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精而不在多_第1頁
兵貴精而不在多_第2頁
兵貴精而不在多_第3頁
兵貴精而不在多_第4頁
兵貴精而不在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兵貴精而不在多 cibevan于2004年12月11日發(fā)表兵貴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用藥如用兵,其理則一?!碧幏骄?,藥力專一,既利于治療,亦利于總結。若用藥面面俱到,則藥技相互牽制,既不能迅速奏效,亦難以分析總結。在用古人成方時,首先要弄懂古人組方意圖,從病人整體著眼,結合具體情況,同中求異,異呻求同,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善于化裁加減,審慎用藥,取利避弊,以使每味藥物都能適臺病情,恰到好處學醫(yī)、行醫(yī)話當年山東中醫(yī)學院教授李克紹【作者簡介】李克紹(1910?),山東牟平縣人。畢生致力于”傷寒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于《傷寒論”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價值都有所開拓。著作有《金匱要略淺識》(§王萬杰、劉洪祥合作),《傷寒論講義》,”傷寒解惑論》和《傷寒論語釋》等。其中近年出版的《傷寒解惑論》一書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頗得讀者好評。動機與目的我在弱冠之年,本來是做小學教員的。由于在舊社會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極不穩(wěn)定,又因我叔父患熱性病被庸醫(yī)誤藥加劇致死,才有志于改業(yè)行醫(yī)。但為什T60么不學西醫(yī)而選擇了中醫(yī)呢t說來也頗為滑褶,是受到反對中醫(yī)者的啟示,才決心學習中醫(yī)的。事情是這樣的;由于無八指導:我盲目購買的第一本醫(yī)書,是浙江湯爾和譯、口本人下乎用彩著的《診斷學》,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西醫(yī)書。湯氏是昂反對中醫(yī)的,他在這本書的識言里有這么幾句話:"......吾固知中醫(yī)之已疾,有時且肚于西醫(yī),但此系結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結果與人爭,無已時......”意思是說,”我當然知道中醫(yī)治病,有時且比西醫(yī)為好,但這只是治療效果,而所以取得這些效果的道理,中醫(yī)則講不出來,既然講不出道理,只甩治療效果同別人爭辯,那是不能{兌服人的?!笨戳嗽煲欢卧?,我才發(fā)現(xiàn),連西醫(yī)也承認中醫(yī)治病并不比西醫(yī)差,只不過由于中醫(yī)講不出道婢,才瞧不起中醫(yī)。我當時想:”結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我不可能知道湯氏本人如果得了垂危之病以后,他是愿意刳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還是耍想法活著而寧肯暫時不知其所以然。不過作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yī)務工作者米說,甚至陳了湯氏以外的任何患者來說,都會以牧人為第一,?鈺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斯不會由于講不…冶愈的道理,便把行之=1_丁效的治療方法彝而不顧,聽任病人死去而還說”可告無愧”(湯氏語)。我又進一步想:吐上直有無因之果嗎?中醫(yī)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道理,只是這種道理,可能暫T61時尚未得到解釋,或者已經有中醫(yī)的解釋,而是目前人們暫時尚不理解罷了。即使作不出令人信眼的解釋,也不應算作是中醫(yī)不科學的一個證據(jù)??茖W領域的未知數(shù)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其實不僅僅是中醫(yī)常遇到的問題。”行易知難”,”不知亦能行",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哲學思想。他在《建國方略》的'心理建設”中,阻飲食為例證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徹底了解飲食入腹之后的詳細消化過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體正常生理需要哪些營養(yǎng),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營養(yǎng),但是人們還是每天都在進食的。這證明,”不知”并不妨礙”行"。但湯氏卻一定要拋棄中醫(yī)的冶療效果于不顧,偏晌在”知”字上將中醫(yī)一軍,這是錯誤的。承認中醫(yī)有優(yōu)于西醫(yī)的治療效果,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使我學習中醫(yī)的信心和決心更足了。經過與體會學習中醫(yī)的決心有了,信心也有了,但是怎樣學習,還得自己去摸索。在幾十年的摸索過程中,我確實走了不少彎路,浪費了不少精力,但也有不少收獲。這正好是一些有益的經驗教訓,把這些經驗教訓,62總結出來,供學習中醫(yī)的青年同志們參考,是有益的。(一)要博覽群書更要由博返約過去有一句成語,”六經根柢史波瀾”。是說學者要想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吃透、記熟,這是摹礎。這還不夠,還必須有歷代的史料,來加以充實和潤色,以'能把文章寫得有聲有色,有證有據(jù),波瀾起伏。中醫(yī)學的根抵是什么呢?就是《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這些經典著作,對于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則等,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掌握這些,就會象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要把中醫(yī)學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是單靠這些經典著作還不行,因為這些經典著作,畢竟是原則性的理論較多,而且這些理論,不加以闡發(fā)論證,不結合臨床體驗,仍然不容易學深學透,這就要求學者,除了經典著作之外,還要廣泛地閱讀其他醫(yī)家的著述,尤其是歷代名家的著述?!弊x書破萬卷"。每個人雖然由于粹種不同條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讀不破,但是這種雄心壯志是應該有的。祖國醫(yī)學從漢代到現(xiàn)在已經將近兩千年了。在這近兩千年中,堪稱中醫(yī)名家的,至少也有幾百家,至于他們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更仆難數(shù)。在這浩繁T6,的卷帙中,學派不同,立說各異,互相補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往往亦有,若不加以分析歸納,那末閱讀的越多,就越雜亂無章,所以僅僅是讀得博還不行,還要由博返約,才算真正學到手。所謂由博返約,就是從全面資料之中,歸納出幾個重點,從不同的現(xiàn)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規(guī)律。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下大工夫,不學深學透是作不到的。陳修園在其所著的《醫(yī)學三字經》中,有這么幾段話:”迨東垣,重脾胃,溫燥行,升清氣?!比糇雍停鞴テ?。中病良,勿太過。…‘若河間,專主火,遵之經,斷自我?!薄は?,罕與儔,陰宜補,陽勿浮,雜病法,四字求。"他把李東垣的用藥規(guī)律,歸納為”重脾胃,升清氣"j把張子和的用藥規(guī)律,歸納為”主攻破"I把河間諸說,歸納為”專主火"J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論”等歸納為”陰宜補,陽勿浮”。這就是由博返約。這樣的歸納,言簡而意胲,不但容易掌握,而且也便于記憶。對于金元四大家,除了上述歸納之外,我還從其治療技巧上作了歸納。我認為東垣諸方之所以補而不壅,全在于補中有行。試看升麻、柴胡、陳皮,木香等氣分藥,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藥。河問諸方之所以寒不傷中,全在于寒而不滯。其常用藥如走而不守的大黃、芒硝自不必說,就是守而不走的苓、連、梔、柏等,也火都與枳實、厚樸、木香等氣分藥臺用,使,64苦寒之藥,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敗胃。他雖然有時也純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劑,如黃連解毒湯等,但這究競是少數(shù)。子和之主攻破,畢竟是施于經絡湮淤,或腸胃瘀滯之實證,如果不實而虛,即非所宜。丹溪養(yǎng)陰,也是在誤服金石燥烈藥,元陰被劫,相火妄動的情況下才相宜,如果陰盛陽衰,亦為大忌。我在初學時,覺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是那一家為好呢?后來又把四大家作以歸納:張于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東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勝邪。當正虛為主時,采用東垣法,邪實為主時,采用于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劉河間之寒涼,是瀉陽盛之火,朱丹溪之補陰,宜于治陰虛之火,兩家都能治火,只是虛實有別。這樣,我們臨床就可以根據(jù)邪正虛實,取各家之所長,對癥選方,并行不悖。這就叫作山博返約。(二) 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所以要博覽群書,目的是要把前人的經驗智慧繼承下來。但是前人的說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任何名家權威,都會有千慮之一失。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要迷信古人,要選精去粗,而不能暇瑜不分,兼收并蓄。譬如《內經》《難經》等名著,毫無疑問,這是中醫(yī)理論的寶庫,但正是這些寶貴的經典菩作中,就存在著不少脫離實踐的糟粕。例如《靈樞?經水篇》,以中國柏河流,江,淮,湖、海等比擬十二經脈,意T65義就不大。《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認為,人從七歲起,每加九歲,如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這更是形而上學。《難經?四十一難》解釋肝臟為什么有兩葉,認為是”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比y”用五行解釋肝肺,不但把五行講成機械教條,而且他所說的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的說法,也與客觀事實不符。還有,如”十九難”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這樣的術語,還有可說,若在有關生命的醫(yī)學著作中,加以引用,豈不荒謬I不但閱讀這些經典要一分為二,就是為這些經典醫(yī)學所作的注疏,閱讀時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競不是錯在經典,而是鉆在為這些經典所作的洼疏上,如果不加分析的照搬不誤,就會自誤誤人,流毒無窮。就拿《傷寒論?辨脈法》中的”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來說,這不管是王叔和所加入的,或者是《傷寒論》原來就有的,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詞,盡管這種學說在中醫(yī)界已經泛濫了約有千年之久,我們也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再如傷寒傳經之說,也同樣如此i本來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部外感病學,卻用什么循經傳、越經傳、首尾傳、表里傳,傳足不傳手等虛構之詞,把《傷寒論))越講越離奇,越講越糊T百6涂。如此等等,讀了以后如果只知推崇,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讀。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世是'信而好占”,只是在經過一番分析之后,才有意義。以上這些,僅僅是舉了幾個明顯的例子,在中醫(yī)的著作中,無論是經典著作,或者非經典著作。這類的例子還育很多,我在初學時,由于不敢批判,也不善于批判,曾經浪費了很大一部分精力,今天,為了避免后來者步我的后塵,特此介紹出來,希望學者作為借鑒。(三) 提倡拜師訪友但關鍵在于自學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禮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I輛而寡聞。"《易-兌卦》:”君予以朋友講習。”這些都說明,拜師訪友,是學者求進步的有效之路。但是怠師益友雖然重要,卻不是關鍵性的問題,俗語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與人巧?!睂W習任何事物,最關鍵的問題,總是在于主觀努力。我的學習過程,基本七是自學,既無名師,也無益友。這并非我預見到自學比拜師訪友重要,只是由于我所處的農村環(huán)境,不必說名醫(yī),就連一般的普通醫(yī)生,也是風毛鞴角。拜誰為師?那里訪友?只好蒙頭苦學了。在自學之中,難題常常是一個接著一個,以致廢寢忘食,苦思冥索,往往還是得不到解釋。但,67是一旦有悟,卻又非常牢固,這比只聽人講,不下工夫,深透多了。所以我對于醫(yī)學中的某一些問題,常常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看法。這并非為了標奇立異,可能是由于沒有深受舊框框的影響,破舊就比較容易些的緣故吧l所以我有時這樣想:凡事都要一分為二,缺乏良師益友,迫使我主觀努力,壞事也帶來好事。話再說回來,即使有良師益友,仍然應當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把師友的見解,化為自己的知識。如果不這樣,就不算學到手。也有的人,確實下了一定工夫,但還是融化不了,總覺得有齟齬,這就應當作兩方面的考慮:可能是自己領會的還不夠,也可能是師傅的說教本身就存在問題。對師傅一定要謙虛,但師傅究竟也是一個普通人,不是神仙,不一定白劈無瑕,處處都對。我們跟師傅學習,應當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我們轉教學生,也應當提倡學生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提倡拜師訪友,不一定必須是名家前輩。名家前輩當然更好,但即使不是名家,不是前輩,也都可以受到啟發(fā)與教益。因為人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就是愚者也會有千慮之一得么。譬如我在《傷寒論》的教學中,就有一兩個問題,是在同學提問的啟發(fā)下才得到解決的0}L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就是這個道理。(四)要鉆得進去更要跳得出來學習祖國醫(yī)16日學,根據(jù)內容的不同,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如生理、病理、藥性等,這些必須仔細鉆研,步步深入,學深學透,不能粗枝大葉,滿足于模棱兩可,似懂非懂。另一種是屬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如五行生克、”心為君主之官”等,這些只要明了它的指歸、大意就可以了,不能在字句上吹毛求疵,挑三剔四。因為這樣往往會形成鉆牛角,走進死胡同。這兩種情況我都有親身的體會。舉例說,我學習《傷寒論》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風傷。n"寒傷榮”的問題。在竹么程度上算是風?在什么程度上算是寒?風為什么選擇了衛(wèi)?寒叉為什么選擇了榮?這不是鉆牛角,這是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兒乎查遍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尤其是一切名家的注解,其中能講出道理,并比較為大多數(shù)人所公認的是;風屆陽,衛(wèi)亦屬陽;寒屬陰,榮亦屬陰。風之所以傷衛(wèi),寒之所以傷榮,是以陽從Ir口,以陰從陰的緣故。這真太玄妙了。就這樣人云亦云吧?但這都關系到醫(yī)學中最基本的生理、病理,關系到具體的臨床實踐,不能不懂裝懂。于是我結合《內經》,證諸臨床,詳細閱讀,仔細推敲,終于發(fā)鞏,這并不存在什么”陽從陽”、"陰從陰”那樣的奧秘,太陽中風和傷寒之所以有汗或無汗,只不過是衛(wèi)氣受邪后的開合失司而已。這樣,從病理得到了正確的解答,就是鉆進去了。除此以外,在中醫(yī)的生理、769病理方面,還有一些術語,如”清陽下陷”,"陰火上沖”,"陽不歸陰”,"陰不潛陽”,"血中之氣”,"氣中之皿”等等,這都有物質基礎,必須講個究竟,必須鉆得進去,只會照抄硬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應當?shù)摹?能鉆善鉆,固然是好事,但是不應深鉆的也去鉆,.或者鉆的不得其法,也會走入絕路,拔不出腳來。現(xiàn)舉一個簡單例子加以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這么一句話;”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笔裁词瞧邠p八益?注家們爭論不休,日前所知,已有四種解法,這四種解法,都是在"七”八”上找論據(jù),爭論不休,迄無結論。我認為,沒有必要去鉆”七、八”的牛角,這很可能如"七上八下”,"七商八低”,”七大姑八大姨”之類,是數(shù)量形容詞,是表示復雜多數(shù)的意思。我覺得跳出這個圈子,比跳不出來好。在祖國醫(yī)學中鉆入牛角中跳不出來的例子還有不少。譬如把五行講得太死,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陶淵明自己說,他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個'不求甚解”,不能理解為自我欺騙,應當是不鉆牛角的意思。不鉆牛角就不至于變成書呆子。鉆得進去,跳得出來,這是辯證的統(tǒng)一。因為只有鉆得進去,才能跳得出來。譬如吳鞠通說他跳出傷寒圈子,并不是他不鉆研傷寒,相反地,是已經在傷,7D寒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在臨瞇上單走傷寒這條賂又走不通,才不得不跳ffI傷寒圈子而另走新路:撇捫:六經辨證.改為衛(wèi)氣榮m呵三焦辨證}不用辛溫發(fā)汗,改用辛涼解表;不必先斛表后攻理,也可以裹里烈解,或先瀉F,使下后里氣通而表邪亦解。這足以證明,只育hl得進士,才能跳得出米??偠灾?,要鉆進去不容易,要跳出米也不容易。怎樣學習中醫(yī),我干H信在不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刁:同的經驗干.?體會,我所介紹的,主要就是以上所講的這些。學醫(yī)四十年的回顧}耋囂芰噩葬晏室曩嵩置甏黼墨方藥中【作者筒介】方藥中(1021?),四川省重慶市人。一九四0年師事南京名醫(yī)陳遜齋先生。四十年來,一直從事中醫(yī)臨床及教學工作。對于祖國醫(yī)學理論、特別是經典著作有較高造詣,在統(tǒng)一辨證論治方法和步驟問題上尢多貢獻,臨床經驗豐富,尤擅長于肝、腎病的治療。著作有《醫(yī)學三字經淺說》、《中醫(yī)基礎理論通俗講話》、《辨證論治研究七講》、《素間運氣七篇講解》、《松柏醫(yī)話》、《辨證論治七步臨床運用驗案一百倒勢等?,F(xiàn)除任教職外,還任中醫(y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等職。T72我的老師我出生于四川省重慶市。祖父是一位中醫(yī),父親也深知醫(yī)理。在我恃事以后,父親就在謀生之余,教我讀《醫(yī)學三字餐》、《醫(yī)學實在易》、《湯頭歌訣》、《藥性賦》、《針灸百癥賦》一類醫(yī)書。這樣,我自幼就對中醫(yī)感到興趣,希望自已將來能當一個醫(yī)生。我十九歲時高中畢業(yè),由于家境不寬裕,便考入重慶市郵局做郵務員。工作是很繁忙的,但一有空,就讀些醫(yī)書。其時正值抗戰(zhàn)期間,南京醫(yī)界名流云集山城,如陳遜齋、張筒齋、承淡盤等等+俱屬當時宿彥。他們在診余舉辦中醫(yī)講座,我經常去聽講,因此有機會拜識陳遜齋老先生。我佩服陳老的學識,于是拜他為師。從此,我就正式走上學習中醫(yī)的道路,我的老師在中醫(yī)理論上造詣很深,臨床經驗十分豐富。他以研究《傷寒》、《金匱》為主而兼駛各家,著述甚多,曾匯集為”遜齋醫(yī)學叢=}5》(其中仃《中醫(yī)生理學》、《巾醫(yī)病理學》、《傷寒論淺注補正》、《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新溫病學》、《新針灸學》、”新中藥學》等)。我從師后,陳老就給了這套書。我在侍診之余,反復研讀,使我對中醫(yī)學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和了解,為我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丁良好的基礎。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套書沒有機會T7J正式出版,多系油印本,”傷寒補正》、《金匱補正*二書雖系石印本,但印數(shù)極少,因此流行不廣。我手邊僅有的一套,焚于重廢解放前夕的”九?二”火火,片紙無存。近年米,木想著手整理一下老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但幾次提筆,均因手頭沒有原始資料而中止,愧對老師的培育和教誨,一想起來,心中就十分難過。陳老要求很嚴,叉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L溯《內經》,下及后世,才能對中醫(yī)學有系統(tǒng)的了解。在具體方法上,他十分推崇”素問?著至教論》中所提出的”誦"、"解"、"別"、"明"、"彰”五個字。他說:不能誦讀,怎能對原書精神有所了解?不能理解,怎能區(qū)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區(qū)分好壞,怎么能做副心中明了?要是你自己都不能明白清楚,又怎么能有所發(fā)揮?所以,我一開始學醫(yī),老師就要求我背誦《傷寒》、《金匱》原文,背誦經絡走向及穴位,并且在恃診時,經常結臺病人情況提出問題要我當場解答,口述方名要我開藥,口述穴位要我扎釧‘,甚至何以用此方,何以選此穴,亦窮加潔問。一旦處方開不完全或找不到穴位,老師就勃然變色,自己提筆開方,自己動手扎針,弄得我面紅耳赤,坐立不安,只f,4好下死功夫,夜以繼日,不敢稍懈。到今天我對于中醫(yī)經典著作中重要的地方還能背誦一些,是Ij當年老師的嚴格要求分不開的。老師治學t分強調”博學"、"審問"、"醒思"、"明辨"、"篤行”十個字。老師博學。他不但精于中醫(yī),上至《靈》、《素》,下至各家都很熟悉,同時也注意西醫(yī)之長。他常說,中西學術理論體系不同,但都是一個目的一一治病救八,其問必有相通之處,不妨取它之氐,為我所用,不必存門戶之見,互相攻訐。因此他在注解《傷寒》、《金匱》時,也曾經利用過某些西醫(yī)的生理、病理知識來論證中醫(yī)論點。老師喜問。他十分重視他人的見解和經驗。他常說,人外有人,天外育天,一個人知識是有限的,只有多學多問,而且不恥下問,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我在從師學習期間,經常見他就經絡、穴位、針刺等問題,向承淡盤先生請教。有時在病人敘述病史中,談到過去服什么藥有效時,他馬上便深一步問下去,方藥、劑量、服法,皆一一記錄下來。有時,他甚至為糶種藥物的品種、規(guī)格、炮制方法玉請教藥店的老藥J:。老師著思。他說,盡倩書不如無書,學醫(yī)一定要多動腦子,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反復深入,不惜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一十病77,人拿出一張以前的處方,方上脈案中有”左脈數(shù)”之句?老師當時就問我:”左脈數(shù),右脈數(shù)不數(shù)?”我一時不知所措。老師說:”你動動腦子嘛l左脈數(shù),右脈不數(shù),可能嗎?”老師明辨。他不迷信古人,不拘于注家之言,敢于以自己的理解和臨床經驗,提出新看法,原文不可通之處,甚至改正原文。如《傷寒論?太陽卜篇》97條:”血弱氣盡,媵理開,邪氣困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他認為”氣盡”不可解,改作”氣少”;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彼摹蓖!睘椤比酢薄!督饏T-痙濕喟篇》:”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蝕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j若發(fā)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他指出:”其脈如蛇”旬,諸注家皆在”蛇”字上做文章。什么樣的脈象是”曲如蛇”呢?指下體會不到。其實應是指疾病的動態(tài)變化,以脈言證。一種情況是”暴腹脹大",即由太陽而陽明,此際往往可一下而愈;如脈反伏弦者,為痙病未解。從壘段來看,不外說目0痙可用汗法,汗后有三種轉歸:一是誤汗虛其虛,一是欲解,一是原病仍在,無何變化。如此等等,皆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老師篤行。認為理論和實踐要緊密結合,要在l踹T7E床實際中運用學到的理論,熟練它,印證它,發(fā)展它。老師診務繁忙,日診百人,但審諦精思,儼若判獄,是非明辨,賞罰分明。他勤于實踐,數(shù)十年如一口。老師不論作文、教學,都主張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開始學醫(yī)時,對表證發(fā)熱,里證發(fā)熱的機理,總理解不好。老師就以”有孔術桶”為例對我解釋。他i兌:術桶上有許多孔,這個桶你放多少水進去,它都不會溢出來,兇為你在加水,它印從桶旁的孔流出去了。如果這桶上的孔被阻塞了,那你放水到一定時候,它就會滿而上溢。這個柏的外層,就是表,桶里就是里。人體所以能維持恒溫,就因為肌表不斷地在那里放散。這就好象盡管在向水桶里加水,但因為桶身有孔,水不斷外流,所以永遠也不會上溢一樣。假使肌表的作用失去正常,就好象桶身的孔被堵塞了一樣,再加水,它就上溢出來了。這就是表證發(fā)熱的道理。如果還是這只術桶,桶身的孔也沒有堵塞,而且不斷地從那里流水,但水都往上溢出了,那就一定是因為加水太多、太快,捕}L流散不及。拿人體來說,這就是里熱太盛,盡管肌表不斷散熱,大量出汗,但畢竟生大于散,所以還是要發(fā)熱。明乎此,對發(fā)熱有汗與發(fā)熱無汗是鑒別里證和表證的主要指標,就不難理解了。通過老師的啟發(fā),我頓時恍然大悟。我隨師的四年,是半工半學的四年。我必須堅持郵局的工作,并主動中請去做長期夜班,以便白天麓177跟陳老學醫(yī)。郵局夜班是晚穴點上班,一般總要午夜一時郵件封發(fā)完畢以后才能下班。陳老】』幣那里上午八點就開始應診,因此我一早就得起床,才能趕上,陳老診務很忙,每天門診量總在七、八十人左右,下午出診一般均有四五次之多。陳老要求背誦,但我的空余時間很少,怎么辦?便只好利用零碎時間,諸如飯前飯后,路上走路、坐車,都想法用上。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復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這樣,在陳老處侍診半年,他一提方名我就能把全方開出來j一提穴名,我就能按穴針灸。老師高興,有時夸我兒句,說我'還有點基礎”。其實,我哪有什么基礎呀I還不是逼出來的嗎?現(xiàn)在,我教學時不太喜歡拿書本講課,有的同志說我記憶力強,其實,多虧當年老師嚴格要求,硬擠時間,勤以補拙而已。老師給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一九五二年組織上調我到北醫(yī)學習期間,以后分配到中醫(yī)研究院的工作期間,甚至直到于今,老師嚴格的治學精神一直鼓勵著我,鞭策著我在教學、臨床和科研渚方面不斷追求上進。行成于思多年的實踐,使我體會到,搞任何學問都要自己T78動腦子,不能取巧。建立在千百年實踐基礎之上、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和臨床體系的中醫(yī)學,內容極其豐富,即以d內經》而論,值得深研的東西就非常之多。我開始學醫(yī)fl勺時候,對好些問題糊里糊涂,讀不懂就翻灃家,{日注家之言也未必盡能滿意,有的甚至比原文更贄解,予是就只好自己苦思冥索,反復探尋其理義所在。多年以來,我逐漸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就是獨立思考。注家育好的,可以擇善7『ij從,但不盲目跟著注家跑。如用注家之說來代替自己的思考,往往所得甚少。張三怎么說,李四怎么說,講起來可以口若懸河,頭頭是道,這樣做學問并不難,問題在于,那有多夫j千l處?如《素問?胡陽應象大論》里有一個”七損八益”的問題,歷代注家,眾說紛紜,奧衷一是。有謂七指女子,八指男子,七損則謂月經以時下,八益則謂交會而泄精(王冰);有謂七為陽,陽主生,故陽不當損,八為崩,陰主殺,故陰不當益(張介賓);有消七損指陽消,八益指陰長(李念撬);有謂陰陽能互為損益。如陽過勝,則陰得jI£,陰不足,則陽能生,七能損八,八能益七(惲鐵框)。又有人說,從蝎女發(fā)育過程說,史子五七到七七為三損,男于從五八到八八為四損,合而為七損I女子自一七到四七為四益,男于自一八到四八為四益,合而為八益(丹波元簡)。還有的說”七指女子,八指男子,意思是女子779月經為生理正常現(xiàn)象,爿:米潮便是病,故稱損;男子精氣溢姓是一種生殖能力,應充實,不充實便是病,敞稱益(秦伯未)。我認為這些解釋皆不能令人滿意,應該從本篇乃至整個《內經》的基本精神加以理解。本篇明明指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知之者強,不知者老”,說明”七損八益'這一問題與養(yǎng)生有關。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是”法陰陽”,”七"、"八”當指陰陽而非指男女。八為偶數(shù),為陰,陰精當益,這好理解。七為奇數(shù),為陽,陽當損卻不好理解。我認為,不能把這個'損”字理解為損害、損傷,而應作為”制”字來理解。制,就是限制、約束,意思就是不要使之過用。因此,”七損八益”的精神是;陽不要過用,陰就得以充盛。因為阻是物質基礎,正常情況下,陽用(功能活動)要消耗一定物質,如過用,消耗就過多,愈過用而愈消耗,結果就會導致供不應求終而至于匱乏了。這樣既闡明了陰陽二者之間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內經》關于養(yǎng)生的基本思想,對于臨床也是有指導意義的。再如《素問-六節(jié)載象論》說”肝為罷極之本",歷代對此也聚訟紛紛。一般皆謂肝主筋,筋司運動,罷同疲等等,有的甚至—兌罷同羆,即如熊蓮之耐疲勞(高士宗),都是在文字上打囤圈。我認為,對”罷飯之本”的理解,要和”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腎者主蟄封哦之李,赫之處1gO也”一樣,從臟器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去考慮?!备握吡T極之本,魂之居電"。什么是魂?《靈樞?本神》謂:”隨神往來謂之魂?!币簿褪钦f,魂是在神的指揮下反應最快,亦步亦趨的。因此所謂”罷”,即安靜或抑制,”板”指興奮和緊張,”罷極之率”就是說魂的作用,是在心的指揮r所表現(xiàn)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作用。這就是臨床上對于必備或抑制功能失凋的疾病,中醫(yī)多從肝治的緣故。又如”素問?刺禁論》說:”鬲肓之上,L}I有父母,七節(jié)之旁,中育小心?!边@里,父母是本源的意思,引申比喻為最重要者,于此爭議不大。而'中有小心",歷代注家說法有四:一說心包絡(馬蒔),一說命門(吳昆、張介賓),一說膈腧穴(張隱庵),一說膻中(丹波元筒)。我認為”小心”如指命門,不符合《內經》原意。因為《內經》時代所謂”命門”是指目而言,提出”命門”為右腎的是《難經*,而命門學說則形成于明代,此其一。同時,須知本篇講的是”刺禁",即”藏育要害,不可不察”。因此,所列要害,皆當禁刺,而命門穴之旁是腎俞,命門穴、腎俞穴,用針上皆不禁剌,且可深刺,此其二。此外,”七節(jié)”的數(shù)法,按照記數(shù)習慣,是從上到下數(shù)。脊椎共有二十一節(jié),從上到下第七節(jié)則為后背,命門穴的部位則在十四節(jié)了,原文也沒有逆行而數(shù)的意思,此其三。其余三種說法中,以張隱庵說為優(yōu),但他論據(jù)還有不足之處,iST且未很好解釋心氣如何出于膈腧之間??肌鹅`樞?背腧*:。瞞喻在七焦之問,......皆挾脊相去三寸所......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這里明確指出,七節(jié)之旁即膈腧,也就是'小心”之所在,當禁刺。臨床上,誤針胸背部的穴位,便會成為'氣胸",即是很好的證明。因此,我認為”中有父母”,是指心肺部位,”中有小心",是指膈腧部位。從更大一點的意義上講,”中有父母”,可以泛指前胸;”中有小心",可以泛指后背。由于”小心”不拘于膈腧,那么張隱庵所說”心氣之出于其間”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當然,對于以上問題的理解是否正確,還可以討論。我以之說明的是:無滄讀書臨證,都要多思,善思,尤其要提倡獨立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醫(yī)學中醫(yī),中醫(yī)也可以學西醫(yī)。中西醫(y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通過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使自己所學能夠借助他方的長處得到更好的整理和發(fā)揮,我認為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睆奈覍W醫(yī)之日開始,我就下定決心,要為中醫(yī)事業(yè)奮斗終生,但一九五二年栽到北醫(yī)學了五年西醫(yī)之后,感到中醫(yī)有必要學點西醫(yī)。為什么?一方面,我認為中、西醫(yī)現(xiàn)在是作為兩種不同的醫(yī)學客觀地存在T82著。究竟西醫(yī)的長處在哪里?不足之處又在哪里?單憑一點皮毛了解不行,應該系統(tǒng)地學一下,以期”知己知彼”;另一方面,我認為祖國醫(yī)學雖然是一個偉l大寶庫,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整理,在許多問題上,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令幾有多歧之感,這對于繼承發(fā)揚祖囤醫(yī)藥學設有好處,麗西醫(yī)在方法學上,科學性和邏輯性上有其長,可阻借用這些優(yōu)點來整理中醫(yī)。五年的學習,最大收獲是使我認識到了西醫(yī)的長處和不足,也更稍楚地看螂了中醫(yī)的長處和不足,而恰好中醫(yī)之長,正是西醫(yī)之短,西醫(yī)之長,也正是中醫(yī)之短。以”辨病論治”與”辨征論治”來i兌吧,中醫(yī)有辨病論治,西醫(yī)也有辨病論治,從表面上看,都是根據(jù)患者的病史、I慚床特點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但從實質上看,卻根本不同。西醫(yī)的辨病論治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上的,—是以病因學、病理學、解剖學為基礎,以實驗室檢查等為依據(jù)的,因而其辨病較為深入、細致、具體,特異性比較強,相應地治療上的針對性也就比較強。中醫(yī)的辨病論治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的,幾乎完全是以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而不同的疾病具有相同的臨床表現(xiàn)又很多,因此中醫(yī)辨病就不免顯得粗糙和籠統(tǒng),因而臨床上針對性也就比較差,中醫(yī)的辨病實際上是單、驗方的對癥治療。中西醫(yī)比較,西醫(yī)的辨病顯然比中醫(yī)的辨病要好。塌一方面,中醫(yī)講”辨證論治”,西醫(yī)也有對癥治療,從表面看似乎電有相似之處,但實質上卻根本不同。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是建立在中醫(yī)的整體恒動觀的思想體系的基礎之上的。辨證論冶是綜合、歸納、分析有關患者發(fā)?。òㄅR床表現(xiàn)在內)的各種因素和現(xiàn)象而作出的診斷和治療。它強調因時、兇地、因人而給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同一臨床表現(xiàn),人不同,地不同,時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把病和人密切結合成一個整體,因而中醫(yī)的辨證比較全面、深入、細致、具體,特異性比較強,治療上的針對性也就比較強。而西醫(yī)的對癥治療,則完全是以單個癥狀為對象,而相同的癥狀,常常又有不同的性質,因而西醫(yī)的對癥冶療,也就不可避免地顯得簡單和機械,這與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毫無共同之處。同時,西醫(yī)的辨病雖然有其明顯的優(yōu)越性,但卻也有一定韻局限性,如在某些地方過多地強調病變局部,相對地忽視整體,常常把病和病人分割開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再加上西醫(yī)歷史鑲箍冀差t棼科學到今天為止仍然是處于發(fā)展階段,還有根多璉象葛能用今天的科學完全闡明,弄不清的問題還很多,因面在對某些疾病的認識上還不能深入,無法診斷的疾病還很多,因而在對疾病的某些防治措施上,相對來說還顯得比較貧乏,束手無策的疾病還很多。我在學習期間,就看到不少同學,在理論學習104過程中信心十足,因為教科=作上有條有理,有板有眼,好象天下無不可識、不可治之病,然而一到臨床實習,又產生了消極情緒:在病理分析上、診斷上,醫(yī)生可以一套又一套,而在治療上,真正能治好的病并不多,個別同學甚至自怨自艾,出現(xiàn)了”早知J如此,何必學醫(yī)”的想法。因此,西醫(yī)的辨病論治,盡管理論上看有很大優(yōu)越性,但從發(fā)展上看,還必須在現(xiàn)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中醫(yī)辨證論治比西醫(yī)的對癥治療有其明顯的優(yōu)越性,整體觀念比較強,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防、治療,比較重視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其理論很多地方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觀點,再加上歷史悠久,相應地防治經驗也比較豐富,特別是中醫(yī)的辨證論治著重在臨床分析,這在當前某些西醫(yī)不能作出診斷、因而無法治療的疾癇上,中醫(yī)辯證論治的實際I描床意義也就顯得更加突出。但是中醫(yī)的辨證論治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南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yī)學對疾病只能依靠直觀來分析判斷,因而對某些疾病的認識就不可避“一:由于我在學習西醫(yī)之后,育了上述這些認識,所以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就常常想到如何以西醫(yī)之長來補我之所短,以及如何以我之長來補西醫(yī)之所不足。一九五五年,我寫《醫(yī)學三字經淺說B時,就盡量采用r西醫(yī)的歸類方法、分別地以病因、發(fā)病機理、癥候分類、診斷要點、治療、預防等方面來歸類中醫(yī)文獻資料,從概念上來對比中西醫(yī)的基本論點和原則認識。以后在中醫(yī)研究院內科臨床工作期間,不論是在病歷書寫設訃上,或者在臨床診療上,我都采用了西醫(yī)的許多方法來結合中醫(yī)固有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并根據(jù)中西醫(yī)之間的長短,互相補充。在中醫(yī)教學中,在編寫講義和講課時,也用了不少西醫(yī)方法學上的特點米整理、闡述、發(fā)揮中醫(yī)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使我編寫的講義和教學內容,盡量做到系統(tǒng)化、通俗化。盡管其具體內容很少或者裉率不談西醫(yī)的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