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地球的主要特征...................................................................4
§1.地球的外部圈層及表面特征.......................................................4
§2.固體地球的物理性質(zhì)和內(nèi)部構.....................................................7
§3促進地殼演變的地質(zhì)作用........................................................10
第二章礦物.........................................................................11
§1.元素..........................................................................11
§2.礦物的概念...................................................................12
第三章巖漿作用及巖漿巖...............................................................13
§1概念.........................................................................13
§2噴出作用與噴出巖..............................................................14
§3.侵入作用及侵入巖.............................................................16
§4巖漿的起源....................................................................17
§5巖漿巖的特征及類型..............................................................18
第四章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與沉積巖........................................................19
§1.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19
§2沉積巖的特征...................................................................21
第五章變質(zhì)作用與變質(zhì)巖..............................................................22
§1.變質(zhì)作用概述..................................................................22
§2.變質(zhì)巖的特征..................................................................25
§3.變質(zhì)作用類型及其代表性巖石..................................................26
第六章地質(zhì)年代.......................................................................27
§1.相對年代的確定................................................................27
§2.同位素年齡(絕對年齡)的確定..................................................29
§3.地質(zhì)年代表.....................................................................29
第七章地震地質(zhì)作用...................................................................30
§1.基本概念....................................................................30
§2.地震分布.....................................................................31
§3.地震的表現(xiàn)和預報............................................................32
第八章地殼運動與地質(zhì)構造............................................................33
§1概念.......................................................................33
§2.褶皺和斷裂...................................................................34
§3.地層接觸關系.................................................................38
§4.構造運動.....................................................................39
第九章板塊構造理論...................................................................43
§1.大陸漂移.....................................................................43
§2.海底擴張.....................................................................46
§3.板塊構造.....................................................................50
第十章風化作用.......................................................................53
§1.風化作用的類型..............................................................53
§2.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55
§3.風化作用的產(chǎn)物.................................................................57
第十一章河流的地質(zhì)作用...............................................................57
§1.概述...........................................................................57
§2.河流的侵蝕作用...............................................................58
§3河流的搬運作用.................................................................60
§4.河流的沉積作用................................................................61
5.構造運動對河流地質(zhì)作用的影響...................................................63
第十二章冰川的地質(zhì)作用..............................................................64
§1.概念...........................................................................64
§2.冰川的剝蝕作用................................................................66
§3.冰川的搬運、沉積作用.........................................................67
§4.冰川的研究...................................................................68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質(zhì)作用............................................................69
§1.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69
§2.地下水的類型................................................................71
§3.地下水的地質(zhì)作用.............................................................73
第十四章海洋地質(zhì)作用.................................................................76
§2.海水的運動及其地質(zhì)作用.......................................................77
§2.濱海的地質(zhì)作用...............................................................80
§3.淺海帶的地質(zhì)作用.............................................................80
§4.半深海帶的地質(zhì)作用...........................................................81
§5.深海帶的沉積作用.............................................................82
§6.海水的進退....................................................................83
第十五章湖泊和沼澤的地質(zhì)作用........................................................83
§1.概述..........................................................................83
§2.湖泊的地質(zhì)作用...............................................................86
§3.沼澤的地質(zhì)作用..............................................................90
第十六章風的地質(zhì)作用................................................................92
§1.概述........................................................................92
§2.風的剝蝕作用...............................................................92
§3風的搬運作用...................................................................94
§4.風的沉積作用.................................................................95
§5荒漠概況.......................................................................97
第十七章塊體運動(負荷地質(zhì)作用)....................................................98
§1.概述........................................................................98
§2.崩落、潛移和滑動作用(固體運動)...........................................98
§3.流動作用....................................................................101
第十八章地球的起源和演化............................................................101
§1.太陽系及地球起源..............................................................101
§2.地球圈層構造的形成與演化....................................................103
緒論
一、地質(zhì)學概念:Geology
研究地球的科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一一研究地球(地殼)的物質(zhì)成分,內(nèi)部構造,
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歷史的科學。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之本,地質(zhì)學的產(chǎn)生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了解和認識的結
果。
最早的地質(zh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但地質(zhì)學成為一門系統(tǒng)的科學,只有200
多年的歷史。地質(zhì)學的發(fā)展分可為:
1.地質(zhì)思想萌芽時期(公元前~十八世紀中葉)
公元前我國《山海經(jīng)》(前374-287年)記載了73種礦物,古希臘《石頭志》記載了13種,
這個階段對自然界地質(zhì)現(xiàn)象的認識是樸素、直觀、零散的,分析問題帶有極大的猜測性.
2.近代(經(jīng)典)地質(zhì)學時期(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
人們開始將地球上孤立的自然現(xiàn)象納入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即地質(zhì)科學。這時期地質(zhì)學誕生、
發(fā)展并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地質(zhì)學家,確立了地質(zhì)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質(zhì)年代表,使這一
科學體系不斷完善成熟。史密斯、菜伊爾、赫屯……
3.現(xiàn)代地質(zhì)學時期(二十世紀初~現(xiàn)代)
隨著科技手段的更新,發(fā)展,同時人類自身探索資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廣泛的地質(zhì)資料(洋
底)建立了以大陸漂移——海底擴張一一板塊構造學說為標志的系統(tǒng)的新的地質(zhì)學理論、觀念、方
法。
同時這一時期,地質(zhì)應用學科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勘探地質(zhì)學、工程地質(zhì)學、石油地質(zhì)學、煤
田地質(zhì)學等)地質(zhì)量學理論至今仍在不斷發(fā)展、完善.
、地質(zhì)學與其它學科的聯(lián)系及分支
自然科學的六大基礎學科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地質(zhì)學在自身的
研究工作中必須充分利用其它學科的成果手段,近些年來學科間相互滲透產(chǎn)生了交叉學科:
數(shù)學(數(shù)學地質(zhì)學)
物理(地球物理學)
地學化學(地球化學)
生物學(古生物學)
1天文學(行星地質(zhì))
地質(zhì)學自身的分地支學科(裾研究方向劃分):
研究地球物質(zhì)成分:結晶學、礦物學、巖石學。
研究地殼運動及變形的:構造地質(zhì)學、大地構造學、地震地質(zhì)學。
研究地殼演化歷史古生物學、地史學、巖相古地理學.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質(zhì)學、海洋地質(zhì)學。
地質(zhì)應用學科:
(1)與開發(fā)資源相關的:
煤田地質(zhì)學、石油地質(zhì)學、冶金地質(zhì)學、礦床學、水文地質(zhì)學。
(2)與環(huán)境科學相關的:
工程地質(zhì)學、環(huán)境地質(zhì)學、城市地質(zhì)學、旅游地質(zhì)學
三、地質(zhì)學的特點及研究方法
(一)特點
1.時間漫長:地球年齡46億年,自地球形成起無時無刻不發(fā)生地質(zhì)作用,地質(zhì)學問題涉及時
間長.最老的巖石年齡38億年。一些地質(zhì)作用過程持續(xù)時間長,如海陸變遷,山脈隆起,礦物、
巖石的形成、煤、石油資源的形成等。地質(zhì)年代的記時單位是百萬年(MY)。
橫向:遍布全球每個角落(南極、北極、赤道、
空間廣闊
2.山地、平原、陸地、海洋)。
縱向:大氣圈一一上地幔(整個巖石圈)。
3.現(xiàn)象復雜
性質(zhì)上:包括物理的(崩塌、泥石流)、化學的(鐘乳、滴石)、生物的(煤、石油形成)等各
種變化。
規(guī)模上:小到原子、分子的微觀過程(礦物形成、化石形成……),大到整個地球乃至太陽系形
成的宏觀現(xiàn)象。
范圍上:從無機到有機界、有機界與無相界的相互轉(zhuǎn)化。
環(huán)境上:常溫、常壓到高溫高壓,地表環(huán)境、地下深處環(huán)境.
4.無法再現(xiàn):眾多地質(zhì)現(xiàn)象對人類來說是無法再現(xiàn)階段,生物演化,海陸變遷、煤、石油形成
過程(非再生資源)。
針對以上地質(zhì)學特點有其相適應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質(zhì)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實踐:(1)到自然界去觀察,取得最基礎的資料。
(2)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
一些地質(zhì)現(xiàn)象(火山爆發(fā)、海底擴張、風化現(xiàn)象)只有在野外直接觀察(可借助儀器,但必須
到實地)否則無法全面了解。
同時,有些現(xiàn)象,我們需要模擬實驗,在實驗室重復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辟如,
河流沉積作用中,砂是在流動的水中沉積下來的,我們可以在室內(nèi)水槽中透明的水體里觀察,砂
的沉積過程,沉積的層時的類型、沉積顆粒的大小與水流速的關系等…。利用分析的結果,結合地
層中河流沉積的地層來推測古河流(地史中)的狀況。
2.室內(nèi)與野外相結合
(從1可理解此)不應過度偏重某一方面。
3.局部與整體相結合
有些地質(zhì)現(xiàn)象,涉及空間大,人們無法得到全部的空間資料,這時,對整體的現(xiàn)象了解必須與
局部相結合,如地質(zhì)勘探探明地下礦藏的分布:點-線-面-體。
4.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如,火山噴發(fā)是極其宏觀的現(xiàn)象,但熔漿冷凝過程中礦物的形成又是結晶的微觀過程。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6.原始手段與新技術、新裝置相結合
在當今先進的技術條件下,“地質(zhì)三大件”(錘子、羅盤、放大鏡)仍不能放棄
7.“將今論古”是地質(zhì)研究的指導方法
"PresentisthekeytothePast"
四、《地質(zhì)學基礎》的學習
(-)學習目的及內(nèi)容
本課程是與地學有關專業(yè)的必修課,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地質(zhì)學原理,分析問題
的方法,內(nèi)容上包括了地質(zhì)學主要分支學科的核心內(nèi)容(動力地質(zhì)學、礦物學、巖石學、古生物地
史學、構造地質(zhì)學)
總計90學時,分兩學期講授,教材僅為參考書,章節(jié)安排:
(-)學習方法
這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基本上屬于闡述性、敘述性講授,內(nèi)容也不是中學、數(shù)理化一類有嚴格的
數(shù)學推導,許多問題是定性講敘。方法上,學生應調(diào)節(jié)自己,適應課程特點一一閱讀。
大量閱讀,認真理解、總結歸納、
要求:課堂作筆記,課后閱讀參考書,消化當天內(nèi)容.因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專業(yè)課,同時課
程特點與中學差別較大,應在學習中注意培養(yǎng)自己專業(yè)課學習的良好的習慣和方法。
第一章地球的主要特征
§1.地球的外部圈層及表面特征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Atmosphere、Hydrosphere,Biosphere)
(-)大氣圈和大氣環(huán)流
影響的是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主要是靠近地表對流層中的空氣。對流層空氣的溫度濕度,是氣候
的主要標志,不同氣候條件一,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的方式不同。同時空氣的流動一一風是直接的外動
力。
(100KM(臭氧層)
1.范圍:包圍著固體地球管:雷囑艮)
10-16KM(對流層)
.0
成分:N、。2、C02,H20
2.大氣環(huán)流
對流層空氣溫度受地面輻射的影響:地面Tt高空T1
赤道Tt兩極T1
大氣環(huán)流:赤道一一高溫、低密度的氣體上升,在高空向兩極運動
兩極一一低溫、高密度、氣體沿地面向赤道運動
受地球自轉(zhuǎn)的影響,地表各偉度上線速度不同,赤道最大(1600公里/小時)兩極為零,
此差異造成運動物體受偏向效應(偏向力)。
地球自轉(zhuǎn)偏向力(科里奧利力)------由于地球自轉(zhuǎn)引起的一種作用于地表一切運動物體
的力。結果是沿前進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氣環(huán)流非正南正北。
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蝕;南半球,左岸侵蝕。
(-)水圈和水的循環(huán)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咸水、淡水)
水圈是地球區(qū)別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蘊育了生命,在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中起了重要的
作用。
陸地、海洋中的水由太陽蒸發(fā)至空中,再經(jīng)降水回地表。從這個意義上水的循環(huán),可謂“取之
不盡,用之不褐”。
(三)生物圈
包括水圈及地表生存的生物,甚至地下一幾百~一3KM,仍有微生物。生物的出現(xiàn)在水、氣
圈形成之后(地球年齡46億年,大量動物7-8億年)。生物是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中比較活躍的因素。
一方面自身作為動力參于,另一方面間接改變環(huán)境02、C02含量,影響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
二、地表特征
形態(tài):赤道半徑a6378.245KM
PH必〃1平均半徑6371.11KM
兩極半徑b6356.863KMJ
面積:5.1x10sK?
最高點:8848.1m珠峰
最低點:-1103m馬里亞納海溝
海陸分布:海71%
高原:>500——600米,表面平坦或一定起伏的廣闊陸29%
地區(qū)近期上升地區(qū),如青藏高原
平原:>200米,表面平坦,高差<50米如:黃淮
(一)、大陸地形<
海平原
丘陵:>500米,高差<200米,如:江淮丘陵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如:四川盆地
(二)、海底地形:大陸邊緣、大洋盆地、洋中脊
1.大陸邊緣:大陸與大洋連接的邊緣地帶,為海水覆蓋。
包括大陸架(continentalsheltie).大陸坡(continentalshone)
大陸基、海溝(trench)及島?。╥slandarc)o
大陸架:近陸淺水海底平原,地勢平坦,坡度<0.1°,一般指水深>200米的水域,寬度:
我國為100-500KM;日本為4-8KM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的傾斜部分,平均坡度4.3。(最大20。),寬度20~90K”,平均28K,,
常見橫切大陸坡的海底峽谷。
大陸基:大陸坡與大洋盆地之間比較平坦的地區(qū),大面積覆蓋了堆積物。
海溝與島?。簾o大陸基發(fā)育的海底(太平洋北、西部)常發(fā)育一系列島嶼,無論島嶼本身
形態(tài)還是把它們連接起來都成弧形,稱為島嶼,在島弧靠大洋一側,常發(fā)育幾乎平行的巨形凹地,
深約6000米,稱海溝。島弧與海溝總是平等伴生的。在板塊構造學說中,被認為是大洋板塊向大陸
板塊俯沖的地方。
大陸邊緣類型:
⑴被動性大陸邊緣(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無海溝]
------>------>------>------>
大陸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大洋盆地
(2)主動性大陸邊緣(太平洋型大陸邊緣)[有海溝]
安弟斯型:大陸―>大陸邊緣―>山脈大一>一*陸架和大陸
海溝洋盆
日本海型:大陸―>邊緣―>—>—>海島弧海溝洋
盆
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體部分,水深4000~6000米,平坦坡度<1/1000。
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脈”延伸于四大洋,連綿數(shù)萬公里,是大洋底部很重
要的地勢特征。中部有明顯裂隙一一中央
裂谷。洋脊高2-40寬1000~4000KM,垂直于洋脊延伸方向,被系列橫向斷裂錯
開。
§2.固體地球的物理性質(zhì)和內(nèi)部構
一、地球的物理性質(zhì)
(—)地球的重力
主要由于萬有引力造成
1.重力值:
J
F=K-M,M2/R---地心引力
P一一離心力
G---重力
重力值是地心引力與離心力的合力
若把地球物質(zhì)密度看作是橫向均一的話,就可得出,赤道附近距離
最大引力最小,離心最大,重力值最小;兩極附近距離最小,引力最大,離心
最小,重力值最大。因此,地表重力值,隨緯度增加而增大,隨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減
小。
理論值變化范圍G=9.78~9.83厘米/秒2
2、重力異常一一當實測重力值與理論計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時,稱重力異常。
利用重力異??膳袛嗟叵旅芏鹊淖兓?,指導找礦。
正異常:g實測〉g理論密度大如:Fe、Cu、Pb等金屬礦床
負異常:g實測<g理論密度小如:煤、石油、鹽類等礦床
(-)地球的溫度
1.內(nèi)部溫度的變化:地內(nèi)溫度是不均勻的
外熱層(變溫層)一一地表外層,溫度來源于陽光。其中地表向下1~1.5M每日晝夜
溫度變化;10~20M每年四季溫度變化。
常溫層(恒溫層)一一變溫層下界處,溫度終年不變,大約為年平均溫度。
內(nèi)熱層(增溫層)一一溫度來源于地球內(nèi)部(放射性脫變)。隨深度增加,地溫升高。
增溫率(地溫梯度)一一每深度增100米,增加的地溫值,單位℃/百米;一般地區(qū)為3
℃/百米。
增溫級一一每地溫增加1C增加的深度。單位:米;一般地區(qū)為33米.增溫率與增溫
級兩者互為倒數(shù)。
2.地熱流值一一單位時間內(nèi)由地內(nèi)向外通過巖石單位截面積放出的熱量,與巖石的
熱導率有關,與地內(nèi)溫度有關。地表有一些地熱異常區(qū)(地熱流值
高);如火山地區(qū)、溫泉、海底某些地區(qū),這與一定的地殼活動、
地質(zhì)構造有關,將深處地熱代到地表。
3.地熱來源:放射性元素蛻變熱,內(nèi)部重力(位能)轉(zhuǎn)化為熱能。
(三)、地球的磁性
地球如同一個巨大的磁鐵,有磁南、磁北極。磁北極與地理北極交角1L5,
(地磁南北極與物理學相反,若把地球看作是磁鐵則地磁北極為S極。)
1.地磁要素:
T——磁物強度H—水平分量特例:
Z-垂直分量赤道附
I一一磁傾角,北半球為正(向下傾),南半球為負(向上翹)近I
D一一磁偏角,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經(jīng)、緯度)磁偏角不同=0'
Hmax、
Z=0
兩極I=±90°、H=0、Zmax
磁偏角D在各地區(qū)是不不同的的,每到一個新區(qū)進行野外調(diào)查時,首先要了解該區(qū)
的磁偏角,進行羅盤教正。
2.地磁極的變化
「長期緩慢漂移(偏離)
磁南、北極位置的變化<
L周期性倒轉(zhuǎn)
現(xiàn)代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交角11.5。,并非絕對不變,長期觀測證實,近代地
磁極有向西漂移的現(xiàn)象,速度是極其緩慢的。
同時大量的古地磁資料表明,地磁的南北極在地質(zhì)歷史中一直處在周期性交替之中。
我們把與現(xiàn)代兩極極性相同的稱正向期,反之稱為反向期,最近3—4百萬年來有三次
大的倒轉(zhuǎn)
0~69萬年布容正向期
69-243松山反向期每次持續(xù)時間大約1百萬年
243-332高斯正向期共3次倒轉(zhuǎn)
332以前吉爾伯反向期
3.古地磁學
居里點——鐵磁質(zhì)轉(zhuǎn)為順磁質(zhì)時的溫度(大約600。~700℃)。
熱剩磁一巖漿冷凝成巖漿巖的過程中,磁性礦物經(jīng)居里點時被當時
磁場磁化(方向一致),這種保留在巖石中的磁性稱熱剩
磁。記錄了當時地磁場的狀況。
古地磁學一利用巖石熱剩磁來研究地史時期地球磁場的大小、
方向、磁極位置及演變過程的科學。
古地磁學的研究成果為現(xiàn)代地質(zhì)學的海底擴張,板塊運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證據(jù)。
(四)地球的彈和塑性
能傳播地震波
彈性表現(xiàn)1.
2.固體潮(球體形狀一段時期變化,另一段時期
恢復原狀)
J作用速度快,持續(xù)時間短,表現(xiàn)為彈性。
塑性表現(xiàn)I作用速度緩慢,持續(xù)時間長,表現(xiàn)為塑性
二、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f1.地球正固體橢球體,長軸與旋轉(zhuǎn)軸垂直
I2.巖層褶皺、柔皺、蠕變
對地球內(nèi)部的了解只能是間接地通過借助某種手段來了解(目前最深的鉆
10KM相對于6371KM半徑來說微乎其微)這種手段就是地震波。(振動或沖擊形成的彈
性波)。
(-)地震波
1.面波一一物質(zhì)界面上傳播
2.體波--介質(zhì)體內(nèi)傳播(縱波P和橫波S)
無論縱波還是熱波的傳播速度都與介質(zhì)的物理有密切的關系。
——體變模量(物體在圍壓下體積能宿小的程度)
一一切變模量(物體在定向壓力下形狀改變的程度,液體為零)
----物體(介質(zhì))密度
液體中Vs=O,無橫波
同時,當?shù)卣鸩ㄍㄟ^上、下兩種物質(zhì)的物性相差較大的界面時,能夠發(fā)生的類似光
的傳播時的反射和折射。
(二)圈層劃分
人們在地表設立專門的地震波接收站,記錄地震波的傳播情況,并經(jīng)復雜的計算,
得出地球內(nèi)部一些物性差異較大的圈層界面。
名稱圈層代號底界深度KM密度物態(tài)
地殼A332.6-3.0
固態(tài)巖石
60
B
上250
地塑性軟流
地
圈(低速
幔
幔C4003.32—5.7帶)
下
地D2898
幔
地外E液態(tài)
核
9.7-13
過度F固態(tài)
(16)
內(nèi)G6381
一級界面有:莫霍界面(地殼與地幔的分界),1909年南斯拉夫?qū)W者提出。
古登堡界面(地幔與地殼的分界),1914年美國學者提出
(三)地殼---地質(zhì)學研究的重點
L莫霍面是地殼與地幔分界,厚度(深度)在大洋地區(qū)和大陸地區(qū)不同
大陸區(qū)陸殼厚20—70公里平均33km
大洋區(qū)洋殼厚5—10公厘平均7km
2.康拉德界面一一僅存在于陸殼中3925年發(fā)現(xiàn)),是次一級界面,
深約10km。
界面之上,巖石平均密度2.67,花崗巖質(zhì),稱硅鋁層Si-Al
界面之下,巖石平均密度2.9,玄武巖質(zhì),稱硅鎂層Si-Mg
3.陸殼與洋殼的區(qū)別
①厚度不同,陸殼33公理,洋殼7公理;
②陸殼的物質(zhì)組成為上部硅鋁層,下部硅鎂層
洋殼的物質(zhì)組成只有硅鎂層
§3促進地殼演變的地質(zhì)作用
地殼是地球的最外圈層,也是人類了解最多的部分,自形成以來其表面形態(tài),內(nèi)部結構和物質(zhì)物
質(zhì)成分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發(fā)展,這些變化和發(fā)展有的速度快而強烈,易為人們察覺,如地震,火
山噴發(fā)等;有的卻十分緩慢不易被發(fā)現(xiàn),如山脈的上升、海底擴張等。促使這變化,發(fā)展的動力,
都是自然動力.這些過程就是地質(zhì)作用。
一、地質(zhì)作用一一由自然動力促使地殼(巖石圈)的物質(zhì)組成,結構、
構造和地表形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的作用。
自然動力(地質(zhì)動力)根據(jù)其能量來源分為:內(nèi)動力(內(nèi)生動力,內(nèi)營力)
外動力(外生動力、外營力)
二、內(nèi)動力地質(zhì)作用一一由于地球內(nèi)部能源(自轉(zhuǎn)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蛻變產(chǎn)生的熱
能等),在地殼深處產(chǎn)生的動力,作用于整個地殼(包括地表和深處)的作用。
類型包括:巖漿作用、變質(zhì)作用、地震作用、構造運動(地殼運動)
三、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一一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及地球重力能的影響下
產(chǎn)生的動力,作用于地殼表層的各種作用。
類型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
各種地質(zhì)作用(內(nèi)、外)在促使地殼物質(zhì)運動、變化的過程中,都包含著建設性和破壞性兩個
方面,一方面不斷形成新的物質(zhì)成分(礦、巖)、地質(zhì)構造和地表形態(tài)。另一方面又不斷破壞原有的
物質(zhì)成分(礦、巖),地質(zhì)構造和地表形態(tài)。
正是由于地質(zhì)作用的破壞一一建設一一再破壞一一再建設不斷反復,促使地殼不斷變化和發(fā)展。
地質(zhì)學中涉及的問題無一不是與各種動力的地質(zhì)作用有關,都是地質(zhì)作用的產(chǎn)物(礦物、巖石、構
造、地表形態(tài)、地層、生物)
因此,研究和闡明各種地質(zhì)作用的過程、規(guī)律是地質(zhì)學的基本的內(nèi)容
巖漿作用
變質(zhì)作用
地震作用
(內(nèi)動力地質(zhì)作用
地殼運動
地質(zhì)作用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
搬運作用
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沉積作用
成巖作用
第二章礦物
地球的物質(zhì)組成中,地殼由巖石組成,巖石由礦物組成,礦物由各種元素組成。
§1.元素
一、元素和同位素
元素——由原子組成(原子核、核外電子)目前己108種(總數(shù))92種(自然界)
同種原子可有不同原子量(中子數(shù)不同)稱同位素,108種元素中(108-21=87種)均具有兩種以上
同位素混合,同位素共300多種,其中幾十種具有放射性,蛻變釋放a、6、丫粒子。放射性同位
素,對人體殺傷力很強。
二、地殼中的元素與克拉克值
人們一直想了解地殼中元素的分布情況各種元素占的比例。美國科學克拉克根據(jù)采自全球地511
9個樣品分析結果計算出了:
克拉克值一地殼中元素平均質(zhì)量的百分比(元素的豐度)
046.30Na2.63前十位99.96%
Si28.15K2.09前2位74.45%
Al8.23Mg2.33前4位88.31%
Fe5.63TI0.57
Ca4.15H0.15
§2.礦物的概念
一、礦物的定義
礦物一一天然產(chǎn)出的(自然作用形成的)元素的單質(zhì)或化合物。
令人造礦物不屬地質(zhì)學范疇(已知礦物3000多種)
令具一定化學成分(每種礦物有較穩(wěn)定的化學成分)。
令絕大多數(shù)內(nèi)部質(zhì)點有序排列(晶體礦物)。
令絕大多數(shù)礦物是固態(tài),極個液態(tài)、氣態(tài)、Hg
二、晶體礦物
1.晶體與非晶體
晶體一一內(nèi)部質(zhì)點(原子、離子)在三維空間周期性重復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體。
非晶體一一內(nèi)部質(zhì)點排列無序。
2.晶體礦物一一組成礦物的質(zhì)點在三維空間周期性重復排列的礦物。或具有晶體結構的礦物。
3.晶體的格子構造一一有序排列的質(zhì)點按規(guī)律將幾何點連成的三維空間格子。
平行六面體一一格子構造最小的單元。
4.晶形--晶體外部形態(tài)。
理解了格子構造和平行方面體,晶體礦物實際上是最不的平等六面體,在三維空間無間隙地重復
堆切而成的。當?shù)V物晶體停止堆砌時,保留的外部形態(tài)是一個與內(nèi)部結構有關的幾何多面體(晶形)。
對每種礦物來說,如果晶體充分自由發(fā)展,外形較固定,如:食鹽的立方體、方解石的菱體、磁鐵
礦的八面體、石英的六方柱和六方雙錐。
只有晶體礦物生長的環(huán)境良好,有充分的時間,空間才有完好的晶形,并非所有晶體礦物都能
以規(guī)則的晶形產(chǎn)出。
礦物的同質(zhì)多象與類質(zhì)同象
同質(zhì)多象一一相同化成分的物質(zhì)在不同的地質(zhì)條件(P、T)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體結構,從
而成為不同的礦物。如石墨、金剛石、化學成分都是C,其物理性質(zhì)可以完全不同;石英SiOz有柯
石英、斯石英等。
類質(zhì)同象一一礦物晶體結構中的某種原子或離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質(zhì)相似的它種原子或離子替代
而不改變晶體結構。其物理性質(zhì)差異一般不大。如:橄欖石(Mg、Fe)4SiO4],Mg、Fe為類質(zhì)
同象的替代
第三章巖漿作用及巖漿巖
§1概念
一、巖漿——上地?;虻貧ど钐?,天然產(chǎn)出的成分以硅酸鹽為主的高溫溶融
物質(zhì)。
化學成分:SiOz為主Al2O3,Go、FeO……
依SiOz多少分:
超基性<45%、基性45-52%、中性53-65%酸性>65%
富含揮發(fā)份:HQ、CO2、NH-H2s
物理性質(zhì):T高(650。-1400。C)P大(幾千大氣壓)粘稠流體
基性---T高、P小、稀
酸性一一T小、P大、稠
二.巖漿作用一一巖漿形成、運移、冷凝的全部過程。
噴出作用
侵入作用{舞齡管
I深成侵入作用
三、巖漿巖——
熔融巖漿冷凝后形成的巖石J臺?號
侵入石
§2噴出作用與噴出巖
一、巖漿活動與火山構造
(-)噴出活動(火山活動、火山爆發(fā))一一巖漿形成,向上運移并噴出地表,在地表冷凝
的全部過程。
火山噴發(fā)是一種極為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現(xiàn)象,但由于噴發(fā)前征擦兆明顯,有一定
的地形標志,一般不會給人類生命帶來大危害.現(xiàn)代火山活動,內(nèi)陸不多,常見一些島國、沿海地
區(qū)。
根據(jù)火山活動情況分:
活火山activevolcano--現(xiàn)代仍在活動或周期性活動。
美(圣海倫斯)意(維蘇威、埃特納)
休眠火山dormantvolcano---人類史后噴發(fā)過,但長期以來靜止。
(五大蓮池)
死火山extinctvolcano——人類史前噴發(fā)過,史后從未噴發(fā)的火山。
(江寧方山)
(-)火山噴發(fā)類型
裂隙式噴發(fā)一一巖漿沉地表狹長的裂隙溢出。地史早期多。通常地球形成初期,地殼薄,此方
式較多。現(xiàn)代洋脊附近,冰島是洋脊在陸地上延伸通過的地方,有較多的裂隙式噴發(fā)。
中心式噴發(fā)一一巖漿沿火山通道上移從火山口噴出。
1.猛烈式:突然噴發(fā)(酸性粘度大易發(fā)生)噴發(fā)開始時,火山突然爆炸,大量的氣體、
圍巖、巖漿一齊噴出,危害大。1902年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噴發(fā),高4000米,山角下圣
佩爾城傾刻間被摧毀,死亡達40000人。
2.寧靜式(夏威夷式):基性巖漿容易發(fā)生。
3.遞進式:猛烈一一寧靜
(三)火山構造
火山錐:熔巖錐、集塊錐、復合錐
火山口、火山通道及火山頸
二、火山噴出物及噴出巖
(-)噴出物:氣體、液體、固體
1.氣體:在巖漿向上運移的過程中,遭受到上伏巖層的壓力越來越小,這時,在深處高壓下,
溶于巖漿的揮發(fā)份,首先成為氣體并沿巖層的孔隙、裂隙、逸出地表,且量濃度越來越大。成分主
要為比0>60%、CO-HzS、SO-NH"噴發(fā)前,大量氣體;噴發(fā)中,仍有大量氣體隨巖漿噴出;
噴發(fā)后期,當巖漿停止噴發(fā)后,氣體仍徐徐逸出。
2.固體(火山碎屑)
先冷凝或半冷凝在火山通過的物質(zhì)
巖漿液滴,噴到空中,在空中冷凝后落下
來源
1JJ:.圍巖
火山彈>50mm
礫2—50mm
,火山碎屑巖
灰)2mm(凝灰?guī)r)
火山渣大小不一、多孔、渣狀,
3.液體(熔巖)
火山噴發(fā)的主體。噴出地表后失去一些揮發(fā)份的巖漿稱熔漿,落漿冷凝后成巖稱為熔巖。
熔巖是熔漿流動過程中冷凝的,具各種形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務禮儀師考試的形象與行為規(guī)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封邊條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實驗用電燒結輥道窯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夾帶式提升輸送機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從新手到高手的CAD工程師認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語文園地二》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 新交通時代的挑戰(zhàn)試題及答案
- 八年級生物下冊 第七單元 第二章 第二節(jié) 克隆技術教學設計 (新版)濟南版
- 人教版4 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zhì)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的意義教學設計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測試卷(兩套附答案)
- 城市供水企業(yè)(用氯)安全檢查表
- 《口腔基礎醫(yī)學概要》課件-口腔的功能
- 建筑消防設施檢測記錄表樣本
- 【甘蔗自動剝皮切斷機的設計10000字(論文)】
- 棗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防治
- 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guī)范
- 會員體系深度運營
- 省份簡稱課件
- 憫農(nóng)-幼兒園通用課件
- 玻璃體腔注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特選參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