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共50.0分)1.中國歷史諸王朝各有特點,與圖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點相符的是()

A.制禮作樂,封邦建國 B.修筑長城,焚書坑儒

C.統一國家,科舉取士 D.開辟絲路,溝通中外2.益陽市中小學已普遍開設經典誦讀課,經典誦讀已成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方式?!皯浳糸_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贝笤娙硕鸥Φ倪@首經典詩稱頌的是()A.開元盛世 B.光武中興 C.康乾盛世 D.貞觀之治3.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正如胡戟先生所說:“武則天去世前后八年里,發(fā)生了七次宮廷政變,一度嚴重動蕩的政局也未能阻止開元盛世的到來?!笨梢姡鋭t天當政時期()A.中央集權制度遭到嚴重挑戰(zhàn) B.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C.國家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D.開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4.農村穩(wěn)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業(yè)豐則基礎強,而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則在科技創(chuàng)新。唐朝時創(chuàng)制的農業(yè)生產工具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下列關于鑒真和玄奘共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唐朝的僧人

②在唐朝的對外交往中做出重大貢獻

③西行求取佛法

④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6.《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掾……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由此可見,安史之亂()A.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 B.削弱了封建集權

C.失去對少數民族的控制 D.促進了人口大量南遷7.唐朝以前,人們對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則是“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背霈F的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詩歌文學逐漸凋零 B.統治者重文輕武 C.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D.宋朝重武輕文8.下圖是有關民族政權并立存在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9.遼宋夏金時期是多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并立時期,下列各民族首領與其建立的政權對應正確的是()A.元昊--金 B.耶律阿保機--契丹 C.努爾哈赤--遼 D.完顏阿骨打--西夏10.油條是我國分布面最廣,食用頻率最大的早點食品,它還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內容。油條最早出現于杭州,俗稱油炸“檜”,此一名稱反映了百姓對哪一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肯定()A.秦檜 B.衛(wèi)青 C.屈原 D.岳飛11.關于英文稱呼中國國名為“China”的來歷,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來源于瓷器,因為在英語中,中國的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與絲綢聯系在一起。這主要反映出古代中國()A.是世界政治經濟中心 B.手工業(yè)技術發(fā)達

C.與英國貿易往來繁盛 D.對世界影響巨大12.如表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

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

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經濟重心南移 B.民族融合加強 C.國家統一趨勢 D.民族矛盾緩和13.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詞里“一代天驕”的歷史功績是()A.統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統一中國 D.營建大都14.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元世祖為了有效統治全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一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縣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國制15.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因地制宜設置管理機構。負責管理今天臺灣地區(qū)的是()A.澎湖巡檢司 B.宣政院 C.行中書省 D.北庭都元帥府16.隋朝和元朝都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它們的相似點有()

①都是一統的大王朝

②都有影響深遠的制度創(chuàng)新

③故都皆在今北京

④都實行了文字獄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17.學習歷史,必須分清哪些是歷史史實,哪些是觀點。下列各項中屬于觀點表述的是()A.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 B.1127年,金軍攻占東京,北宋滅亡

C.兩宋時期,占城稻傳入我國 D.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qū)經濟交流18.明朝顧起元評價說:按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等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后此員外陳誠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駕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里,而遍歷二十余國者也。說明鄭和下西洋()A.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 B.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

C.為“絲綢之路”開通奠定基礎 D.使明朝放棄了海禁19.“同年二月,農民軍以疾風暴雨之勢,從陜西經山西直搗北京……十八日,農民軍進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農民軍勝利地開進北京?!鄙鲜霾牧戏从车氖录牵ǎ〢.大澤鄉(xiāng)起義 B.黃巾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20.某興趣小組在學習“閉關鎖國”政策時,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其中說法準確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原因①維護國家主權表現②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一律不允許海上貿易③僅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影響④是抵御外來侵略的唯一有效措施A.① B.② C.③ D.④21.“兵興以來,地荒民逃,流離無告。其令所在有司廣加招徠……各州縣以招民勸耕之多寡……歲終,撫按考核以聞?!狈从城宄跗?,解決糧食問題的措施有()A.清政府不再向人們征收賦稅 B.鼓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

C.大力發(fā)展手工業(yè) D.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22.與漢代“千里不販糴”相比,明清時期,糧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為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且出現了諸多商品糧基地。下列各項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是()A.交子的出現 B.市舶司的設置 C.商幫的興起 D.十三行的設立23.用年代尺梳理歷史事件有利于我們深刻認識歷史。如圖年代尺所反映歷史事件的共同歷史主題是()

A.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 B.抗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

C.開展對外交往,促進經濟發(fā)展 D.加強控制地方,鞏固專制制度24.長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騎馬、射箭、摔跤、歌舞、音樂通過長城沿線的經貿互市傳到了長城南面的許多城市,傳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國許多城市,長城以南的文學作品、詩歌、戲劇、文化、繪畫、工藝美術、手工業(yè)技藝等也通過長城沿線的開放市場傳到了長城以北。材料表明長城是()A.單純的軍事防御工程 B.區(qū)域間經濟交往的障礙

C.連貫東西的重要商路 D.文化交流的橋梁與見證25.下列我國古代科技著作中,兩項同屬于一個領域的一組是()A.《傷寒雜病論》與《本草綱目》 B.《天工開物》與《九章算術》

C.《齊民要術》與《水經注》 D.《天工開物》與《水經注》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0.0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隋代,特別在唐代……(科舉制的實行)貴族的力量逐漸衰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yè)官僚所代替,這些職業(yè)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過科舉登仕,……這樣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進入官場,舊貴族逐漸消失。隨著政府官員的這一變化,皇帝的地位也改變了,……皇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會之上,同時皇帝開始逐漸地擴大了他的專制權力?!猍英]崔瑞德[美]費正清《劍橋中國史(隋唐史)》材料二明朝的政權和皇帝的權力,在中國歷朝中是最為絕對的。明太祖廢除宰相以后,皇帝直接管理政務…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東廠隨時可以逮捕、拘禁、處死官吏與百姓…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時,規(guī)定讀書人只能讀“四書”……因此,這個政權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專橫暴力?!S倬云著《中西文明的對照》材料三(某機構)之所以創(chuàng)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1)根據材料一,概括實行科舉制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朝的政權和皇帝的權力,在中國歷朝中是最為絕對的”具體表現。(3)材料三描述的是清朝哪一機構?根據材料三指出該機構設立的根本目的。(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呈現的趨勢。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铺诓牧隙汉妥h中雖然宋遼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對待,但宋朝從此被迫每年供給絹2萬匹、銀10萬兩。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zhàn)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jié)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qū)國家進貢?!S仁宇《中國大歷史》材料三:清朝順治帝賜予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滴醯塾仲n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1)材料一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民族觀念?結合所學知識,試舉一例史實說明。(2)材料二中的“和議”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概括黃仁宇先生對此“和議”有何看法?(3)材料三體現了清朝對哪一地區(qū)的管轄?并根據材料三概括其管轄措施。(4)縱觀中國古代史,民族關系發(fā)展的主流是什么?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對現代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啟示。28.以“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文化”為主題,完成下列相關學習任務。

任務一【看圖排序明確時空】

(1)觀察圖片并按照歷史時間出現的先后順序為圖片排序恰當的是______

A.⑤③①④②

B.⑤①③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⑤③②①④

任務二【閱讀材料歷史解釋】

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論》中寫道:“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fā)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zhàn)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2)閱讀上面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中的兩例發(fā)明,概括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任務三

【分類整理歸納概括】《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在世界醫(y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短旃ら_物》對我國古代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錄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掇r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yè)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3)閱讀上面表格信息,概括明清時期科技發(fā)展的特點。

任務四【構建聯系分析原因】(4)明朝時的科技成就在當時世界上仍然具有先進水平。但是整體上講,明清時期的科技發(fā)展放緩乃至停滯,結合所學分析明清時期科技發(fā)展放緩乃至停滯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歷史朝代的發(fā)展順序,由“南北朝"之后,在“唐朝”之前的是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chuàng)立??婆e制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因此與示意圖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點相符的是“統一國家,科舉取士"。選項C符合題意;

制禮作樂,封邦建國,與西周相關,A排除;

修筑長城,焚書坑儒,與秦朝相關,B排除;

開辟絲路,溝通中外,與西漢相關,D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科舉制的創(chuàng)建,知道與圖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點相符的是統一國家,科舉取士。

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科舉制的創(chuàng)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A【解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狈从车氖翘瞥_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為唐玄宗前期的年號是開元,所以被譽為“開元盛世”。

故選:A。

由“開元全盛日”可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唐玄宗開創(chuàng)的開元盛世。

注意:光武中興是光武帝劉秀開創(chuàng)的局面,康乾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開創(chuàng)的局面,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的局面。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政啟開元”“一度嚴重動蕩的政局也未能阻止開元盛世的到來”可知,武則天的執(zhí)政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故選B項;材料的主旨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排除A項;根據“一度嚴重動蕩的政局也未能阻止開元盛世的到來”可知,材料重點強調“未能阻止開元盛世的到來”,排除C項;唐玄宗“開元盛世”開創(chuàng)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主要考查武周政治的影響。

解答本題,關鍵學生要能夠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武則天時期政治統治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4.【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得知:圖片中②曲轅犁出現于唐朝的江東地區(qū);③筒車發(fā)明于隋而盛于唐,前者屬于耕地,后者則是灌溉;①選項中的秧馬,舊時漢族農具,流行于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qū)。是種植水稻時,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④西漢的新型播種工具耬車。

故選:D。

本題考查唐朝的盛世經濟中生產工具的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及識圖能力。5.【答案】B【解析】③西行求取佛法的是玄奘,鑒真的事跡是東渡日本傳播佛法和唐朝文化,據此可排除AC兩個選項,④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據此可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了鑒真和玄奘,可用排除法解答.

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6.【答案】A【解析】由材料“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掾……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笨芍彩分畞y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

故選:A。

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安史之亂的相關知識。7.【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笨芍?,此內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讀書,宋以后出現的這種改變主要的原因是統治者重文輕武。因為趙匡胤是前朝武將奪權,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將效仿,整個宋代都采取重文輕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故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詩歌文學逐漸凋零,A排除;材料主要強調的不是科舉制度的發(fā)展,C排除;宋朝沒有重武輕文,D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8.【答案】C【解析】916年阿保機建立遼,與五代十國并存;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形成了北宋與西夏、遼并存局面;1125年金滅遼,北宋與西夏、金并存;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南宋與西夏、金并存。故正確的演變順序是④②③①。ABD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zhàn)、南宋和金的對峙,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zhàn)、南宋和金的對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答案】B【解析】據所學知,元昊建立了西夏,耶律阿保機了契丹,后來改稱遼,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政權,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

故選:B。

本題考查兩宋時期主要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者,結合所學即可作答。

本題考查內容較簡單,識記兩宋時期主要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者。10.【答案】D【解析】南宋岳飛堅持抗金,符合廣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檜以“謀反”罪名殺害岳飛被后人唾棄。油條最早出現于杭州,俗稱油炸“檜”,反映了百姓對岳飛的同情與肯定。

故選:D。

本題以油炸“檜”為切入點,考查岳飛抗金的知識.

掌握岳飛抗金的相關知識.11.【答案】B【解析】關于英文稱呼中國國名為“China”的來歷涉及的瓷器和絲綢都屬于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yè)產品,這主要反映出古代中國手工業(yè)技術發(fā)達。

故選:B。

本題考查了我國手工業(yè)技術發(fā)達,注意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2.【答案】A【解析】表格信息說明了南方的戶數逐漸趕上并超過北方。結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與南北方的戶數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選項A符合題意;BCD項無法說明是南方還是北方,與題意不符。

故選:A。

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影響。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

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影響。13.【答案】A【解析】“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是統一蒙古。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yè),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稱為“一代天驕”,A符合題意;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B;鐵木真沒有統一中國,排除C;忽必烈營建大都,排除D。

故選:A。

本題考查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經過多年征戰(zhàn),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稱為“一代天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蒙古統一的相關知識。14.【答案】B【解析】據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chuàng)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qū)。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行省制度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不符。

故選:B。

本題以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元世祖為了有效統治全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依托,考查行省制度。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5.【答案】A【解析】為進一步加強對澎湖和琉球的管轄,元朝時,中央政府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列島、琉球及其附屬島嶼。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qū)設置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qū)的統治。當時,負責管理今天臺灣地區(qū)的機構是澎湖巡檢司。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澎湖巡檢司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的相關史實。16.【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隋朝在589年統一全國,元朝在1279年統一全國,所以都是一統的大王朝,①正確;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都有影響深遠的制度創(chuàng)新,②正確;隋朝定都長安,元朝定都在今天北京,故③錯誤;明清時期實行了文字獄,④錯誤。根據分析可知,C項正確;ABD項不符題意,排除。

故選:C。

本題是考查隋朝和元朝的共同之處。明確隋朝、元朝都統一全國、創(chuàng)新制度等知識。

識記明確隋朝和元朝都統一國家、創(chuàng)新制度等知識。知道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綜合作答。17.【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所謂史實就是歷史的實際情況,而所謂的觀點是對某一個事實闡述的看法與評價等?!按筮\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qū)經濟交流”是對大運河開通事實的看法與評價,屬于觀點,D項正確;ABC三項是對歷史真實情況的描述,屬于史實,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區(qū)分歷史史實和歷史觀點。1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出使西域、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里,而遍歷二十余國者也”可知,這是說,張騫等僅到西域,而鄭和卻出使二十多個國家,顯然是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政治影響,排除B項;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開通奠定基礎,明朝中后期開始海禁,排除CD兩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史實。重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史實。19.【答案】C【解析】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接著,李自成揮師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萬大軍在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下,對北京城發(fā)起猛烈進攻,不到兩天就攻進城內,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據“十八日,農民軍進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奔八鶎W知識可知,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李自成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治,C符合題意;大澤鄉(xiāng)起義發(fā)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黃巾起義發(fā)生在東漢末年,排除B;黃巢起義發(fā)生在唐朝后期,排除D。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李自成起義的相關史實。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李自成起義的相關史實。20.【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東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故表格③表述正確,符合題意。①②④表述錯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影響,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1.【答案】B【解析】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yè),清朝一統全國后,社會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長需要擴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到乾隆帝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據題干關鍵信息“其令所在有司廣加招徠……各州縣以招民勸耕之多寡……歲終,撫按考核以聞”并結合所學,反映清朝初期,解決糧食問題的措施有鼓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B符合題意;清政府不再向人們征收賦稅、大力發(fā)展手工業(yè)、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在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ACD排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經濟發(fā)展狀況。題干關鍵信息“其令所在有司廣加招徠……各州縣以招民勸耕之多寡……歲終,撫按考核以聞”。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朝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相關知識。2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明清時期,糧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為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且出現了諸多商品糧基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幫的出現為長途運輸提供了可能,C項正確;交子是最早的紙幣,與商品運輸無關,排除A項;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排除B項;廣州十三行負責管理進出口貿易,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重點掌握商幫的興起等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3.【答案】B【解析】年代尺中反映的事件是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zhàn),這三個事件都與抗擊外來侵略有關,所以反映的主題是抗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B項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考查抗擊外來侵略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抗擊外來侵略的相關史實。24.【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長城南北在體育、藝術、文學等文化方面的交流,這說明長城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與見證。

故選:D。

本題考查長城的影響。準確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掌握長城的功能和影響。25.【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傷寒雜病論》與《本草綱目》都屬于醫(yī)學方面;《天工開物》屬于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綜合性著作,《九章算術》屬于數學著作;《齊民要術》是農業(yè)著作,《水經注》是地理學著作.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了我國古代科技著作的有關內容.

注意準確識記我國古代科技著作的有關內容.26.【答案】【小題1】影響:貴族力量逐漸衰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皇帝擴大了他的專制權力。標志:隋煬帝創(chuàng)立進士科?!拘☆}2】具體表現:皇帝直接管理政務;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東廠隨時可以逮捕、拘禁、處死官吏與百姓;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時,規(guī)定讀書人只能讀“四書”?!拘☆}3】機構:軍機處;根本目的:鞏固皇權?!拘☆}4】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或皇權不斷加強。【解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實行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明朝的政權和皇帝的權力,在中國歷朝中是最為絕對的”具體表現、軍機處的設置以及設立的根本目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呈現的趨勢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實行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明朝的政權和皇帝的權力,在中國歷朝中是最為絕對的”具體表現、軍機處的設置以及設立的根本目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呈現的趨勢等知識。27.【答案】【小題1】民族觀念:開明平等。史實:文成公主入藏等?!拘☆}2】歷史事件:澶淵之盟。看法:一方面用錢物換來的和平是值得的、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