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說“木葉”》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9.《說“木葉"》練習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保ā毒鸥琛罚┳詮那璩鲞@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墒菃栴}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

(節(jié)選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

1.下列關于“木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葉被屈原首先用于其動人的詩句中。B.木葉是人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首選的意象。

C.木葉具有不同于“樹葉"的豐富意蘊。D.木葉是許多名句得以流傳的重要因素。

2.下列對選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古詩中用“葉”而很少用“樹葉",是因“樹葉”可簡稱為“葉"。

B.事實表明“樹葉”不受古代詩人們喜愛,也沒產生過精彩的詩句。

C.屈原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使“木葉”成為歷代詩人鐘愛之物。

D.歷代詩人不厭其煩地用“木葉"表情達意,創(chuàng)作了許多名篇名句。

3.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使用“木葉”意象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對其后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B.“木葉"就是“樹葉”,但中國古代詩歌卻只用“木葉"而不用“樹葉”。

C.從詩人寧可用“木葉"的事實看,他們用“葉”并非是為了文字洗練。

D.中國詩歌語言的豐富多彩,得益于古代詩人不斷學習前人,又不斷創(chuàng)新。

4.下列對選文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選文以眾多詩人的名句中出現(xiàn)“木葉"形象作引子,引出議論的話題。

B.選文將“樹葉”“葉"“木葉”的意象作分析比較,使文章論證更有力。

C.選文以天才的杜甫使用“落木"為例,說明古代詩人都富有首創(chuàng)精神。

D.選文引用屈原、杜甫等詩賦名家的名句闡述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對于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的不同看法

陳友琴

①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在《文學遺產》第200期上發(fā)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種看法。他的那種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③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

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喬木生夏涼。(韋應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晝陰靜。(韋應物《夏景園廬》)

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④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假如林庚先生還認為上面所引的詩句,在字面上并沒有綠字和翠字,請再讀一下謝靈運的詩句:遠水映疏木,空翠難為名。(《過白岸亭》)

⑤“疏木"也是“空翠”的(這“空"字絕無蕭條之感,而是空靈可喜之意,連上青翠之翠,這里面何嘗有一點光禿禿的樹干的現(xiàn)象呢?)更不用說“珍木”“云木"“夏木”“喬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⑥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shù)?。尤其是韋應物的“喬木生夏涼”,杜甫的“山木盡亞洪濤風",若改為“喬樹生夏涼”“山樹盡亞洪濤風",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山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樣的死板,至于說“木”的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我們會更多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這是很不實際的想法?!叭~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說法。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

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

(選自陳友琴《溫故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有刪改)

5.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

6.不能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判斷是()

A.藝術形象要具體例子具體分析。

B.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會受到經典形象的影響。

C.藝術形象的細微差別會一字千金。

D.藝術形象的衡量標準是經典形象。

7.下列詩句不能從正面證明第⑥段畫線句的觀點的一項()

A.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葉黃。(常達《山居八詠》其三)

C.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王勃《臨江二首》)

D.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張耒《勞歌》)

8.本文是如何批駁林庚對“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請結合③-⑦段進行分析。

9.陳友琴認為林庚在總結“木葉"藝術特征的規(guī)律時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你如何評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

10.下列對“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其實就是說詩歌語言容易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讓人覺察。

C.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把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織起來的結果。

D.具有暗示性語言的詩歌往往給人以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感覺。

11.下列對關于“木"會暗示著落葉的原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

C.“木"與落葉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

12.下列對古代詩歌中常用“葉”來代替“樹葉"原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B.“午陰嘉樹清圓”中的“樹"字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

C.“樹”與“葉"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習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樹葉”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墒菃栴}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

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④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⑤“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澳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⑥“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澳尽迸c“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lián)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呢?其實也不然?!皹洹币渤31还旁娙擞脕砻鑼懼Ω煽荻d、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鸞啄人腸,街飛上掛枯樹枝”(《戰(zhàn)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參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一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租"(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

(李?!兑舱f“木葉”》)

13.材料一第④段中加點字“暗示性"在文中具體指

14.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fā)現(xiàn)并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

B.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yǎng)。

C.“木”有“木頭"的典型性,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

D.“樹”與“葉"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樹”或“葉"代替“樹葉”。

15.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葉下"寫“雨中黃葉樹”對比,凸顯“木葉"有“微黃”“干燥"的特點。

B.材料二通過大量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xiàn)象。

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16.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B.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黃庭堅《清明》)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禪院》)

D.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17.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古人作詩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原因。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高風下木葉,永夜攬貂裘。

勛業(yè)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

[注]這首詩為杜甫五十五歲滯留夔州時所作。據《戰(zhàn)國策·秦策》載,蘇秦游說秦王“書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1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點明了時令,突出風雨凄冷,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荊楚"二字暗含飄零之意。

B.“頻看鏡”“獨倚樓"等細節(jié)描寫生動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己年事已高,卻功業(yè)未成的無奈。

C.“永夜”表明了深秋時節(jié)白天、黑夜的時長變化,“攬貂裘"則表現(xiàn)了天氣的寒冷。

D.時局危急的背景下,詩人年老體衰,漂泊江上,但報效國家的信念卻沒有因此而改變。

19.本詩中“高風下木葉”與李白《秋思》“天秋木葉下",描寫的景象和抒發(fā)的情感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請結合兩首詩,簡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

20.學習了本文,你對鑒賞詩歌的意象已有所收獲了吧?試從意象入手,賞析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的畫面美。

齊安郡后池絕句

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四、文學類閱讀-雙文本

五、選擇題

21.下列對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文章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王褒《渡河北》為例。

B.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后來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葉”字。由此可見,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D.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22.下列對句子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ā毒鸥琛罚┳詮那鞒鲞@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蔽恼麻_頭緊扣題目,說明“木葉"的來歷,以及對后代詩歌產生的影響。

B.“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币眠@些詩句,都是為了說明古代詩人特別喜歡使用“木葉"一詞,因此“木葉”在古詩中很常見。

C.“‘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設問開頭,引出對“木葉”與“樹葉"在詩歌運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木葉"就是“樹葉”,引用詩句說明古詩句中“樹"和“葉”是常見的,而“樹葉"連用不常見。

23.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A.裊裊(niǎo)得魚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綠(hè)纏綿悱惻(mián)

C.灼灼(shuó)四處漂泊(bó)觸及(chù)空氣濕潤(rùn)

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聲爽朗(shuǎnɡ)

六、填空題

24.詞語認讀。

裊裊()照浦()褒寒()砧()

言筌()亭皋()萬應錠()迢遠()

灼灼()涔陽()窸窣()

25.林庚(1910—2006),字_____________,福建福州人,詩人、學者。林庚的一生充滿詩意。當年讀清華大學中文系時的畢業(yè)論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詩集《夜》。此后,他陸續(xù)出版了幾部詩集,被稱譽給詩壇帶來“一份晚唐的美麗”?,F(xiàn)代詩人廢名曾說:“在新詩當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筆耕不輟,90歲高齡時還出了一本詩集。由詩人而學者,林庚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獨樹一幟,其中對楚辭和唐詩的研究是他的“雙璧”。他對唐詩做出了“盛唐氣象"“少年精神”等經典概括。20世紀40年代以來,他曾三度撰寫中國文學史,其中《中國文學簡史》作為高校教材流傳至今。主要作品有詩集《》《》《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學專著《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詩人李白》《唐詩綜論》等。

26.“說"是一種文體?!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以_____________、或等方式來闡述事理,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寫法較靈活。《說“木葉”》就是談談古代詩歌中的“木葉"這個詞,這個形象。

27.易混辨析:理解近義詞的意思。

(1)精妙:

微妙:

(2)疏朗:

疏落:

28.解釋詞語。

(1)疏朗:

(2)洗練:

(3)萬應錠:

(4)不落言筌:

(5)一字千金:

七、句子默寫

29.請補充下列詩句。

①秋月照層嶺,___。(吳均《答柳惲》)

②___,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③柔條紛冉冉,___。(遭植《美女篇》)

④日暮風吹,_________________。(吳均《青溪小姑歌》)

⑤___,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⑥庭中有奇樹,_____________。(《古詩十九首》)

⑦皎皎云間月,__________________。(陶淵明《擬古》)

八、名著閱讀

30.《吶喊·自序》中作者寫道:“這寂寞又一天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試理解這兩處“寂寞”的內涵。

九、小閱讀-課內

31.文章說:“木葉"與“樹葉”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其差異“就幾乎是一字千里”。請結合課文談談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點)

答: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32.深入領會,說說“樹葉"和“木葉”有何不同。

33.閱讀《說“木葉"》一文,說說“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34.閱讀《說“木葉"》節(jié)選,完成下列小題。

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澳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叭漳猴L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比較“木葉"“黃葉”“落木"在詩歌形象上的異同,分別寫出其特征。

十、小閱讀-課外

35.嚴子陵是東漢著名隱士,深受后世文人追慕。范仲淹曾作《嚴先生祠堂記》,最后幾句原先為:“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庇腥苏f,“德"字不如改作“風”字,范公欣然從之。請結合字義和語境,說說這樣改的理由。

36.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安耖T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扒按迳钛├?,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語段借用前人的詩句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試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十一、判斷題

37.判斷下列加點成語使用的對錯。

①這件事可能不會盡如人意,希望大家有心理準備。()

②招聘員工,一定要嚴格把關,寧缺毋濫。()

③此人慣于干名采譽,并無真才實學。()

④進入山中,古木參天,極目遠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與藍天相接處,頓時你會產生一種歧路亡羊的感覺。()

⑤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遭受的痛苦真是,一言難盡啊。()

⑥業(yè)內人土認為,限貸政策可能導致二手房賣房業(yè)主拿到房款的時間更晚。但一些炒房客仍然鉆空子冒險購買第三套房,可謂是狡兔三窟。()

⑦職場中有人能力突出或情商很高,工作信手拈來,又常受到顧客或老板的贊美,這就可能導致同事的嫉妒。()

⑧因為她相貌美麗,眉頭上那顆小痣倒像是錦上添花,讓她微蹙時猶勝西子幾分。()

十二、微寫作

38.古代詩歌中,類似“木葉"的意象不勝枚舉,例如松、竹、梅、蘭、草、柳等。請閱讀賀知章的《詠柳》,然后寫一篇100字左右的關于“柳”的賞析短文,評說“柳"這一意象在詩歌中暗示的內容和情感。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參考答案:

1.D2.A3.B4.C

5.林庚先生根據屈原、謝莊等人的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的結論。6.C7.D8.采用遞進式式結構及舉例論證手法進行分析。(1)第③段到第⑤段的第一句話,作者通過列舉大量詩句批駁了林庚的“木"和“樹”有分別,“木"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的觀點;(2)第⑤段第二句到第⑥段列舉大量詩句針對林庚“木”更多的讓人聯(lián)想到樹干而很少想到樹葉的觀點進行批駁,進而指出林庚得出這種觀點的原因是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3)第⑦段進一步通過舉例分析杜甫詩句中的“落木"補充,最后得出結論: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9.如肯定陳友琴認為林庚“以偏概全”的觀點,理由:林庚僅根據屈原、謝莊等人的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看法就得出普遍的結論,“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

如否定陳友琴認為林庚“以偏概全”的觀點,理由:總結藝術規(guī)律要以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為基礎,而不能以個別的、特殊的句子為依據。

10.B11.C12.B

13.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

14.B15.C16.D17.①“木"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

②“木”容易讓人想起樹干,透著“黃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

③“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

④“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

⑤“木葉"意味深厚,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

18.C19.(1)相同點:都描寫了秋天葉子凋落的景象,抒發(fā)了時令之悲,年華之傷。(2)不同點:①杜詩“高風下木葉"一句描寫的是在猛烈秋風席卷下,樹葉紛紛凋零的場景,突出了環(huán)境的肅殺,詩人由此聯(lián)想到時局動蕩,更加催生出強烈的報國憂思;②而李詩“天秋木葉下”一句寫的是秋天到來,樹葉應時飄落的場景,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凄清,側重抒寫對萬物凋零的感傷。

20.這是一首畫面優(yōu)美引人入勝的小詩。它把讀者引入一座幽靜無人的園林,在蒙蒙細雨的籠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葉、鋪滿池塘的浮萍,有穿葉弄花的鳴鶯、花枝離批的薔薇,還有雙雙相對的浴水鴛鴦。詩人把這些意象,加以剪裁,組合成詩,使人好似看到了一幅清幽而妍麗的圖畫。就整個畫面的配色來看,第一句在池面重疊覆蓋了菱葉的浮萍,好似織成一片綠錦。第二句則為這片綠錦繡上了黃鶯和薔薇花。也許這里的薔薇花并不艷麗,因此詩的末句特意以鴛鴦的紅衣為畫面增添光澤,使得畫面更為鮮艷。

21.C

22.B

23.D

24.niǎopǔbāozhēnquángāodìngtiáozhuócénxīsū

25.靜?!洞阂芭c窗》《北平情歌》

26.記敘議論說明

27.(1)精妙:指精致巧妙。

微妙:指深奧玄妙。

這兩個詞與都包含相同的語素“妙",都在一定程度讓人感覺意想不到,但是從詞義和用法上可以更好來區(qū)別。

1.詞語含義:微妙:深奧玄妙,很難捉摸;精妙:精致巧妙。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