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藝術不要特技_第1頁
要藝術不要特技_第2頁
要藝術不要特技_第3頁
要藝術不要特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要藝術不要特技新媒體藝術要拼媒介手段拼得過好萊塢的特技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新媒體藝術必須找到另外一條路。

20年前的中國,“媒體”還是一個極少數(shù)人使用的詞匯。10年前,計算機、網(wǎng)絡進入到中國家庭時,“媒體”一詞還未被人完全理解便俗爛起來。今天它還沒來得及成為一個懷舊的詞匯,只是在數(shù)碼通訊、數(shù)碼成像器材把每個活人都變成了半機器人的時候,這個詞匯在它的使用者那里,正逐漸失去可催生想象的魅力――當一個人被某種新的技術手段搞得欣喜若狂的時候,同時也與自己最直接的周邊環(huán)境失去了平等對話。

“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22――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中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在觀眾頭腦里投射出“科技”、“未來”、“幻想”這些關鍵詞,而他們的創(chuàng)造者卻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作品因此變得匪夷所思。新媒體藝術與高科技產(chǎn)品的區(qū)別也恰恰表現(xiàn)在:新媒體藝術品看上去沒有明確的實際用途。

澳大利亞藝術家斯蒂拉克帶來了他的“人造的頭”。一個中年男子的頭的三維立體圖像呈現(xiàn)在一個機動車停車位大小的顯示屏上,在距離顯示屏5米的范圍內(nèi),形成一個可以感應語音、影像的立體空間。只要有人或者物體進入5米范圍,傳感系統(tǒng)就會立刻感應并傳輸信號,此時“中年男子”的頭開始扭轉(zhuǎn)、做出表情、說出詞語和句子,并可以與人對話――與人們熟知的電子寵物不同,“人造的頭”的理解力和溝通力更強:具有面部表情,可以根據(jù)詞匯表達情緒,并可以做出恰當?shù)姆磻?,也可以做出出人意料的歇斯底里的反應?/p>

這與我們在電影《我,機器人》里看到的可以給男主角提供實際服務的機器人有很明顯的區(qū)別,“人造的頭”并不會給它的觀眾做家務,也不會像救世主一樣給主人提出高精準度的行動指導。而藝術家設計、制造此類藝術品的動機,自然也與科學家制造機器人的動機是兩碼事――藝術家的作品盡管被科技和幻想所包裹,但是意圖僅在于呈現(xiàn)和思考人類和現(xiàn)代科技的關系??烧l能保證,今天的新媒體藝術品不能成為未來某種具有實際用途的高科技產(chǎn)品的雛形呢?“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在100多年前也只是凡爾納小說里的一個藝術構想而已。

只要手機藍牙開著,展覽期間走進中國美術館,手機就會接收到一些匪夷所思的圖片――圖像的含義并不明確,其中一些涉及到西方產(chǎn)品商標和圖標,另外還有陌生人的頭像、古怪的叫不出名字的物件、砸碎的汽車、國外城市的街道標志等。這些來自“遠方”的圖片以微縮圖形式秘密地向人們展示,但是它的觀眾不會知道這些圖片從哪里來,也無法對圖片作出回應。而這就是參展藝術品《1000部手機》的一部分。

在另一個名為《生命維持》的作品里,計算機記錄了一組蘭花的生長、生命信息――每個生命信號都可以被感應器截取,感應器通過和電腦連接,把從蘭花身上獲取的生命信號轉(zhuǎn)換成數(shù)碼形態(tài)。蘭花凋謝、死掉之后,存于計算機中的數(shù)碼信號“延續(xù)”了植物的生命信號。與《1000部手機》相似,《生命維持》以數(shù)碼信號為主要表現(xiàn)方式,這件藝術品可以無限地復制、發(fā)送,不過在目前,它們無法像油畫和雕塑一樣,走進拍賣會和畫廊,以交易的方式賣給某個收藏家。

目前國際上的絕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品,還沒成為可以交易的商品。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藝術缺乏競爭力,只不過是操作這些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家,無法從中獲得直接經(jīng)濟收益。

對話策展人張尕:新媒體藝術有“時髦”的一面

《新周刊》:如何最簡單地描述“新媒體”?

張尕:新媒體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延伸的概念。30年前的新媒體是錄像媒體,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媒體是數(shù)字媒體?!靶旅襟w”和“新媒體藝術”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媒介,一個是以這種媒體來進行創(chuàng)作

《新周刊》:“新媒體藝術”的藝術性如何體現(xiàn)?僅僅體現(xiàn)在“反思”上嗎?

張尕:任何一種藝術都需要一種載體。新媒體藝術也是通過某種形式展開的。反思是以某一種具體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藝術性并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或者說,審美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延伸的概念。

《新周刊》:新媒體是否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經(jīng)驗相異,而更容易讓年輕人對它產(chǎn)生時尚的好奇?

張尕:新媒體藝術本質(zhì)上是要對時髦的技術社會進行質(zhì)疑?,F(xiàn)在的人們其實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新媒體之間,因為太接近,反而沒有距離讓人去思考它們。藝術家可能會把一個實用的技術拆開、解構了,讓你看到技術的另外一層的東西,它不光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索,同時也是對技術本身的發(fā)問。

《新周刊》:新媒體是否比舊媒體更具表現(xiàn)力?

張尕:不能說新媒體比舊媒體更深邃,而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新媒體藝術著重于在技術狀態(tài)下如何看待社會的走向,如何認識社會。

《新周刊》: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