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總 序季羨林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shù)。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薄疤煜隆倍帧暗谝弧保梢娝麑ψx書重要性的認識。為什么讀書是一件“好事”呢?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于問“為什么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現(xiàn)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傉f“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xiàn)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變成了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種本領(lǐng)。一只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jù)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shù)發(fā)展伊于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lǐng)。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fā)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及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guān)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一一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靶悴拧弊疃嘁仓挥谐蔀檫@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xiàn)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zhèn)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類,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毫無貢獻可言。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現(xiàn)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一套《書海浮槎》,實在也是天下一件“好事”。因此,我十分樂意為這一套書寫這樣一篇短序。1997.4.8灑掃封塵 啟迪來者——讀《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shù)論文集》陳寅恪是一位史學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義和影響并不限于歷史學界。如果我們要探討中國近現(xiàn)代的文化思想史,要研究自清末特別自“五四”以后,一部分上層知識界人士怎樣企求將傳統(tǒng)的治學格局與西方近代文明相結(jié)合,以開拓一條新的學術(shù)途徑,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那末,陳寅恪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代表人物。陳寅恪的研究,在“文革”及“文革”以前的十幾年中,似乎是一個禁區(qū)。近些年來,他的著作陸續(xù)出版和重印,受到學術(shù)和讀書界的注意。這不能不說是這幾年來我們文化學術(shù)界健康發(fā)展和開放精神的反映。1988年下半年,中山大學曾舉行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陳寅恪學術(shù)討論會。使人高興的是,繼這次會議之后,由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發(fā)起,邀集大陸和港臺約30多位專家撰文,編輯了一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shù)論文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六篇,記述陳寅恪的事跡,研討其學術(shù)成就和學術(shù)思想,第二部分27篇,大致是就陳寅恪生平曾經(jīng)涉及過的領(lǐng)域,分哲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幾方面,進行專題探討。這種用論文集的形式紀念某一位有造詣有影響的學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因為這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這位學者的治學輪廓,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學者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在前人已經(jīng)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讓后來者有這樣一種信念:任何大師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我們要鋪設(shè)我們將要行經(jīng)的那一段路程。陳寅恪生于光緒十六年(1890),死于1969年的“文革”浩劫中,終年80歲。這80年,他經(jīng)歷了幾個不同的時代。他的祖、父兩代曾是他們那一時代的改革家,熱心參與政治,但受到政治的牽累,在百日維新失敗后受到革職的處分。父親散原老人,在后半生以詩文自娛,有盛名于東南,但最終仍逃不脫時代的劫難,——在他晚年移居舊都北平不久,蘆溝橋炮聲起,日本侵略軍進城,老人不勝家國之悲,一氣之下,絕食而死。比較起來,陳寅恪倒是走著一條平靜的學者道路,長期不太過問政治。即使處于中國人民在與國內(nèi)外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的激蕩年代,他似乎也力爭過一種書齋式的生活,搞他的與現(xiàn)實保持相當距離的中古史研究。但這只是這位學者的表面現(xiàn)象。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恐怕沒有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的讀書人是會真正漠視政治的。我們從陳寅恪留存的舊體詩中,可以真切地感覺到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命運,在這位學者心靈上所加的重壓。不過對于陳寅恪那樣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又長期留學歐美諸國,直接受到過資本主義文化熏陶,具有相當高的中西文化修養(yǎng)的人來說,這種重壓表現(xiàn)的,不是直接的吶喊怒吼,而是冷靜的、從容的對本土文化的觀察和體驗,對外來文化追求一種理性的比較和分析。這種學術(shù)心態(tài),貫串在他的幾乎所有著作中。我認為,我們現(xiàn)在研究陳寅恪,除了研究他所論述過的一個個專題之外,更為重要的,就是要稍稍超脫一點,對他的這種學術(shù)心態(tài)(包括其長處和弱點),作一些整體性的探索。聞一多有一首題為《祈禱》的詩,其中說: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這種熱烈而深沉的故國喬木之思正是那一時代不少詩人、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報效祖國的根本動力。陳寅恪又何嘗沒有這種愛國的赤子之憂,不過他走著適合自己方式的道路。近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從不同的途徑,探討我們固有文化在自己時代的使命——這將使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陳寅恪,也將更為清晰地使后來者認識和選擇新時代文化的正確道路和走向。我想,這或許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新出版的《學術(shù)論文集》中得到一定的啟示。陳寅恪史事新證近日讀到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陸鍵東著),很受啟發(fā)。這部書最大的特點,也是最有意義的,是搜集了不少檔案材料,及有關(guān)人物的書信、日記、談話、回憶,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對研究陳寅恪晚期的人生態(tài)度和學術(shù)思想,極有參考價值。我過去也寫過幾篇關(guān)于陳寅恪研究的文章,自謂對他前期的幾部著作和有關(guān)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對他五六十年代所寫的《論再生緣》與《柳如是別傳》,雖心向往之,有所研索,但總想多了解一些這位大學者當時的人生思考和學術(shù)心態(tài),而又苦于材料不多,且公之于世的又大多一般,因此總是未敢貿(mào)然著筆。讀了《最后二十年》,不敢說都解決了問題,但確比過去了解得具體了。對陸鍵東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是應該表示謝意的。我從1958年起即在中華書局工作,《最后二十年》有幾處提及中華書局,自然引起我的興趣。書中提到1961年3月上旬郭沫若曾去陳府訪問,說郭的過訪,令北京學界再次矚目這位傳統(tǒng)史學大師。又說同年5月上旬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金燦然到廣州參加學術(shù)會議,曾專程去拜訪了陳寅恪,提出請將《論再生緣》一稿修改后交中華書局出版。頁320引1961年《陳寅恪近況》,說“陳也有此意,但目前尚未著手修改”,云云。從這一敘述中,似乎金燦然去訪晤陳寅恪,是受到郭沫若的影響,或可能是郭回到北京后曾對金燦然有所建議。但我從中華書局的檔案材料中獲知,在此之前,中華書局已在準備編印陳的文集。我在1995年初曾寫過《齊燕銘同志與古籍整理出版》一文,刊于國家古籍小組辦公室編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同年第3期。該文曾述及齊燕銘對出版陳寅恪著作的態(tài)度,但限于篇幅,未能詳述,今因《最后二十年》讀后,補充一些材料于下,以供參閱。196。年8月22日,金燦然曾給當時國務院副秘書長、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組長齊燕銘一信,信中說:楊榮國同志這次在京時曾談到關(guān)于陳寅恪的兩件事情,茲寫上供您參考。(一)楊建議我們考慮印陳寅恪的文集(包括解放前后的論文)。楊說陳先生在被批判后,表示不再教課。如印他的文集,一要不改,二要印快,三要稿酬高。(二)陳研究《再生緣》后寫成一部稿子,以書中主角自況。這部稿子曾經(jīng)在廣東油印,印數(shù)少,售價定得很高。后來香港有人把這部稿子拿去出版,書前加了一篇序,說像這樣的稿子,在大陸上是不能出版的,等等。陳知道此事后,心情很沉重。按楊榮國此時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從金燦然這封信中可知196。年8月楊即建議編印陳寅恪的文集。信中所述關(guān)于《論再生緣》的情況,也是楊告知的。齊燕銘在接到此信后,于當日即批示:“陳文集要否印應請廣東省委文教部門考慮?!笨梢婟R的態(tài)度是積極而又慎重的。在這之后,金燦然即與楊榮國通訊談此事,現(xiàn)在中華書局文書檔案中保留有金于12月12日給楊榮國的信:榮國同志:出版陳寅恪文集問題,廣東省委的意見如何?最近我曾口頭請示過周揚同志,周揚同志表示可以出,也曾問過郭沫若同志,郭老也認為可以出。如果廣東省委同意出,請把你們對出版的要求和作法告訴我,以便正式向中宣部請示。又,陳寅恪先生最近的政治、思想情況如何?在香港出版了《論再生緣》以后他有什么反映,請寄一書面材料,直接送給中宣部許立群同志或送給我轉(zhuǎn)交都可以。這封信所提供的信息很重要。從中可見,關(guān)于出陳的文集,金燦然是請示過周揚、郭沫若的,他們二人都表示同意,則周、郭去廣州會晤陳寅恪前已知此事。另外,在那種年月,要出版一位有一定影響的學者的著作,是需向中宣部請示的,并且還要叫人寫有關(guān)政治、思想情況,這對于了解具體環(huán)境下的學者生涯,是很有意思的。楊榮國在接到信后,于同月21日復信:金燦然同志:兩函均奉悉。關(guān)于陳的材料,寫好后即直寄許立群同志處,請釋念。至于著作出版問題,中央同意,則由貴局和陳進行商酌如何?楊榮國所寫關(guān)于陳的材料,當時不知內(nèi)容如何,待查。金燦然在接到楊信后,即令中華書局那時的歷史一組從《史學論文索引》中把陳的著作查出,開一目錄,并說此事要在新年前辦完?,F(xiàn)在這份目錄還保留著,我看所收陳的文章篇目是相當全的,可見金燦然對此事抓得很緊。但他又在楊的信上寫道:“在上級未正式?jīng)Q定前,出版陳的論文集問題,不要在群眾中宣談。”金燦然是一位相當重視學術(shù),也極為愛才的文化領(lǐng)導人,但在當時他確實也有顧慮,這也可以見出那一時期特殊政治情勢下的一種特殊心態(tài),恐怕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了。金燦然隨即于1961年1月6日再次給齊燕銘寫信,說:關(guān)于出版陳寅恪論文集一事,我曾口頭請示過周揚同志,他表示可以;也曾問過郭老,郭老贊成。最近接楊榮國同志信,附上。為慎重起見,我們就手邊的材料查了一下陳到底發(fā)表過哪些文章,篇日附上(不全)。請考慮可否正式向陳約稿。從爭鳴上講,似可以約,但據(jù)說他的稿子是不能動的,約了可能有些麻煩。齊燕銘于3月在金的信后作了政策性的批示:可由中華提出向陳約稿,只告他文中如有涉及兄弟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因中國古代史常有把這些國家做為藩屬和文中帶有污辱話的情形,今天發(fā)表容易引起對方不快),請其慎重處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此外問題隨其任何論點均不必干涉(對少數(shù)民族似關(guān)系不大,因國內(nèi)問題總好講清楚,當然也要看講話的分寸)。又約稿可否通過楊榮國與之面談,比寫信好。齊燕銘的這段話,應當說是相當通情達理的。5。年代末、6。年代初,有一種特殊的國際環(huán)境,在歷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十分注意于對周邊國家的關(guān)系,中華書局編輯部當時還特地起草過一個題為《關(guān)于整理出版古籍中涉及我國同友鄰國家關(guān)系的情況和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長達好幾千字,可見非同一般。這在當時是一個大問題,因此齊燕銘不得不提及,但是他還是提到其他任何論點均不必干涉,這確實表現(xiàn)出齊的灼識和勇氣。接著就是《最后二十年》所述金燦然于該年5月上旬去廣州拜訪陳寅恪,向他組約《論再生緣》稿。但是很奇怪,在這之后,中華方面就再也未提出版陳寅恪文集事,中華是否去函與陳聯(lián)系,還是通過楊榮國與陳洽商,或陳是如何答復,現(xiàn)在都無材料,只知后來陳的《金明館叢稿》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文革”后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聯(lián)系編印。但在1966年3月中華書局總編室的《情況反映》中,還有一份中華上編所提供的材料,說他們在審稿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作者從資產(chǎn)階級唯心史觀出發(fā),完全無視封建時代被統(tǒng)治階級對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所進行的斗爭,而以婚姻集團、地域關(guān)系和宗教信仰作為歷史演變的根據(jù)”。這樣的評價,處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是可以理解的?!蹲詈蠖辍吩黾?961年3月郭沫若會晤陳寅恪,陳曾向郭建議組織力量整理出版宋人所編的古籍《文苑英華》(頁319)。我起初曾懷疑后來中華書局影印《文苑英華》,是否即是郭返京后傳達陳的信息。后來翻閱有關(guān)材料,才知中華于1961年初即決定動手影印此書,當時在中華工作的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陳乃乾曾于1961年1月10日給金燦然信,提出“《文苑英華》如果決定了要印,有兩點要先解決”。一是《文苑英華》全書一千卷,現(xiàn)存宋版只存一百四十卷,而且其中十卷還在臺灣,因此先要確定是用明版配宋版,還是全部用明版。二是要考慮利用傅增湘的??庇?,這就需要有專人加以??闭恚惸饲岢鰪纳虾=枵{(diào)善于做??惫ぷ鞯暮目S纱丝梢?,影印《文苑英華》是中華書局自己獨立決定的,但在那時提出要影此書,而且要組織人加以整理,則確與陳寅恪不謀而合,南北共識,這倒也是一段佳話。普及的層次近日翻閱過去開明書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重點閱讀了幾篇論述古典文學的文章,對古典文學的普及產(chǎn)生了一點應講究層次的想法。朱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中卓有貢獻的詩人與散文家,后期他主持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工作,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他與聞一多先生時以驚人之筆破陳說、創(chuàng)新見不同,往往以平實的文筆,把古義源源本本地講述出來,在演繹與概括中把他的心得一點一滴地告訴讀者,并且似乎時時采取與讀者商量的口氣,想征求你的意見。每讀他的這些篇章,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朱自清先生很重視古典文學的普及工作。他與葉圣陶先生編了好幾部文言讀本,他極力推薦浦江清先生的詞的講解,他自己也動手作《古詩十九首》析解,還寫了一本《經(jīng)典常談》,系統(tǒng)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各類著作。但是我感到,朱先生的這些普及著作是不容易讀懂的,按照現(xiàn)在古典文學普及讀物的標準和要求,如果不是他的大名,說不定會被出版社的編輯先生退稿的。我在大學讀書時,根據(jù)老師的指點,第一次讀了《經(jīng)典常談》。記得當時的印象是兩點:一是有些講得太概括,看不懂;二是有些講得太平淡,無所獲。于是大致瀏覽了一遍,即放置一邊,一直沒有再看。時隔三十余年,如白居易所說的,“年齒漸長,閱事漸多”,再來讀一遍這部書,恰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部新的從未讀過的專著,似乎每一段每一句都能印入心中。閱畢掩卷,確有一種“真乃不可及也”之感。為什么年輕時看了覺得平淡無所獲的書,三十多年后再讀時卻感到大有所獲呢?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功底厚,書的內(nèi)蘊深,這種書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準備和社會閱歷,是不易獲知其價值的。反過來說,隨著知識的增長,閱歷的積累,看這種書,就隨時看會隨時有新的獲得。年輕時看《紅樓夢》,與40歲以后看《紅樓夢》,所得定然不同,也是這個道理?!督?jīng)典常談》這部書,勝義真是不勝枚舉。如《詩經(jīng)》一章講采詩,說各國都養(yǎng)著一批樂工,管采集歌謠的事,樂工的老師叫太師,“太師們是伺候貴族的,所搜集的歌兒自然得合貴族們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會入選的?!边@幾句話實在也是平淡得很。但是我們記得,過去我們講《詩經(jīng)》,大談民歌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近幾年有人又“創(chuàng)”新說,大談《詩經(jīng)》中的奴隸主意識。對此,朱先生這幾句平淡無奇的話,不是更能使人思考嗎?《經(jīng)典常談》中第十二節(jié)題目是《詩》,不到八千字,談了樂府詩到五七言詩的發(fā)展,時期是兩漢到南宋末,真是洗煉極了。片言只語,往往能使人咀嚼再三。如說曹植“詩中有了‘我’,所以獨成大家”;說五言詩到了阮籍手里,增加了“文人化的程度”。又說陶淵明“是第一個人將田園生活描寫在詩里”,謝靈運“是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劃山水的人;他可以說是第一個用全力雕琢字句的大’。但謝靈運不像陶淵明,陶詩中也講哲理,這些哲理“是他從實生活里體驗得來的,與口頭的玄理不同,所以親切有味”,而謝則“像硬裝進去似的”。同樣說理,杜甫又有不同,杜甫“常在詩里發(fā)議論,并且引證經(jīng)史百家;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了他的滿腔熱情奔進出來的,所以還是詩”。至黃庭堅,雖繼續(xù)將詩散文化,但由于刻意求新,“使每個字都斬絕地站在字面上,不至于隨口滑過去”。這些評論,既見出朱先生作為有高度古典文學修養(yǎng)的學者的工力,也包含有他作為詩人的精致的審美體驗??墒恰督?jīng)典常談》寫作時是作為普及讀物而寫的。我作為50年代前期的大學生看了覺得不夠味兒,料想現(xiàn)今的大學生也不會對它有特別的愛好。由此我想到古典文學的普及應有不同的層次?!督?jīng)典常談》可以說是普及讀物,但這是專門研究基礎(chǔ)上向具有中高級的人作的普及,不是一般的鑒賞或賞析。它是在嚴格的知識傳授的意義上,對古典作出系統(tǒng)的評析,這可以說是普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通過這中間環(huán)節(jié),再作淺近一些的普及。我總感到,目前古典文學的鑒賞、賞析作品,數(shù)量很多,五花八門,但一是講得太膩,二是有不少知識性的紙漏。這方面的讀物存在著提高科學性的問題,就需要有如《經(jīng)典常談》一樣較高一層的普及著作,也就是普及與專題研究相結(jié)合的作品。在普及讀物的寫作上也應提倡多層次,不要簡單化、一體化。感召前些日子聽說《葉圣陶文集》已經(jīng)出版了,想來卷帙一定繁富,可惜無緣拜讀。近來因偶然的機會,從我所在單位中華書局的文書檔案中,獲睹幾件葉圣陶先生手跡的復印件,讀后受到一種人格與文品的感召,久久不能平靜。特記于此,謹以自勉。從1958年起,中華書局即致力于《永樂大典》散佚本的輯集,至1959年,已從國內(nèi)外公私所藏收集到720卷。為供學術(shù)界研究、觀摩,中華書局于該年9月選印其中一冊,全照原書大小式樣,影印仿制出版。這一仿制本前面有一篇出版說明,由編輯部一位同志起草,當時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同志即特地將這篇出版說明送請葉圣陶先生修改。這篇出版說明篇幅不長,大約只有一千二百來字,由720字一張的稿紙譽寫,共32行。使人驚異的是,幾乎每一行都有葉老修改的筆跡。葉老修改,每一個虛字、每一個標點都不放過。譬如文中說《永樂大典》“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葉老把“七”字下的頓號刪去,并在旁邊批注:“此頓號無論如何不能要?!庇幸痪洹拔礆д邘兹唤僮摺?,葉老改為“未毀的幾乎全被劫走”。原稿“劫”字寫成“去刃”,葉老特地勾出來,用毛筆正楷寫成“劫”。最后一段原槁說:“要說明《永樂大典》這一類型的百科全書,這一冊的內(nèi)容是具有代表性的?!贝挚此埔舱f得過去,但被葉老劃去了,并特地在文末寫了三行字:“一冊的內(nèi)容具有代表性,可以知道全書的體例和規(guī)模,我覺得想不通,恐怕一般讀者也想不通。因此,代表性的說法不如刪去。如果必須保留,就該說得明白些,說明從什么幾點可以見出這一冊的代表性?!苯?jīng)這幾句一點,真使人豁然開朗。葉先生當時的工作是很忙的。他在給金燦然同志的一封信中說:“我在最近兩三個月內(nèi),忙碌殊甚,每日上下午非開會即商量文稿,傍晚歸來,頹然無復精神?!钡€是對這樣一篇極為平常的文稿作那樣仔細的審閱和修改,一點“大名人”的架子也沒有。1959年至1960年間,中華書局準備重印朱自清的《經(jīng)典常談》。這是朱先生以通俗的筆法介紹古代經(jīng)典文獻的著作,解放前即出版,無論專業(yè)研究者還是一般讀者,都愛讀。這次中華書局重印時,擬請葉老寫篇序。由葉老為此書作序,當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中華書局文書檔案內(nèi)保存了葉老為此事給金燦然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說:“作序之事,非我所宜。您應了解我,古籍云云,我之知識并不超于高中學生。人皆以為我知道什么,我實連常識也談不上。此一點恐不能叫人相信,以為我謙虛。您與我相識十年,且非泛泛之交,當知我言非虛也。茍我稍有真知灼見,則佩弦為我之好友,于其遺著,有不肯欣然作序乎?至希亮答?!蔽蚁耄x了這幾行信中語,就不必再說什么了。葉老的人品,真如光風霽月,能使人胸中連一點灰渣塵屑也可以去除得干干凈凈。葉老說他于古籍,其知識并不超于高中學生,因而不敢為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作序,我相信這是葉老真誠的謙虛,也是真正學者的一種自愛?,F(xiàn)在,社會上有些人,被捧為什么“大師”,有時卻連起碼的常識性錯誤也會在筆端中流出,卻頤指氣使地訓斥別人,對照葉圣陶先生的這幾行文字,不知會有什么想法?啟示一一讀顧頡剛一封論《尚書》今譯的信前些日子我在中華書局的文書檔案中看到顧頡剛先生一封親筆長信,讀后很受啟發(fā)。我曾翻閱過顧潮同志為其父所作的年譜(《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書中未曾提及此信。因此我想把信的主要內(nèi)容介紹給今天的讀者,或許對目前的某些學風會有一定針砭的作用。此信是寫給當時的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的,時間是1959年6月25日。順便提一下,反右以后,1958、 1959年,政治運動還是連續(xù)不斷,這也波及到當時年已屆六十六七歲的顧老先生。從《年譜》可以看出,這兩年顧先生無論公私兩方面都極忙。1958年他已受命點?!妒酚洝?,2月份又有幾天出席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立會議(當時齊燕銘為組長)。從2月起,一直到年底,就連續(xù)參加政治運動,如2月到8月,“參加民進整風,作交心資料及檢討書十萬言”。按十萬言,可以說是一本專著了,不知尚存否,這倒是一份有價值的當代文化史材料。據(jù)《年譜》,3至4月,又“參加歷史所整風,寫大字報及檢討書”。11月至12月,又出席民進中央會議,寫發(fā)言稿《從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而12月,歷史所又展開對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批判,顧又被作為重點。不過好在于1959年初,他應歷史所、中華書局之約,整理《尚書》,稍能回到書齋中來。但運動還是不斷,3月,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第三屆委員,在四月召開的政協(xié)會議上,他作了《我在兩年中的思想轉(zhuǎn)變》發(fā)言,據(jù)說在這次發(fā)言中,他談了這些年來“以運動太多,不能從事業(yè)務,此知識分子同有之苦悶,而予暴露之”,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注意。但過了半年,11月,又不得不“參加歷史所反右傾主義運動”。我之所以羅列上述材料,是想說明,當時知識分子想搞一點學問,就環(huán)境來說,是何等的不易,這在今天年輕的讀者恐怕是難以想象的。這對了解我所要介紹的這封信可能也會有所幫助。上面說過,顧頡剛先生就歷史所、中華書局之約,正式開始整理《尚書》,這當也是上級領(lǐng)導之命,光是歷史所、中華書局是決定不了的。但不管怎樣,顧先生對此是欣然接受的。所以他的信在開頭時就說:“翻譯《尚書》為現(xiàn)代語,這是五四運動后我所發(fā)的大愿,40年來沒有一天忘掉,只是為了生活的動蕩始終沒有正式進行。解放初,我在上海誠明文學院擔任'尚書研究’課,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又翻了幾篇;那時書籍分散,僅就手頭所有湊集成文,不自滿意,故未發(fā)表。許多朋友們知道我這件事,都勸我把這事做完,因為如不譯為今語,一般人對這部書就不能讀;可是學校功課一停,我又忙于別事,不能做了?,F(xiàn)在這件事已定為我在科學院的工作,我欣幸這個愿望會逐漸接近實現(xiàn)?!痹谀菚r的政治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想象到,顧頡剛接受這一“任務”,是何等欣喜,這倒不是藉此可以逃避政治,而是表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民族文化高尚的責任感和理性的使命感。正因為如此,他慎重提出:“但這是一件非常細致和復雜的工作”。這封信的主要內(nèi)容,即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而提出的。首先,他認為,要譯成今語,必需先認定《尚書》本身的文字。這本是古籍整理中極易理解的常識性問題,但目下的一些今譯者,對此卻往往漠然視之,他們可以隨手拿來一個本子,不管正誤如何,就可立即翻譯。顧頡剛先生則是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們必須先決定了是不是這個字然后可以決定該不該這樣解。”他說,《尚書》中有錯簡,有缺文,有衍文,有誤文,又有注文混入本文的。在漢朝,又有今文和古文的問題。隨后他舉例說:“例如《盤庚》里的'心腹腎腸’,似乎很講得通,但這是后出的古文本,在較早的今文本里是作'優(yōu)賢揚’的,意義太不同了,究竟應用哪個本子,應當怎樣去解釋它呢?”我想,信中提出的這個問題,其意義已超出于《尚書》整理的本身,而是涉及學術(shù)的嚴肅性與規(guī)范性的問題。正如顧先生接著提出的:“我們?nèi)绮蛔屑毿?币环?,豈不是放棄了前代學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豈不是會被世界各國的漢學家所嗤笑?”因此他認為:這一基礎(chǔ)工夫是省不得的。在確定了文字以后,接著就是正確理解和解釋的問題。信中的第二點就詳細闡述了這一點:“《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離開現(xiàn)在已有2000年到3000多年的時間,‘語法’或‘成語’早已變了樣子,所以其中詰屈聱牙的殷盤、周誥在西漢時已讀不懂,這只消看司馬遷的《史記》,對于這些文字只能作一些空泛的敘述,或竟避而不書,書而多誤,不能用漢代的語言文字譯出,就可明白?!鳖欘R剛先生行文有一個特點,他往往能把深奧的學術(shù)問題用淺近明晰的語言表達出來,他的《古史辯》文章是如此,后來連續(xù)在《文史》刊物上發(fā)表的《尚書》譯解是如此,這里的幾句話也是如此,確實表現(xiàn)了一位學術(shù)大師的本色與風度。對《尚書》文字的理解,自漢儒起,就各有各的說法,有些是言之有據(jù)的,有些則以意為之,今天就需細心辨析。要辨析,就要看書。關(guān)于這一點,信中提出一個具體的方案:“這項工作為有這樣大的困難,所以最好先有一個充分的讀書時間,把大量的書讀了,再來作翻譯。但我知道,我的工作時間不可能太長,所以只得‘重點’地讀書。依據(jù)現(xiàn)在的計劃,該重點讀的書約有50余種。”在此信后即附有這50余種書目,從孔安國、孔穎達起,歷宋元明清,直到近現(xiàn)代學者王國維的《觀堂集林》,郭沫若的《金文叢考》、《青銅器時代》,于省吾的《尚書新證》等。我想,光是把這些書瀏覽一遍,就已很了不起了,這要花多少時間。在商品大潮中,從某些人看來,這樣做豈非傻瓜。應當說,開出這50余種書單,是表現(xiàn)了一個真正做學問者的氣度和責任感的。信的第三點,著重提出,《尚書》的翻譯,不能僅憑一己主觀的理解。信中說:“從前我翻譯《盤庚》、《金滕》的時候只32歲,年輕膽大,憑著一股勇氣,幾天之內(nèi)就譯出來了?,F(xiàn)在呢?年紀大了已不止一倍,讀書越多,膽子越小。而且這是中國科學院的工作,自有其當代的學術(shù)水平,也有其國際的漢學水平,不容許我輕率從事,否則就對不起黨和人民政府以及一般讀者對我的期望。所以我計劃,每譯成一篇,即由你局油印分發(fā)給各專家評定,這是《尚書今譯》的群眾路線,非走不可?!毙藕蟾搅艘粋€名單,有歷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尹達、侯外廬等),有文字學家(唐蘭、容庚、于省吾等),有版本目錄學家(趙萬里、陳乃乾、顧廷龍等),有地理學家(譚其驤、史念海等),有語言學家(王力、魏建功、高名凱等),有自然科技史家(錢寶琮等),共四十余人?!渡袝方褡g走群眾路線,這確也是新鮮事。信的第四點,說自己年齡已是67歲,健康又不太佳,因此提出請中華書局提供一至兩名助手,幫他搜集材料。這也是情理中事。信的最后說:“總之,整理《尚書》不是一件可以急見功效的事:必須集中了版本校勘之后方始可以寫出一個定本;必須把各時代的解釋細細研究之后方始可以有所取舍,確定經(jīng)文的意義;經(jīng)文有了確定的意義之后方始可以著手標點和翻譯。又《尚書》是哪種社會的上層建筑,它成書之后又在封建社會里起過怎么樣的作用,我們該把這些情況列舉出來,為中國歷史增加些資料;《尚書》是怎樣編寫的,各篇的文字和它們的出現(xiàn)有些什么問題,它的事件先后和寫作先后又有些什么樣的矛盾,我們也該細細地批判,為古籍校訂學增加些資料?!边@一段話不啻是研治《尚書》的入門之學,確實為顧先生數(shù)十年間的治學經(jīng)驗之談。我已把信抄錄了很多,但我還想抄錄一段,這段話就不止是治學了,而更見出一位真正對學問、對事業(yè)負責的讀書人的人品:“我自知,自己功力不夠,工作上存在許多缺點,好在有幾十位專家在,只要我誠心誠意去請教,未必不能討論出一點道理來。我相信,在全國人民的要求下,將來各種重要古籍都得譯為今語,我這個工作雖然做得慢一點,對于你局的整理古籍工作也許可以奠定一部分的基礎(chǔ);而我個人到了晚年,能在科學院的領(lǐng)導和你局的協(xié)助之下作出一點貢獻,更是莫大的光榮了?!蔽蚁?,這就是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良知。文化學術(shù)上的成就,不必靠廣告效應,不必求吹捧評獎,它自能在歷史上顯示出其價值和力量。學養(yǎng)深厚與縱逸自如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感到,錢鐘書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作出的貢獻,他所達到的成就,以及這些貢獻和成就在文化學術(shù)史上的意義,在古典文學界,并未有真正的認識,因而也未能被充分的理解,而所以如此,是因為缺乏研究。我們的古典文學研究需要提高,提高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要向前輩學者學習。這就是說,要從學術(shù)史的角度,對我們的研究實踐進行總結(jié),特別是對一些有突出成就,能體現(xiàn)一代學術(shù)發(fā)展的大師們的學術(shù)思想和學術(shù)道路作細致的、虛心的研究。這也就是古典文學研究要取得當代意識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我們的面前,已經(jīng)有了《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七綴集》這樣壁立千仞的著作,我們?nèi)绻粚λ鼈冞M行研究,而還不斷地在一個低水平上重復已知的認識,怎么有真正的研究可言呢?錢先生在治學上對我們后輩的啟示,就是樹立一個高標準,使我們懂得,這才是真正的做學問,這樣的治學才真正在學術(shù)上有意義,這才使一切有志者不致淺嘗輒止,而奮進不已。我想,真正靜下心來讀錢先生的著作,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我覺得,在我們這一輩,或比我們晚一些的,在古典文學研究中,所獲有多有少,筆法有新有舊,但似乎總有一種程式,不管搞一個作家論或作品研究,或一個時代、一個命題的探討,總擺脫不開一種固定的格局。而錢先生卻不然,在他那里,似乎已縱逸于一切程式或格局之外。錢先生沒有特地寫什么作家評論,或什么某某研究、某某詩評,他似乎在行文中偶一涉及,但就是這些看來不經(jīng)意的寥寥數(shù)語,卻正是作家、作品研究的精髓所在。這種能超然于程式、格局的學術(shù)研究,古人往往用化境加以形容,正是我們要著力研究之點。這可能會突破目前古典文學研究程度不等地存在著的較為單一的缺陷,使研究者視野能有所開闊,從而活躍研究的空氣,豐富研究的內(nèi)容。但錢先生的這種超然于程式,是他深厚的學養(yǎng)之必然,學養(yǎng)不到這一步,勉強模仿,就會顯得做作。錢先生把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總背景下加以觀照,自然就目光四射,舉重若輕。他又把中國文學放在古今學術(shù)的大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這樣就能明其異同,觀其通變。在探索某一創(chuàng)作意向時,他又會通各種文學體裁,啟人心智,又涉筆成趣。論陶淵明《閑情賦》的“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二句,除了引詩文作例證外,還引了《聊齋志異》的《青梅》,《綠野仙蹤》第60回寫齊蕙娘,《兒女英雄傳》的第38回。這樣的情況在《管錐編》中到處可見。有些人的詩文筆記,特別是明清人的一些作品,似乎除了錢先生引述過以外,過去再也沒有人提起過。經(jīng)錢先生一加引述,使這些本來似乎無甚意義的作品獲得新的價值,也使讀者在認識和鑒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讓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會有如此豐富的寶藏。對于古典文學界來說,研究錢先生的著作應該提到我們的日程上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在做,他們正在取得成績,但這種研究格局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還遠遠不夠,與錢先生的貢獻及其在學術(shù)史上的意義太不相稱??梢院敛豢鋸埖卣f,無論國外或國內(nèi),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要在現(xiàn)有的基點再往前延伸,就必須明白錢鐘書的著作已經(jīng)談到了什么,而要研討當代的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狀和發(fā)展線索,則錢鐘書是一個必須研究的學術(shù)課題,這個課題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版暖氣片購銷合同正規(guī)范本
- 2025年度金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設(shè)計與推廣服務合同2篇
- 2025年度綠色環(huán)保項目合伙人投資合作協(xié)議2篇
- 2025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產(chǎn)品采購項目委托代理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科技園區(qū)不動產(chǎn)使用權(quán)出讓合同3篇
- 2025年訴訟保全擔保流程執(zhí)行與賠償責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行業(yè)員工派遣合同3篇
- 養(yǎng)殖場2025年度保險服務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財產(chǎn)保全擔保與訴訟保全合同3篇
- 2025年度龍門吊租賃及項目管理咨詢服務合同4篇
- 餐飲行業(yè)智慧餐廳管理系統(tǒng)方案
- 2025年度生物醫(yī)藥技術(shù)研發(fā)與許可協(xié)議3篇
- 電廠檢修安全培訓課件
- 殯葬改革課件
- 2024企業(yè)答謝晚宴會務合同3篇
- 雙方個人協(xié)議書模板
- 車站安全管理研究報告
- 瑪米亞RB67中文說明書
- 植物和五行關(guān)系解說
- 滬教牛津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全套單元測試題
- 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