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1頁
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2頁
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3頁
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4頁
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1年福建省名校聯(lián)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說泰山文化是一種名山文化,在邏輯上,人們或許不會有什么異議。問題在于,

由于人們常?;煜轿幕鸵话銋^(qū)域文化,也就往往把泰山名山文化混同于一般區(qū)

域文化,進而帶來一系列理論混亂。辨清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作研究的第一步。因

此,我們就不能不細加辨析。

首先應(yīng)該指出,就像華山文化不同于華陰文化,嵩山文化不同于登封文化一樣,

泰山文化也不同于泰安文化,雖然二者也有著一定聯(lián)系。這是因為前者屬于名山文化,

后者屬于區(qū)域文化(如果它確實存在的話)。說起來,把作為名山文化的泰山文化,與

作為區(qū)域文化的齊文化、魯文化相提并論,而作為山東三大文化,就不太科學,因為

它們不在同一個層次上。與此相聯(lián)系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是否存在一個文化學意義上

的,與齊文化、魯文化并舉的泰安區(qū)域文化呢?現(xiàn)代文化學告訴我們,區(qū)域文化的“區(qū)

域"劃分,不一定與行政區(qū)域劃分完全重合,也不是每一個行政區(qū)都一定存在文化學意

義(而不是常識意義)上的區(qū)域文化。區(qū)域文化必須出現(xiàn)有異于其他文化的生活樣式

的獨特性。泰安地處古代齊、魯之間,文化或魯或齊,或齊魯兼融,并無獨立的鮮明

特色。所以,根本不存在與魯文化、齊文化相并列的泰安區(qū)域文化。

名山文化的客觀載體即名山景觀,一般局限于山系及其周邊范圍,而不像一般區(qū)

域文化那樣地域遼闊。在古代中國的濱海一帶,確曾存在一種區(qū)域文化--大汶口文

化。近年來流行著這樣一種看法,認為應(yīng)該把大汶口文化形態(tài)納入泰山文化,乃至想

擴大到環(huán)太平洋文化圈。這給泰山文化研究帶來了許多混亂??脊艑W界公認,大汶口

文化遍及山東中部、東部乃至蘇北、皖北和遼東半島等廣大地區(qū)。而泰山名山文化卻

不過僅限于泰山山體景觀以及泰安城有關(guān)景觀所表征的文化。泰山文化研究,拋棄這

些文化,而去研究那種地域十分遼闊的大汶口文化,醉翁之意不在山,而在濱海平原,

這能是為人們所接受的科學的泰山文化研究嗎?泰安城不是因大汶口文化而出名,而

是因泰山而出名,有一段它的名字就稱"岱鎮(zhèn)"。泰山的文化活動歷史悠久,迄無中斷,

并留下豐富的遺跡。所以,不管大汶口文化遺址發(fā)掘與否,都無損泰安城歷史文化名

城的地位。隨意擴大泰山文化的外延,可能出于高抬泰山的善良愿望,但實際上卻模

糊了泰山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山的本來面目,與其本來愿望相反。這也不利于泰山自

身景觀的開發(fā)與建設(shè)。泰山文化作為一種名山文化,自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大可不必

拉大汶口文化壯門面。

研究泰山文化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的科學,可以稱之為“泰山文化學"。近年來,

有人為促進泰山研究,提高泰山知名度,倡導建立"泰山學",并把它作為與"泰山文化

學"相互替代的概念。這恐怕還要認真研討。國內(nèi)外確曾流行諸如"紅學""敦煌學"一類

稱呼,“泰山學”也屬此類表述。但實際上,這種表述,只能指示某種研究范圍,并表

示這種研究達到相當發(fā)達的地步,而并非一種嚴格的學科,因為它們的研究對象并不

很明確。所以,它們不過是"《紅樓夢》研究""敦煌研究”的代名詞。周一良先生就曾指

出:"‘敦煌學,不是有內(nèi)在規(guī)律、成體系、有系統(tǒng)的一門科學"如果概括地稱為敦

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學的說法更確切,更具科學性'以此類推,所謂‘泰山學也就

是"泰山研窕”的別稱,它包括多學科的泰山研究,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因為不存

在一種明確的泰山學研究對象,也不存在一種統(tǒng)一的泰山規(guī)律?!疤┥綄W’與'泰山文化

學’也不能相互代替,它們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概念。顯然,以泰山自然現(xiàn)象為對象的泰

山自然科學研究,就不能列入泰山文化學范圍。泰山文化學不管何等重要,最多也只

能是泰山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帶頭學科,而不能等同于包括全部泰山研究的“泰山學"。

(摘編自劉凌《名山文化與泰山文化--論泰山文化性質(zhì)》)

材料二:

中國山岳不僅僅是旅游勝地,而且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文學、藝術(shù)等多方

面的價值,中國山岳不僅僅有海拔高度,而且有民族精神的高度,是中華民族文明發(fā)

展進步的資源寶庫。以泰山文化為例,泰山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變化和發(fā)展,融會了中國

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樣本。只有深入研究和發(fā)現(xiàn)山岳文化的價

值和意義,發(fā)揮文化的資源與教育作用,才能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

真正發(fā)揮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和作用,使中華文明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深化山岳文化研究,必須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從山岳文化的載體著手,分門別類,

通過實地考察、民間調(diào)查與文獻資料加工整理等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利用好

中國山岳文化遺產(chǎn)。近年來,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泰山大全》《泰山文

獻集成》《泰山石刻》等大批文獻搜集整理與考證著作出版。文化研究是中國山岳文化

造產(chǎn)保護的基礎(chǔ)工作,是對文化遺產(chǎn)最有效的保護、最合理的開發(fā)利用。

(摘編自劉方華《中國山岳文化的載體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地處齊、魯之間,其文化沒有獨立鮮明的地域特色,故不能和齊文化、魯文化

并列。

B.泰山文化研究已相當發(fā)達,但是研究對象比較模糊籠統(tǒng),稱其為“泰山學"不算很嚴格。

C.泰山文化是依托于泰山和泰安城,由泰山山體景觀以及泰安城有關(guān)景觀表現(xiàn)出來的

文化。

D.材料一主要以泰山文化為例研究了名山文化,材料二則從山岳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泰

山文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名山文化、區(qū)域文化從現(xiàn)代文化學角度進行辨析,有助于我們從理論上更好地認

識泰山文化。

B.如果把大汶口文化形態(tài)納入泰山文化的研究范圍,既無益于泰山文化研究,也不利

于泰山景觀建設(shè)。

C.郭沫若說:“泰山應(yīng)該說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边@與材料二對泰山文化的認

識相似。

D.對于泰山文化遺產(chǎn)最有效的保護、最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是《泰山文獻集成》等文獻著

作的出版。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泰山文化學”范疇的一項是()

A.泰山奇石地質(zhì)特征分析B.歷代泰山封禪儀式考論

C.泰山石刻藝術(shù)價值研究D.泰山石敢當信仰源流考

(4)文中畫線句子在論證上有何作用?請結(jié)合材料簡析。

(5)某校"家鄉(xiāng)文化"研究小組要對本地文化進行探究,但不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請

分析材料中體現(xiàn)的研究方法,為該小組提供幫助。

試卷第2頁,總11頁

【答案】

C

D

A

①引用名家論述,增強論證說服力,指出"敦煌學"不是有內(nèi)在規(guī)律、有系統(tǒng)的一門科

學。②進行類比推理。以"敦煌學"類比"泰山學"。

①辨析"家鄉(xiāng)文化”含義,明確其內(nèi)涵和外延。②明確"家鄉(xiāng)文化”的研究對象,突出家

鄉(xiāng)文化的鮮明特色,研究家鄉(xiāng)文化的相關(guān)文獻。

【考點】

科普閱讀

社會科學類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糧食要到肚子里

陳軍

兒時在農(nóng)村,家鄉(xiāng)人一般不說浪費糧食,而是說糟蹋糧食。在鄉(xiāng)親眼里,人要活

命,得靠糧食,糧食與人有著過命的交情,而珍惜糧食、敬畏糧食最樸素的觀念就是

“糧食要到肚子里”。

農(nóng)村人最知種糧苦,都跟糧食親。記得那時收表子,芒種前后是農(nóng)家人忙斷腰的

一季。布谷鳥的叫聲催著整個村子,"黃了灰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擔憂,必須要在那幾

天把地里的麥子搶收完。印象中,那時天還黑著,爹娘便拎著鐮刀,踏著月光下地了。

娘割麥子快,手持鐮刀彎腰攬麥,只聽到麥稈遇刃的"嚓嚓"聲,一行割完才直起身

來擦把汗。娘說這樣割麥,一來少起身,腰就少疼點兒;二來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

汗就直接順著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時,學校都放麥假,讓我們這些孩子也幫著家里麥

收。割一天的麥子,太陽烤,麥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臉又紅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

了。收一季麥下來,爹娘都會瘦一圈。一粒麥就是一滴汗珠,一倉黃燦燦的麥子,就

是一缸滾燙燙的汗珠。

割完麥子,我和妹妹的任務(wù)就是拾麥穗??粗鴥珊t排列整齊的麥穗,爹會表揚我

們:"你倆拾的這些麥子,夠咱一家人吃上好幾天了。"拾完麥穗后,地不急著耕,還

要空上一個星期左右,娘說:"地里應(yīng)該還有一些沒有拾回來的麥愁,讓鳥雀子叼干凈

了再犁。"

收表后的第一頓饃,是我們最期待的。蒸饃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

面,做饃,上蒸籠。我和妹妹燒火,打下手。蒸籠開始變得潮濕,不斷冒出麥香味兒

時,兩個小肚子開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離地守在旁邊,等著開籠。娘心中有

數(shù),她說蒸饃的火候要剛剛好,不夠火或者蒸過了,都不好吃。她一聲"起籠",籠蓋

一掀,那叫一個香?。?/p>

可娘說,新麥下來的第一口饃是不能急著吃的。中午,太陽當頭照,萬物明朗。

爹把一條板凳往太陽底下一放,把一屜熱騰騰的饃放在板凳上。饃的熱氣裊裊升起,

娘雙手合十,嘴里禱告著。她雙手從胸前一放下來,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個

饃,因為燙,吹一口氣,咬一口,嘴咧來咧去,手掂來掂去,不一會兒,一個缽頭大

的饃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陽光下,在那與糧相依的歲月里,在爹娘的衣襟邊,饃香仿佛能在

胃里留存好多年,未來某個特定時刻就會熱乎乎地翻騰起。

農(nóng)村人對糧食的態(tài)度是三尺黃土般的心思,種糧時那些艱辛的歷程,仿佛是在天

地之間進行著某種莊嚴的儀式。冬去春來,風調(diào)雨順,農(nóng)人收獲著大地的禮物。這飽

含天地日月之精華的糧食,吸養(yǎng)著人類,一代又一代。而對于一粒糧食來說,從土里

到達肚里,才是它的歸宿。

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費。像我這樣的農(nóng)家孩子,不少規(guī)矩都是從吃

飯而來,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飯;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撿起來,到不了人

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學帶的餅,吃不完一定要帶回來。在梅雨季節(jié),被

褥、家具都會發(fā)霉,但糧食一般不會發(fā)霉,都保存得好好的。糧食,是一家人最可靠

的家底。老家鄂西北都是早田,一年兩季主糧,五月收麥,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麥

面是細糧,黃燦燦的苞谷是粗糧。家里來了客,娘都是搟面、蒸饃。苞谷是粗糧,一

般不用來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還留一些給牲畜吃.每一粒糧食都到了肚子里,

就連糧食的那一層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糧,比如麥糠、玉米包殼。

那個年代,糧食不寬裕。有時接濟不上了,或者家里來了客,麥子還沒磨,都要

去鄰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墻上,像一面選舉墻,借了誰家的面,就記下"正"

字,欠幾瓢就劃幾筆。家里磨了麥面,頭等事就是還面。娘舀起滿滿一瓢面,再用一

個小碗向上加,邊加邊輕輕拍實,直到堆出一道尖兒。我說:"借的時候是平平的一

瓢。"娘噎我一眼:"你懂啥!"還叮囑我路上不要跑,別把面灑了。

我自然知道糧食的金貴,還面的路上,我弓著腰護著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風來。

但偶爾也有尖塌了、風吹飛的時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別家的面缸時,"噗"

的一聲,會升起一小團塵霧,真是歡騰。還三嬸的面時,她說:"你娘這個人呀,就是

講究!"在糧食緊缺的那些年,還面時的這道尖兒,讓娘在村里有了個好名聲。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們不再借面,糧食逐年增產(chǎn),種糧收糧也機械化了,但兒

時與糧食的交情,讓我學會了珍惜。

后來我到了城里,雖然不再種糧了,但看到糧食總是格外親。對糧食的這份情義

和吃飯的那些規(guī)矩,我也一點一點地講給我的孩子。我給孩子們立了一條規(guī)矩,也是

長輩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一糧食要到肚子里。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爹娘踏著月光下地割麥、麥稈遇刃時的"嚓嚓"聲,表現(xiàn)了麥季搶收的緊張與艱辛,也

寫出了農(nóng)村勞動生活之美。

B.麥收后讓鳥雀叼干凈麥穗后再犁地的做法,與"每一粒糧食都要到肚子里"的追求,都

表現(xiàn)出農(nóng)民對糧食的珍惜。

C.娘不讓我們急著吃新麥下來的第一口饃,不僅是因為擔心我們被剛出屜的熱饃燙傷,

更是因為要用新麥饃敬天地。

D.人們將還而視為磨麥而之后的頭等事,既體現(xiàn)出糧食不寬裕時期對糧食的珍重,也

讓人感受到農(nóng)民對誠信與名聲的珍視。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兒時在農(nóng)村〃開頭,確定了全文寫作角度,即以一個親歷者的回憶視角來敘述

往事,讓文章具有真實感。

B.文中“吹一口氣,咬一口""弓著腰護著瓢”等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兒時與糧食有關(guān)

的往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試卷第4頁,總11頁

C.我家割麥子的場面與臼居易《觀刈麥》中農(nóng)民割麥子的場面高度相似,兩者都通過

語言、動作、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農(nóng)民生產(chǎn)糧食的艱辛。

D.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敘述為主,兼有議論、抒情,沉靜質(zhì)樸的文字之中

蘊含著作者對糧食深沉厚重的情感。

(3)文中寫了一些因吃飯而形成的規(guī)矩,有何作用?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

(4)某雜志將本文在其"糧史故事"欄目中予以轉(zhuǎn)載。假如你是該雜志的編輯,請寫出

轉(zhuǎn)載的理由。

【答案】

C

C

①在主題方面:"規(guī)矩"寫出糧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人們對糧食珍重的

態(tài)度,并為后文給孩子立規(guī)矩作鋪墊。

①文章圍繞"糧食要到肚子里",敘寫了割麥拾麥、借面還面等事件,可讀性強。②文

章敘寫與糧食有關(guān)的往事、敬畏糧食的樸素理念。③文章從個體小視角展示了糧食生

產(chǎn)由手工到機械化的歷史,具有傳播"糧食安全"思想的時代價值。

【考點】

散文閱讀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王禹偶,字元之,濟州銀野人。世為農(nóng)家,九歲能文,畢士安見而器之。太平興

國八年擢進士,知長洲縣,同年生羅處約時宰吳縣,日相與賦詠,人多傳誦。端拱初,

太宗聞其名,召試,擢右拾遺、直史館,賜緋。故事,賜緋者給涂金銀帶,上特命以

文犀帶寵之。時北庭未寧,訪群臣以邊事。禹僧獻《御戎十策》:"臣愚以為,外則合

兵勢而重將權(quán),行間諜離其黨,下詔感勵邊人;內(nèi)則省官以寬經(jīng)費,信用大臣以資共

謀,禁游密以厚?民力?!钡凵罴沃?。

二年,親試貢士,召禹僧賦詩,立就。上悅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判大理寺,

廬州妖尼道安誣訟徐鉉,道安當反坐,有詔勿治。禹儲抗疏雪鉉,請論道安罪,坐貶

商州團練副使。上以其性剛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屢

獻討李繼遷便宜,以為繼遷不必勞力而誅,自可用計而取。謂宜明數(shù)繼遷罪惡,曉諭

蕃漢,垂立賞賜,高與官資,則繼遷身首,不梟即擒矣。其后潘羅支射死繼遷,夏人

款附,卒如禹傅言。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為學士,詔命有不便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復知制誥。

預修《太祖實錄》,直書其事。后知黃州。咸平四年,州境群雞夜鳴,經(jīng)月不止;冬雷

暴作。禹僧手疏自劾。上造內(nèi)侍勞問,醮禳之,詢?nèi)展?,云?守土者當其咎。"上惜

禹倩才,是日命徙薪州。禹偶上表謝,有“宣室鬼神之間,不望生還;茂陵封禪之書,

止期身后”之語。上異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訃聞,甚悼之,厚膊其家。

禹偶詞學敏贍,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已任。其為文著書多涉規(guī)

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按斥所與游必儒雅后進有詞藝者極意稱揚之。

(節(jié)選自《宋史?王禹保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為文著書多/涉規(guī)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排斥所與/游必能雅/后進有詞藝

者/極意稱揚之

B.其為文著書/多涉規(guī)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按斥/所與游必儒雅/后進有詞藝

者/極意稱揚之

C.其為文著書/多涉規(guī)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推斥/所與游必儒雅后進/有詞藝

者極意稱揚之

D.其為文著書多/涉規(guī)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排斥所與/游必儒雅后進/有詞藝

者極意稱揚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理寺,是古代的中央官署名稱,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是最高司法機構(gòu),長官為

尚書。

B.醮禳,指設(shè)醮禳解,舊時祭祀、祈禱神靈的迷信活動,用以祈禱消除災(zāi)殃、去邪除

惡。

C.封禪,古代筑壇祭天和祭地的典禮,"封狼居胥"的"封"也是"筑壇祭天"的意思。

D.颼,以"貝"為義符,可見與錢財有關(guān)。此處指皇帝賜財物給王禹傅家人以辦理其喪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禹偶少年成名,才華橫溢。他九歲能寫文章,深受畢士安器重;他與同年進士羅

處約互相賦詩唱和,詩文被時人傳誦。

B.王禹偶性情剛正,不懼權(quán)勢。他處事剛直,不能容人;參與修撰《太祖實錄》時堅

持乘筆直書,皇帝因此命宰相勸誡他。

C.王禹何智謀出眾,頗有遠見。他多次向朝廷進獻計策,征討李繼遷;他認為計取遠

勝勞力征伐,后果如其料

D.王禹偶文采出眾,品行卓越。他寫文章敏捷迅速,詞采富麗淵博;他遇事敢于發(fā)言,

以直道立身、履行道義來要求自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內(nèi)則省官以寬經(jīng)費,信用大臣以資共謀,禁游惰以厚民力。

②禹儲抗疏雪鉉,請論道安罪,坐貶商州團練副使。

(5)王禹僻為什么被調(diào)任新州?請簡要說明。

【答案】

B

A

B

試卷第6頁,總11頁

①對內(nèi)應(yīng)精簡官員來使經(jīng)費寬裕,信任重用大臣來幫助他們謀劃。

②王禹倩上書直言,為徐鉉雪冤,因此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

①州境出現(xiàn)異象,他上疏主動請求處分:②日官認為知州應(yīng)當承擔責任,故將其平調(diào)。

【考點】

文言文比較閱讀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

睢陽學舍書懷①

范仲淹

白云無賴帝鄉(xiāng)遙,漢苑②誰人奏洞簫。

多難未應(yīng)歌鳳鳥③,薄才猶可賦鵝鸚④。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注]①此詩是作者年輕求學時所作。②漢苑:

指皇家官苑。③鳳鳥:楚狂接臭曾勸孔子避世,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諒,來者猶可追。"④賦鵬鶉:晉代張華初未知名,著《鵬鸚賦》以自寄。阮籍見之,

嘆月:“王佐之才也!”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云飄蕩,都城遙遠,詩人發(fā)出誰才能在漢苑吹奏洞簫的疑問,表現(xiàn)仕進愿望。

B.詩人認為人生多難但不要悲觀、消極,雖然不知名也應(yīng)當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

C.詩人清貧仍如顏回一樣快樂;堅信自己琴技高超,會得到鐘子期那樣的行家的賞識。

D.尾聯(lián)前句中的"斯文"在此泛指文化,詩人相信上天不會讓有才華的人永遠被埋沒。

(2)本詩最后一句化用了西晉詩人左思《詠史》中的詩句:"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

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兩首詩都以"澗松"自比,

但傳達出的情感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C

(1)C(2)①左詩中的"澗松"高百尺卻被"山苗"遮蔽,充滿不平和怨恨,比喻無機會

伸展抱負的英才,表達了詩人因階級差別而志不得伸的憤懣;②范詩中的“澗松"位置

雖低卻不抱怨,作者以此自比,表達了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積極努力的思想。

【考點】

古詩詞比較閱讀

【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

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觥?/p>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時要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從詩句中找出

關(guān)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lián)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

【解答】

C."琴遇鐘君"是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達對知音的渴望,并非實指自己琴技高超。故選C。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前兩句描寫了澗松"郁郁",高大茂盛,山上"苗"稀疏矮小,然而憑借山上苗小小的葉莖

卻能遮蔽澗松,作者由此發(fā)出,社會上那些世族明明沒有才華,卻都身居高位,而有

才能的人卻屈居人下的感慨,表達詩人對階級固化,貧寒之士有志不能申的憤懣之情。

本詩中"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兩句,作者說只要上天不曾忘記有才華的

人,澗松也不必埋怨山苗,表現(xiàn)出一種自信能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的積

極努力的思想。

答案:(1)C(2)①左詩中的"澗松"高百尺卻被"山苗"遮蔽,充滿不平和怨恨,比喻

無機會伸展抱負的英才,表達了詩人因階級差別而志不得伸的憤懣;②范詩中的"澗

松"位置雖低卻不抱怨,作者以此自比,表達了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積極努力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嗟來之食"是出自《禮記》中的一個故事,常用來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孟子

《魚我所欲也》中","兩句就化用了這個典故。

(2)《桃花源記》中的","兩句現(xiàn)在常用來指一個人長期脫離現(xiàn)實,

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

(3)《琵琶行》中","兩句描寫出了琵琶曲在一個高潮之后,開始

沉入寂靜,孕育著另一個高潮的到來。

【答案】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考點】

名篇名句默寫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的下列各題.

一行六人終于上得橋來。迎接我們的是兩旁對立的燈柱,一盞盞古典的玻璃燈罩

舉著暖目的金黃??吭诤駥嵉氖瘷谏希梢愿┮娊詷蚨盏哪炯苌?,一排排都是棲定

的白鷗,雖然夜深風寒,卻不見瑟縮之態(tài)。(),像童話的插圖。

橋真是奇妙的東西。它架在兩岸,原為過渡而設(shè),但是人上了橋,卻不急于趕赴

對岸,反而耽賞風景起來。原來是道路,卻變成了看臺,不但可以仰天俯水。縱覽兩

岸,還可以觀停隨意,從容漫步。愛橋的人沒有一個不恨其短的,最好是永遠走不到

頭,讓魁梧的橋把你凌空托在波上,背后的岸追不到你,前面的岸也捉你不著。于是

你超然世外,不為物拘,簡直是以橋為鞍,騎在一匹河的背上。河乃時間之隱喻,不

試卷第8頁,總11頁

舍晝夜,又為逝者之別名。然而逝去的是水,不是河。自其變者而觀之,河乃時間;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河又似乎永恒。橋上人觀之不厭的,也許就是這逝而猶在、常而

恒遷的生命。而橋,兩頭抓住逃不走的岸,中間放走抓不住的河,這件事的意義,可

供玄學家去冥想,能讓詩人來歌詠,會使建筑師在苦思......

(1)下列填入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岸上的燈光倒漾在遠處的河面上,溫柔之中帶著神秘

B.遠處的河面倒漾著岸上的燈光,溫柔之中帶著神秘

C.岸上的燈光倒漾在遠處的河面上,神秘之中帶著溫柔

D.遠處的河面倒漾著岸上的燈光,神秘之中帶著溫柔

(2)比擬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以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

請據(jù)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的比擬進行簡要分析。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不但可以看天看水看兩岸,還可以看看停停,

慢悠悠地走。"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答案】

B

①文中句子把"河"當做"馬"來寫,體現(xiàn)出比擬的特點,用于“河,③將本用于馬的數(shù)

量詞"一匹"用于"河"。

①句式表達不同:改句句式散亂,表達隨意,節(jié)奏鮮明,與文段風格不協(xié)調(diào),用詞典

雅,與整個文段風格一致,語氣比較平淡,體現(xiàn)激動歡快的情緒。

【考點】

綜合讀寫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存在問題,請找出(只寫序號)并作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

連貫得體。

①我國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相應(yīng)法律法規(guī),②對"文化地標"的維護管理、施工建設(shè)

和決策定位等提出了明確要求。③為避免濫建現(xiàn)象不再發(fā)生,④地方政府應(yīng)加大對大

型雕塑建設(shè)的管理力度,⑤按照工程建設(shè)項目管理要求履行建設(shè)審批。⑥"文化地標"

建設(shè)要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等多種因素,⑦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⑧發(fā)揚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⑨對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筑物,⑩相關(guān)部門應(yīng)及時處理。

【答案】

(1)②將"維護管理"和"決策定位"調(diào)換位置;

(2)③刪去"不再”;

(3)⑤句末添加“手續(xù)”;

(4)⑧將"發(fā)揚"改為"弘揚"。

【考點】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此題暫無解答

閱讀下面的新聞報道,概述嫦娥五號上升器由月面順利進入預定環(huán)月軌道的過程。要

求:保留"入軌"的必要條件等關(guān)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fā)射塔架系統(tǒng),著陸器相當

于上升器的"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