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1頁
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2頁
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3頁
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4頁
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廣東省深圳市高級中學東校區(qū)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現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tài),是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作為支撐,以信息的傳播、挖掘、利用等為資源,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發(fā)展為趨勢的一種新型文明。它內生于工業(yè)文明,沒有完全摒棄土地和工廠,而是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變革農業(yè)生產方式和工業(yè)生產結構。信息文明的科學基礎是以量子力學為核心的當代科學。量子力學強調域境論的思維方式,承認事物發(fā)展的不確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信息文明時代的思維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時代占主要地位的當代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可以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一是概率性思維。這是認識不確定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以量子力學為前提。正如物理學家玻恩所認為的那樣,不確定性是基本的,確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1的特殊結果。這種認識改變了來自牛頓力學的確定性思維方式。二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這是善于破舊立新開創(chuàng)未來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原本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信奉的思維方式,但在信息產業(yè)的開拓者或創(chuàng)業(yè)者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他們憑借技術創(chuàng)新和理念創(chuàng)新,來開拓市場,贏得發(fā)展,成為深化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的直接推動者。三是共享性思維。這是揚棄所有權觀念的一種思維方式。共享性思維并不是信息文明時代特有的,早在舊石器時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協(xié)作的團體,它們共同為生存而斗爭,過著有物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最樸素的共享性思維。四是相互性思維。這是第三人稱視角的一種思維方式,也是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思維方式。當前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的存在,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性,這些現存的相互性要求我們必須確定相互性思維方式,從相互關系出發(fā)來思考問題。從這四種思維方式來看,信息文明的內涵是隨著信息文明進程的不斷深化而不斷豐富的,特別是,隨著未來智能化革命的全面展開,信息文明的內涵將會更加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會更加突出。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信息文明首次為人類從習慣于追求物質文明轉向重視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臺與視域。這一轉變不是量變,而是質變。從量子信息科學到神經科學、從無人駕駛技術到可穿戴設備等,這些發(fā)展不僅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內的大變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系,確立一種大整體觀與大發(fā)展觀。這說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動、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區(qū),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互動交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在信息文明時代,通過網絡平臺聯(lián)系起來的全球社區(qū),雖然也借助了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的力量,但卻不是強制實現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自愿聯(lián)合。這種超越國界、語言、文化等自愿聯(lián)合的全球社區(qū),不僅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類集體共有的價值觀,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類文明的演進方向。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們淡化競爭意識,強化共享意識。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的新型公司,開創(chuàng)了共享經濟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與協(xié)作替代了對所有權的追求,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最后,信息文明締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業(yè)文明的土壤中誕生出來的,但卻不是對工業(yè)文明的延伸與拓展,而是對工業(yè)文明的顛覆。科學家發(fā)明互聯(lián)網的初衷就是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這是由當代知識創(chuàng)造的復雜性決定的。一方面,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不斷地消除學術保護主義,因為在知識生產者之間,當人與人的依賴關系越來越普遍、合作共贏越來越成為時代意識時,人人共享數字信息的行為方式和行動準則,就建立了共享的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擁有資源的成本,等同于一個人獨占資源的成本,那么,獨占資源就不再合乎道義。這樣,聯(lián)合取代競爭,合作取代獨立,其所帶來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實踐中建構一種新形式的社會秩序。(摘編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工業(yè)文明中漸漸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內涵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變革而不斷豐富。B.信息文明為人類從習慣于追求物質文明向重視精神文明這一重大轉變,提供了時代機遇。C.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引發(fā)了社會多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促進人們建立大發(fā)展觀。D.量子力學所強調的域境論,決定了概率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我們已經步入信息文明時代,但工廠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B.“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信息文明時代特征,其影響將隨社會發(fā)展而擴大。C.由信息文明時代的思維方式特點可推知,信息文明與工業(yè)文明思維方式一脈相承。D.揚棄所有權觀念的共享性思維,在人類文明初期,就已經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源。3.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A.從工業(yè)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B.信息文明以當代科學作為基礎,產生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有助于人類社會形成新的社會秩序。C.信息文明確定了四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打造全球化社區(qū),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D.在信息與通信技術發(fā)展和人們思維模式變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時代價值。【答案】1.D2.B3.A【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域境論,決定了概率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錯誤。從“量子力學強調域境論的思維方式,承認事物發(fā)展的不確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可知,量子力學強調的是域境論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域境論,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不是由域境論決定的。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工廠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錯誤。由原文第一段“它內生于工業(yè)文明,沒有完全摒棄土地和工廠,而是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變革農業(yè)生產方式和工業(yè)生產結構”可知,工廠的地位已經改變。C.“信息文明與工業(yè)文明思維方式一脈相承”錯誤,原文第八段是說“信息文明是在工業(yè)文明的土壤中誕生出來的,但卻不是對工業(yè)文明的延伸與拓展,而是對工業(yè)文明的顛覆”。D.“共享性思維,在人類文明初期,就已經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源”錯誤,原文第七段是說“共享與協(xié)作替代了對所有權的追求,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從“思維方式”與“時代價值”兩方面概括,準確且全面。B.“信息文明……有助于人類社會形成新的社會秩序”概括不準確,原文是說“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信息文明……有助于……確立一種大整體觀與大發(fā)展觀”;而且“這說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只概括了信息文明的“時代價值”,不全面。C.“信息文明確定了四種思維方式”概括不準確,原文是說“信息文明時代的思維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時代占主要地位的當代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錯誤,原文是說“隨著未來智能化革命的全面展開,信息文明的內涵將會更加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會更加突出”,對信息文明的價值概括的既不準確也不全面。D.“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時代價值”,只概括了信息文明的“時代價值”,不全面。故選A。廣東省廣州市廣東仲元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五四”以來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現一種認為“世界文化本一體,中西文化的差異純粹是時代性”的觀點,可稱為“有古今無中外論”。這種論調的根本錯誤,在于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這一歷史事實。既然人類社會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類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把一定數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這些人與其他人區(qū)別開來。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中。離開了各種各樣具體的民族文化,所謂一般的人類文化只是一種虛構。因此,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首先,地理的隔絕機制是民族差異形成的基本條件。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就分別產生了農業(yè)部族、畜牧業(yè)部族及少數以工商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發(fā)展成果對人類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異的最高表現。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文化發(fā)展的成果又不斷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創(chuàng)造不同風格的音樂、美術的同時,也發(fā)展了不同的審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審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長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結果。審美趣味如此,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莫不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不僅表現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創(chuàng)造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這種文化成果與人自身的身心變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異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穩(wěn)定器。其三,一定范圍內自由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異形成的重要機制。種族、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是人們從事文化創(chuàng)造的基礎,同時也是對文化創(chuàng)造的限制,而自由創(chuàng)造只是在這一定范圍內的發(fā)揮。因而,文化的發(fā)展既非絕對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統(tǒng)一。(摘編自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異性是始終存在的。歷史上對待這種差異性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第一種是對凡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為異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絕滅之而后快。當年白種人占領南、北美洲,對當地土著文化就是持這種態(tài)度。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實際上是排斥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殼。如果我們混同了已成遺跡的、定型了的“傳統(tǒng)文化”和今天仍然活著的并主宰著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的,受過現代文化洗禮的“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以復舊充新生,抵銷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那么,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將陷入困境。第三種態(tài)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這是將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語境內去進行觀照的一種方式。它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對用產生于某一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去評判另一文化體系,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這種態(tài)度當然遠比前兩種態(tài)度來得寬容合理,但再進一步追問:千差萬別的文化有沒有普遍認同的東西呢?人類有沒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義?這些都是文化相對主義所面臨的、必須回答的問題。無論如何,文化差異總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事實。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類文化以多樣性。我們固然不必保留辮子或者“三寸金蓮”以供獵奇者玩賞,但中國文化自有其無法“歐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國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事實上,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fā)現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fā)現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兩種文化接觸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所謂誤讀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他原有的“視域”決定了他將對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對其認知和解釋。文化之間的誤讀難以避免,無論是主體文化從客體文化中發(fā)現新義還是反觀自己,都很難不包含誤讀的成分。而從歷史來看,這種誤讀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fā)展的契機,因為恒守同一的解讀,其結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閉。(摘編自樂黛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人類社會在一定歷史階段以民族形式存在,決定人類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體的,不存在一般的人類文化。B.地理環(huán)境影響民族文化的形成,還阻礙了文化之間的同化、融合;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發(fā)展成果長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過來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對主義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認一切文化的合理性,應成為我們文化交流時需要堅守的原則。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差異造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它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與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創(chuàng)造上不同,即使種族、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要素相同,發(fā)展出來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樣。C.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發(fā)揮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應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國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體文化來反觀自我、發(fā)展自我。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B.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三國志·夏侯玄傳》)C.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北史·吐谷渾傳》)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4.對“世界文化一體化”論調的批駁,兩則材料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5.下列文字提到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辭》存在差異,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這種差異?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木蘭替父從軍、最后榮歸故里的故事,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忠孝兩全的價值觀。美國動畫版《花木蘭》則對《木蘭辭》進行重新詮釋,木蘭為了證明男女平等、實現自身價值而主動從軍,體現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的民族性格?!痘咎m》在中國上映后,獲得不錯的票房。不少觀眾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帶來啟發(fā)?!敬鸢浮?.C2.C3.B4.①材料一,重點批駁這種錯誤的本質(根源),指出其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又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②材料二,重點分析這種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5.①這種差異體現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即中國的忠孝觀念與美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②這種差異是文化誤讀的產物。美國人照自身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來解讀《木蘭辭》。③對這種差異應當寬容?!痘咎m》可提供“他者”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發(fā)現自己。(或:中美文化進行互動、交流,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A.“決定人類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體的,不存在一般的人類文化”錯誤,原文說“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可見有一般的人類文化。B.“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錯誤,表述絕對,原文是“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斷出“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D.“應成為我們文化交流時需要堅守的原則”錯誤,原文是“因而應受到尊重”。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而不應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對象”錯誤,于文無據,原文是“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原文強調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的做法是錯誤,沒有說就不能把它“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觀點是: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強調借鑒,不符合第一段觀點。B.“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指羹湯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種不同的調料合到了一起。表現了文化的差異性。符合第一段觀點。C.“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強調團結,不符合第一段觀點。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強調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觀點。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分析文本側重點的能力。由“這種論調的根本錯誤,在于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這一歷史事實”“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可知,材料一直接批駁這種錯誤的本質。由“那么,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將陷入困境”“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可知,材料二重點分析這種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分析文本觀點的能力。由“《木蘭辭》……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忠孝兩全的價值觀”“美國動畫版《花木蘭》則對《木蘭辭》進行重新詮釋,……體現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的民族性格”可知,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辭》的差異體現的是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中國強調的是忠孝觀念,而美國強調的是人主義。由“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兩種文化接觸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所謂誤讀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可知,之所以中國的《木蘭辭》被改編為美國動畫片《花木蘭》,是因為美國按照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來解讀中國文化,屬于文化誤讀的產物。由“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fā)現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fā)現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而從歷史來看,這種誤讀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fā)展的契機,因為恒守同一的解讀,其結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閉”可知,應對這種誤讀進行包容,因為這樣可以提供“他者”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發(fā)現自己,促進發(fā)展。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一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螂[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tài)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現注重歸真返樸,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合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fā)揚光大。(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雙方主張截然不同,既對立又互補。B.法、陰陽、名三家滅絕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國學”并不只是指儒家學說。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國學”的根基。D.殷周之際出現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A.儒家講究“內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順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態(tài)度不一。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體現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比如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D.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并不順利,經歷了從被孤立到逐漸與儒、道融合的漫長時間。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項是()A.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D.兵貴勝,不貴久。4.簡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5.為何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獨存?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敬鸢浮?.D2.C3.B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或意義、地位、作用);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fā)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為雙方主張截然不同”錯誤,根據原文“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可知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其在發(fā)展進程中,互相競爭,互相吸收。B.“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無據,根據原文“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可知文中并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C.“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國學’的根基”錯誤,根據原文“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fā)揚光大”可知,“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國學”發(fā)揚光大,而不是筑牢“國學”的根基。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比如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錯誤,“忠良的氣質與風度”與“院士的氣質與風度”只能是不同類型的人,不能說是相反的,因此不屬于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天和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指天和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根據原文“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可知“天和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符合“道家”思想。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ㄖ噶⑸恚?,也讓他人站得?。鹤约合胄械猛ǎㄊ聵I(yè)通達),也讓他人行得通。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據原文“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符合“儒家”思想。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賢才是為政的根本。賢才是國家的棟梁,是成就事業(yè)的關鍵,這符合“墨家”思想。D.“兵貴勝,不貴久”指用兵打仗貴在速戰(zhàn)速決,不宜持久消耗,這是古代的一種戰(zhàn)爭指導思想。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根據原文“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或意義、地位、作用);根據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可知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據原文“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具有包容性?!?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根據原文“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可知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根據原文“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可知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fā)展;根據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綜合以上分析,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獨存。廣東省開平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近期發(fā)布的中國工程院某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指出,國內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已然影響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污染是長期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我國耕地污染問題不客忽視。超過限量標準的重金屬如鎘、砷等長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隨水分下滲或在雨水沖刷下隨水土流失擴散到周邊,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還有的隨農作物種植和生長轉移到農產品中,導致農作物減產或者威脅到糧食衛(wèi)生品質。由此可見,耕地污染對糧食生產和健康安全的影響具有長期性、隱蔽性。近年來,我國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種植結構調整或替代種植方式;在中度和輕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屬活性的藥劑。這些治理措施消減了糧食重金屬含量超標的風險。但藥劑只是暫時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要維系成效,需要持續(xù)不斷地施用藥劑,不僅治理時間長,投入資金大,還難以確保對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不造成影響。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才能有效消除糧食生產和健康安全上的隱患。當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屬清除技術,是利用能夠從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屬并將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過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這種能夠吸收、富集并對重金屬具有較強忍耐力的植物,被稱為超富集植物。這種技術也稱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不破壞土壤和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幸運的是,經過20年的技術積累,中國在凈化砷鎘污染農田的植物蓽取修復技術儲備方面已居于全球領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示范效果。在廣西河池環(huán)江縣,上萬畝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桑樹等)間作的耕地凈化技術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導、科研單位技術支撐、農民主動參與”的環(huán)江農田土壤修復工程,在改善農田土壤環(huán)境質量的同時,也為環(huán)江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可以徹底凈化重金屬污染耕地,收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是未來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目前,我國在植物萃取技術的工程實踐方面已有良好的儲備,但在推廣應用層面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對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術,以凈化耕地為目標的植物修復技術所需啟動投資相對較多。雖然前期投入相對較多,但從運行的第二年開始,植物修復技術的后續(xù)運行維護費用即可顯著降低。很多情況下,在開展植物萃取修復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間套作方式與當地的種植業(yè)有機結合,既保障農產品的衛(wèi)生品質,同時也可以保證農戶的收益。從長遠來看,植物修復技術的總成本要遠遠低于安全利用技術的總成本。土壤生態(tài)關系糧食生產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耕地污染涉及公眾利益和糧食衛(wèi)生品質,嚴重制約受污染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也勢必給民眾身體健康和家庭收入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標本兼治,從根本上解決耕地污染對糧食產量和衛(wèi)生品質的威脅。如何保障我國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安全,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關注。一是將污染耕地修復納入生態(tài)建設長遠規(guī)劃,牢固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針對污染耕地開展長期修復治理工作:二是加強配套政策扶持,如通過國家專項基金,對以凈化為目標的耕地修復工作給予啟動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減輕地方政府壓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國家在解決耕地污染問題上的政策規(guī)定和實踐成果,不斷強化各級黨政干部和民眾的科技與環(huán)保意識,增強參與解決耕地污染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摘編自陳同斌雷梅《從源頭上消除土壤污染對糧食安全的威脅》)材料二:讓中國人改變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后決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豐富。于是,很多時候飯菜吃不完,都被扔掉了。中國平均每年浪費1800萬噸食物,相當于3000萬人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中國不允許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這個任務并不輕松,因為美食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烹飪是中國主要文化傳統(tǒng)之一。中國有多個菜系,如魯菜、川菜、粵菜、浙菜等。其食譜、食材、醬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國人請客習慣點“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飯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點菜的人通常都有這種想法:多點一些菜,每個菜淺嘗輒止。如果客人吃不好,這對主人來說很沒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盤子,倘若每盤菜都吃光了,就意味著客人們還沒吃飽。結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丟到垃圾桶。餐桌上鋪張浪費是很多中國人好面子、擺闊氣的下意識之舉,要遏制起來并不容易。為了樹立節(jié)約糧食的好風氣,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摘編自參考消息網《中國大力倡導珍惜糧食好風氣》)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這表明我國耕地受污染狀況非常嚴重,解決該問題已經刻不容緩。B.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施用藥劑,短期內比較有效,但從長遠看,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多,而且可能影響耕地的生態(tài)功能。C.雖然環(huán)江縣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有上萬畝,但該縣采用了農田土壤修復工程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凈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D.中國菜系眾多,美食已成為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導致食物浪費現象極為嚴重,平均每年浪費高達1800萬噸。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關鍵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可從根本上清除重金屬。B.重金屬污染破壞土壤生態(tài),會嚴重影響糧食品質,制約耕地受污染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減少群眾收入,有害民眾健康。C.中國的餐桌文化中有頗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點菜,每個菜都淺嘗輒止,這造成了極大浪費,有悖于節(jié)約觀念。D.樹立節(jié)約糧食之風,遏制浪費食物的現象,不僅應該有嚴格的禁令,更應該有耐心的教育引導,要善于打持久戰(zhàn)。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最有效措施是()A.大面積種植非食用性經濟作物,形成安全生態(tài)農作物產業(yè)。B.用石灰類藥劑中和土壤酸性以減少作物根系對重金屬汞的吸收。C.將好土覆壓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D.在耕地上大量種植香根草、蜈蚣草、鱗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4.兩則材料各是從什么角度來突出糧食安全問題的?請簡要概括。5.“植物萃取修復技術”的重要性何在?文章又是怎樣論證其重要性的?【答案】1.B2.A3.D4.①材料一側重于從消除土壤污染對糧食安全的威脅的角度,講糧食安全問題,指出消除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

②材料二側重于從消費糧食的角度講糧食安全問題,指出國人需要厲行節(jié)約。5.“植物萃取修復技術”的重要性在于:土壤受重金屬污染情況嚴重,但其他治理技術存在不足,而“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在這方面很有優(yōu)勢。

論證:①對比論證:將多種治理技術與這種技術對比。②舉例論證:以環(huán)江縣的實踐證明其有效性?!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我國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錯誤。由原文“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可知,是受到“土壤重金屬污染”,而不是“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C.“雖然環(huán)江縣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有上萬畝”錯誤。由原文“在廣西河池環(huán)江縣,上萬畝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桑樹等)間作的耕地凈化技術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可知,原文說的是“重污染耕地土壤”,“重污染耕地土壤”不等于“重金屬污染”。D.“這導致食物浪費現象極為嚴重,平均每年浪費高達1800萬噸”強加因果?!安讼当姸唷焙汀懊朗场辈皇菍е率澄锢速M嚴重的原因,“餐桌上鋪張浪費是很多中國人好面子、擺闊氣的下意識之舉”才是真正的原因。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關鍵在于消除耕地污染”錯誤。由原文“由此可見,耕地污染對糧食生產和健康安全的影響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可知,原文只是說“耕地污染對糧食生產和健康安全的影響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并沒有說消除耕地土壤污染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原文內容的能力。A.“大面積種植非食用性經濟作物,形成安全生態(tài)農作物產業(yè)”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重金屬污染依然存在,沒有解決污染問題。B.“用石灰類藥劑中和土壤酸性以減少作物根系對重金屬汞的吸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藥劑只是暫時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要維系成效,需要持續(xù)不斷地施用藥劑,不僅治理時間長,投入資金大,還難以確保對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不造成影響”可見,它成本高,難以確保對生態(tài)功能不造成影響。C.“將好土覆壓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重金屬污染物依然會“隨水分下滲或在雨水沖刷下隨水土流失擴散到周邊,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D.“在耕地上大量種植香根草、蜈蚣草、鱗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最有效,根據材料一“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可以徹底凈化重金屬污染耕地,收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可知,該項正確。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一根據“環(huán)境污染是長期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我國耕地污染問題不容忽視”“耕地污染涉及公眾利益和糧食衛(wèi)生品質,嚴重制約受污染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也勢必給民眾身體健康和家庭收入帶來較大影響”“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種植結構調整或替代種植方式;在中度和輕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屬活性的藥劑”可知,是從耕地污染的角度來分析糧食安全問題,并從如何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指出消除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材料二根據“中國平均每年浪費1800萬噸食物,相當于3000萬人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餐桌上鋪張浪費是很多中國人好面子、擺闊氣的下意識之舉,要遏制起來并不容易。為了樹立節(jié)約糧食的好風氣,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可知,主要是從制止浪費、珍惜糧食的角度分析糧食安全問題;也分析了制止浪費的方法,指出國人需要厲行節(jié)約?!?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論證方法的分析理解的能力?!爸参镙腿⌒迯图夹g”的重要性在于:結合材料“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污染是長期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我國耕地污染問題不客忽視。超過限量標準的重金屬如鎘、砷等長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隨水分下滲或在雨水沖刷下隨水土流失擴散到周邊,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還有的隨農作物種植和生長轉移到農產品中,導致農作物減產或者威脅到糧食衛(wèi)生品質”可知,土壤受重金屬污染情況嚴重;結合材料“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種植結構調整或替代種植方式;在中度和輕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屬活性的藥劑。這些治理措施消減了糧食重金屬含量超標的風險。但藥劑只是暫時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要維系成效,需要持續(xù)不斷地施用藥劑,不僅治理時間長,投入資金大,還難以確保對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不造成影響”可知,其他治理技術存在不足之處;結合材料“當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屬清除技術,是利用能夠從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屬并將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過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這種能夠吸收、富集并對重金屬具有較強忍耐力的植物,被稱為超富集植物。這種技術也稱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不破壞土壤和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可知,“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在這方面很有優(yōu)勢。論證:運用對比論證,“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種植結構調整或替代種植方式;在中度和輕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屬活性的藥劑。這些治理措施消減了……。但藥劑只是……。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才能有效消除糧食生產和健康安全上的隱患”“當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屬清除技術,……,具有成本低、不破壞土壤和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將多種治理技術與這種技術對比,強調耕地污染治理對于糧食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性,從而突出該技術的有效性。運用舉例論證,證明其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廣西河池環(huán)江縣,上萬畝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桑樹等)間作的耕地凈化技術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并結合上一層結論指出“植物萃取修復技術可以徹底凈化重金屬污染耕地,收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華僑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檢測語文試題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tài)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葉燮所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為敦龐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弊x詩就是讀人,閱讀那些長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這是我們了解前人心態(tài)的最佳途徑。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敝袊湃嗽u價文學家時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是人品與文品并重。經過歷代讀者集體選擇,凡是公認的大詩人,往往都是具備“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詩,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真實心跳和脈搏,從而淪肌浹髓(編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領會傳統(tǒng)文化精神。從《詩經》《楚辭》到明清詩詞,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如果兼顧作品的經典意義、閱讀難度等因素,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到底有什么價值?我們先來看唐詩宋詞到底寫的是什么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wèi)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fā)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且舉李、杜、蘇、辛為例。李白熱情謳歌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詩中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詩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和熱愛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積極因素的藝術表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現。蘇軾在詞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來詞專寫艷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寫作抒情述志、詠史懷古等題材的詞作,使詞從音樂歌詞向抒情詩轉變,而且在以柔聲曼調為主的傳統(tǒng)詞樂中增添了高昂雄壯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棄疾為首的愛國詞人把愛國主義主題變成當時詞壇的主旋律,他們繼承蘇軾詞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詞風,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涼兩種傾向充實了豪放風格??偟膩碚f,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閱讀唐詩宋詞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摘編自莫勵鋒《在讀詩讀人中感受萬千氣象》)材料二:在如何閱讀和鑒賞唐宋詞的問題上,我很認同清末民初詞論家況周頤的一席話:“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边@樣,便能臻于“吾性靈與(詞人之性靈)相浹而俱化”(《蕙風詞話》卷一)的境地,照我看來,這種讀詞之法所重視與強調的,即是讀者須與古代詞人進行有關人生體驗的“交流”與“對話”,如此才能達到兩代人之間的精神溝通和心靈契合。此話如何理解?首先,從唐宋詞人來說,盡管他們早已長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貯存在那些不朽詞篇中的人生體驗卻至今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活力。美國優(yōu)秀作家??思{曾說:“藝術家的宗旨,無非是要用藝術手段把活動——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動;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來看時,照樣又會活動——既然是生活,就會活動?!彪m然唐宋詞人在主觀上或許并無此種意愿,但在客觀上他們又通過寫詞而把其生命活動和人生體驗“抓住”并“固定”了下來;而當后之讀者重讀這些詞篇時,詞人的歌哭啼笑,詞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就都會得到復活和浮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古老的唐宋詞其實不老,尤其是它所貯存的豐厚人生意蘊則更保持著“常綠”的狀態(tài)。故而讀詞實際就是在人生體驗方面向前代詞人“討教”“求援”的過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間尋覓精神知音和良師益友的文化活動。這時,讀者處于“受眾”的地位,他們必須澄思渺慮,靜靜地傾聽和深深地思索發(fā)自唐宋詞人的種種心聲。其次,在此同時,讀者在閱讀和欣賞唐宋詞時,卻又會依據自身特定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對原作的意蘊作出多種多樣的詮釋和解讀,并將自己的獨特感悟融入到對原作之“詞境”與“詞心”的理解之中,這就會進而擴展和拓深原詞的思想意蘊。讀者在讀詞過程中并不是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他們可以且肯定會將其自身的某些人生體驗反射給唐宋詞篇,緣此就形成了讀者與前代詞人之間的跨時代“交流”與“對話”。而惟有這樣的讀詞之法——讀者盡可能地調動自身的人生經驗和藝術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這才能真正把詞讀深讀透。(摘編自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1.下列對唐宋詩詞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宋詩詞應成為我們學習古典詩歌的首選閱讀對象,作出這一判斷不僅是基于作品閱讀價值。B.唐宋詩詞所包含的“志”與“情”是其流傳至今仍然能夠對讀者產生價值和意義的重要前提。C.唐宋詩詞中的典范作品,從讀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們與之展開對話。D.唐宋詞人為貯存豐厚的人生意蘊,故將人生體驗“抓住”并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中進而傳遞給讀者。2.根據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莫礪鋒對所引用的清人葉燮、沈德潛的相關表述是持認同態(tài)度的,這兩則材料論證了材料一人品與文品并重的中心觀點。B.莫礪鋒舉李、杜、蘇、辛四個例子,論證了古典詩詞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與價值判斷對現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義的。C.有人認為陸機說的“詩緣情”與古典詩歌“詩言志”的綱領是矛盾的,但孔穎達認為,兩者是合一的,莫礪鋒認可孔穎達的說法。D.讀者在閱讀唐宋詞的過程中會代入自身的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從而對作品作出多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