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超現(xiàn)實主義與香港文學的圖像敘事
在圖像、電影和電子媒體主導時代,文學藝術被藝術藝術所打敗,并經(jīng)歷了死亡的風險。香港作家西西卻借視覺藝術之勢,化用圖像為文所用,并從圖像敘事言說的技法中獲得靈感,開創(chuàng)出新的圖文互涉敘事創(chuàng)意。本文以西西的短篇小說《浮城志異》(1986)為例,探究她如何受比利時畫家雷奈·馬格列特(ReneMagritte1898-1967)的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啟發(fā),在“圖、形、文”即“言、意、象”三者之間產(chǎn)生出怎樣的關系,圖文如何突破各自的局限,相得益彰地表達哲思意蘊。一、圖像的“興”與“真”畫像如何表達難以圖說的抽象思維?馬格列特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圖像敘事,即將各種物件進行超現(xiàn)實組接,如“魚頭與燃燒的雪茄并接、羽毛撐起比薩斜塔、石頭城浮在海上”,畫作激發(fā)靈感,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表達出“水與火、海洋與陸地、容納與拒斥,內與外”等難以言說的哲學命題,甚至再現(xiàn)出人們難以言說的潛意識心理,馬格列特成為“用繪畫表達自己思想的詩人?!边@些畫作之所以能激發(fā)思想靈感,關鍵的圖像敘事法是“比”。中國文學修辭擅長用“比”,如《詩經(jīng)》中將黃鳥與父母互比。中國繪畫中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畫作,如唐代王維《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把兩種“不可能事物”結成配偶。錢鐘書認為,中國禪宗中也有類“不可思議的話頭”,如“鳥巢滄海底,魚躍石山頭”,這種格外談就是西方古修辭學的“不可能事物喻”(adynata,impossibilia),其中蘊含的“禪理”,暗示稀有或不可思議。可惜,王維等人的雪里芭蕉畫作只是特例,沒有發(fā)展成為風氣。而到了西方現(xiàn)代社會,超現(xiàn)實主義(surrealism)蔚然成風,成為流派,美術界除了馬格列特之外,還有夏迦爾、保羅·克利、米羅、達利等。超現(xiàn)實主義有其產(chǎn)生語境,在于西方現(xiàn)代文化流行反叛連續(xù)性、普遍規(guī)律、因果關系、現(xiàn)象的可預見性等傳統(tǒng)觀念。該流派的特色正如勃雷東(AndreBreton)在《超現(xiàn)實主義宣言》中指出的:“它使自由藝術創(chuàng)作不受任何限制,傳統(tǒng)限制包括推理要合乎邏輯,道德要符合標準,社會和藝術要合乎常規(guī),受制于創(chuàng)作預期和意圖。超現(xiàn)實主義者們的創(chuàng)作完全按照潛意識的暗示進行,利用夢境以及睡醒之間心靈狀態(tài)以及自然或人為地引發(fā)種種幻覺。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意沖破傳統(tǒng)的藝術組織方式,嘗試自由聯(lián)想,非常規(guī)的句法,不顧邏輯,不管時間順序,白日夢和夢魘似的羅列事件,以及將令人驚異的或者看似不相關的意象并置。”西西在創(chuàng)作《浮城志異》前五年,寫了七篇研究馬格列特的隨筆,于1981年4月2日至4月8日連載于《快報·快趣》,她因閱朗達杜尼克的《顯現(xiàn)的詩——雷奈?馬格列特繪畫中的隱喻和轉喻》一文有所感悟,而這種頓悟就像馬格列特的繪畫創(chuàng)意實驗因夢中的“鳥籠與蛋”忽生感悟,也像中國文學修辭的“興”,兩不相涉事物錯置,意外地碰撞出新的靈感和想象。西西研究馬格列特的同時,還綜合研究了古今中外的小說、繪畫、童話和志怪作品的超現(xiàn)實性,并發(fā)表了篇文章研究《詩經(jīng)》的“起興”。確實,若以中國的“比興”理論闡釋各媒介藝術的超現(xiàn)實性,不失為打通中西文化藝術的關節(jié)點。如此說來,馬格列特圖像敘事的特色不僅在于類比推理,更在于“興”,畫作如句子與篇章的構成原則,也能運用“起興”,并置不相干的事物,超現(xiàn)實地組接事物。他還嘗試糅合電影、繪畫和文學的敘事性和思想性,正如羅伯特·休斯所說:“馬格列特從無聲電影、舞劇以及博物館蠟像中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組接并置日常事物意象,促使人從常中發(fā)現(xiàn)異,他是擅長以畫言事的寓言家?!贝撕?斯科特·馬特爾在攝影中也運用蒙太奇合成技術,如照片《大橋下的圖書館》,圖書館開放在立交橋下,圖像剪接違反物理學原則,它既隱喻圖書館文化是文明的奠基石;也隱喻在急功近利的塵囂都市,人難得沉潛,去感受深邃和怡然。這些超理性照片和馬格列特的畫作一樣,既運用電影的蒙太奇,也運用文學的比興手法,進行超越常規(guī)的想象,給圖像注入哲學意蘊,這種圖像敘事法可以稱之為“興”蒙太奇。那么,語言如何表達難以言詮的哲思體驗?西西的《浮城志異》開創(chuàng)了一種敘事法,將馬格列特的畫作變?yōu)椤捌鹋d之物”,頃刻間“捏合或提破”,一如普魯斯特寫作《追憶似水年華》,苦苦尋覓童年孔布萊德的回憶而不得,而一塊瑪?shù)绿m點心,意外地啟動了記憶閘門。西西借用馬格列特畫作,以“浮城’作為聯(lián)結點,串接起本來互不關聯(lián)的十三幅畫作,鏈結小說章節(jié)為“浮城、奇跡、驟雨、蘋果、眼睛、課題、花神、時間、明鏡、翅膀、鳥草、彗星、窗子”,共十三節(jié),一節(jié)一圖一事,進行超現(xiàn)實拼貼和抽象聯(lián)想。對《浮城志異》而言,難以言說的是什么?按寫作語境,人們會輕易下斷語,所指為“九七情結”,因1986年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訂,港人陷入彷徨,進退失據(jù),恐懼焦慮得無法言說。但是,如果故事寓意僅此一端,那么,一旦跨過了“九七”,小說勢必失去意義。所以,有必要跳出一時一事的經(jīng)驗去闡釋作品。其實,西西意在表達天道性命等具有神秘性的志異命題。近世以來,香港的枯榮歷程遠勝于任何魔幻小說,它的存在是個謎,是異數(shù),是例外。一個城市如何上升,是否下沉,這是個謎。大而化之,對于人類的存在而言,地球和生命如何起源,是否隕落覆滅,這也是個謎。萬物存在之謎不可思議,難以言說。而西西偏要費盡心思地言說。十年前,她在《我城》中開始實驗圖文互涉文體,形成了慧童體風格。至《浮城志異》,她要謀求更深層次的表達。龔鵬程認為“一般物事,尋常道理,言語足以盡意,不需要象示之法;凡立象以示意者,大抵是孔子所說的難以言詮的天道性命之事”。《易經(jīng)·系辭上傳》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由此創(chuàng)生出立象盡意的中國文化體系。正因為言不盡意,西西因此要借用超現(xiàn)實主義畫作,濟言語之窮。而因為馬格列特的畫作同樣力求言說難以言說的存在之謎,因而,圖文彼此能夠水乳交融。這種圖文融合敘事法的關鍵,是超現(xiàn)實的“興”蒙太奇。如小說第6節(jié)《課題》,“起興”畫作為《黑格爾的假日》(Hegel’sholiday),盛滿水的玻璃杯被放置在雨傘頂上。西西研讀畫作,認為“兩者聯(lián)系的媒介是水,杯子容納,雨傘拒斥”。由此畫作抽象出“事物之二柄與多邊”:水既可飲用或除垢,也可能泛濫成災;同時也抽象出人類行為的荒謬性:“為把水倒進身體,發(fā)明了杯子;為排斥雨水,又發(fā)明了傘?!瘪R格列特執(zhí)著于在物體之間尋找相似和相反、荒謬性、邏輯性;而哲學家黑格爾也喜歡鉆研物體間的微妙關系,如水杯和雨傘的關系大概是他在假日時隨想的問題,畫作因此命名為“黑格爾的假日”。水,確實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馬格列特的作曲家弟弟保羅說“如果發(fā)明膠水把雨點黏在一起,雨水就麻煩了”;西西也說“雨水可不可以撐了傘排斥人呢?”這些如“臉有胡子”還是‘胡子有臉”西西式問題或莊周夢蝶式的問題,能激發(fā)起人的思考和想象。西西由雨傘與水杯的“興”蒙太奇組接,思考浮人對水的潛意識態(tài)度,在容納與拒斥之間搖擺。再如,第9節(jié)《明鏡》,以畫作《不再被復制、增殖》(Nottobereproduced)“起興”,畫中鏡子竟然不照正面而照出背面,有悖常理,正常經(jīng)驗不再被復制。小說敘述“白雪公主”的鏡子正直忠誠,而浮城的鏡子卻只能反映事物的背面,所以,浮城女子不易為自己化妝。西西由怪鏡思考真相與假相問題,隱喻浮人大多都迷失本我,追求表面的假相,難以得到正面答案。而聰明人能知古鑒今,透過明鏡照出事物背后的真相;但人類雖能以史為鑒,無奈卻難以預測未來。馬格列特的畫作富有思想沖擊力,激發(fā)不少人進行圖文互涉創(chuàng)作。如戈梅·科艾雅出版艾呂亞的新詩《致馬格里特》(1948),選配了十三幅馬格里特畫作插圖。如羅伯·格里耶認為,“馬格列特時常呈現(xiàn)幾個不同世界的矛盾重疊,從看似真實的世界發(fā)現(xiàn)了開口(opening),通往另一個看似真實的世界。”他給馬格列特、羅伯特·勞森伯格等畫家畫作搭配文字,生成為《幽靈城市的拓撲學》(1976)和《金三角的回憶》(1978),創(chuàng)造了片段“集合”小說(CollageNovel)。但是,西西卻在超現(xiàn)實主義畫作、拉美魔幻寫實、中國古代志異體之間挖掘出共通點,采取超現(xiàn)實的“興蒙太奇”,在兩不相涉的事物之間頓悟,組接話題?!陡〕侵井悺凡⒅贸F(xiàn)實主義繪畫和魔幻文字,運用超越理性的“興”,運用電影蒙太奇技法,超現(xiàn)實地組接事物,聯(lián)結語篇,在抽象隱喻層面水乳交融,反叛傳統(tǒng)的線性敘述,體現(xiàn)出非邏輯性、寓言性和神話性。西西將“興蒙太奇”手法運用于漢語寫作,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創(chuàng)作。二、“浮城”的思想觀念就單幅圖畫與單個小說章節(jié)而言,圖文互為“比興”,創(chuàng)造出圖文互涉敘事創(chuàng)意,對難以言詮進行言說。就整體而言,圖文互涉又能產(chǎn)生哪些創(chuàng)意呢?卡爾維諾創(chuàng)造過“時間零”小說敘事概念,即在獵人與獅子的格斗中,重要的不是獅子中箭而死或獵人被咬死的結局,而是獅子臨空飛起、箭在空中的剎那,這個絕對時刻仿佛電影的“定格”。而傳統(tǒng)的線性敘述,多為“時間負N—時間零——時間N”模式,強調鋪墊“時間負N”的前因,也照顧讀者急于知道結果的心理,突出“時間N”的后果;故事情節(jié)的因果邏輯儼然。卡爾維諾通篇呈現(xiàn)“時間零”意念的小說有四篇:《時間零》、《追逐》、《夜行司機》及《基度山伯爵》。如《夜行司機》,敘述情人甲乙在電話口角,彼此聲稱分手。后來,甲反省,漏夜駕車從A城到B城找乙,以謀和解。小說著重呈現(xiàn)甲在半途中的思索和處境,他起初怕和情敵丙同方向而行,后來又害怕乙會駕車迎面而來,彼此錯過。于是,甲打電話給乙,無人接聽,想乙一定駕車回來,于是想轉頭回家。再一想,乙也可以打電話給甲,甲不在家,乙掉頭回家。因此,他發(fā)現(xiàn),在旅途上個人與他人如何相遇和溝通,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如《追逐》敘述殺與追殺的處境,殺手和被追殺者在大路上同時駕車,殺手是否可以殺死目的物,得看當時塞車的情況、交通燈的轉變、別的車輛在橫街上如何介入。西西將這類時間零小說稱為處境小說,它們敘述特定時刻和環(huán)境中的事情,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發(fā)生的問題——類似于飛矢不動或烏龜永遠追不上兔子的哲思問題,時間零小說既沒有曲折離奇故事,也沒有全套的起承轉合,但提供了新的閱讀層面。實際上,“時間零”具有深刻的變革意義,在于突顯出小說的空間感,截斷故事時間的進程,拋棄線性敘述,膨脹擴大絕對時刻?!陡〕侵井悺窋⑹虑擅?在于整體結構設置呈現(xiàn)出“時間零”處境,非時間線意義而為矛盾張力之間的時間零,體現(xiàn)出抽象哲思理念,生成為空間小說。小說前半部分,敘述人類的“浮城”大夢。第1節(jié)《浮城》借用畫作《比利牛斯山脈的城堡》(Thecastleinthepyrenees),敘述浮人希冀浮城永存。即使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寫遍了各種想象的城市,也沒有這種浮城。馬氏畫作也只有城堡空間,而西西卻為之鋪敘出歷史語境,將空間形象納入時間敘事中,敘述出難以言傳的夢想之城,圖文互證,在抽象層面,浮城已然騰飛。第2節(jié)《奇跡》選配畫作為《頭腦的凝視》(Themind’sgaze),房子都漂浮在空中,這是人凝視選擇的結果,想象使這超現(xiàn)實符號顯得合情合理。文字敘述浮城盡管無根,但若像卡爾維諾的不存在騎士那樣“憑意志和信心而生存”,也能成為實存可能。第3節(jié)《驟雨》配《寶山》(Golconda)畫作,天上落下雨點人,仿若四月的驟雨。文字敘述浮人在每年風季都會夢見自己浮在空中,心理學家說這是“河之第三岸情意結”的集體意象。西西分析過巴西作家盧沙(Rosa)的《河之第三岸》界,小說寫老實巴交的父親為了躲避發(fā)號施令的母親,乘獨木舟隱居。盧沙敘述能躲避權力和禮教的第三岸,卡爾維諾敘述能躲避俗世的樹上生活,西西則在中西文化文本中融會貫通,敘述能躲避風雨的理想浮城,思索人類尋找理想棲居地的情意結。小說后半部分,敘述浮人面對大限的心態(tài)。第10節(jié)《翅膀》敘述浮人希冀有翅膀可以飛行,最好有另一星球可供棲息。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像畫作《醫(yī)治者Thehealer》,自囚于鳥籠。當然,若要醫(yī)治心靈的焦灼,解鈴人當然只有系鈴人。第11節(jié)《鳥草》敘述浮人既想飛翔又想扎根,對于這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西西在畫作《自然的神恩》(Naturalgraces)找到了“徒具鳥形的草”載體,可謂妙絕。第12節(jié)《彗童》敘述浮城的慧童迅速成長,母親變得像嬰孩般受照顧,如畫作《精確的思維,幾何學的精神》(ThemathematicalmindorThespiritofgeometry),一臉稚氣的男子抱著一臉滄桑的母親,傳統(tǒng)權威被顛覆了,有人因此惶恐,有人則期盼慧童將困境迎刃而解。第13節(jié)《窗子》選配畫作《葡萄收獲之月》(Themonthofthegrapeharvest),許多人透過窗子向內觀望,而由觀察者的臉,能探悉事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隱喻浮人不識廬山真面目,需要依靠旁觀力量監(jiān)察指引。作品由窗外觀望的人群,思索本位與旁觀問題。而小說中間部分,敘述“大夢”與“大限”之間的“時間零”,正如灰姑娘在子夜十二點面臨變身的絕對時刻,浮人也亟待有白馬王子在時間零等待,從此輝煌。第8節(jié)《時間》選用畫作為《凝固的時間》(Timetransfixed)。人們都說繪畫是空間藝術,但這幅畫卻無一細節(jié)不傳達出時間的意念:畫面正中有一時鐘明示著時刻,有一輛火車剛好從鏡子下的壁爐中露出頭來,火車的黑煙剛好被吹進了壁爐的煙囪?!焙靡粋€絕對時刻!這樣轉瞬即逝而又漫長無限的一段時間。馬格列特的“凝固時間”、卡爾維諾的“時間零”與中國繪畫“箭在弦上”理論,如出一轍。北宋畫家李公麟描畫李廣張弓射箭“引而待發(fā)”。黃庭堅認為“畫箭在弦上、旋轉未定的骰子和俯盆狂喊的賭客,都是深悟畫格的高明者”。伍蠡甫則指出,“這意味著時間上由一點延伸為一段。庸手則畫人仰馬翻的結局,縮一段為一點,堵塞了觀者的尋味和想象,無詩可言。”西方學者萊辛也認為畫家應當挑選全部動作中最耐尋味的“片刻”(Augenblick),避免描繪激情頂點,以免捆綁了想象的翅膀。繪畫藝術“富于包孕的片刻”原則,也見于文學藝術中。錢鐘書認為這種手法“不是敘述動作的頭尾原委,而是偏偏見首不見尾,緊臨頂點,就收場落幕,讓讀者得之言外。里特指導后輩習作長篇小說,干脆只有三句話:使他們笑,使他們哭,使他們等。萊辛稱引的是弗朗契斯卡回憶她和保羅戀愛經(jīng)過的末一句,她和他同讀傳奇,漸漸彼此有情,但丁在逼臨兩情相悅的頂點時,把話頭切斷,那必然的結局含而不露”。確實,早有作家創(chuàng)造了零結尾、開放式結局手法,但是,這些都不是時間零敘事,而是有前因敘事,再臨到高潮收筆,省去結局,依然屬于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但是,《浮城志異》不一樣,整體敘事結構在在指向“時間零”,呈現(xiàn)出小說空間性。小說開篇第1節(jié)敘述難以言明的浮城開創(chuàng)史,第2至7節(jié)描述浮人對大夢的期盼,到第8節(jié)小說突然抵達到禍福交替的絕對時刻。第9-12節(jié)描述浮人面對大限來臨的心態(tài),恰如馬格列特所畫的困在高腳杯中的長頸鹿,站得高卻未必望得遠,因四面都是墻,而墻又是脆弱的玻璃,真是無力錐之地,地位岌岌可危。浮人渴望飛翔,但也只能化作鳥草,浮城未來無法參破。小說整體結構的巧妙,還在于多層面組接敘述線索。一是虛幻層面,敘述懸空浮城、驟雨浮人、鳥草、心籠等超現(xiàn)實意象;二是現(xiàn)實層面,敘述老師帶領小孩參觀馬格里特的畫展;三是旁觀層面,反映敘述者對畫作和世界的理性思考。小說結尾描述工作人員把《蒙娜麗莎》畫展的海報貼在預告板上,蒙娜麗莎像命運女神般神秘莫測。至此,現(xiàn)實與虛幻重合,圖文相生,隱喻出所有人事不可預測的未來。而且,《浮城志異》不僅在敘事結構上,在敘事內涵上也體現(xiàn)出“時間零”?!案〕恰币庀?隱喻人類的烏托邦大夢,憧憬永不墜落的光輝夢境;而跟美夢如影隨形的伴侶是大限來臨的恐懼和憂心,如地震海嘯,天災人禍,極喜與極悲瞬間切換,隨時破網(wǎng)飛出的危險威脅,這種恐懼焦慮成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命懸一線,向前一步是大夢,向后一步是大限,人生的離合際遇往往取決于一念之差。禍福相依,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永恒兩難。任由命運宰割,還是反抗命運宰割,這是人類世世代代思考的問題。西西像馬格列特一樣思考矛盾對立、相反相成的各種關系,思考大夢與大限、福與禍、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等言語難以道盡的哲學命題?!陡〕侵井悺方桉R格列特的畫作,將“時間零”化為可感的形象,表達人類面臨生死抉擇而進退失據(jù)的兩難境地。圖文互生的深刻之處在于表達難以言說的觀念,成為意義叢生的迷宮。傳統(tǒng)文化認為“繪畫是空間藝術、小說是時間藝術”,但圖文互涉敘事卻對這些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挑戰(zhàn)。高明的畫家能在繪畫空間中展現(xiàn)出時間的“段”感,而高明的作家能在小說時間中再現(xiàn)出空間的“立體”感。單幅畫作串接為整體的連環(huán)圖,也使繪畫藝術產(chǎn)生出時間性。而小說整體則可以呈現(xiàn)為“時間零”結構,反叛傳統(tǒng)線性敘述,體現(xiàn)出空間感。三、圖形與圖像的語言相似圖文之所以要互生敘事,在于語言與圖像各有局限。言不盡意,因此要立象盡意。而圖像要被正確理解,也需要文字說明。但是,即便圖文互涉,也會出現(xiàn)麻煩。因為,無論是圖像、文字或是任何符號,都會出現(xiàn)符號與對應物的斷裂。詞、圖與世間萬物一樣,僅僅是物,它們既揭示又遮蔽它們所指代的事物。符號與認知存在誤差,可見的和可述的難以一致。道可道,非常道。繪畫藝術反思符號與經(jīng)驗的關系,馬格里特有幅經(jīng)典的畫作——《這不是一個蘋果》(Thisisnotanapple),畫了個蘋果,卻在畫上寫句“這不是一個蘋果”,讓人費思量。確實,“這不是生活中的蘋果,而只是一幅畫,是物體的符號,卻不是物體本身。”句子中的“這”指那幅畫,而不是指生活實際中的蘋果。這種“自己吞掉自己”的自指現(xiàn)象,在語言中也存在,如“本句子是假的”,它使人破壞以往的閱讀習慣,而談論句子本身,把符號自身當作敘述的對象。西西認為此畫意在討論“真與非真”。圖文不可能客觀模仿再現(xiàn)世界,它們只是線條或文字,不能錯把圖像當成現(xiàn)實。如畫餅不能充饑。如禪宗偈語說:“你能以手指著月亮,但千萬不要將手指誤認作月亮”。后來,馬格列特又畫了一幅《這不是一個煙斗》,將蘋果改為煙斗。1968年,??抡J為,該畫的秘密在于設計圖形文,然后又小心地將它解構了,解構了把圖當作事實的錯覺,反映出形象與文字內容之間的矛盾。圖形文有長達千年的傳統(tǒng),它有三個作用,一是彌補文字的不足,二是不求助修辭學實現(xiàn)重復的表達,三是用雙重寫書手法捕獲物象。但圖文的矛盾關系表現(xiàn)為“語言表現(xiàn)”(由此排斥相似)和“造型表現(xiàn)”(由此導致相似)的關系。畫家們謀求破除“詞”與“圖”的界限,質疑“事實上的相似”與“表達上的相似”的對等關系。保羅克利、康定斯基畫面傾向于抽象;馬格里特畫面效果寫實,思想抽象。馬格列特的《夢境之匙》,畫個鐘,卻標示為“風”;畫匹馬,卻標示為“門”,暗示畫作和語言不外是顏色和線條,都是假象。約翰·伯格在《看的方式》中指出,《夢境之匙》探討“長存于語言與觀看之間的鴻溝”,人觀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識與信仰的影響,注視是選擇行為;而且人總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系,所有影像都是人為的創(chuàng)作,每一影像都體現(xiàn)出一種觀看方法。劉紀蕙延續(xù)??碌乃伎?指出“馬格列特式符號與物體的突兀斷裂,就是不斷展演被切割與剝奪對象物的挫傷欲求,指出語言指涉功能的無效,誤導思考,導致盲點。他利用既成物(ready-madeobject),思考符號與經(jīng)驗之間難以彌合的斷裂。他意在表明語言有時在試圖表達思想時會顯得蒼白無力。馬格里特的理念在于,只有放棄辨認形象之相似,才有可能開始符號的詮釋。”寫實語言也是如此,企圖藉由寫實貼近再現(xiàn)的事物;但是再精確寫實的形象也只能指涉其它,而非此物體本身。西西對此有感悟,所以,《浮城志異》是志異、寓言,而不寫實。第4節(jié)《蘋果》敘述浮城將舉辦馬格里特的畫展,宣傳畫是《這不是一個蘋果》(Thisisnotanapple)。正如畫作中的蘋果是假象,小說借用畫作也不過是假象,畫作的本意被顛覆了,西西借之生發(fā)的意義才是本味。文字“浮城”永存,這個奇跡可以是假象,或神話,也可以是真相,這取決于人的觀看方式?!陡〕侵井悺芬虼藚采鱿喾聪喑傻恼Z義歧路。第5節(jié)《眼睛》選配畫作《錯誤的鏡子》(Thefalsemirror),眼球中浮現(xiàn)出藍天白云。劉紀蕙指出該畫表明,眼睛不是忠實反映世界的鏡子,我們自認為看到的客觀真實,可能是被涂抹遮蔽的,真實世界與現(xiàn)成經(jīng)驗之間存在認知與語言的誤差。西西因此提出各種問題,“浮城是不是《灰姑娘》的童話?什么原因使浮城平穩(wěn)懸浮,是海和天之間的引力,還是命運之神操縱,還是提線木偶劇?浮城的未來如何?”浮城的前途既取決于人的選擇決斷,也取決于命運的選擇。眼睛的選擇導致主觀性錯誤,客觀可能就是主觀,語言未必能表達思想。維特根斯坦指出,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要保持沉默。葉秀山認為,他的意思是“秘密只能看得見而說不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此,中國繪畫強調“以象明意”,“象可以盡意”,暗示形象思維優(yōu)于概念思維。中國禪宗要求“不落言詮”,強調神秘行為的頓悟,如當頭棒喝、拈花微笑;還發(fā)展出答非所問的公案,如“佛是什么?是三磅麻”,問即是答,問在答里,答又仍是大疑。禪宗的問答具有循環(huán)性,直至人們承認這同世界結構一樣荒唐,體悟出要表達句子的邏輯形式是不可能的,生命存在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秘性,難以表達。《浮城志異》第7節(jié)《花神》,選配畫作《“花神”的創(chuàng)意》(Theready-madeBouquet),花神從男性背影中走出,從男人的潛意識夢中冉冉升起。文字敘述文藝復興時期波蒂采尼的《春天》和中國宋代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都表現(xiàn)天女散花,前者有大地春回的氣息,后者表現(xiàn)文殊大弟子花粘滿身,凡心太重。悟透后者,可以參閱西西的散文《維摩說法》和《看畫》,畫意應和佛陀之教的大乘教義“結習未盡,花著身耳”,這套法系在中國表現(xiàn)得最獨特的是唐朝興盛的禪那之學。西西參禪悟道,運用“花粘滿身”的意象,隱喻浮人病癥在于受物質誘惑,成為“累透社”民眾。艾柯認為,“禪的基本立場是反理智,接受直覺的生活,拒絕勻稱有序的模式。西方人從東方禪中體悟到,對于神經(jīng)精疲力竭的人,解決之道應該是淡定平和,擺脫偶像,放棄理性模式,如當頭棒喝的公案,擺脫像鉆牛角尖的智慧。”貢布里希也認識到,語言是由空白組成的,這就像禪宗的觀念,空和有是同一之物。中國水墨畫講究“留白”,比利時畫家馬格列特的超現(xiàn)實畫作也具有留白藝術的多義性和豐富性特點。中國古代文論突破言說困境的手法之一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中唐劉禹錫提出了“境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圖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認為意境的審美效果不僅有味內之味,還有味外之味,即是“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認為,“詩之有神韻者,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象,透澈玲瓏,不可湊泊。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者,上也?!比缋钋逭盏脑~句“非關病酒,不是悲秋”,富于言外之意。她從能說的事情入手言說,對難以言說的夫妻遠隔的離愁別緒與思念欲望,并不直接說破。而這不能說的恰恰成為表達的重心所在,韻味所在。所以,從外部以“不”的句式說,“不說就是說”具有“味外之旨”,它與“是它偏說不是它”的“變異化和陌生化”都屬于文學性的精髓。西西的圖文互涉小說《我城》是“是它偏說不是它”的典范,參見另文詳述?!陡?/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公司、項目部、各個班組三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黃金題型
- 電商平臺促銷活動工作計劃
- 2024-2025年幼兒園環(huán)境保護計劃
- 五年級英語復習計劃與課堂活動
- 教育信息化建設年度計劃
- 化學工業(yè)質量檢測培訓計劃
- 隧道工程施工設備及材料計劃探討
- 小學游泳安全教育教學計劃
- 異構網(wǎng)絡連通性研究-全面剖析
- 學校保潔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計劃
- PDCA降低I類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 幼兒園《開關門要小心》
- 《運營管理》第2版題庫與參考答案
- 基于PLC的自動配料系統(tǒng)畢業(yè)設計論文
- 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表范本
- 煙花爆竹工程設計安全規(guī)范
- 回旋加速器的五個有關問題
- 四川省中學生學籍卡片
- 夕陽簫鼓-鋼琴譜(共11頁)
- 地面沉降監(jiān)測技術要求
- 基本建設項目建設成本管理規(guī)定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