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概況_第1頁
中國地理概況_第2頁
中國地理概況_第3頁
中國地理概況_第4頁
中國地理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地理概況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6.4%,占亞洲面積的21.8%,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位于亞洲的東部和中部,瀕臨太平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帘逼鹉痈浇邶埥骱降?,南達南沙群島南緣的曾母暗沙,南北伸延約5500千米,西起帕米爾高原,冬至黑龍江省撫順縣境和烏蘇里江匯合處,東西相距約5200千米。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擁有14個鄰國,東臨朝鮮,東北部、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鄰,西部和西部和西南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接越南、老、緬甸。大陸海岸線北起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南到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總長1.8萬多千米。中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和臺灣島東面的太平洋。沿海分布6500多個島嶼,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島嶼海岸線長 14000千米。海洋與嶼中國大陸所瀕臨的海洋,由北至南分為海,東海和南海三個海區(qū),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這四個海區(qū)中,除外南海具有大洋海盆地特征、深海較大外,大部分為深度較淺的大陸架,最適于魚類繁殖回游,為海洋水產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有廣闊大陸架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思。沿海分布著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大小島嶼共有6500多個,其中約85%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路近岸和南海之中。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面積約3.39萬平方千米。釣魚島、赤尾島等島嶼,南海共有200多歌島,礁灘、暗沙、分屬東沙、西沙、中沙、南沙4個群島,南沙群島則是中國最南的島嶼群。另外,還有長山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島等。中國的地形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有低平寬廣的平原,有起伏和緩的丘陵,有峰巒高聳的山地,有海拔較高、面積廣大的高原,有周圍高、中間低的盆地。中國的地形,從總體上看,山地多,平地少。山地約占全國陸地面積2\3以上,平地不足1\3。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區(qū),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3\4(其中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占26%),在500米以下的占1\4。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3000~5000米;第二階梯是海拔在1000~2000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以及其間的塔里木、準格爾、四川等盆地;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東的三大平原以及江南、東南低山丘陵,平原和丘陵海拔分別在200米和500米以下。高山。高原都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線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這一線以東。黃河、長江、珠江等主要河流發(fā)源于西部的高原、山區(qū),順著地勢的傾斜,東流入海。這種地勢特點,一方面,有利于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東部的氣候、植被、土壤和水溫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使海流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蘊藏有利于多級開發(fā)的豐富水力資源。中國的氣候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勢高低,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可以分為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半干旱、青藏高寒區(qū)三大自然地理區(qū)。中國的東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qū),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中國南北的氣溫差別較大。中國北方,冬季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一片潔白世界。當北方的哈爾濱人冒著嚴寒參觀閃冰燈游園會時,南方的廣州卻是百花盛開,春意盎然。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普遍炎熱,降水較多,雨熱同季,給農業(yè)帶來了極大好處。全國的降水量,地區(qū)分布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東南部地區(qū)較多,如臺灣的火燒,年平均降水量多達6557.8米;西北部地區(qū)降水少,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米。行政區(qū)劃分中國現行行政區(qū)劃分為四級。第一級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并在香港、澳門設立特別行政區(qū);第二級為地區(qū)、盟、自治、地級市;第三級為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縣級市;第四級是鄉(xiāng)、民族、鎮(zhèn)、自治旗、蘇木、街道辦事處。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qū)、縣;自治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qū)、自治、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目前中國的省級行政區(qū)共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qū)、2個特別行政區(qū)。此外,中國還設置了經濟特區(qū)和計劃單列市。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名稱由北京市: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北京最早稱作薊。唐時,薊城又稱幽。距今了幽城,建立都城,把薊城改稱燕京。金正式在薊城建都,改名中都。元建立了版圖闊的大帝國,并把首都遷到北京,在這里重新營建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市,稱大都城。今天的北京城實際上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礎上起來的。元被推翻后,明初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明成祖遷都順天府,改北京為京師,后又改京師為北京。清建都北京,沿襲了過去的名稱。1930年國民黨時期把北平特別市改為北平市。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北京市。天津市:天津原始的名稱為直沽塞。1361年改稱海津鎮(zhèn),為海濱渡津之意,同時,又稱津門、津沽、沽上。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曾視海河西岸,對這個地方很贊賞,提出要起個好名字。有個大臣曾提議起名為天津,不久,朱棣稱帝后,他便采納了這位大臣的建議,把海津改名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都”。永樂二年(1404年),設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清朝把衛(wèi)為改成州,又設天津縣。1928年天津被劃為特別市,1930年又改為天津市,沿用至今。上海市:上海最初興起于上海浦江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稱這個最早的市集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宋代時上海已是一個相當興盛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名上海。鴉片戰(zhàn)爭后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設特別市,1990年改成上海市。簡稱瀘。重慶市:北宋時重慶叫恭州,取意恭順朝廷。帶了南宋,趙悖繼位當皇上。他是先鋒王,后稱帝,當時稱此為“雙重喜慶”于是將“恭州”改名重慶,一直沿用至今。河北?。阂蛟邳S河以北,故稱河北。唐代時,在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qū)設河北道,這是河北作為大政區(qū)名稱的開始。清代稱直隸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今省境為冀州之地,故簡稱冀。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元代成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作為政區(qū)名稱的開始。明稱改置山西省,沿襲至今。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地,故簡稱晉內蒙古自治區(qū):蒙古原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見于唐代記載。晚清以后,始用內蒙古一詞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有盟旗牧場,1947年建立內蒙古自治區(qū)。遼寧省:地處遼河流域,自戰(zhàn)國至明代,都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用“遼”字作為政區(qū)名。1928年取遼河流域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簡稱遼。吉林?。呵宄踉谒苫ń匕督譃趵牵ń窦质校?。滿語“吉林”意即“沿”;“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烏拉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簡稱吉林,為吉林將軍駐地。清末光緒時(1907年)將吉林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黑龍江省:黑龍江名稱最早見于《遼史》,因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龍,故名。清初(1683)設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清末光緒時(1907)建為黑龍江。簡稱黑。江蘇?。阂越瓕幐吞K州府的首字為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司,江蘇之名始此。簡稱蘇。浙江省:因錢塘江流盤回曲折得名。明初建為浙江省。簡稱浙安徽省:以安慶府和徽州的首字為名。清順治初改設安徽巡撫,安徽之名始此。安徽省簡稱皖。清代建省后因省會在安慶府,安慶府別稱皖,簡稱皖。福建省:唐代時設福建節(jié)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因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明代時建為福建省。福建古時為閩越族居地,因而簡稱閩。江西?。洪L江在蕪湖、南京間向東北流。在隋唐以前, 習慣稱自此以下的長江以北、灘水以南的地區(qū)為江西。唐開元時將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始為政區(qū)名稱。因有贛江縱全境,故簡稱贛。山東?。荷綎|原先是地區(qū)名。秦漢時化指崤山以東為山東。唐時以太行山以東地區(qū)為山東。宋在開封以東地區(qū)設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開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東東、西都為山東東、西路,其中山東東路轄區(qū)相當于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qū), 山東開始作為政區(qū)名稱。明初建為山東省。省境在春秋時為魯國地,故科稱魯。河南?。汉幽显邳S河以南而和名。在戰(zhàn)國時還是一個地區(qū)名。唐 代時人全國劃分為十道,即以當時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區(qū)為河南道,河南始為大致區(qū)名稱。明初建為河南省。省境于《禹貢》為豫州之地,故稱豫。湖北?。阂蛟诙赐ズ员倍妹K未鷷r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荊山,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清代置湖北省。湖北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簡稱鄂湖南?。阂蛟诙赐ズ阅隙妹?。唐代設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代時以湖南地區(qū)設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湖代置湖南省。湖南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廣東?。何宕鷷r稱今廣東、廣西地區(qū)為廣南。北宋初建為廣南路,后又分為東、西兩路,后簡稱廣南東路為廣東路,明初建廣東省。后人稱兩廣為兩粵,稱廣東為粵東,故廣東省簡稱粵。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明初建廣西省。1958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因秦時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廣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科稱桂。海南省:簡稱瓊。唐朝時,因境內“土石俱白如玉而潤”被稱之瓊山。之后,海南的名字與“瓊”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瓊州、瓊管、瓊莞、瓊臺、瓊崖、瓊瑤、瓊島之稱。四川?。核未越袼拇ù蠖珊訓|北和陜西漢中地區(qū)分設益州、梓州、利州、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后又簡稱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設四川行省。簡稱川。又因境內在春秋戰(zhàn)國時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貴州?。阂猿鞘卸妹K未涊d把唐設置的矩州寫成貴州,元初正式改名為貴州。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貴州”二字為名。明永樂時建貴州省,簡稱貴。又因省境在唐代屬中道,故簡稱。云南?。鹤畛踔皇菨h代的一個縣名。相傳漢武帝時有彩云見于今風儀一帶,人追蹤彩云至此,因置縣于彩云之南,故名去南。以后,去南名稱就沿用為政區(qū)名。元代建為去南行省。簡稱云或滇。滇是因為省會昆明附近一帶三古代曾是滇國的地方,故名。西藏自治區(qū):元時稱西藏地區(qū)為斯藏(斯一作思),隸屬于中央的宣政院,“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沽“的意思。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國西部,遂稱西藏。西藏辦事大臣進駐拉薩,隆五十八年(1793年)《欽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為政區(qū)名稱。辛亥革命后稱為西藏地方。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qū)。簡稱藏。陜西省:以山川得名。周成王時將王千里之地(西起涇渭平原,東抵伊洛流域)以陜陌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因而后人稱陜陌(今河南陜縣西南)以西地區(qū)為陜西。唐代設置陜西節(jié)度使,這是陜西作為政區(qū)名的開始。元代設陜西行中書省。簡稱陜。又因春秋戰(zhàn)國時為秦國地,故亦簡稱秦。甘肅?。阂猿鞘械妹?。甘肅一名始于11世紀,西夏在其境內以甘(今張掖)、肅(今酒泉)二州設置甘肅監(jiān)軍司(監(jiān)軍司與府、州同屬二級政區(qū))。元代時改設甘肅行省,甘肅作為省名始此。簡稱甘。又因省境在隴山之西,舊時別稱隴西或隴右,故又簡隴。青海?。阂跃硟惹嗪:妹G嗪V家娪凇端涀ⅰ?。青海古有西海、遷海等名稱。唐以后多以青海為正名。清雍正年間設西寧辦事大臣,因管轄青海地區(qū),故習慣上又稱青海辦事大臣,是為政區(qū)名的開始。1928年改建為青海省。簡稱青。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3世紀中葉元代以西夏故地,設置西夏中興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寧之意,改稱寧夏行省,寧夏得名始此。1958年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新疆原名西域,西域名稱大約起于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朝政府在這里設置西域都護府,此后兩千年,西域一直處于中國歷代政府有效管轄之下。到清朝,由于西域各地統(tǒng)一于清朝的時間,比起東北、西南地區(qū)都料晚,故清朝統(tǒng)治者有時稱這里為新疆,或稱西域新疆。設伊犁將軍統(tǒng)轄天山南北路,1884年改建為背反疆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產香木,名叫莞香。種香及制香盛行一時,不少人以此為生。產品先運往九龍的香涉頭,然后運到石排灣,再運往到廣州乃至江浙一帶。運香木的海灣被稱作香港。以后香的種植業(yè)衰落,而香港這個地名一直被流傳下來。簡稱港。澳門別行政區(qū):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媽祖”即福建話“母親”的意思),始建于明弘治元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廟內供奉著海上保護女神——媽祖,姓林名默,宋朝莆田人。傳說她自幼聰穎,得老道秘傳法術,能通神,經常在海上搭救遇難的船只,“升天”后仍屢次在海上顯靈。人們感期恩德,尊為護航海神。歷代王也多次封謚,明朝時晉封其為“天后”。400多年前葡萄牙人從媽閣廟附近登陸后,問當地人這是什么地方。當地人以為問的是媽祖閣,便回答說“媽閣”。葡萄牙人則誤以為“媽閣”是這里的地主,于是稱之為 Macau,譯成中文叫“澳門”。這一“歷史性誤會”叫出來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簡稱澳。臺灣地區(qū):以城市得名。自漢至元,臺灣被稱為夷洲、流求、琉球。16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譯言。進入 17世紀,“大員”又改寫成“臺灣”。清康熙時設臺灣府,清光緒時改建為臺灣省,簡稱臺。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分為四個氣侯區(qū):渤、黃海為暖溫帶季風氣侯區(qū),東海為亞熱帶季風氣侯區(qū),南海大部分海域為熱帶報風氣侯區(qū)。中國近海海域遼闊,自然條件優(yōu)越,海洋資源十分豐富,計有魚類5000多種,蟹、貝、藻類數千種,近海石油儲量100多億噸,其他能源總蘊藏量共約9億千瓦,適合發(fā)展鹽業(yè)的灘余數百萬公頃。中國城市城市人口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不斷增長,2001年城市眾人口達5億人。城市人口主要從事工業(yè)生產和第三產業(yè)。城市總數2001年底為662年,其中人口在400萬以上的有8個,200萬到400萬之間的有17年,100萬到200之間的有141個,50萬至100萬的有279個,20萬到50萬之間的有180個。城市的形成不盡相同,部分為伴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而繁榮起來的工業(yè)城市,部分為具備良好對外開放條件的港口城市,部分為沿交通線發(fā)展起來的樞紐城市,部分為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城市規(guī)劃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guī)模、合理發(fā)展中等城市、積極發(fā)展小城市”的主針。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已從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3年的37%,預計到2010年和本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中國農村農村人口占中國多數,2001年為8億人,占全國13億總人口的64%,近十年來該百分比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巨大,達2.2億人?,F主要通過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外出打出發(fā)展經濟。農村經濟較為落后,農民的人均收入城鄉(xiāng)差距目前還很大。農村土地政策實行的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自改革開放開始實施以來,這一制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雖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免學費),但在貧困的農村仍有很多兒童由于經濟原因而失學。中國農業(yè)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yè)大國之一。中國農業(yè)近 20年來發(fā)展很快?,F在的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市場上的農產品豐富多樣。農業(yè)發(fā)展的地域差異明顯。西部地區(qū)地形主要為山地和高原,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東部平原區(qū)種植業(yè)發(fā)達,呈現東耕西牧特點。農作物的耕作制度也有明顯差異。農作物生長期的天數從南往北逐漸減少。一般來說,海南島可以一年三熟,淮河以南一年兩熟,華北平兩年三熟,東北一年一熟。東部平原區(qū)主要為種植業(yè),由于氣侯條件的差別,北方多為旱地,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花生、大豆等,南方主要為水田,廣泛種植水稻。森林資源較為貧乏。中國是世界上少林國家,有些天然林區(qū),因采伐過度,面積在不斷縮小,并給當地的生態(tài)造成了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