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全文及譯文_第1頁
孝經全文及譯文_第2頁
孝經全文及譯文_第3頁
孝經全文及譯文_第4頁
孝經全文及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孝經全文及譯文孝經全文及譯文孝經是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學著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頓出來的有有關孝經全文及譯文,但愿能夠協助到大家!孝經《孝經》介紹《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多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yè),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必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guī)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不不大于孝”,國君能夠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開宗明義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骸疅o念爾祖,聿修厥德?!咀g文】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鬃诱f∶“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懂得那是為甚麼嗎?”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里會懂得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本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照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的。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於國君,最后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菲姓f過∶‘怎麼能不懷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品讀]本章為《孝經》總綱,是《孝經》的基本精神所在??鬃訉υ又v:孝啊,是一切德之本,全部品德、教化由此產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本源是孝,由孝這個源頭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故事]忠孝雙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種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自小聰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zhàn)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即使是一種小女子,為完畢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zhàn)。但愿全體軍民保衛(wèi)家鄉(xiāng)。大家深受感動,發(fā)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獲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xù)守衛(wèi)道州府。后來人們?yōu)樗艘蛔倚㈦p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骸蝗擞袘c,兆民賴之?!咀g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極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酒纷x】這一章首先從天子開始講,換句話講就是古代最高的領導人,古代的天子講的是“以身作則”,教化百姓,引導百姓于無形。天子的一言一行不僅要考慮當時的效果,并且要考慮久遠的效果。這和現在有所區(qū)別,領導人以自己的聰穎辦法,調動下屬干活。至于下屬的想法,只有不影響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故事】親嘗湯藥公元前2,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種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一向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每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種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因此長守貴也。滿而不溢,因此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咀g文】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jié)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因此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浪費,因此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后才干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緊張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品讀】在西周時期,我國實施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許多小的諸侯國家,每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叫諸侯,即使他們高高在上,但是尚有天子在上管轄著他們,因此講完天子,就講諸侯的孝了。【故事】望云思親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后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種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拜別,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哀。仁杰懂得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云,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拜別,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硪狗诵福允乱蝗恕!薄咀g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訂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實施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因此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碰到怨恨厭惡。服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干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xù)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用心奉事天子?!酒纷x】卿、大夫在社會中是起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協助君王制訂政策,也就是政策決定的集團,輔助君王治理國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貫穿下去,對下是全國行政的樞紐,是具體執(zhí)行者,卿、大夫在言語上、行動上要和于禮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因此地位也很高。僅次于諸侯?!竟适隆坎室吗B(yǎng)親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yǎng)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即使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同樣,使父母愉快。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yǎng)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甭牭娜烁械剿媸莻€孝子。后來父母逝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停士章第五【原文】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咀g文】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似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拜之心也是相似的。因此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看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并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 对娊洝ば⊙拧ば⊥稹防镎f∶“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yǎng)你的父母?!酒纷x】士是周朝以來的一種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即使士是社會的中堅,他們擁有自己的特長,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必須投靠在別人的門下,被重用之后才干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在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君王是衷心極力,把新放在正中,規(guī)規(guī)矩矩地看待君王。以尊敬的心情看待長者,則能學會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一種士做事衷心極力,又能與環(huán)境想適應,以此侍奉上級,就能穩(wěn)定的保住自己的俸祿與爵位,才干守住自己的祖廟,去祭祀,這就是士的孝行?!竟适隆可蠒雀笣h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出名醫(y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y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逝世后來,棄官行醫(yī)。由于個性剛直,行醫(y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造成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即使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說了肉刑的害處,并闡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y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樂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咀g文】運用自然的季節(jié),認清土地的高低優(yōu)劣,行為謹慎,節(jié)省儉約,以此來孝養(yǎng)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因此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管尊卑高低,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有人緊張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酒纷x】庶人又稱庶民,在周代是指非貴族的平民,除了奴隸之外最低的階層。同時也是最廣大、最普通的群體?,F在泛指老百姓?!竟适隆靠拗裆S在三國時,有一種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蘖税胩?,只覺得全身發(fā)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認真瞧瞧,周邊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能夠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骸蘸諑熞窬郀栒??!咀g文】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施孝道是為本身的法則而遵照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運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yōu)勢,順乎自然規(guī)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肅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能夠感化民眾,因此他首先體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說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忍讓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斗∶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qū)別,人民就懂得禁令而不犯法了?!对娊洝ば⊙拧す?jié)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酒纷x】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稱。古人在做事的時候,很講究順天、應地、和民心。所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占天時有天的照應很容易成功,三國時期,馬超和曹操大戰(zhàn)于渭水,時當九月(中國之歷法,現俗稱農歷)盡,天氣爆冷,曹操驅兵擔土澆水,連夜筑完土城,為曹操戰(zhàn)勝馬超贏得了時間。這是占天時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國家他的地下有豐富的礦產,他的國家也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區(qū)有天然的美景,本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同樣富有;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同樣能夠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何況上下一心,萬眾合力,沒有不富有的?!竟适隆看蚧⒕雀笗x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有一天,忽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懂得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本身的危險,立刻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对姟吩疲骸坝杏X德行,四國順之?!薄咀g文】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因此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種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侮辱,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因此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協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因此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后成為鬼神享有到后裔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fā)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因此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对娊洝ご笱拧ぱ鲋菲姓f∶‘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酒纷x】事實上天子有如此的品行,就會得到天下老百姓的心,就會使自己的國家在方方面面強大,自然就會贏得了周邊國家的仰慕和歸順。【故事】負米養(yǎng)親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貧窮,時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yǎng)父母雙親,經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逝世后來,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仰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成萬鐘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慨說;即使但愿再同以前同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可惜沒有方法如愿以償了。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圣治章第九【原文】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不不大于孝。孝莫不不大于嚴父。嚴父莫不不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別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別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否則,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骸缛司?,其儀不忒。’”【譯文】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時,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由于他這樣做,因此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梢娛ト说牡滦校钟猩觞N能超出孝道之上呢?由于兒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步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圣人就是根據這種兒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由于兒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因此不必嚴肅的推行就能夠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肅粗暴的方式就能夠治理好,是由于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系。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兒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兒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因此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反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反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反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即使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guī)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tǒng)治黎民百姓,因此民眾敬畏而愛戴他,并學習仿艾其作為。因此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guī)、命令。《詩經·曹風·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酒纷x】君王以這種方式來面對百姓,那么百姓對君王就會即敬畏,有種心的擁戴和愛戴他,那么百姓就會以他為楷模,效仿他學習他的一切作為。因此也就完畢了對百姓的教化,其所推行的政令就會順暢地貫徹和執(zhí)行?!竟适隆炕\負母歸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后,怒發(fā)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后來戰(zhàn)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家鄉(xiāng)??墒锹飞习仙缴嫠?,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種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xiāng)。有詩贊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紀孝行章第十【原文】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薄咀g文】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yǎng)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顧;父母逝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杞,要嚴肅看待∶禮法不亂。這五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兒女的責任。侍奉父母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斗。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斗則會引發(fā)互相殘殺。這驕、亂、爭三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食盡心奉養(yǎng),也還是不孝之人啊?!酒纷x】本章共分兩段,前段所講的居致敬,養(yǎng)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這五項,是孔子指出順德的道理,后段所講的居上驕、為下亂、在丑爭,是孔子指出逆道的道埋。按順德的方向去做,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的方向去行,自然會受到社會法律的制裁,得到不幸的成果。這個道理很明顯地分出兩個途徑,就是說:前一種途徑,是光明正大的道路,能夠行得暢通無阻。后一種途徑,是崎嶇險徑,絕崖窮途,萬萬走不得。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去刑罰,其用心之苦,至為深切??!【故事】單衣順母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后母照顧閔子騫。幾年后,后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淡漠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后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對父親說。后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懂得兒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后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弊域q孝心感動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五刑章第十一【原文】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不不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薄咀g文】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本源所在【品讀】孔子又對曾子提示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員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环N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威脅強迫,以達成他所但愿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于立法垂世的圣人,恥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于立身行道的孝行,恥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是大亂的道了?!竟适隆織壒俜钣H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逝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jié),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xiāng)。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么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后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喂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yǎng)母,復元歡樂事天年。廣要道章第十二【原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譯文】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加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加好的了。轉移風氣、變化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加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加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別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別人的君主,其臣下就愉快。敬愛一種人,卻能使千萬人愉快愉快。所尊敬的對象即使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酒纷x】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加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變化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加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陨纤v的孝、悌、樂、禮、四項,都是教化民眾的最佳辦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卻是一種敬字,因此,如果一種元首,能恭敬別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別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別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種敬字,只是敬一種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故事】單衣順母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后母照顧閔子騫。幾年后,后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淡漠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后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對父親說。后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懂得兒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后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弊域q孝心感動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廣至德章第十三【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因此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因此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因此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侵恋拢涫肽茼樏袢绱似浯笳吆?!【譯文】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每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覺得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覺得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对娊洝ご笱拧ぷ谩菲镎f∶‘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皇呛兄粮邿o上的德行,其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品讀】孔子為曾子特別解釋說:‘執(zhí)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親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見面去教。這里有一種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子的,都知盡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父親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人兄的人了。以部屬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長官的人了?!鬃右鲈娊洿笱牌醋谜碌倪@兩句話說:‘一種執(zhí)政的君子。他的態(tài)度,常是和平愉快,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這樣他就像民眾的父母同樣。’孔子引此詩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崇高至上的一種大德,怎么能順其自然。【故事】賣身葬父漢朝時,有一種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逝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得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別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得帶她去地主家?guī)兔?。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干活,僅用了一種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告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由于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協助他。有詩頌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廣揚名章第十四【原文】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咀g文】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因此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因此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里能解決好家務,因此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里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后世了?!酒纷x】孔子說:‘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tài)度。以和悅態(tài)度移于事長。必能順于長官。處家過日子,都能解決得有條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方法,如移作解決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因此說:一種人的行為,能成功于家庭之內,這樣由內到外,替國家辦事,不僅做官的名譽顯耀于一時,并且忠孝之名,將永遠留傳于后世。’【故事】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步淡漠。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忽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愉快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xiāng)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諫諍章第十五【原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能夠不爭于父,臣不能夠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譯文】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導,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因此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妙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求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碰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能夠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能夠不直言諫爭。因此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品讀】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多個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當如何辦?因此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尚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反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能夠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僅不能隨便聽從,并且還要斟酌其命令,與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勇于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即使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告,勇于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即使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guī),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guī)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于錯誤,而美妙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經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義了。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有關的。因此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兒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兒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因此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刻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與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于不義,怎么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故事】聞雷泣墓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種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逝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沉寂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并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膽怯。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感應章第十六【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譯文】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因此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因此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解決好長幼秩序,因此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來臨福瑞來保佑。因此即使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yǎng)心,謹慎行事,是由于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體現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有。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成了極至,即能夠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能夠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酒纷x】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因此對于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于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次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因此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尚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尚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于他呢?但是尚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尚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系看來,天子不僅不自覺得尊,還要尊其父。不僅不自覺得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裔。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看待。并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于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本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因此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無缺,人格崇高,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愉快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明顯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過他呢?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能夠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于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鬃右娊洿笱牌耐跤新曊碌倪@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同樣的。因此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區(qū)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能夠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竟适隆啃值軤幮⑶宄瘯r,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jié)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xiāng),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天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yǎng)父母,以示不忘養(yǎng)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yǎng)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干輪到供養(yǎng),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yǎng)一日。后來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yǎng)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yǎng)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詩云: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兄弟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事君章第十七【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对姟吩疲骸暮鯋垡樱诓恢^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譯文】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yōu)點,要順應發(fā)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因此君臣關系才干夠互相親敬?!对娊洝ば⊙拧ぺ羯!菲姓f∶‘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酒纷x】孔子說:‘但凡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yōu)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奉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與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與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失。至于長官,有了美妙的德行和藹事,在事前就激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傊疄椴繉俚氖路铋L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于未然之為有益。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鬃右娊浶⊙牌羯U碌倪@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于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于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竟适隆啃⒏欣^母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逝世后,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yǎng)父母。應麟看待繼母即使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經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牢騷,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物回家祝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