1.6

8

1

0.2

合計

500

100

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平均有子女2.6人,最多的為8個,標準差為1.24個。分析顯示,老年人平均有兒子1.3人,女兒1.3人。其中,沒有子女的老人為2人,占調查總體的0.4%,比例很低,獨生子女的老人有

72人,占調查總體的14.4%,大部分老人都有2-3個子女,其比例之和為66.4%,占調查總體的三分之二。而有4個及以上子女的老人的比例比較低,為18.8%。我們知道,在城市,老年人的經濟供養(yǎng)主要依靠養(yǎng)老保障金,但是,在精神慰藉上,子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街道,沒有子女的老人很少,因此,在精神慰藉上,對于目前的老人來講,還不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表5

距離老人最近的子女狀況

人數

百分比

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246

49.4

同一居委會

56

11.2

同一街道

14

2.8

同一區(qū)

57

11.4

在北京

112

22.5

在北京外

13

2.6

合計

498

100

在子女和老人的居住距離上,絕大部分老人和子女之間的距離都比較近。調查發(fā)現,在和老人居住最近的子女中,有近一半的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起,比例為49.4%,和老人居住在同一居委會的比例為11.2%,

居住在同一區(qū)的比例為11.4%,居住在北京市的比例為22.5%,其他類型的比例很少。

另外,調查發(fā)現,有子女在北京市以外工作的老人的比例比較低,不到10%。這說明,在××街道,有子女在身邊的老人還是比較多的,在目前社會養(yǎng)老不足的情況下,老年人家庭養(yǎng)老的人力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

在子女的經濟狀況上,調查發(fā)現,子女夠用有余的比例為17.2%,大致夠用的為75.2%,有些困難的為36%,十分困難的為9.4%。這說明,在××街道,老年人子女的經濟狀況總體上并不好。

2.

××街道未來20年60歲老人的增長狀況

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未來老年人的規(guī)模取決于當前存活者的死亡概率,本文以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統計的死亡率數據,計算每一歲的死亡概率,通過死亡概率來計算未來20年中每年××街道進入60歲的老年人數。

分析顯示,未來××街道每年進入60歲的老年人數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特別是在2011年以后,每年進入60歲的老人數都在1000人以上,一直持續(xù)到2024年。對于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有13500人的××街道來講,這樣的增長趨勢,給街道的工作會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社會轉型的時期,更是如此。

表6

××街道未來每年進入60歲的老人數量

年代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人數

832

840

796

756

840

929

1023

1207

1241

1381

1431

年代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人數

1419

1528

1234

1183

1250

1076

1481

1860

1326

969

圖1

小結:

總體上,在××街道,老年人規(guī)模比較大,以低齡老人為主,他們的文化程度較高,婚姻穩(wěn)定,喪偶老人比例較大。絕大部分老人以前都有工作,在××街道居住的時間長,黨員的比例較高。

二、老年人的居住狀況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一中國特色的養(yǎng)老形式是必須建立在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礎上,否則就談不上老人的更高層次需求。而在衣食住行之中,老人的住房條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它將決定老年人的養(yǎng)老方式、晚年生活以及與家庭、鄰里、社會和環(huán)境的關系,因此,研究老人問題首先應從居住條件入手。老年人住房的數量(面積)和質量對決定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住房條件,不僅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表7

老年人所在的戶型

頻數

百分比

一代戶

197

39.5

二代戶

136

27.3

三代戶

165

33.1

四代及以上戶

1

0.2

499

100

在××街道,老年人的戶型多以小家庭為主。調查顯示,老年人的戶型以一代戶和三代戶居多,其比例分別為39.5%和33.1%,

二代戶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為27.3%。大家庭的比例更少,還不到1%。

表8

老年人的具體居住方式

具體居住方式

頻數

百分比

自己或與配偶一起居住

187

38.2

與子輩一起居住

110

22.5

與孫輩一起居住

20

4.0

與子輩、孫輩一起居住

156

31.8

17

3.5

490

100

在具體的居住方式上,老年人多單獨居住。老年人單獨或者和配偶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為38.2%,其次是三代的直系家庭,比例為31.8%,再次是和子輩一起居住,比例為22.5%,和孫輩在一起居住的比例比較低,占4%。調查發(fā)現,由于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愛好等一些方面的不同,老年人總體上還是喜歡單獨或者和配偶一起居住,但是,在城市,由于房子的問題,也還有一些老人不得不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表9

老年人是否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的狀況

頻數

百分比

愿意

171

35.5

無所謂

172

35.7

不愿意

139

28.8

合計

482

100

在是否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上,老年人的態(tài)度表現比較分散。在被調查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是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例為35.5%,不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例為28.8%。還有35.7%的老人無所謂。調查發(fā)現,是否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和老年人的婚姻狀態(tài)和受教育程度有關,喪偶老人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高于有偶老人,教育文化程度越高,越不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另一方面,分析也顯示,老年人是否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和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性別沒有關系。喪偶老人作為老年人當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心理、生活等方面與有偶老人不同,一般來講,在生活照料、經濟供養(yǎng)、精神慰藉上,他們對子女的依賴更大,因此,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較高。在本次的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總體上老年人是喜歡自己有一個單獨的空間,然后在數量的基礎上去追求居住的質量,但是,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人來說,他們的收入也比較低,導致他們沒有條件和能力單獨居住,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人,一般說來,他們的收入也較高,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條件和更大的能力讓自己單獨居住。

表10

婚姻狀況與老年人居住意愿

愿意

無所謂

不愿意

合計

有偶老人

(378)

30.4

37.3

32.3

100

喪偶老人(

100)

55.0

28.0

17.0

100

sig=0.000

表11

受教育程度與老年人居住意愿

愿意

無所謂

不愿意合計

小學以下(141)

46.8

31.2

22.0

100

中(144)

36.1

35.4

28.5

100

高中以上(195)

27.2

39.0

33.8

100

sig=0.000

專欄:老年人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看法

老人1:老人有自己的愛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

老人2:大多老人喜歡單獨居住,因為和子女的生活習慣不一樣。

老人3:和子女分開住,離得遠一點好,這樣,各自都有自己單獨的空間。

對于城市的老人來講,他們居住的樓層高度、住房的數量和質量狀況,對他們的生活有著顯著的影響。在這里,對于住房的數量,用老人是否有自己單獨的房間代替,對于老年人住房的質量用老年人家庭中的設施來代替。

表12

老年人是否有單獨居住的房間

頻數

百分比

376

76.9

沒有

113

23.1

合計

489

100

在××街道,老人在住房的數量上還是比較好的。調查發(fā)現,大部分老人是有自己獨立居住的房間,比例為76.9%,而沒有單獨房間的老年人的比例為23.1%。

表13

老年人的住房狀況

頻數

百分比

6層及以下樓房

325

65.0

7層以上樓房

171

34.2

平房

2

0.4

其它

2

0.4

合計

500

100

在居住的高度上,大部分老人居住的樓房層數較低。調查發(fā)現,居住在六層以下樓房的老人比例為65%,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居住在七層以上的老人還占三分之一以上,比例為34.2%。居住在平房和其他類住房的老人的比例很低,還不到1%。調查發(fā)現,絕大部分老人都是該地區(qū)的老居民,他們大多居住在以前的舊樓房,服務設施比較簡陋,有電梯的樓房也較少,因此,如果樓層太高,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更是如此。

老年人總體上住房的質量較好。調查發(fā)現,在自來水、煤氣/天然氣、廁所、洗澡設備、電話、廚房等方面,老年人家庭中擁有率都在90%以上,并且絕大部分都是家庭單獨使用,家庭中沒有這些設備的比例非常低。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街道,老年人家庭中安裝緊急呼叫裝置的比例很低,還不到1%。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老年人子女的經濟狀況是不太好的,這樣,為了生存和生活,子女要面臨巨大的就業(yè)壓力。這樣,子女每天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非常少,并且,我們還看到,在××街道還有近10%的老人的子女外出,不在老人的身邊,這樣,一旦身體健康較差的老人發(fā)生緊急情況,他們就無法和外界聯系,其人身安全就會遭到威脅,而為老年人安裝緊急呼叫裝置,就可以方便他們和外界聯系,相應的也會減少老年人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表14

老年人家庭設施狀況

自來水

煤氣/天然氣

廁所

洗澡設備

電話

廚房

緊急呼叫裝置

0.2

4.6

4

99.2

幾家合用

1

0.8

1

0.6

0.6

0.8

單獨使用

99

99.2

98.8

94.8

95.4

99.2

0.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15

老年人對住房滿意程度的狀況

頻數

百分比

很不滿意

30

6.0

不太滿意

134

26.9

160

32.1

比較滿意

152

30.5

非常滿意

22

4.4

拒絕回答

1

0.2

499

100

在老人對住房滿意度上,調查發(fā)現,××街道的老年人的住房還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分析顯示,對住房滿意的老人為三分之一左右,比例為34.9%(包括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兩類),同時,也還有近32.9%的老人對住房感到不滿意,幾乎也是三分之一。

表16

老年人對房子不滿意的原因

第一位原因

第二位原因

頻數百分比

頻數

百分比

使用面積小

110

62.5

15

11.0

朝向不好光線不足

23

13.1

30

22.1

樓層太高

10

5.7

12

8.8

交通不方便

4

2.9

室內生活設施不全

7

5.1

社區(qū)內設施不完備

4

2.3

7

5.1

環(huán)境太差

7

4.0

18

13.2

沒有單獨使用的房間

4

2.3

10

7.4

與子女同住,不方便

15

8.5

27

19.9

3

1.7

6

4.4

176

100.0

136

100

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對住房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使用面積小、朝向不好、和子女一起居住、不方便和住房的環(huán)境太差。如在老人對住房不滿意的第一位原因上,老年人覺得使用面積小的比例為62.5%,其次是住房的光線不好,比例為13.1%。在第二位原因上,老年人覺得和子女一起居住不方便的比例為19.9%。

專欄:老年人對住房的看法

老人1:現在企業(yè)不景氣,子女沒有住房,這樣,就來其父母家,導致父母的住房面積減少。

老人2:大多數老人是愿意單獨居住的,但是,想獨立沒有條件。

老人3:老年人大多想單獨居住,在這個基礎上,再想擴大自己居住的面積,這樣更好。

小結:

在××街道,老年人的戶型多以小家庭為主,單獨居住的較多。老年人的住房條件較好,但是,也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

三、老年人的經濟狀況

經濟對于老年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經濟狀況好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老年人的消費水平及生活滿意度的高低。2002年,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召開的第二次世界老齡大會上提出了積極老齡化1,其中的一個戰(zhàn)略轉變就是以“需要為基礎”變?yōu)椤耙詸嗬麨榛A”,承認人們在增齡的過程中,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享有機會平等的權利。而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權,是積極老齡化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沒有經濟保障,生活便成為一句空話。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提出了“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其中,老有所養(yǎng)占有重要地位,只有老有所養(yǎng),才能保障老年人晚年的身體健康,因為老年人在晚年時患病率較高,需要更多的錢來治療,并且,老有所養(yǎng)是老有所為、老有所學及老有所樂的條件和基礎??梢哉f,只有做到老有所養(yǎng),老年人才能過著一種安全而有尊嚴的生活。

表17

老年人的經濟狀況

頻數

百分比

夠用有余

71

14.2

大致夠用

327

65.4

有些困難

91

18.2

十分困難

11

2.2

合計

500

100

××街道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總體上表現為大致夠用。調查發(fā)現,有65.4%的老年人感到經濟狀況是大致夠用,占了近三分之二,感到經濟狀況夠用有余的老人比例為14.2%,而有些困難的比例為18.2%,十分困難的比例為2.2%,有些困難和十分困難的老人占20.4%,是調查總體的五分之一。這說明,該地區(qū)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總體上還比較好。

老人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國家的養(yǎng)老保障、子女資助。調查發(fā)現,老人的第一收入主要是離退休金/養(yǎng)老補貼,比例為93.8%,占了絕大部分,其次是子女資助,比例為2.6%。在老人的第二收入來源上,第一位的是子女資助,比例為57.1%,其次是配偶的提供,比例為27.9%。在老年人的第三位收入來源上,第一位的是其他收入,比例為14%,其次是子女資助,比例為12.8%。從這里我們看到,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來自他們離退休金/養(yǎng)老補貼,其次是子女的資助,而依靠親友資助和配偶提供的比例很低。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該地區(qū)的老人絕大部分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工作,沒有工作的比例僅為3.1%。同時,我們也看到,子女在老年人的經濟供養(yǎng)中還起著一定的作用。

表18

老年人的收入來源分析

第一位收入來

第二位收入來源第三位收入來源

頻數

百分比

頻數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離退休金/養(yǎng)老補貼

469

93.8

2

2.3

社會救濟/救助

1

0.2

8

5.4

配偶提供

9

1.8

41

27.9

3

3.5

撫恤金

1

0.7

離退休后的收入

2

0.4

4

2.7

2

2.3

子女資助

13

2.6

84

57.1

11

12.8

親友資助

1

0.7

6

7.0

金融投資

1

1.2

未離退休工資

2

0.4

2

2.3

房屋出租收入

1

0.7

4

0.8

7

4.8

12

14.0

500

100

147

100

86

100

表19

老年人子女資助狀況

頻數

百分比

從來沒有

101

20.5

偶爾

155

31.4

有時

152

30.8

經常

82

16.6

沒有子女

3

0.6

合計

493

100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子女在老年人的經濟供養(yǎng)上,還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調查發(fā)現,絕大部分子女在經濟上都供養(yǎng)父母。分析顯示,從來沒有給父母經濟資助的比例為20.5%,給父母資助的占78.8%(包括偶爾資助、有時資助和經常資助三類)。這說明,××街道的老年人雖然有退休金/養(yǎng)老補貼,但子女還是在經濟上給老年人以幫助,顯示了老年人和子女的關系在總體上還是比較和諧的。

表20

老年人購買保險狀況

頻數

百分比

人壽保險

13

2.7

醫(yī)療保險

36

7.4

意外傷害保

1

0.2

財產險

1

0.2

436

89.5

487

100

對于老年人來講,購買養(yǎng)老保險,是增強老年人自養(yǎng)的一種有效途徑。調查發(fā)現,在××街道,老年人購買保險的比例很低,絕大部分老人沒有購買保險。分析顯示,有近90%的老人沒有購買保險。在購買保險的老年人中,人壽保險和醫(yī)療保險是他們的首選,二者之和為11.1%。其他種類的保險的比例極低。

表21

老年人多余的錢花銷狀況

頻數

百分比

改善伙食

107

26.0

添置衣物

4

1.0

購買營養(yǎng)品/健身器材

37

9.0

健身/旅游

32

7.8

儲蓄養(yǎng)老

169

41.1

留給子女

20

4.9

進養(yǎng)老服務機構

1

0.2

捐獻社會

2

0.5

5

1.2

補貼孫子女

21

5.1

買文化娛樂用品

1

0.2

12

2.9

411

100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也有一些老年人在經濟上是夠用有余的,那么,對于老年人多余的錢的消費狀況,也是本次調查的重點之一。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多余的錢主要是用來儲蓄養(yǎng)老,比例為41.1%,其次是改善伙食,比例為26%,第三位是買營養(yǎng)品和健身器材,比例還不到10%。因此,我們看到,老年人對于自己多余錢的處理,主要還是在個人儲蓄上,真正用來購物的比例很低。這說明,一方面,在“低工資,高就業(yè)”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他們對自己的養(yǎng)老還是非常擔心的;另一方面,在老年人目前的經濟狀況下,發(fā)展老年產業(yè)的基礎還不存在。因為老年人收入比較低,老年人的消費還沒有真正的啟動。

表22

老年人經濟狀況滿意程度

頻數

百分比

很不滿意

34

6.8

不太滿意

125

25.1

一般

193

38.7

比較滿意

137

27.5

非常滿意

9

1.8

不清楚

1

0.2

合計

499

100

老年人對目前的經濟狀況還是比較滿意的。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對自己經濟狀況比較滿意的比例為27.5%,非常滿意的比例為1.8%,一般的為38.7%,三者之和為70.6%。

專欄:老年人對收入的看法

老人1:現在從事業(yè)單位退休的職工,退休金在不斷的上漲,可是,從企業(yè)退休的工人,要么沒有漲,要么漲得很少。

老人2:在事業(yè)單位,絕大所數退休人員有醫(yī)療補充保險,但是在企業(yè),絕大多數不給上。

老人3:現在的物價不斷的上漲,但是,退休金幾乎沒有變化,即使變化了,也跟不上物價的上漲。

小結:

在經濟上,老年人的總體狀況還處在一種“溫飽”階段,他們在經濟上沒有太多的剩余,購買養(yǎng)老保險的老人比例很低,收入主要依靠離退休金和子女的資助。老年產業(yè)的啟動還為時尚早。

四、老年人的健康、精神狀況

1.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對健康老齡做了如下的定義:“健康老齡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tài)?!?987年5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世界衛(wèi)生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從廣泛的涵義上理解就是“健康老齡化,應包括老年人個體健康、老年人群體的整體健康和人文環(huán)境健康三個主要方面?!笨梢哉f,健康老齡化的著眼點是老年群體的健康,但是要實現群體的健康長壽,基礎是每個老年人個體的健康長壽。老年人個體健康長壽,應體現在老年期健康歲月的延長,在生命晚期,傷殘和功能喪失的時間很短,晚年生活積極而有意義,也就是生活質量的提高。

表23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頻數

百分比

24

4.8

比較差

119

23.8

264

52.8

比較健康

84

16.8

非常健康

9

1.8

500

100

在本次調查中,讓老年人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總體上并不容樂觀。調查發(fā)現,老年人身體非常健康的比例還不到2%,比較健康的比例為16.8%,身體狀況比較差的比例為23.8%,很差的比例為4.8%。這說明,在××街道,老年人整體上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健康的少,不健康的多?!吧眢w是革命的本錢”,老人沒有一個好的身體,不僅會給子女增加照料的負擔,還會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無疑也會給社會保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表24

老年人對付小病的方法

頻數

百分比

市級醫(yī)院

109

21.9

區(qū)級醫(yī)院

78

15.7

社區(qū)保健站

65

13.1

自己買點藥對付

175

35.1

不去看病

66

13.3

其他

5

1.0

合計

498

100

老年人身體不好,不僅影響老年人的活動,而且還容易導致生病。生病對老年人來說,不僅使他們喪失了活動能力,有時還需要一大筆錢來治療,這往往是導致老年人及其家庭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收入很低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得了小病(老年人自己的感覺界定)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是自己買點藥對付,還有13.3%的老年人不去看病,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到市級醫(yī)院和區(qū)級醫(yī)院看病的老人比例只有21.9%和15.7%。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老人以前都是在企業(yè)工作,隨著企業(yè)的改制、破產和變化,老年人的退休金受到了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收入在整個社會收入中,處于弱勢地位,這種狀況影響了老年人在得病之后看病的機會。

表25

老年人是否得過大病狀況

頻數

百分比

374

75.7

得過大病

120

24.3

494

100

調查還發(fā)現,在過去的一年中,有24.3%的老人得過大?。ɡ夏耆俗约旱母杏X界定)。沒有得過大病的老人比例為75.5%。在交談中,我們經常聽到老年人講:“人老了,最害怕的事是生病,尤其是生了大病”,也有老人講:“人老了,沒有什么都還可以,就怕有(大)病”。正如上面的分析所指出,老年人得了大病,會給老年人自己和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老年人要經受疾病的折磨,子女也不得不擠出工作時間來照料父母,這時,有錢還好,如果沒有錢治病,對老人和家庭都是一個極大的痛苦和煎熬。

表26

得了大病能否住院的情況

頻數

百分比

112

72

不能夠

44

28.0

157

100

老年人生病之后,大部分都能夠住院。調查發(fā)現,老年人得了大病之后,能夠住上醫(yī)院的比例為72%,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生病的老人當中,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不能住院。這些人,往往是生活上需要救助的人,是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表27

老年人不能夠住院的原因分析

頻數

百分比

沒有錢

36

70.6

醫(yī)院沒有病床

1

2.0

住院沒有人陪護

1

2.0

不習慣住院生活

7

13.6

6

11.8

51

100

老年人不能夠住院的主要原因為經濟上的困難。調查發(fā)現,因為沒有錢而不能住院的老人占樣本的70.6%,

而其他如醫(yī)院沒有病床、住院沒有人陪護等原因的比例非常低。這說明,一方面,隨著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在住院方面,只要經濟上允許,都是能夠得到滿足的;另一方面,雖然醫(yī)療條件改善了,但是老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成為他們看病住院的最大制約因素。

表28

老年人醫(yī)療費的支付方式

頻數

百分比

公費醫(yī)療

114

22.9

32

6.4

大病統籌

321

64.6

商業(yè)保險

6

1.2

合作醫(yī)療

3

.6

21

4.2

497

100

在老年人醫(yī)療費的支付方式上,大部分是以社會保險來支付。調查發(fā)現,老年人醫(yī)療費的支付方式主要是大病統籌,比例為64.6%,其次是公費醫(yī)療,比例為22.9%,第三是自費,比例為6.4%。

從表面上看,老年人生病之后,社會保險的支付占了絕大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福利的社會化以及單位的變化,這些社會保險在老年人的醫(yī)療費中只是“杯水車薪”,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過去,由于實行“高就業(yè),低工資”,老年人在經濟上基本上沒有什么儲蓄。另外,調查顯示,在老年人的醫(yī)療費中依靠商業(yè)保險的比例極少,僅為1.2%。這說明,在過去曾對社會做過貢獻的這些老人,在年輕時候,把整個青春都貢獻給國家,自己的積累非常少,一旦他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如果沒有社會的幫助,他們就會很快成為社會的困難群體。

表29

老年人最擔心的事情比較

頻數

百分比

沒有生活費來源

12

2.4

生病沒有錢治療

184

37.3

需要的時候沒有人侍候

68

13.8

子女不孝順

4

0.8

離退休后生活無法保障

52

10.5

子女下崗

118

23.9

55

11.2

493

100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對老年人目前最擔心的事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經濟上的困難仍然是老年人最為擔心的問題,其次才是老年人的照料問題。如老年人擔心生病之后沒有錢治療的比例為37.3%,擔心子女下崗的比例為23.9%,擔心離退休之后沒有生活保障的比例為10.5%,而這三個方面都與經濟有關,其總和達到74.1%,占了大部分。另外,在擔心需要時沒有人侍候的比例為13.8%。

表30

老年人看病時遇到的困難

頻數

百分比

經濟困難

179

35.9

行動不方便

25

5.0

交通不方便

22

4.4

手續(xù)太繁瑣

142

28.5

沒有人陪同

10

2.0

醫(yī)院的服務質量太差

12

2.4

附近沒有好醫(yī)院

15

3.0

沒有困難

83

16.7

10

2.0

498

100

由于年紀大了,身體在各個方面已無法和年輕的時候相比,因此,生病、看病的機會也就相應的增多了。調查發(fā)現,老年人看病沒有困難的比例為16.7%,在有困難的老人中,經濟困難是第一位的,比例為35.9%,其次是手續(xù)太繁瑣,比例近三分之一,再次是行動和交通不方便。在這里,我們看到,老人看病除了經濟上的困難之外,還有手續(xù)上的繁瑣。因此,對于老人來講,一方面,要增強他們的經濟能力,讓他們共享社會成果,另一方面,要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看病手續(xù),并在各個方面實行老人優(yōu)先。

表31

老年人對社區(qū)增加保健站的態(tài)度

頻數

百分比

很不愿意

2

.4

48

9.6

122

24.4

300

60.1

十分愿意

9

1.8

18

3.6

499

1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社區(qū)成立社區(qū)保健站,對老人的一般疾病進行防治和護理,是一種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在國外,每個社區(qū)都有社區(qū)醫(yī)院,在醫(yī)院里,有全科醫(yī)生,為本社區(qū)的人員提供醫(yī)療服務。本次調查發(fā)現,大部分老年人對社區(qū)成立保健站持贊成態(tài)度的,十分愿意的比例為1.8%,愿意的比例為60.1%,二者之和為61.9%。而不愿意的才十分之一(包括很不愿意和不愿意兩類)。

表32

老年人不愿意的原因

頻數

百分比

有合同醫(yī)院

30

41.7

服務質量不好

7

9.7

看病不能報銷

33

45.8

2

2.8

72

100

調查發(fā)現,在不愿意成立社區(qū)保健站的老人中,主要是因為自己有合同醫(yī)院,占41.7%,另外是因為看病之后不能報銷,占45.8%。因此,我們看到,這些老年人不同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客觀因素造成的,并非是來自他們的主觀愿望。這說明,從根本上來講,絕大部分老人是愿意成立社區(qū)保健站的。

表33

老年人對醫(yī)療發(fā)展的態(tài)度

頻數

百分比

定點看病醫(yī)院

102

20.5

老年人??崎T診

162

32.5

老年人看病有優(yōu)先

181

36.3

開設老年人病床

34

6.8

19

3.8

498

100

針對目前老年人看病的狀況,本次設置了“對于醫(yī)療方面的問題,您覺得下面哪個最有必要?”這一問題,結果顯示,老年人希望實行老年人看病優(yōu)先的比例最高,為36.3%,其次是主張設立老年人專科門診,比例為32.5%,第三是希望設立定點看病醫(yī)院,比例為20.5%,其他方面的比例很少。

2.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狀況

健康老齡化,不僅僅是指老年人的身體在生理上的健康沒有病,其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包括在內。美國著名的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H.Mslow)從滿足需求的角度把人類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5個層次。人們在低層次上滿足之后,開始向高一級的需求轉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雖然老年人在總體上收入還比較低,但是,和過去相比,已經是好多了,絕大部分老年人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注重精神上的需求,開始了由物質到精神的轉化。

表34

老年人孤獨狀況分析

頻數

百分比

經常孤獨

16

3.2

有時孤獨

92

18.4

354

70.8

38

7.6

500

100

調查發(fā)現,××街道的老年人總體上是不孤獨的,比例為70.8%,

經常孤獨的比例僅為3.2%,有時感到孤獨的比例為18.4%,二者之和為21.6%,占調查總體的五分之一左右。

從老年人的訴說對象上看,我們發(fā)現,老年人在有不順心的時候,第一訴說對象主要是配偶、子女和老同事/朋友,比例分別為65.1%、22%和6.8%,第二訴說人主要是子女、老同事/朋友和親戚朋友,其比例分別為55.4%、20.7%和11.5%,第三訴說對象主要是老同事/朋友、親戚朋友和居委會人員,其比例分別為29.5%、29.5%和13.1%。我們看到,當老年人有不順心的時候,他們訴說的主要對象是按照與自己關系的遠近排列的,首先是自己的配偶,其次是子女,第三是老朋友/老同事,第四才是居委會的人員。

表35

老年人的訴說對象比較

第一訴說人

第二訴說人

第三訴說人

頻數

百分比

頻數

百分比

頻數

百分比

325

65.1

17

4.1

4

1.5

110

22.0

227

55.4

20

7.3

老同事/朋友

34

6.8

85

20.7

81

29.5

親戚/鄰居

9

1.8

47

11.5

81

29.5

原單位人員

2

0.4

1

0.2

7

2.5

保姆/小時工

1

0.2

居委會人員

2

0.4

15

3.7

36

13.1

社區(qū)服務機構

1

0.2

0.0

4

1.5

沒有任何人

11

2.2

4

1.0

1

.4

5

1.0

7

1.7

15

5.5

499

100

410

100

275

100

從前面的分析看出,××街道有20.8%的老年人喪偶,還有近十分之一的老人有子女在北京市以外工作,對于這些老年人來講,他們在不順心的時候,沒有訴說的對象,是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的,因此,在解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社區(qū)應該首先考慮這些老年人。

小結: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fā)現,××街道老年人在健康上是不容樂觀的。老年人生病之后,因為經濟上的原因,還有近三分之一得不能進醫(yī)院看病。年老之后,經濟上的困難和生活照料問題是他們最為擔心的事情。在精神慰藉上,總體上又孤獨感的老人比較少。

五、老年人休閑及社區(qū)為老服務狀況

1.

老年人休閑狀況

參加社區(qū)休閑活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產物,它不僅與產業(yè)和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我們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參加社區(qū)休閑活動不僅標志著人們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也標志著人們從滿足現實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轉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對于老人來講,參加社區(qū)休閑活動對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以及對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美國老年學家N.R.霍曼

和H.A.基亞克認為,老年人參加休閑活動,不會使他們喪失自信心,也不會使他們受到精神的創(chuàng)傷,并且,休閑活動在晚年生活中可以取代勞動角色并使個人感到滿意,參加休閑活動還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與其他人的聯系,給個人的打算和能力提供新的源泉以取代已經失去的源泉,休閑活動還與老年人的幸福感之間有著積極的聯系。因此,研究老年人的休閑是十分重要的。

老年人總體上對娛樂活動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