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當前外交的認識_第1頁
對中國當前外交的認識_第2頁
對中國當前外交的認識_第3頁
對中國當前外交的認識_第4頁
對中國當前外交的認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而新世紀新的領導集體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偉大創(chuàng)新,它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和平穩(wěn)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問題。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首腦會議及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深刻內涵。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外交立足國內的基礎上,把握國際的發(fā)展趨勢,而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新理念。“和諧世界”理念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新世紀外交戰(zhàn)略的新總結,是對我國傳統(tǒng)外交戰(zhàn)略的繼承和發(fā)展。下面,我就“和諧世界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和諧世界理念對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繼承和發(fā)展、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論意義”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一、和諧世界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我們已經看到,現今的人類社會并不和諧,這是一個不能視而不見的現實問題。邊界糾紛、領土爭端、地區(qū)沖突等傳統(tǒng)安全問題時有發(fā)生,貧困、恐怖主義、跨國犯罪、重大傳染病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是需要各國亟待合力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以后,國際社會一度充滿幻想,覺得兩極對抗結束了,和平和發(fā)展將取代革命和戰(zhàn)爭作為時代的主題。銷毀大量軍火,各國軍費轉為發(fā)展經濟所用。但很快這種理想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地區(qū)沖突、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打了海灣戰(zhàn)爭,1993年到1995年歐洲出現了波黑戰(zhàn)爭,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了科索沃危機,新世紀初期出現了“9?11”事件、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近時期圍繞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又出現了種種議論和緊張局面,當下,在中東地區(qū),圍繞巴勒斯坦、以色列的關系,圍繞黎巴嫩、以色列的關系,不斷出現騷亂甚至沖突。這一切表明“冷戰(zhàn)”后的世界并不太平,世界并沒有像人們在“冷戰(zhàn)”剛結束時所預期的那樣進入一個把更多的資源、精力、時間用于發(fā)展的新世紀。面對這種情況國家領導人認識到了這種嚴峻的國際形勢,從而提出了“和諧世界”理念”。二、和諧世界理念對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繼承和發(fā)展自建國以后到現在為止,我國的外交戰(zhàn)略都是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的,加強兩國經濟和文化交流和合作。而“和諧世界”理念是在我國新世紀初面對當今的國際形勢提出的,這一理念注重國家間的對話、協(xié)調、合作、平等和遵守國際規(guī)則,體現了各國和平共處的意愿。其實質是有利于建立和平穩(wěn)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建國以來,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演變首先,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外交戰(zhàn)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美蘇冷戰(zhàn)格局不斷的升級,出現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局面。新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面臨著親美、親蘇,或是中立的選擇。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決定了對蘇“一邊倒”的外交戰(zhàn)略。隨后,為了分化帝國主義的聯(lián)合反華陣線,針對英國關于香港問題,又堅持了“打掃干凈房子再請客”和先談判后建交的方針。1954年6月下旬,周恩來同志在中印和中緬會談聯(lián)合聲明中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進入了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新時代。中國領導人提出了“兩個拳頭打人”,即“兩條線”——既反美又反蘇的外交戰(zhàn)略。其次,到1977年之后,鄧小平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主要決策者。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不結盟”外交新戰(zhàn)略賦予中國周邊外交政策很多新內容。1985年3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的談話中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有全局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和平問題就是東西問題,發(fā)展問題就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睆亩S富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內容。再次,從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進外交戰(zhàn)略的理論創(chuàng)新。堅持80年代對外交往的既定軌道,將“不結盟”的外交戰(zhàn)略擴展為“全方位”的外交戰(zhàn)略。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強調:“中國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huán)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2.和諧世界——中國新世紀外交新理念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這個講話是對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最新詮釋。胡主席在這個講話中開宗明義就表達了堅持包容精神,共同構建和諧世界的思想。“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當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xié)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指出:“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該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xié)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fā)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三、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論意義和諧世界理念是中國和諧社會在世界全球的進一步擴大,是對世界前途的構想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建設,建構了和諧世界理念思考路徑和支撐點,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國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議》,首次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執(zhí)政理念,次后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國與國外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謀求中國社會的整體的、和諧的發(fā)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建設必然就與國際社會接軌??梢哉f構建和諧世界是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必要需求。相反,沒有國際社會的和諧和繁榮,就沒有各個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作為一個擁有世界13億多的人口大國,中國為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建設和諧世界的目標,積極努力營造和實踐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無疑是和諧世界理念的重要支點,是推進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和諧世界的必要手段。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際社會四位一體”的和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作用也不斷加大,外交工作內涵不斷擴大。然而我國經濟崛起所造成的影響是復雜的,雖然帶給其他國家的主要是機遇,但也不免對其他國家形成某些方面的沖擊。這就需要各國能夠遵循國際規(guī)則,把握和諧世界理念的內涵,切實解決對外經貿關系中出現的問題。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也要求爭取持續(xù)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從某種角度說,是對國際社會期待中國更多地發(fā)揮作用的回應。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增強,有利于提高中國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是由其綜合國力決定的。綜合國力包括了自然、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了政府效能、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政策目標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獨特文化價值等軟實力。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起放大硬實力的作用,即軟實力是調動和使用硬實力的能力,或稱政治動員能力。一個國家只有同時具備了軟、硬實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才能促進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和諧發(fā)展。總之,通過對第一代領導集體倡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