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調研考試七生物試題( 含答案解析 )_第1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調研考試七生物試題( 含答案解析 )_第2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調研考試七生物試題( 含答案解析 )_第3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調研考試七生物試題( 含答案解析 )_第4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調研考試七生物試題( 含答案解析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4屆高三年級TOP二十名校調研考試七生物學全卷滿分9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每年的臘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芭D八粥”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和膳食纖維(纖維素)等,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臘八粥”煮熟后,食材中的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變得伸展、松散B.“臘八粥”中的膳食纖維很難被消化,但可以促進人體的腸胃蠕動C.相同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徹底氧化分解時碳水化合物釋放的能量少D.“臘八粥”中含有糖類,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臘八粥”【答案】D【解析】【分析】糖類一般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糖類可以轉化為脂肪?!驹斀狻緼、蛋白質變性的實質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被破壞,蛋白質空間結構變的伸展、松散,所以更容易被消化,即“臘八粥”煮熟后,食材中的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變得伸展、松散,A正確;B、“臘八粥”中的膳食纖維很難被消化,但可以促進人體的腸胃蠕動,促進排便,B正確;C、相同質量的脂肪和糖類相比,脂肪中氧的比例較少,氫比例較高,因此徹底氧化分解時脂肪釋放的能量多,碳水化合物釋放的能量少,C正確;D、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不能過多食用糖類,因此糖尿病患者能食用“臘八粥”,但要限制食用的量,不可過量食用,D錯誤。故選D。2.細胞的生物膜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lián)系,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完整的生物膜系統(tǒng)能保證細胞內同時進行多種反應而互不干擾B.植物的葉肉細胞和酵母菌都有復雜的生物膜系統(tǒng)C.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能為所有的酶提供附著位點D.胃黏膜、眼角膜、小腸黏膜均不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統(tǒng)由細胞膜、細胞器膜和核膜組成,生物膜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膜在組成成分和結構上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聯(lián)系。生物膜系統(tǒng)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意義:①細胞膜不僅時細胞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同時細胞在與外界進行物質運輸、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中發(fā)揮重要作用;②許多化學反應都在生物膜上進行,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③細胞內的生物膜將各種細胞器分開,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驹斀狻緼、細胞內的生物膜可以把一些細胞器分隔開,使多種化學反應同時進行,而互不干擾,保證化學反應高效有序地進行,A正確;B、植物的葉肉細胞和酵母菌中都有多種復雜的細胞器,因而都有復雜的生物膜系統(tǒng),B正確;C、許多化學反應都在生物膜上進行,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廣闊的膜面積為多種化學反應所需的酶提供附著位點,但不是所有的酶均附著在生物膜上,C錯誤;D、胃黏膜、眼角膜、小腸黏膜均不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如小腸黏膜是小腸內壁表面的一層膜,是上皮組織的一種,D正確。故選C。3.生活在寒冷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能夠產生嗜冷酶(一種蛋白質),保證其在較低溫環(huán)境中的生命活力。嗜冷酶在較低溫或常溫條件下具有較高的催化效率,高溫時卻會快速失活。如圖是在其他反應條件適宜時,溫度對嗜冷酶活性影響的情況。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嗜冷酶與無機催化劑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原理不同B.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圖中實線表示反應物剩余量相對值C.若在B點條件下降低反應體系的pH,則反應物剩余量相對值將降低D.C點時說明高溫破壞了嗜冷酶分子肽鏈中的肽鍵而使酶變性失活【答案】B【解析】【分析】溫度和pH是通過影響酶的活性來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而底物濃度和酶濃度是通過影響底物與酶的接觸來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并不影響酶的活性?!驹斀狻緼、酶和無機催化劑作用的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作用機理相同,A錯誤;B、圖示是在其他反應條件適宜時,溫度對嗜冷酶活性影響的情況,因此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由于嗜冷酶在較低溫或常溫條件下具有較高的催化效率,高溫時卻會快速失活,因此虛線表示酶活性,則實線表示反應物剩余量相對值,B正確;C、圖示是在其他反應條件適宜時測定的,因此若在B點降低反應體系的pH,酶的活性降低,反應速率減慢,則反應物剩余量相對值將增加,C錯誤;D、高溫破壞酶的空間結構使酶失活,沒有破壞肽鍵,D錯誤。故選B。4.河南被稱為“中原糧倉”,冬小麥是這個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如圖表示冬小麥幼苗在不同O2濃度下的呼吸作用情況(呼吸底物只考慮葡萄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消耗等量底物時,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釋放的少B.O點時釋放CO2的場所有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基質C.E點時的產物之一可以用酸性的重鉻酸鉀溶液檢測到D.已知AB=BC,C點時無氧呼吸釋放的CO2占1/3【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線圖:D點時,細胞只釋放CO2不吸收O2,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DF段,CO2釋放量大于O2的消耗量,細胞既進行有氧呼吸也進行無氧呼吸;F點后,CO2釋放量與O2吸收量相等,細胞只進行有氧呼吸?!驹斀狻緼、有氧呼吸可將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釋放大量能量,而無氧呼吸是不徹底的氧化分解,釋放少量能量,因此消耗等量底物時,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釋放的少,A正確;B、O點時不吸收氧氣,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釋放CO2的場所只有細胞質基質,B錯誤;C、E點時吸收的氧氣量與釋放的CO2量相同,細胞只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產物是CO2和水,不能用酸性的重鉻酸鉀溶液檢測,酸性的重鉻酸鉀溶液可用于檢測酒精,C錯誤;D、有氧呼吸消耗一分子葡萄糖,同時消耗6分子氧氣,產生6分子CO2,因此若AB=BC,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釋放的CO2一樣多,D錯誤。故選A。5.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葉綠素吸收的光能會被轉化成電子進行傳遞。電子從光系統(tǒng)I(PSⅡ)通過細胞色素b6f和質體藍素(PC)轉移到光系統(tǒng)I(PSI),最終生成NADPH。除此之外,PSⅡ還負責光合生物中水的光依賴性氧化,同時釋放氧氣和質子(H+),質子可以推動ATP合成,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有參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的酶B.破壞PSⅡ會影響光反應中氧氣的釋放和ATP的合成C.若降低A側的pH,則有利于光反應過程中產生ATPD.通過光合電子傳遞鏈,光能最終轉化到了NADPH和ATP中【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圖分析,該生物膜為類囊體薄膜,即PSⅠ和PSⅡ分布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綠葉中的色素可用于吸收、傳遞、轉化光能,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光反應中H2O分解為O2和H+,同時光反應還產生了NADPH和ATP,用于暗反應C3的還原過程。【詳解】A、光反應中光能轉化為了NADPH和ATP活躍的化學能,由圖可知,NADPH和ATP在類囊體薄膜上合成,因此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有參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的酶,A正確;B、氧氣的釋放在PSⅡ中發(fā)生,說明破壞PSⅡ會直接影響光合作用過程中氧氣的釋放,水光解產生的H+由B側向A側運輸可促進ATP合成,因此破壞PSⅡ也會影響ATP的合成,B正確;C、降低A側pH,會使膜外側的H+濃度升高,不利于H+通過協(xié)助擴散運輸?shù)侥ね猓焕贏TP的合成,C錯誤;D、葉綠素吸收光能后,在PSII發(fā)生H2O的光解,釋放勢能高的e-,通過光合電子傳遞鏈,光能最終轉化為ATP和NADPH中的化學能,D正確。故選C。6.某實驗小組為探究白細胞介素18(IL-18)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是否有抑制作用,進行了如下實驗:選取若干實驗小鼠,隨機分成三組:①組無輻射損傷;②組輻射損傷(6℃照射,下同);③組先輻射損傷,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別取各組小鼠脾細胞進行體外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了0h、12h、24h、48h后,進行細胞凋亡檢測,得到的細胞凋亡相對值如下表:組別處理方法0h12h24h48h①無輻射損傷0.0460.0560.0480.038②輻射損傷0.460.420.530.52③輻射損傷+IL-180.2390.2650.2790.269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B.輻射損傷的有無是第①②組的自變量C.表中細胞凋亡相對值越小,說明發(fā)生凋亡的脾細胞數(shù)目越多D.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IL-18能夠抑制核輻射誘導的脾細胞凋亡【答案】C【解析】【分析】細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又叫做細胞程序性死亡?!驹斀狻緼、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常常被稱為細胞編程性死亡,A正確;B、①組無輻射損傷;②組輻射損傷(6℃照射,下同),因此輻射損傷的有無是第①②組的自變量,B正確;C、細胞凋亡相對值越小,說明發(fā)生凋亡的脾細胞數(shù)目越少,C錯誤;D、對比①和②的實驗結果可知,輻射損傷可誘導脾細胞凋亡,對比②③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IL-18能夠抑制脾細胞凋亡,綜合分析可知,IL-18對輻射所致的脾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D正確。故選C。7.有同學分析了以下三組研究數(shù)據(jù):①一塊較為封閉的地里有一些野生植株,花色有紅色和白色,該同學隨機選取該地30株紅花植株讓其自由交配,發(fā)現(xiàn)子代紅花:白花=15:1;②一株雜合紫花豌豆連續(xù)自交繁殖三代,F(xiàn)3中開紫花的植株和開白花的植株的比例是9:7;③兩株純合的藍花植株雜交→F1全為紫花,讓F1自交→F2紫花:藍花=9:7。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推斷正確的是()A.以上三組數(shù)據(jù)反映三種植物花色的遺傳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以上三組數(shù)據(jù)反映三種植物花色的遺傳都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C.第①②組可能只符合基因分離定律,第③組花色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D.如果只選取①中的1株紅花植株讓其自交,子代紅花:白花也是15:1【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驹斀狻緼BC、①中由于紅花隨機交配后代有白花,則可知紅花為顯性性狀,白花為隱性性狀,若花色遺傳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則種群中的紅花有AA和Aa,隨機選取的30株紅花植株實際上既有純合子也有雜合子,設該30株紅花中,雜合子Aa占X,且Aa有一半的配子為a,a的雌雄配子結合則可以產生白花后代aa,則可根據(jù)子代白花aa占1/16,列出方程:(1/2X)2=1/16,從而計算出X=1/2,則說明該同學選取的30株紅花植株中,純合子和雜合子各占一半,即AA:Aa=1:1。即①中花色的遺傳可以只符合基因分離定律。②中豌豆的紫花、白花性狀若用一對等位基因B/b表示,則自交F3中雜合子占比為(1/2)3=1/8,純合子占1-1/8=7/8,其中純合子BB和bb各占7/8的1/2,即7/16,則紅花B-:白花bb=(1-7/16):7/16=9:7,這能說明豌豆花色的遺傳符合分離定律。③中雜種F1紫花自交,F(xiàn)2出現(xiàn)了9:3:3:1的變式性狀分離比9:7,這一比例可體現(xiàn)F1紫花產生了四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從而說明控制該植物花色至少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③中花色的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所以①和②的數(shù)據(jù)可說明花色的遺傳至少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離定律,第③組花色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AB錯誤,C正確;D、若①中植株的花色由1對等位基因控制,只選?、僦械囊恢昙t花植株自交,若這株紅花是AA,則子代全是紅花;若這株紅花是Aa,則子代紅花:白花=3:1,不會出現(xiàn)單株紅花自交后代紅花:白花=15:1的性狀分離比,D錯誤。故選C。8.如圖為性染色體X、Y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工片段表示X、Y染色體的同源部分,位于同源部分上的基因互為等位基因;圖中Ⅱ-1、Ⅱ-2片段表示X、Y染色體的非同源部分,位于非同源部分上的基因為非等位基因。下列關于控制某動物性狀的等位基因A與a的敘述,錯誤的是()A.若等位基因A與a位于Ⅱ-1片段上,則該種動物的基因型有5種B.若等位基因A與a位于片段I上,則該種動物的基因型有7種C.若等位基因A與a位于片段I上,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基因A與a可能發(fā)生互換D.若等位基因A與a位于片段I上,雜交后代的性狀不存在性別差異【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可知,Ⅰ是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在該區(qū)段上X、Y染色體具有等位基因,Ⅱ-1是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Y染色體上無對應的等位基因,Ⅱ-2是Y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X染色體上無對應動物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總是與性別相關聯(lián),叫伴性遺傳;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與性別無關?!驹斀狻緼、若等位基因A與a位于常染色體上,則在雄性個體中有(XAY、XaY)2種基因型,雌性個體中有(XAXA、XAXa、XaXa)3種基因型,因此共有5種基因型,A正確;B、若控A與a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片段Ⅰ上,則這個種群中雄性個體的基因型有XAYA、XAYa、XaYA、XaYa,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共有7種基因型,B正確;C、I片段為同源區(qū)段,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I片段可能發(fā)生互換,C正確;D、雖然X和Y染色體的Ⅰ片段是同源的,但如果母親為XaXa,父親為XaYA,則后代男性個體為XaYA,全部表現(xiàn)為顯性性狀;后代女性個體為XaXa,全部表現(xiàn)為隱性性狀,D錯誤。故選D。9.研究人員以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健康小鼠為實驗材料,均分為4組,進行不同的處理,一段時間后觀察并記錄小鼠情況:組1:注射R型活細菌→小鼠存活組2:注射S型活細菌→小鼠死亡組3:注射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組4:注射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和R型活細菌的混合物→小鼠死亡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研究人員記錄的小鼠情況中組3實驗結果為小鼠存活B.若分離組4的死亡小鼠體內的細菌,能分離出S型活細菌C.若給小鼠注射S型活細菌和加熱致死的R型細菌,則小鼠死亡D.實驗證明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是由S型細菌的DNA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鏈(雙)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詳解】A、組3中注射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失去侵染能力,故研究人員記錄的小鼠情況中組3實驗結果為小鼠存活,A正確;B、R型活細菌與加熱后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S型細菌中的轉化因子(DNA)能使R型活細菌轉化成S型活細菌,因而能導致小鼠死亡,小鼠體內可分離出S型活細菌,B正確;C、S型菌有毒性,若給小鼠注射S型活細菌和加熱致死的R型細菌,則小鼠死亡,C正確;D、實驗證明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是因為存在“轉化因子”,但不能證明是由S型細菌的DNA引起的,D錯誤。故選D。10.中心法則的建立為生命科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促進了人們對生物體本質認知的進一步發(fā)展,如圖為中心法則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的中心法則包含圖中①③⑤過程B.在遺傳信息的流動過程中,DNA、RNA可以作為信息的載體C.圖中的②④過程是RNA病毒所特有的,發(fā)生于RNA病毒體內D.②④⑤過程所需的原料分別是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圖中①表示轉錄過程,②表示逆轉錄過程,③表示DNA的復制過程,④為RNA復制過程,⑤為翻譯過程?!驹斀狻緼、克里克1957年提出的中心法則只包含圖中的①D轉錄、③復制和⑤翻譯過程,后人補充了逆轉錄過程和RNA的復制過程,A正確;B、在遺傳信息的流動過程中,DNA、RNA是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蛋白質是翻譯的產物,是信息的表達產物,B正確;C、圖中的②④過程是RNA病毒所特有的,發(fā)生于RNA病毒寄生的宿主細胞體內,C錯誤;D、②逆轉錄(產物為DNA)④RNA復制(產物為RNA)⑤翻譯(產物為蛋白質)過程所需的原料分別是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正確。故選C。11.研究表明,“新冠超級免疫者”攜帶特定基因變異(突變)的可能性是那些出現(xiàn)癥狀人的兩倍多,這種變異可以幫助他們消滅病毒。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基因中發(fā)生堿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遺傳信息發(fā)生改變B.發(fā)生基因突變一定會影響其表達的蛋白質,進而影響性狀C.“新冠超級免疫者”特定基因的變異可增強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D.接種疫苗后,群體免疫力增強,感染后癥狀可能會減輕【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的特點:①普遍性;②隨機性、不定向性;③突變率很低;④多數(shù)有害?!驹斀狻緼、基因中發(fā)生堿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換,一定會導致基因中堿基序列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發(fā)生改變,A正確;B、由于存在密碼子簡并性等原因,因此發(fā)生基因突變不一定會影響其表達的蛋白質,B錯誤;C、“新冠超級免疫者”攜帶特定基因變異(突變)的可能性是那些出現(xiàn)癥狀人的兩倍多,這種變異可以幫助他們消滅病毒。因此“新冠超級免疫者”特定基因的變異可增強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C正確;D、大規(guī)模人群接種疫苗后,由于體內會產生抗體和記憶細胞,而二次免疫較初次免疫過程強烈、快速,因此機體更容易清除感染的病毒,故群體免疫力增強,感染后癥狀可能會減輕,D正確。故選B。12.北京野生動物園位于北京市大興區(qū)榆垡鎮(zhèn)萬畝森林之中,占地面積3600余畝。建園時盡可能地模擬了不同動物的原生態(tài)生活環(huán)境。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基因型,進而改變生物的基因頻率B.人們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措施是就地保護C.雄虎和雌獅經有性生殖能產生虎獅獸,不存在生殖隔離D.若園內兩種動物覓食生境一樣,則他們的生態(tài)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3、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4、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驹斀狻緼、自然選擇選擇的直接選擇對象是個體的表現(xiàn)型,本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A錯誤;B、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措施,B正確;C、雄虎和雌獅經有性生殖能產生虎獅獸,虎獅獸不育,虎和獅間存在生殖隔離,C錯誤;D、覓食生境一樣的兩種動物生態(tài)位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生態(tài)位包括多項內容,物種在種群中的位置、占用資源情況以及種間關系都會導致生態(tài)位的差異,D錯誤。故選B。13.每年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研究表明,出現(xiàn)血漿滲透壓升高、呼吸性堿中毒(肺呼吸過度,CO2大量排出)和代謝性酸中毒等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調的腦卒中患者死亡率較高。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CO2參與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B.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堿中毒的重要原因C.血漿滲透壓升高的患者體內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減少D.正常人吃進適量酸性或堿性的食物不會使血漿的pH發(fā)生紊亂【答案】C【解析】【分析】人體的水平衡調節(jié)過程:當人體失水過多、飲水不足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驹斀狻緼、CO2是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廢物,可維持pH的穩(wěn)定,參與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A正確;B、血液中含氧不足會引起機體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氣過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漿pH升高,可能引發(fā)堿中毒,B正確;C、血漿滲透壓升高的患者體內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其對水的重吸收,C錯誤;D、由于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故正常人吃進適量酸性或堿性的食物不會使血漿的pH發(fā)生紊亂,D正確。故選C。14.5-羥色胺(5-HT)是一種能使人產生愉悅情緒的信使。5-HT水平較低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生抑郁??挂钟羲帲ㄈ琨}酸氟西汀)就是通過提高腦內5-HT水平而起作用的。如圖為5-HT參與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示意圖,SERT是5-HT轉運載體,5-HT與CUMS結合后促進Na+內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5-HT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B.5-HT與CUMS結合后,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C.抗抑郁藥可能是通過抑制SERT對突觸間隙中5-HT的回收而起作用的D.突觸前膜通過胞吐釋放5-HT的過程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題意分析:5-HT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相應受體結合后,突觸后膜上Na+通道打開,Na+大量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驹斀狻緼、5-HT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CUMS結合后,可使突觸后膜對Na+的通透性增強,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從而產生興奮,可見,5-HT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A正確;B、5-HT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CUMS結合后,可使突觸后膜對Na+的通透性增強,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發(fā)生的是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B錯誤;C、SERT是轉運5-HT的通道蛋白,能降低突觸間隙的5-HT含量,因此,抗抑郁藥可能是通過抑制SERT對突觸間隙中5-HT的回收而起作用的,C正確;D、突觸前膜通過胞吐釋放5-HT的過程消耗能量,該過程的發(fā)生依賴膜的流動性實現(xiàn),D正確。故選B。15.為了探究神經系統(tǒng)是否能夠調控胰液的分泌,科研人員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相關實驗,據(jù)表分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實驗組注射試劑注入部位實驗現(xiàn)象甲稀鹽酸上段小腸腸腔分泌胰液乙血液不分泌胰液丙去除神經的上段小腸腸腔分泌胰液A.促胰液素和胰液均是借助體液運輸來傳遞信息的B.甲組說明稀鹽酸刺激時上段小腸腸腔會分泌胰液C.丙組中去除上段小腸腸腔的神經體現(xiàn)了“加法原理”D.實驗現(xiàn)象表明胰液分泌存在不依賴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方式【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jù)實驗分析:甲與乙組成的實驗的自變量是鹽酸刺激的部位,因變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結果說明稀鹽酸是通過小腸腸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甲與病組成的實驗的自變量是是否含有神經,結果說明不含神經照樣可以分泌胰液?!驹斀狻緼、促胰液素借助體液傳遞信息,但胰液不借助體液運輸傳遞信息,A錯誤;B、胰液不是小腸腸腔分泌的,是胰腺分泌的,B錯誤;C、丙組中去除上段小腸腸腔的神經體現(xiàn)了“減法原理”,C錯誤;D、實驗現(xiàn)象表明胰液分泌存在不依賴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方式,如丙,D正確。故選D。16.生長素運輸管道形成假說的核心觀點是極性運輸?shù)纳L素增多總是伴隨著分枝的增多,而獨腳金內酯(一種植物激素)可以降低生長素的運輸從而減少分枝的發(fā)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除激素的作用外,光、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也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B.獨腳金內酯可能是通過抑制生長素的主動運輸來減少分枝的發(fā)生C.由題意可知,獨腳金內酯和生長素對植物分枝發(fā)生方面具有抗衡作用D.與獨腳金內酯相比,人工合成的類似物的作用時間較短,效果較差【答案】D【解析】【分析】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與相應的受體特異性結合,引發(fā)細胞內發(fā)生一系列信號轉導過程,進而誘導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產生效應?!驹斀狻緼、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除了受到激素的作用外,光、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也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A正確;B、極性運輸是一種主動運輸,極性運輸?shù)纳L素增多總是伴隨著分枝的增多,而獨腳金內酯可以降低生長素的運輸從而減少分枝的發(fā)生,說明獨腳金內酯可能是通過抑制生長素的主動運輸來減少分枝的發(fā)生,B正確;C、由題意可知,極性運輸?shù)纳L素能夠促進分枝的增多,獨腳金內酯可以減少分枝的發(fā)生,說明獨腳金內酯和生長素對植物分枝發(fā)生方面具有抗衡作用,C正確;D、獨腳金內酯是一種植物激素,與植物激素相比,人工合成的類似物具有原料廣泛、容易合成、作用時間較長,效果穩(wěn)定等優(yōu)點,D錯誤。故選D。17.自2002年起,人們在某自然保護區(qū)的實驗區(qū)實施濕地生態(tài)修復工程。生態(tài)修復之前,某區(qū)域中分布著部分農田,退耕還濕(水域面積增加)前后,該區(qū)域中田鼠(主要吃草本植物的莖葉、種子等,對農作物有害)的數(shù)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田鼠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M、N之間波動B.田鼠對農作物有害,沒有生態(tài)價值,應將其全部消滅C.該區(qū)域中的所有田鼠和倉鼠構成一個種群D.實施生態(tài)修復工程可能會增大田鼠的遷出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題意,在田鼠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圖中,M和N都表示環(huán)境容納量,M代表生態(tài)修復前(或2002年前)該區(qū)域田鼠的環(huán)境容納量,環(huán)境條件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也會改變;數(shù)值N較小的原因可能是生態(tài)修復后,田鼠的食物減少,天敵增多,棲息環(huán)境縮小等?!驹斀狻緼、環(huán)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shù)量,在2002年前田鼠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M左右波動,而2002年后再N左右波動,A錯誤;B、將田鼠全部消滅可能會破壞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B錯誤;C、種群是指一定區(qū)域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田鼠和倉鼠不是同種屬于,該區(qū)域中的所有田鼠和倉鼠不能構成一個種群,C錯誤;D、分析題圖知,該自然保護區(qū)在生態(tài)修復后,田鼠的環(huán)境容納量降低,實施生態(tài)修復工程可能會增大田鼠的遷出率,D正確。故選D。18.如圖是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關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shù)量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本實驗中酵母菌菌種為無關變量B.由圖可知酵母菌接種到培養(yǎng)液后要進行第一次計數(shù)C.培養(yǎng)中期,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其出生率為0D.培養(yǎng)后期,培養(yǎng)液的理化性質會發(fā)生改變【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1、實驗原理:酵母菌可用液體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情況與培養(yǎng)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有關,可根據(jù)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shù)量和時間為坐標軸,從而掌握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2、實驗步驟:(1)酵母菌培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基,無菌條件);(2)振蕩培養(yǎng)(酵母菌均勻分布于培養(yǎng)基中);(3)觀察計數(shù);(4)重復(2)、(3)步驟數(shù)次,每天計數(shù)酵母菌數(shù)量的時間要固定;(5)繪圖分析?!驹斀狻緼、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時間,因變量是酵母菌的種群數(shù)量,酵母菌菌種屬于無關變量,A正確;B、由圖可知酵母菌接種到培養(yǎng)液后要進行第一次計數(shù),即時間為0時進行計數(shù),B正確;C、培養(yǎng)中期,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基本穩(wěn)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為0,C錯誤;D、養(yǎng)后期,培養(yǎng)液的理化性質會發(fā)生改變,是導致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原因之一,D正確。故選C。19.銀皇后葉色美麗,特別耐陰,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有獨特的空氣凈化能力。下列有關銀皇后的敘述,錯誤的是()A.氣候變濕潤后有利于銀皇后種群數(shù)量的增加B.天敵屬于影響銀皇后種群數(shù)量的非密度制約因素C.選擇性去除與銀皇后生態(tài)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物,利于其種群增長D.某地引入銀皇后,其種群數(shù)量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呈“J”形增長【答案】B【解析】【分析】影響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1)密度的制約因素,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競爭、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約因素,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如溫度、降水、風等氣候因素,污染、環(huán)境的pH等環(huán)境因素?!驹斀狻緼、銀皇后葉色美麗,特別耐陰,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據(jù)此可推測。氣候變濕潤后有利于銀皇后種群數(shù)量的增加,A正確;B、天敵屬于生物影響,其對銀皇后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與密度密切相關,即天敵因素是影響銀皇后種群數(shù)量的密度制約因素,B錯誤;C、生態(tài)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生物群落中地位和作用,選擇性去除與銀皇后生態(tài)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物,有利于減少競爭,使銀皇后獲得更多的空間和資源,因而有利于其種群增長,C正確;D、某地引入銀皇后,若環(huán)境條件適宜,且沒有天敵,則其種群數(shù)量一段時間內可能呈“J”形增長,D正確。故選B。20.水稻與紅萍、青蛙、草魚(可食用紅萍)共生是一種生態(tài)養(yǎng)殖模式。研究人員調查一畝稻田中草魚的種群密度時,若第一次捕獲并標記草魚382條;第二次捕獲草魚275條,其中有標記的草魚175條。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紅萍、水稻、青蛙和草魚共同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B.利用標記重捕法估算出草魚的種群密度約為600條/畝C.稻田雜草與水稻屬于種間競爭關系,草魚和紅萍為捕食關系D.水稻和紅萍垂直分層分布,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答案】A【解析】【分析】因為魚類活動能力較強,故調查魚類的種群密度常采用標記重捕法。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為種群總數(shù)/標記個體數(shù)=重捕個數(shù)/重捕中標記個體數(shù)?!驹斀狻緼、稻田中所有的生物共同組成一個生物群落,紅萍、水稻、青蛙和草魚不是稻田中所有生物,不能構成一個群落,A錯誤;B、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為:種群總數(shù)/標記個體數(shù)=重捕個數(shù)/重捕中標記個體數(shù)。即種群總數(shù)(種群密度)=重捕個數(shù)÷重捕中標記個體數(shù)×標記個體數(shù)=275÷175×382≈600條/畝,B正確;C、稻田雜草與水稻都是生產者,共同競爭陽光、養(yǎng)分等,二者屬于種間競爭關系,草魚可食用紅萍,因此草魚和紅萍為捕食關系,C正確;D、水稻和紅萍株高不同,其垂直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確。故選A。2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以相同方式利用同種資源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下表是某群落甲、乙兩個種群數(shù)量變化關系。據(jù)表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年份1234567種群數(shù)量比值(甲/乙)1.201.301.100.900.700.330A.甲、乙兩種生物生態(tài)位接近,種間競爭激烈B.7年后乙種群可能會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C.在7年中,甲種群個體數(shù)先增加后減少D.在7年中,甲、乙兩種生物可能都在發(fā)生進化【答案】C【解析】【分析】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不同種動物應遵循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原則,實驗中需要將生物放在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中混合培養(yǎng),使它們之間因爭奪資源而進行斗爭。【詳解】A、生態(tài)位相似或相同的兩種生物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永久共存;若能夠長時間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則它們在食性、棲息地或活動時間等方面有所不同,這就是競爭排斥原理。因此競爭排斥原理說明物種之間的生態(tài)位越接近,種間競爭就越激烈,從而出現(xiàn)生態(tài)位的分化,A正確;B、淘汰甲后,乙的數(shù)量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增加,在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B正確;C、表中數(shù)據(jù)只能反映兩種群數(shù)量比值先增大后減少,不能反映甲種群是否增加,C錯誤;D、甲、乙兩種生物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種群基因頻率都在發(fā)生改變,因此甲、乙兩種生物都在發(fā)生進化,D正確。故選C。22.要研究不同區(qū)域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A.用取樣器取樣法采集調查時要充分利用土壤動物的特性B.為減小誤差應做到取樣時間、土層深度保持一致C.統(tǒng)計物種相對數(shù)量時可以用非常多、較多等表示D.為減小誤差,對“不知名”的動物應不予計數(shù)【答案】D【解析】【分析】1、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不適宜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調查土壤中小動物常用取樣器取樣法。2、統(tǒng)計土壤動物豐富度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記名計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shù)出各種群的個體數(shù)目,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shù)量有限的群落。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shù)量的多少?!驹斀狻緼、用取樣器取樣法采集調查時要充分利用土壤動物的特性: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活動能力且身體微小,適用于取樣器取樣法采集,A正確;B、為減小誤差應做到取樣時間、土層深度保持一致,即遵循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一致,B正確;C、統(tǒng)計物種相對數(shù)量時可以用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進行,對于數(shù)量較多的類型可以用非常多、較多等表示,C正確;D、對“不知名”的動物也應記錄在內,D錯誤。故選D。23.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A.群落演替的終點不一定是森林群落,但會達到與所處環(huán)境相適應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B.影響群落演替結果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物種豐富度決定C.在演替過程中適應變化的種群成為優(yōu)勢種,不適應變化的種群一定會被淘汰D.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組成和物種豐富度【答案】A【解析】【分析】人類可以砍伐樹木,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驹斀狻緼、自然群落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huán)境相適應的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并不是一個絕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A正確;B、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與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fā)展變化(或人類活動)等,并不是主要是由物種豐富度決定,B錯誤;C、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處于變化的過程中,適應變化的種群數(shù)量增長或得以維持,不適應的數(shù)量減少甚至被淘汰,C錯誤;D、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組成和物種豐富度,比如砍伐森林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森林群落中的物種組成和物種豐富度,進而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D錯誤。故選A。24.如圖是處于某平衡狀態(tài)的簡單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部分生物間的捕食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共有4條食物鏈B.水藻、水綿屬于生產者,屬于第三營養(yǎng)級的生物有水鳥、鯽魚C.若所有水鳥遷徙至別處,則短時間內淡水蝦和水藻的數(shù)目分別減少和增加D.碳在水蚤和鯽魚之間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圖示的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它們分別為:水藻→甲殼類→水鳥、水藻→鯽魚→水鳥、水綿→水蚤→鯽魚→水鳥、水綿→淡水蝦→水鳥?!驹斀狻緼、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共有4條食物鏈,它們分別為:水藻→甲殼類→水鳥、水藻→鯽魚→水鳥、水綿→水蚤→鯽魚→水鳥、水綿→淡水蝦→水鳥,A正確;B、水藻、水綿為自養(yǎng)生物,自養(yǎng)生物屬于生產者,屬于第三營養(yǎng)級的生物有水鳥、鯽魚,B正確;C、若所有水鳥遷徙至別處,則淡水蝦、鯽魚、甲殼類因沒有天敵而導致它們的數(shù)目在短時間內增加,而甲殼類、鯽魚數(shù)目的增加會導致被捕食的水藻增多,所以短時間內水藻的數(shù)目會減少,C錯誤;D、水蚤和鯽魚之間是捕食關系,碳在水蚤和鯽魚之間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D正確。故選C。25.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水循環(huán)、氣體型循環(huán)和沉積型循環(huán)(如鈣、鎂、鐵、銅、硅等),氣體型循環(huán)和沉積型循環(huán)都受能量流動的驅動并且都依賴于水循環(huán)。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在碳循環(huán)中物質循環(huán)與大氣圈和海洋密切相關B.氣體型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C.采取秸稈還田等措施可以降低大氣中CO2含量D.物質是能量的載體,物質使能量循環(huán)流動【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huán)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過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驹斀狻緼、在碳循環(huán)中物質循環(huán)與大氣圈和海洋(以氣體形式和隨洋流循環(huán))密切相關,A正確;B、氣體型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B正確;C、禁止燃燒秸稈,采取秸稈還田(屬于沉積型循環(huán))等措施可以降低大氣中CO2含量,C正確;D、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但能量不能循環(huán)流動,D錯誤。故選D。26.某些元素被生物體吸收后,會在體內積蓄,在沿食物鏈傳遞過程中產生生物富集。某廢棄的露天鉛礦形成了一個小型湖泊,監(jiān)測部門工作人員取樣調查了湖泊中5種不同生物消化道內食物情況,結果如表。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生物種類消化道內食物鸕鶿鳊魚、河蚌河蚌水蚤、小球藻小球藻/鳊魚水蚤、小球藻水蚤小球藻A.圖中鉛含量最高的生物應是河蚌B.在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網中河蚌占據(jù)兩個營養(yǎng)級C.鉛在食物鏈中有生物富集現(xiàn)象,不參與物質循環(huán)D.鸕鶿捕獲一只鳊魚后,最多可獲得鳊魚20%的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從消化道中的食物組成來看,鸕鶿捕食鳊魚、河蚌,鳊魚水蚤、小球藻,河蚌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故形成的食物鏈有:小球藻→河蚌→鸕鶿、小球藻→鳊魚→鸕鶿、小球藻→水蚤→河蚌→鸕鶿,小球藻→水蚤→鳊魚→鸕鶿?!驹斀狻緼、根據(jù)表格可知,鸕鶿處于最高營養(yǎng)級,鉛屬于中重金屬,有生物富集現(xiàn)象,圖中鉛含量最高生物應是鸕鶿,A錯誤;B、結合表格信息可知,在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網中有小球藻→河蚌→鸕鶿和小球藻→水蚤→河蚌→鸕鶿的食物鏈,河蚌占據(jù)第二和第三兩個營養(yǎng)級,B正確;C、沿食物鏈富集的物質參與物質循環(huán)過程,但是沿食物鏈富集的物質同碳循環(huán)過程不同,很難從生物群落返回到無機環(huán)境,C錯誤;D、10%-20%的能量傳遞效率是指兩個營養(yǎng)級之間的能量傳遞,一只鸕鶿和一只鳊魚屬于個體,兩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不一定為10%-20%,D錯誤。故選B。27.土壤中生存著大量的微生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從字面意思看是落花化作了“泥土”,為了探究這一過程是否與土壤中微生物有關,同學們設計了相關實驗,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實驗所用“落紅”不能進行滅菌處理B.在處理實驗組土壤時,盡可能不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C.為增加實驗的可靠性,可設置多組重復實驗D.為增加實驗的可靠性,可將“落紅”洗凈、干燥后稱重【答案】A【解析】【分析】該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其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情況(是否含有微生物或微生物的種類),因變量是落紅被分解的情況,實驗過程中應保持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驹斀狻緼、該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實驗所用“落紅”應該進行滅菌處理,避免落紅上的微生物對實驗造成影響,A錯誤;B、在處理實驗組土壤時,盡可能不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屬于無關變量,用保持相同且適宜),B正確;C、為增加實驗的可靠性,可設置多組重復實驗,避免因偶然因素導致實驗誤差,C正確;D、為增加實驗的可靠性,可將“落紅”洗凈、干燥(避免落紅上的微生物、水分等無關變量對實驗造成印象)后稱重(方便計算被分解的質量),D正確。故選A。28.散居型蝗蟲并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蟲密度增大時,體內會釋放大量“集群信息素”,蝗蟲通過觸角感知該種信息素,從而使蝗蟲由散居轉化為群居。已知蝗蟲幼體跳蛹的活動能力很弱。據(jù)所學知識判斷,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蝗蟲觸角上可能有該信息素的特異性受體B.蝗蟲可以通過“集群信息素”影響種群密度C.為預防蝗災,可在早期用樣方法調查該地區(qū)跳蝻數(shù)量D.通過設計干擾“集群信息素”接收的物質防控蝗災是化學防治【答案】D【解析】【分析】樣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如昆蟲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的密度調查。由于跳蝻的個體較小,數(shù)量較多,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該采用樣方法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驹斀狻緼B、在蝗蟲的觸角上存在有感知該種信息的嗅覺受體,從而使蝗蟲由散居轉化為群居,種群密度增大后,這種“集群信息素”釋放更多,種群密度進一步加大,AB正確;C、跳蝻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數(shù)量,C正確;D、通過設計干擾“集群信息素”接收的物質防控蝗災是生物防治,D錯誤。故選D。29.人類活動創(chuàng)造了絢爛的文明,但同時也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生物圈的穩(wěn)態(tài)造成嚴重威脅,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保護地球生態(tài)。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少肉多素、低碳生活、節(jié)約水電等可以減少生態(tài)足跡總量B.加大農、林、牧、漁業(yè)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態(tài)承載力總量C.加大植樹造林,保護綠水青山,可以有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D.發(fā)達國家科技、經濟發(fā)達,人口增長慢,人均生態(tài)足跡小【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tài)足跡:又叫生態(tài)占用,指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積。生態(tài)足跡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影響越大。【詳解】A、生態(tài)足跡是指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個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少肉多素、低碳生活、節(jié)約水電等可以減少生態(tài)足跡總量,A正確;B、生態(tài)承載力是指某區(qū)域在一定條件下區(qū)域資源與環(huán)境的最大供應能力,加大農、林、牧、漁業(yè)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態(tài)承載力總量,B正確;C、加大植樹造林,保護綠水青山,可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C正確;D、生態(tài)足跡與人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關,發(fā)達國家人們的消費水平高,所以人均生態(tài)足跡的值不一定小,D錯誤。故選D。30.某縣圍繞農業(yè)綠色供應鏈、打造低碳循環(huán)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園區(qū)、推動農業(yè)固碳減排,形成“豬—沼—菜(糧、果)”“家禽、羊—有機肥—農田”等發(fā)展模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農作物秸稈中的碳元素主要來源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B.沼渣肥田促進了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C.羊糞便中有機物儲存的化學能來自羊的同化量D.為提高該縣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應禁止對其開發(fā)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有關“碳循環(huán)”,考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1、碳在無機環(huán)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鹽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機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環(huán);4、碳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5、碳循環(huán)過程為:無機環(huán)境中的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過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進入無機環(huán)境。【詳解】A、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農作物秸稈中的碳元素主要來源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A正確;B、沼渣經過分解者的分解,使無機鹽和CO2流向農作物,達到肥田的效果,促進了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B錯誤;C、羊糞便中有機物儲存的化學能來自羊的上一營養(yǎng)級(草),C錯誤;D、反對盲目地掠奪式開發(fā)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開發(fā)和利用,D錯誤。故選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45分。31.人是恒溫動物,正常的體溫在37℃左右,當人體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機體會通過相應調節(jié)活動來維持體溫相對恒定?;卮鹣铝袉栴};(1)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是__________(填“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或“神經—體液調節(jié)”)。冷覺是在__________產生的。人體受到寒冷刺激時,骨骼肌發(fā)生戰(zhàn)栗,該活動屬于__________(填“條件”或“非條件”)反射,寫出完成這一反射活動的反射?。篲_________。(2)阿司匹林具有降低體溫的效果,氯丙嗪也能降低體溫,但兩者作用效果不完全相同:氯丙嗪能降低正常體溫,阿司匹林對正常體溫沒有影響?,F(xiàn)要設計實驗驗證氯丙嗪與阿司匹林降低體溫的區(qū)別。請完善下列實驗。①實驗材料: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正常家兔若干只;肛門體溫計、兔固定箱;1%氯丙嗪溶液、1.5%阿司匹林混懸液、生理鹽水。②實驗步驟a.分組:__________。用體溫計分別測量并記錄各組家兔的體溫。b.實驗處理:甲組家兔灌喂5mL1%氯丙嗪溶液;乙組家兔__________;丙組家兔__________。c.分別于給藥后20min、40min和60min測量并記錄各組家兔的體溫。d.實驗結果與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1.①.神經—體液調節(jié)②.大腦皮層③.非條件④.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傳出神經→骨骼肌32.①.將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正常家兔隨機分成三組,編號甲、乙和丙②.灌喂5mL1%阿司匹林溶液③.灌喂等量的生理鹽水④.甲組體溫低于乙組和丙組,乙組和丙組體溫基本相同【解析】【分析】人體體溫調節(jié):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人體體溫相對穩(wěn)定是產熱與散熱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1.寒冷環(huán)境下:①增加產熱的途徑:骨骼肌戰(zhàn)栗、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②減少散熱的途徑:立毛肌收縮、皮膚血管收縮等。2.炎熱環(huán)境下:主要通過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增加散熱的途徑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膚血管舒張?!拘?詳解】人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調節(jié)機制是神經—體液調節(jié)。所有的感覺都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的,因而冷覺也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的。人體受到寒冷刺激時,骨骼肌發(fā)生戰(zhàn)栗,該活動的產生不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因而屬于“非條件反射,該反射活動的反射弧可表示為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傳出神經→骨骼肌?!拘?詳解】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氯丙嗪與阿司匹林降低體溫的區(qū)別,前者能降低正常體溫,阿司匹林對正常體溫沒有影響;因此實驗的自變量是用藥種類的不同,因變量是體溫的變化;實驗步驟如下:①實驗材料: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正常家兔若干只;肛門體溫計、兔固定箱;1%氯丙嗪溶液、1.5%阿司匹林混懸液、生理鹽水。②實驗步驟a.分組編號,將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正常家兔隨機分成三組,編號甲、乙和丙。分別用體溫計分別測量并記錄各組家兔的體溫。b.實驗處理:甲組家兔灌喂5mL1%氯丙嗪溶液;乙組家兔灌喂5mL1%阿司匹林溶液;丙組家兔灌喂等量的生理鹽水。c.分別于給藥后20min、40min和60min測量并記錄各組家兔的體溫。d.實驗結果與結論:由于本實驗是驗證性實驗,因此實驗結果應該為甲組體溫低于乙組和丙組,乙組和丙組體溫基本相同,該實驗結果支持驗證的結論。32.圖甲表示乙肝病毒(HBV)侵染人體后的部分過程,其中數(shù)字代表細胞,字母代表生理過程,細胞⑦可誘導靶細胞裂解;圖乙是通過生物技術制備的基因疫苗劑量與抗體效價(數(shù)值越高,免疫效果越好)的關系圖?;卮鹣铝袉栴}:(1)圖甲中細胞⑥的名稱是__________。細胞⑦在體液中循環(huán),可以接觸、裂解被HBV感染的宿主細胞,宿主細胞裂解后,HBV失去了寄生的基礎,因而可被__________結合或被其他細胞吞噬、消化。(2)圖甲中樹突狀細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細胞①表面的特定分子發(fā)生變化并與細胞②結合,這是激活細胞②的__________(填“第一個信號”或“第二個信號”)。(3)研究發(fā)現(xiàn)當圖甲中細胞①產生某種物質的能力下降時,會引起機體合成抗體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免疫應答不宜過度活躍,否則會導致炎癥反應失控,形成細胞因子風暴,引起多器官受損。跟細胞因子風暴相似,__________病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也會攻擊自身組織。細胞因子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4)根據(jù)圖乙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隨著疫苗劑量的增加,免疫效果逐漸增加,依據(jù)是__________?!敬鸢浮浚?)①.記憶細胞②.抗體(2)①.識別、處理、呈遞抗原②.第二個信號(3)①.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細胞因子,當其活性下降時,細胞因子分泌量少,影響B(tài)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從而引起機體生成抗體的能力下降②.自身免疫③.加速細胞毒性T細胞分裂并分化(4)①.不能②.當疫苗劑量為150μg時抗體效價低于疫苗劑量為100μg時的抗體效價,免疫效果較低

【解析】【分析】題圖分析,甲圖是S蛋白(抗原)引發(fā)系列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其中①是輔助性T細胞,能呈遞抗原;②是B細胞;③是漿細胞,能合成和分泌抗體;④是記憶B細胞;⑤是細胞毒性T細胞;⑥是記憶T細胞;⑦是毒性T細胞,能將靶細胞裂解死亡;乙圖表示抗體效價與基因疫苗劑量之間的關系?!拘?詳解】據(jù)圖分析,圖中的⑦能夠接觸靶細胞,屬于細胞毒性T細胞,與之同時產生的⑥是記憶T細胞;⑦是細胞毒性T細胞,在體液中循環(huán),可以接觸、裂解被HBV感染的宿主細胞,宿主細胞裂解后,HBV失去了寄生的基礎,因而可被抗體結合或被其他細胞吞噬、消化?!拘?詳解】圖甲中樹突狀細胞屬于抗原呈遞細胞,能夠攝取、處理并呈遞抗原;細胞①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fā)生變化并與細胞②B細胞結合,這是激活細胞②的第二個信號?!拘?詳解】由題中信息可推知,圖甲中的細胞①指的是輔助性T細胞,當其活性下降時,會引起機體生成抗體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細胞因子,當其活性下降時,細胞因子分泌量少,影響B(tài)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從而引起機體生成抗體的能力下降;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統(tǒng)過強引起的疾病,該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也會攻擊自身組織;細胞因子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是作用于細胞毒性T細胞,加速細胞毒性T細胞分裂并分化?!拘?詳解】分析題意,若得出隨疫苗劑量增加,免疫效果逐漸增加的結果,柱形圖應保持上升趨勢,但是100-150μg是下降的,因此不能得出此結論。33.研究小組的同學對某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甲、乙、丙三種生物種群數(shù)量進行了研究,得到如圖所示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曲線反應甲、乙、丙三種生物種群一年后種群數(shù)量(Nt+1)和當年種群數(shù)量(Nt)之間的關系,甲曲線表示Nt+1/Nt=1.2,虛線表示Nt+1/Nt=1?;卮鹣铝袉栴}:(1)種群甲的數(shù)量增長曲線是“__________”形,種群甲的Nt+1/Nt的大小與種群密度__________(填“有關”或“無關”)。(2)若種群乙是一種珍稀瀕危動物,其數(shù)量一旦低于P點,就容易走向滅絕,此時可采取的保護措施有__________(寫一種)。種群丙在MS2段數(shù)量__________。(3)若甲生物為雙子葉植物,調查其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單子葉植物難以用此方法調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乙生物為野兔,調查其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