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辯謬篇》述評_第1頁
亞里士多德《辯謬篇》述評_第2頁
亞里士多德《辯謬篇》述評_第3頁
亞里士多德《辯謬篇》述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亞里士多德《辯謬篇》述評

一、辯錯誤的研究正確、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助于人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錯誤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誤解。為了避免錯誤的思維方式,人們很早就開始了對謬誤的研究。謬誤研究是傳統(tǒng)邏輯研究課題之一,傳統(tǒng)邏輯常探討在論證中應避免哪些謬誤,在辯論中如何指出對方的謬誤。謬誤研究是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的、一直延續(xù)至今的、關于論證或論辯錯誤的研究,它是形式化邏輯的重要補充。亞氏對謬誤研究非常重視,他在《辯謬篇》中指出:“在某個特殊領域里有知識的人,其職責就是避免在自己的知識范圍內進行荒謬的論證,并能夠向進行錯誤論證的人指出錯誤所在?!彼P于謬誤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工具論》、《形而上學》和《修辭學》這三部著作中,其中《工具論》中的《辯謬篇》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地研究謬誤問題的邏輯專著,他在《辨謬篇》里較集中地剖析了許多謬誤,對謬誤進行了初步的分類,并提出了消解謬誤的種種方法。他在《前分析篇》中專門研究了有關三段論的推理形式的謬誤,他還在《修辭學》中討論了一些非形式的、與修辭有關的9種謬誤,探討了在講演中的謬誤。亞氏在《前分析篇》和《修辭學》中所討論的謬誤,在內容上雖然和《辯謬篇》中的謬誤大同小異,但這三部著作對謬誤研究的側重卻各不相同。在《辯謬篇》中,亞氏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關于謬誤的理論;《前分析篇》側重于談推理方面的謬誤;《修辭學》則側重于論辯中的修辭式的謬誤。這三部著作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有關謬誤研究的整體。二、“虛構的反駁”、“所說的錯誤”亞氏在《形而上學》中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給謬誤下了定義,他說:“真假的問題依事物對象的是否聯(lián)合或分離而定,若對象相合者認為相合,相離者認為相離就得其真實;反之,以相離者為合,以相合者為離,那就弄錯了”。他認為人的認識只有符合客觀實際才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他對謬誤的這種定義是相對真理而言的,是具有哲學意味的定義。在《辯謬篇》中,亞氏把謬誤定義為詭辯式反駁,他認為詭辯式的反駁“是一種表面上看起來是反駁,而實質上是謬誤的論證”。論證是肯定一些真前提來推論出一些結論。如果前提真且推論對,就是正確的論證;否則就是錯誤的論證。詭辯是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或規(guī)則,為謬論進行的似是而非的論證。詭辯是披上了論證的外衣,有意識地用狡詐的方法和錯誤的證明來為謬論辯護和解釋。亞氏對謬誤的定義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分不開的,當時論辯風氣甚濃,智者學派主張“不考慮人們說的是什么,而一味地反駁每一句話”,論辯的反駁中存在著大量的謬誤,亞氏在對詭辯論斗爭的過程中促進了對謬誤的研究,他從而把謬誤定義為“虛妄的反駁”、“詭辯的反駁”。從《論題篇》和《論辯篇》的論述來看,亞氏認為,謬誤被限于論辯范圍,它是在爭辯式的論證中出現(xiàn)的,它是一種表面的反駁,貌似反駁而事實上并不符合真正反駁的要求,它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推理。亞氏對謬誤定義的三個方面為后人從論辯、論證和推理的角度來定義謬誤確定了大致方向。三、語言的誤解謬誤分類是謬誤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它不僅可以使人們對謬誤的研究系統(tǒng)化,更有助于人們準確把握不同類型謬誤的特征,以便有效地防止和消解謬誤。亞氏在《辯謬篇》中對謬誤進行了分類,他從語言的角度把謬誤分為“與語言有關的”和“與語言無關的”。亞氏認為,有6種謬誤是屬于語言表達方面的,不正確地運用語言表達方式而產(chǎn)生的謬誤。主要在《辯謬篇》第4章里討論,它們分別是:第一,語詞歧義。即因同一個詞的詞義不確定而引起的謬誤。例如,事物的終了意味著它的完善,死是生命的終了,所以,死意味著生命的完善。這一推理的錯誤,就是由“終了”這一語詞的歧義造成的。第一個前提中的“終了”是事物發(fā)展的高峰的意思,而第二個前提中的“終了”則是“完結”、“結束”的意思,把兩者混而為一,便推出了錯誤的結論。第二,語句歧義,又叫語義雙關。它是由于語句的含義不確定而造成的邏輯謬誤。如,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取得冠軍,可以理解為中國隊打敗美國隊并取得冠軍,也可以理解為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取得冠軍。又如“父在母先亡”這句話就表達了四種可能:父母都還健在,將來在與不在有先后;父母都不在,不在有先后;父還在而母已不在;母還在而父已不在。第三,合謬或合悖。是指把不應結合地結合起來就造成謬誤。如,一個人能坐著,也能行走,但不能由此推出一個人能在坐著時行走。把兩個分離則正確的東西合起來,就出現(xiàn)謬談。第四,分謬或分悖。即把不能拆散或分開來說的東西分開來說,從而改變原語句的意義。如,中國人是勤勞勇敢的,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是勤勞勇敢的。大前提中的中國人是指一個整體,而小前提中的我,是中國人的一部分。第五,錯放重音謬誤。是指以重音強調某字眼或字句,達致其它意思。某些語句在重音讀法發(fā)生變化后,就會引起曲解。如,現(xiàn)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例子,甲對乙說“你今天真漂亮!”,乙反駁說“難道我以前(重音)不漂亮嗎?”,乙故意把甲的話的重音錯置成“你今天(重音)很漂亮!”,乙通過強調的手法從甲的話語得出了自己的觀點,顯然犯了“錯置重音”的謬誤。第六,變形謬誤也叫誤用語法形式的謬誤。它起因于語法上妄作比喻和對語法形式的錯誤推論。這是根據(jù)某一個詞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而誤把它歸入另一類詞而造成的謬誤。它常指因語法形式的貌似而引起的謬誤。亞氏說有些謬誤的發(fā)生由于字形的相似性。如,因為形容詞“垂死的”(dying)一詞的詞尾同“移動”的動名詞或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moving)相似而把它們歸為一類就錯了。還有中國的漢字,很多人習慣讀字讀半邊、讀偏旁,如,燕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11月(第5卷、第4期)上發(fā)表的劉邦凡的《黃展驥與悖論、謬誤研究》一文的英文摘要中就把黃展驥的“驥”(jì)譯為(yì),這就是錯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偏旁的字歸為讀音相同而犯的錯誤。其實漢語中有很多更典型的例子,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覺得它具有諷刺性,邏輯工作者不應“知謬犯謬”,應學以致用。另一類是不依賴于語言表達方式而產(chǎn)生的謬誤,主要在《辯謬篇》第5章中討論,亞氏列舉了7種不屬于語言的謬誤。第一,起自偶然或偶有性。這是一種把偶然的屬性說成是必然的謬誤。如,“牛不是馬,而馬是動物,所以,牛不是動物”。又如,“高利克不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人,所以高利克不是人”。牛不是馬,高利克不是蘇格拉底,這是兩者的偶性方面不同,而在推理中則混淆為本質的不同。第二,混淆絕對的與非絕對的,或混淆局部與整體(即以局部概括整體,或以整體論局部)。它是由于意義籠統(tǒng)而產(chǎn)生的謬誤,或者雖非籠統(tǒng),但是就某個方面或地點或時間或關系上被述說而產(chǎn)生的謬誤。如果一個東西在其自身不同部分有相反的質,那么絕對地斷定其質,就不是正確的。如,不能因黑人有白牙而說他整個身體都白,也能不能因某人是白人而推論他的眼睛、頭發(fā)等為白色。第三,對反駁的無知,即遁詞,這一謬誤指反駁未能與論敵針鋒相對。如本應反駁某一論點,卻去攻擊持有關論點的個人。人身攻擊就屬于這種謬誤,它是指在論辯中用攻擊論敵的個人品質,甚至用謾罵論敵的手段來代替對具體論題的論證,如,英國教會大主教反對達爾文進化論思想時找不到論據(jù)反駁進化論,理屈詞窮的主教就譏諷赫胥黎說“你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父那里還是從祖母那里得來的呢?”。第四,假設了欲證的初始觀點,也叫預期理由、竊取論點或稱作“丐詞”。例如,用未經(jīng)證實的論據(jù)來進行論證,或以同一命題證明它本身。如,甲是好男人,因為他是好男人。第五,由推斷而發(fā)生的錯誤,又叫結論誤推或誤認結果,即把某一不能簡單換位的命題強行換位。如把SAP無條件地換位為PAS。如,魚是水生動物,所以,所有水生動物都是魚。第六,錯認原因。指并非原因而認為原因。亞里士多德說,如果在論證中把不是原因的東西偷偷地插進來而作為結論的依據(jù),那么就會出現(xiàn)那種和把不是原因的東西當作原因的謬誤有關的反駁。這種謬誤包括居前為因、假象為因、因果倒置等。如,彗星是造成戰(zhàn)爭的原因,因為在彗星出現(xiàn)后就爆發(fā)了戰(zhàn)爭。第七,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或起于問題繁多。有些問題蘊涵著其他問題,因此不應當把一個復雜問題簡單化。這常常是把許多問題當作一個問題提問而引起的錯誤。如,“你是否不再背叛你的妻子了?”。又如,“所有人都是好人還是都是壞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四、對于錯誤的定分亞氏在《辯謬篇》中還提出了反駁謬誤的方法。他認為,“總的來說,就依賴語言的論證來說,消除的方法永遠都取決于論證所依賴的東西的對立面?!比?把語句分開來說,用以解決合謬;把語句合起來說,用以解決分謬。對于錯置重音的謬誤,他說“這種謬誤該怎樣消除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高音調和抑音調的口語其意義是不同的。”對于不屬于語言方面的謬誤他都逐一推出了解決方法。如,對于起自偶然的謬誤,可以指出事物的偶然性是不確定的,因此它與所述說的對象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對于混淆絕對的與非絕對的謬誤,則要考慮其論證的對象、方面、關系是否同一。對于與假定尚待論證的基本論點有關的反駁,如果是明顯的,那么即使他的觀點被廣泛認可,也不要承認,而要陳述出真實的來。對于肯定后件的謬誤,要指明這是一種錯誤的推理,指明理由和推斷不能互相轉換。對于錯認原因,則揭示其相反的原因。對于復雜問語,則一開始就應該立刻做出辨別,因為如果答案只有一個,則問題也只有一個,應該指出不能用一個簡單回答來答復多層或多方面的問題。對于預期理由和遁詞,如果它明顯,就不承認它;如果不明顯,則揭露它證明的論題是與本題不相干的,或者揭露它的論據(jù)尚待證實。五、亞氏誤讀分析中存在的問題自亞氏《辯謬篇》的開拓性研究以來,謬誤研究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其間謬誤理論經(jīng)歷了開拓、擴展、集成、轉向、補充、深化諸階段。亞氏考察了與論辯相關的邏輯學的、心理學的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了論辯中的錯誤論證和反駁,確立了謬誤的定義和分類,還比較細致地探討了謬誤產(chǎn)生的根源以及克服的方法。亞氏謬誤學說是完整系統(tǒng)的,他的謬誤理論受到歷代學者的推崇,甚至被認為是原則上不可超越的,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亞氏謬誤學說中的很多有價值的思維藝術仍有待于我們大力發(fā)掘。由于受時代所限,他關于謬誤的理論分析得還不夠深入,表達得也過于籠統(tǒng)。他雖然對謬誤做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但他對謬誤的解決方法大都是經(jīng)驗的,還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規(guī)則。亞氏把謬誤定義為詭辯式的反駁,他并沒有區(qū)分詭辯與謬誤的關系。詭辯就是為錯誤論點進行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證,是有意為之的邏輯謬誤,所有的詭辯都是謬誤,有的謬誤不是詭辯,謬誤多表現(xiàn)為詞項型、命題型、推理型的錯誤,而詭辯一般表現(xiàn)為論證型的謬誤。亞氏對謬誤的分類和分析也存在一些問題,“《辯謬篇》的謬誤分析彌漫著亞里士多德哲學范疇的濃重氣息,不僅分析某些謬誤運用這些范疇,而且在有些謬誤中的例子本身就是哲學性的,所以從推論或論證的觀點來看這些謬誤及其例證,會遇到很大困難。”“亞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