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學習課件_第1頁
線粒體學習課件_第2頁
線粒體學習課件_第3頁
線粒體學習課件_第4頁
線粒體學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線粒體

(mitochondria)細胞的動力站合成生命活動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質——ATP細胞內線粒體(綠色)熒光顯示線粒體的認識歷程1894年Altmann首次在動物細胞中發(fā)現(xiàn);1948年Hogeboom用分步離心法分離得到線粒體,建立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代謝中心概念;1963~1964年發(fā)現(xiàn)線粒體中存在DNA和DNA轉錄、翻譯系統(tǒng).數(shù)量:與細胞新陳代謝有關分布:均勻分布在細胞質中,有些分布的位置與供能部位有關心肌細胞精子尾部鞭毛髓部線粒體一、線粒體的形態(tài)

可塑性細胞器,多為粒狀、桿狀或線狀直徑為0.5~1.0m,長1.5~3.0m第一節(jié)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蝙蝠胰腺細胞線粒體的電鏡圖

二、線粒體的超微結構分為4個部分:外膜(outermembrane)

內膜(innermembrane)

膜間腔(intermembranespace)

內室(innerchamber)電鏡下是由兩層單位膜圍成的封閉的囊狀結構(一)外膜包圍在線粒體最外面的一層單位膜厚約6nm脂類組成與內質網(wǎng)相似含大量孔蛋白(Porin),允許<10KDa分子通過,具高通透性,使得膜間腔環(huán)境幾乎與胞質相似。外膜(二)內膜外膜內側的一層單位膜向內折疊形成嵴(cristae)基本微粒通透性較低(1500)線粒體嵴:

線粒體內膜向基質側折疊形成向內的突起;

增大內膜呼吸面積;

形態(tài)、數(shù)量因細胞類型而異與長軸垂直板層狀嵴管狀嵴心肌細胞排列緊密的板層狀嵴縱行排列板層狀嵴基本微粒(elementaryparticle)內膜和嵴的基質面上帶柄的顆粒多個亞基構成的蛋白復合體--ATP酶復合體(ATPasecomplex)能量轉換單位基本微粒的結構示意圖及電鏡圖

(三)膜間腔線粒體外膜與內膜之間,又稱外室(outerchamber)含有許多可溶性酶類、底物和輔助因子

(四)內室(innerchamber)又稱基質(matrix)含各種蛋白質酶:三羧酸循環(huán)、丙酮酸氧化以及DNA、RNA和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酶等基質顆粒:內含Ca2+、Mg2+、Zn2+等離子線粒體DNA、RNA及核糖體線粒體組分的分離技術低滲處理一定轉速下離心,上清液為膜間腔組分膜間腔組分轉入高滲溶液使其回縮密度梯度離心,分離外膜去垢劑(Lubrol)裂解內膜并離心內膜基質外膜第二節(jié)線粒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占線粒體干重的65%-75%

結構蛋白、載體蛋白、多種酶內膜和基質含量最豐富脂類占25%-30%,主要為磷脂,膽固醇少內、外膜脂質成分差異其它:少量核酸、無機鹽、輔助因子及水(一)蛋白質在線粒體各結構組成分布差異較大大鼠肝細胞線粒體中蛋白質分布外膜6%

膜間腔6%

內膜21%

內室67%(二)脂類主要是磷脂,內外膜上的組成不同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內膜:主要是心磷脂,含量高達20%

內、外膜脂類與蛋白質的比值內膜0.3:1

外膜1:1第三節(jié)線粒體的功能提供細胞生命活動80%以上的能量有機物氧化分解H2O+CO2+能量細胞氧化ADP+PiATP

細胞氧化細胞內氨基酸、脂肪酸、單糖等供能物質被徹底氧化而釋放能量的過程,此過程要攝取氧,產生的CO2最終排出體外,又稱細胞呼吸。

(一)、糖酵解(細胞質基質)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酮酸+2ATP+4H

線粒體受氫體NAD+此過程不需要氧(二)、乙酰輔酶A的形成

2丙酮酸丙酮酸脫氫酶

4H+2乙?;o酶ANAD+2乙酰輔酶A線粒體基質中發(fā)生

(三)、三羧酸循環(huán)(線粒體基質)

乙酰輔酶A與草酰乙酸縮合形成檸檬酸,檸檬酸經一系列反應氧化脫羧,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又可與另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結合重新形成檸檬酸。如此反復循環(huán),故稱三羧酸循環(huán)凈生成2分子GTP,8對H原子,6對由NAD+攜帶,2對由FAD攜帶三羧酸循環(huán)示意圖4ATPCO212對H

2對H2ATP,8對H2ATP,2對H

二、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的偶聯(lián)電子傳遞鏈(electrontransferchain)

位于線粒體內膜上,由一系列能夠可逆接受和釋放H+或e-的酶和輔酶有序地排列成相互關聯(lián)的鏈狀結構。電子傳遞過程中釋放能量.

電子傳遞鏈主要組分復合體Ⅰ(NADH脫氫酶)復合體Ⅱ(琥珀酸脫氫酶)復合體Ⅲ(細胞色素b-c1)復合體Ⅳ(細胞色素c氧化酶)電子傳遞過程中,伴隨質子轉移1953年由SlaterE.C.提出“化學偶聯(lián)學說”。1961年MitchellP.提出“化學滲透假說”。1964年BoyerP.D.提出“構象假說”。至20世紀70年代,化學滲透假說在取得大量實驗結果證實的基礎上,已成為氧化磷酸化作用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假說。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的偶聯(lián)(電子傳遞與ATP產生的關系)

化學滲透假說

在電子傳遞過程中,質子氫與電子的交替?zhèn)鬟f,使H+從內膜內側向外側定向轉移。由于線粒體內膜對H+高度不通透,造成內膜兩側跨膜質子梯度,形成質子動力勢。其中蘊藏的能量驅使H+

穿過ATP合成酶,驅動ADP與Pi形成ATP。

電子傳遞鏈可作為質子泵,將線粒體基質中的H+泵至膜間腔ATP合成酶復合體ATP合成酶的分子結構

F1:3α、3β、1γ、1ε、1δ

FO:a、b、c

定轉子模型轉子:γε定子:abδ在嗜熱菌的ATPase的β亞基的N端添加10個His,以使其固定在Ni-NTA膜上;將γN端的一個Ser換為Cys,以連上肌動蛋白絲(熒光標記);加ATP后可觀察到肌動蛋白絲旋轉.NojiHetal.1997,Nature轉子旋轉的試驗學證據(jù):結合變化機制:β三種狀態(tài):O空置狀態(tài)T緊密結合態(tài)L松散結合態(tài)轉子的轉動導致β構象的變化,催化ATP生成ATPADP+Pi質子流推動c亞單位轉動自然界最小的分子”水輪發(fā)電機”1分子葡萄糖產生ATP分子數(shù)目的計算

細胞呼吸前三步共產生12對H原子:10對H以NAD+為受氫體,產生10×3=30ATP;2對H以FAD為受氫體,產生2×2=4ATP糖酵解2ATP三羧酸循環(huán)2GTP1分子葡萄糖經細胞呼吸可產38ATP,36ATP在線粒體中產生第四節(jié)線粒體的半自主性研究歷程:1963年,M.Nass和S.Nass在雞胚肝細胞線粒體中發(fā)現(xiàn)DNA;1964年,Luck等從紅色面包霉的線粒體中分離出DNA;線粒體自主性是有限的,故稱為半自主性一、線粒體的DNA(mtDNA)雙線環(huán)狀,分子量很小,一個線粒體中可有一個或幾個DNA分子線粒體DNA電鏡圖.DNA編碼序列為單一序列,無內含子,基因之間無非編碼序列

編碼13種蛋白質(復合物Ⅰ7個亞基,復合物Ⅲ1個亞基,復合物Ⅳ3個亞基及ATP酶復合體2個亞基)人線粒體基因組圖(黑白)二、線粒體的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

獨特的遺傳密碼,與通用遺傳密碼不同線粒體的核糖體比細胞質核糖體小對氯霉素敏感,異于細胞質核糖體(放線菌酮)通用遺傳密碼與兩種線粒體遺傳密碼的差異三、線粒體蛋白質的定向運輸線粒體雖有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但因mtDNA信息有限,其總蛋白的90%以上是由核基因編碼線粒體蛋白質跨膜線粒體蛋白質在導肽作用下跨膜轉移折疊狀態(tài)松散狀態(tài),便于轉運蛋白質轉運至基質后松散狀態(tài)折疊狀態(tài),成為成熟的蛋白質線粒體內外膜的接觸點

線粒體蛋白質跨膜轉移中構象發(fā)生變化線粒體與細胞質之間蛋白質的轉運是單向的,二者之間也無DNA和RNA的交換。第五節(jié)線粒體的增殖1965年D.Luck用含3H-膽堿(膜磷脂的前身物)標記紅色面包霉,追蹤去向。發(fā)現(xiàn)線粒體是從原有的線粒體經過生長與分裂而來.8h15h20h32h肝細胞中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線粒體電鏡圖線粒體增殖彩圖第六節(jié)線粒體與人類疾病一.線粒體病由于線粒體基因突變而引起的疾病。線粒體疾病多由MtDNA突變導致功能缺陷;其突變率比核DNA大10~20倍。自1997年以來,已知由人類線粒體疾病引起的遺傳疾病已達百種以上。線粒體疾病常包含在一些高能量需求的組織中,如心臟、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遺傳性視神經病(LHON):由線粒體DNA的一個錯義突變引起,患者突然失明,同時還引起神經肌肉疾病,全身肌張力障礙。非胰島依賴性糖尿病(NIDDM)。肌陣攣羊癲風;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線粒體與衰老也密切有關(體內約95%氧自由基由Mt產生)??松讲∈且环N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流行于黑龍江省克山縣。主要流行于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及西南一帶交通不便的山區(qū)或丘陵地帶。臨床上常有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現(xiàn)。傳播途徑是病區(qū)產的糧食,糧食在濕冷環(huán)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