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學第二章選編課件_第1頁
工程水文學第二章選編課件_第2頁
工程水文學第二章選編課件_第3頁
工程水文學第二章選編課件_第4頁
工程水文學第二章選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水文循環(huán)與徑流形成第一節(jié)水文循環(huán)第二節(jié)河流與流域第三節(jié)降水第四節(jié)下滲第五節(jié)蒸散發(fā)第六節(jié)徑流水文循環(huán)的概念

水圈中的各種水體通過不斷蒸發(fā)、水汽輸送、凝結、降落、下滲、地面和地下徑流的往復循環(huán)過程。也稱為水循環(huán)。第一節(jié)水文循環(huán)

從海洋蒸發(fā)的水汽,被氣流輸送到大陸而形成降水。其中一部分以徑流的形式從河流匯歸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蒸發(fā)返回大氣。這種海陸間的水分交換過程,稱為大循環(huán)或外循環(huán)。

海洋上蒸發(fā)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結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陸地上的水經(jīng)蒸發(fā)凝結又降落到陸地上,這種局部的水文循環(huán)稱為小循環(huán)或內循環(huán)。

從海洋直接輸送到內陸的水汽,通過陸地循環(huán),水汽逐漸向內陸輸送,在輸送過程中會沿途損耗,故內陸距海洋越遠,輸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量越小。一、河流第二節(jié)河流與流域

河谷底部有水流的部分稱為河床或河槽。枯水期水流所占部分為基本河床,或稱主槽;洪水泛濫所及部分為洪水河床,或稱灘地。1、河流形成和分段

一條河流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面向河流下游,左邊的河岸稱為左岸,右邊和河岸稱為右岸。

河源

河流的發(fā)源地,多為泉水、溪澗、冰川、湖泊或沼澤等。上游緊接河源,多處于深山峽谷,坡陡流急,河谷下切強烈,常有急灘瀑布。

中游河段坡度漸緩,河槽變寬,兩岸常有灘地,河床較穩(wěn)定。下游河流的最下段,一般處于平原區(qū),河槽寬闊,淤積明顯,淺灘和河灣較多。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或內陸湖泊的地段,因流速驟減,泥沙大量淤積,往往形成三角洲。

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中的河流,稱為內流河或內陸河,如新疆的塔里木河和青海的格爾木河等。

河流長度L(km)簡稱河長,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長度,在地形圖上量出。河口河源2、河流特性

河流橫斷面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斷面稱為橫斷面,簡稱斷面。斷面內通過水流的部分稱為過水斷面,其面積稱為過水斷面面積,單位m2。河流斷面

河流縱斷面河流中沿水流方向各斷面最大水深點的連線稱中泓線,沿中泓線的斷面稱為河流的縱斷面。河流縱斷面能反映河床的沿程變化。

落差河段兩端的河底高程差

河道縱比降

單位河長的落差。當河流縱斷面近于直線時

二、流域

河流某斷面的集水區(qū)域稱為該斷面的流域。

流域的周界稱為分水線。

地面分水線閉合且與地下分水線重合的流域稱為閉合流域。

流域各條河流構成脈絡相通的系統(tǒng)稱為水系,河系或河網(wǎng)。

流域面積F(km2)

在地形圖上定出流域分水線,然后量出它所包圍的面積。分水線流域面積河流

河網(wǎng)密度

流域內河流干支流總長度與流域面積的比值稱為河網(wǎng)密度,表示一個地區(qū)河網(wǎng)的密集程度。河網(wǎng)

流域平均寬度B(km)

流域面積與流域長度的比值

B

=F/L

流域形狀系數(shù)流域平均寬度與流域長度的比值

f

=B/L

=F/L2

流域長度L(km)

流域的軸長。

流域平均高度H(m)與平均坡度J

將流域劃分成100以上的正方格,定出每個方格交叉點上的高程及坡度,這些格點的高程和坡度的平均值為流域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質構造、土壤特性、植被、湖泊及沼澤等情況,都是與流域水文特性密切有關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一定時段內,進入某流域的水量:降水量P、凝結量E1,地面徑流量RS1,地下徑流量RG1,流域初始蓄水量S1。

流出此流域的水量:蒸發(fā)量E2,地面徑流量RS2,地下徑流量RG2,時段末蓄水量S2。三、流域水量平衡

這一流域任意時段的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P+E1+RS1+RG1+S1=E2+RS2+RG2+S2

令E=E2-E1

代表凈蒸發(fā)量,則上式成為

P+RS1+RG1+S1=E+RS2+RG2+S2

對于閉合流域,RS1=0,RG1=0,令R=RS2+RG2

,ΔS=S2-S1,水量平衡方程為

R=P-E-ΔS

對多年平均情況而言,ΔS

的多年平均值趨近于零,水量平衡方程簡化為

水汽壓

空氣中的水汽壓力。單位為hPa(百帕),用于度量空氣中水汽含量,水汽壓值大時,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多。

第三節(jié)降水2.3.1.4濕度

飽和水汽壓在一定溫度下,空氣中水汽壓的最大值。溫度越高,空氣中飽和水汽壓越大,反之則越小。

飽和差

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汽壓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之差,稱為飽和差。若實際水汽壓超過了飽和水汽壓,空氣中多余的水汽就會發(fā)生凝結。

露點

水汽量不變,在氣壓一定的條件下,氣溫下降,空氣達到飽和水汽壓時的溫度稱為露點溫度。

飽和濕度在一定溫度下空氣中最大的水汽含量稱為飽和濕度。如果空氣中的水汽量達到了飽和或過飽和,多余的水汽就可能發(fā)生凝結。

如果地面有團濕熱未飽和空氣,在某種外力作用下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下降,當降到露點溫度以下時,就會達到過飽和而發(fā)生凝結,形成水滴。一旦水滴不能被上升氣流所頂托時,在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成為降水。

水汽、上升運動和冷卻凝結是形成降水的三個因素。在水汽條件具備時,水汽冷卻凝結的主要條件是空氣垂直上升運動。

降水常按照使空氣抬升的原因分為對流性降水、地形性降水、鋒面性降水和氣旋性降水,習慣上把它們分別稱為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和氣旋雨。二、降水分類

對流雨

是因地表局部受熱而發(fā)生垂直上升運動所形成。因上升速度較快,形成的云多為垂直發(fā)展的積狀云,特點是雨強大,雨面小,歷時短。

地形雨

空氣在遷移途中,因受地形作用而被抬升,動力冷卻而成云致雨。降雨特性隨空氣自身溫濕特性,運行速度以及地形特點而異。

鋒面雨

具有均勻的溫濕特性,在氣壓場作用下向同方向移動的大氣團稱為氣團。氣團形成的條件首先需要有大范圍的性質比較均勻的下墊面,廣闊的海洋、冰雪覆蓋的大陸、一望無際的沙漠等,都可作為形成氣團的源地。兩個溫濕特性不同的氣團相遇,形成一個不連續(xù)面,稱為鋒面或鋒區(qū),鋒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鋒線,習慣上統(tǒng)稱為鋒。鋒面活動產(chǎn)生的降水稱為鋒面雨。其特點是降雨范圍大,歷時長。

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移動并占據(jù)原屬暖氣團的地區(qū),這種鋒稱為冷鋒;暖氣團向冷氣團方向移動并占據(jù)原屬冷氣團的地區(qū),這種鋒稱為暖鋒;冷、暖氣團勢均力敵,在某一地區(qū)擺動或停滯的鋒稱靜止鋒。

氣旋雨

當某一地區(qū)氣壓低于四周氣壓時,周圍的氣流就要向該處匯集。氣流匯入后再轉向高層,上升氣流中的水汽因動力冷卻凝結成云,條件具備時,形成氣旋雨。

在低緯度的海洋上形成的氣旋,稱為熱帶氣旋,氣象部門將其分為三類:熱帶低壓—風力6~7級;臺風—風力8~11級風;強臺風—風力12級以上。臺風雨的特點是降雨不均,中心雨強大,歷時短。

降水量地理分布可以分為十分濕潤帶、濕潤帶,半濕潤帶、半干旱帶、干旱帶五類地區(qū)。三、降水量地理分布

十分濕潤帶

年降水量超過1600mm,年降水日數(shù)平均在160d以上。其區(qū)域包括廣東、海南、福建、臺灣、浙江大部、廣西東部、云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江西和湖南山區(qū)、四川西部山區(qū)。

濕潤帶

年降水量800~1600mm,年降水日數(shù)平均120~160d。其區(qū)域包括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以南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云南、貴州、四川和廣西大部分地區(qū)。

半濕潤帶

年降水量400~800mm,年降水日數(shù)平均80~100d。其區(qū)域包括華北平原、東北、山西、陜西大部、甘肅、青海東南部、新疆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

半干旱帶

年降水量200~400mm,年降水日數(shù)平均60~80d。包括東北西部、內蒙、寧夏、甘肅大部、新疆西部。

干旱帶

年降水量少于200mm,年降水日數(shù)低于60d。其區(qū)域包括內蒙、寧夏、甘肅沙漠區(qū)、青海柴達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噶爾盆地、藏北羌塘地區(qū)。

降水量以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層深度表示,單位mm。8時至次8時降水量為當日降水量。

降水量可采用器測、雷達探測或利用氣象衛(wèi)星云圖估算。四、降水量的觀測

雨量器是直接觀測降水量的器具,它由承雨器、漏斗、儲水瓶和雨量杯組成,承雨器口徑為200mm,分辨率為0.1mm。

一般每日8時及20時各觀測一次。雨季增加觀測段次。1、雨量器雨量筒

稱重式可連續(xù)記錄降水重量,包括雪、冰雹及混合降水。

虹吸式記錄累積雨量曲線。

翻斗式翻斗每承接0.1mm雨水向記錄器輸送一個脈沖信號。較為適用作遙測雨量計。2、自記雨量計

稱重式雨量計虹吸式雨量計

氣象雷達利用云、雨、雪等對無線電波的反射來發(fā)現(xiàn)目標。根據(jù)雷達探測到的降水回波位置、移動方向、移動速度和變化趨勢等數(shù)據(jù)資料,可預報探測范圍內的降水量、降水強度及起迄時刻。3、雷達探測目前水文業(yè)務利用地球靜止衛(wèi)星云圖資料。在衛(wèi)星云圖上,一些天氣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特征云類型分辨出來。4、氣象衛(wèi)星云圖

算術平均法

當流域內雨量站分布較均勻,地形起伏變化不大時,可用算術平均法求得流域上的平均降水量五、流域平均雨深計算

加權平均法(泰森法)

當流域內雨量站分布不均勻時,假定流域各處的降水量由距離最近的雨量站代表。流域平均降水量

式中,fi/F表示第i雨量站的面積權重。

等雨深線圖法

當流域上雨量站分布較密時,可用等雨深線圖來計算流域平均雨深。

式中,fi

—兩條等雨深線間的面積;Pi—fi

上的平均雨深。第四節(jié)下滲

在地下水面以下,土壤處于飽和含水狀態(tài),稱為飽和帶;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達飽和,稱為包氣帶。

存在于包氣帶中的水稱為土壤水,飽和帶中的水稱為地下水。一、飽和帶和包氣帶

吸濕水

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水分子稱為吸濕水,不能流動也不能被植物利用。

薄膜水

由土粒剩余分子力所吸附在吸濕水層外的水膜稱為薄膜水,不受重力的影響。二、土壤水

毛管水

土壤孔隙中由毛管力所持有的水分。由毛管力所支持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稱支持毛管水;懸吊于孔隙之中而不與地下水面接觸的水分稱為毛管懸著水。

重力水

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孔隙向下流動的水為重力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

凋萎含水量植物無法吸收土壤水分而開始凋萎時的含水量。大于凋萎含水量的土壤水分為有效水量。毛管斷裂含水量毛管懸著水連續(xù)狀態(tài)開始斷裂時含水量。低于此值,土壤水分交換以水汽狀態(tài)進行。土壤含水量

田間持水量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懸著水量。高于此值,多余水分以重力水下滲。

飽和含水量土壤空隙都被水充滿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下滲是水從土壤表面進入土壤內的運動過程。影響下滲過程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強度及歷時、土壤含水量、土壤構成情況等。下滲過程可用時段下滲量F(mm)和時刻下滲率f(mm/h)表示。三、下滲

充分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條件下,下滲分為三個階段:

滲潤階段

下滲水受分子力作用,直至土壤含水量達最大分子持水量。

滲漏階段

水在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層滲透,直至土壤飽和。

滲透階段

水在重力作用下呈穩(wěn)定運動。此時的下滲率稱穩(wěn)定下滲率。

下滲率的變化規(guī)律,可用下滲公式或下滲曲線表達。如霍頓下滲公式

參數(shù)f0、fc及β反映土壤特性,根據(jù)實驗資料推求。f(t)=(f0-fC)e-βt+fc

f0fctft

=(f0-fc)e-βt+fc霍頓下滲曲線

包氣帶水埋藏于包氣帶中的水,包括吸濕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潛水又稱淺層地下水,處于地表以下第一個不透水層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赏ㄟ^重力作用流入河道。四、地下水

承壓水又稱深層地下水,處于兩個不透水層之間,具有壓力水頭的地下水。變化較為穩(wěn)定,是河川枯水徑流的主要補給源。

一、蒸散發(fā)

水由液態(tài)或固態(tài)轉化氣態(tài)的過程稱為蒸發(fā),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經(jīng)由植物的莖葉散逸到大氣中的過程稱為散發(fā)或蒸騰。第五節(jié)蒸散發(fā)蒸發(fā)面為水面時稱為水面蒸發(fā);蒸發(fā)面為土壤表面時稱為土壤蒸發(fā);蒸發(fā)面是植物莖葉則稱為植物散發(fā)。

植物散發(fā)與土壤蒸發(fā)合稱為陸面蒸發(fā)。流域內各類蒸發(fā)的總和稱為流域總蒸發(fā)。

第一階段:土壤蒸發(fā)主要發(fā)生在表層,蒸發(fā)量接近蒸發(fā)能力。

第二階段:土壤表面局部地方開始干化,蒸發(fā)速度逐漸降低。

第三階段:當毛管水完全不能到達地表,蒸發(fā)的水汽由分子擴散作用逸入大氣,蒸發(fā)速度緩慢。濕潤土壤蒸發(fā)過程分三個階段土壤蒸發(fā)過程E/EMWW田W斷1.0(I)(II)(III)W飽

水面蒸發(fā)主要與氣象要素有關。

在充分供水條件下,某一蒸發(fā)面的蒸發(fā)量,稱為蒸發(fā)能力。

植物散發(fā)隨植物的種類和季節(jié)而不同。

觀測水面蒸發(fā)量的蒸發(fā)器有20cm口徑蒸發(fā)器、80cm口徑套盆蒸發(fā)器、埋在地下的60cm口徑帶套盆蒸發(fā)器(E601)。

觀測量應乘一折算系數(shù),才能作為天然水體蒸發(fā)量的估計值。折算系數(shù)隨蒸發(fā)器的類型而異,且與月份及所在地區(qū)有關。

徑流是指降落到流域表面上的雨水,由地面與地下匯入河川,最終流出流域出口斷面的水流。第六節(jié)徑流一、徑流形成過程

降雨開始時,一部分滯留在植物枝葉上,稱植物截留。

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量向土壤入滲,除補充土壤含水量外,逐步向下層滲透,如能達到地下水面,則成為地下徑流。

當降雨強度超過了土壤下滲能力時,產(chǎn)生的超滲雨沿坡面向低處流動,稱為坡面漫流。扣除植物截留、下滲、填洼后的雨量進入溪溝,最后成為流域出口徑流,這部分徑流稱為地面徑流。

表層土壤的含水量首先達到飽和后,繼續(xù)下滲的雨量沿飽和層的坡度在土壤孔隙間流動,注入河槽形成徑流,稱為壤中流(表層流)。

進入河網(wǎng)的水流,從上游向下游,從支流向干流匯集,最后全部先后流經(jīng)流域出口斷面,這個匯流過程稱為河網(wǎng)匯流。

徑流形成過程中的從降雨扣除各項損失稱為產(chǎn)流階段;坡面匯流及河網(wǎng)匯流稱為匯流階段。

流量Q

單位時間通過某一斷面的水量,單位為m3/s、L/s

。

流量隨時間的變化過程,用流量過程線來表示。二、徑流表示法

Q(m3/s)tW流量過程線

徑流量W

指時段內通過某一斷面的總水量。常用單位為m3,萬m3

,億m3,(m3/s)月,(m3/s)d

等。

平均流量

徑流量W與時段長度T的比值,單位為m3/s

徑流深R

將徑流量平鋪在整個流域面積上所求得的水層深度,以mm為單位。

若時段T(s)內平均流量為Q(m3/s),相應徑流量W(m3),流域面積為F(km2),則徑流深R(mm)

徑流模數(shù)M(L/s/km2)

流域出口斷面流量與流域面積的比值

徑流系數(shù)α

某一時段的徑流深度與相應的降雨深度的比值

α=R/P我國多年平均徑流深284mm,年徑流系數(shù)0.433,呈自東南向西北遞減趨勢。按徑流深的大小,可劃分為豐水、多水、過渡、少水、干涸五個不同地帶。三、河川徑流的分布

豐水帶

年徑流深大于800mm,包括東南和華沿海地區(qū)、臺灣、海南、云南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年徑流系數(shù)一般在0.5-0.8。

多水帶

年徑流深在200-800mm之間,包括長江流域大部、淮河流域南部、西江上游、云南大部,以及黃河中上游一小部分地區(qū)。年徑流系數(shù)一般為0.4-0.6。

過渡帶

年徑流深在50-200mm,之間,包括大興安嶺、松嫩平原一部分、三江平原、遼河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大部、燕山和太行山、青藏高原中部、祁連山山區(qū)及新疆西部山區(qū)。年徑流系數(shù)一般為0.2-0.4。

少水帶

年徑流深在10-50mm之間,包括松遼平原中部、遼河上游地區(qū),內蒙古高原南部、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及西部部分丘陵低山區(qū)。年徑流系數(shù)一般為0.1左右。

干涸帶

年徑流深小于10mm,包括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年徑流系數(shù)只有0-0.03。

(一)流量觀測與整理

流量觀測方法很多,最常用方法是采用流速儀定點測速。四、流量觀測與計算

由于河流斷面上流速不均勻,需分塊計算平均流速和流量,首先用數(shù)條垂線將測流斷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