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講義-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_第1頁
經濟學原理講義-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_第2頁
經濟學原理講義-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_第3頁
經濟學原理講義-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_第4頁
經濟學原理講義-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講、競爭市場的效率個性化車牌改革的經濟學帕累托效率價格和數量干預進口限制稅收與補貼——閱讀教科書第11章

2/4/20241"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帕累托效率什么是“帕累托改進”?它是與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相關的一個概念。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德·帕累托(VilfredoPareto)提出一個效率定義:“如果一種變動至少使一個社會成員福利增加,而不使任何一個成員福利下降,這種變動就是有效率的”。這類變動稱為“帕累托改進”,而一個有效率的經濟可以被看成是不存在上述變動的經濟,或是滿足上述條件的變動都已發(fā)生的經濟。經濟學分析一個基本結論,是認定充分信息和沒有外部性的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具有帕累托效率。2/4/20242"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交換效率一個有效率經濟要滿足三方面條件。第一,交換的效率,即所有能夠為交換主體帶來利益的交換都已發(fā)生,在個人之間不存在進一步交換的余地。競爭性市場的價格供求機制保證實現交換效率。決定購買一種商品數量時,人們比較從一個單位商品中得到的好處(效用)與價格(成本)。購買成交表明他認為得到了超過價格成本所度量的邊際效用。反過來看,對價格機制發(fā)生作用的任何限制,都可能導致缺乏交換效率。(從糧票到只有局級干部乘飛機規(guī)定)。2/4/20243"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生產效率第二,生產的效率,即不可能生產出更多的某些產品而不減少其它產品的產量。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說明在其它商品產出水平既定條件下一個經濟可以生產的某一種產品的最大數量。右圖中I不是生產有效的;而A,B點是生產有效的。生產效率要求經濟沿著生產轉換曲線的邊緣線運行。ABI糧食衣服生產轉換曲線2/4/20244"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產品組合效率第三,產品組合的效率,即經濟中產出品組合與消費者的偏好相一致。與第二個條件結合,即經濟在PTC上某一點上產品組合正好反應了消費者偏好。價格機制再次保證其實現。假定原先經濟在生產可能性曲線B點位置上生產。假定消費者偏好發(fā)生變動,想要更多衣服和較少糧食,對衣服需求上升導致其相對價格上升和產量增加,而糧食產量則會由于其相對價格下降而下降。生產組合點沿生產可能性曲線移動,從而與消費者偏好變化保持一致?!暗诙?,三個條件表現為下圖。E點在PTC上,所以滿足生產效率條件;同時它代表的商品組合與消費者偏好相一致。ABPPFICPEOba2/4/20245"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首先復習消費者剩余概念并介紹生產者剩余概念。回憶消費者剩余概念:消費者購買一定數量商品實際愿意支付的貨幣量與實際支付的貨幣量之間存在的差額被稱為消費者剩余(Consumersurplus)。消費者剩余存在原因在于消費者對于不同數量商品邊際效用的主觀評價水平遞減,因而需求翰數表現為一條從左到右下行的曲線。可以用類似方法定義生產者剩余(Producersurplus)。某些生產者正好以等于市場價格的邊際成本產出一定數量產品,但是另一些生產者可能以低于市場價格生產,因而后一類廠商從銷售產品中得到一種剩余。從另一角度理解:某個特定廠商生產不同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不同,它們在銷售以低于市場價格的邊際成本生產的產品時獲得一種剩余。生產者剩余是這種由市場價格與廠商邊際成本之間差額構成的剩余。競爭性市場效率評價:分析框架2/4/20246"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消費者剩余表現為需求曲線與價格與供求交點連線之間的三角形區(qū)域面積(AEP),而生產者剩余表現為供給曲線與價格與供求交點連線之間的三角形區(qū)域面積(BEP)。給定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方程以及均衡價格和數量等信息,可以利用定積分技術求得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數值,因而,這兩個概念為市場機制社會福利效益提供了一個可量化度量指標。競爭性市場具有效率,一個表現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達到最大。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DSAEPB0Q數量價格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2/4/20247"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政策干預評價思路(1)市場一定條件下“有效”,但并非“萬能”。兩個命題都有微觀經濟學基礎。已經討論了第一個命題依據,第二個命題的邏輯主要有兩點:第一,由于競爭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外部性等原因,市場不一定總是有效。第二,效率目標不是唯一目標,有效狀態(tài)可能與收入分配過度不平等相聯系。因而,政策干預可能是有效或必要的。對此后面將專門分析?;就普撌牵簩κ袌龈深A也許是必要的;但不同干預手段必然具有效率成本,因而在設計和評價干預政策時需要在權衡利弊損益大小?!@為我們下面觀察實際存在的大量市場干預現象提供了基本立場和背景。2/4/20248"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政策干預評價思路(2)現在觀察市場干預的配置和福利效果。干預可能采取不同形式:如價格干預,生產配額,貿易壁壘,稅收和補貼等。價格干預又分最低價干預和最高價干預。我們首先看最低價格干預。2/4/20249"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1):我國糧食保護價觀察一個最低價格干預事例,這就是我們這90年代中期以來的糧食保護價政策。我國糧食保護價政策背景和實施過程:計劃經濟時期糧食價格干預是通過“剪刀差”擠壓(Squeeze)農業(yè)剩余。80年代后期開始學術界開始提出和討論價格保護的必要性。90年代初期通過的“農業(yè)法”確定了農業(yè)價格保護的法律原則。1995年以后開始正式實施糧食價格保護政策。2/4/202410"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2):我國糧食保護價1996年政府把保護價格水平定在大體是當時市場價格水平上,隨后不斷下調,到1998年降到接近市場價格水平。如果把真實價格的長期線性趨勢值看作是均衡價格的估計值,則1996年的糧食價格政策顯然是很強的保護價格干預政策(顯著高于長期均衡價,并且無限量“敞開收購”)。2/4/202411"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3):我國糧食保護價同時國有糧食部門發(fā)生了巨額糧食虧損掛帳。下圖是糧食虧損掛帳動態(tài)變化圖,1996年以后激增,1998年公布數據高達2140億元的天文數字。有關部門指責糧食部門失誤造成巨大損失,媒體曝光“糧鼠”成為一時新聞熱點。然而,從經濟學角度觀察,巨額虧損掛帳主要原因是保護價政策。——為什么?2/4/202412"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4):最低限價最低限價通過非經濟手段把價格確定在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水準,因而稱為地板價(FloorPrice);由于它對生產/供給方具有保護作用,又稱為保護價。它對市場供求關系和福利影響可以通過下圖觀察。(1)最低限價導致相當Q2Q3的過剩供給。(2)消費者剩余減少了A+B。(3)生產者剩余增加了A-C。(4)凈福利或死負荷損失(Deadweightlose)為B+C。數量價格P最低P0Q0Q2Q3DSABC2/4/202413"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5):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最低限價干預。右圖表示了這一特殊價格干預的幾方面效應:(1)找到工作的人得到較高工資,相當于前面分析的實際供給方(這里是工人)增加了相當于面積A代表的福利(剩余)。(2)失業(yè)人數會增加(L2_-L3)。(3)一些在均衡工資水平下愿意并可能獲得工作的人(L0_-L3)福利下降。(4)帶來了B+C面積代表的凈效率損失。LWW最低W0L0L2L3DSABC失業(yè)2/4/202414"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6):糧食保護價再討論糧食保護價實際經濟影響比較復雜:(1)加重和延長了此后發(fā)生的糧食供求的周期性相對過剩,直至目前仍處于相對過剩狀態(tài)。(2)1996年糧農得到了價格實惠,農村人均收入上升9%以上。然而,由于相對過剩期延長并且政府不斷降低保護價,從整個周期上看好處很小。(3)由于是政策行為,供求相對過剩的糧食表現為空前規(guī)模的過量庫存。近年國有糧食部門(包括儲備)掌握的結轉庫存在5000億斤以上,同時農民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庫存。過量庫存體現了死負荷損失,表現為最終由財政承擔的虧損掛帳。(4)最具有特點的是,我國糧食價格干預直接通過國有糧食部門在流通環(huán)節(jié)實施。由于國有部門一般存在的委托-代理問題,所以大量資源耗散在流通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是正常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是違規(guī)操作的“糧鼠”行為。——我國國情決定了大規(guī)模價格行政干預通常要發(fā)生額外的“操作成本”。2/4/202415"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價格干預(7):最高限價與保護價相反,最高限價則是通過非經濟手段把價格確定在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水準,因而稱為天花板價(CeilingPrice)。右圖表示,這時消費者獲得相當于面積(A—B)的剩余,而生產者失去面積(A+C)的剩余,凈福利損失為B+C。數量價格P最高P0Q0Q1DSABC2/4/202416"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生產配額(1)西南某城市出租汽車每年“拍賣”500個牌照,價格從幾萬元上升到去年的30多萬元。這可以被看作生產配額干預,我們以此為例來分析。生產配額指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把供給限制在均衡點以下數量水平的干預行為。生產配額把供給量由Q0減少到Q1(與運營的出租車數量減少完全成比例嗎?),與沒有配額相比,運營中的出租車獲得了相當于A+D的額外利潤。然而,這并不是司機收入增量,而是“牌照資源”的收益,是一種特殊的租。牌照拍賣價格就是這一特殊的預期收入流的現值。消費者因此損失了相當與A+B的損失。整個社會損失了相當于B+C的剩余。數量價格PdP0Q0Q1DSABCPSS配額D2/4/202417"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生產配額(2)如果隨著收入增加對出租車服務需求增加超過供給增加,上述生產配額干預會有右圖顯示的動態(tài)效果:出租車運營的額外利潤或牌照收益進一步增加。現在的營運利潤為(A+B),原先的利潤為(A+C),利潤增加額為(B-C)。租收入流上升會導致其現值——排照價格上升。這應是上述出租車牌照拍賣價攀升的基本原因之一。數量價格PdPS’Q1D0SAS新Q2S舊Pd’D1BCPS2/4/202418"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進口限制(1):一般背景沒有進口限制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一體化,這時國內與國際市場價格之間存在相當于運輸成本(包括運輸過程中保險費用等)的差別。然而,對貿易干預可以表現為進口限制,也可以表現為從出口稅到出口禁運(ExportEmbargo)的出口限制。我們著重討論進口限制的均衡數量和福利影響。進口限制有兩種基本手段:關稅(Tariff)和配額(Quota)。關稅是一國海關部門對進口商品依據單位價值或數量征收的稅金;關稅稅率越高,進口限制作用越大。配額則是規(guī)定進口數量上限,在配額內稅率很低(1-3%),但配額外稅率很高,通常使贏利性商業(yè)進口不再可能。分三種情況討論。一是關稅或其它干預手段使進口完全消失;二是發(fā)生了配額數量范圍內的進口;三是存在進口,但需要繳納關稅。2/4/202419"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進口限制(2):取消進口首先看進口完全消失情況。在自由貿易的體制下,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接軌為PW,總消費量為QD,其中國內產量為QS,進口量為QD—QS。取消進口使價格上升到PO,國內產量上升到QO。福利效應有三:(1)國內生產者得到相當于梯形A的剩余。(2)消費者剩余減少了A+B+C。(3)凈福利損失為B+C。因而,限制進口是存在社會成本的干預手段。數量價格PWP0Q0QSDSACBQD進口2/4/202420"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進口限制(3):關稅與配額現在看通過關稅和配額方式限制進口(不是取消進口)情況。與自由貿易相比,價格從PW上升到P*,國內需求從QD減少Q’D,國內產量從QS上升到Q’S,福利效應有:第一,國內生產者得到相當于多邊形A的剩余。第二,消費者剩余損失為(C+D+B+A)。第三,采用關稅來限制進口時,政府獲得相當于矩形D的關稅收入,這時社會凈福利損失為B+C。但實施配額政策時,D為國外廠商收益,本國社會凈福利損失為B+C+D。由于上述福利效果,生產部門通常倡導或歡迎進口限制,但代價是消費者和社會凈福利損失。數量價格PWP*Q’DQ’SDSADBQDCQST2/4/202421"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征稅與補貼(1)考慮對汽油稅兩種征收方式:(1)向生產汽油廠家征稅,(2)在加油站向消費者征稅。問題:那種方式對消費者較為有利?經濟學分析表明,兩種方式對于消費者沒有不同利益影響。無論在什么環(huán)節(jié)征稅,結果是使價格上升相當于稅率的水平。從圖形上看,如果是價外征稅,生產稅直接效果表現為供給曲線從SO移動到St,而消費稅直接效果則是需求曲線從DO移動到Dt,然而,兩種征稅方式的均衡改變效果是相同的:都表現為價格以原先均衡價格為起點上下移動,直至價格移動的距離等于稅率(PB—PS=t;即購買者價格減去廠商價格等于稅率)。tPBPsP0Q0QtQPES0StD0Dt消費稅生產稅2/4/202422"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率”盧鋒,CCER,2002秋季征稅與補貼(2)給定原先均衡產量/價格組合,Q0/PO,征稅的供求和福利影響是:產銷量從Q0降到Q1,價格從PS上升到PB。政府得到了相當于A+D的稅收,消費者剩余減少了A+B,生產者剩余下降了D+C,凈福利損失為B+C。給定圖中的供給和需求曲線形狀,征稅負擔大體被消費者和生產者平均分攤。數量價格PbP0Q0Q1DSABCPSDt2/4/202423"經濟學原理"第7講“競爭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