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背景_第1頁
商鞅變法的背景_第2頁
商鞅變法的背景_第3頁
商鞅變法的背景_第4頁
商鞅變法的背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總和反作用反作用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產對象人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所有制)產品如何分配(分配方式)人在生產中的地位(階級關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改革的概念:改革是統(tǒng)治者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一、認識改革的規(guī)律性2改革的分類(1)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量變);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質變)(2)從內容看: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從性質看:(從措施和作用是維護什么階級利益)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改革革命背景生產力發(fā)展受到阻礙力量國家和政府群眾方式自上而下的和平的自下而上的暴力的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結果不徹底,保留殘余徹底3改革與革命的比較導言目的商鞅變法總體把握宏觀在胸第1課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第2課“為秦開帝業(yè)”——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第3課富國強兵的秦國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角逐,諸侯爭霸,秦國地處西陲,遠離中原核心地帶,比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遠落后的秦國在角逐中,脫穎而出,統(tǒng)一了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當時的秦國面臨哪些歷史機遇能夠最終完成統(tǒng)一?春秋戰(zhàn)國1概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歷史上進入東周(前770-前22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2特征:大動蕩、大變革、大發(fā)展

大動蕩-戰(zhàn)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融合;大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發(fā)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鐵犁石犁六角形佚鋤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客觀條件)1經濟方面:手工業(yè)技術進步:戰(zhàn)國晚期獸形足銅敦春秋早期重環(huán)紋銅鼎①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興修水利……②手工業(yè)技術的進步:冶鑄、紡織……③商業(yè)日趨活躍:邯鄲、臨淄……(1)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削弱人身依附關系(2)新的階級力量產生:新興地主、自耕農表現(xiàn)影響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xiàn):1經濟方面: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客觀條件)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封建生產關系形成。2政治方面:(2)目的: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tǒng)治(3)途徑:變法(1)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①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取代世卿世祿制;②以實行俸祿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權取代君主與貴族聯(lián)合執(zhí)政。(4)措施: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新興地主要求逐步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客觀條件)3軍事方面:春秋:爭霸戰(zhàn)爭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改革變法的動力:富國強兵(性質:奴隸主大國爭霸戰(zhàn)爭)(性質:前期是封建兼并戰(zhàn)爭,后期是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爭)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客觀條件)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迫使各諸侯國進行變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4文化方面:(1)背景:(2)表現(xiàn):(3)思想武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濟繁榮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空前繁榮。A私學興盛,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B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儒、道、墨、法”;“法家”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客觀條件)私學興起,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成為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韓非子》書影——為商鞅變法提供經驗教訓自主探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變法運動?請結合課文了解各國變法情況(國名、大致時間、變法內容和影響)。二、風起云涌改革和變法時間國家名稱變法內容作用春秋齊國魯國戰(zhàn)國魏國楚國其它諸侯管仲改革經濟:發(fā)展農工商業(yè)、改革賦稅制度(“相地而衰征”)軍事:整頓和發(fā)展軍備初稅畝經濟:“履畝而稅”(594BC)實質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李悝變法經濟:①實行“盡地力”;②推行“平糴法”,政治:制定《法經》使魏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率先強盛吳起變法政治:①限制貴族權力,改變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祿;②強令舊貴族遷居,變相沒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員,削減俸祿,獎勵軍功;④嚴格吏治成為戰(zhàn)國中的強國齊國鄒忌改革;趙國公孫連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都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軍事的發(fā)展壯大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奴隸主階級改革地主階級改革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共同原因?各國統(tǒng)治者都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對內鞏固統(tǒng)治、對外爭取兼并戰(zhàn)爭勝利。(1)經濟基礎: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興地主勢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2)階級基礎:(3)內在動力:二、風起云涌改革和變法問題探究:趙韓魏秦國偏處西方,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對外戰(zhàn)爭處于劣勢(魏國變法后,秦兵不敢東向)三、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秦兵“他們絕對渴望戰(zhàn)爭,他們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而且他們善騎射”“秦軍紀律森嚴——嚴明可能無法說明。賞罰分明--這一點沒有哪個朝代可以達到秦國的水平,所以他們才會不怕死,所以他們甚至會搶首級”?!吧形洹薄叭龝x攻奪我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賓客郡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妒酚洝で乇居洝非筚t令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入秦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觀原因:(1)國君擁有比較集中的權力,守舊勢力相對薄弱。(2)法家學說受到秦國君臣民眾的認同。(3)當?shù)孛耧L質樸,具有尚武精神。(4)秦孝公重任商鞅,支持變法,三家分晉、阻秦力量大受削弱。(5)各國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變法背景)本課小結: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