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_第1頁
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_第2頁
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_第3頁
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_第4頁
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社會的開展史,大致是按照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電器〔氣〕時代……的順序構成的,這一理論最先由丹麥的湯姆遜提出,經過他的學生沃爾賽完善后,成為了西方文化學的“經典理論〞。第十二章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廣州大學公選課?寶石鑒定與貿易?1/3/20241.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使得諸多專家們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有著無比燦爛的玉雕藝術和玉器文明,它們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和中原的龍山文化為代表,構成了一個環(huán)東南沿海的月牙帶。大量的物質遺存足以證明玉器在當時已成為時代的主流,不但滲透到當時的各個領域而且存世長達千年之久,其制作工藝之精良,制作水平之高超,“早已超越了新石器時代的定義,又遠遠落后于青銅器時代〞。因此,有的學者把這段時期稱為“中國玉器時代〞.第一節(jié)玉器概論一、中國玉器時代及其原因1/3/20242.〔1〕首先是玉器的大量遺存。材料證明,當時的玉器使用已非常普遍,代表軍事武器的有玉斧、玉鉞、〔yuè〕、玉刀等,是統(tǒng)治者擁有權力的象征;代表祭祀禮儀性質的有玉璧、玉琮、玉璜、玉璋……它們是伴隨巫術盛行而產生的伴生物,是通神的工具,也是祈求上天保護的精神寄托。代表農業(yè)工具和實用玉器也占了相當?shù)谋壤?,玉鏟、玉錛、玉錐形飾、玉帶鉤、玉紡輪、不勝枚舉,形式繁多。中國玉器時代原因:1/3/20243.還有大量的肖生藝術品、玉佩飾、玉斂葬器和各種不知名器。以上所舉也僅指建國以后的出土器物,尚有大量精品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其具體數(shù)目已難以統(tǒng)計。1/3/20244.〔2〕其次,便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玉雕藝術。以良渚文化在大批琮、壁、璜、杖、冠等玉器上刻劃神人獸面紋為例,它們的表現(xiàn)手法均大小相同。具體地說,僅在指甲蓋那么大的徽銘上,用淺浮雕和細陰線兩種方法刻劃出極其復雜的形象,并且琢紋一般寬0.2-0.9毫米,刻紋寬0.1-0.2最細的僅有0.7絲米!在那個尚未進入文明社會的原始社會,用粗陋的工具琢制出如此精美的花紋,不能不說是一奇跡!1/3/20245.顯然,中國的開展史上確實有一段不同于別國的開展時期,它們大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器時代早期之間,具體說就是在距今5000—4000年間。許多專家成認這是一個“銅石并用時代〞,實際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迄今沒有發(fā)現(xiàn)銅制品的報導。1986年,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先生提出了“玉琮時代〞的觀點,曾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其后,試述中國玉器時代的文章屢見報端。1991年,曲石先生的論文集?中國玉器時代?付梓出版;1997年,牟永抗的論文?試論中國玉器時代?發(fā)表。盡管認識不同,但“玉器時代〞的問題似乎已成為玉器專家們不可回避的問題。1/3/20246.〔一〕玉文化與中華文明史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有著七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這是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構成的一個重要基因。1、玉器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在這么悠久的歲月中,罕有一件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幾經興衰,再度繁榮時卻更加輝煌。2、中國玉和玉器在世界享有盛譽。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一看到玉就想到中國。3、玉從很早就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的內在性格的一個組成局部。數(shù)千年來,人們對玉的崇敬和熱愛始終未變,其傳統(tǒng)綿延不斷,傳承至今。二、中國玉文化1/3/20247.4、玉器具有無窮的魅力,她能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所接受。5、宗教功能圖騰崇拜:如紅山文化中的玉龍、龍;良渚文化中的人獸紋玉器;道家用玉;佛教用玉:玉佛像。二、中國玉文化1/3/20248.〔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義1、古人對玉的認識▲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定義:"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舊石器時代,玉與石不分;新石器時代,區(qū)分了玉與石?!坠俏闹谐霈F(xiàn)了"寶、玉"的概念。▲古代,寶石與玉是不分的,如水晶水玉,紅寶石紅玉、牙烏、雅姑、雅琥都是波斯語的"寶石",如紫牙烏?!?863年AlexisDamour將和田玉稱為軟玉,將翡翠稱為硬玉。

三、中國玉文化1/3/20249.2、現(xiàn)代定義天然玉石:指自然界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美觀、稀少、耐久性和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玉就是特殊的巖石。玉器:用玉石雕琢成的器物。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即清末及以前的玉器屬古玉器。又分為傳世古和出土古?!舸呵飼r期:佩玉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舸呵飸?zhàn)國以后,佩玉也多,如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羲逄埔院?,佩玉品種發(fā)生變化,主要為耳飾、腕飾、手飾、頭飾?!籼扑我院?,作為陳列的玩賞玉器占據(jù)玉器的主要地位。三、中國玉文化1/3/202410.〔三〕主要文化遺址★中國歷史年表三、中國玉文化1/3/202411.★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1、距今6000年前的2、距今6000-5000年間的3、距今5000-4000年間的4、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三、中國玉文化1/3/202412.⑴興隆洼文化:

發(fā)現(xiàn)于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還分布于遼寧阜新查海等地,公元前6000-5000年。玉器有玉玦、玉環(huán)等,工具,玉質為碧類。

⑵新樂文化:發(fā)現(xiàn)于沈陽新樂,公元前5000年。玉器有珥珰、玉珠等小型玉器,玉質為青玉、墨玉、碧玉、瑪瑙、煤精。1、距今6000年前的文化遺址興隆洼文化--距今約8000年1/3/202413.⑶裴李崗文化:70年代發(fā)現(xiàn)于河南新鄭裴李崗,公元前5700-6000年,玉器主要有綠松石、水晶質珠。

⑷仰韶文化:

分布于黃河中游,發(fā)現(xiàn)于澠池縣仰紹村,公元前5000-3000年。玉器有璜、環(huán)、珠、墜、管、鐲、笄、魚形飾等飾玉和產斧刮削器等工具,玉質主要為綠松石、綠色玉。1/3/202414.⑸大汶口文化:

1959年發(fā)現(xiàn)于山東寧陽堡頭村和泰安大汶口一代。據(jù)碳同位素測定始于公元前4500年。有男女合葬,向父系社會過渡。玉器以玉環(huán)、耳墜、指環(huán)等飾玉和刀、鏟、斧等工具為主;玉質以綠松石、蛇紋石為主。⑹河姆渡文化:1973年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姚,位長江下游。公元前4800年。玉器有玉璧、璜、環(huán)、珠、玦、管等飾玉,玉質有瑩石、粗玉。⑺馬家浜--崧澤文化:1959年發(fā)現(xiàn)于浙江嘉興一帶,據(jù)碳同位素測定為公元前4700-3700年。繼承了河姆渡文化特征。玉器有1件鏟和玉玦,璜、環(huán)、珠、玦、管、鐲、墜等飾玉。以上文化遺址出土玉器150多件,均為小型玉器,以工具和飾玉為主;玉質有綠松石、蛇紋石、碧玉、水晶、瑩石。姆渡人當時的勞動情景1/3/202415.〔8〕紅山文化:1935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內蒙東部的赤峰紅山,分布于遼寧、內蒙十幾處,屬北方文化。玉器以龍和動物題材的玉器群為特征,如龍、龜、魚、鳥、豬等;有少量飾玉;也有斧、刀、鑿、刮削器等工具。沒有琮、璋等禮器。玉質主要是岫玉,有綠松石?!?〕青蓮崗文化:1951年首次首次發(fā)現(xiàn)于江蘇淮安縣青蓮崗,分布于長江、淮河下游,江蘇新沂花廳、蘇州、常州、吳縣等地。江蘇新沂花廳出土了150件玉器,吳縣張陵山出土57件玉器。主要有琮、璜等禮玉,玦、管、珠、鐲、指環(huán)等飾玉。玉質除瑪瑙、蛇紋石玉外,有白色玉、青色玉?!?0〕大溪文化:位于四川東部。玉器以玉玦、環(huán)、璜、刀和小型墜飾為主。玉器質地光滑細潤,雕刻精美?!?1〕凌家灘文化:1985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含山縣凌家灘。據(jù)碳同位素測定為距今5560-5290年。大墓內隨葬品以玉器為主,陶器較少;中小型墓葬內那么以石器和陶器為主,玉器較少?,F(xiàn)已開掘出土上千件玉器。主要有石質和玉質工具、飾玉,也有禮儀用玉。其中,玉人、玉龍、玉豬鳥、玉冠狀飾等的形制和紋飾在當時當屬精美之作。2、距今6000-5000年的文化遺址1/3/202416.〔12〕龍山文化: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山西、陜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北一帶,碳同位素測定始于公元前2800-2300年。是大汶口文化的繼承和開展。玉器以刀、鏟、戈、鉞等工具為主,其次為琮、璧、圭、璋、璜等禮玉和環(huán)、鐲、墜、頭飾、串飾等飾玉。玉質有綠松石、蛇紋石玉、萊陽玉、蛋白石等。

3、距今5000-4000年的文化遺址1/3/202417.〔13〕良渚文化:1936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杭,碳同位素測定始于公元前3300-2250年;分布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開展和繼續(xù)。遺址多達百十余處。出土玉器數(shù)量多,種類較豐富,僅余杭反山和瑤山出土玉器就達三四千件之多,且許多是前所未見之品。玉器琢制較精美。以飾玉、禮玉為主,少有工具。20066710-1000多件文物都是自2001年以來在良渚遺址新近出土的,主要包括卞家山遺址、石馬兜遺址、廟前遺址以及前幾天剛開掘的后楊村遺址等出土的罕見文物。大量精美的玉器、瓷器、陶器、木器、骨器、漆器等器物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最近剛在后楊村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鉞以及玉“耘田〞器等瑰寶將帶著數(shù)千年泥土芳香第一時間向世人展出.1/3/202418.〔14〕屈家?guī)X文化:1954年發(fā)現(xiàn)于湖北京山屈家?guī)X。分布于江漢平原,碳同位素測定始于公元前2750-265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有鐲、墜、珠、方形飾、龜頭形飾、璜、刀。玉質有碧玉、瑪瑙、粗質玉。〔15〕齊家文化:1924年發(fā)現(xiàn)于甘肅和政縣齊家坪。分布于甘肅大夏河、渭河上游。碳同位素測定始于公元前2000年。玉器有玉珠、玉片飾、璜、璧、鏟。玉質有綠松石、瑪瑙、粗質玉?!?6〕石家河文化:發(fā)現(xiàn)于湖北天門石家河。屬長江流域文化。距今4600-4000年。玉器共有300多件,根本上是小型飾玉,如玉鷹、玉鹿首、玉人首等,玉質較好,工藝較精。1/3/202419.4、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17〕二里頭文化:1959年開掘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時間上位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商文化之間,有學者認為就是夏文化。玉器制作較精美,與稍早的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稍晚的商文化可以銜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玉器可以分為五類:1〕生產工具;2〕禮器;3〕武器〔儀仗器〕;4〕飾玉;5〕雜器?!?8〕二里崗文化:發(fā)現(xiàn)于鄭州二里崗,晚于二里頭文化,屬商代早期。還包括湖北黃陂盤龍城、河北藁城等商文化遺址。玉器有三類:1〕兵器占多數(shù)且向大型化方向開展;2〕禮器中有璧;3〕飾玉中有璜、笄〔即ji)。

4、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

1/3/202420.

4、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

文化遺址分布示意1/3/202421.◆古玉器一般都有裝飾〔紋飾與工藝〕◆紋飾是玉雕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有的紋飾、工藝具有斷代的作用◆紋飾、工藝是玉器命名的要素之一◆古玉的命名往往采用——紋飾+玉質+器形:如谷紋青玉璧或工藝〔+紋飾〕+玉質+器形:如高浮雕蟠螭紋白玉璧第二節(jié)古玉器上的紋飾與工藝1/3/202422.一、常見的重要紋飾1、谷紋:整齊排列的蝌蚪狀紋飾,象谷牙。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各種谷紋1/3/202423.谷紋環(huán)漢代

1/3/202424.排列整齊、

清晰的谷紋

谷紋璧〔戰(zhàn)國〕1/3/202425.玉璧龍鳳紋乳釘紋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2、乳丁紋:凸起的乳突狀圓釘。是最簡單的紋飾之一。常見于戰(zhàn)國秦漢。1/3/202426.金玉相連龍帶鉤:龍紋乳釘紋,西漢1/3/202427.3、云雷紋:連續(xù)盤旋形線條構成的圖案。圓形轉角的稱云紋;方形專角的稱雷紋。在商周時期的玉器和青銅器上最為盛行。云紋云紋1/3/202428.雙頭云紋T型云紋雙線云紋1/3/202429.西周陰刻線云紋、云雷紋1/3/202430.雙陰線、菱形紋、皿紋、云龍紋,商代龍鳥佩1/3/202431.人字紋雷紋皿紋云紋龍鳥佩商代1/3/202432.蒲紋璜漢代4、蒲紋: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紋飾。常見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玉璧上。蒲紋,谷紋

璧漢代1/3/202433.5、蟠螭紋:象四腳蛇或壁虎的爬蟲。梯形頭、無角、四支腳、圓形長卷尾。三蟠螭紋

系璧浮雕1/3/202434.雙螭紋,玉璧,浮雕雙螭劍格,明代,浮雕雙螭紋1/3/202435.6、虺〔hui:蜥蜴〕紋:蛇狀紋飾。無角、無腿。1/3/202436.7、夔龍紋:一足或兩足龍形怪獸。圓眼、方嘴、方形卷尾.龍形玦:商,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1/3/202437.夔龍紋1/3/202438.8、饕餮紋:一種貪吃的怪獸的頭部。。1/3/202439.8、饕餮紋:一種貪吃的怪獸的頭部。。1/3/202440.9、獸面紋:怪獸的臉。獸面紋

陰線刻

淺浮雕

西周1/3/202441.神人獸面紋

細如毫發(fā)的陰線刻

良渚文化1/3/202442.二、剪影狀動物紋飾

象什么動物就叫什么紋飾。其內往往有谷紋、云紋等紋飾。如龍紋虎紋鳳紋鷹紋鳥紋象紋龜紋魚紋等。鷹紋環(huán)形器

龍山文化早期的鏤雕1/3/202443.玉冥器主要品種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