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寓言故事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寓言故事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寓言故事復習資料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寓言故事》復習資料1.《拔苗助長》: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有內(nèi)在規(guī)律,只有正確認識事物,遵循規(guī)律,好心才能辦成好事。2.《攘生偷雞》:知錯就應改,要改就徹底改,否則,自我寬容會越陷越深?!叭痢钡囊馑际峭蹈`。3.《智人受騙》:聰明可以讓世界美好,聰明也可以使世界糟糕。聰明的美好和糟糕決定于人,關鍵在于人有沒有道德。“智人”指的是子產(chǎn)。4.《兄弟學奕》:“專心致志”的出處。不論求學還是做事,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成就大業(yè)。因為二明不認真聽老師,所以他沒有走上最高獎壇。5.《苦學齊語》: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做事不要走極端,反之就會物極必反,顧此失彼。6.《愚公移山》:愚公要移的是太行、王屋兩座山。表達了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決心。現(xiàn)在,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xù)發(fā)展。愚公和子孫鄰人的雄心和毅力感動了神仙。7.《造父駕車》:造父的師傅泰豆讓他先裁木樁、走木樁,最后才開始駕車。學習都有規(guī)律,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師傅過了1年才開始教造父栽木樁。8.《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沒有根據(jù)的擔憂。善友解開了杞人的憂愁。9.《丟斧疑鄰》:如果只靠主觀猜想,很可能歪曲事情真相,要學會正確認識世界。柴生的鄰居是牛生。10.《薛譚學歌》:藝無止境,學問無窮,盲目自大,就不會得到更大的本領。秦青收下薛譚,不教他唱歌,而是讓他聽鳥雀鳴叫、對著溝坡吼叫。11.《千古知音》: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人生交個好朋友不容易,要找個真正的知音就更難了。“高山流水覓知音”跟俞伯牙、鐘子期兩個人有關。12.《宋人喂猴》:“朝三暮四”的出處,主人公是猴子。13.《紀昌學箭》:紀昌通過看牛毛上的虱子把小的看大、看河底的卵石小魚把模糊的看清楚。學好技藝,要勤學苦練。紀昌的老師叫飛衛(wèi)。紀昌射穿了虱子,大伙拍手叫好。14.《楊布打狗》:不能只看外表,忽略本質(zhì)。15.《楊翁找羊》:“歧路亡羊”的出處,世上的事如同找羊,復雜多變,歧路叢生,迷失方向,就會失去目標,一事無成。16.《小兒辯日》:自然界有著無窮的奧秘,需要人類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17.《鄭玉周鼠》:地域不同,習慣相異,相同的名稱,不同的東西,若是不親身經(jīng)歷很難搞清。18.《蒙鳩筑巢》:做事情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基礎。草雞提醒蒙鳩“快弄下來,小心摔壞了!”一共提醒了2次。19.《諫釋馬夫》:世界上確實有不能說的話,卻沒有不能表達的意思。20.《金鞋寒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物極必反,如果美成了一種負擔,一種痛苦,那可就有些過頭了。21.《金壺亡國》:不要好心辦了壞事。丹書上寫的“食魚無反,駑馬勿乘”中“勿”的意思是不要。22.《送寶借路》:“唇亡齒寒”的出處。一般天上不會掉餡餅。當天上真的掉餡餅時,既要看到餡餅,也要看到餡餅背后潛藏的危險。23.《守株待兔》:農(nóng)夫錯在他想不勞而獲。24.《畫師論畫》:常見的事情要干好難,而那些少見的事情干好未必難。25.《神醫(yī)診病》:“病入膏肓”和“諱疾忌醫(yī)”的出處。小的錯誤如果不及時正視、改正,那就會釀成無法收拾的大錯、大禍。給蔡桓公診病的是秦越人。26.《鄭人還珠》:“買櫝還珠”的出處,櫝是指盒子,還(huan)退還的意思。27.《擊鼓守城》:不論是君王,不論是凡人,若是不守信諾,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如果在一件事上失去了原則性,在千百件事上就失去了說服力。28.《河伯觀?!罚骸巴笈d嘆”的出處。驕傲自滿是無知的。河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29.《東施學美》:學習要學實質(zhì),得要領,一味模仿外表,不僅學不到真諦,還會適得其反。30.《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倒丟失了原有的技能。31.《屠龍神技》:志向要與實際結合,不能好高騖遠,盲目追求。師傅沒有教會朱砰漫殺龍的本領。32.《魯侯養(yǎng)鳥》:愛法不得當,方法不當,不僅無利,而且有害。33.《混沌開竅》:反對將個人的愿望強加于事物上去。34.《猴王被困》:英雄要有用武之地,離開了相宜的環(huán)境,英雄就會變成無可奈何的猴子。傳說,很早以前大地上有三個國家,南海國、北海國、中土國,帝王依次叫倏、忽、混沌。35.《絕技慘死》:聰明反被聰明誤。36.《真假儒士》:流行的事物不要只模仿表面,內(nèi)在的真知才是最重要的。37.《匠師除灰》:觀察世界、認識事物要全面。38.《啞鵝先死》:世界上沒有固定不變的真理。39.《楚王供龜》:美好的善待不一定能達到好的效果。40.《畫蛇添足》:比喻多此一舉,反而沒有好處。41.《背道而馳》: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42.《響弓落鳥》:“驚弓之鳥”的出處。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43.《伯樂相馬》:比喻善于識別人才,愛惜人才。44.《伯樂捧場》:盲目崇拜權威就會上當吃虧。45.《馮諼收債》:比金錢財物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仁義。46.《勇士比勇》:我們做人要做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沒有意義的盲目崇拜。47.《顏回食灰》:做錯事時要及時糾正失誤和偏見,并進行反思,使之成為今后的經(jīng)驗。48.《小技招賢》:尺有所長,寸有所長。49.《歪才正用》:技藝道術是沒有細微輕薄之分的。50.《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之非禍”的出處。51.《牛缺之死》:社會是繁雜的,環(huán)境是多變的,一個有學識的人,要學會應對繁雜環(huán)境的生存環(huán)境。牛缺隨機應變保住生命。52.《田忌賽馬》: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孫臏為田忌出的主意是:下馬對上馬,上馬對中馬,中馬對下馬。53.《優(yōu)孟婉諫》:有良知的人,才會無所畏懼,關鍵時刻才敢站出來說真話。楚莊王的愛馬最后煮熟吃了。54.《討火解疑》: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直接行不通的路子,繞個彎子,說不定更好。55.《公私分明》:公家和私人的情況分得很清楚。蒲生依法被斬。56.《葉公好龍》:當葉公見到真正的龍后嚇得魂飛魄散,掉頭就跑57.《孫亮斷案》:世界上許多事情,粗看無從下手,細察自有辦法。孫亮在峰蜜中吃出了老鼠屎。58.《白翁悲泣》:順應時機變化倒不如保持自身選擇不變。王生入朝當官。59.《杯弓蛇影》:杯子里是一條弓的影子。60.《王戎識李》:遇到事情不要只動手不動腦。61.《涂糞療傷》:學習別人經(jīng)驗是對的,是為了減少痛苦。財主用馬糞給自己療傷的。62.《頭尾相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誰都不能代替誰。蛇掉進了火坑從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63.《戰(zhàn)馬推磨》:不要大材小用。64.《空中樓閣》:富翁不要一樓二樓的樓房,只要一個只有三樓的。沒有遵循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65.《對牛彈琴》:主人公是公明儀。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不會有效。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接受水平,摸準他的水平,“對癥下藥”才會有好的效果。66.《寵鼠成災》:主人公是子鼠,無可奈何搬走了,新主人住進來用小貓將老鼠消滅。67.《吹哨獵人》:集體的作用在于,無用的可以更有用,有用的更為有用。68.《因錢亡命》:不要因為一點利益失去更多的利益。69.《障目盜物》:與“掩耳盜鈴”相似,諷刺了自欺欺人的人。70.《截竿進城》:不學無術固然可怕,不學無術又好為人師就更可怕了。71.《宰相分家》:大臣的兩個兒子因為家產(chǎn)多少爭得不可開交,宰相快刀斬亂麻,手到病除,是因為宰相抓住了兩個人的心理。72.《姜從樹生》: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千萬不能固執(zhí)己見。73.《盲人識日》:要想了解某種事物,一定要接觸它,觀察它,通過實踐了解它。單憑道聽途說,走馬觀花,只能是一知半解。盲人分別摸了銅盆、蠟燭、竹簫,但是,最終還是沒弄清楚太陽的樣子。74.《破籠放鳥》:聯(lián)想到的詞語“設身處地”。姓段的商人放鳥的原因為設身處地為鸚鵡著想。75.《按圖索驥》: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兒子根據(jù)《相馬經(jīng)》中千里馬的模樣去找,把癩蛤蟆當成了千里馬。76.《射手分雁》:張射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