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_第1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_第2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_第3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_第4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地理知識點專題練習一城市水循環(huán)及雨水綜合利用

【點撥高考】

高考要求學生掌握好水循環(huá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意義,分析水循環(huán)中蒸發(fā)、下滲、地

表徑流等主要環(huán)節(jié)的發(fā)生過程及其地理意義,探討水循環(huán)有關地理原理規(guī)律對生

活實踐的指導意義。理解和運用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是解答這類試題的關

鍵。

【知識梳理】

一、水循環(huán)原理

1、水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影響因素

2、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在水循環(huán)的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水汽蒸發(fā)、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徑流輸送)中,人

類活動主要對徑流輸送施加影響,進而改變下墊面的特點。

①調節(jié)徑流,加大了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庫、堤壩等攔蓄洪水,

增加枯水期徑流,由于水面面積的擴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發(fā)。農林措

施中,“旱改水”精耕細作,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能增加入滲,加大蒸發(fā),在

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擴大灌溉面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入海年徑流量,但

對海洋來說,從總量上變化不大,相對海洋給大陸的水汽輸送量影響是比較小的,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發(fā)量,使大氣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圍湖造田,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減少了湖泊自然蓄

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減弱了湖泊水體對周圍地區(qū)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同

時嚴重破壞了水產資源,使產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護濕地資源(沼澤)、植樹造林(綠色水庫)、保護草原(綠色蓄水池)

是有利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惡劣的后果。

3、城市化對水循環(huán)影響

(1)城市化由于對下墊面、局部氣候和地形等等諸多方面都有所改變,因此對水

文循環(huán)的影響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主要反應為降水、蒸發(fā)、徑流3個水文要素的

改變。

(2)城市水文循環(huán)過程

外深度處理后回用

調

水耗

處降

水源永發(fā)

漏串聯(lián)用水達標達標

漏失

型微力眼

水資溺不埴出南

區(qū)域外人流

(3)城市降水量特點

由于城市熱島效應、凝結核效應、阻礙效應,導致城市云霧及降水多。一般認為

城區(qū)降水比郊區(qū)增加5%~10%o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城市空氣結層不穩(wěn)定,有利于

產生熱力對流,當水汽充足時易形成對流云和對流降雨;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

了地表粗糙度,阻礙降水系統(tǒng)的移動,延長了降雨時間,增大了降雨強度。此外城

市建設及工業(yè)生產中產生的大量揚塵和顆粒狀污染物作為凝結核,加速了水分子

凝結,增加了降雨概率。

(4)城市下墊面蒸發(fā)量特點

城市化過程中,原有植被、土壤被道路、廣場、建筑等人工陸面所替代,蒸發(fā)的性

質也產生了改變。由于人工陸面沒有持水能力,相對于土壤蒸發(fā)和植被散發(fā)其蒸

發(fā)持續(xù)時間短。另外,由于城市中的溫度、風速、空氣濕度等控制蒸發(fā)的因子有

所改變,蒸發(fā)量也受到影響。綜合來看,城市化后蒸發(fā)量相對自然條件下有所減

少。從城市防洪的角度來看,蒸發(fā)量的減少蒸發(fā)量的減少使得留在地面的雨水增

多,使得有效降雨量相對增加,從而給城市防洪帶來壓力。

(5)城市下滲特點

由于原來透水地面變成不透水或透水能力較弱的地面(如硬化路面、廣場、房屋),

使得降水下滲的可能性和下滲量大大降低。導致土壤水和地下水無法得到補充,

因此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容易出現泉水停噴、地面沉降等現象,在沿海地區(qū)如果地

下水位下降嚴重會導致海水倒灌現象,進一步加劇地下水污染。

(6)城市下墊面地表徑流特點

城市化中人工陸面的建設改變了城市下墊面性質,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增加而植

被、土壤減少。降水到達地表時產流、匯流過程較之前都有巨大變化。產流方面

由于硬化地面阻礙了雨水的下滲,表現為徑流系數增大,地表徑流量增加。匯流方

面由于現在城市多是管網密布,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快速進入城市排水系統(tǒng),在

管網中流速大于自然情況下的流速從而導致匯流時間縮短,峰量增高,峰值出現

時間提前。這種快速的匯流對城市低洼地區(qū)造成威脅,同時當雨水匯流入河道,

又增加了河道防洪壓力。

二、城市利用水循環(huán)原理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

1、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

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

涵養(yǎng)地下水,或使之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種生態(tài)可持續(xù)的

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

通用建造結構:

由內而外一般為礫石層、砂層、種植土壤層、覆蓋層和蓄水層。同時設有穿孔管

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過設計蓄水量的積水。

雨水花園除了能夠有效地進行雨水滲透之外,還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能夠有效地去除徑流中的懸浮顆粒、有機污染物以及重金屬離子、病原體

等有害物質;

(2)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園能夠為昆蟲與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

(3)雨水花園中通過其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調節(jié)環(huán)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

善小氣候環(huán)境;

(4)雨水花園的建造成本較低,且維護與管理比草坪簡單;

(5)與傳統(tǒng)的草坪景觀相比,雨水花園能夠給人以新的景觀感知與視覺感受。

2、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

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

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

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昂>d

城市”材料實質性應用,表現出優(yōu)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huán)保美觀多

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成了“會呼吸”的城鎮(zhèn)景觀路面,也有效緩

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fā)熱。建設海綿城市,即構建低影響開發(fā)雨

水系統(tǒng),主要是指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實現城市

良性水文循環(huán),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

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攔水壩城市小區(qū)

湖泊污水處理廠

3、城市水資源利用的其它措施:洼地和滲濾帶,多空路面,滲濾溝,滲濾池。

【提升試題】

一、選擇題組供14分)

中新天津生態(tài)城是在鹽堿荒灘上建設起來的一座新城,下圖為四幅能反映生

態(tài)城發(fā)展特色的景觀照片,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動漫產業(yè)園區(qū)智能公交站南堤濱海步道公園太陽能發(fā)電設施

1.在中新天津生態(tài)城發(fā)展特色的描述中,與圖門中的景觀依次對應的是()

A.智慧城市、低碳環(huán)保、高新產業(yè)、生態(tài)宜居

B.生態(tài)宜居、高新產業(yè)、低碳環(huán)保、智慧城市

C.高新產業(yè)、智慧城市、生態(tài)宜居、低碳環(huán)保

D.低碳環(huán)保、生態(tài)宜居、智慧城市、高新產業(yè)

2.南堤濱海步道公園緊鄰永定新河,園內湖泊對當地水循環(huán)的影響是()

A.調節(jié)地表徑流量B.減少地下徑流量

C.減少水的下滲量D.減少地表水蒸發(fā)

3.中新天津生態(tài)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為高地()

A.受風沙影響小B.鹽堿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響小D.熱量條件較好

【答案】1.C2.A3.B

【1題詳解】

動漫產業(yè)屬于技術指向型產業(yè),動漫產業(yè)園發(fā)展特色是高新產業(yè);智能公交體現

了智慧城市的特色;南堤濱海步道公園體現了生態(tài)宜居特色;太陽能發(fā)電設施體

現了低碳環(huán)保持色。C正確。故選C。

【2題詳解】

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下游入河河道,夏季降水集中,易發(fā)洪澇,公園內的

湖泊可以在汛期分流洪水,調節(jié)地表徑流,A正確。汛期分流洪水,枯水期可能

補給河流,因此B錯誤。湖泊水流速度慢,利于下滲,C錯誤。湖面水面較大,

會增加地表水蒸發(fā),D錯誤。故選A。

【3題詳解】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華北地區(qū)多鹽堿地,林木種植在低洼地,鹽度較高,不易存

活,種植在高地,鹽分不易在地表集聚,可以隨著水下滲至地下,因此利于林木

成活,B正確。堆土形成的高地防風效果較差,更不利于林木成活,A錯誤。堆

土形成的高地受干旱影響大,C錯誤。堆土形成的高地和平地熱量條件差異不大,

D錯誤。故選B。

【點睛】

永定河,古稱漂水,隋代稱桑干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

水系之一,為河北系的最大河流。華北鹽堿地面積較大,影響林木生長。

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滲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圖為“某城市不同年

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1989年到2015年間,該城市不透水面比例變化最大的區(qū)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

C.20-25千米D.25-30千米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導致該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氣溫升高

③生物多樣性增加

④地表徑流增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4.B5.C

【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難度較小,基礎知識考查。

【4題詳解】

有圖可知,該城市不透水面比例變化最大的區(qū)域應當是1989年與2015年曲線的

差值最大的區(qū)域,從圖中可以看出變化最大的區(qū)域,距離市中心大致為15-20千

米,因此正確答案選擇B。讀圖判斷即可。

【5題詳解】

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會阻止水分下滲,因此會導致下滲減少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徑流增多,影響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城市不透水面其實就是路面的硬化改變地表下

店面性質增加。城市廣場、建筑、道路等設施在內的城市下墊層代替了大自然原

有的森林、綠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動植物逐漸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

環(huán)境而不斷減少以致瀕臨滅絕。。影響地表植物的生長;不透氣的地面很難與空

氣進行熱量、水分的交換。改變城市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對空氣

的溫度、濕度的調節(jié)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儲

存了太陽輻射熱之后,又將熱量反射釋放出來,使城區(qū)的溫度比郊區(qū)和鄉(xiāng)村高2?

3℃,產生“熱島現象”。不透水鋪裝嚴重地破壞了城市市區(qū)地表土壤的動植物生

存環(huán)境,改變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②④正確,①③錯誤。選C。

【點睛】

城市不透水面會阻止水分下滲,因此會導致下滲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徑流

增多,季節(jié)變化增大。

為了充分利用雨水資源,韓國首爾市打造水循環(huán)利用系統(tǒng),欲將首爾市打造

成“水循環(huán)城市”。圖示為韓國首爾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模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都市污水處理廠

水地下水

抽自然界水循環(huán)

取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

深層地下水

6.首爾城市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

A.城市出現內澇主要是自然原因導致的。

B.參與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的水大部分來自河川等地表水

C.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量等于自然界水循環(huán)量

D.加強對淺層地下水的開采有利于保護深層地下水

7.下列做法對環(huán)節(jié)X有阻礙作用的是

A.植樹種草,提高城市綠化B.加快城市化進程

C.降水強度增大,持續(xù)時間加長D.平整土地,疏松土質

【答案】6.B7.B

【6題詳解】

城市內澇主要是降水異常和排水系統(tǒng)不完善造成的,而X環(huán)節(jié)為下滲,故排除選

項A;參與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的水源主要來自河川徑流,但不可能將自然界的水全

部用于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因此人類社會的水循環(huán)量要小于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量,故

排除選項C;圖中顯示淺層地下水對深層地下水有補給作用,加強淺層地下水開

采會減少深層地下水補給,不利于深層地下水的保護,故排除選項D;根據圖中

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參與人類社會水循環(huán)的水循環(huán)主要來自河川等地表水,B正確。

故答案選B項。

【7題詳解】

由圖可知X環(huán)節(jié)為下滲,平整土地,疏松土質和植樹種草有利于增加下滲量;

降水持續(xù)時間加長也是利于增加下滲量,加快城市化進程會導致地面硬化增加,

從而阻礙雨水下滲,故答案選B項。

【點睛】

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在水循環(huán)的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水汽蒸發(fā)、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徑流輸送)中,人類

活動主要對徑流輸送施加影響,進而改變下墊面的特點。

①調節(jié)徑流,加大了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庫、堤壩等攔蓄洪水,

增加枯水期徑流,由于水面面積的擴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發(fā)。農林措

施中,“旱改水”精耕細作,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能增加入滲,加大蒸發(fā),在

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擴大灌溉面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入海年徑流量,但

對海洋來說,從總量上變化不大,相對海洋給大陸的水汽輸送量影響是比較小的,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發(fā)量,使大氣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圍湖造田,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減少了湖泊自然蓄

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減弱了湖泊水體對周圍地區(qū)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同

時嚴重破壞了水產資源,使產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護濕地資源(沼澤)、植樹造林(綠色水庫)、保護草原(綠色蓄水池)

是有利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惡劣的后果。

二、單選題(共4分)

8.城市建設深刻地改變了大自然的水循環(huán)過程,下圖為“某城市土地覆蓋變化示

意圖”。完成下題。

該城市城市化過程中對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影響最明顯的是

A.水汽輸送B.下滲C.降水D.蒸發(fā)

【答案】B

【詳解】

土地覆蓋不透水層面積增長速度快,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雨水下滲困難,大氣降

水主要轉化為地表徑流和蒸發(fā),故選B。

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水循環(huán)可分為自然循環(huán)和社會循環(huán)兩大類,如圖為“某城市水循環(huán)示意

圖”。

大氣水

--「

L用

,⑦

--排

③-

--水

1

城力7地表水

自然循環(huán)-社會循環(huán)

關于人類對城市水循環(huán)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開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減少②

D.城市綠地建設,可以減少⑥

【答案】A

【詳解】

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下滲),A正確。④為蒸發(fā),大量開采地

下水會減少蒸發(fā),B錯誤;污水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不會減少②地表徑流,

C錯誤;⑥為水汽輸送,城市綠地建設使植被蒸騰作用增強,水汽輸送量增大,

D錯誤。故選A。

三、選擇題組(共30分)

下列兩幅圖表現了雨水的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左圖利用雨棚收集雨水,右圖將雨

水直接引入地下。讀圖完成問題。

10.左圖表現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①減緩城市澇災②緩解城市缺水③減少雨水和污水的匯流④有利于實現雨水

的資源化⑤完善城市區(qū)域的水循環(huán)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11.右圖顯示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A.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huán)中的下滲B.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huán)中的徑流

C.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huán)中的蒸發(fā)D.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huán)中的蒸騰

【答案】10.B11.A

【本題考查讀圖分析能力和水循環(huán)。

[10題詳解】

左圖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實現了雨水的資源化,既能減少地表徑流,又能緩解缺

水狀況;這種模式和洪澇災害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選B。

【11題詳解】

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雨水的下滲。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循環(huán)中的地表徑

流,對蒸發(fā)和蒸騰影響小,所以選A。

傳統(tǒng)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

色”設施來快速排水;“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優(yōu)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

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下圖是“海綿城市”與傳統(tǒng)“快

排”模式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對比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透水*R溷蓄*雨城、

地、生瞬常設靖濕地、雨此畫摩

12.“海綿城市”對城市區(qū)域水循環(huán)的影響是

A.增加地表徑流B.減少雨水下滲

C.增加地下徑流D.減少地表蒸發(fā)

13.兩種城市水循環(huán)模式的差異是

A.“快排”模式提高城市抗旱防澇能力B.“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

C.“海綿城市”使城市水資源短缺加劇D.“海綿城市”與原自然水文環(huán)境相仿

【答案】12.C13.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水循環(huán)。由材料可知,“海綿城市”的

建設會增加可透水路面的面積,因此下滲增加,導致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

加,同時蒸發(fā)增加。A、B、D項錯誤,C項正確。

[13題詳解】

與“海綿城市”相比,“快排”模式的城市處處是硬化路面,降雨時地表徑流流

量大、流速快、排水量大,當單位時間排水量超過排水設施的排水能力時,會加

劇城市內澇,A項錯誤;“快排”模式的年徑流排放量大于80%,而“海綿城市”

小于40%,“快排”模式降低了城市的可用水量,B項錯誤;“海綿城市”使植

被覆蓋率增加,雨水下滲、集蓄量增大,增加了與原自然水文環(huán)境的相仿性,在

一定適度上緩解了城市水資源短缺。C項錯誤、D項正確。故選D。

【點睛】

本題考查城市的水循環(huán)?!昂>d城市”對城市區(qū)域水循環(huán)的影響是增加下滲,減

少地表徑流。可以有效減少城市的內澇。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對外印發(f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指通過自然和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新型的城市

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

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左圖是我國某城市依“海綿城市”原理正在建設的

下凹式道路綠化帶,右圖是城市水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4.下凹式綠化帶的建設對右圖中城市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是

A.a增加B.b增加C.c減少D.d不變

15.“海綿城市”的建設

A.不利于地表污水的排走

B.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地基塌陷

C.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并能減輕城市內澇

D.有利于發(fā)揮綠化帶的道路隔離作用,減少交通擁堵

16.下列地區(qū)中,適宜建設海綿城市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內蒙古高原C.青藏高原D.華北平原

【答案】14.B15.C16.D

[14題詳解】

結合材料信息分析,右圖中a表示地表徑流,b表示下滲,c表示地下徑流,d

表示蒸發(fā);下凹式綠化帶有利于收集雨水,增加下滲,b增加;增加地下徑流量,

c增加;減少了地表徑流,a減少;綠樹增加,也增加了地表的蒸發(fā)量,d增加。

故選B。

【15題詳解】

結合材料對“海綿城市”的描述分析,“海綿城市”通過下滲、過濾,凈化了地

表污水,A錯誤;“海綿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及時補充了地下水,

有利于緩解地面沉降,B錯誤;有利于收集雨水,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減

輕城市內澇,C正確;海綿城市建設與綠化帶的道路隔離作用無關,不會減少交

通擁堵,D錯誤。故選C。

【16題詳解】

塔里木盆地和內蒙古高原以溫帶大陸性為主,年降水量少,蓄存的水量有限,不

適合建設海綿城市,A、B錯誤;青藏高原地處高寒地區(qū),氣溫低,凍土發(fā)育,

不利于雨水下滲,且人口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少,不適合建

設海綿城市,C錯誤;華北平原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變率大,降水量的時

間分布不均,且華北平原是我國人口、工業(yè)密集的區(qū)域,需水量大,建設海綿城

市可以緩解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D正確。故選D。

【點睛】

海綿城市,是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

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tài)優(yōu)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

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qū)域的積存、滲透

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

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

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

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下圖示意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東亞地區(qū)的夏季風,可用圖中環(huán)節(jié)來表示的是

A.bB.eC.fD.d

18.“海綿城市”的建設充分體現了的滲、滯、蓄、凈、用、排等功能。關于“海

綿城市”對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正確的是

A.減少aB.增力口cC.增力UfD,增加d

19.以下城市最適宜建設成“海綿城市”的是

A.蘭州B.烏魯木齊C.拉薩D.杭州

【答案】17.C18.B19.D

【17題詳解】

東亞地區(qū)的夏季風,由海洋吹向大陸,把大量水汽由海洋輸送至大陸,應為水汽

輸送環(huán)節(jié)。讀自然界水循環(huán)示意圖判斷,圖中b、e、f、d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分別

表示地表徑流、海水蒸發(fā)、水汽輸送、陸地降水。因此,東亞地區(qū)的夏季風可用

圖中環(huán)節(jié)來表示的是f,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8題詳解】

“海綿城市''的建設充分體現了的滲、滯、蓄、凈、用、排等功能。圖中a環(huán)節(jié)表

示徑流,包括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海綿城市”通過“滲、滯、蓄”可以增加

下滲,減少地表徑流,但對于總徑流量影響不大,A錯誤。圖中c環(huán)節(jié)表示下滲,

相對于傳統(tǒng)城市,“海綿城市”通過“滲、滯、蓄”可以增加下滲,B正確。圖

中f環(huán)節(jié)表示水汽輸送,主要由大氣環(huán)流完成,“海綿城市”對大氣環(huán)流影響很

小,C錯誤。圖中d環(huán)節(jié)表示陸地降水,相對于傳統(tǒng)城市,“海綿城市”植被和

濕地較多,熱島效應相對較弱,有可能使得城市上升氣流減弱,城市降水有可能

減少,因此“海綿城市”不一定會增加降水量(d),D錯誤。故選B。

[19題詳解】

材料信息表明,“海綿城市”在降水量大的地區(qū)作用較大。蘭州地處內陸,夏季

風影響強度較小、影響時間較短,降水相對較少,因此蘭州不是最適宜建設成“海

綿城市”的,排除A。烏魯木齊深居內陸,不受夏季風影響,降水稀少,因此烏

魯木齊不是最適宜建設成“海綿城市”的,排除B。拉薩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氣稀薄,水汽含量少,降水相對較少,因此拉薩不是最適宜建設成“海綿城市”

的,排除C。杭州地處東部沿海,夏季風影響強度較大、影響時間較長,降水豐

富,因此杭州是最適宜建設成“海綿城市”的,D符合題意。故選D。

下圖是華北某城市“雨水街坊示范區(qū)”景觀圖,示范區(qū)以雨水花園為主的雨

洪管理貫穿全園,展示了雨水從下落、收集、滯留、凈化、到下滲的全過程,形

成優(yōu)異的生態(tài)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0.該“雨水街坊示范區(qū)”影響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主要有()

A.地表徑流、下滲B.地表蒸發(fā)、下滲

C.植物蒸騰、降水D.地表徑流、降水

21.“雨水街坊示范區(qū)”推廣后能夠()

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②增加城市內澇發(fā)生

③減輕城市交通壓力④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20.A21.B

【20題詳解】

材料信息表明,“雨水街坊示范區(qū)”展示了雨水從下落、收集、滯留、凈化、到

下滲的全過程,由此可知,該“雨水街坊示范區(qū)”影響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下滲,

下滲增多,使得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多,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區(qū)”影響的

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A符合題意;“雨水街坊示范區(qū)”雨水

在地表停留時間并沒有明顯改變,因此對地表蒸發(fā)影響不大;雨水花園對植物蒸

騰有一定的影響,但水量不大,不是主要影響環(huán)節(jié);影響降水因素很復雜,雨水

花園雖然可能增加空氣的水汽,但不一定能形成降水,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區(qū)”

對降水影響不明顯,由此判斷,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22題詳解】

材料信息表明,“雨水街坊示范區(qū)”以雨水花園為主的雨洪管理貫穿全園,展示

了雨水從下落、收集、滯留、凈化、到下滲的全過程,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區(qū)”

推廣后,雨水的利用率提高,因此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①符合題意;示范區(qū)

雨水降落地表,大部分布被收集、下滲,地表徑流明顯減少,因此會降低城市內

澇發(fā)生的可能性,②不符合題意;“雨水街坊示范區(qū)”并沒有明顯增加交通用地,

因此對減輕城市交通壓力影響小,③不符合題意;“雨水街坊示范區(qū)”中的雨水

花園涵養(yǎng)水源較多,植被覆蓋率較大,使得熱容量增大,升溫相對較慢,從而緩

解城市熱島效應,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排除A、C、Do故選B。

下圖為某城市的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2.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

A.蒸發(fā)、下滲、雨水直接利用、下水道處理水再利用

B.下滲、雨水直接利用、下水道處理水再利用、蒸發(fā)

C.蒸發(fā)、下水道處理水再利用、下滲、雨水直接利用

D.下滲、下水道處理水再利用、蒸發(fā)、雨水直接利用

23.圖中①⑤⑥環(huán)節(jié)組成的水循環(huán)類型是

A.海陸間循環(huán)B.海上內循環(huán)C.陸地內循環(huán)D.人工水循環(huán)

24.此雨水收集利用系統(tǒng)的意義是

①補充了部分城市地下水②有效地利用了地下水

③增加了海陸間水循環(huán)量④減輕了城市洪澇災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22.A23.C24.D

【22題詳解】

圖中①蒸發(fā),②為下滲,④為下水道收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下滲的雨水,經凈化

處理后再利用,③為雨水直接用于沖廁、綠化等,A正確。故選A。

【23題詳解】

讀圖分析可知,①為蒸發(fā),⑥為植物的蒸騰作用,⑤為大氣降水,主要發(fā)生在陸

地內部,屬于陸地內循環(huán),C正確。故選C。

【24題詳解】

此集雨設施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資源,減輕城市洪水壓力,減少城市內澇,補充部

分城市地下水,不會加重城市土壤鹽漬化,海陸間水循環(huán)總量不會改變,因此①④

正確,故選D。

【點睛】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人類主要通過影響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來影響水循環(huán),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既有有

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如下:

(1)從時間角度分析。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的季節(jié)分配和年際變化,如修建水庫

和植樹造林。

(2)從空間角度分析。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如跨流域調水。

(3)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角度分析。大面積排干沼澤會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所以應保護

沼澤;過量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降

水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匯集,河流徑流變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澇災害。

(4)從水資源角度分析。人類對水資源加以利用時,應充分了解水循環(huán)的規(guī)律,

如果開發(fā)利用的速度超過了水資源循環(huán)的周期,則會出現水資源枯竭。人類生產

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經處理的污水也會加劇對水資源的破壞,使世界大部分地

區(qū)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四、單選題(共2分)

25.讀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示意圖,城市建設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水循

環(huán)的變化以及對城市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描述正確的是

|||雨水

jII透水基層

A.水汽蒸發(fā)減少導致城市氣溫日較差增大

B.地表水下滲增加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C.地表徑流增加根治城市內澇問題

D.大氣降水減少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B

【詳解】

城市建設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土壤水分含量大,水汽蒸發(fā)可能增加,城市

氣溫日較差減小,A錯。地表水下滲增加,濕地調節(jié)功能增強,緩解城市熱島效

應,B對。地表徑流減少,緩解城市內澇問題,C錯。不影響大氣降水,緩解城

市地下水水位下降,D錯。

五、選擇題組(共10分)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水時能將蓄存的水

釋放。我國正在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如圖是天然地表與城市地表水

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變化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8K發(fā)

il]一|nf

「下5府海廣一

I『匐

25球層;■通/Jr6球星海造

天然地囊75H(MM不透水地表)

26.與天然地表相比,城市地表

A.蒸發(fā)量增加B.地表徑流量增加C.地下徑流量增加D.下滲量增加

27.海綿城市建設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是

A.增加下滲B.減少蒸發(fā)C.增加地表徑流D.減少地下徑流

28.海綿城市建設將有利于緩解城市

①淡水不足②雨季內澇③用地緊張④熱島效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26.B27.A28.B

【26題詳解】

與天然地表相比,城市地表道路硬化下滲量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地表徑流增多,

B正確,CD錯;根據圖示信息,城市地表蒸發(fā)量較天然地表小,A錯。故選B。

【27題詳解】

通過建設海綿城市,提高城市的綠地面積和水域面積,下雨時能吸水、蓄水、滲

水、凈水,增加了下滲量,減小了地表徑流,增大了地下徑流,城市的蓄水能力

增強,一定程度上蒸發(fā)量增多,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8題詳解】

根據材料“下雨時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水時能將蓄存的水釋放”,所

以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緩解城市淡水不足以及城市內澇問題,①②正確;隨著海

綿城市的建設,城市綠地面積增多,水域面積增大,城市熱島效應減弱,④正確;

海綿城市建設不能緩解城市的用地緊張,③錯。B正確。故選B。

綠道是城市重要的景觀之一。下圖為佛山新城某處綠道景觀圖,據此完成下

面各題。

29.城市綠道對下列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影響最小的是()

A.地表徑流B.下滲C.蒸發(fā)D.降水

30.城市綠道面積增加,會()

A.加劇城市熱島效應B.改善城區(qū)局部氣候C.優(yōu)化城市交

通線路D.增加河流污染源

【答案】29.D30.B

[

試題考查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29題詳解】

城市綠道增加了城市的綠化面積,植被具有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降水時植被會截留

水分,增加下滲量,使地表徑流減少,植被面積增多,植物蒸騰及土壤水分蒸發(fā)

都會增加,但城市綠道對降水的影響相對較小,D正確,ABC錯。

【30題詳解】

城市綠道面積增加,會減緩城市熱島效應,A錯。會增加大氣濕度,降低大氣溫

度,改善城區(qū)局部氣候,B正確。城市整體規(guī)劃會優(yōu)化城市交通線路,與城市綠

道面積增加無關,C錯。城市綠道面積增加,植被增多,植被會降解一定的污染,

不會增加河流污染源,D錯。

【點睛】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Q)改變地表徑流——最主要的影響方式:人們引河

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

泊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布狀態(tài)。(2)影響地下徑流:人們對地

下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局部地區(qū)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地下徑流產生影

響,如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鐵路的修建破壞地

質結構等,都會改變地下水的滲流方向。(3)影響局地大氣降水,如人工降雨。(4)

影響蒸發(fā),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局部地區(qū)的水汽供應量。(5)影響下

滲,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壞、植樹造林等措施都會影響地表水的下滲。

六、綜合題(共12分)

3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某地區(qū)水循環(huán)示意圖

材料2:海綿城市,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

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

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圖2為“海綿城市模型”。

(1)圖1所示水循環(huán)的類型是0

(2)寫出圖1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名稱B、E

F____

(3)圖中城市正在建設海綿城市,說出海綿城市的建設影響了城市區(qū)域水循環(huán)

的哪些環(huán)節(jié)?

(4)結合海綿城市模型圖2,說出對雨水調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綿體”是

、等。

(5)“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是()(雙項選擇題)

A.減少城市用水量B.促進雨水資源利用

C.增強城市排水能力D.緩解城市內澇

【答案】(1)海陸間循環(huán)

(2)水汽輸送;下滲;地下徑流

(3)下滲、蒸發(f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環(huán)節(jié)

(4)森林、濕地、雨水花園小區(qū)、滲水路面、湖泊、屋頂綠色花園等

(5)BD

【本題以水循環(huán)和海綿城市相關材料為背景,考查了水循環(huán)的類型;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

節(jié);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水循環(huán)的影響;海綿城市的目的等??疾閷W生獲取和解

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詳解】

(1)據圖1可知,是發(fā)生在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循環(huán),所以為海陸間循環(huán)。

(2)據圖1可知,圖中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B是有海洋上空指向陸地上空應為水汽輸

送,E有地表指向地下應為下滲,F在地下流動應為地下徑流。

(3)據材料“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可知,海綿城市會下滲,因下

滲增加,還會影響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因地表蓄水量增大,是該城市的蒸發(fā)增

大。

(4)據圖2可知,對雨水調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綿體”是森林、濕地、雨

水花園小區(qū)、滲水路面、湖泊、屋頂綠色花園等。

(5)從上題分析可知,海綿城市使下滲增加,地表徑流減小,可以緩解城市的

內澇問題,同時儲蓄下來的水能為城市提供水資源,故選BD。

【點睛】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tài)優(yōu)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

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qū)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

傳統(tǒng)的排水系統(tǒng),而是對傳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fā)揮

城市本身的作用。

32.【社會調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調查任務:城市內澇

調查資料:

資料一: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xù)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

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下圖示意城市水循環(huán)。

資料二:某城市中心區(qū)與郊外平原區(qū)的水循環(huán)數據比較表(單位:mm)。

轉化為徑流的轉化為地表徑轉化為地下徑

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發(fā)量

總降水是流的降水量流的降水整

城市中心區(qū)67540533768270

郊外平原區(qū)6445267961713775

調查思考:

(1)指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

(2)根據表中數據變化,判斷易發(fā)生內澇的地區(qū),并說明原因。

(3)每到汛期,我國許多城市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內澇。為緩解城市內澇,某

中學地理活動小組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案。任選其中一項措施,從水循環(huán)角度說明

它的作用。

甲:設計下凹式綠化帶

乙:鋪設透水方孔磚

【答案】(1)a:地表徑流;b:下滲;e:地下徑流;d:蒸發(fā)(植物蒸騰)。

(2)城市中心區(qū)。城市中心區(qū)降水多;地表硬化,下滲量少,轉化為地表徑流

多,轉化為地下徑流少,超過了排水能力,易發(fā)內澇;城市排水系統(tǒng)設計不合理,

容易形成內澇。

(3)示例甲:下凹式綠化帶設計,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滲進行存儲。

例乙:透水方孔磚設計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滲,同時鋪種草坪可以增加蒸發(fā)量。

(任選一項作答)

【本題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詳解】

(1)讀圖a在地表流動為地表徑流,b由地面到地下應為下滲,c在地下流動應

為地下徑流,d水汽上升應為蒸發(fā)或蒸騰作用。

(2)根據表格城市中心區(qū)降水多,蒸發(fā)量小,同時因為地面硬化,使下滲量減

少,轉化為地表徑流增多,超過了其排水的能力;同時若城市排水系統(tǒng)設計不合

理,排水不暢也會增大內澇發(fā)生的機率。

(3)本題目為開放性習題,選擇兩種方式的任意一種作答即可,若選擇下凹式

綠化帶設計,提高了綠化帶的蓄水能力,而且利于增大下滲,從而減少了地表徑

流,減少內澇的發(fā)生。若選擇鋪設透水磚,則直接增加了下滲,減少了地表徑流,

降低內澇發(fā)生的機率,同時鋪種草坪可以增加蒸發(fā)量。

【點睛】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修筑水庫、塘壩、退出還湖(濕)等可攔

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徑流量,由于水面面

積的擴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

發(fā)量

跨流域調水,擴大灌溉面積,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了蒸發(fā)量,使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

降水量增加

農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細作、封山

影育林、植樹造林能增加下滲,調節(jié)徑流,

響加大蒸發(f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

圍湖造田(圍墾濕地)減少了湖泊(濕地)

的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

也減弱了湖泊(濕地)水體對周圍地區(qū)氣

候的調節(jié)作用;植被破壞也會產生不利的

影響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xù)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

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區(qū)與郊外平原區(qū)的水循環(huán)數據比較表(單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