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內涵及意義摘要: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對當時及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的意義?!爸泻弦弧笔顷P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一個思想?!爸保饕溉说牡赖乱庾R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關系?!爸泻弦弧币笕藗儼炎约旱牡赖轮R付諸實踐,從而提高內心的道德水平,達到崇高境界。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同時離不開文化的發(fā)展,今天,重新解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對社會發(fā)展的法律、道德和文化具有現(xiàn)實性的意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從知行本體和工夫方面,做到道德思想與道德實踐活動、知和行的一致。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內涵;意義ABSTRACTWangYangMingputforwardtheideaofunityofknowledgeandthought,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societyatthattimehavethemeaning.Theunityofknowledgeandpracticeisanideaofmoralcultivationandmoralpractice."Know",mainlyreferstothemoralconsciousnessandideology."Line",mainlyreferstothemoralpracticeandpracticalaction.Theref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andpractice,t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consciousnessandmoralpractice.Knowledgeandpracticerequirespeopletoputtheirmoralknowledgeintopractice,soastoimprovetheinnermorallevel,toachieveloftyrealm.Societyinthecontinuousdevelopment,butalsoinseparablefromthedevelopmentofculture,today,re-interpretationofWangYangMing'sunityofthoughtandthought,socialdevelopmentofthelaw,moralityandculturehasrealisticsignificance,providesagoodwayofthinkingandmethods,Fromthelineofknowledgeandwork,todomoralthinkingandmoralpractice,knowledgeandlineofthesame.Keywords:WangYangMing;Thethoughtof"unityofknowinganddoing";Connotation;meaning目錄引言 4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產生 5(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5(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產生的理論淵源 5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內涵 7(一)“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內容 71.知行本體 72.知行相即 73.知行并進 9(二)“知行合一”的宗旨和工夫 101.“知行合一”的宗旨 102.“知行合一”的工夫 103.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11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意義 13(一)對加強網絡道德的現(xiàn)實意義 13(二)對反腐倡廉的現(xiàn)實意義 14(三)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意義 14四、結論 16參考文獻 17致謝 18引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有必要加強民族文化建設、促進和濟與人文的和諧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種精神面貌。由此可以看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數次提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我們中國人注重傳統(tǒng)思想的價值觀念,講究“知行合一”,也就是強調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那么,在今天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道德水平、投身于道德實踐活動中,把積極的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力量,這就需要把重點放在“知行合一”上。在大力倡導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回歸的大環(huán)境下,“知行合一”思想對提升人們道德品質有激勵作用,它在提高道德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著一定的橋梁作用,對我們加強道德修養(yǎng),指導道德實踐有著現(xiàn)實性的意義。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產生(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明朝中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勞動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表現(xiàn)在紡織工業(yè)和手工業(yè)作坊的出現(xiàn),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出現(xiàn),對當時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管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在《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產,民有產者無幾耳。”張祥浩.王守仁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2.從中可以看出,在當時,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化,與此同時帶來的是社會矛盾在不斷加劇,農民負擔重,承受不起嚴重的賦役和稅收,帶來的是農民起義的出現(xiàn),這一活動的規(guī)模一步步壯大,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危機。同時,也刮起了一陣文學風潮,尤其是統(tǒng)治階層的人,其中多數人受過程朱理學的教育,也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們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沖破了程朱理學思想要“遵守綱常倫理,消除內心的欲望”的束縛。處在巔峰時期的理學慢慢地走向沒落,不再受人們的敬仰,處于被動地位,王陽明對程朱理學產生了反感,對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提出的觀點先知后行,并不是很贊同,感覺這種說法分離了道德意識和實踐活動,兩者相悖,對社會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王陽明身處在發(fā)展著的社會,看到這一現(xiàn)象,“知行合一”思想的萌芽在王陽明心中產生了。張祥浩.王守仁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2.(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產生的理論淵源在道德實踐理論方面,知、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儒家哲學中,知行問題所討論的是道德知識與道德踐履的關系。一般來說,知是一個標志主觀性的范疇,行則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標志人的外在的行為的范疇。在古代,不同思想家對問題的認識有著不同的觀點,對“知行合一”有著獨特的見解,王陽明吸取了前人思想的精華,并加以創(chuàng)新,有了自己的見解,為“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知行說”在宋代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在宋明理學思想中,其中朱子的知識觀和實踐觀,他們的觀點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先有知后有行、且行比知重、知與行緊密相連。宋明理學中,行與知是相對的,但這里的行并不是用來指任何行為,而是指在實踐中,人們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如張南軒說:“行者不是泛然而行,乃行其所知之行也”。董平.王陽明的哲學實踐本質——以“知行合一”為中心[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6(01):15-20.另一方面,知識的意義是比較廣的,因為知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所以要知道不僅指知識的主觀表現(xiàn),也可以指知識的行為。在理學中表明,格物致知屬于知,而不屬于行,盡管求知窮理本身也是一種行為。在宋儒時期的思想有關知與行關系的討論,表明“真知”是當時特別關注的一個觀點,它是指真切的知道。從道德認識層面來說,真知表示人的道德情操達到了很高的地步。因此,這些人一定把自己已經理解的道德知識應用到道德實踐活動中,從而不會發(fā)生知與行彼此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反過來說,知而不行,不能把本身所達到的認知落實在實踐行為中,證明了行動者到“真知”的境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知本身包含了行,王陽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其思想的產生有了一定的理論淵源。董平.王陽明的哲學實踐本質——以“知行合一”為中心[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6(01):15-20.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內涵(一)“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內容1.知行本體我們說到“知行合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知行本體,明白它的含義。本體一詞,是指其本來狀態(tài)或本身意義。王陽明的“知行之本體”,指的是知和行的本來關系或本來意義。具體而言,知識本體論,無非是在實踐中談理論,指“知行合一”。反過來說,如果知和行相互隔絕、各不關照,也就不是知行的本體了。重要的是,從知和行自身來說,兩者是未有知而不行者,有知必有行。也就是說,指沒有認識就不去行為的人,或者是有了行為一定會有所行為的人;如果“知而不行”,那么還不能說已經“知”了,只能說是“未知”。由此可以看出,關鍵詞是知行本體的本體。王陽明講的是要注重“知行合一”的本意,人們在從事道德實踐活動中不能違反原則。吳光.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內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01):29-32.吳光.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內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01):29-32.知對行來講,起著指導作用,行對知來講,起著實踐的作用,可以看出,兩者互不離。他認為后者更重要,認為兩者是同一過程的的開始和結束。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活動彼此呼應,知與行是統(tǒng)一的。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實踐行為的意義更為重要,即必須在行為過程中,正確把握知和行兩者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命題突出了“行是知”這層含義,上面王陽明提到的,知識與實踐本體論是原初的,也強調了這個意思。綜上所述,知行本體到底指什么呢?一句話來說,就是指知和行最初的的狀態(tài),這是從本體的角度上,對“知行合一”關系的確認。2.知行相即之前談到了知行本體,論證“知行合一”的思想,還可以從知行相即這一層面展開來說。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方面以及知行的特征方面展開的。(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從靜態(tài)方面來說,知是行的目的和統(tǒng)帥,行是知的途徑和手段。知和行是相同行為的兩個不同方面。如說人必有學問之心然后為學,學問之心即是意,即是為學這一行為的主意,而為學這一行為則是學問之心的貫徹。再者說,人必有教親之心然后奉養(yǎng),孝親之心即是意,即是奉養(yǎng)這一行為的主意,而奉養(yǎng)這一行為則是孝親之心的實現(xiàn)。在這里,認知是實現(xiàn)行為的宗旨,是現(xiàn)在人們通常說的目的意義,而行為是認知的實踐,具有手段的意義。簡單說,前者就通常說的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和意義,后者是在說完成這件事情所用的手段。目的是手段的指導,而手段則是目的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有目的,就有手段,手段就是達到目標的方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會采取什么樣的手段;什么手段,都會考慮到最終的目標。我們都知道,目的離不開手段,同樣知離不開行,離開行的知沒有歸屬感,離開手段的目的是一種妄行,而不是篤行;目的和手段也是同樣的道理,失去了方向與目標。毛啟鑒.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99(01):43-44.毛啟鑒.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99(01):43-44.行動是知識的開始,知識是行動的總結。知和行是兩個方面的問題,誰也離不開誰。從時間層面來說,沒有先后。比如說,在工作上做某一活動的方案,現(xiàn)在做可以說知識是行為的指導,如果過一段時間再著手準備,付諸行動,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行為是知識的實踐。(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從動態(tài)方面來說,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結果。知與行的關系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同一過程中,知與行是不能被分割的。知的范圍內包含著意識,單從人的行為在外部來看,意識僅僅是一個開始,它在人的整個行為活動中處在第一階段的位置上,可以看出,它是整個行為過程中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把它說成是行。從行為是認知的表現(xiàn),實踐是觀念的完成看出,行的范圍還包括行為實踐。在整個知識的過程中,行是一個終結者,是整個行為活動的最后一部分,肩負著最后的使命,但從這一點講,是對知的體現(xiàn)。王陽明想到的是,知不是不能指代行,行也不是不能指代知,就知和行本身的含義層面看,他們就是互相包含的。不管是指哪些方面,就其范圍或者是對象來說,知中包含著行,行中包含著知,“知行合一”。吳興懷.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6.吳興懷.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6.(3)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從知和行的特征來說,知行是合一的。從一個人的舉止行為中可以看出其對某些事物或道理是否理解的透徹,是否積極的道德行為也會影響到對自身道德意識的判斷,是對篤實和精察很好地體現(xiàn)。在這里,知之時是指學問思辨等思維、意識、知識的活動。行之時是指外在的、客觀的、物理性的行為和舉動。知行的兩個特點是良好的觀察性和真實性。同時,他認為無論是認知過程還是實踐活動,其實都需要兩者兼顧。在道德認識實踐活動的時候,要本著對事情的真實去做,那么人對知識的了解就不會清楚。人在行動中,如果行動者不能進行細致的思考和探究,則這些行為是盲目的,這樣,他們實現(xiàn)不了活動的效果。他的思想說明在任何道德實踐活動中,知和行就好像一對孿生姊妹,形影不離,彼此包含著,以這樣的形式論證“知行合一”。換句話說,知與行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同一過程。孫寬.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D].太原科技大學.2015.7孫寬.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D].太原科技大學.2015.73.知行并進知行并進,是王陽明主要思想“知行合一”的一個體現(xiàn)方式,主要是指對學問思辨行的解釋異于傳統(tǒng)的解釋。他以為,學、問、思、辨不能獨謂知,篤行亦不可獨謂行。學問思辨行的提法,并不是謂學問思辨之后才有行,而是學問思辨的過程即是行,而行的過程即是知,學問思辨行原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僅從不同的角度言,而有學問思辨行的區(qū)別。故學而有行,行而成學。學問思辨行,即心里合一、知行并進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知行并進,其中說談到的并進,是沒有時間差的。他雖然以走路作比喻,走一段路程認識一段路程,遇到十字路口的時候,感到迷茫,不知道往哪走,問了別人,便有了方向,繼續(xù)前進。但比喻終究是比喻,這只是一種簡單的說法,并不意味著先行而后促進知,或先知而后促進行,而是知行即意味著行進,行進即意味著知進。知行并進,指道德認識與實踐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偟膩碚f,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行本體、知行相即和知行并進三方面,這三方面的內容也反映出了知和行的關系,知里面蘊含著行的,行里面蘊含著知。我們可以看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使我們明白,我們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要做到“知行合一”,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我們就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頭上答應了,卻沒有行動。從更高層次上說,“知行合一”思想為社會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盧世超.淺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說[D].河北大學.2009.6盧世超.淺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說[D].河北大學.2009.6(二)“知行合一”的宗旨和工夫1.“知行合一”的宗旨這里所講的,“知行合一”是指人們自我反省自身的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王陽明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這說的是“知行合一”的宗旨?!爸泻弦弧钡淖谥及▋蓚€方面的內容,其一,知與行是同一的。它們并不是獨立的個體,不能單單講其中的一個。有時候我們很清楚道理的所在,并不是如實所做這件事,這是不支持的,因為道德教育離不開知識,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不能獨立存在,相反,二者誰也離不開誰,其中的關系是兩者不可分割。其二,行是知的基礎,知是行的肯定。良好的道德認識在人的道德活動中起促進作用,人們的行為也受道德約束。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更加注重內在精神。另一方面,在實施德實踐活動時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為,做到言行一致,在實踐活動中反思,是否做到自己所宣揚的,內外都一樣,表里如一。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P88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P88“知行合一”這個思想的問世,有助于更清楚的認識其特點和作用。它的特點是知和行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知為行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行是知的關鍵。作用是提升人們的思想素養(yǎng),使人們擁有高尚的境界?!爸泻弦弧庇幸韵潞x,首先,知行作為一種工夫,兩者無法分離,彼此依賴;其次,在這個工夫中“行”的意圖,戰(zhàn)勝心中不好的想法,是道德思想落實到行為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知行合一”是道德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爸泻弦弧钡淖谥迹钢黧w的道德知識付諸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過程,道德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行為。2.“知行合一”的工夫“知行合一”的具體工夫成為了值得注意的問題,知和行是一個整體,“分為兩件”這種說法不合理的,不管從理論或者范圍方面來講,都是對知行關系的一種否認,而且在實踐方面,也同樣把“本是一個工夫”的知行給分割了,故知行不能“分開兩截做”。王陽明常說“圣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爸泄し虮静豢煞蛛x”。王陽明認為知行說做一個,既指概念,更指工夫。而“不行不足謂之和”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說的實踐精神和工夫意義。所講的一個工夫,不管有事無事,要存天理、克私欲。人在沒有事情的念想著天理的存在,而不去渴求欲望,是在說知,也是在說行;人在有事的時候更會常常想著天理的存在,也不會想到得到欲望,是在說行,也是在說知。那么,人們在存天理與去人欲中的不斷變化中體現(xiàn)了知行的合一。吳光.談談陽明學的真精神———兼論劉宗周黃宗羲對陽明學的轉型[J].教育文化論壇,2010(4):1.吳光.談談陽明學的真精神———兼論劉宗周黃宗羲對陽明學的轉型[J].教育文化論壇,2010(4):1.在宋儒理學中,以致知為知,以力行為行時,王陽明并不贊成這一說法,把致知說成行、把力行說成知就算完成了“知行合一”所要解決的任務,是要在根本上要使致知和力行在人的每一活動中緊密結合,也就是知行并進,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行相即是在說知行合一概念本身的聯(lián)系,而“不行不足謂之和”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和工夫意義。簡單地說,一個工夫是說,在任何時候,人們都要有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的意識。在知行關系中,知和行是互為前提的。在人的日常行為里,它們兩者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知和行相互促進,人人都有道德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道德的要求,便達到了良知的條件。因此,當人們從事實踐活動時,人腦中形成的意識是活動的開始,行為是由道德標準所允許的,這是良心的實現(xiàn)。3.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陽明的一大心學理論,其中有良知說和致良知論。良知說可以被概括為本體論,致良知論又是本體和工夫論的總結。致良知,是從良知本身到良知運用的一個過程,又或是心中壓制的愿望,回歸自己良心的一段經過。良知,指的是道德意識,每個人都有良知,應該學會滿足,是一種需要依靠外在力量的內在。良知具有普遍性、先驗性和直覺性。致,指對事情的反復觀察中,更體現(xiàn)在實踐活動上。在王陽明思想中的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也就是把我們作為本體,最初的本性,在良知面前一一展現(xiàn)出來的過程,這便是“知行合一”。前者是指人作為主體,從事客觀實踐,后者是人們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果。吳光.關于“核心價值體系”的兩點思考[J].教育文化論壇,2012(5):7-8.吳光.關于“核心價值體系”的兩點思考[J].教育文化論壇,2012(5):7-8.在晚年時期,他強調,要特別把與致良知這兩者區(qū)別開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良知,但不能在任何事情上追求它的根本,很明顯,這是區(qū)別他們兩者一個思路。致良知,你心里能分辨好壞的良知,跟著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是“知行合一”,比如:一個小孩掉水里,你的良知第一反應就是去救人這是好的,反過來,你不去救他,就是不好的,前者是“知行合一”,后者是泯滅了良知。“知行合一”正是強調知與行之間的同一性,如果說某一件事,我們有了想法而沒有付諸行動,那我們還是不能得到什么,相反,用理念體現(xiàn)在實踐中,就有可能得出良心不等于不知道,良心不明,這種說法是不可接受的。反過來,思想在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可以說是“良知不致即是未知”,良知被等同未知,這一說法王陽明是不能接受的。表明,良知與致良知的學說和以前的知行本體的說法有所區(qū)別。吳光.吾心自有光明月———陽明良知學簡論[J].教育文化論壇,2013(3):4.吳光.吾心自有光明月———陽明良知學簡論[J].教育文化論壇,2013(3):4.不管是“知行合一”或是致良知,兩者的結果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它們都是在說要在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出相應的道德思想。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意義“知行合一”,知指道德思想,行指道德實踐活動。在如今社會的發(fā)展中,知和行包含的層面越來越深。伴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化的虛擬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這就要求自身在網絡道德認知和網絡道德行為中統(tǒng)一。在現(xiàn)實社會中,要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達到這一目標,離不開我們黨的領導,離不開強有力的政府職能機構和廣大的政府工作人員隊伍,因此,反腐倡廉優(yōu)勢必不可少的,同時也離不開踐行核心價值觀,豐富國家、民族和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力量,這就要求人們在落實道德行為活動時,提高自身道德認知,也就是做到知和行的合一。林丹:《稱手的“知—道”——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現(xiàn)象學分析》,《中國哲學史》,2008年林丹:《稱手的“知—道”——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現(xiàn)象學分析》,《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1期.(一)對加強網絡道德的現(xiàn)實意義公民在網絡行為活動中要使用正確的網絡語言,如今伴隨著更多的網絡暴力事件的涌現(xiàn)出來,側面反映出了,網絡公民忽略了網絡道德意識,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道德實踐活動沒有統(tǒng)一,沒有做到知和行合一?!爸泻弦弧彼枷胫攸c在與知和行的合一,也就是知行相即,二者共存。網絡公民要自覺加強網絡道德認知,正確的運用在網絡行為中,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爸泻弦弧彼枷胗欣诩訌姽駥τ诰W絡道德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提高網絡公民道德意識是關鍵,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這樣在網絡道德方面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行”出來。要做到知行相即,一是認知是行為的指導方向,我們要大力加強對網絡道德觀念的宣傳,把帶有正能量的思想傳播下去,強化人們在在社會、職業(yè)和家庭中的道德意識。二是行為是認知的實現(xiàn)手段,要監(jiān)督網絡道德實踐活動,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公民在上網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知和行是網絡公民的行為活動的一個基本準則?!爸泻弦弧钡淖谥贾饕▋煞矫娴膬热荩皇侵托惺峭坏?,也就是公民的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是同時存在的不是獨立的,不能扔下網絡道德,人們在網絡上隨意做各種行為活動,這種做法是不贊成的。在網絡道德實踐活動中不要忘記網絡道德品德,這是我們文明上網最基本的。其二,行是知的基礎,知是行的肯定。公民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網絡道德知識,落實到具體的道德活動中去。公民還應更多地關注網絡道德,重視網絡道德的教育,在網絡行為活動指明方向?!爸泻弦弧彼枷雽訌娋W絡道德有積極的作用,網絡公民要更加注重自身網絡道德的提高,自覺將網絡道德轉化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合一”,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二)對反腐倡廉的現(xiàn)實意義在21世紀的今天,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法來維持它的公平和正義。山西省紀委制作了一部作品--《警鐘長鳴》,主要說的是貪污腐敗的問題。它是一部關于反腐倡廉的教育片,記錄了很多的的貪污腐敗的典型案例,全片長達50多分鐘,從不同方位、多種角度、深層次地解析了他們犯罪的原因、思想發(fā)生的變化的過程。貪污的人員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知和行兩者脫節(jié)?!爸泻弦弧钡墓し驔]有做到,在道德實踐活動中,他們沒有克制住內心的欲望,自己的道德意識沒有及時跟上,貪污腐敗的思想是他有所道德敗壞行為的開始,沒有及時遏制,這也是說的知和行沒有統(tǒng)一,知是行的基礎,因此,一定要自覺加強道德思想,和道德實踐活動相一致。任萬明:《從朱熹到王陽明:理性自覺原則向意志自愿原則的轉換》,《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任萬明:《從朱熹到王陽明:理性自覺原則向意志自愿原則的轉換》,《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知行合一”思想為加強反腐倡廉提供了方法。要做到知行并進,就是說道德認知與行為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方面,知促進行,官員樹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時刻要保持清醒,淡定從容,在道德實踐活動中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道德意識和實踐活動一致,想法和行動要一致,知和行要一致。另一方面,用行促進知。當身邊發(fā)生貪污腐敗的事件時,提高警惕心理,加強對自己的監(jiān)督。時刻保證自己的頭腦處于清醒的狀態(tài)、嚴守底線。同時,要不斷反思自己的道德思想和實踐活動,從知行本體來講,增強自身的約束力,將已有的理論指導用到實際行動中,致力做到“知行合一”。(三)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面,三方面密不可分。從個人層面說,我們每天都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官兵戰(zhàn)士總是第一時間奔赴搶險救災的現(xiàn)場,他們不怕辛苦,時刻在擔心他人的安危;在鐵路上工作的職工也會在每個惡劣天氣全力以赴地去搶修鐵路,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鐵路能夠暢通無阻。官兵戰(zhàn)士和鐵路職工們用自身的行動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主要說的是主體認識和實踐活動、學與做的統(tǒng)一,緊密聯(lián)系。我們要用自身的行動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把道德認識落實到了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這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在道德實踐活動去詮釋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把道德認識落實到了自己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身上不僅僅是一句句口號的體現(xiàn),而是在他們每天的工作中,也就是實踐活動中踐行著這一宗旨,“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將道德思想轉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展明鋒,陳勇:《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yǎng)學說》,《道德與文明》,20展明鋒,陳勇:《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yǎng)學說》,《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3期.“知行合一”思想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里,一方面,知是行之始,我們在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中,要有對核心價值觀更深層次的認知;另一方面,行是知之成,在主流價值觀的正確指導下,積極投身于社會道德實踐活動中去,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做一份貢獻。也就是說,主流價值觀是社會發(fā)展的良知,是人們道德行為的指南??梢越梃b“知行合一”的工夫,宣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傳播核心價值觀的一種途徑。把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道德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想的和做的一樣,用行動感染著身邊人,道德知識與道德實踐活動一致,知和行的合一。四、結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知與行是相互貫通的,知行并重。其實,做到“知行合一”并不難,人人都要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積極的投身于相應的道德實踐活動中,為身邊人樹立榜樣,起帶頭作用,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下去。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在如今很多現(xiàn)實性的問題上,如在加強反腐倡廉和網絡道德以及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鍍硅鋼卷行業(yè)運行狀況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鋰電池鋁塑膜行業(yè)運營狀況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鈾資源產業(yè)運行動態(tài)及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輕鋼結構行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及發(fā)展策略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航空保險行業(yè)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羊毛衫市場十三五規(guī)劃及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稀釋劑市場運行狀況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山西省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河北石油職業(yè)技術大學《舞弊審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重慶市建筑安全員考試題庫
- 新漢語水平考試(HSK6級)真題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數學模擬試卷(附答案解析)
- 數字孿生與光伏儲能集成
-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補寫語句+課件
- Siemens WinCC:WinCC趨勢圖與歷史數據技術教程.Tex.header
- 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閱讀題答案
-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
- 四川省高職單招汽車類《汽車文化》復習備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養(yǎng)牛購料購銷合同范本
- 衛(wèi)生健康大數據底座建設需求
- 勞動合同范本1997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