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唐徠回民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guī)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jiān)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三言”、“二拍”摒棄了前代文學作品中以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為主要描寫對象,而新興的絲織業(yè)工場主、賣油郎、屠夫、轎夫、賭徒、浮浪子弟等成為新的主人公。這主要反映了明代A.市民階層隊伍不斷壯大B.經濟發(fā)展瓦解傳統倫理C.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新的階段D.商人政治地位不斷提高2.觀察《明朝各代朝貢次數統計表》,據此可反映出明朝A.朝貢貿易解體 B.財政能力下降C.私人貿易取代官方貿易 D.改變了對外開放的政策3.鴉片戰(zhàn)爭前,東南沿海農民織布以自給,或者有余以出賣;鴉片戰(zhàn)爭后,不但無以自給,無剩余可賣,反而要到市場上買洋布。這一變化表明中國A.棉花產量大幅度下降 B.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發(fā)展迅速C.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 D.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4.表中的數量變化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國家數109100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貫徹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貫徹的是“一邊倒”外交方針5.20世紀80年代,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相的英國政府對各大國有企業(yè)和壟斷部門進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體出售,拆分售股給公司員工和上市三種:2010年,卡梅倫上臺后,英國推動了所謂“二次私有化”進程。這些舉措A.激發(fā)了市場經濟活力 B.受到凱恩斯主義影響C.降低了國家財政收入 D.推動了第三產業(yè)興起6.《共產黨宣言》提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1895年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中卻指出:“舊式的起義……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zhàn)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么階級斗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边@一變化表明A.恩格斯主張放棄暴力斗爭的形式B.馬克思主義適應了社會進步的趨勢C.19世紀末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D.議會斗爭得到各國工人正常贊同7.19世紀70年代,江南制造局經費收支狀況大致是,光緒元年(1875年)達到接近55萬兩后,次年開始出現小幅下降,光緒三年(1877年)減少至20萬兩,光緒四、五兩年(1878年、1879年)雖有所回升,但亦未達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實業(yè)救國思潮日漸衰退 B.自強運動潛藏發(fā)展危機C.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解體 D.洋務企業(yè)競爭意識不足8.1980年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端從需要使用“茶票”來控制消費,到各種營銷廣告刺激消費;自由的市場環(huán)境中,就需要營業(yè)人員首先在形象氣質上能給消費者帶來好感,同時還需要具備更多的引導技能。茶葉營銷的這些變化顯示出A.經濟體制的轉軌 B.民眾生活消費觀念的變化C.經濟結構的變遷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9.俗語即方言。但丁認為拉丁語是人工的,而俗語是自然的,俗語要比拉丁語高貴。但是,但丁認可的“光輝的俗語”必須是中樞的、宮廷的,而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材料說明A.俗語成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義開始廣泛傳播C.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 D.文藝復興帶有階級局限10.關于伊斯蘭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伊斯蘭教的產生與猶太教、基督教的關系密切②伊斯蘭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③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④伊斯蘭教屬于多神信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1904年,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刊文介紹了成湯滅夏萊,武王滅商封,周公、召公實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說的貴族共和政體相同”,并把它描繪成一個“國內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國空前絕后的太平世界”陳獨秀此舉意在A.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反對專制B.高舉科學大旗批判傳統文化C.提倡文學革命大力推廣白話文D.強調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危機12.“21世紀的文化產業(yè)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新的國際文化秩序的建立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組,正以文化產業(yè)為中軸線全面展開?!辈牧嫌^點反映出A.文化價值差異阻礙全球化B.國際格局逐漸演變C.文化產業(yè)代表全球價值觀D.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中國人的世界觀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爾國王(指英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天朝撫有四?!峦h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摘自《清實錄》材料二隨著西學東漸,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戰(zhàn)敗之后,中國讀書人逐漸被戰(zhàn)勝者改變了思想方式,……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說是天翻地覆的轉變,也不為過?!_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材料三過去60年,中國對于世界的看法,……是沿著一條螺旋軌跡不斷向前邁進,由相對簡單逐漸走向相對成熟。具體而言,中國的“世界觀”的發(fā)展與變化可以清晰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60年代,……對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個階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對外開放;第三個階段是世紀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諧世界”的理念?!俊稄膶α⒌浇y一:中國世界觀60年劇變》問題:(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觀”。試分析材料二中所說的中國人從“洋務”再到“時務”轉變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國人的“世界觀”的轉變軌跡。14.(20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fā)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時人們已認識到水與土是農業(yè)的基礎,“食之所生,水與土也”。宋國的農業(yè)灌溉條件也比較優(yōu)越,宋境內有睢水、獲水、扳水等水流,當時人們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時便可決水灌田。這些水流不僅利于宋境的農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摘編自新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宋國經濟》材料二“西門豹引漳水灌鄴,以富魏之河內”“(水工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古代容量單位)。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摘編自司馬遷《史記河渠書》(1)根據材料一,分析宋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并說明其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說明戰(zhàn)國時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發(fā)展,促使市民階層的擴大,材料中“新興的絲織業(yè)工場主、賣油郎、屠夫、轎夫、賭徒、浮浪子弟等”成為小說主人公,顯然是市民階層的擴大在文學作品中表現,故A項正確;明代傳統倫理觀念并沒有瓦解,故B項錯誤;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新的階段是在清朝時期,故C項錯誤;古代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故D項錯誤?!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而新興的絲織業(yè)工場主、賣油郎、屠夫、轎夫、賭徒、浮浪子弟等成為新的主人公”,聯系所學明清小說興盛的背景分析解答。2、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貢貿易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彰顯國力,隨著財政能力的下降,朝貢貿易次數隨之減少,故B正確;題干顯示朝貢貿易依然存在,故排除A;題干沒有體現私人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A;明朝實行海禁的政策,而且朝貢貿易與對外開放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D。3、C【解析】

鴉片戰(zhàn)爭前,沿海農民所需布匹來自家庭手工業(yè),鴉片戰(zhàn)爭后耕織分離,所需布匹來源于市場上的洋布,說明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日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正確;農民到市場購買洋布,不是因為棉花產量下降所致,排除A;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排除B;近代中國自然經濟占據主導,排除D。4、D【解析】

由表中數據看出,1949-1950年中國建交國家有19個,1951-1953年建交國家只有一個,這種情況是受建國初期“一邊倒”外交方針的影響,建交國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故D正確;1949-1953年中國建交國家有20個,談不上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排除A;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1953年沒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無法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影響,排除B;建國初期,中國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C錯誤。5、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撒切爾夫人為了醫(yī)治經濟的“滯脹”,一反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對各大國有企業(yè)和壟斷部門進行私有化,其目的是激發(fā)了市場經濟活力,故A正確;這些措施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故B錯誤;這些措施減少了國家財政支出,故C說法錯誤;這些措施不能推動第三產業(yè)興起,故D錯誤。6、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強調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zhàn)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么階級斗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體現的是馬克思這時認為階級斗爭并不是進行社會變革的唯一手段,說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點,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說明馬克思放棄暴力革命手段,A選項排除;材料無法得出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的結論,C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過于絕對,當時俄國的部分革命黨人還是主張暴力革命的,排除。7、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江南制造總局的收入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其潛藏著發(fā)展的危機,B正確;實業(yè)救國思想是在甲午戰(zhàn)后出現的,A排除;自然經濟解體的典型就是耕織分離和傳統紡織業(yè)的衰敗,C排除;材料與競爭意識無關,D排除。故選B。8、A【解析】

材料信息是,1980年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經歷了從需要使用“茶票”來控制消費,到各種營銷廣告刺激消費,再到各種營銷手段的使用。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茶葉營銷的這些變化顯示出市場化的色彩越來越濃,這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故A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民眾生活消費觀念的變化,故B錯誤;材料和經濟結構的變遷無關,故C錯誤;材料也無法體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故D錯誤。9、D【解析】

據材料可知,但丁認為中樞的、宮廷的俗語是光輝的,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說明其思想具有階級局限性,故D選項正確;俗語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體現,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人文主義的傳播,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藝復興的局限性,而不是體現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故C選項錯誤。10、D【解析】在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三個宗教當中,伊斯蘭教產生最晚,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起源都與古老的猶太教密不可分,三者的關系非常密切,故①正確;伊斯蘭教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故②正確;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在伊斯蘭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故③正確;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故④錯誤。故①②③組合正確,故選D。11、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陳獨秀將“周召共和”說成是貴族共和政體。結合所學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稱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圖是論證封建貴族共和政治較封建專制政治要好,類似西方的共和政體在中國歷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顯著。所以陳獨秀此舉意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反對專制,因此A選項正確。B、C選項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材料信息不符;D選項錯誤,19世紀末的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此后列強改為保全清政府,實行“以華制華”政策,陳獨秀此舉并非是在瓜分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2、B【解析】據材料中“21世紀的文化產業(yè)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說明了文化價值是利于全球化的發(fā)展,故A項排除;結合材料中“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正以文化產業(yè)為中軸線全面展開”說明了文化產業(yè)在全球的影響,反映的是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文化價值代表的是創(chuàng)新領域,而不是全球價值,故C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國際格局進行闡釋,故D項排除。點晴:解答本題需要準確理解“文化價值”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抓住材料中文化價值對世界的影響。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清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視他國為臣屬;把正常的中外交住視為對清朝的效忠(2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后,中國人由被動到主動接受西學,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輸入進化論,從要求維新變法改革政治到主張共和革命,中國人的思想認識由淺入深,不斷遞進。(分析不到位即得1-2分,分析較合理即得2-3分,分析表述合理皆可得分4分)(2)軌跡:從清王朝以世界中心自居到近代后向西方學習,到交流與發(fā)展;由封閉走向開放到融入世界;由簡單(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動轉向主動;中國從被動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到逐漸擺脫半殖民體系,爭取民族獨立,繼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并最終主動改革開放,融入全球化的歷史過程。((分析不到位即得2-3分,分析較合理即得3-5分,分析表述合理皆可得分6分;從一條軌跡也可。)【解析】試題分析:(1)根據材料“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遠在重洋,傾心向化,……天朝撫有四海……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無所不有?!奔纯筛爬ǔ銮〉鄣氖澜缬^。根據材料“隨著西學東漸,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戰(zhàn)敗之后...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再結合近代中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