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導論(第3版) 課件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_第1頁
管理哲學導論(第3版) 課件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_第2頁
管理哲學導論(第3版) 課件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_第3頁
管理哲學導論(第3版) 課件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_第4頁
管理哲學導論(第3版) 課件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本章概要本章由三部分構成:軍爭與謀略從“禮兵”到“詭道”;軍事謀略;政治戰(zhàn)略政治與權術“術治”的思想源流;政治權術;商道與權術捭闔之道游說技巧;揣摩之術;游說與修辭本章核心概念謀略權術游說中國古代的術治主義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管理文化中,除了治國安邦、知人善任方面的內容之外,還有一個頗具文化特色的方面,就是關于謀略與權術問題的探討。這最初體現在諸如兵家、道家、法家、縱橫家等先秦諸子的相關理論中。此后,這些理論相互影響和滲透,以及與軍事、政治和商業(yè)實踐的相互促發(fā),對整個中國古代乃至今天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寬泛而深遠的影響。“謀略”與“權術”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略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謀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可使用,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這兩個層面均有體現;而權術則較多地適用于政治及個體日常生活中,主要體現在戰(zhàn)術層面,且常具貶義色彩。不過,二者的基本內涵則是一致的,都是指社會生活中人類智能的高超發(fā)揮。一、軍爭與謀略謀略思想究竟濫觴于何時,自然是一個很難確證的問題,但從中國歷史實踐來看,謀略思想真正興盛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諸侯紛爭,則是毋庸置疑的。當時激烈、殘酷的諸侯爭霸以及人們競相爭名逐利的社會情勢,促使一些士人大膽沖破傳統(tǒng)“先王之道”和周代禮制的樊籬,在動蕩且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其濟世救民的抱負與情懷,從而出現了諸多享譽中外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及其謀略智慧。1.從“禮兵”到“詭道”整個周代近800年(公元前1046—前256)的歷史,可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分立,表現在政治特征上,“春秋”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而“戰(zhàn)國”則以“富國強兵”為圭臬;在精神層面,表現為從春秋“重禮義”到戰(zhàn)國“尚功利”的價值轉換。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說春秋五霸的“尊王攘夷”還能夠體現一種“內斂”精神,那么,隨著諸侯競爭局勢的逐漸加強,這種“內斂”精神也漸趨衰退。到戰(zhàn)國時代,不擇手段地追逐功利漸漸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迭起的五霸和變法的能臣無不將事功追求推到歷史的前臺。這種觀念的變化表現在軍事領域,就是過去那種“鳴鼓而戰(zhàn)”、堂堂之陣的戰(zhàn)法遭到全面的否定。在這種時代氛圍中,那種宋襄公式的“仁義”之道,已成無可復返的歷史煙云。2.軍事謀略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軍事斗爭,孕育出浩如煙海的兵家典籍:《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七書,是為《武經七書》,成為后世最為經典的軍事教科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秾O子兵法》是春秋晚期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產物,因而在作戰(zhàn)原則上,與春秋時代的那種“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的“軍禮”傳統(tǒng)截然不同,體現出“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

的時代特色。概括而言,孫子謀略觀包括如下一些基本原則:(1)因敵制勝。(2)虛實原則。(3)形勢之論。(4)奇正相合。2.軍事謀略善于出奇制勝的人,其戰(zhàn)術變化就像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互相轉化,就像圓環(huán)一樣無始無終,從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的效果。總之,《孫子兵法》關于“慎戰(zhàn)”“伐謀”“全勝”等戰(zhàn)爭觀的論述,為我們確立了對于戰(zhàn)爭的基本態(tài)度和戰(zhàn)爭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時,它關于虛實、因敵、形勢、奇正等問題的闡述,全面而深刻地為我們揭示了謀略的基本內涵及其規(guī)律,代表著中國古代謀略學的最高成就。3.政治戰(zhàn)略“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軍事與政治從來密切相關?!秾O子兵法》雖然從總體上看是講軍事戰(zhàn)略,但也涉及有關政治和外交的問題。孫子提出“慎戰(zhàn)”“伐謀”“伐交”思想,本質上就是一種政治戰(zhàn)略。孫子“伐交”,強調“威加于敵”的實力地位,又主張要多方干擾敵國,使敵內外交困,同時還派遣間諜,使敵人聯(lián)盟分裂。除此,孫子更多強調的是要自己親仁善鄰,使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國際環(huán)境,反對樹敵,防止兩面作戰(zhàn),否則,“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這充分體現出政治對于軍事的根本意義。3.政治戰(zhàn)略《六韜》一書也主張“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

的不戰(zhàn)而勝思想和通過收買敵國近臣、進獻美女以迷惑對方意志、曲意迎合以博取對方信任、離間敵國君臣關系等各種手段的“伐交”策略?!读w》思想的顯著特點,就是以治國為治兵之本,主要講述政治戰(zhàn)略。概括而言,其要旨主要有:(1)要奪取天下,就必須收攬民心、與民同利。(2)奪取天下,應根據時機和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來采取行動。(3)闡明了國家的治亂興衰,不是由天命決定的,而在于國君的賢明與否。(4)政治上不要把治國大權委托給別人,否則,君主就會失去自己的權威,而不得善終。(5)對內“無疏其親,無怠其眾”,即不可疏遠宗族,不可怠慢民眾;對外要安撫左右近鄰,控制天下四方。二、政治與權術

謀略智慧用于政治領域,除了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問題之外,更多地體現在官場日常生態(tài)中,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權術及其文化。這種將權術施展作為主導社會、政治生活的現象和傾向,可稱為“術治主義”。1.“術治”的思想源流在夏、商、周的歷史中,有不少運用政治權術的傳說和記載。在理論上,先秦諸子如道家、法家、縱橫家等,都各自闡述了自己的“術治”思想。從時間上看,《老子》應該在《孫子兵法》之后,甚至可以說,該書某種程度上是對春秋時期兵法思想及其政治、軍事實踐的一次哲學總結。從理論直接闡述“術治”主義的,則是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人物??v橫家順應戰(zhàn)國時勢,強調在隱秘之中“有為”和進取。儒家鄙視功利,把道德信念放在個人的名利追求之上。由上觀之,無論是兵家,還是道家、法家、縱橫家,在崇尚謀略這一思想基調上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都以控制、降服對手為基本目的。這其中,雖然不乏一些陰險、毒辣的手腕,但也蘊含著許多有關領導藝術、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技巧、處理國際關系的外交手腕等人類理性的精華,從而成為后世政治權術不斷汲取的思想淵源。2.政治權術實踐中,隨著術治思想的流行,政治日漸陷入神秘化、陰謀化,并進一步助長了君主的無上權威和放縱恣肆。而為這種權術陰謀化推波助瀾的則是秦朝李斯的“督責之術”。在李斯這里,天下和百姓都只是君主肆意妄為的工具,從而將專制君主的絕對地位和絕對權力推向巔峰,并使維護君主獨裁的一切手段都獲得了合法性。

秦朝雖滅,但法家的術治理論在歷史上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自漢代統(tǒng)治者“援法入儒”、實現禮法合一后,法的客觀性已逐漸為人心所吞噬,而法家控制社會、民眾的“技術工具”的一面得到強化。雖然法家思想在表面上遭受排斥,但統(tǒng)治者對“術”的運用則非常到位。兩千多年來歷代帝王無不一面打著仁義道德旗號,一面實行專制統(tǒng)治,而其核心則離不開玩弄權術、陰謀以控馭群臣,但又從來沒有一個帝王敢于公開承認自己實行了法家之術,這正體現了“術不欲見”

的法家秘訣。3.商道與權術商場不僅如戰(zhàn)場,也似官場。商業(yè)以營利為目的,必將導致爭端和動亂,故而無論是軍事謀略還是政治權術,都可大行其道。早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經商之道開始逐步走向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出現了不少有關商道的經典之作,諸如《管子》《史記·貨殖列傳》《鹽鐵論》等。春秋時期的管仲年輕時曾經從事商業(yè)經營,后從政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管子認為,要實現利權獨斷,將一切利源壟斷起來。同時,國家應控制有關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物資,壟斷最有利的工商業(yè)并直接經營,并主張憑借國家的巨大財力和強權來平抑市場物價,調劑商品余缺。這就是所謂的“輕重之術”。“輕重”主要指物價高低,低為輕,高為重。《管子》一書將這一概念應用于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發(fā)展成一種治國理民之道。事實上,它對市場的認識是為君主取利、以利治民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因而,所謂“輕重之術”最后只能淪為君主斂財的工具。3.商道與權術春秋末年越國的范蠡和戰(zhàn)國初期的白圭,被后世尊為商道的“祖師爺”。兩人成功的共同特點,都是將權謀手段應用于經商。中國傳統(tǒng)體制下,由于王權對社會的全方位支配、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高度壟斷,以及商業(yè)相對于農業(yè)的非主流地位等因素,招致了商業(yè)對政治的高度依附,二者相互混雜。這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體制難以避免的弊端。因此,如何將權謀智慧用于正當的目的,以“道”來統(tǒng)領“術”,達到“道術合一”,這是我們必須時刻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三、捭闔之道謀略與權術的實施,往往需要以語言為媒介,很多時候就表現為“唇槍舌劍”的較量。在先秦諸子中,無論是儒家學者還是道家學者,他們都有把德行與言辯對立起來的傾向。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第81章)墨家則認為,言語無所謂好壞,只是在于如何使用。善言的人會說出好話,不善言的人易出讒言而引起戰(zhàn)爭,所謂“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為饞賊寇戎”(《墨子·尚同中》)。言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縱橫家更是將游說和論辯作為自己的中心話題。作為縱橫家的集大成者,鬼谷子通過檢討先前縱橫家社會實踐的經驗教訓,吸納諸子思想,以經世致用、厲求聞達為宗旨,系統(tǒng)闡述了縱橫家進行游說、論辯的所謂“捭闔之道”。1.游說技巧鬼谷子借用“陰陽”這一當時流行的哲學概念,試圖從總體上闡述捭闔之道的基本原理。從游說的角度看,“捭”就是公開說出自己的意見,并引發(fā)對方說出意見;“闔”就是保持沉默,讓對方先說出他的意見。鬼谷子正是通過“捭闔”與“陰陽”的具體結合,不僅把陰陽學說的應用范疇推廣到了具體的政治人事領域,而且把游說實踐提高到了哲學的高度。概括而言,鬼谷子所闡述的捭闔之道,主要包含如下一些基本原理:(1)適時、周密。(2)隨其嗜欲。(3)因人而異。在此基礎上,鬼谷子進一步闡述了如何了解對方并控制對方的游說技巧。(1)“反覆”方法。(2)“反聽”方法。(3)“內楗”之術。(4)飛鉗之術。2.揣摩之術在鬼谷子看來,只有先了解情況,才能確定相應的對策。如果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必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定要受到非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睘榇耍托枰捎谩按χg”。

《揣》篇開宗明義:“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本褪钦f,善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必須衡量天下各種力量的輕重,并揣測諸侯深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赌Α菲饕v“揣情”的具體方法、手段。所謂“摩”,就是通過反復接觸試探,深入了解對方。而成功的關鍵是:“摩之以其類”“摩之以其欲”

,就是說,要想游說使人聽從,必須與對方思想感情相吻合。2.揣摩之術

《中經》篇探討的是如何開動腦筋去揣摩對方心理,然后采用不同的手段去籠絡、控制對方。鬼谷子闡述了揣摩并籠絡游說對象的七條方略:一是“見形為容,象體為貌”。二是“聞聲和音”。三是“解仇斗郄”。四是“綴去”。五是“卻語”。六是“攝心”。七是“守義”。3.游說與修辭鬼谷子認識到,人們之所以進行游說,常常是因有事求人,所以必須時時考慮應對策略,尤其是要修飾言辭,使之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鬼谷子·權》篇的主旨,便是要根據游說對象的特點而反復衡量、修飾游說的言辭,以達到游說的目的?!皺唷钡谋玖x是秤錘,引申為對游說之辭要反復衡量,更要善于變化。3.游說與修辭《權》篇的主要觀點有:(1)要實現游說的目的,就必須善于修飾言辭。(2)要善于辨別和使用各種虛假的言辭。(3)進言要特別謹慎。(4)要善于揚長避短。(5)要堅持“精則用之,利則行之”的原則。(6)要根據不同的游說對象而選擇不同的內容。其實,《鬼谷子》的文本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修辭范例,它廣泛使用排比、對偶、頂真等修辭方法,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有力促進了戰(zhàn)國時代“縱橫”文風的形成。閱讀書目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李零.司馬法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諸子集成.孫子十家注.中華書局,1954.曉明.六韜三略.崇文書局,2007.陳蒲清.鬼谷子詳解.岳麓書社,2005.劉向.戰(zhàn)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1992.駢宇騫.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