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_第1頁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_第2頁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_第3頁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_第4頁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

蕭西之水著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1·北京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蕭西之水著—北京:中國鐵道

出版社,20111

ISBN9787113118563

Ⅰ①誰…Ⅱ①蕭…Ⅲ①日本—中世紀史—戰(zhàn)國

時代(日本)—通俗讀物Ⅳ①K3133409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0)第162790號

書名: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

作者:蕭西之水

責任編輯:羅桂英電話:010-51873156

編輯助理:呂芠

封面設計:大象工作室

責任校對:張玉華

責任印制:李佳

出版發(fā)行:中國鐵道出版社(100054,北京市宣武區(qū)右安門西街8號)

網址:http://www.tdpress.com

印刷:中國鐵道出版社印刷廠

版次:2011年1月第1版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875字數:367千

書號:ISBN9787113118563

定價:3680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鐵道版的圖書,如有缺頁、倒頁、脫頁者,請與本社讀者服務部調換。

7月末,通過老朋友兼同事俞金堯研究員介紹,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就是

這部《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的作者蕭西之水。雖未謀面,卻有幸先通過電腦讀

其發(fā)給我的書稿。我一打開郵件,就被書稿的內容抓住了;閱讀之時,興趣盎

然,常常為書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描述和精彩、準確的事件闡釋所吸引;連續(xù)的

覽閱書稿和檢索、核查相關資料,使我饒有興味地過了四五天很充實的時日,

雖已將書稿閱畢,但至今仍回味無窮。幾天來,輕松愉快地閱讀此書稿,饒有

興味,不知不覺地漸入佳境,走進了復雜紛繁的日本戰(zhàn)國時代。漸漸地,閱讀

變成了品味和欣賞,不僅備受啟發(fā)和促我思考,而且使我對本書能夠出版深感

欣喜,對本書作者的精心創(chuàng)作感到無比欣慰。

最使我欣喜的是作者的勇氣和精神。8月初與作者初次見面交談,得知他

是21歲的學習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大三學生,這的確使我十分吃驚。應該說,他

的閱歷還不夠豐富,也不是歷史科班出身。而我深知日本戰(zhàn)國史研究難度很

大,因極其復雜又缺乏資料,一直是我國日本史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但作者卻

不畏艱難,長年在學海書山中勤奮苦讀,翻檢了難以勝數的有關著述和文獻資

料,又在一直保持所學專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前提下,珍惜分秒,用兩年多的業(yè)余時

間,終于寫出了這部30萬字的書稿。在本書中,作者展示出超乎其年齡的知

識儲備和敘述、分析、歸納能力。作者挑戰(zhàn)年齡、知難而上的勇氣,令人欽佩;

作者勤奮刻苦、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更令人欣慰。

我亦十分欣賞作者治史、寫作的態(tài)度和方法。作者注意追蹤和把握日本

戰(zhàn)國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態(tài),從而站在了該領域前沿。作者對歷史,是懷著

敬畏之心的,本書的寫作嚴格遵守了敘史的原則:科學性、客觀性,對所述內容

做到了準確、真實。就是說,本書既不是文藝小說,也不是戲說演義,而是一部

簡明講述日本戰(zhàn)國問題的信史。作者以日本主要歷史人物為線索,基本上按

重大事件的歷史順序將時代背景、社會狀態(tài)及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進行

客觀的評述,并且將作者對歷史的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提煉總結很自然地表

達出來。本書既沒有陷入繁瑣的考證,又拒絕故弄玄虛和晦澀難讀,采取了深

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全書明快清晰,文筆暢達,使人翻閱時頗感輕

松明了,從而使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極易接受。其實,中國史學家從來

就主張“文史不分家”,許多史學大家的名著也是很形象生動的文學佳作。不

知是專業(yè)分工細碎化了,還是文學素養(yǎng)方面的原因,隨著史學著述專業(yè)性的日

益強化,卻離普通群眾漸行漸遠了。我們需要通俗的歷史讀物,需要寫出更多

的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普及性歷史讀物。本書的出版,值得肯定,應該祝賀。

我也想在這里感謝中國鐵道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是他們的膽識,才使我們有

機會讀到這部日本戰(zhàn)國史佳作。

關于日本戰(zhàn)國時期的群雄割據,我國許多年輕朋友,在電子游戲世界里領

略過武田信玄、北條早云等武將的雄姿,在風靡一時的多卷本特長篇小說《德

川家康》中,又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特別是德川家康所折服。雖然好看,但

這些畢竟不是正史,虛構、想象的成分過多,亦留有許多謎團。本書作者下苦

功夫,去偽存真,精心梳理了日本戰(zhàn)國史,盡量如實地還原日本戰(zhàn)國真實的歷

史,客觀地展現戰(zhàn)國時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會戰(zhàn),盡量準確地把握和描述主要

武將的性格特征、思維和行為方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所涉及

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大多作出了自己獨到的解讀。在許多章的最后,作者

試圖探討和總結內在的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意見和頗有創(chuàng)意

的觀點。例如,作者敏銳地將北條的領國構建模式和戰(zhàn)爭模式掛鉤,提出了

“堅城戰(zhàn)術”;又如,他將武田氏滅亡的根本原因直接指向了大名鼎鼎的武田信

玄本人,等等。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就其想法而言,的確相當獨到。至少為

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探求日本戰(zhàn)國史真相之路,甚至可以說是一條無止境的探索道路,可能會

遇到叢生的荊棘。日本戰(zhàn)國史研究,不僅受文獻資料的制約,還受過多的戲

說、傳聞的干擾影響,有的歷史真相究竟如何,肯定有必要依據新的史料進行

新的考慮。就是在一般的有主流認識的問題上,也會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戰(zhàn)

國史首先要解決和回答的斷代問題,即起始和終結的時間問題就是如此。普

遍認為日本戰(zhàn)國起自應仁元年(1467年),作者認同并采用了這一流行觀點。

但也有主張延德三年(1491年)為開端的,似也應考慮其理由。終結時間問題,

普遍認為是永祿十一年(1568年),也有1573年說。而本書作者提出的豐臣氏

滅亡的1615年說,在一般正史中尚屬首次。這就是個挑戰(zhàn),需要研究論證,需

要闡明和回答1568年、1573年諸說不能成立的原因理由等問題。當然,本書

已簡明指出了幾點,從本書并非戰(zhàn)國史專業(yè)書籍方面考慮,似也不應苛求。我

只是想說,探求真理之路是永無止境的,在這里也誠懇地祝愿作者能再接再

厲,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更大的成績。

我國對日本戰(zhàn)國史的研究,雖然也有一些著述問世,但與日本相比,差距

巨大。我國不僅沒有形成日本那樣的“全民研究歷史熱”,而且歷史研究還受

到冷落,“史學危機”感并非空穴來風。與之相反的是,在時下浮躁、逐利的環(huán)

境下,胡編亂造,信口雌黃,倒是出了一些低、庸、媚“三俗”的“時尚作品”,甚至

大言不慚地標榜為“正史”,“還原歷史真相”,被炒作得炙手可熱。我想,如果

我們再忽視嚴肅的史學研究和歷史教育,將來一定會受到歷史的懲罰。

隨著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主張的不斷深入

人心,一些民眾中極端化的簡單地“仇日”或者“媚日”情緒,正在悄然轉化為

“知日”的需求。人們已強烈感到,為了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了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

展中日關系,為了東亞和世界的和平,我們必須了解日本,必須逐漸成為“知

日”派。而要知道日本的現在,就要知道日本的歷史;要知道日本的未來,就要

知道日本的歷史和現在。日本戰(zhàn)國史就是日本歷史的極其重要的承上啟下,

大動蕩、大轉折的一部分。不僅集中體現了日本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

豐富多彩,而且反映了日本民族、日本武士有代表性的典型性格特征;同時與

中國、朝鮮有著多方面的密切關系(如中國抗擊倭寇、中朝聯軍擊碎豐臣秀吉

吞并朝鮮、進占中國的狂妄野心等)。要“知日”,就要知日本戰(zhàn)國,知日本戰(zhàn)

國,還是“知日”的一條捷徑。對作者奉獻社會的這部日本戰(zhàn)國史,我愿在這里

發(fā)自內心的深表感謝和祝賀。在欣喜、欣慰和祝賀之時,我更想進一步說,我

為年青一代倍感自豪,我愿為年青一代盡綿薄之力。誰說中國年輕人是“垮掉

的一代”、“腦殘的一代”?環(huán)視東亞,放眼全球,中國的年輕人充滿活力和智

慧,腳踏實地又干勁十足。無可否認,的確有的人存在某些問題和不足,但絕

大多數年輕人是極其優(yōu)秀、極為出色的。他們大有作為,確實是“早上八九點

鐘的太陽”,是正經歷著偉大復興的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有鑒上述,我從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方面均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這部佳

作,并愿在這里真誠地、負責任地向廣大讀者推薦這本值得一讀富有特色的好

書。

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

2010年8月8日北京

開篇抱歉,廢兩句話

戰(zhàn)國,不是咱中國的專利。在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過去

1600多年后,日本也上演了一出戰(zhàn)國。雖說這個戰(zhàn)國無

論從地盤還是兵力上,都比當年的中國差了一大截子,或

許只能算個山寨版,但就其慘烈度和計謀運用度而言,卻

是不相上下的。

看看吧,誰說日本沒有戰(zhàn)國?!

第一篇何苦是亂世

隨著兩軍主帥的怒吼,應仁之亂爆發(fā),日本也進入了

近150年的戰(zhàn)國時代。這場大亂是如何爆發(fā)的?繼而產

生的細川政權又是如何從極盛走向衰亡的?關東地區(qū)如

何亂起來的?北條早云及其家族又是如何戡亂的?

戰(zhàn)國初期的腥風血雨會告訴我們一切。

必亂,應仁/9

內亂,細川/18

動亂,關東/29

亂中有變,我是北條早云/37

戡亂,三鱗旗飛揚/45

第二篇決斗

野心勃勃的武田信玄走出了軍陣,這是他第四次來

到川中島這個地方,“風林火山”的旗幟在風中飄揚。對

面的妻女山上,駐扎著夙敵———上杉謙信的軍隊,“毘”字

軍旗彰顯了他勇武挺立的特質。深夜,雙方仍然在謀劃

著來日的戰(zhàn)役,以及對方可能出的招數。

今夜無眠。

猛虎出山/55

袖珍版三國/63

飛龍下凡/71

夙敵,川中島見/80

敵?友?/90

第三篇新主

遠遠望去,土坡上正有幾個農民裝束的孩子在一起

玩耍,似乎沒有什么不平常。然而誰又能想到,其中領頭

的那個孩子王,就是織田信長。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十幾

年后,他能夠擊敗今川義元、齋藤龍興等豪強,最終進入

京都,開啟自己的新時代。

新主來臨。

傻瓜?木瓜!/99

我怕你?/108

美濃,看我的/116

進京“趣”事/125

第四篇必由之路

爺秀于林,孫必摧之。這不,看著織田信長強大起來

了的人們坐不住了,紛紛集合起來成立了反對他的包圍

網,要把他扼殺在搖籃之中。信長不畏艱難,一次又一次

地驅走了敵人。然而,明刀易躲,暗箭難防。信長最終沒

有料到,他的生命將會在本能寺的那個夜晚草草結束。

本能寺之變的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秘密?

讓我們一起來找出幕后真兇。

有本事上來?。保常?/p>

破網而出/143

圈踢/152

一個人單挑一群/162

驚變!驚變!/172

第五篇合一,非統(tǒng)一

信長走了,秀吉來了。一聲令下,大軍出行。越前、

尾張、四國、九州、關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賤岳之戰(zhàn)、小

牧長久手之戰(zhàn)、小田原之戰(zhàn)……一場場著名的戰(zhàn)役開始

將戰(zhàn)國推向高潮,羽柴秀吉也正式成為了豐臣秀吉,將天

下合一。

但是,合一,終究不是統(tǒng)一。

天下,輪到我了?。保福?/p>

原來是關白?。保梗?/p>

最后的北條/202

第六篇朝鮮悲歌

國內合一了,秀吉開始打起了國外的算盤,將侵略的

矛頭直指朝鮮,并與我國明朝交鋒。哪場戰(zhàn)役讓人們大

為疑惑?哪個人成為了明日談判的跳梁小丑?哪場戰(zhàn)役

徹底宣告了日本侵略計劃的破滅?這場戰(zhàn)爭為新生的豐

臣政權帶來了何種影響?

敬請拭目以待。

梳理東征,遠眺西海/215

大哥就是大哥/220

談判鬧劇/229

怎么又來了?/237

第七篇戰(zhàn)國末班車

秀吉去世后,德川家康開始反撲,關原和大坂的三場

戰(zhàn)役,終結了豐臣家族的輝煌,也成為了戰(zhàn)國的絕唱。隨

著大坂城的燃燒,轟轟烈烈的戰(zhàn)國史也在高潮中走向了

終點。在戰(zhàn)國末班車上,有什么值得大家關注的東西呢?

德川家康這個老油條又在想什么呢?

前方到站,戰(zhàn)國終點站。

別了,豐臣秀吉/246

關原,宿命之地/255

老油條家康/265

燃燒,大坂城!燃燒,戰(zhàn)國!/274

結語德川家康=?+?/283

后記/286

參考文獻/287

日本戰(zhàn)國時代本州島概圖

注:其中26、28、32、48、61分別為兩個諸侯國,共66個諸侯國。

關于日本戰(zhàn)國

首先,我想說,日本也是有戰(zhàn)國的。

聽起來似乎很無聊,但是我仍然想說。據調查,在中國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日本

也是有過“戰(zhàn)國”的,當然,更有甚者,認為日本根本就沒有歷史。

雖然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沒有中國長,但還是有不少文化底蘊的,別以為人

家什么都沒有。

有人曾經問我,不知道就不知道了,非得研究日本的戰(zhàn)國歷史干什么?就算研

究,也應該研究日本近代(明治維新)和當代(二戰(zhàn)后)的歷史,這樣才能對如今的中

國起到某種啟示作用。

日本戰(zhàn)國史,對于中國人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或者一個遙遠的傳

說。但我覺得不是。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我也要說不。

一個國家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我不敢說如今日本的一切都是那個年代留下

的,但是我至少可以說,戰(zhàn)國時代是日本第一個真正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時代,也是

日本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之間第一次大規(guī)模碰撞的時代。在這種碰撞中,我們更加能夠

看清楚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日本對于自身的初期改造,這對于正在轉型的中國有著

巨大的幫助。

所以,要了解日本人,必須要了解日本的戰(zhàn)國時代。

雖然是戰(zhàn)亂,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指望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更不要想象幾十萬人拼

殺的場景,因為,古代日本是很缺人的。

眾所周知,日本的地盤那是相當的小。地盤小,糧食就少;糧食少,人就少;人

少,兵也就少,幾千人的軍隊就是大軍,幾萬人就了不得了。后來豐臣秀吉盡全國

之力出兵朝鮮,也才拼湊了十幾萬人,這要擱到中國,撐死是個軍閥水平,而且還不

是張作霖那種軍閥,而是韓復榘那種。

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不遺余力地打著,就連備受欺凌的勞苦大眾也養(yǎng)成了

“時刻準備著、為戰(zhàn)爭事業(yè)而奮斗”的風尚,實在是全民皆兵。

還有,相信一些喜歡日本歷史的人們都喜歡大河劇,為其中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場

景所折服。但是我必須說明,在戰(zhàn)國時代,尤其是在中前期,日本的大多數戰(zhàn)役更

像是農民斗毆。畢竟是亂世,當頭的也沒幾個錢,養(yǎng)不起那么多正規(guī)軍,只能是到

戰(zhàn)時,派幾個基層干部臨時抓壯丁,拿著鐮刀斧頭就上了前線了。

怎一個慘字了得?

關于流浪武士

我們都比較熟悉武士道,但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武士道并沒有完全成型,武士們

都以主君是否夠牛為標準。如果主君夠牛,對自己也夠好,就在這待著;如果主君

是個草包,對自己也大呼小叫的,那就拜拜了您呢。

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古時的武士階層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在社會地位

上極其相似,他們的地位并不低;但除去一小部分做幕府公務員的武士外,其他人

都是沒有什么本事維生的,他們逐漸落魄成了所謂“浪人”。

浪人并不是說這人性格浪蕩,而是“流浪武士”的簡稱。記得前些年,媒體把在

北京住所不穩(wěn)定的年輕人稱為“北漂”,按照這個邏輯,日本的浪人也可以稱為“日

漂”。

這幫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沒仗可打,他們自然會覺得“嘴里淡出個

鳥兒來”,四處尋釁挑事,久而久之,浪人便成為了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在太平盛世里,浪人一方面希望國內有戰(zhàn)爭,一方面希望能到外國去打仗,所

以,日本鬧起了戰(zhàn)國,中國、朝鮮也隨之鬧起了倭寇。當然,日本戰(zhàn)國和倭寇之間還

有其他的復雜原因,但這些與武士階層、尤其是那幫浪人是有很大聯系的。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學到武士有兩個特權:一個叫稱姓,一個叫佩刀。但那是

江戶時代的東西,戰(zhàn)國時代的武士實際上只有稱姓的權力,老百姓大多都佩刀,個

別牛人甚至還有火槍。

當然,相對而言,武士的殺人工具還是比較特殊。他們一般都配有兩把刀。一

把是長刀,也就是咱們通常理解的武士刀,屬于攻擊性武器。武士刀以兇猛和堅韌

著稱,如同日本人的性格一樣。另一把稱作“脅差”,相對較短,是一種類似于短刀

的近身防御武器。

提到武士,大家估計都會想到切腹,在此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切腹是一種很獨特、或者說是難以理解的自殺方式。要說一般的自殺,跳樓、

割腕、抹脖子、上吊等等,都屬于正常范疇。不過日本人卻十分鐘愛這種切肚子的

把戲,其思維方式確實不同凡響。

另外,由切腹又引申出了一個新的麻煩。由于切腹并沒有對中樞神經和動脈

進行直接破壞,正常的切腹死亡基本都死于流血過多,這就引出兩個問題:

第一,在切腹后是先疼死還是先流血過多而死?

第二,切腹大多是在戰(zhàn)斗失敗的前夕進行,哪有時間等著人流血過多而死?

經過長期的實踐,日本人也發(fā)現了這兩個問題。所以在切腹前,都會再找一個

人在旁邊輔助,這個人的身份一般是至親或者部下。在切腹者剖開腹部之后,輔助

者會立刻砍下他的頭,以減少他死前的痛苦,這個制度就叫做“介錯”。不過這個制

度到后來就發(fā)展得有點過頭,即切腹者剛剛把短刀插入腹部,介錯人就把他的頭顱

砍下。

關于時代起止

在開始日本戰(zhàn)國史前,我們先要了解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發(fā)端時間,也就是室町時

代中期。大家可能對室町時代比較陌生,沒關系,我先跟大家提一個不太陌生的歷

史事件。

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不會忘記,日本歷史上有個政策叫大化改新,詳見歷史

書。大化改新646年后148年為平安時代,日本定都平城京,也就是現在的奈良,

當時的日本仿照中國長安城的布局構建了平城京,這件事情在歷史書上也有,大家

應該都記得。

遷都平城京后,日本進入了奈良時代,到了794年,日本再次遷都到平安京,也

就是現在的京都,正式進入平安時代。這個時代確實非常平安,從794年一直到

12世紀末期,日本幾乎沒出什么太大的亂子。

平安時代末期,由武士掌握的軍事集團逐漸掌握了國家政權,爆發(fā)了多場政治

斗爭。到了1192年,一名叫做源賴朝的武將以軍事力量的優(yōu)勢,建立了日本第一

個幕府政權,叫做鐮倉幕府,該時代也隨之稱作鐮倉時代(1192—1336年)。

到了鐮倉時代末期,國家又出現了動亂,到了建武三年(1336年),一個叫做足

利尊氏的人建立了日本第二個幕府政權,也就是室町幕府,該時代也就稱作室町時

代(1336—1573年)。

天正元年(1573年),室町幕府被推翻,日本進入了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chuàng)

的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

開創(chuàng)了第三個幕府政權———江戶幕府,這個時代也稱作江戶時代(1603—1868

年),此后便是明治維新了。

好了,說說日本戰(zhàn)國時代,剛才提到的歷史時代劃分里,似乎沒有提到戰(zhàn)國,那

么日本戰(zhàn)國時代究竟指的是哪一段歷史呢?

嚴格來講,日本戰(zhàn)國時代并非是一個嚴謹的時代劃分,它起始于室町時代中期

的應仁元年(1467年),止于江戶時代的元和元年(1615年),中間橫跨了室町、安土

桃山、江戶三個時代,一共148年。由于這期間日本一直處于戰(zhàn)亂之中,所以通稱

“戰(zhàn)國時代”。

關于室町幕府政權體系

理解了日本戰(zhàn)國時代,我們就要開始講了。既然日本戰(zhàn)國發(fā)端于室町時代中

期,我們就先聊一聊室町幕府。室町幕府的政權體系可以分為中央、地方兩大體

系。

中央層面,細川、畠山和斯波三大家族為“管領”,協助將軍處理日常的政務和

軍務,是幕府的核心統(tǒng)治者,世襲罔替,相當于中國古代的宰相;赤松、一色、京極和

山名四大家族輪流出任侍所的“所司”,類似中國古代的兵部尚書,被稱為“四職”,

也是世襲罔替。

以上7個家族由于掌控著大量的軍隊,后來逐漸成為了能夠影響甚至左右幕

府的力量,就連將軍大人也無法節(jié)制他們。從此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幕府是一個

不折不扣的貴族政治體系,這也間接影響了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發(fā)展。

地方層面,當時日本的行政區(qū)劃主要為五畿和七道,分別代表京都附近地區(qū)以

及本州、四國、九州這三島的其他部分。在這些大的區(qū)劃之下,日本一共有66個諸

侯國。至于如今人們熟悉的北海道,當時還屬于未開化之地,基本不涉及日本戰(zhàn)國

時代歷史當中。

戰(zhàn)國開始之后,日本分成了七大戰(zhàn)場,分別是近畿、關東、甲信越、中國(“日本

國中部”的簡稱)、東北、九州和四國,本書的重點,就是放在前3個主戰(zhàn)場上,其他

4個戰(zhàn)場,只在必要時提及。

在地方的諸侯國里,軍政大權都操控在當地的最高管理者———守護手中。守

護是一個官職的名稱,相當于我國明朝的巡撫或者總督,掌管著地方的軍政大權。

此外,由于日本稱諸侯為“大名”,所以這些守護又叫做守護大名。

如果幕府想支使這些地區(qū),就要跟當地的守護大名命令一聲。用政治學的話

說,中央政府領導人需要通過地方政府領導人來管理整個國家。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種制度,酷似中國周代的分封制。而在這種制度下,如

果不出現軍閥割據,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帶來的問題就是,既然如此,那為什么室町幕府還要采取這種制度呢?

其實他們也是迫不得已。室町幕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這些地方大名,如果

不給他們點好處,人家今天幫了你,沒準明天就幫著埋了你。

沒辦法,只能這么湊合著過了。

說了那么多將軍啊、大名啊、守護啊,難道日本沒有皇帝么?國不可一日無君,

日本當然也是有皇帝的,事實上到了今天,日本仍然是有皇帝的。日本的皇帝,叫

做天皇,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

不過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此外也是日本原生宗教———神道教的精神領袖。

在大多數情況下,天皇的作用僅限于此。

實際上,最早天皇跟中國的皇帝一樣,也是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但在幕府產生

之后,天皇就被軍政府形態(tài)的幕府架空,大權旁落。這樣一來,天皇本人長期處于

賦閑狀態(tài),基本上無法對歷史進程起到多大的影響。

關于史料

有人說過,了解歷史最方便的國家應該是我國。因為我國有著斷代為史的傳

統(tǒng),也有鄉(xiāng)村野史的傳統(tǒng),官方、民間對于記載歷史都很感興趣,這就為后世了解歷

史、研究歷史的人提供了無數的材料。

在日本,后世關于戰(zhàn)國時代的小說和傳說比比皆是,各種虛構出來的想法更是

多得不可勝數。但是官方留下來的歷史卻少之又少,只有那么幾本,而且其中的部

分情節(jié)也比較值得懷疑。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日本的科舉制度很早就沒落了,讀書并沒什

么前途,倒不如學學砍人。日本古代缺少我國這種純粹的讀書人,認字的就只剩下

了幕府里和大名府邸里的一些文臣。有能力記錄歷史的,也就只有他們。比如《信

長公記》的作者太田牛一,就是大名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文官。但憑這樣流傳的歷

史,不僅數量難以保證,有些歷史事件的記載恐怕也難免有失偏頗。

鑒于史料的缺失,世人都喜歡以那個時代的背景為基礎撰寫小說,卻很少有人

真的去整合和梳理日本戰(zhàn)國歷史,因此很多事情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我寫作的初衷,便是想把日本這148年的戰(zhàn)國歷史以我的方式盡量真實地為

大家展現,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關于翻譯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受到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嚴重,很多文字也被他們借走,成為了

日語里面的“中文”。有些日語詞匯雖然與漢字長得很像,但是其意思很可能與漢

語的意義完全不同。

到這里有人或許要問,現代漢語與日語差距很大,可是日本人古代應該用過漢

語吧?沒錯,他們用過,但那已經是唐朝的事情了,到了日本戰(zhàn)國時代(我國已經到

了明朝),日語早就和漢語完全不同了,而且有意思的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日語,和

現代日語也不一樣,就好像明朝漢語和現代漢語有不小的區(qū)別一樣。

說了這么多,我只是想說,很多詞語,大家看著是很費勁的。比如說前文提及

的“大名”,應該對應地翻譯成漢語的“軍閥”或是“諸侯”,但由于早期學者沒有注意

到這些,所以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為了減少語言差異帶來的影響,我把日語詞匯都盡量準確翻譯成對應的漢語,

比如“籠城”譯為“據城堅守”,“一揆”譯為“起義”或“叛亂”等等。不過有4個稱呼

我會保留原文,分別是“將軍”、“管領”、“大名”和“家督”。

最后在本書中,還有以下幾條注意事項,希望大家關注。

第一,凡本書涉及日本古代地名時均不再加上“日本”字樣,都會以“古地名(今

+地名)”的格式為大家展示。每章中如有重復,僅在首次出現時標注現地名。

第二,本書中采用的歷法,均為農歷。但為了看著簡單,月份和日期都不用漢

字標注,而是用阿拉伯數字。至于年份,則會以“某某(日本年號)幾年(公元幾年)”

的格式展示。

此外,公歷和農歷在新年交接時會有所差異,對這個問題我基本予以忽視,只

取交界時間最長的年份。舉個例子,2010年大致是農歷庚寅年,但2010年春節(jié)前

的一個多月并不屬于庚寅年。在本書中,我暫時把這個概念忽視,就認為2010年

整年都是庚寅年,便于闡述。

第三,關于書中人物的年歲,我都采用了中國、日本古代常用的虛歲,即在周歲

年齡上加1歲的方式,以符合當時的習慣。

第四,本書中所提到“朝鮮”,均指李氏朝鮮王朝或朝鮮半島,如有不同會有說

明。

接下來,讓我們把日歷翻回到日本戰(zhàn)國前夜,為大家展開這148年的歷史畫卷。

必亂,應仁

出場人物簡介

主角:細川勝元(幕府管領,東軍領袖)

山名宗全(幕府侍所所司,西軍領袖)

配角:伊勢貞親(幕府政所所司)

大內政弘(西軍將領)

朝倉孝景(西軍斯波家臣,后反叛至東軍麾下)

龍?zhí)祝鹤憷x政(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

()

足利義視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之弟

斯波義敏(斯波家族爭權的兩派之一)

(斯波家族爭權的兩派之一)

斯波義廉

畠山義就(畠山家族爭權的兩派之一)

畠山政長(畠山家族爭權的兩派之一)

時間卷軸不斷轉動,回到寬正五年(1464年),地點,京都。

不好的兆頭

一般說來,一部作品最先出現的角色不是主角,就是主要的配角,但是很

遺憾地告訴大家,咱們看到的第一位仁兄是個不折不扣的龍?zhí)籽輪T。

雖然是龍?zhí)?,但既然出來了,就有出來的道理———他是幕府將軍。換句話說,

他就是當時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不請他出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足利義政,寶德元年(1449年)接任成為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大致是在蜜罐

子里泡得久了,他自上任開始便沉溺于享樂和隱居生活,根本不搭理政事。至于政

務,基本上操控在臣子的手中,算是為大亂埋下了不小的伏筆。

但足利義政似乎光顧著玩了,到了28歲那年(1464年),他仍然膝下無子。在

古代,到了這個歲數還沒孩子,那是相當讓人詫異的。

于是他著急了,趕忙跑到了寺廟里,在這里他有個弟弟正在出家。將軍去找這

個弟弟,并不是讓他幫忙祈禱趕緊有孩子,而是直接告訴他:這個將軍過幾年我不

當了,你是我弟弟,有資格繼承位子,干脆就你當吧!

但是和尚兄卻有些不愿意,將軍這個工作固然能享天下最大的福,但也得受天

下最大的氣。而且將軍大人您還年輕,萬一日后有個兒子,我怎么辦?

一句話,他不愿意干。

我們的將軍大人明顯不想善罷甘休,干脆寫下了保證書,聲明:你就出山吧,哪

怕我今后有了兒子,將軍的位子也是你的!

事情鬧到這個份上,也真是不由得他不答應了。寬正五年(1464年),這位和

尚還俗,名字叫做足利義視。還得說一句,這第二個出場的仁兄,依然是個龍?zhí)?,?/p>

且他的龍?zhí)壮煞直人绺邕€要厲害。

真是怕什么、來什么,就在第二年(1465年)11月,足利義政的妻子就給他生下

了一個孩子,而且,是男孩。

炸窩了。

現在擺在將軍面前的是一個兩難選擇:傳給兒子吧,自己寫了保證書,恐失信

于天下;傳給弟弟吧,又難為了兒子,實在是棘手。早知道,就不去找弟弟回來了,

讓他出家念經多好。

我相信,將軍大人估計當時就剩下這個想法了。但是很明顯,世上是沒有賣后

悔藥的,該解決的問題還是得解決。立弟弟還是立兒子?

經過了無數次痛苦抉擇,將軍依然無法作出決斷,也沒有明確的表示。

上方沒有表示,底下只好亂猜。就此,兩股完全對立的政治勢力便順勢形成

了,一方是弟弟派,首領叫做細川勝元,是當時的管領,類似丞相;另一方則是兒子

派,首領叫做山名宗全,是當時的侍所所司,類似兵部尚書。這兩個人即本章的兩

個男一號。

一邊有人,一邊有兵,兩邊的政治實力基本對等。

其實細川勝元成為弟弟派,根本不是因為自己喜歡他,而是足利義政很早就認

命他當這個弟弟的輔佐者。山名宗全也差不多,他支持兒子派,也不是因為他認為

這個兒子是真龍?zhí)熳樱窃谶@個孩子出生后不久,孩子的媽媽就拜托山名宗全幫

助他們,事情就這么簡單。

換句話說,雙方的矛盾是只對人、不對事,只要能夠除掉政敵,自己支持誰都無

所謂。那這兩個人怎么就成了政敵呢?

說起來這件事情也很搞笑,其實細川勝元是山名宗全的女婿,兩家關系一直還

算不錯。但到了后來,雙方在一些事情上有些誤會和沖突,慢慢地關系就變差了,

翁婿之間出現了很深的隔閡。

兩派相爭的火藥桶已經聚集完畢,現在僅僅缺一根導火索。

就在兩方陣營明爭暗斗的緊要關頭,導火索出現了———而且一共有3根。這

第一根導火索就是關于將軍繼承人的問題,下面看看第二和第三根導火索。

斯波爭權

第二根導火索,是斯波家族的家督由誰來當的問題。前面說了,幕府有三大管

領家族,斯波家族正是其中的一員,能不能當這個家督,直接決定了能不能在未來

掌握幕府大權。

01

這個導火索的主角,叫做斯波義敏。

事情是這樣的,本來斯波義敏已經當了家督,可是家臣們卻全然看不起他,兩

方爭個不停。長祿三年(1459年),斯波義敏急了,帶著兵就和他的家臣們開打,但

到最后也沒能贏下來。

這下子將軍也急了,立即派人把他抓起來流放。斯波義敏只好把家督之位傳

給了兒子,等著風頭過去再回來。但不幸的是,他兒子在兩年以后被家臣們聯手推

翻,這幫人新立了一個人,叫做斯波義廉。

這個人大家可以完全不用記,只要記住他的一個親戚就好———山名宗全。

表面上看,斯波家族的權力更迭似乎都是家臣們搗的鬼,但到了這時,真正的

幕后主使才剛剛現身。至于山名宗全操縱斯波義廉的原因,也正是要擴大影響,壓

制所有反對他的人,尤其是細川勝元。

為了重新奪回家督之位,斯波義敏來回奔波,找到了伊勢貞親。

伊勢貞親是將軍的家宰,是看著將軍長大的人,也是將軍最為信任的人,時任

政所的執(zhí)事,大致相當于中國古代的戶部尚書。

這個人可以說非常有趣:在將軍的兒子出生以后,他被封為孩子的乳父,按理

說應該是兒子派;但他又在家督爭奪的問題上支持斯波義敏,公然和山名宗全對

立,似乎又是弟弟派。類似事跡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述,結論是:這個人,既非兒子派,也非弟弟派,他只是維護將軍本人的

想法和利益。

文正元年(1466年)7月,在伊勢貞親的幫助下,將軍發(fā)布命令,讓斯波義敏重

新繼承斯波家督之位。說實在的,當年斯波義敏下野和伊勢貞親也有極大的關系,

現在幫他,主要是怕山名宗全獨攬朝政,而他也能借此賺不少外快。

山名宗全怒了,據說他曾放出了一段狠話,大意是說:這事真是怪啊,雖說是將

軍的命令,我恐怕也不能不插手了,如果有人來,我一定會與之一戰(zhàn)!

這就是傳說中的玩命。

不久之后,山名宗全帶著軍隊開進了京都,大搖大擺地住進了親戚斯波義廉的

府邸,告訴他:別擔心,這兒有我呢。

文正政變

最大的后臺出來了,而且是帶著荷槍實彈的軍隊來的,這下伊勢貞親就有點慌

了。雖然他是將軍最信任的人,但他的職位卻決定了他是一個沒有兵權的人,出事

只能干看著。

而在這個時候,既擁有兵權又與山名宗全處于敵對位置的人,就只剩下了細川

勝元。雖然此前細川勝元都沒有明顯地介入此次斯波家族的爭奪中,但種種跡象

表明,他其實才是斯波義敏復位的背后主謀,尤其是在金錢方面。至于伊勢貞親,

只不過是被他利用的一顆棋子而已。

11

但出人意料的是,細川勝元并沒有帶軍隊來和山名宗全直接干仗。其中原因,

很有可能是因為細川勝元認為自己的支持者太少,勝算并不是那么大。

想想也是,京都的大家族很多都支持山名宗全,自己這邊則只有一個沒有兵權

的高官和一個搖搖欲墜的幕府將軍。

基于這個原因,細川勝元只得保持中立。不過很快又出現了一個事件,卻讓他

不得不參與到打倒伊勢貞親的活動中去。

這個事件就是:大內政弘得到了赦免。

大內政弘是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強勢大名,擁兵自重,酷似我國周朝的諸侯王,

而且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細川勝元的反對者。相比于山名宗全,他反對細

川勝元的原因更加純粹———因為錢。

大內政弘的領地在本州島的最西邊,靠近我國。在這里需要提一句,當時我國

明朝對日本一直采取限制貿易的策略,即封日本某個人為“日本國王”,然后發(fā)放一

套印信(堪合),有了這個才能跟明朝進行貿易,否則就是倭寇,見著就打。

作為與明朝比較近的地區(qū),這里的貿易就比較多。貿易多,錢也就多;錢多,勢

力也就強大,就好像我國漢朝割據一方的淮南王一樣。作為幕府管領,細川勝元如

果不拿一把,那是說不過去的。

不過大內政弘比較有霸氣,想獨吞貿易權,不愿意受制于細川勝元,于是細川

勝元就玩了他一把,讓他成了幕府討伐的對象(發(fā)布征討令),將經濟問題上升到了

政治層面。

寬正四年(1463年)11月,足利義政的母親病故,將軍大人宣布大赦天下。前

文所述的斯波義敏就是借此良機,逃脫了流放的處分,得以回到京都謀求復位。這

對于細川勝元來說,明顯是件好事。

但通過伊勢貞親的運作,將軍后來也赦免了大內政弘。這就不太好了,雖說大

內家族本身的實力比不上細川家族,但是如果大內軍前去支援山名軍與自己PK,

細川勝元就必須要集結比現在更多的兵力。

在沒有做好戰(zhàn)爭準備的情況之下,細川勝元被迫決定放棄擁立斯波義敏,與山

名宗全一起打擊伊勢貞親。不過請注意,這并不是說他倒向了山名宗全,據個人分

析,這一招他只是為了自保而出的下策。

細川勝元解脫了,伊勢貞親卻慘了,只能趕緊跑路,離開了京都。

文正元年(1466年)9月,下臺1個月的斯波義廉榮登家督之位,斯波義敏收拾

包袱逃難,山名宗全獲得了這次家督爭奪中的勝利者。不過對于這一切,細川勝元

卻非常不滿意,他積蓄實力,決心與山名宗全一戰(zhàn)。

然后,第三條導火索出現了。

御靈之戰(zhàn)

管領一共有3家,分別是細川、斯波、畠山,細川勝元最強;斯波家族剛鬧完,再

21

鬧不太現實;所以接下來,就該鬧畠山家族了。畠山家族倒也很爭氣,他們也形成

了兩個繼承人對立爭奪家督的局面。

簡單介紹一下雙方參賽隊員:

紅方:畠山義就,黑方:畠山政長,

山名宗全派。細川勝元派。

起初,足利義政任命紅方為家督,但他卻胡作非為,經常侵擾鄰國,將軍一氣之

下改命黑方為家督。這下子紅方那些人急了,決心起兵造反,弄得幕府只好派兵

鎮(zhèn)壓。

但是這場平叛平了2年也沒完,有些人就開始給犯事的紅方求情,當然,這個

求情者正是山名派的人。為了保證效果,山名宗全還與將軍的妻子結盟,讓她沒事

吹吹枕邊風。搞到后來,聽信枕邊風的將軍就下達了一個命令,赦免了紅方的畠山

義就。

這種反復無常的決定一出來,弄得大家頓時很不快,甚至有人都在懷疑足利義

政是不是腦子有問題。憋了一肚子火的紅方人馬回到京都,集合兵馬準備和黑方

一決高下,爭奪家督。

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剛過完年,雙方在京都附近的御靈地區(qū)列陣,操

起家伙就干仗。

將軍大人看局勢收不住了,也就不管畠山家這兩兄弟了,而是向細川勝元和山

名宗全二人下令:無論那倆人怎么打,你們兩個都不許幫忙!

將軍的意圖很明顯,他不想把事情搞大。但是該搞大的事情,想壓也是壓不住

的。由于足利義政一直變來變去,山名宗全覺得這家伙實在是朽木不可雕也,便不

顧命令,直接率兵支援紅方,而細川勝元卻按兵不動。

在2打1的局面中,黑方主將畠山政長的表現比較正?!?。關于御靈

之戰(zhàn),能說的實在不多,一開始兩方掐,后來加了一撥人,2打1,最后打贏了,過程

可謂相當簡單。

但在這場戰(zhàn)役的背后,卻有著一些讓人十分不解的疑點,其中最大的一個疑點

就是細川勝元的態(tài)度,山名宗全都已經支援了,您老人家為啥就是按兵不動呢?雖

然無法查到確切的記載,但是據前后關系來看,細川勝元當時在京都應該已經有為

數不少的軍隊了,客觀方面不是什么大問題,所以促使他按兵不動的應該就剩下主

觀原因了。這個主觀原因,是他的性格。

縱觀細川勝元的一生,行事非常嚴謹,屬于喜歡打冷槍、擅長玩計謀的選手。

此戰(zhàn)過程中,他沒有出擊,因為他在準備著一場更為重要的戰(zhàn)役,他要通過這一場

戰(zhàn)役,扳回之前所有的劣勢。

細川勝元將要采取的,是后發(fā)制人的策略。

不久后,全國各地的細川派全部帶兵到了京都,山名宗全聞到了氣味,也毫不

含糊,立即把領地里能喘氣的人都拉了來。就此,兩派的紛爭演變成了全國性的大

31

戰(zhàn),無論誰勝誰負,一場暴亂大體是免不了,日本也即將從治世走向亂世。

現在,雙方兵馬已集結完畢。細川派軍隊(東軍)共有16萬多人,山名派(西

軍)共有11萬多人。短短幾個月內,他就拉了這么多人,卻又能按下性子,一直不

和山名宗全對戰(zhàn),實在是深藏不露。

另外,雙方兵力的記載是有些問題的。去過京都的人,大概都知道京都是什么

規(guī)模。京都市區(qū)那么個小地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