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_第1頁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_第2頁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_第3頁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_第4頁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系列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及反思燈下漫筆(節(jié)選)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關懷同學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把握課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

二、培育同學整體感知課文的力量。

三、引導同學熟悉魯迅對人對大事內心反應的關注,對人精神世界的關注,從而領悟課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學重點

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思路和結構來體會魯迅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歷史現象、社會現實和國民靈魂的深化思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曾拜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熟悉了《家鄉(xiāng)》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閏土,結識了《藤野先生》里挾著一疊大大小小書來上課的藤野嚴九郎,也曾為《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稱快。今日我們再一次走近魯迅,再一次捧讀他的文章老師板書:燈下漫筆

二、解題

投影:“全樓都寧靜下去,窗外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頭寫文章了?!保ㄊ捈t)

投影:魯迅先生寫過《夜頌》,說自己是“愛夜的人”。據說愛夜的人,“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拘束暗中,看所有暗”。

(夜中觀看,夜中思索,夜中漫筆)

投影:“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奥P”,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愿、興之所至的一篇隨筆。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月29日這一夜,燈下坐著的魯迅,又“看”到了“暗”中掩蓋的什么呢?魯迅用他那雙“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歷史)深處的什么?

(一)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初步感知。

(二)同學自讀課文,老師介紹寫作背景。

(三)同學帶著問題讀課文:

1.從現實生活中什么樣的小事聯想到重大的社會歷史問題?

2.鈔票貶值”和“極簡單變成奴隸”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3.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中國歷史可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個結論的?

4.魯迅為什么號召青年“制造這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四)明確

1.集體誦讀課文,重點聽個別字讀音是否精確?????。

2.找三個同學讀課文。集體再次誦讀全文。

3.找三個同學分別闡述全文結構劃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層次。

(說明:此處見解與教參有異,僅供老師參考。如同學有自已的理解,應賜予充分確定)

第一部分(1~4):由鈔票貶值引出對“人”價格貶值的思索(極簡單變成奴隸)。

(提示:抓住大事和大事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第5段:推而廣之,上升到普遍的社會現象,揭示了中國人易于滿意的奴化狀態(tài)(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以及造成這種心態(tài)的社會根源(一種暴力)。

第6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超群,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歷來所鬧得就不過是這小玩藝——“將人不當人”)

(當百姓連做牛馬、做奴隸的資格/資質都被剝奪了的時候,百姓有什么懇求?請用課文第7~9段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個肯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準備他們怎樣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來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章的,無論照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章,使他們可以走上奴隸的軌道。

第9段:厘定規(guī)章: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章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

7~9列舉了大量事實(做不成奴隸的力爭做奴隸,只要有奴隸可做,便心悅誠服,恭頌太平,“萬姓臚歡”),尖銳指出

“中國人一直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先儒”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一治一亂)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4)號召青年制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現在入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睂嵤侵S刺當時現實,還是循環(huán)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號召青年制造出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歷史循環(huán)怪圈,邁向民主與自由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時代。

(板書挨次和同學爭論同步,引導同學明確,老師最終聯系解題寫“拘束暗中,看所有暗”)

四、布置作業(yè)

再讀課文深化體會文章的深刻思想內容。

思索課后習題第二、三。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抓文中凝煉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語句認真揣摩,把握感情基調,領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語言特色,更深化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育同學提煉語句,鑒賞語言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揣摩下面含義豐富的語句,特殊是要留意畫線詞語的理解。

1.我們極簡單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愛。

提示:“極簡單”說明中國“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因此老百姓常?!跋胱雠`而不得”;他們把做奴隸當作是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統治者滿意了這一令人哀痛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興奮”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

提示:“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簡單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愛”,也指后文所說的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

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怪圈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種命運之間反復掙扎。

3.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艷羨牛馬,發(fā)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提示:這段話通過打比方,生氣地抨擊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4.但實際上,中國人一直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

提示:“‘人’的價格”內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準備自己的命運,充共享受做人的資格/資質,取得做人的尊嚴,實現當家作主的幻想。

5.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zhàn)時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照舊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肯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準備他們怎樣跑。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躪的凄慘命運,諷刺國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國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準備,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章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

提示:“奴隸規(guī)章”是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總之,是“有一個肯定的主子,拿了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準備他們怎樣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之外”,不受“意

外的災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zhàn)斗,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穩(wěn)”,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當時的現實,仍是強盜官兵交互為禍的時代,老百姓仍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凄慘境地。

二、總結

本文情感基調:對老百姓的深深憐憫;對封建歷史的生氣批判;對現實復古主義者的無情抨擊;對青年的熱切呼喚;對中國將來社會布滿必勝的信念。為了充分表現這豐富的情感內涵,使用了共性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在:1.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談論;2.概括性,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高度濃縮;3.精確?????性,用詞精確?????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和幽默、諷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教學設計示例二

黃卓然

教學目的

1、領悟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發(fā)同學的民方法識

3、訓練同學的探究思維

重點和難點

1.“人”的價格(即真正意義上的“人”)

2.人的三個等級:

奴隸(牛馬)

下于奴隸(不及牛馬)的東西

教學方法

談話法、爭論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言:從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再到魯迅照片的賞析

(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二)質疑釋疑:

1.“第一、二樣時代”是什么樣的時代?它們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質是什么?

明確:

第一樣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即亂世,兵荒馬亂,奴隸規(guī)章被毀得粉碎,強盜官兵任意屠殺百姓。)

第二樣時代: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有肯定的主子和規(guī)章,百姓納糧磕頭,意志卻被主子宰割。)

共同本質:始終是奴隸(牛馬)。

2.文章舉出了哪些時代例子屬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你能否再作些課外補充?

明確:

課文中:五胡十六國、黃巢時(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張獻忠時(明末)

課文外:春秋戰(zhàn)國、秦末、漢末、安史之亂、清末、民國

3.你理解“第三樣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明確:

“第三樣時代”即:中國百姓有“人”的價格的時代,把“人”當“人”的時代,百姓活著真正體現了“人”的價值的時代。換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時代。

4.說,中國人一直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價格的?

明確:

“人”的價格:即“人”的價值,“人”之所以稱為“人”的本質,有“人”的尊嚴,“人”的權利,能獨立自主地準備自己的命運。

5.文章論述了這樣一個深刻而重大的問題,是通過一件什么事引出來的?這兩者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明確:

通過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鈔票打折換銀元吃了虧反而特殊興奮)引出來的。

“鈔票打折換銀元吃了虧反而特殊興奮”與“人變成了奴隸賤了身反而萬分喜愛”有其內在的相像處:自身受到了損害不苦痛反而歡樂。

這種心理,看似反常,實則合理。人們?yōu)楸荛_最大的災禍,寧愿選擇較為次之的損害,從而取得一種超越期望的滿意。

第二課時

一、目標:雜文的寫法與練習

二、步驟:

(一)雜文的寫法:

通過典故、趣聞、寓言、傳奇引申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說古道今,就實避虛,聯系現實,針砭時弊。

如何通過魯迅所供應的這個“鈔票換銀元”的故事,提煉出自己的思想?

(爭論,提問)

(二)關于魯迅思想核心的探討

魯迅原名——樹人

魯迅思想核心——

立人

“樹”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動用法,即“使人樹”、“使人立”?!叭恕奔础皣瘛?,在魯迅看來,中國國民從來就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無論是阿Q、孔乙己,還是祥林嫂、閏土。魯迅一生追求目標,就是改造國民的“靈魂”,使之“立”起來。

(三)練習

1.履行課后練習三

2.比較分析《記念劉和珍君》所蘊涵的感情

附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附2:幾個相關概念

人文主義:確定人是世界中心,主見思想自由和共性解放。

人本主義:主見以人作為所有社會活動的動身點,把人放在第一位。

人道主義:提倡關懷人、敬重人,以人為中心。具體為:自由、公平、博愛。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憂憤深廣的雜文。魯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幾千年中國的歷史風云,凝聚成一個苦痛的結論:中國人的歷史不過是在“想做奴隸而不得”和“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怪圈中惡性循環(huán),中國人從來就沒有走出過這個怪圈,中國百姓從來就沒有做過一回真正意義上的“人”,頂多不過是奴隸(或叫“牛馬”)。文章最終,寄深切希望于青年轉變這一哀痛的現實,制造一個全新的民主社會。學習這篇文章肯定要讓同學領悟這一精神實質。魯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魯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同學理解有肯定困難,這就需要同學之間的思想碰撞和老師的適時點撥。

探究活動

《燈下漫筆》

1.魯迅先生雖然把中國的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臨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其實在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屬于這兩個時代的人和事,請結合所學的歷史學問或課外學問加以總結歸納。

探究:魯迅先生處于特殊的年月,他是為了特殊的需要而對中國的歷史加以概括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存在著許多為轉變這兩個時代而創(chuàng)建新的“第三樣時代”(這可能不同于文中的“第三樣時代”)的實踐者和空頭理論者。我們姑且不論他們的初衷或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