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使用警告:本內容由圣才電子書提供,付費購買閱讀后,僅供個人或單位內部學習、參考,不能作為商業(yè)用途使用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景點講解第一章南京市【考試內容】中文類現場考試景點: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夫子廟、南京城垣與中華門城堡、總統(tǒng)府、雨花臺、牛首山、大報恩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語類現場考試景點: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廟、南京城垣與中華門城堡、總統(tǒng)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疽c詳解】一、中山陵1簡介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qū)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于1926年春動工,1929年夏建成,面積8萬余平方米。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2主要景點(1)音樂臺音樂臺在中山陵廣場南面,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積約為4200平方米,由關頌聲、楊廷寶設計。2017年12月2日,南京中山陵音樂臺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音樂臺建筑風格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環(huán)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筑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筑物的細部處理上,則采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從而創(chuàng)造出既有開闊宏大的空間效果,又有精湛雕飾的藝術風范,達到了自然與建筑的完美和諧統(tǒng)一。音樂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布局呈半圓形。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臺及照壁,圓中心是舞臺,舞臺長約22米,寬約13.33米,高出地面3.33米。臺后建有大照壁,是音樂臺的設計主體,仿中國傳統(tǒng)五山屏風樣式,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既為舞臺背景,又是起到反射聲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匯集音浪。緊靠樂壇正前方有一汪月牙形蓮花池,呈半月形,池底有伏泉,池半徑為12.67米,用以匯集露天場地的天然積水,池水終年不涸,可以增強樂壇的音響效果。樂壇兩翼筑有平臺,有臺階與花棚銜接,上砌鋼筋混凝土花棚。舞臺下辟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貯藏室等。舞臺前為觀眾席。設計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設計成由高到低的半圓形觀眾席,可容納3000余名觀眾。(2)流徽榭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冬,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3)仰止亭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的二道溝側的小山丘下,由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選址捐建,是中山陵的所有紀念建筑中唯一一座由個人捐建的建筑。(4)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1934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募建。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主要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現辟為孫中山的經典菱處,還展出奉安大典珍貴史料。孫中山紀念館主樓前為一橢圓形的廣場,四周花木扶疏。廣場北側兩段石階上便是主樓。第一段石階正中矗立著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高2.6米,重一噸多,是孫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尊銅像曾矗立于新街口廣場的中央,時間長達24年,為許多南京市民所熟悉。第二段石階平臺上置有一對銅鼎,系南京化學工業(yè)總公司于1989年開館之際捐贈。主樓是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挑檐飛角,氣勢不凡,檐脊覆黃色琉璃瓦,主脊與垂脊以龍鳳、獅頭吻合,脊頂中央飾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整座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主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并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主樓后的碑廊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大型碑廊,長125米,左右對稱,鑲砌有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6講138塊,計15萬5千余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5)行健亭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園大道與明陵路相接處。行健亭為方形鋼筋水泥構筑,邊長為9.3米,高9.5米,重檐攢光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形美觀,堅固實用。亭的每個角有4根支柱,4個角共根柱,均飾以紅漆。亭內橫梁、額枋、藻井、雀替都飾以彩繪,兩重亭頂均覆以藍色琉璃瓦。在萬綠叢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斕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輝不已。行健亭四周,設有水泥欄桿,高40厘米,可供游人坐憩。(6)永豐社永豐社在行健亭斜對面,地址中山陵3號。1933年,永豐社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抗戰(zhàn)期間被毀。1993年,管理部門按原貌重建。2014年9月11日,經過中山陵景區(qū)策劃、南京先鋒書店精心打造,先鋒書店在此開張營業(yè),成為中國唯一以詩舍命名的書店——永豐詩舍。(7)美齡宮美齡宮是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有“遠東第一別墅”的美譽。美齡宮主體建筑是一座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式建筑,頂覆綠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著1000多只鳳凰,是中國唯一一例。整座建筑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奢侈豪華,裝飾以旋子彩繪,特別是藍底云雀瓊花圖案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獨一無二。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汽車可直抵宮門,樓底層為接待室、秘書辦公室等,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臥室。二、明孝陵1簡介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于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余萬平方米,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guī)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fā)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陵區(qū)內的主體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墓區(qū)的建筑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2主要景點(1)下馬坊下馬坊位于朝陽門(今中山門)外孝陵衛(wèi),是陵寢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下馬坊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qū)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違者以大不敬論處。(2)神烈山碑神烈山碑位于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改鐘山為神烈山時而立的。碑通高4米,碑額篆刻“圣旨”二字,碑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三個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3)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現存建筑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殿為3間,檐高3.11米,長11米,進深7米,規(guī)模比原來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內掛著的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畫像的復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稱“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4)寶頂寶頂近似圓形,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為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周圍砌有磚墻。寶頂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筑,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于民國時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5)石像生武將明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圣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寢中規(guī)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三、靈谷寺1簡介靈谷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始建于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1983年,靈谷寺被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6年,國務院將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中山陵附屬譚延闿墓、鄧演達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主要景點(1)山門靈谷寺山門是靈谷公園的大門,于20世紀30年代重建,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紅山門后有一條青石鋪就的道路,在道路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陣亡將士牌坊。該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的,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2)無梁殿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無梁殿前有一漢白玉赑屃,上馱一碑,這塊碑是譚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蔣介石題書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闿之墓”字樣。墓碑之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為譚延闿墓的起點。后來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臨摹乾隆筆意題書“靈谷深松”。(3)靈谷塔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建于民囯20年至民國22年(1931~1933年),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該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該塔高約60米,九層八面,全部用鋼筋水泥建筑。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繞有走廊(云座),圍以石欄桿的平臺,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級圍轉而上,每層每面有門通至塔外繞之平座,繞臺可鳥瞰鐘山景物。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三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底層外壁石刻“精忠報國”為蔣中正題書,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后門為“有志竟成”。(4)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于1931年起建造,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5)寶公塔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靈谷塔。寶公塔原為七級,磚木結構,明初在今靈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時遷移至此,為覆缽體形式,1941年完工。(6)將士公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于無梁殿東西后三個方位,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建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無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無梁殿東西兩側。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國軍陣亡官兵,多數是北伐和淞滬會戰(zhàn)的陣亡將士。牌坊建于1933年,建造在42級石階之上,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5間,鋼筋水泥結構,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蓋頂,飾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前后門額上鐫刻有“大仁大義”“救國救民”八個大字,左右門額上配有瓷質國民黨黨徽。(7)玄奘紀念堂大雄寶殿東跨院的正廳為玄奘法師紀念堂,里面陳放著六面七級飛檐桃角檀香寶塔一座,塔內安放著玄奘法師的部分頂骨。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朝高僧,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據文獻記載,玄奘法師圓寂于西安,葬于興教寺塔,黃巢起義時遭盜。后來,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陜西終南山紫閣寺得玄奘法師頂骨,遷葬于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建了一座磚塔,埋藏頂骨,名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毀。四、夫子廟1簡介南京夫子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qū),始建于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夫子廟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筑。夫子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qū),是中國最大的傳統(tǒng)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也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2主要景點(1)大成殿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著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制2500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的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yè)績圖壁畫,形神并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huán)抱,墻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2)烏衣巷烏衣巷位于秦淮河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為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3)江南貢院江南貢院位于夫子廟學宮東側,又稱南京貢院、建康貢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經歷代修繕擴建,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可接納2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加上附屬建筑數百間,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為中國南方地區(qū)開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廟地區(qū)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在江南貢院的基礎上建設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yè)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已開放的部分場館包括博物館地下一層,地面上明遠樓、至公堂、號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閣等,含11個展廳。(4)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素為“六朝煙月之區(qū),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5)美食街夫子廟美食街位于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建成于1997年。建筑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墻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筑群融為一體。內部設施一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巖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yōu)雅的氛圍。沿街坐落著晚晴風味軒、晚晴茗軒、金陵春酒樓、夫子廟康樂城、秦淮人家、白鷺賓館等一批知名餐飲娛樂企業(yè),薈萃了海內外美食精品。(6)夫子廟照壁夫子廟照壁位于夫子廟中軸線的最南端,文德橋東側內秦淮河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qū),建于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高大雄偉,全長110米,高10米,是中國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稱。夫子廟照壁與全國各地孔廟顯著不同的是,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為泮池,上有雙龍戲珠圖案。在風水上,照壁起著裝飾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風水建制。五、南京城垣與中華門城堡1簡介南京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wèi)、5省、37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8年,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明城墻,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筑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墻。其中,南京京城墻,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guī)?;趾胄蹓?,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墻更長,是世界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有“世界第一大城垣”之稱,而南京明城墻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2主要建筑(1)城門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zhàn)中的焦點。城墻一周共設13座城門,東有朝陽門,南有聚寶(即中華門)、通濟、正陽(即光華門)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門5門,北有太平門、神策、金川、鐘阜4門。13座城門中,聚寶、石城、神策門、清涼門4門保存至今。①正陽門(光華門)正陽門,今稱光華門,是南京京城的正門,位于御道街最南端,是南京內城南段城墻三座城門中最靠東的一座。正陽門是內外均為甕城的復合型甕城,對城內城外有雙重防御作用。②通濟門通濟門,明初由原集慶路舊東門截城壕增建,扼守于內外秦淮分界,門向東北為皇城,向西南則是商業(yè)區(qū),為南京咽喉所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甕城城門。通濟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甕城城門,內部結構極其繁復,其形狀在中國也絕無僅有,一座城樓,兩條上城馬道和人行道,三座甕城,四道門垣皆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甕洞,甕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均為條石砌筑。③中華門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門,中國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甕城,其建筑規(guī)模僅次于通濟門(現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④三山門三山門,面臨秦淮河,為水陸兩棲城門,是舊日從水路進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俗稱水西門。三山門為福船型(魚腹型)內甕城的主城門。規(guī)模僅次于聚寶門(今中華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甕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墻間設甕城,內甕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⑤石城門(漢西門)石城門,位于民國時期增辟的漢中門以南,現位于南京漢中門廣場內,坐東面西。石城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唐都城的大西門,明代改建后為福船型(魚腹型)內甕城城門,由兩道甕城、三通城門組成,皆為拱券砌筑,舊時為南京城城防的鎖鑰,兵家必爭之地。⑥清涼門清涼門,因坐落在清涼山得名,現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甕構成,主城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樓上的城樓已經不存在,城頂上存留一塊絞關石,上鑿有兩個絞孔,甕城呈半圓形,正對城門,坐東朝西。⑦定淮門定淮門,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東岸,原名馬鞍門,因臨近明初城內的馬鞍山,故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發(fā)生水患,馬鞍門易名為定淮門,以求秦淮安定。定淮門有一座門券,高約8米,寬約6米,城門外側有一層石質拱券,其上是城磚拱券。⑧儀鳳門(興中門)儀鳳門,又稱興中門,位于南京城北下關盧龍山(獅子山)南麓與繡球山之間,城下建由水洞2座,處于鐘阜門與挹江門之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改儀鳳門為興中門,取振興中華之意,由前中國國民黨主席譚延闿并為興中門題寫門額。⑨鐘阜門鐘阜門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兩座城門取龍鳳呈祥寓意。⑩金川門金川門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門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置有水閘,控制護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⑪神策門神策門相對其他城門來說規(guī)模較小,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唯一一個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也是十三座城門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甕城結構的城門,且甕城門不正對著城門,而是開在甕城的東北角,因此成為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一座城門。⑫太平門太平門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因城門外為天牢所在,時常傳出囚犯的哀呼之聲,希望城內太平和諧,故取名“太平門”。原為單孔城門,2014年復建為三孔城門。⑬朝陽門(中山門)原為單孔券門,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朝陽門拆除,把門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并改名為中山門。(2)甕城甕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外的附屬建筑,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13座城門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甕城,石城門有兩道甕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甕城。(3)橋梁明南京城門外護城河的橋梁,是人流車馬往來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堅硬的石質材料為主要構件,主要有石城橋(石城門外)、三山橋(三山門外)、聚寶橋(聚寶門外,即古長干橋)、九龍橋(通濟門外)、夔角橋(正陽門外)、平橋(朝陽門外)等。明初建造在相關河道上的著名橋梁中,最大的石拱橋是上方橋(即七橋甕),由于這座橋是拱衛(wèi)京城的門戶,以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4)藏兵洞南京中華門藏兵洞是我國比較著名的藏兵洞。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共設3道甕城,由四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zhàn)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3000人。六、總統(tǒng)府1簡介南京總統(tǒng)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長江路292號,建筑群占地面積約為5萬余平方米,是中國近代建筑遺存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現已辟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F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建筑布局南京總統(tǒng)府除中軸線外,東西兩側還各有三四條自成一體的小軸線??偨y(tǒng)府建筑群經歷六朝、明、清、太平天國和民國等歷史時期,最終奠定建筑群現今的基本格局,在一次又一次擴建、改建、重建過程中,先后產生了大小共八條軸線。(1)中軸線總統(tǒng)府建筑群的主軸線,由門樓、大堂、二堂、八字廳、會客廳、麒麟門、政務局樓、子超樓組成。建筑風格前半部分以中式為主,后半部分則以西式居多。(2)西軸線①西一軸線:由臨時大總統(tǒng)秘書處、中山廣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樓組成。這條線的建筑以展現孫中山業(yè)績?yōu)橹?,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是核心。②西二軸線:由太平湖及周邊建筑、“圖書館”樓、游客餐廳組成。③西三軸線:由主計處辦公樓、桐音館、花廳、觀戲臺及孫中山起居室組成,成形于1870年,曾國藩重修督署時期。④西四軸線:主要由貴賓休息室、禮堂、四小院組成,成形于上世紀30年代。(3)東軸線①東一軸線:主要由東部諸小院、東湖及文官處宿舍樓組成。②東二軸線:主要由6排平房組成。這里原有10排平房,2003年,整體規(guī)劃拆除了4排平房。余下的6排中,4排作為晚清與民國展覽用房,2排用于復原馬廄和軍樂隊的場景。③東三軸線:主要由陶林二公祠及行政院南樓、北樓和北門組成。3主要建筑(1)中國近代史博物館景區(qū)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保存有較為完整、風格迥異的近現代建筑遺存,有中式官衙建筑、中式園林建筑、西式建筑以及民國公共建筑等,共分三個參觀區(qū)域,中區(qū)(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tǒng)府”及所屬機構;西區(qū)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qū)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2)門樓總統(tǒng)府門樓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遺址,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民國標志性建筑。原址是清兩江總督署頭門,太平天國時建天朝宮殿“真神榮光門”,又稱“皇天門”或“鳳門”。1864年6月清兵攻破天京后將此門拆毀,重建兩江總督署大門。1929年,由姚彬建筑師設計,新建了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筑。(3)子超樓子超樓位于總統(tǒng)府中軸線北端,是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官員們的辦公樓,為中國新民族建筑(現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國公共行政建筑。子超樓由南京魯創(chuàng)營造廠承建,耗資106952元(銀元),設計者為虞炳烈。1936年元月稱為主席辦公樓,1948年5月改稱總統(tǒng)府辦公樓。1943年8月林森在重慶遇車禍逝世后,該樓以林森的字命名,稱作子超樓,以資紀念。(4)煦園煦園,又稱西花園,與東花園(復園)相對稱,現與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南京總統(tǒng)府連為一體。煦園以小著稱,面積僅有1.4公頃,虛實相映,層次分明,園以水為主,水體南北走向,整個水池周長約1866米,面積約占全園一半多。煦園是晚清江南園林保存較好的一處,也是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作。1982年2月,煦園在內的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5)方勝亭方勝亭,俗稱“鴛鴦亭”,是民國前江南唯一的方勝亭。方勝,又稱雙菱,指兩菱形相疊。亭基方勝,上為雙頂、遠觀似雙亭并立,近看卻一亭獨佇,小巧玲瓏,頗為別致。飛檐翹角,如欲飛的鴛鴦。梁柱間有很大的彩繪“雀替木”,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為出挑檐,只得加大這種斜角支撐物。亭里可見一些龍鳳獅虎等動物形狀的刻繪。(6)復園復園在清朝時為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時期在這里建東花園。當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樓臺亭閣等建筑。1864年清軍攻破天京時被毀。國民政府時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據史料復建了原東花園的一部分。(7)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用漢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萬”字回紋。碑陰刻有碑記,由著名太平天國史學家羅爾綱撰文,共322個字。在1951年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00周年之際,南京“百年紀念籌備會”決定勒石立碑,建議中共中央主要導人為紀念碑寫碑文。毛澤東提議由時任政務院副院長的郭沫若書丹,郭欣然命筆,11字一氣呵成。該碑于1952年1月1日豎在總統(tǒng)府大門南面大照壁的花壇前。2002年8月31日,因長江路拓寬,碑從總統(tǒng)府大門前移走。2006年12月在東苑內重豎。七、雨花臺1簡介雨花臺風景區(qū)又名雨花臺風景名勝區(qū),簡稱雨花臺,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是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qū)。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雨花臺風景名勝區(qū)由名勝古跡區(qū)、烈士陵園區(qū)、雨花石文化區(qū)、雨花茶文化區(qū)、游樂活動區(qū)和生態(tài)密林區(qū)六大功能區(qū)組成。有雨花閣、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杰墓、明太監(jiān)義會碑、楊邦乂剖心處、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馬合冢、木樨苑、曦園、怡苑、梅崗、雨花石博物館、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等20余處名勝古跡和樓臺亭閣館。2主要景點(1)雨花臺烈士陵園雨花臺烈士陵園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雨花臺丘陵中崗,是新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紀念性陵園,面積1.13平方千米,包括雨花臺主峰等5個山崗,以主峰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南大門、廣場、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群、東殉難處烈士墓群,紀念亭等。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雨花臺烈士陵園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2)雨花閣雨花閣位于雨花臺風景區(qū)東部名勝古跡區(qū)古雨花閣遺址處,復建于1997年,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該閣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四檐八角形仿明清古典園林建筑,坐北朝南。屋面為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每層樓面均由單向式樓梯相連,樓層外圍均設置了閉合式欄桿,閣臺底部外沿由79組花崗石雕花欄桿圍合。整幢樓閣除屋面外均以棗紅色為基本色調。(3)二忠祠二忠祠在歷史上是一個掩埋忠骨的地方,里面祭祀的是宋代名臣楊邦乂和文天祥,他們以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受到后世的敬仰。南宋抗金英雄楊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臺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賜謚號,建“褒忠祠”,是祭祀楊邦乂的祠堂。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在押解大都(現北京)的途中經過建康(南京),在《懷忠襄》一詩中表達了對楊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國之志。因他從小景仰楊邦乂,兩人又同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難后,人們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1998年復建“二忠祠”,其主體建筑為九檁舉架單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4)木末亭木末亭位于雨花臺東崗之巔,始建于明代,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澳灸倍郑钤缫娪谇摹毒鸥琛は婢?,意為高于樹梢之上,以此名亭,謂亭秀出林木也。在雨花臺建木末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因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楊邦乂剖心處,有明代大學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遺址等,也有稱贊歷代志士仁人高風亮節(jié)之意。(5)李杰墓明開國勛貴李杰之墓位于三忠祠旁,坐北面南,四周翠竹環(huán)抱,規(guī)制頗宏?,F有神道碑一通,石刻4對8件,即石羊二、石虎二、石馬二、石武將二,分列神道兩側。(6)方孝孺墓方孝孺墓位于雨花臺江南第二泉后山,雨花臺烈士陵園北山坡上。方孝孺墓從明萬歷年間湯顯祖為其修墓建祠開始,歷代均有修葺。現存明代方正學(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兩江總督李鴻章所立。其旁的碑志為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的。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qū)重修方孝孺墓?,F墓區(qū)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銅胸像、24塊碑刻組成。方孝孺銅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所塑,碑刻均由當代知名書畫家所書。墓前平臺、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組成軸線對稱式布局,依山就勢,保持原有的環(huán)境風貌。八、牛首山1簡介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屬寧鎮(zhèn)丘陵西段南支,由牛首山、祖堂山、將軍山、東天幕嶺、西天幕嶺、隱龍山等諸多大小山組成。牛首山,山高248米,因東西雙峰對峙形似牛角而得名。牛首山是中國佛教名山,文化底蘊深厚,是佛教牛頭禪宗的開教處和發(fā)祥地。牛首山周圍有感應泉、虎跑泉、白龜池、兜率巖、文殊洞、辟支洞、含虛閣、地涌泉、飲馬池等自然景觀,以及宏覺寺、弘覺寺塔、鄭和墓和抗金故壘等人文景觀。牛首山風景宜人,每年春天,金陵百姓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稱。清乾隆年間,牛首山以“牛首煙嵐”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2主要景點(1)佛頂宮佛頂宮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處,為佛頂圣境區(qū)的核心之一。整個佛頂宮以佛祖頂骨舍利供奉為主題,外部分為大穹頂和小穹頂兩個部分,寓意外供養(yǎng)和內供養(yǎng)。大穹頂形如佛祖袈裟覆蓋在小穹頂之上,象征著佛祖的無量加持;小穹頂下部為蓮花寶座造型,上部為摩尼寶珠造型,上下結合形成“蓮花托珍寶”的神圣意象。佛頂宮內部由地上部分的禪境大觀和地下部分的地宮構成,其中地宮分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宮兩個部分。佛頂宮不僅是珍藏佛祖頂骨舍利、接受信眾瞻禮參拜的主要場所,還是將舍利文化、世界佛禪文化以各種藝術手法集中呈現的文化展陳場所,其中匯集了全國宗教界、藝術界、建筑界的專家團隊,旨在實現“世界佛教文化新遺產,當代建筑藝術新景觀”的宏偉目標。(2)禪境大觀禪境大觀,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內部凈高約41.2米,涵蓋了地上三層,整個建筑空間面積超過6000m2,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禪境花園及中間的如蓮劇場三個部分組成,展現了佛祖一生的行跡。禪境大觀呈橢圓形,以黃、白、灰三色為基調布置出人間山水,從而讓人們在行走之際領略禪意。禪境大觀的頂部是娑羅穹頂,圖案來源于佛陀涅槃時的娑羅樹杈。中心為全銅鑄造的釋迦牟尼臥像,全長7.5米,表面仿以漢白玉材質,能360度緩慢地旋轉,表現了佛祖寧靜、安詳的涅槃境界。劇場的南北兩側是兩個禪境花園,南側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禪境花園,整體造型像一朵蓮花,中間是一棵生生不息的無憂樹;北側是表現佛陀成道的禪境花園,中間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樹,地上用黑白兩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純潔。(3)佛頂前苑佛頂前苑是牛首山2018年的全新景點,以10萬平方米的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觀展現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頂前苑作為通向佛頂寺、佛頂宮的重要通道,設置了天闕攬勝文化景墻、集賢橋、十牛圖塑石假山、心銘墻、法融廣場、心蓮廣場、停心湖、趣牛園以及晚紅小徑等15處觀景節(jié)點。整體通過三個層次的景致——前景“蜓戲紅蓮水映天”、中景“霧起白虹飄玉帶”、遠景“寺宇山色有無中”構成了一幅靜謐秀麗的山林水墨畫卷,盡顯牛首山“隱秀”的環(huán)境氣質。(4)牛頭禪文化園牛頭禪文化園建造在宏覺寺的遺址上。宏覺寺是牛頭宗的發(fā)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稱弘覺寺,清代為避乾隆帝弘歷名諱,改稱宏覺寺。弘覺寺塔是牛頭禪文化園的核心景點,塔高45米,七級八面,是南京地區(qū)現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結構的磚塔。(5)鄭和文化園鄭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側,為明代航海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之墓。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寧縣文教局重建。在鄭和墓旁,還加筑了陳列室一座,展覽陳列有關文物。(6)岳飛抗金故壘岳飛抗金故壘位于牛首山及韓府山山脊處,是岳飛大戰(zhàn)牛首山時用赤褐色石塊壘成的圍墻,圍墻底寬0.5米,高約1.5米,蜿蜒起伏,高低錯落。岳飛大戰(zhàn)牛首山,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故壘遺存至今,且還保留有一段200米長的石壘遺址。九、大報恩寺1簡介大報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門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國的佛教中心,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底,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開放。大報恩寺坐東向西、規(guī)模宏大,全寺整體建筑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寺廟主體部分(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委托擔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紀錄片制作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養(yǎng)生產品個人分銷協(xié)議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聯(lián)網金融平臺投資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藝術品拍賣反擔保合同標準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二手車買賣合同范本標準版新升級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信用抵押反擔保條款2篇
- 2025版綜合性停車場租賃及安全保障服務合同2篇
- 多人合伙經營協(xié)議書
- 生意轉讓合同書
- 搞笑小品劇本《大城小事》臺詞完整版
- 《健康體檢知識》課件
- 《大模型原理與技術》全套教學課件
- 2023年護理人員分層培訓、考核計劃表
- 生產計劃主管述職報告
- GB/T 44769-2024能源互聯(lián)網數據平臺技術規(guī)范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適應性聯(lián)考模擬演練(二)地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經典文獻】《矛盾論》全文
-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專項訓練課外閱讀(含答案)
- Vue3系統(tǒng)入門與項目實戰(zhàn)
- 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