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1頁
中國古代帝王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2頁
中國古代帝王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3頁
中國古代帝王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4頁
中國古代帝王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引言在古代,帝王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法律制定權、行政決策權和軍事指揮權等,權力至高無上,惟我獨尊。從軒轅黃帝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前后約5000年的時間里,中國共出了300多位帝王。在這些帝王中,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有開國之君,也有亡國之君。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帝王中,我們擷取了九位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帝漢高祖,雄才大略漢武帝,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的唐太宗,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等,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傳奇身世?進行過那些重大歷史活動?有哪些功績和過失?我們如何評價?歷史給他們做出了怎樣的定位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特色課程之大家系列——中國古代帝王,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目錄第一節(jié)秦始皇……………….4 第二節(jié)漢高祖……………10第三節(jié)漢武帝…………………17第四節(jié)唐太宗...................................................................................................................22第五節(jié)武則天………………….........................……........………………28 第六節(jié)趙匡胤……………35第七節(jié)成吉思汗………….42第八節(jié)朱元璋…………….49第九節(jié)康熙皇帝…………56第一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秦始皇課程目標一、了解秦始皇生平及時代背景二、了解秦始皇的主要活動,能夠分析其功績和過失,對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課程內容【人物簡介】秦始皇,名政(正),嬴姓,趙氏,又名趙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始皇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局饕顒印恳?、登上王位據(jù)《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于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后來趙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并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jīng)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并認華陽夫人為母,經(jīng)過多次政治斗爭終于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于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并尊呂不韋為仲父。秦始皇后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二、秦奪九鼎統(tǒng)一六國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偡结樖乔厥蓟视H政后,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guī)劃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其總的戰(zhàn)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后再進取燕、楚、齊。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fā)動秦滅六國之戰(zhàn),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三、鞏固統(tǒng)一首稱皇帝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于統(tǒng)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大臣們援引傳統(tǒng)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并不滿意。他只采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chuàng)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后,“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建立完整的中央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jiān)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wèi)屯兵的衛(wèi)尉,掌京畿警衛(wèi)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yè)制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shù)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后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地方機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たh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jiān)(監(jiān)御史)??な卣浦纹淇?。郡尉輔佐郡守,并典兵事??けO(jiān)司監(jiān)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xù)增設至四十一郡。書同文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qū)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統(tǒng)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tǒng)一工作。李斯以戰(zhàn)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shù)鹊赝ㄐ械尿蝌轿谋葎澓喪〉膬?yōu)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guī)范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云陽的監(jiān)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xiàn)的一種變化(后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tǒng),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fā)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度同制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tǒng)一后,規(guī)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tǒng)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fā)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guī)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變。車同軌戰(zhàn)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制傳國璽傳國玉璽”就材于“和氏璧”。為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嗣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凡二千余年。然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修筑長城秦滅六國之后,即開始北筑長城,每年征發(fā)民夫四十余萬。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chǎn)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里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chuàng)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于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tǒng)一后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綿延萬里的長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tǒng)層層指揮、節(jié)節(jié)控制。連接全國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筑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xiàn)代的高速公路。馳道并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shù)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zhàn)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后,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于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后,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qū)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焚詩書坑術士由于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tǒng)一,并威脅到了秦朝的統(tǒng)治。于是,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于醫(yī)藥、卜筮和種植的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盡管如此,他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方士私自逃跑且誹謗皇帝,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殺,《史記》上稱“坑術士”?!翱尤濉笔呛蟠囊环N不嚴密說法,正規(guī)說法應為“坑術士”。四、晚年活動奢侈生活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旋即修建阿房宮(其實沒建),秦始皇駕崩后尸體腐爛,秦二世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shù),表明人數(shù)眾多)。秦始皇還沒有統(tǒng)一六國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不少宮殿,而在統(tǒng)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筑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整個關中地區(qū),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jīng)芎右粠慷际菍m殿群。統(tǒng)一之后,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shù)量相比于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里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駕崩沙丘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蛟S秦始皇注定是一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同樣引起了后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緦嵺`探究】1、嘗試搜集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與秦始皇有關的詩歌和文學作品,辦一期手抄報。2、秦始皇是皇帝尊號的創(chuàng)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chuàng)立者,使中國進入了漢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后各朝代謀求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你認為秦始皇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他有哪些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漢高祖劉邦課程目標一、了解漢高祖劉邦的主要活動,能夠分析其功績和過失。二、通過對劉邦起義原因的探究,初步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三、通過學習,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課程內容【人物簡介】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他公元前209年響應陳勝吳廣在沛縣起義,公元前206年首先入關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時間消滅天下割據(jù)勢力,于公元前202年統(tǒng)一中國,建立漢朝。劉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在漢王位,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帝位),登基后,劉邦一面平定諸侯王的叛亂,鞏固統(tǒng)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養(yǎng)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復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tǒng)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統(tǒng)一、中國的統(tǒng)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fā)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局饕顒印恳?、早年經(jīng)歷——不愛讀書也不愛勞動劉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jīng)營,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劉邦長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縣里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shù)匾残∮忻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日后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劉邦還拿這個事情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哥哥)到底誰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大?”二、起兵反秦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愿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里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xù)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么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庇腥藛枺骸澳愕暮⒆訛槭裁幢粴⒛??”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北娙艘詾槔蠇D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后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三、沛公起兵公元前209年,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陳(現(xiàn)在河南淮陽)以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xù)掌握沛縣的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后患??h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后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wèi)家鄉(xiāng)。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后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劉邦已經(jīng)48歲了。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后代項籍和叔父項梁,他們在吳中(現(xiàn)在江蘇的吳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在項梁死后,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達了咸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東),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投降,將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朝滅亡。四、立足關中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劉邦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劉邦到達灞上之后,便召集當?shù)氐拿?,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范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zhàn)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后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jié)撊霠I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并無稱王野心,并與項伯約成兒女親家。項伯當天夜里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謀士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fā)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后來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沉著與冷靜。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五、會戰(zhàn)項羽鴻門宴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同時分封18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于四月領兵入漢中、并燒毀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籍。項羽亦率軍東歸。6、7月,齊國貴族后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并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后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籍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范。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派人聯(lián)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4年楚漢戰(zhàn)爭的序幕。初戰(zhàn)彭城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籍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聯(lián)軍56萬一舉攻占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奔襲,殲聯(lián)軍30余萬,劉邦僅率數(shù)十騎逃脫,反楚聯(lián)盟瓦解。爭奪成皋同年6月,劉邦到達滎陽,擊敗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穩(wěn)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托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爭。7月,劉邦派兵攻廢丘,迫章邯自殺,解除了后顧之憂;派人說服英布反楚,聯(lián)絡彭越擾楚后方;派韓信開辟北方戰(zhàn)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余。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fā)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xiāng)。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羽加緊圍攻滎陽,并奪取成皋。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jīng)武關、宛(今河南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羽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今江蘇邳州南)。項羽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項羽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霸王別姬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xié)助彭越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外黃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項羽在擊敗彭越后,尋漢軍主力決戰(zhàn)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zhàn)中殲滅齊楚聯(lián)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zhàn)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羽引兵東歸。楚、漢訂盟后,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zhàn)于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zhàn)重創(chuàng)楚軍,逼項羽自刎于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終于結束了為期4年的楚漢戰(zhàn)爭。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zhàn)疲勞的楚軍于垓下展開決戰(zhàn)。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后。韓信揮軍進攻,采用誘敵深入戰(zhàn)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后部步軍。楚軍久戰(zhàn)疲勞后軍迎戰(zhàn)不利,漢軍將楚后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余,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后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xiāng)厭戰(zhàn),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6騎了,一亭長愿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yè),遭項羽拒絕。項羽帶著26騎大戰(zhàn)漢軍,最后全軍覆沒,項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烏江自剄而死。六、稱帝建漢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定國號為漢。即位的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zhàn)沙場,百戰(zhàn)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fā)揮他們的才干,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于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后失敗的原因?!眲畹目偨Y確實說對了,戰(zhàn)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七、馬下治理天下1、政治上,劉邦繼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咸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zhàn)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jīng)》六篇(盜法、賊法、網(wǎng)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征收)、興律(主要規(guī)定征發(fā)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guī)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2、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shù)慕y(tǒng)治效果。3、經(jīng)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chǎn)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復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chǎn)勞作,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jīng)濟。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余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干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4、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方面,劉邦建立規(guī)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疤煜录榷ǎ捄未温闪?,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guī)摹弘遠矣?!眲畈扇〉膶捤蔁o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梢哉f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tǒng)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tǒng)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fā)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jīng)濟已經(jīng)明顯好轉,天下安定,人民小安。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統(tǒng)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chuàng)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zhàn)亂的中國得以休養(yǎng)生息,還開創(chuàng)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后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xù)了長達四百余年。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jīng)濟制度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chuàng)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后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令后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緦嵺`探究】1、假設你就是漢高祖劉邦,你會在秦亡的過程中吸取哪些教訓去治理國家?2、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對于劉邦,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漢武帝課程目標一、了解漢武帝生平、時代背景及主要活動二、領略漢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家風采課程內容【人物簡介】漢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偉大的、。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期間數(shù)次大破、吞并、遣使出使、獨尊、首創(chuàng)年號,建立了漢朝最輝煌的功業(yè)之一,使?jié)h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局饕顒印恳?、勤學勤政留青史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親就是漢景帝劉啟,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時就已經(jīng)是皇子了。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美人是嬪妃的一種等級。但劉徹的母親因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兒子按照封建時期的規(guī)定不能繼承皇位。不過,由于長公主的極力策劃和幫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現(xiàn),景帝最終選擇了武帝這個才華出眾的兒子做了太子。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奮學習,景帝還給他請了很有學識的衛(wèi)綰做他的老師。武帝的學習范圍很廣,包括了騎馬、射箭和經(jīng)學與文學。漢武帝在位期間創(chuàng)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tǒng)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chuàng)立太學培養(yǎng)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jié)h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正如歷史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二、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漢武帝時代使?jié)h王朝達到了鼎盛,這與其唯才是舉的用人思想分不開的。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武故事》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漢武帝到郎署見一老翁,白發(fā)蒼蒼,步履蹣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這位須鬢皆白為什么還當郎官呢?于是就問他:“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鄙蠁栐唬骸昂纹淅隙挥鲆玻俊瘪喸唬骸拔牡酆梦亩己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甭狀侎嗊@么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么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就是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顏駟的過錯,而是用人上的疏誤,武帝考察了顏駟的才識,即任命他為會稽都尉,也就是會稽郡的軍事首領。從此出來一個“顏郎老”的典型,成為生不逢時、老而不遇的代名詞。

漢武帝即位后對漢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漢初用人看重資歷,擔任一定的官職還要有相應的財產(chǎn)標準,凡是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吏,都可以保舉自己的子弟做官。這種近親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壓制優(yōu)秀人才的崛起。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興廉舉孝”的詔書,宣布不講出身門第,“唯才是舉”,并把它制度化,哪級官吏“不舉孝、不察廉”就免職罷官。武帝上臺后還有一個很大的舉動,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在選用人才時并不是“唯儒是用”,提拔到內朝作為心腹之臣的,都不是“醇儒”,而是看真才實學?!安╅_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愿為漢朝事業(yè)奮斗,有藝能、有才干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wèi)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chǎn)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yǎng)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漢武帝有著明確的人才規(guī)劃,他在重用衛(wèi)青時就著手鍛煉霍去病,“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不斷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戰(zhàn)略思維和整體素質。同時,漢武帝還注重引進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趙信給漢朝騎軍帶來了先進的戰(zhàn)術。

漢武帝借助人才實現(xiàn)了政治的飛躍-----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監(jiān)察制度等,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漢武帝還變古創(chuàng)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shù)戎卮蟾母锱c創(chuàng)制,建立了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tǒng),成為此后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范式。軍事,對外友好: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改革兵制。派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括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lián)系西域以至中亞給地通道經(jīng)濟:在經(jīng)濟方面,采取重農(nóng)輕商,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征收商人資產(chǎn)稅,大力打擊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jīng)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jīng)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在經(jīng)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tǒng)一。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tǒng)治正統(tǒng)思想,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對后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武帝劉徹在人才思想和人才政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現(xiàn)撮其大要如下:

第一、漢武帝的人才觀點:

武帝在位期間多次下詔要求諸侯國推薦賢能。公元前140年,即登基的第一年就下了《賢良方正極諫之士詔》,各地就推薦上來一百多名人才,這些詔書的內容,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1)明確地意識到人才與事業(yè)的因果關系,他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奇功是人才創(chuàng)造的,沒有人才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奇功。(2)他指出賢能之人往往是有缺點的,“故馬或奔踢而至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負俗之累”即有違反世俗的缺點,對有缺點的人只要正確地“御之”(使用他們),照樣能“立功名”。(3)他堅信人才每個朝代都有,患在難識。他說:“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耳。茍能識之,何患無人?”

第二、漢武帝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措施。

基于上述認識,漢武帝在選擇人才培養(yǎng)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1)他開創(chuàng)了“察舉制”和“征辟(bì)制”?!安炫e”是由下而上推薦人才,郡守每年必須向朝廷推薦一定數(shù)量的賢能,并規(guī)定“進賢受上賞,蔽賢蒙賢者戮”,郡國有孝子廉吏如不舉薦,以大不敬罪論處?!罢鞅佟笔怯缮隙逻x官,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yōu)的人士到政府做官。其中還有種種科目,如孝廉,秀才,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這是針對不同的專業(yè)人才而開設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或什么科目舉薦上來的人才,皇帝都要親自進行“策試”,根據(jù)對策的等第高下,分別授官,如名儒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名吏汲黯等都是通過推薦選拔上來的官吏。

(2)自薦制。武帝深恐以上兩種方式網(wǎng)羅人才未盡,又開設“自薦制”,鼓勵士民向皇帝言得失,言論中肯者即可授官,叫“上書求官”。史載:“四方之士上書言得失,自炫鬻(xuànyù,夸耀貨色以求出售)以千數(shù)(shǔ)”,上書言事者有好幾千人,武帝親自審閱上書,因此“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闕廷自炫鬻者不可勝數(shù),漢家得賢,于此為盛”。如名臣主父偃、東方朔、徐樂、朱買臣、終軍、嚴安等都是上書言事而得官的。

(3)興辦官學,培養(yǎng)人才。公元前134年,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學說便成了漢王朝中央集權制的理論根據(jù),儒家思想從此也成了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武帝從此開始用儒家思想來“教育”人民,他于公元前124年下詔興辦官學,這是劉徹在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以前沒有官辦學校,從此漢朝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了正式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各級學校以儒家“六經(jīng)”為教材,聘請精通儒學的人為教師。中央一級的叫太學,從業(yè)學生叫太學生,每年一課(“考試,考核”),成績優(yōu)異者可授于不同的官職,如“文學掌故”,“郎官”等。通過考試把培養(yǎng)人才與選拔人才結合起來,開后世選拔人才與教育相結合的先聲。

漢武帝用人之道有許多突破前人之法,沒有門第觀念,沒有“階級”限制,也不管是在職人員或布衣奴卑,只要有實際才能或一技之長,均予重用,如從奴卑中選拔衛(wèi)青為大將軍,從俘虜中選拔匈奴人屠王太子為侍中和光祿大夫,從鹽商中選拔東郭咸陽為大司農(nóng);丞相公孫弘是放羊出身,中大夫朱買臣是打柴出身……。由于武帝勵精圖治,廣搜人才,他在位期間涌現(xiàn)出:政治家桑弘羊、汲黯,儒學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東方朔,史學家司馬遷,軍事家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外交家張騫,農(nóng)學家趙過,天文學家唐都等一批杰出人才,真正呈現(xiàn)出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面?!緦嵺`探究】在漢武帝時期,不拘一格降人才,出現(xiàn)了眾多賢臣名將。請查閱資料,寫一則關于漢武帝重視人才、慧眼識珠的小故事。第四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唐太宗課程目標一、了解唐太宗生平及生活背景二、了解唐太宗的主要活動,能夠分析其歷史功績三、分析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內容設計【人物簡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即帝位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jīng)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jié)約、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實現(xiàn)“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推向鼎盛時期。在歷史上被譽為“千古一帝”。649年7月,李世民駕崩于長安含風殿,享年50歲,葬于今陜西禮泉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謚號為“文皇帝”?!局饕顒印恳?、登上皇位—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fā)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領長安。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jù)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lián)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yōu)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tǒng)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以防止李世民篡奪皇太子之位。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zhàn),先發(fā)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之后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里接過唐朝的實際最高權力。八月初九,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便成為了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次年改元貞觀。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tǒng)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愛民如子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碧诩次恢酰铝钶p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fā)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重用人才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zhèn)涞脑瓌t。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后5次頒布求賢詔令,并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shù),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于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zhèn)洹薄U沁@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善于納諫唐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諫前后200余事,數(shù)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后來,唐太宗稱贊魏征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法治天下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弊鳛橐晃蝗f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wěn)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zhí)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zhí)法務必寬大簡約。”由于太宗的苦心經(jīng)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jù)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政治清明貞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基本廉潔的時期,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tǒng)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范,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xiàn)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并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警告貪污者,而是以身作則并制定了一套盡可能科學的管理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tǒng)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貪污主要取決于一套科學修明的管理體制,光靠事后的打擊只能取效于一時,不能從根本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社會秩序安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一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jīng)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fā)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涨伴_放的國境由于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到了隋朝時中國已經(jīng)幾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tǒng)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杰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jié)紛紛贊嘆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fā)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shù)以成為大唐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shù)囟ň?。尤其是新興的商業(yè)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時代,比漢朝的僅限于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于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設立了流所(和現(xiàn)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shù)。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xiàn)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于原始部落狀態(tài)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fā)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zhí)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fā)布詔書。詔書發(fā)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zhí)行(當時的賢臣魏征就供職于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guī)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高度發(fā)達的商業(yè)中國封建王朝的經(jīng)濟特征是“重農(nóng)抑商”,商業(yè)在國民經(jīng)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shù)停倘说牡匚灰惨蛑确N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jīng)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fā)展的主要原因。貞觀王朝是不歧視商業(yè)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xiàn)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yè)經(jīng)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yè)城市象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yè)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唐朝的強盛給統(tǒng)治者在對外關系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lián)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yè)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zhèn)(安西四鎮(zhèn)),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三、“天可汗”之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fā)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zhàn)爭之頻繁和戰(zhàn)勝次數(shù)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捌咸衙谰埔构獗嬇民R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唐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實踐探究】1、嘗試搜集與唐太宗有關的歷史小故事,舉辦“我眼中的千古一帝”小型故事會。2、蘇轍說:“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蹦阗澩K轍的觀點嗎?你認為唐太宗還有那些突出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第五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武則天課程目標一、了解武則天生平及時代背景二、了解武則天的主要活動,能夠分析其功績和過失課程內容【人物簡介】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擁太子李顯發(fā)動政變,率兵入宮,殺其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及其黨羽。中宗李顯復位,復國號唐。冬十一月,武則天病死于洛陽上陽宮之仙居殿,終年82歲。中宗復位后,曾給她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她死后,中宗又給她上謚號曰:“則天大圣皇后”。從此始有“則天”之稱。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直呼為武則天的原因。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局饕顒印恳?、初入宮廷武則天之父武士彟本是一個從事木材買賣的富商,隋朝末年到隋朝軍府擔任下級軍官。因武士彟勸說,隨從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有功,李淵建立唐朝后他就當上了唐宮近衛(wèi)軍軍官。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是隋朝沒落貴族的女兒。史載她“明詩習禮”,能“閱史披圖”,是個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的女子。武則天在這個上流社會的家庭中,受到文武兩個方面的熏陶教育。貞觀十一年—(637年),武則天14歲,“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后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26歲的“才人”武則天與所有的嬪圮、宮女一起被送到感業(yè)寺為尼。唐太宗李世民是地主階級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是封建社會有名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被封建史學家大力贊揚。在唐朝皇宮里生活了長達13年之久的武則天,從思想到作風無不深受唐太宗的影響。二、母儀天下武則天大約過了二三年的尼姑生活,就被唐高宗李治接回皇宮,并封為昭儀。在后宮后妃間的爭寵爭權的激烈斗爭中,精明機智的武則天,在爭得唐高宗的寵愛,大臣李勣、許敬宗、李義府等的支持后,于永微六年(655年)被立為皇后。武則天工于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3歲才產(chǎn)下長女,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后,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殺死,并嫁禍于王皇后,皇帝一氣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宮,并起了廢后的念頭。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這時已經(jīng)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于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zhàn)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后,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后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后,武則天隨后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為高宗出謀劃策,采用先易后難的策略,先后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后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xiàn)了君主集權?!皬U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三、二圣臨朝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風眩頭重,目不能視”,讓武則天參與決事?!昂笮悦髅?,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睆淖砸院?,武則天進一步掌握了朝廷大權。然而這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xiàn)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干時,武則天軟硬兼施,廢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后來,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圣,使她的政治經(jīng)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于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有皇地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后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四、晉升天后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于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他的皇后竇氏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為文武圣皇帝,長孫皇后為文德圣皇后。于是為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后改稱天后!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欲望有多大!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布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nóng)民負擔。勸課農(nóng)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zhàn),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為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jié)儉,要求服務于宮廷的手工業(yè)作坊停止生產(chǎn)奢侈品。當時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jié)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五、登基稱帝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高宗臨終遺詔囑太子:“軍國人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敝凶诶铒@為帝,大權繼續(xù)由太后武則天掌握。第二年,武則天廢掉不肖的中宗為廬陵王,立幼子李旦為帝,即睿宗,她自己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和垂拱四年(688年)先后發(fā)生過許敬業(yè)和李貞、李沖等反對武則天專權的武裝叛亂,但都很快被鎮(zhèn)壓了下去。天授元年(690)年九月,67歲的武則天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正式上臺。六、貞觀遺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注重減輕農(nóng)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chǎn)繼續(xù)發(fā)展。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歷史上說她的統(tǒng)治大有“貞觀之治”的模子,而又繼承了差不多與唐太宗一樣的統(tǒng)治方法,便叫“貞觀遺風”,這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重用庶族人才武則天繼續(xù)推行改革,打破關隴(今陜西、甘肅一帶)士族控制政治的局面,引用庶族地主參加政權。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進步的。武則天重用庶族士人,采取了如下三項重要措施。其一,在她為皇后時,通過唐高宗下令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妒献逯尽肥翘铺跁r修的、內容雖是以唐朝官爵高下作等級,但很注意考究其是否屬于士族,舊的士族觀念很濃厚?!缎帐箱洝废孔褰缦?,完全依照官品高下為準敘錄,這就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的政治、社會地位。其二,武則天進一步推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錄用人才。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其三,武則天破格用人,如她曾令九品以上官吏及百姓,皆可自我薦舉求用。武則天確實選拔了一批人才,如她的名相狄仁杰和張柬之,后來開元時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她重用或選拔的。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雖然,早在貞觀年間就提出過“勸農(nóng)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nóng)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yè)記》頒發(fā)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nóng)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jiān)察。武則天一再下令勸課農(nóng)桑,獎勵地方官吏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境內田疇墾辟、家家有余糧的州縣長官,可得到升遷。為政苛濫、戶口流散的州縣長官,要受懲罰。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nóng)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萬戶進一步增加到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唐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客觀數(shù)據(jù)。定都洛陽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以洛陽為東都。此后高宗頻繁往返于兩都之間,以住洛陽為主,直至在洛陽病死。武則天稱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遷都洛陽。她掌權期間,除了長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長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長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陽。武則天為定都洛陽進行了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東都為神都。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偽造的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五月,武氏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天,御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寶圖”為“大授神圖”,封洛水為顯圣,加特進,并立廟。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以“曌”字為名。七月,頒《大云經(jīng)》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在洛陽立武氏七廟。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關內雍、同等九州戶數(shù)十萬以實洛陽”。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yè)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yè)等以匡復廬陵王為借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yè):“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遺憾的是,徐敬業(yè)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陳岳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yè)未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于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后,歷經(jīng)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贝撕笾钡轿鋭t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fā),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另一方面,洛陽的地理形勢也適宜作國都。洛陽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陽具有制內御外的優(yōu)越軍事條件,也成為洛陽適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再次,就經(jīng)濟原因而言,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qū)的經(jīng)濟條件要優(yōu)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qū)。關東地區(qū)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地區(qū)為伊、洛、河、濟四水交匯處,自古以來農(nóng)業(yè)就很發(fā)達。安史之亂以前,這里已經(jīng)成為全國最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地區(qū)。關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間接加強了洛陽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就體現(xiàn)了洛陽地位的重要和經(jīng)濟的繁榮。孝明帝時期(516—528年)洛陽已經(jīng)成為整個北部中國的心臟。隋煬帝時期長安只存京師之名,洛陽已成為實際上的都城。反之,關中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重要性日益不如關東地區(qū)。關中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本來相當發(fā)達,故從西周到唐代,長安屢為建都之地。然而自東漢以來,關中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在全國的重要性便日益下降,加上關中適宜農(nóng)耕的土地面積有限,隨著人口的增殖,統(tǒng)治機構的膨脹,糧食供應成為長安的一大難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個途徑:一是振興關中地區(qū)的生產(chǎn);二是從關東及江南漕運更多的糧食到關中。振興關中地區(qū)的生產(chǎn)面臨著不少問題:一是唐朝時期關中的自然條件已非秦漢時期可比。關中在遭受幾次慘重破壞,特別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和隋末戰(zhàn)亂的破壞以后,水土嚴重流失,黃土沙化,徑、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武則天遷都洛陽有積極意義,它既適應了政治上改朝換代的需要,又順應了經(jīng)濟重心東移的歷史趨勢。神龍政變武則天稱帝后,一直沒立太子,她將原來的皇帝李旦稱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會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的皇權都是在一家一姓中傳遞的。這種繼承方式讓女皇武則天大受困擾:如果讓兒子繼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卻跟自己不是一個姓;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為了能當上太子,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經(jīng)過狄仁杰等大臣的勸說,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復李唐的旗號反周,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重新立已經(jīng)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后,武則天已經(jīng)沒有什么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便志得意滿,加上年齡的增長,武則天開始耽于享樂。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lián)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薄緦嵺`探究】1、說說你看過的反映武則天的影視劇中,有哪些與歷史不相符的地方?2、武則天死后,立了一塊“無字碑”。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你認為武則天為什么要立“無字碑”?第六節(jié)中國古代帝王--趙匡胤課程目標一、了解趙匡胤生平及時代背景二、了解趙匡胤的主要活動,能夠分析其功績和過失三、分析杯酒釋兵權的利弊,理解宋朝出現(xiàn)積貧積弱局面的原因課程內容【人物簡介】趙匡胤(927-976),中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今河北)人。出身家庭,次子。948年,投樞密使幕下,屢立戰(zhàn)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趙匡胤任軍官,周世宗時官至。960年,他以“鎮(zhèn)定二州”的名義,謊報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fā)動,,代周稱帝,建立,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杰出人物?!局饕顒印恳弧ⅫS袍加身趙匡胤,涿州(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身,高祖趙朓,祖父趙敬。父趙弘殷時遷居。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父親先后為后唐、后晉、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后漢大將,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后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皇帝,被重用為典掌。柴榮時,他又因戰(zhàn)功而升任(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后周的兵權,兼任(今河南省南)歸德軍,負責防守。周世宗死后,其子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密謀篡奪皇位。公元960年正月,鎮(zhèn)州(今河北?。┖投ㄖ荩ń窈颖笔《ㄖ菔校┯腥藖磴昃﹫蟾嬲f,北漢和的軍隊聯(lián)合南下攻擊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tǒng)領大軍北上御敵。甲辰日,行至(今河南省東北40里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只見眾將一個個手執(zhí)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愿請點檢做。”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范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建年號為“建隆”。二、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其它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于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jié)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chǎn)業(yè),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jié)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三、重文輕武,中央集權從唐朝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zhèn)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jù)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趙匡胤依據(jù)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zhèn),以達到強干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xù)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并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谷”方面,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并規(guī)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jīng)費開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xiāng)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tǒng)統(tǒng)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shù)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zhàn)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太祖通過對藩鎮(zhèn)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為宰相設置了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宰相和參知政事統(tǒng)稱為執(zhí)政,而軍政歸于樞密院,其長官叫樞密使,樞密院與執(zhí)政合稱“二府”,財政大權另歸于三司,其長官叫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于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