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設計演繹 當代建筑思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_第1頁
建筑的設計演繹 當代建筑思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_第2頁
建筑的設計演繹 當代建筑思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_第3頁
建筑的設計演繹 當代建筑思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_第4頁
建筑的設計演繹 當代建筑思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論文課程名稱:當代建筑思潮論文名稱:建筑的設計演繹學年學期:2021-2021學年第1學期任課教師:班級名稱:學生學號:學生姓名:建筑的設計演繹——當代建筑思潮摘要:

設計產(chǎn)生以來,人們無時不刻不在探索新的設計,但在這些過程中,僅有少數(shù)人的行為或成果成為“流派”,因為它們首先意識到了發(fā)展方向并作出了順應潮流的探索。開放與交流帶來了世界的一體化,也帶來了更多建筑新技術及新設計。這些以新材料、新思想、新設計為主的建筑已席卷全球,“High-Tech”以新技術,在功能、形式上表現(xiàn)建造者的愿望見長,逐漸成為建筑師們的主要技法。關鍵詞:建筑思潮;“High-Tech”;未來體系;設計演繹建筑設計產(chǎn)生以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探索新的設計,但在這些過程中,僅有少數(shù)人的行為或成果成為“流派”。因為他們首先意識到了發(fā)展方向并作出了順應潮流的探索。當“雅典主義”和“粗野主義”的論證還在進行時,另有一些建筑師雖然也在論爭的邊緣,但并沒有投身進去,而是從其他方向對現(xiàn)代建筑進行了探索。最突出的就是所謂“High-Tech”風格。密斯曾說過:“當技術實現(xiàn)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華為藝術?!边@段名言似乎是把技術等同于藝術了。其實,應該說,這里所展示的正是建筑藝術的又一個新的流派,一個建立在高技術上的建筑藝術流派。一、“High-Tech”簡介形式上的高技派(High-Tech)亦稱“重技派”。突出當代工業(yè)技術成就,并在建筑形體和室內環(huán)境設計中加以炫耀,崇尚“機械美”,在室內暴露梁板、網(wǎng)架等結構構件以及風管、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廣義的高技派包括各種利用最新技術,以達到各種設計、生態(tài)、使用要求的建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強鋼、硬鋁、塑料和各種化學制品來制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筑;強調系統(tǒng)設計(SystematicPlanning)和參數(shù)設計(ParametricPlanning);主張采用與表現(xiàn)預制裝配化標準構件。(2)認為功能可變,結構不變。表現(xiàn)技術的合理性和空是的靈活性既能適應多功能需要又能達到機器美學效果。這類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3)強調新時代的審美觀應該考慮技術的決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業(yè)技術接近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的美學觀,使人們容易接受并產(chǎn)生愉悅。二、設計演繹High-Tech的代表之一是老沙里寧的兒子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1910-1961)。他是一個風格多變的建筑師,曾經(jīng)仿效密斯設計了底特律的通用汽車技術中心(TechnicalCenterforGeneralMotors,1955年)。但是他最出名的設計是紐約肯尼迪機場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樓(TWATerminal,KennedyAirport,1962年)和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候機樓(1963年),造型奇特并且運用了薄殼、懸索等當時最新的技術。要知道當時噴氣客機本身也在發(fā)展之中,這些機場從整體上說就是“技術至上論”的最好注釋。紐約肯尼迪機場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樓(TWATerminal,KennedyAirport,1962)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候機樓(1963年)雖然現(xiàn)代派對裝飾的厭惡現(xiàn)在在他這里看不到了,但應該說密斯在西格拉姆大廈中使用大量先進技術對小沙里寧轉向High-Tech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在小沙里寧的學生西薩·配里身上可以看出來。西薩·配里(CesarPelli,生于阿根廷后入美國籍,1926-)最出名的設計是洛杉磯的太平洋設計中心(PacificDesignCenter,1971年),他也因這座建筑得到了“藍鯨”的外號。但他主要的設計仍然遵從密斯的玻璃外墻和鋼結構的思路,只是融入了很多技術,使他造高樓的理想在“密斯風格”已不再流行的情況下繼續(xù)得到實現(xiàn)。他被人稱作“樂觀主義”,也許叫“理想高樓主義”更適合一些。洛杉磯的太平洋設計中心(PacificDesignCenter,1971年)吉隆坡的雙子樓(PetronasTowers,452米高)西薩·配里的“理想高樓主義”最近的一個成功案例是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雙子樓(PetronasTowers,452米高)。High-Tech里面除小沙里寧一系之外,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1895-1983)一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富勒是美國最偉大和最會吹牛的工程師,他在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上設計的美國館是用大量五邊形和六邊形組成的一個球狀結構,可以說是繼帕克斯頓的“水晶宮”之后在鋼與玻璃的組合上又一個突破。后來化學上發(fā)現(xiàn)的C60分子也因為結構相近被命名為“富勒烯”。他當時就像一個已經(jīng)上千歲的預言家那樣宣稱這種結構會是以后海洋住宅和太空住宅的基本結構,還把什么“太空能量”也胡謅了進去。也恰好趕上60年代末美國年輕人的虛無主義大流行,所以他至今在很多人眼中仍被視為一個“有魔力”的人。受他影響較大的是英國的諾曼·福斯特爵士(SirNormanFoster,1935-),其代表建筑是香港匯豐銀行大廈(NewHeadquartersofHongkongandShanghaiBank,1986年)、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樓(Reichstag,2021年)。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代“High-Tech”的領軍人物。香港匯豐銀行大廈(NewHeadquartersofHongkongandShanghaiBank,1986)前面提到丹下健三對技術比較重視,他的學生黑川紀章(KishoKurokawa,1934-)對此就很熱衷了。他和其他一些人在1960年提出了一個“新陳代謝主義”(Metabolism)來反對現(xiàn)代派把建筑簡化成機器的主張,后來他老師也參加了這個派別。他的這個提法其實和賴特的“有機建筑”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其東方味道和思辨的成分更重些。不過黑川不像賴特那樣不信任技術,他把新陳代謝主義的實現(xiàn)完全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用新技術來反對舊技術,其實是當時及以后很長時間內日本人的一個總體傾向??偟貋碚f,雖然新陳代謝主義強調要從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設計源泉,但他們仍可以算作High-Tech中的一部分。黑川紀章最出名的設計是1970年大坂世博會上展出的實驗性房屋(TakaraBeautilion)。相對來說,磯崎新(ArataIsozaki,1931-)雖然也是丹下的學生,卻對新陳代謝主義并不熱衷。面對現(xiàn)代派的困境,他走的是一條折衷的路,也就是把西方和日本的建筑元素拿來做綜合。也有人因此評價他是個“手法主義”者。他心中始終對日本神話中的“天柱”情有獨鐘,他的很多設計中都有它的形象。代表建筑有洛杉磯當代藝術中心(LosAngelesMuseumofContemporaryArt,1986)。和磯崎新類似,依舊生活在現(xiàn)代派影響之下的還有貝聿銘(IeohMingPei,1917-)。他是格羅皮烏斯的學生。走出校門后他先是密斯的追隨者,現(xiàn)代派倒臺之后也走上了折衷和手法主義的道路。他最早出名的是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的設計(J.F.K.MemorialLibrary,1964年),后來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側大樓(EastBuildingofNationalGalleryofArt,1978年)以及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1989年)和香港中銀大廈(1990年)。黑川紀章大坂世博會上展出的實驗性房屋(TakaraBeautilion,1970年)磯崎新設計的洛杉磯當代藝術中心(LosAngelesMuseumofContemporaryArt,1986)無論是戰(zhàn)勝了“粗野主義”的“典雅主義”,還是那三類“High-Tech”人物,或者走折衷道路的人,但都只能算是反對者,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造反者,因為從根本上說他們的設計仍然針對的是工業(yè)化時代。只要還是從工業(yè)化出發(fā),他們離四巨頭的距離就不可能很遠。至多是四巨頭在工業(yè)化這條大船上建立的塔樓已經(jīng)倒掉,他們換塊地方另外立了一些小塔樓而已。但是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以及隨之出現(xiàn)的能源危機、環(huán)境危機等等巨礁面前,這條大船現(xiàn)在自身難保。消耗巨大的摩天樓越來越受到各方的指責,人們對高技術的信心大為降低,大的建筑計劃已經(jīng)越來越少,各大事務所的生意大幅退步。理論上給現(xiàn)代派建筑以最后一擊從而完成造反事業(yè)的,是1977年英國人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寫的《后現(xiàn)代建筑語言》一書。它明確地宣告了現(xiàn)代派的死亡,首次提出了“后現(xiàn)代”概念,痛斥了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一些反對者在內的所有在船上的人,就差罵對方是“資本主義走狗”了。實際上還在詹克斯的書之前,他所稱許的幾個人已經(jīng)在行動上和自稱為“紐約五人組”的現(xiàn)代派原則的擁護者們開展了斗爭。他們的主要思路是反對以功能出發(fā)的簡化,反對他們認為冷冰冰、缺乏人性的理性。他們要的就是復雜性和矛盾性,有時甚至故意追求破碎、分離、扭曲等奇特的效果?!鹪O計三、“High-Tech”代表作和代表人物高技派的開山之作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Nationald'artetdeCultureGeorgesPompidou),1977)——倫佐·皮亞諾和理查德·羅杰斯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設計者是\o"意大利"意大利的倫佐·皮亞諾和美國的理查德·羅杰斯,“High-Tech”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板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覆蓋。大廈內部設有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和工業(yè)設計中心。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應有的設計常規(guī),突出強調現(xiàn)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xiàn)代建筑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Nationald'artetdeCultureGeorgesPompidou),1977)(2)高技派的成熟香港匯豐銀行大廈(NewHeadquartersofHongkongandShanghaiBank,1986)——諾曼·福斯特建筑采用鋼柱結構懸掛體系,分為三段。鋼柱由兩層高的銜架連接于建筑的5個點上,而樓層則從銜架上開始懸掛,交錯的樓層高度使室內空間具有多種寬度及高度、花園式平臺及生動活潑的東西立面。方案探討了公共與私有空間之間的關系,銀行有公共底層、內部頂層及構成半公共和半私有空間的中段。在街道層面上,建筑底層為12米高的步行大廳,完全為公共空間,銀行生動的外觀將鋼結構及透明的面板結合一起,以表現(xiàn)內部空間的豐富、多樣。香港匯豐銀行大廈(NewHeadquartersofHongkongandShanghaiBank,1986)(3)高技派的生態(tài)轉型法蘭克福商業(yè)銀行大廈(2021)——諾曼·福斯特由諾曼·福斯特爵士1994年擔綱設計德意志商業(yè)銀行總部大樓于2021年竣工。這座53層、高298.74米的三角形高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高層生態(tài)建筑,也是全球最高的生態(tài)建筑。整座大廈除非在極少數(shù)的嚴寒或酷暑天氣中,全部采用自然通風和溫度調節(jié),將運行能耗降到最低。為了發(fā)揮其煙囪效應,組織好辦公空間的自然通風,經(jīng)風洞試驗后,在三條辦公空間中分別設置了多個空中花園。這些空中花園分布在三個方向的不同標高上,成為“煙囪”的進、出風口,有效地組織了辦公空間自然通風。諾曼·福斯特法蘭克福商業(yè)銀行大廈(2021)法蘭克福商業(yè)銀行已成為“高技派”、生態(tài)建筑和可持續(xù)性建筑的代表。它將綠色生態(tài)體系移植到了建筑內部,借助其自然景觀價值成功軟化了建筑的技術硬味,在視覺上與周圍環(huán)境取得和諧,達到共生。同時協(xié)同機械調控系統(tǒng),使建筑內部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jié)能力,創(chuàng)造出田園般的舒適環(huán)境,“整幢大樓能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窺探大自然的奧秘。”(4)高技派的再發(fā)展倫敦瑞士再保險塔(2021)——諾曼·福斯特英國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是一座精心設計的環(huán)保智能型建筑,是一個優(yōu)美而講求高科技的杰作。大樓采用了很多不同的高新技術和設計,是現(xiàn)今業(yè)界的突破,發(fā)展商能不介意巨大的建筑費用,使這座建筑力作能成為現(xiàn)實??梢赃@樣說,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名字和外觀,而是它較同樣的建筑節(jié)能。它除了使用很多的節(jié)能招數(shù)外,還盡可能地采用自然條件采光和通風。大樓配備有由電腦控制的百葉窗;樓外安裝有天氣傳感系統(tǒng),可以監(jiān)測氣溫,風速和光照強度。在必要地時候,自動開啟窗戶,引入新鮮空氣。諾曼·福斯特倫敦瑞士再保險塔(2021)……四、高技派在中國(1)開端(1949-1978)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建筑界承擔著重要的重建任務。由于經(jīng)濟的落后和物資的短缺,這一時期的建筑主要滿足于結構和功能,而幾乎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高技派在這時主要體現(xiàn)在結構創(chuàng)新、標準化構建以及裝配式建筑的研發(fā)上。(2)材料、技術進步(1979-2021)改革開放以后,越來越多國外建筑師進入涌入中國市場,我國的建筑師也從國外的建筑雜志和書籍學到了許多建筑知識,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嘗試運用到實踐當中。雖然這時結構革新仍在繼續(xù),但國內高技派建筑的發(fā)展重點已經(jīng)轉移到了先進材料、技術的引進、革新方面。(3)實驗期(2021年至今)經(jīng)歷了60多年的積累和發(fā)展,我國高技派建筑的創(chuàng)作水平逐漸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福斯特、赫爾佐格等多位高技派大師的參與,也反映了中國建筑界在此類建筑的設計、施工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大提升,能夠協(xié)助國際大師進行創(chuàng)作并有實力進行施工圖設計,用創(chuàng)新思維和高技術手段使他們一系列奇思妙想變?yōu)楝F(xiàn)實,甚至一些國內設計機構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設計高技派建筑的實力。無疑,建筑的發(fā)展是離不開建筑技術的進步的,完全脫離技術的建筑設計,未必行得通。建筑材料的開發(fā)利用,力學模型的深化,結構的創(chuàng)新,水、電技術的進化,對建筑的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術支撐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藝術,也無法在地上站起來。應該說,建筑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是存在著有機聯(lián)系的,截然分開,是難以做到的。

如果把密斯的話再讀一遍,當可以讀成,建筑藝術,則是技術真正使命的實現(xiàn)。這技術的真正使命,不正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進步,文明的勝利么?工程建筑學理所當然是側重于科學技術的,但它并未阻止建筑藝術的實現(xiàn),畢竟它并非純粹的技術現(xiàn)象。一位建筑師,很難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藝術之際忽略了技術,這包括環(huán)保等問題在內,所以,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技術的作用也就突出了。高技派建筑的出現(xiàn),不僅令建筑學更多姿多彩,也讓建筑更腳踏實地、健康地發(fā)展。在設計形式,設計風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jīng)形成,沒有哪一種流派能夠一統(tǒng)天下,也沒有什么權威去剝奪某些流派存在的權力。理性與感性是天平的兩端,它們誰也不能壓倒誰而趨向于某種平衡。最近出現(xiàn)在汽車設計上的“新鋒銳”風格就將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與剛挺有力度的“硬線條”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感性認識、理性推理的協(xié)諧。成為造型設計形式的新引導趨勢。總之,當今多元化的形式之間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案呖萍肌鞭D化為“高情感”,“改造”轉變?yōu)椤斑m應自然”才是未來設計的主題。

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給我們的啟示摘要:引力理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萬有引力定律到廣義相對論。在這過程中,科學家們引力波的預言質疑不休、爭論不止。而引力波的實驗探測無疑證明了一切。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漏洞,也確定了他的理論的正確。這是人類史上出現(xiàn)的又一契機,它將為人類社會帶來重大變革?!捌莆濉笔侵袊鴤鹘y(tǒng)迎財神的日子。2016年的這一天,卻一個讓全世界物理學界沸騰的日子,甚至許多的物理學家為之痛哭流涕——被預言已經(jīng)百年的引力波,終于被探測到了。引力是什么?在今天人們所知道的物質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作用為最弱。四種相互作用按作用強度比例順序是:強相互作用(1),電磁相互作用(10),弱相互作用(10),引力相互作用(10)。因此,在研究基本粒子的運動時,引力一般略去不計。但在天文學領域內,由于涉及的對象的質量極其巨大,引力就成為不僅支配著天體的運動,而且往往是天體的結構和演化的決定因素。引力并不是一種所謂的“力”,而是一種屬性。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基于此,他結識了彗星的運動軌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現(xiàn)象,并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預言并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萬有引力定律出現(xiàn)后,才正式把研究天體的運動建立在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而創(chuàng)立了天體力學。簡單的說,質量越大的東西產(chǎn)生的引力越大,地球的質量產(chǎn)生的引力足夠把地球上的東西全部抓牢。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突破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否定了瞬時超距作用,從根本上動搖了建立在這些舊觀念基礎上的牛頓引力理論。經(jīng)過十年的探索后,愛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了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近代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歸咎于時空的彎曲。這種彎曲是由物質造成的,物質的質量越大,所形成的扭曲也就越嚴重。但是這種彎曲,對于人類來說根本感知不到,一是因為人類伴隨這種彎曲一起彎曲了,而是由于這種彎曲太微小。大質量物體發(fā)生的扭曲引起了震動,而這種震動,就是引力波。科學家們通過探測這種時空震蕩,來證實引力波的存在。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次LIGO這一發(fā)現(xiàn)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彌補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漏洞,驗證了已故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預言。探測的儀器叫做邁克爾遜干涉儀,或是LIGO。LIGO的“兩條腿”都有4千米長,最近的一次升級就花去了幾十億美元。LIGO的原理是什么?簡單來說是利用光速不變,在同樣的直線路程里測試耗時,而通過時間的偏差(盡最大可能排除誤差,也是耗資巨大的原因)來判定空間確實存在震動。這樣的實驗設置基于愛因斯坦的假設:光速不變,是因為以光的視角看,它沿途經(jīng)過的空間發(fā)生了折疊伸縮??赡艿囊Σㄌ綔y源包括致密雙星系統(tǒng)(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jīng)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了來自于雙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號。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里,許多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為證明引力波的存在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泰勒和赫爾斯由于第一次得到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jù)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到目前為止,類似的雙中子星系統(tǒng)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近十個,但是雙黑洞系統(tǒng)卻是首次。在實驗方面,第一個對直接探測引力波作偉大嘗試的人是韋伯。雖然他的共振棒探測器最后沒能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chuàng)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為如今的碩果打下了基礎。因為在地面上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物理學家們也在向太空進軍。歐洲的空間引力波項目eLISA(演化激光干涉空間天線)。eLISA將由三個相同的探測器構成為一個邊長為五百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同樣使用激光干涉法來探測引力波。此項目已經(jīng)歐洲空間局通過批準,正式立項,目前處于設計階段,計劃于2034年發(fā)射運行。作為先導項目,兩顆測試衛(wèi)星已經(jīng)于2015年12月3日發(fā)射成功,目前正在調試之中。中國的科研人員,在積極參與目前的國際合作之外之外,也在籌建自己的引力波探測項目。引力波的實驗探測引起了世界范圍的轟動,這些探測極其不易,宇宙中發(fā)生爆炸性的大事件時產(chǎn)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探測到,例如黑洞合并、星系合并、超新星爆炸等。100年前,愛因斯坦在預言引力波存在時就曾說:“這些數(shù)值是如此微小,她們不會對任何的東西產(chǎn)生顯著的作用,沒人能夠去測量它們?!辈桃环蚪o出解釋:“時間發(fā)生得越早,距離越遠,越會在宇宙中傳播期間被紅移。紅移指的是由于宇宙本身的膨脹將所有的波動的波長拉直拉平,這樣其波動性就難以被探測到。例如,這次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是13億年以前兩個大約3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并合所產(chǎn)生的引力波,振幅之小,是在原子核尺寸的千分之一的尺度。能探測到真的是非常不容易,LIGO實驗組的科學家們也是在幾十年里經(jīng)歷多次挫折,不斷調整方案,改進儀器,才最終探測到的?!彼运某晒μ綔y也標志著在這個領域人類的技術進步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它所具有的里程碑意義不止在科學情感上,更在于能夠打開人類的一個新的世界——每個人都對它滿懷期待。如果電磁波探測是人類的眼睛,那么人類又多了一雙聆聽外界的耳朵。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說:“在《星際穿越》和《三體》中,都不約而同地將引力波選為了未來科技發(fā)達的人類的通訊手段,這也許只能是美好的幻想,但對于天文研究而言,引力波的確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吹進來的第一縷清風,就帶來了一個重大的信息:極重的恒星級雙黑洞系統(tǒng)存在并可以在足夠短的時間(10億年)內并合。這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的。誰能知道在將來的更多的探測中,LIGO和一眾引力波探測器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呢?”引力波有兩個非常重要而且比較獨特的性質。第一:不需要任何的物質存在于引力波源周圍。這時就不會有電磁輻射產(chǎn)生。第二:引力波能夠幾乎不受阻擋的穿過行進途中的天體。比如,來自于遙遠恒星的光會被星際介質所遮擋,引力波能夠不受阻礙的穿過。對于天文學家來說,這兩個特征允許引力波攜帶有更多的之前從未被觀測過的天文現(xiàn)象信息,而每一個電磁波譜的打開,都會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天文學家們同樣期望引力波也是如此。而引力波本身的性質也可能對基礎物理學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另外,引力波蘊含的,很可能是宇宙誕生的畫面。我們從小都被告知一個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場爆炸中誕生的。這意味著,在時空的開始,宇宙又一次最為劇烈的震動。引力波就能讓我們還原這個震動——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規(guī)模?不僅如此,引力波還能傳遞信息——我們看不到的宇宙空間在發(fā)生什么?據(jù)科學家解釋,這次的引力波就是在遙遠的距離上巨大的黑洞變化引起的。而這一結果也證明了黑洞真實存在——至少是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由純凈、真空、扭曲時空組成的完美圓形物體。并且,引力波傳遞的信息可以讓科學家更精確地估計宇宙膨脹的速度。總而言之,一個新的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無法預估的發(fā)展。18世紀面熟電磁波的麥克斯韋理論確認的時候,也沒人知道會給人類帶來什么,但是現(xiàn)在不管是電視機還是移動電話,都與電磁現(xiàn)象有關。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類似當年的發(fā)現(xiàn)X光一樣,是一種工具。有了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引力波的觀察,去觀察遙遠的宇宙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暗物質、時空穿梭等等才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沒有引力波,以我們現(xiàn)有的技術是做不到這些科幻世界才有的事情的?!凹热灰Σㄊ谴嬖诘?,基于引力波的科研思路可信性就大大提高了。就好像走一條未知的路,走到半路,有人懷疑不對,結果證實是對的,那么就可以加快步伐了?!碧K萌說。世界各國都加大了探測研究引力波的力度,我國也緊跟探索引力波的步伐。“天琴計劃”參與者、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介紹,“天琴計劃”是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發(fā)射三顆衛(wèi)星探測引力波,該計劃預期執(zhí)行期為2016~2035年,分四階段實施。項目還將挖山洞,建觀測站以及建設綜合研究大樓。預計擬投三億啟動。天琴計劃預期執(zhí)行期為2016-2035年,分四階段實施:(1)2016-2020年:完成月球/深空衛(wèi)星激光測距、空間等效原理檢驗實驗和下一代重力衛(wèi)星實驗所需關鍵技術研發(fā)。主要研發(fā)成果包括:新一代月球激光測距反射器、月球激光測距臺站、高精度加速度計、無拖曳控制(包含微推進器)、高精度星載激光干涉儀、星間激光測距技術等;(2)2021-2025年:完成空間等效原理檢驗實驗和下一代重力衛(wèi)星實驗工程樣機,并成功發(fā)射下一代重力衛(wèi)星和空間等效原理實驗衛(wèi)星。主要研發(fā)成果包含:超靜衛(wèi)星平臺、高精度大型激光陀螺儀以及進一步提高加速度計、無拖曳控制、高精度星載激光干涉儀、星間激光測距等技術;(3)2026-2030年:完成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完成衛(wèi)星載荷工程樣機;(4)2031-2035年:進行衛(wèi)星系統(tǒng)整機聯(lián)調測試、系統(tǒng)組裝,發(fā)射空間引力波探測衛(wèi)星。李淼介紹,“天琴計劃”的出發(fā)點是切實根據(jù)我國的技術能力實際和未來幾十年的發(fā)展前景,提出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在目前討論的初步概念中,天琴將采用三顆全同的衛(wèi)星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陣列,每顆衛(wèi)星內部都包含一個或兩個極其小心懸浮起來的檢驗質量。衛(wèi)星上將安裝推力可以精細調節(jié)的微牛級推進器,實時調節(jié)衛(wèi)星的運動姿態(tài),使得檢驗質量始終保持與周圍的保護容器互不接觸的狀態(tài)。這樣檢驗質量將只在引力的作用下運動,而來自太陽風或太陽光壓等細微的非引力擾動將被衛(wèi)星外殼屏蔽掉。高精度的激光干涉測距技術將被用來記錄由引力波引起的、不同衛(wèi)星上檢驗質量之間的細微距離變化,從而獲得有關引力波的信息。“天琴”的衛(wèi)星將在以地球為中心、高度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運行,針對確定的引力波源進行探測。這樣的選擇能夠避免測到引力波信號卻無法確定引力波源的問題。中國科學院也于2016年2月16日公布了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的“空間太極計劃”。按照這一計劃,我國將在2030年前后發(fā)射由位于等邊三角形頂端三顆衛(wèi)星組成的引力波探測星組,用激光干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主要科學目標是觀測雙黑洞并合和極大質量比天體并合時產(chǎn)生的引力波輻射,以及其他的宇宙引力波輻射過程。中科院力學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表示,“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可以通過良好的國際合作得到一定的彌補?!焙娜鹫f,“空間太極計劃”是一個中歐合作的國際合作計劃,目前有兩個方案:方案一是參加歐洲空間局的eLISA雙邊合作計劃;方案二是發(fā)射一組中國的引力波探測衛(wèi)星組,與2035年左右發(fā)射的eLISA衛(wèi)星組同時遨游太空,進行低頻引力波探測。據(jù)介紹,空間引力波探測被列入中科院制訂的空間2050年規(guī)劃。2008年由中科院發(fā)起,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及院外高??蒲袉挝还餐瑓⑴c。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是感人至深的,它印證了一位物理學大師的睿智偉大,為年富力強的物理學家們增添了信心和安慰。在理性上,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更是激動人心的,人類的歷史將會改寫,一切都是未知,未知也許會更加美好。參考文獻:[1].柏格曼著,周奇、郝蘋譯:《相對論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61。(P.G.Bergman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Relativity,Butterworths,London,1958.)[2].溫伯格著,鄒振隆譯:《引力和宇宙論》,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S.Weinberg,GravitationandCosmology,JohnWileyandSons,NewYork,1972.)[3].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J·韋伯著,陳鳳至,張大衛(wèi).《廣義相對論與引力波》[4].《引力波與引力波探測》李芳昱、張顯洪[5].《引力、引力波和引力波的探測》薛鳳家,《大學物理》[6].《空間時間引力》(美)沃爾德史新奎金麗莉[7].《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艾薩克牛頓1687[8].《原理》艾薩克牛頓[9].《論引力波》愛因斯塔1918[10].《廣義相對論》劉遼,趙崢-2004[11].《廣義相對論與現(xiàn)代宇宙學》須重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廣義相對論引論》俞允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3].《廣義相對論基礎》趙崢-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4].《引力波探測》胡恩科-《物理》[15].《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測實驗》唐孟希,李芳昱,趙鵬飛《天文研究與技術》

公司信息化工作總結XXX公司成立伊始,公司領導就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出了“3I”管理思想,即制度管理(Institution)、國際質量環(huán)境管理(ISO)、信息化管理(Information)。公司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工作平臺,為公司蓬勃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公司通過加快信息化建設,改進和強化了公司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公司的經(jīng)營思想和管理模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而信息技術與公司管理的發(fā)展與融合,又使公司競爭戰(zhàn)略管理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了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一、企業(yè)信息化建設對企業(yè)至關重要信息技術、信息系統(tǒng)甚至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已不再是僅僅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