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港澳地區(qū)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臺灣、香港和澳門文學和外國漢語文學的研究通常是對臺灣、香港、澳門以及祖國大陸以外的世界漢語書寫、創(chuàng)造和出版的文學載體及其作者和作品進行研究和討論的。這一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學研究領域,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和頻繁而開創(chuàng)的,并在此后的研究實踐中逐漸顯示其作為一門文學研究新學科的特征。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一、研究對象主要為祖國大陸以外的臺港澳地區(qū)和世界各國以中文漢字的書寫、創(chuàng)作與出版為語言媒介的文學載體以及華文作家、社團及其文學活動與歷史;二、其學術研究的內(nèi)涵與外延,有一個隨著研究的展開和深入而呈現(xiàn)出從含混模糊向逐漸清晰明確的發(fā)展過程;三、就研究性質而言,它并非某國、某地區(qū)單一的文學研究,而是一種較為廣泛的語種文學的研究,即漢語文學在祖國大陸以外如何傳播、接受、扎根與堅守以及它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它不僅包括世界范圍內(nèi)華人華裔的中文創(chuàng)作,還包括華人華裔之外的人使用漢語進行的創(chuàng)作,如同英語文學、法語文學、西班牙語文學等并不局限于英、法、西班牙等國文學的研究一樣,因此,它需要建立一種世界文學觀念,從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出發(fā)來對其定位和研究。一、“中國文學”系統(tǒng)的確立1979年3月出版的《上海文學》第3期,首次在祖國大陸刊登了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的小說《愛國獎券———臺灣軼事》,并同期刊登了大陸學者張葆莘首次介紹這位用中文創(chuàng)作的非大陸作家的文章《聶華苓二三事》。(1)緊接著,同年4月出版的《花城》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堪稱這一文學新領域研究的開拓之作《港澳及東南亞漢語文學一瞥》,作者為當時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的曾敏之。他在此文中以書信體形式向讀者首先介紹了香港的兩份純文學刊物《海洋文藝》、《當代文藝》以及辦純文藝刊物在香港的“寂寞”。接著,在對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華文創(chuàng)作、刊物和出版狀況所作的介紹中,主要突出了幾份華文文學刊物及其編輯傾向,例如新加坡的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會出版的《北斗文藝》、《新生》,新加坡大學中文學會出版的《激風》月刊;馬來西亞的華文刊物《赤道詩刊》、《大學文藝》等“反映了當代馬來西亞文藝的動態(tài)”;泰國的《泰華月刊》,“它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也發(fā)表舊的詩詞作品”,其文藝思想,作者援引這份刊物的原話:“在觀念上接受祖國的文學思潮所影響,但也把創(chuàng)作植根于客觀生活現(xiàn)實”,號召僑居泰國的文藝作者要反映“泰國現(xiàn)實社會”。至于這些國家的華文創(chuàng)作,作者涉及并不多,僅提到新加坡作家谷雨的長篇小說和周穎南的雜文集自費出版的情況,而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則“見于方修寫的《馬華新文學簡史》”。曾敏之一文雖然只是粗略地介紹了香港及新、馬、泰地區(qū)的華文文學的一些情形,卻無疑向被封閉了數(shù)十年之久的內(nèi)地讀者敞開了一扇瞭望香港和南洋文學世界的窗口,讓人們知道了在大陸以外的另外一片雖然生存不易卻豐富多彩的華文文學天地。繼《花城》同期首度刊載香港作家阮朗的小說《愛情的俯沖》,在目錄頁上特別注明“短篇·香港來稿”之后,從第3期始,開辟“香港文學作品選載”專欄。無獨有偶,在同年7月問世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當代》創(chuàng)刊號上,專門開辟了“臺灣省文學作品選載”欄目,首先發(fā)表的是白先勇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艷》。編者“按語”寫道:“以后,本刊擬陸續(xù)刊登一些臺灣省文學作品?!焙芸?《當代》第2期刊載了楊青矗的小說《低等人》,從第3期起又發(fā)表了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阮朗的《瑪麗亞最后的一次旅行》等作品,并將此欄目改名為“臺港文學作品選”。“臺港文學”這一新概念從此進入了大陸的文學界。1980年第2期的《當代》“港臺文學作品”一欄還發(fā)表了美籍華人作家於梨華的《雪地上的星星》等作品。從當時對白先勇、聶華苓、於梨華等人的介紹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被稱作“臺灣作家”,但實際上他們的身份卻是“海外華人作家”;而在臺灣,白先勇又成為當然的“中國作家”。正是由于這些被祖國大陸文學界首先注意到的生活在另外一個文學空間的作家身份的復雜性和多重性,臺港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從一開始的命名就常常發(fā)生纏繞和難解難分的粘著狀態(tài),但當時都被籠統(tǒng)地冠以“臺港文學”。二、開設課程,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和委員會此后,隨著臺港作家和海外華人作家及其作品源源不斷地在祖國大陸介紹、發(fā)表和出版,從1979-1983年5年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近70家刊物和十幾個出版社分別發(fā)表了80來位臺灣和海外華人作家的220余篇作品,內(nèi)地對臺灣文學的評述和介紹文章也達200多篇,出版的臺灣文學專著近40種?!?P318)大陸的一些研究者,尤其是在高等學校中文專業(yè)執(zhí)教的教師終于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是一片被隔絕、被禁錮了整整30年后人們既十分陌生又無比新鮮的文學處女地。這些同樣是用方塊漢字書寫的作品,卻呈現(xiàn)出與當時人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的大陸文學完全不同的風情、面貌、語匯和格調(diào)。于是,得風氣之先、地利之便的福建、廣東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一些研究者,很快就交出了有關臺灣文學和香港文學研究方面的第一批答卷,使這一研究領域不再呈現(xiàn)空白。雖然從今天看來這第一批答卷還是以一般介紹或夾敘夾議的粗淺入門之作為多,無論從資料準備還是研究方法以及論述語言等方面看,都顯得比較倉促與陳舊,甚至不無陳詞套語,但畢竟從無到有,在這片數(shù)十年來從未有人涉足的荒灘上邁出了雖然幼稚淺顯卻堅定執(zhí)著的一串腳印。臺港文學研究初創(chuàng)階段的另一個特點是,和這一領域的研究與作品的發(fā)表、出版幾乎同時起步相仿佛,其作為一門新學科建立所必須的基礎的教學及其教材的編撰也幾乎與研究同時起步。1980年開始,復旦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的中文系開設臺灣小說和臺灣文學方面的選修課程。此后,到80年代末,陸續(xù)開設與臺灣香港文學相關課程的有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大、汕頭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大、新疆大學、遼寧大學、吉林大學等數(shù)十所高等院校。其中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大學等院校還招收了攻讀臺港文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與此同時,一些相關的專門研究機構和研究會也于80年代先后建立,如北京大學的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臺港文學研究室、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的臺港文學研究會、復旦大學的臺港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學中文系的臺港文學研究室、廣東省社科院的臺港文學研究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的臺灣文學研究室、華東師范大學的臺港文史研究中心以及福建省臺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江蘇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等。為了改變臺港文學研究之初研究者各自埋頭墾荒而缺少交流探討的狀況,1982年6月,由中國當代文學學會下屬的臺灣香港文學研究會和暨南大學、華南師院、中山大學的中文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福建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福建人民出版社等聯(lián)合發(fā)起的“首屆臺灣香港文學學術討論會”,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行。這可以看作是對臺港文學研究這一新領域的最初成果和研究隊伍的首次檢閱與亮相。出席者有50余人,除了來自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山東、湖北、吉林、甘肅等省(區(qū))市的學者、編輯、作家和從事臺港文學研究、教學的人員外,香港作家高旅、海辛、陶然、彥火、梅子及回國旅游省親的旅美臺灣詩人秦松也應邀與會,開創(chuàng)了從1982年首屆到2004年舉行的第13屆“世界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每屆必定邀請臺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學者與作家參加的先例,從而使這13屆先后在全國各地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越來越帶有廣泛的“國際性學術會議”的色彩,并且這些大都事后經(jīng)過選擇而正式出版的數(shù)屆研討會論文集,也就成為研究界整體研究狀況不斷深入和擴展的一次次展示和檢閱。出席“首屆臺港文學學術研討會”的代表深深感到,“臺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臺港文學和她的母體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割斷的臍帶血肉相連”,(P268)并認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臺灣文學和香港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我們應有的關注,至今出版的所有中國現(xiàn)代和當代文學史,幾乎沒有一部論及臺灣作家和香港作家的作品,這當然是不正常的??上驳氖沁@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結束”,“可以說,對臺灣文學的關注,是新時期現(xiàn)代和當代文學研究工作中一項有突破意義的進展”。(P2)“愛不愛國”這一尺度成為臺港文學研究初創(chuàng)期對臺港文學作品及其作家的判斷標準和共識。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了臺灣香港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當前的狀況以及未來的趨向,另外還探究了在大學文科開設臺港文學專門課程的教材、教學問題。在這次研討會上,也首次出現(xiàn)了學術爭鳴,例如,如何看待臺灣關于鄉(xiāng)土文學的論爭,如何正確評價某些作家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現(xiàn)實主義是否應該汲取別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優(yōu)點來豐富自己,香港有沒有真正的文學批評等,與會者都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同時,臺灣的鄉(xiāng)土文學成為當時研究者們不約而同關注和研究的重心所在。僅以提交首屆“臺港文學學術研討會”的30余篇論文為例,有關論及臺灣“鄉(xiāng)土文學”和鄉(xiāng)土作家的論文18篇,約占提交論文總數(shù)的一半;而“研究香港文學的論文僅占十分之一,探索的對象集中在劉以鬯和舒巷城二位著名作家身上”。(P263)對于研究初期點多面少,且偏重臺灣鄉(xiāng)土作家和離臺赴美的海外華人作家的狀況,臺灣香港文學研究會會長曾敏之在題為《把臺港文學研究推進一步》的研討會總結發(fā)言中指出,“由于海峽的禁隔,大量的臺灣文學資料還難以充分地進來,資料的不足,成了臺灣文學研究工作者首當其沖的障礙。因此,我們目前的研究工作還比較難從整個臺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出發(fā),對數(shù)十年來的臺灣文學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綜合性的研究。這種情況,就使得散布在全國各地的臺灣文學研究者互相之間加強協(xié)作和交流,顯得更加必要。”(P3)1984年4月,“全國第二屆臺灣香港文學學術討論會”在廈門大學舉行,與會的中外學者擴大至近百人,提交的論文達51篇,其中論及臺灣文學的有43篇?!皬囊?guī)模、聲勢到提交論文、研討范圍都勝過首屆?!瓘膬?nèi)容上講,這次更多的是專題研究和作家全貌的研究,注意總結帶規(guī)律性的經(jīng)驗”。(P68)在這次討論會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文學研究室提交的《臺灣文學研究綜述》一文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初創(chuàng)時期研究正在逐漸深入的一些特點。首先,刊載、出版臺灣文學作品趨于系統(tǒng)化。1981年之前因條件所限而出現(xiàn)的重復刊發(fā)和所發(fā)非臺灣文學重要作品的現(xiàn)象有了明顯改觀。其次,研究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一是加強了對專題或作家的研究。過去較多側重于作家和作品的一般性介紹,近來呈現(xiàn)突破趨勢,從面的簡評轉向點的研究,以總結臺灣文學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特點。二是擴大了臺灣文學研究的范圍。從研究之初由于接觸的方便而較多研究旅居海外華人作家,發(fā)展到1981年之后,一方面繼續(xù)擴展海外華人作家研究范圍,比較深入地探討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另一方面加強了對臺灣鄉(xiāng)土文學這一流派的研究,既研究這一流派的性質、特點和發(fā)展趨勢,也探討屬于這一流派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藝術風格。三是加強了對臺灣青年作家的研究。四是開始關注臺灣戲劇和電影。它原是研究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近來已有研究者開始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再次,研究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并且建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當然,當時的研究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比如對臺灣文學的現(xiàn)狀研究較少,對作家及其作品還不能從文學史的角度深入加以探討,對散文詩歌的研究也不夠普遍,尤其對散文的研究……另外,對臺灣戲劇、電影的研究雖已開始,但涉及面還比較窄”。(P319)三、“臺港澳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對外交流的增多和研究對象的擴展,祖國大陸學者逐漸意識到,“臺港文學”似乎已經(jīng)無法涵蓋許多已加入了別國國籍的海外作家的中文創(chuàng)作以及由在異國他鄉(xiāng)堅持用華語寫作的華裔文學,因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本來應該屬于所在國的族裔文學,但又確確實實是用漢語寫作的華文文學,因此,對于“海外華文文學”的命名與關注,也就勢在必行。1986年底,“第三屆全國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在深圳大學召開。較之前兩屆,此時研究者已將研究的范圍和目光擴展至海外華文文學。1989年4月,“第四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行;1991年7月,“第五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舉行。這兩屆研討會的召開,昭示著這一學科領域所涵蓋的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的華文文學版圖的地域和疆界,自此在空間上比較完整地凸顯出來。進入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他國的華文作家及其作品在祖國大陸獲得了出版的機會,甚至有的還成為頗為搶手的暢銷書。身處僑鄉(xiāng)的廈門鷺江出版社于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蔚為壯觀的“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按作家的國別分為“新加坡卷”、“馬來西亞卷”、“泰國卷”、“菲律賓卷”、“印度尼西亞卷”等等,集中展示5國數(shù)十位海外華文作家的代表作50種。與此同時,90年代中期以后,有多部大陸或海外學者主編的海外華文文學系列叢書分別由京、冀、滬等多家出版社出版。越來越多的大陸學者發(fā)現(xiàn),“臺港澳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雖然都是祖國大陸以外以中文漢字的書寫、出版為其特征的文學,但其實它們之間的屬性并非一致?!芭_港澳”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祖國大陸以外的幾個特殊的行政區(qū)域,它們雖然都有過成為日、英、葡等列強割占的殖民地的歷史,但除了極個別特殊時期,如日據(jù)時代臺灣的“皇民化運動”期間漢語出版物被禁止外,中文漢字,一直是這些地區(qū)的中國人主要使用和書寫的母語,毫無疑問,“臺港澳文學”理應屬于“中國文學”的范疇。所以,“臺港澳文學”與中國本土以外的“海外華文文學”不能也不應該構成并列關系。況且,80年代以后,“海外華文文學”在他國日益受到重視,獲得蓬勃發(fā)展的機遇(如新加坡),從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已分別在德國和新加坡召開了兩屆“華文文學大同世界國際會議”。美籍華人學者周策縱教授在“第二屆華文文學大同世界國際會議”上所作的總評中,指出“中國本土以外的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必然產(chǎn)生‘雙重傳統(tǒng)’(doubletradition)的特性”,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多元文學中心’(multipleliterarycenters)的觀念,這樣才能認識中國本土以外的華文文學的重要性”。1991年新加坡學者王潤華教授在《從中國文學傳統(tǒng)到海外本土文學傳統(tǒng)》論文中也提出:“華文文學,本來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中國??墒亲詮娜A人移居海外,而且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與文學,自然會形成另一個華文文學中心;目前我們已承認有新加坡華文文學中心、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中心的存在。這已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因此,我們今天需要從多元文學中心的觀念來看世界華文文學,需承認世界上有不少的華文文學中心。我們不能再把新加坡華文文學看作‘邊緣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文學’”。(P16)這一論點,在第五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上曾引起較大爭議,并且此時已有臺港和海外的學者認為,東南亞和北美地區(qū)將來會發(fā)展成為華文文學的另外兩個新的中心之說。(P31)隨著海外華文文學家族人口日益龐大和蓬勃發(fā)展,國內(nèi)有不少學者逐漸接受了海外華文文學的多元文學中心的觀念。有人贊同“多元格局說”,認為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形成除中國以外的“東南亞華文文學”(包括新、馬、泰、菲、印尼、越南等)和“西方各國華文文學”(包括北美、歐洲、日本及其他各國等)兩大“華文文學板塊”;(P6)還有學者對此作了“一、二、三”的概括與劃分:“世界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一個規(guī)模恢宏的新格局: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發(fā)展中地區(qū)”?!耙粋€中心”,指中國,包括大陸和臺灣,以及(當時)行將回歸的香港、澳門,“中國是世界華文文學的發(fā)源地”,針對臺港和海外學者的“另外兩個中心說”,堅持“真正的‘中心’還是中國”;“兩個基地”,指東南亞(包括東北亞的日本、朝鮮)和北美;“三個發(fā)展中地區(qū)”,是澳洲、歐洲、非洲。“70年代中期以來,……印支半島的數(shù)十萬華僑華人被迫投奔怒海,漂泊到澳洲、歐洲等地定居,他們中的文化人在新的土地上,繼續(xù)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建了華文文學事業(yè)。在非洲,華僑華人雖少,也有十萬之眾?!麄冎杏械娜艘苍谄D辛地從事華文文學工作。這些地區(qū)的華文文學,尚有一個發(fā)展過程?!?P31-32)四、新興學科的界定“中心說”、“板塊說”也好,“基地說”、“發(fā)展中地區(qū)說”也罷,這無疑意味著伴隨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升,華文文學理應像英語文學、法語文學、西班牙語文學一樣,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語種文學,并且已經(jīng)顯示出這種良好的發(fā)展趨勢。于是,1993年8月在江西廬山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這一新興學科的范疇、內(nèi)涵等等得到了基本確立,即以研究祖國大陸本土以外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以中文漢字書寫、創(chuàng)作、出版作為主要載體和特征的華文文學為主體。在這屆研討會上,開始醞釀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籌委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分布式光伏發(fā)電項目前景與可行性分析
- 防拐賣防性侵課件
- 江蘇省常州一中2025屆高三5月測試(一卷)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建東職業(yè)技術學院《物理治療基礎(含評定、理療)》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都市職業(yè)學院《皮膚生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三角體育節(jié)項目招標文件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心理咨詢倫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督逃虒W知識與能力》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中華職業(yè)技術學院《設計制圖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xié)作區(qū)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第27屆聯(lián)考試題 語文 含解析
- 藥劑科主任崗位權責目錄及廉政風險防控措施登記表
- 2023年鞍鋼集團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YS/T 555.1-2009鉬精礦化學分析方法鉬量的測定鉬酸鉛重量法
- 水利工程(水電站)全套安全生產(chǎn)操作規(guī)程
- 學生宿舍宿管人員查寢記錄表
- 配電間巡檢記錄表
- ISO 31000-2018 風險管理標準-中文版
- 雙人法成生命支持評分表
- DBJ61_T 179-2021 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專業(yè)人員配備標準
- 畢業(yè)設計三交河煤礦2煤層開采初步設計
- 預應力錨索施工全套表格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