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汕尾市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顯示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質量之間的關系,請回答: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yè)化起飛的國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這種關系的城市是A.柏林 B.倫敦C.舊金山 D.彼得堡2.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稅收上實行輕賦稅和公平負擔,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幫助農民發(fā)展生產,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從農民那里取得稅收,即使在困難時期,仍然注意賦稅的限度。這表明A.中國政府國家治理能力增強B.當時中國農村社會主要矛盾緩和C.中國共產黨踐行新三民主義D.根據地生產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3.1913年11月,《民權報》發(fā)表評論說:“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边@一-評論折射出A.傳統(tǒng)政治模式被顛覆 B.政治斗爭空前激烈C.政治民主化基本實現 D.民主觀念深人人心4.南北朝時期的典籍記載了很多北方遷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導、謝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細如服飾用具,瑣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擬。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據此可知,當時A.南北方的語言逐漸趨于統(tǒng)一 B.經濟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異C.經濟文化實力影響社會風尚 D.南方社會的包容性強于北方5.南朝劉宋時期,謝靈運的“田園別墅”一改漢代“千樹橘”的單一經營,變成糧食、桑麻、蔬菜、水果等多種經營格局,“春秋有待,朝夕須資。既耕以飯,亦桑貿衣。藝菜當肴,采藥救頹”。這反映出“田園別墅”A.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B.具有鮮明的自然經濟特色C.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使世家大族生活日益腐化6.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獨立宣言》作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兩大文獻,其共同點不包括A.都推動了本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B.都體現了反對壓迫,爭取自由、民主C.都反對殖民壓迫,要求民族獨立D.都用財產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7.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常常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將聽眾引向“憤怒”、“嫉妒”和“憐憫”。據此推論,這一獨特的演說方式A.彰顯了城邦民主特色 B.豐富了公民文化生活C.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 D.誤導了公民理性判斷8.據統(tǒng)計,1600年歐洲人均擁有白銀1.45克,1700年為1.82克,1800年為2.25克。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海外殖民掠奪 B.白銀開采技術提升C.商品生產發(fā)展 D.世界市場基本形成9.“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東周時期言論屬于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10.年代不清的報紙上有這么一段文字: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tǒng)-。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統(tǒng)轄。這段文字表明,此時中國共產黨將A.與時俱進,改變二大奮斗目標 B.捐棄前嫌,與國民黨聯合執(zhí)政C.停止反封建,與地主階級合作 D.大局為重,與國民黨黨內合作11.讀下表:1840一1894年間中國土布生產消用棉紗量據此可以推斷A.民族工業(yè)的勃興推動農產品商品化B.小農經濟遭外國商品的強勁沖擊C.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D.歐美列強加強對中國的原料掠奪12.胡適評價近代一位歷史人物時說:“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英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終于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yè)過于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愿而死?!焙m所評價的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A.起義者洪秀全 B.改革者康有為 C.實業(yè)家張謇 D.文學家魯迅13.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頒布了許多法令,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廢除常備軍,另外規(guī)定了公務人員的最高薪資。還宣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把教會從學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資產階級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鎖。巴黎公社頒布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強化公務人員的公仆意識 B.建立無產階級專政C.消滅資本主義財產私有制 D.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4.從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起,短短5年里我國密集召開高等教育、工農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術教育、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國會議,會議文件大都轉化為教育政策。這表明新中國A.重視教育發(fā)展的頂層設計 B.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的確定C.形成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D.確立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的國策15.中國古代農民的實際負擔,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賦稅征課額,歷史上賦役歷來就有“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的弊病。這一弊病根源于A.農業(yè)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理念B.農耕經濟時代小農經濟的脆弱C.專制王權之下法治精神的匱乏D.傳統(tǒng)文化重義輕利的價值追求16.1924年,英國保守黨和自由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了譴責動議,工黨政府將它視為不信任案。按照英國政治體制,政府接下來可以A.否決譴責動議,繼續(xù)執(zhí)政B.要求解散議會,重新大選C.將譴責動議提交國王裁決D.向最高法院提起違憲訴訟17.觀察如圖,浮雕上的軍人形象源自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八一南昌起義》浮雕A.北洋軍 B.護國軍 C.國民革命軍 D.工農革命軍18.孫中山在《中國之現狀及國民黨改組問題》中寫道:“中國革命六年后,俄國才有革命?!边@里的俄國“革命”指的是A.彼得一世改革 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C.十月革命 D.蘇聯解體19.如圖為1840—1920年中國棉紡織業(yè)消費棉紗情況示意圖,據此可知A.土紗消費一直居主導地位 B.洋務企業(yè)抵制了外資侵略C.中國近代工業(yè)化艱難發(fā)展 D.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20.對如圖的解釋正確的是A.說明新中國社會性質的轉變B.土地改革后的農民喜獲豐收C.建國后農民的政治地位提高D.工業(yè)化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21.在聯合國成立的問題上,各國有著相同的出發(fā)點。“相同的出發(fā)點”最主要的是()A.建立一個和平平等的世界 B.建立一個美蘇兩國操縱的世界C.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 D.成立聯合國,重建世界格局22.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進,人們對建筑的需求越來越大,工業(yè)與力學、數學、材料科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建筑技術的進步,1889年為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便是典型。這主要表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A.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特點 B.促使城市家庭生活的改進C.促進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D.促進城市產業(yè)結構的調整23.公元前4世紀中葉開始,秦國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特別在秦國后期頻繁地與六國發(fā)生戰(zhàn)爭,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縣來計算的。由此可見A.郡縣制源自對六國中央集權模式的移植B.國家統(tǒng)一是官僚政治實施的前提與基礎C.實施郡縣制是秦能夠統(tǒng)一六國的根本原因D.秦的統(tǒng)一伴隨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的擴張24.孫中山(1866~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滿清王朝?!睂O中山在“28歲那年”的主要行動是:A.上書清政府,反對“皇族內閣” B.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D.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25.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靈魂得救必須依靠自己的虔誠信仰。其主張否定了A.宗教神學的價值B.世俗君主的作用C.羅馬教皇的權威D.宗教儀式的意義26.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羅馬人以靈活務實的態(tài)度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國家的經驗,制出古代世界最為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下列項中關于羅馬法在當時政治上的作用和影響表述正確的是①使平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②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③提高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并且規(guī)范從政④激發(fā)和調動羅馬公民愛國熱情與參政積極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7.1958年,戴高樂當選法國總統(tǒng)后,促使法國退出北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推動中法建交;同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緩和、諒解、合作”的關系。這一系列政策A.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 B.根本上改變法國的國際地位C.導致美蘇兩級格局的崩潰 D.促進不結盟非集團化的發(fā)展28.古代希臘人首創(chuàng)了數學、科學和哲學,最先寫出了有別于純粹編年表的歷史書,自由地思考著世界的性質和生活的目的,而不為任何因襲的正統(tǒng)觀念的枷鎖所束縛。這表明古代希臘A.民主制推動文化繁榮 B.科學發(fā)展領先世界 C.神學傳統(tǒng)觀念被拋棄 D.人文精神內涵豐富29.1715至1787年間,法國從海外地區(qū)輸入的進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國的貿易也有同樣驚人的增長——1698至1775年這一時期中,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此時兩國貿易增長得益于A.三角貿易的發(fā)展 B.商業(yè)革命的推動C.工業(yè)革命的擴展 D.經濟的壟斷模式30.如圖為南宋都城臨安“瓦”(娛樂場所)的分布圖。這可以佐證,南宋時期的臨安A.城市設計不再體現皇權至上B.“瓦”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C.城市布局凸現濃厚商業(yè)色彩D.市坊分離的制度開始被打破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德國對蘇聯的野蠻入侵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國共產黨和進步力量紛紛起來聲援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比如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了毛澤東起草的《關于反法西斯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黨內指示。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當晚,丘吉爾發(fā)表廣播演說,支持蘇聯反對德國的侵略.提出英國的政策和宣言就是“任何對納粹帝國作戰(zhàn)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因為“蘇聯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6月24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宣布,考慮到希特勒是美洲的主要威脅,美國準備向蘇聯提供援助。7月3日,斯大林發(fā)表廣播演說時指出蘇聯將同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建立爭取自由、反對希特勒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幾蕴瀑t興(近現代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德戰(zhàn)爭初期國際社會聲援蘇聯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蘇德戰(zhàn)爭初期國際社會聲援蘇聯的意義。32.中世紀之光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它任何地區(qū)所沒有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1)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說的“支離破碎的歐洲”?(2)結合史實說明,城市的興起對西歐社會發(fā)展的影響。33.20世紀是一個短暫的世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2006年5月25日《衛(wèi)報》上撰文指出:20世紀是一個短暫的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是從1917年才開始的,到1989年便已經結束了。1989年是20世紀末最具決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國崛起成為新世紀無可爭辯的超級強權,也使得全球化走進蘇聯陣營。自此以后,全球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瑯又档梦覀冦懹浀氖牵?989年首先是屬于歐洲的,也許它將是我們所見證的最后一件由歐洲主宰的世界大事。(1)作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是從1917年才開始的”,依據所學,論證作者的觀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試分析為什么作者會將1989年視為20世紀結束的標志?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時間,18世紀60年代,可知,此時英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逐漸落后于美國等國,故B項符合題意。2、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強調的是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重視民生。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稅收上實行輕賦稅和公平負擔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踐行新三民主義,C選項排除。當時中國的合法政府是南京國民政府,A選項排除。當時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B選項排除。根據地生產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3、A【解析】

材料現象說明辛亥革命后,國內政治環(huán)境空前寬松,政黨政治空前活躍,反映了傳統(tǒng)的封建政治模式被顛覆,故A正確;材料反映了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不能說明政治斗爭的激烈,排除B;政治環(huán)境寬松不等于政治民主化的實現,且辛亥革命后也沒有實現政治民主化,排除C;民主觀念深人人心體現為廣大民眾對民主觀念的接受,但材料信息不能說明,排除D。故選A。4、C【解析】

依據所學經濟重心的轉移的相關內容可知,此時經濟重心還未轉移到南方。材料“南北朝時期”“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表明北方的風俗影響到了經濟實力稍弱的南方。C正確;語言統(tǒng)一的說法錯誤,A排除;消弭文化差異說法過于絕對,B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經濟實力對風俗的影響,與南北方的包容性無關,D排除。故選C。5、B【解析】

根據材料“田園別墅”“變成糧食、桑麻、蔬菜、水果等多種經營格局”,說明“田園別墅”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具有鮮明的自然經濟特色,故選B;材料沒有反映農產品的商品化,A錯誤;經濟中心的南移開始于“田園別墅”出現之前,C錯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6、C【解析】

試題分析:A項正確,兩部文獻都成為了各自革命的指導思想;B項正確,二者都明確的提出了自由、平等、反對壓迫、天賦人權等內容。C項錯誤,美國的《獨立宣言》能夠體現反對殖民壓迫的內容,但是法國的《人權宣言》無法體現,符合題意。D項正確,兩部文獻都是維護的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的財產的基礎上的。考點: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獨立宣言》比較【詳解】7、C【解析】

材料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這一弊端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C正確;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材料中的演說方式容易使公民失去理性,作出感性決策,排除。故選C。8、A【解析】

材料顯示,17—18世紀,歐洲人均白銀擁有數量不斷增長,這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白銀大量流人密切相關,A項正確;白銀開采技術提升和商品生產發(fā)展不是白銀大量流入歐洲的主要原因,排除B、C;19世紀中后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D。9、A【解析】

材料出自《論語》,意思是說君主使用臣子時要以禮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時應該忠誠勤勉。體現出儒家的君臣觀,故A正確;法家主張依法治國,不符合題意,排除B;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不符合題意;排除C;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等思想,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A。10、C【解析】

國民黨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代表,材料反映了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因此實質上就是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合作。C正確;此時共產黨仍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未完全改變二大目標,A排除;這次合作未與國民黨組成過聯合政府,B排除;國共第二次合作實行的是黨外合作,D排除。故選C。11、C【解析】

從材料中的“土布消用洋紗量”的數據變化可知,中國土布對洋紗的消用量大增,這說明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故選C項;無法直接從材料信息得出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與農產品商品化之間的因果關系,排除A;材料描述的土布發(fā)展概況,它不是近代工業(yè)的產物,排除A;土布的產量并未發(fā)生太大變化,故無法得出“強勁沖擊”的結論,排除B;材料描述的土布發(fā)展概況,而非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概況,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12、C【解析】

材料“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體現的是實體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選項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狀元實業(yè)家張謇,C選項符合題意;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給當時中國帶來巨大的破壞,A選項排除;康有為主張政治上變法圖強,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文學家魯迅批判的是封建禮教,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C。13、B【解析】

材料體現了巴黎公社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故選B項;A項表述只是“公務員的最高薪”規(guī)定的目的,不能反映材料的整體意圖,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資本主義財產私有制的相關信息,故排除C項;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嘗試,故排除D項。14、A【解析】

材料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召開全國性的教育大會,可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故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具體的方針,故B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國民教育體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并不能說明是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排除D。15、C【解析】

“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說明“征發(fā)無度,稅無定準”,體現了法治精神的匱乏,故選C;材料沒有體現農業(yè)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理念,排除A;材料沒有反映農耕經濟時代小農經濟脆弱性的信息,排除B;選項D與材料無關,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是通過材料中“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得出政府法治精神的匱乏。16、B【解析】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執(zhí)政黨內閣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請辭職,或者要求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結合選項內容可知選B項;執(zhí)政黨政府否決譴責動議不符合英國政治傳統(tǒng),故排除A項;英國國王統(tǒng)而不治,無權進行裁決,故排除C項;不信任案是針對執(zhí)政黨政府,并沒有違憲一說,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不符合英國政治傳統(tǒng),故排除D項。17、C【解析】

根據材料“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八一南昌起義》浮雕”可知是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率領國民革命軍發(fā)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答案為C;北洋軍是北伐戰(zhàn)爭時國民革命軍攻打的對象,不符題意,A錯誤;護國軍是討伐袁世凱的軍隊,1916年袁世凱死后就撤銷,B錯誤;朱德等人率領南昌起義的軍隊與毛澤東秋收起義的軍隊在井岡山會師后稱工農革命軍,在南昌起義之后,D錯誤。18、C【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中國革命六年后,俄國才有革命?!?,再結合所學,中國革命指的是應該是“辛亥革命”加上6年即可得出。故C正確??键c: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詳解】19、C【解析】

根據圖表可以看出中國機制紗從1860年起步,1913年發(fā)展較快,但是隨著一戰(zhàn)的結束,帝國主義侵略重新加強,說明中國工業(yè)化發(fā)展艱難,故選C;“一直”說法絕對,排除A;BD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20、A【解析】

“1956年參加農業(yè)合作社的農民在分糧”,表明此時農村已經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農村正走向公有制經濟體制,說明新中國正在向社會主義制度轉變,故A項正確;土地改革后農民對土地有所有權,收獲的糧食除了交給國家的剩余部分歸自己,不用與他人分享,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農民政治地位是否提高、農業(yè)生產與工業(yè)化之間關系的信息,C、D兩項錯誤?!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56年參加農業(yè)合作社的農民在分糧”,聯系所學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和影響分析解答。21、C【解析】

聯合國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C正確;A中“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不是各個國家“相同的出發(fā)點”,排除;D是美蘇兩國的出發(fā)點,排除。22、A【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工業(yè)與力學、數學、材料科學的發(fā)展推動了建筑技術的進步,反映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的特點,A項正確;題干未體現城市家庭生活的進步,排除B項;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推動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城市產業(yè)結構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A。23、D【解析】

依據材料“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縣來計算的”可知在統(tǒng)一過程中伴隨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的擴張,故D正確;“源于六國”材料不能體現,故排除A;依據材料“秦國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可知秦朝以前就已經有了官僚政治,故B排除;依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小農經濟的出現是統(tǒng)一的根源,故C排除。故選D。24、B【解析】

依據孫中山的生平判斷“28歲那年”是1894年,改年孫中山的主要活動是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故B正確;“皇族內閣”是1911年成立,排除A;同盟會是1905年成立,排除C;武昌起義是1911年,排除D。故選B。25、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因行稱義,否定了羅馬教皇的權威,C項正確。歐洲宗教改革并未否定神學的精神價值和《圣經》的地位,A項錯誤。歐洲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的權力,加強了世俗君主的權力,B項錯誤。羅馬天主教會強調宗教儀式的意義,而馬丁·路德則主張建立廉價教會,D項錯誤。【點睛】熟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即可知道答案。26、D【解析】

羅馬法以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權利,使平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有利于激發(fā)和調動羅馬公民愛國熱情與參政積極性,①④正確;羅馬法緩和了社會矛盾,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②正確;羅馬法規(guī)范了官吏從政,提高了辦事效率,③正確;①②③④正確,故選D;ABC不全面,排除。27、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戴高樂總統(tǒng)承認中國,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合作關系,目的是加大對抗美國的力量,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故選A;國際地位往往是由經濟軍事實力決定的,并且B說法絕對化,B錯誤;美蘇格局的崩潰是1991年蘇聯解體,C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不結盟非集團化,D錯誤。28、D【解析】

根據“自由地思考”、“不為任何因襲的正統(tǒng)觀念的枷鎖所束縛”等信息可知體現了古希臘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故選D;材料主要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和獨立的思考,沒有涉及民主制和神學觀念,排除AC;材料沒有涉及與其他地區(qū)的比較,無從體現科學發(fā)展領先世界,排除B。故選D。29、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7、18世紀英法兩國的進出口貿易顯著增長,這主要和當時商貿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有關,B正確;三角貿易的主要商品是黑奴,A排除;1689年英國工業(yè)革命尚未展開,C排除;經濟壟斷模式出現是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D排除。故選B。30、C【解析】從南宋臨安都城臨安“瓦”(娛樂場所)的分布圖可知,城市布局與中國傳統(tǒng)的布局截然不同,皇宮偏南而不是坐北朝南,娛樂場所瓦子遍布全市,這說明城市布局凸現濃厚商業(yè)色彩,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城市設計與皇權至上的關系,更沒有體現出“瓦”的時間限制,故A、B項不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在揚州等一些繁華城市,市坊分離的制度已開始打破,故D項說“北宋開始打破市坊分離的制度”不符合史實,可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德國侵略蘇聯,屬于非正義之舉;蘇聯與各國無產階級和進步力量聯系緊密;蘇聯抵抗德軍,緩解西線壓力;蘇軍對德作戰(zhàn),有利于牽制德國向其他地區(qū)的擴張;蘇聯積極尋求與國際社會的合作。(2)意義:鼓舞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的勇氣;抑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窘馕觥?/p>

(1)原因:根據“德國對蘇聯的野蠻入侵”得出德國侵略蘇聯,屬于非正義之舉;根據“各國共產黨和進步力量紛紛起來聲援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得出蘇聯與各國無產階級和進步力量聯系緊密;根據“丘吉爾”“蘇聯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希特勒是美洲的主要威脅”得出蘇聯抵抗德軍,緩解西線壓力,蘇軍對德作戰(zhàn),有利于牽制德國向其他地區(qū)的擴張;根據“蘇聯將同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建立爭取自由、反對希特勒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得出蘇聯積極尋求與國際社會的合作。(2)意義:可基于“原因”,并聯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相關知識,從鼓舞蘇聯人民反法西斯的勇氣、抑制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促進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增強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等角度進行簡析。32、(1)答案1:能指出歐洲分裂并指出原因。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歐洲處于分裂割據狀態(tài)。采邑改革后,歐洲呈現封建割據狀態(tài)。答案2:指出歐洲分裂或分裂原因歐洲是分裂的。當時歐洲實行封建等級制度其它答案(2)答案1:能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