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_第1頁
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_第2頁
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_第3頁
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_第4頁
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困境、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

一、內部信用評級在銀行,評估債權人風險是銀行的重要活動之一,信息構成了對債權人風險的評估的基礎。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本質上也是一個信息生產者1。因此,在對銀行的研究中,銀行出于借款人風險評估目的而進行的信息收集與評價活動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如:Stein,2002;Liberti&Mian,2009)。在銀行實踐中,作為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內部信用評級本質上是一個信息收集、分析和評價的過程,它是銀行用于采集信用信息的重要機制(Lehmann,2008)。所謂信用評級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對借款人的償債能力或償債程度進行綜合評價與區(qū)分的過程,目的在于揭示借款人的風險水平。對銀行來說,外部信用評級體現(xiàn)的是第三方對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評估,內部信用評級則更強調銀行自身對借款人潛在風險的評價(沈沛龍和邵長毅,2004)。相較于外部評級機構,銀行作為借貸的一方,在涉及客戶的信貸記錄和“軟信息”方面有著明顯優(yōu)勢,銀行如果在內部信用評級中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有效提升信貸決策的質量和效率,提升信貸風險管理水平。目前,國內研究者對內部信用評級的作用的討論,一般都集中在它對企業(yè)信用風險的預測作用上,卻常常忽略了內部信用評級機制對信貸業(yè)務人員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工作的激勵作用(丁德明,2007)。信貸決策依賴于信貸業(yè)務人員的信息,對于銀行來說,銀行提供信息激勵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根據(jù)一定標準將信貸決策權配置給信貸業(yè)務人員。在理想情況下,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內部信用評級機制,信貸業(yè)務人員的信息工作2就可以通過它得到可信的反映,從而為銀行向其授權(指信貸配置的決策權,以下簡稱信貸決策權)提供依據(jù)(Stein,2002;Bergeretal.,2005)。借助內部信用評級機制,信貸決策者可以對信貸業(yè)務人員進行授權以激勵其做好信息工作,充分利用其所擁有的專門知識。Jensen&Meckling(1992)對上述現(xiàn)象作了詳細闡述,他們明確指出,委托人有動力將決策權配置給代理人,從而借助他們擁有的專門知識尤其是“地域”知識(LocalKnowledge)來獲益,而這些知識常常難以轉移。在實踐中,將內部信用評級作為信貸決策權配置依據(jù)的前提是,內部信用評級必須是可靠的,它真實反映了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因此,在基于內部信用評級的信貸決策權配置過程中,確保內部信用評級的可信與可靠就成為關鍵所在。為了獲得可信與可靠的內部信用評級,完善的信息基礎是必要條件,為此,銀行必須充分地收集、分析并及時更新借款人的相關信息。國際經驗表明,大多數(shù)銀行在內部評級系統(tǒng)建立中,都將主要精力花費在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上。反觀我國商業(yè)銀行,數(shù)據(jù)儲備嚴重不足,且數(shù)據(jù)缺乏規(guī)范性、質量不高,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商業(yè)銀行內部信用評級機制的發(fā)展(呂長征,2006)。當商業(yè)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難以作為信貸決策權配置的基礎時,其具備的信息激勵作用被弱化,這是我國商業(yè)銀行在信貸決策過程中深受三個“信息困境”之苦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決策中,存在著三個“信息困境”。首先,信貸決策所依賴的信息有著“硬信息軟化”的特征(高洪民,2005),這使得軟信息更難以被硬化,從而加劇了信貸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損耗(Petersen,2004)。其次,信貸決策流程中普遍存在著信息的“私有化”3——即在信貸處理流程中,生產、處理信息的個體存在著將信息據(jù)為己有的行為(施麗芳等人,2009),這使得做出最后決策的信貸委員會更難以充分獲得有效決策所需的信息供給。最后,在缺乏足夠信息供給的同時,傳遞到信貸委員會的信息常常難以得到充分解讀(孫伯燦等人,2003),也就是說,已有信息的使用效率也不夠,這是制約信貸決策質量和效率的直接原因。這三個困境相互聯(lián)系,共同影響著信貸決策的質量和效率,進而制約著信貸風險管理的開展。克服上述“信息困境”的關鍵在于,充分激勵信貸業(yè)務人員做好信息工作,向信貸決策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以幫助其做出信貸決策。那么,商業(yè)銀行怎樣才能克服內部信用評級的低效率,進而緩解信貸決策中的“信息困境”?這構成了本文的研究問題。本文認為,在內部信用評級低效率的情況下,信貸決策者可以借助自己的主觀判斷,策略性引入內部信用評級作為信貸決策權配置的依據(jù),有效地激勵信貸業(yè)務人員做好內部信用評級所必須的信息工作,進而改善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決策所需的信息基礎,提升信貸決策質量和效率。二、有限授權remist在知識經濟中,“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這句老話在組織情境下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那些用于做出決策的信息和知識廣泛分布在組織層級中,比如,低層經理常常比他們的上級更清楚市場變化、客戶需求、競爭對手動向等。為此,公司必須將決策權下放,以充分利用低層經理人員擁有的知識來獲益(Jensen&Meckling,1992)。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就是一種高度依賴于員工所擁有信息和知識的決策過程。對于信貸決策者來說,有效獲取和運用這些信息和知識,構成了信貸決策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所在。因此,信貸決策者需要向員工提供激勵以獲得其擁有的信息和知識,信貸決策權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激勵手段。Knight(1921)最先以知識和決策權之間的關系為基礎來界定企業(yè)的性質,他區(qū)分了風險和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人們會將擁有高判斷力(capabilitiesofjudgment)的人們視為可以做出決策的企業(yè)家4。在Knight之后,Hayek(1945)的先驅性工作,為分析知識分布如何影響組織結構及其在組織理論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提供了一個起點。Hayek假定,市場自動將決策權轉移給擁有相關知識的代理人,并假定這些代理人將正確行使決策權。遺憾的是,Hayek從未討論過這是如何發(fā)生的,而只有理解這個問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企業(yè)的組織和管理問題(Jensen&Meckling,1992)。Jensen&Meckling指出,組織必須審慎對待下述問題:是將決策權讓渡給擁有知識的人?還是將知識讓渡給擁有決策權的人?前者會引致代理成本,即設計、實施、維持適當?shù)募詈涂刂浦贫鹊某杀竞陀赏耆鉀Q這些困難所引起的剩余損失的總和(Jensen&Meckling,1976)。后者會引致信息成本,包括獲得信息的成本和委托人所做錯誤決策所引致的成本。在Jensen&Meckling看來,組織提高效率的關鍵在于委托人將決策權轉移給代理人,從而使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于委托代理雙方目標不一致引致的成本之和最小。在實踐中,為了避免授權失控所引致的風險,即使決策所需專門知識的轉移成本高昂,企業(yè)仍然會選擇由擁有知識的人向決策者讓渡知識。一種普遍的情況是,管理者通常會征詢不同專家的意見,然后結合自己的判斷,再做出決策?;蛘?管理者會直接讓專家參與到決策的制定過程中,但最終決策權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5。在這個過程中,讓渡知識和讓渡決策權的過程在同步發(fā)生,擁有知識的代理人向委托人讓渡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非正式的決策權力。其原因在于,盡管作為委托人的決策者擁有正式權力(FormalAuthority),但在很多情況下,委托人會默認擁有更多知識的代理人所做出的決策,這樣一來,代理人就擁有實際權力(RealAuthority),即他們獨立做出的決策得到了委托人的認可(Aghion&Tirole,1997)。Aghion&Tirole所說得實際權力,可以被視為有限授權的一種形式。有限授權更接近現(xiàn)實世界,有研究者甚至認為,在組織中,只有那些居于層級頂端的高層管理者擁有正式權力,中低層管理者只擁有非正式權力。簡單地講,下級從高層那里借來決策權,而不是決策權的擁有者(Bakeretal.,1999)。考慮一種情景,代理人扮演著意見提供者的角色(Ludema&Olofsg?rd,2006),他和委托人之間是意見提供者與意見采納者(決策者)的關系。意見提供者的信息和意見越可靠,決策者賦予其的決策權重就越高6。在我國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決策中,信貸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信貸委員會以盡力避免信貸風險。信貸員與信貸決策者的關系,就是一種意見提供者與意見采納者的關系,他通過提升自己的意見在決策中的權重來獲得授權(即被賦予一定的信貸決策權)。授權對信貸員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工作有著直接的強激勵作用?,F(xiàn)在,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Stein,2002)。某信貸員是一個有許多分支機構和層級的大銀行中的一員,他已經付出了許多努力來學習如何根據(jù)所在A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進行預測,但是居于更高的組織層級中的某個人認為B地區(qū)的貸款業(yè)務機會更好,于是就削減了對A地區(qū)的信貸資本配置。此時,由于信貸員沒有能夠得到發(fā)揮他所生產“軟信息”作用的機會,而且他還未能以一種能保證信息傳輸質量的方式將他所生產的“軟信息”傳遞出去,他就無法得到相應的信貸資本配給。這樣,信貸員的研究努力也就浪費了。從事前的角度看,這就意味著處于層級中的信貸員會減少生產“軟信息”的努力。為此,銀行需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向信貸員轉移信貸決策權的機制。內部信用評級就是這樣一個機制。在理想情況下,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內部信用評級機制,信貸業(yè)務人員的信息工作就可以通過它得到可信的反映,從而為銀行向其授權(指信貸配置的決策權,以下簡稱信貸決策權)提供依據(jù)(Stein,2002;Bergeretal.,2005)。那么,當內部信用評級缺乏效率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三、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中的“軟信息難以硬化”信息是決策的基礎。銀行信貸決策所用到的信息通常被劃分為兩類:軟信息與硬信息,硬信息是數(shù)量化的信息,易于存儲,它的傳遞獨立于個人,并且它的內容與信息收集過程互相獨立,如財務信息等。軟信息一般是以文字形式交流的,它包括觀點、想法、傳言、經濟預測、對未來計劃的陳述和對市場的評價等,這就對收集的對象和方法有了限制(Petersen,2004)。根據(jù)已有研究,可以從三個維度將信貸決策中的軟信息和硬信息區(qū)分開來:①信息的本質。硬信息是數(shù)量化存在,它側重于反映歷史信息,如資產負債表,而軟信息是以文字形式定性存在,它更著眼于反映未來,如商業(yè)計劃、市場前景。硬信息可以被第三方驗證,相對應地,軟信息難以通過第三方驗證7。②信息的收集方法。硬信息的數(shù)量特征意味著它可以很容易被以電子的形式來收集、存儲和傳遞8。對軟信息來說,收集時的情景和收集者都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當事人根據(jù)需要可以迅速地以很小的成本修改硬信息,與此相反的是,除非其他當事人支付高昂費用,否則無法修改軟信息(Petersen,2004)。③認知因素。硬信息中缺乏主觀判斷、解釋、看法和感知,而這些是軟信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Godbillon-Camus&Godlewski,2006)。在我國的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中,存在著三個“信息困境”。第一個信息困境,“硬信息軟化,軟信息更難以硬化”。由于財務制度、法律體系尚存在的缺陷,財務報表、稅收、公積金等硬信息常常并沒有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yè)的歷史狀況,而對于信貸決策者來說,真實、完整的硬信息才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jù)。饒艷超和胡奕明(2005)的調查表明,在信貸決策中,會計信息常常不足以滿足貸款分析,部分原因是企業(yè)有弄虛作假現(xiàn)象、企業(yè)會計報表不真實、會計信息真實性無法驗證等等。當所謂的硬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被“軟化”,它們反而成為貸款決策中不確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洪民,2005)。信貸決策人員對軟信息的解釋,常常是與對硬信息的解讀聯(lián)系在一起。如市場競爭力、前景、還款能力這類定性指標,沒有可靠的數(shù)據(jù)作為基礎,定性的評價也常常缺乏說服力,也就更難以硬化(即簡單地用分值來替代定性的描述)。當存在著“硬信息軟化”的問題時,就更難以將管理能力等軟信息硬化,也就難以作為信貸決策的有力依據(jù),這就是“軟信息更難以硬化”。第二個困境是,在信貸決策流程中,存在著信息的“私有化”(施麗芳等人,2009)。信息自身的特征使得它容易被據(jù)為己有。信息具有內隱、無形的特性,軟信息尤其如此,它們通常屬于個人經驗的積累,如果沒有一定的承諾,一般人會將信息作為私人財產,認為是個人在企業(yè)內部價值的衡量指針。當信息可以直接影響著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時,操縱或占有信息,就意味著對決策有著直接的影響。在組織的層級中,層級中的一個成員也許不會完全地展示他可得到的信息,因為如果他“歪曲”私人信息,可能導致層級組織做出對他有利的決策。最后,我們討論信貸決策中所面臨的第三個困境,信息的實際使用者(信貸決策者)難以充分解讀已獲得的信息。在我國的商業(yè)銀行中,信貸決策權高度集中,各類信貸的最后決策權都匯集在信貸委員會。一方面,信貸委員會沒有足夠的知識針對不同類型的信貸項目做出最優(yōu)決策;另一方面,決策任務重、時間緊,信貸委員會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傳遞到信貸委員會的信息常常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讀(孫伯燦,宋安平,馬慶國,2003)。三類信息困境共同存在于信貸決策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直接降低了信貸決策的質量和效率,進而制約了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開展。下面,結合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過程的信息傳遞,本文對此做進一步分析。在信貸決策過程中,存在著兩條信息傳遞途徑(如圖1所示):①信貸員將自己收集的借款人信息直接傳遞給信貸決策者;②信貸員通過內部信用評級機制將自己收集的信息濃縮為簡單的信用評級符號后傳遞給信貸決策者。在第二條路徑中,軟信息被濃縮成硬信息,信息的損失不可避免,重點在于:有多少信息和什么樣的信息被丟失了?如果信息損耗過大,則意味著內部信用評級是低效率的。信貸決策者面對著兩類不確定:外部不確定和內部不確定。所謂外部不確定性,指的是由于企業(yè)自身經營狀況、產業(yè)環(huán)境、宏觀經濟等因素引致的不確定性,它發(fā)生在銀行的外部。內部不確定性,指的是在信貸決策過程中,內部信用評級機制本身內含的不確定性: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沒有充分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因而難以完全作為信貸決策的信息來源。信息的作用在于幫助決策者克服不確定性,做出合適的決策。在信貸決策過程中,信息困境的存在弱化了信貸決策者克服不確定的能力,從而降低了信貸決策質量和效率。從解決不確定的視角來看,當信息從第一條途徑傳遞時,信貸決策者直接面對外部不確定性,他需要充足的信息供給,并且具備足夠的信息解讀能力。在信貸決策過程中,信息的損耗也開始發(fā)生。“硬信息軟化,軟信息更難以硬化”和信息的“私有化”加劇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當信貸決策者認為他們所接受到的信息中內含的不確定性過大時,就會傾向于依賴那些更易于辨別的信息以做出決策,如抵押物、更可靠的還款來源,以及所有權信息(廖秀梅,2007)。這就是第三個信息困境。第三個困境的存在對承擔信息收集工作的信貸人員有著負面的影響,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信息收集、軟信息硬化上的投入并沒有得到信貸決策者的充分認可,這無形中加劇了前兩種信息困境,進而,信貸決策者更強化易于辨別的信息來源,這可能是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能力低下,信息資源難以得到有效積累和充分運用的原因之一。在當信息從第二條途徑傳遞時,在內部信用評級有效的情況下,外部不確定性被信貸員部分地解決,因此,信貸決策者所要解決的外部不確定性就少很多,這意味著他對信息的需求量也少很多,第三個信息困境得到緩解。問題在于,內部信用評級本身內含一定的不確定,因此,它一方面幫助信貸決策者減少了一部分外部不確定,但又增加了信貸決策者需要解決的內部不確定。如果內部信用評級解決的外部不確定有限,內含的內部不確定較高,則可以認為它是低效率的。內部信用評級的效率越低,信貸決策者就越需要依賴于第一條信息傳遞途徑,信息困境對信貸決策的影響就越大。在實踐中,信貸決策者綜合使用兩條信息傳遞途徑,盡管內部信用評級低效率,如果內部不確定要小于內部信用評級所解決的外部不確定,信息從第二條途徑傳播仍然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說,低效率的內部信用評級仍然有助于緩解信息困境,只是緩解的程度有限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內部信用評級低效率是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深受“信息困境”困惑的重要原因。與第一條路徑相比,在通過內部信用評級傳遞的過程中,信息的濃縮程度要更大一些,信息的損耗可能也更嚴重,第一、二兩類信息困境同樣存在,這也是內部不確定的直接成因之一。內部信用評級是一個信息處理的機制,它具備的信息激勵功能使得第一、二兩類信息困境在評級過程中就能得到克服,下面本文對此進行論述。四、內部信用評級機制商業(yè)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是一個信息濃縮的過程,信用評級人員收集信息,借助數(shù)量分析,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對信息進行解讀之后給出一個信用等級。這個信用評級反映了信用評級人員所收集的信息及主觀判斷。內部信用評級基本流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始評級、系統(tǒng)評級和最終評級。首先,錄入硬信息(如財務數(shù)據(jù)、信用記錄等),利用計量模型,計算出客戶風險分值,轉換為風險要素,并對應為初始評級(R1)。然后,將軟信息(如客戶基本面信息)錄入信用評級模型,計算出基本面等級,并以此為依據(jù)對初始評級(R1)進行調整,確定系統(tǒng)評級(R2)。最后,直接評級人員和評級審查人員對借款人最終信用等級提出建議,報信用等級審批部門,信用等級審批人員根據(jù)擁有的軟信息(產業(yè)的整體風險、政策導向等)做出判斷,確定最終評級(R3)。如圖2所示,R1、R2、R3分別代表三種不同類型的信用評級。隨著軟信息逐步被輸入,信用評級人員的主觀判斷在評級中的程度越來越大(Lehmann,2008)。在內部信用評級過程中,借助信用評級人員的主觀判斷,軟信息不斷被轉化為硬信息,這個過程中,主觀判斷逐步增加,不確定性逐步減少。硬信息軟化的程度越高,軟信息的含量越高,則信用評級越依賴于評級人員的主觀判斷。作為常規(guī)工作的一部分,內部信用評級是循環(huán)進行的,每一次循環(huán),內部不確定都能被弱化,最后的信用評級符號就能更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借款人的風險水平,信貸決策者在做決策時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信用評級難以充分反映的風險因素上,如宏觀環(huán)境的變化、異常事件的出現(xiàn)等,這無疑提升了信貸決策的質量和效率。在圖2中,A表示一個高質量的內部信用評級過程,通過客觀公正地解讀信息,信用評級人員的主觀判斷有效地減少了外部不確定性,此時,內部信用評級可以作為信貸決策的有效依據(jù)。B表示一個低質量的內部信用評級過程,新評級人員沒有能有效減少外部不確定性,此時,內部信用評級難以作為信貸決策的有效依據(jù)。如果內部信用評級過程的質量高,則隨著評級循環(huán)進行,經過一次次收斂,R3中內含的不確定性程度越來越低,它越來越能有效地反映借款人的真實信用。對于信貸決策者而言,當信用評級內含的不確定性足夠低,就可以被作為信貸決策的有力依據(jù),因為可以被用作信貸決策依據(jù)的信息(不論是軟信息,還是硬信息)已經被逐步濃縮在信用等級中。反之,如果評級過程的質量低劣,則每一次循環(huán),也難以有效地減少不確定性,這就意味著在內部信用評級上的投入是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的。從信貸決策權配置的角度來說,內部信用評級機制表現(xiàn)為一個信息與信貸決策權進行交換的中介機制。借助內部信用評級機制,信貸人員將自己收集的信息濃縮成抽象的信用符號后向信貸決策者轉移,這個過程,就是他利用自己的知識、發(fā)揮自己的判斷力來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解讀的過程。在決策中,信貸決策者賦予信貸員意見一定的權重,這是一種非正式的授權,或者說,基于參與的授權(Yukl&Fu,1999)。當信貸業(yè)務人員發(fā)現(xiàn),通過有效降低內部信用評級中的不確定性,他的意見就越可能獲得更高的決策權重,則他有動力提供一個高質量的信用評級。信貸業(yè)務人員做好信息工作(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給出意見)的動機就越強,這直接提高了信貸決策的質量,同時又促使他進一步提高內部信用評級的質量,參見圖3。這個過程循環(huán)進行,隨著內部信用評級內部不確定越來越低,信貸業(yè)務人員就可以依據(jù)它得到在信貸決策中得到更多的決策權重,信貸決策權的配置得以優(yōu)化,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對信貸業(yè)務人員做好信息工作的授權激勵作用。從本質上說,內部信用評級是一個信息濃縮的過程,軟信息向硬信息轉化的效率越高,內部信用評級內含的不確定性越小,表明它的質量越高,則信貸業(yè)務人員可憑借高質量的信用評級在決策中獲得更多的權重。信貸業(yè)務人員意識到,他所做的內部信用評級越可靠,則內部信用評級能為他帶來更高的決策權重,他就有動力去收集、解讀信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判斷,做好軟信息的硬化工作。第一個信息困境被克服。當信息通過內部信用評級來傳遞時,對信息的分析和解讀分多個階段完成,因此,信貸人員所收集的信息就會得到仔細的甄別、檢驗和評價。從這個角度來說,內部信用評級的過程也是一個對信貸人員的信息工作進行評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二個信息困境被克服?,F(xiàn)在我們來審視信貸決策中的第三個信息困境。為了有效解決外部不確定,信貸委員會需要信貸人員的信息和意見。如圖1所示,信貸人員的信息和意見通過兩種方式向上傳遞,信貸委員會根據(jù)內部信用評級結果和信貸人員的意見做出最后的決策。信貸業(yè)務人員的意見,代表了他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判斷力對信息進行分析的結果,它是信貸業(yè)務人員工作成果的直接體現(xiàn)。信貸決策者依據(jù)三個方面的信息做出最后信貸決策:信貸人員通過第一條途徑傳遞的信息(包括未經濃縮的硬信息和軟信息)、內部信用評級結果(第二條信息傳遞途徑)、信貸人員的意見。高質量的內部信用評級與信貸業(yè)務人員的建議相互補充,為信貸決策者提供了簡潔、可靠的決策依據(jù)。信貸決策者所需要處理的信息載荷被有效減少,節(jié)省了他們的注意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他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那些沒有被信貸業(yè)務人員和信用評級機制解決的外部不確定。第三個信息困境被有效克服。五、信貸3.2信貸決策權配置信貸員意識到,他所做的內部信用評級越可靠,則內部信用評級能為他帶來更多的決策權重,則他有動力去做好信息工作。因此,內部信用評級有著授權激勵的作用。那么,在實踐中,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內部信用評級所具備的授權激勵作用?延伸出問題就是,什么情況下,內部信用評級才能真正地給信貸員帶來更多的決策權?畢竟,內部信用評級并不是決定信貸員意見在信貸決策中的權重的惟一依據(jù)。內部信用評級本身也內含不確定性,這就意味著,在決策中要謹慎地采用內部信用評級結果,以免給予信貸業(yè)務人員過多的決策權重,承擔不必要的失控風險?;卮鹆松鲜鰡栴},信貸決策者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發(fā)揮出內部信用評級對信貸員的激勵作用,在有效克服信貸決策中的信息困境最大化避免授權失控風險。下面,借助圖4,本文為信貸決策者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以指導信貸決策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判斷來決定信貸員意見在決策中的權重。從解決不確定的角度來看,信貸決策者給與信貸業(yè)務人員決策權重,是為了借助其擁有的知識和判斷力來解決部分的不確定。外部不確定越高,信貸決策者就越需要信貸業(yè)務人員的信息、知識和判斷力。當內部不確定性較高時,說明信貸業(yè)務人員沒有能夠通過內部信用評級過程有效減少外部不確定性,他獲得的決策權重就應該較少。簡單地說,外部和內部不確定性的程度不同,信貸決策者對信貸業(yè)務人員決策權重的賦值策略也不同。在信貸決策中,如果信貸決策者在未能充分解決不確定的情況下就給與信貸人員意見以過多的權重,可能就會增大授權失控的幾率。在借助信貸業(yè)務人員減少外部不確定的同時,信貸決策者需要自行解決一部分外部不確定,參見第三節(jié)中對圖1的說明。因此,信貸決策者對自身解決不確定的能力的判斷也是影響其給與信貸員決策權重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們分兩種情況討論信貸決策者在賦予信貸員決策權重時的策略選擇。1).當內部不確定較高時,信貸業(yè)務人員沒有能夠通過內部信用評級有效地減少外部不確定性,信貸決策者對信貸人員意見的權重賦值就要小一些,此時,他更依賴于自己解決外部不確定的能力來做出信貸決策。舉例來說,當內部不確定與外部不確定都較高,信貸決策者解決外部不確定的能力較弱時,他的最佳策略是先提升自身解決外部不確定的能力(從象限VI到象限V),此時,信貸業(yè)務人員在信貸決策中的權重增加。如果內部信用評級內含的不確定被有效降低,則信貸業(yè)務人員在信貸決策中的權重繼續(xù)增加(從象限V到象限I)。相較于另一個策略(直接增加信貸業(yè)務人員決策權重,從象限VI到象限II),第一個策略引起授權失控的幾率要小些。2).當內部不確定較低時,信貸業(yè)務人員能夠通過內部信用評級有效地減少外部不確定性,信貸決策者對信貸業(yè)務人員意見的權重賦值就要大一些,此時,他可以更依賴于內部信用評級來做出信貸決策。在這類情形中,信貸決策者對信貸人員全策權重的賦值策略為從II到III以及從I到IV??偠灾?信貸決策者仔細區(qū)分出外部不確定性和內部不確定性的變化,結合自身解決外部不確定的能力,審慎地選擇合適的增加或減少信貸業(yè)務人員決策權重的策略,得以在規(guī)避過度授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內部信用評級的授權激勵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