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諫太宗十思疏》【高效課堂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15.1《諫太宗十思疏》【高效課堂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15.1《諫太宗十思疏》【高效課堂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15.1《諫太宗十思疏》【高效課堂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15.1《諫太宗十思疏》【高效課堂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導入太宗以誰為鏡呢?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本文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解題謚號,由禮官為古代帝王死后議上。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謚號。(只有諸侯、嬪妃、帝王將相等有身份的人才有,平民沒有。謚號可褒可貶。)廟號,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任皇帝一般稱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后,每個皇親才都有了廟號。年號,新皇登基,為區(qū)別上一任皇帝,紀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自漢武帝繼位始有,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唐太宗:廟號知識補充帝號,包括謚號、廟號、年號、尊號、國號尊號,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始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shù)不一,常遇事而累加。國號,即國家稱號,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知識補充例如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帝號:清圣祖康熙皇帝謚號:仁廟號:圣祖尊號:無年號:康熙國號:清

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疏文體知識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

解題“諷、諫、謗、譏、說”區(qū)別諷——用委婉的言語暗示或勸告。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誹:背地里議論)譏——微言諷刺指責別人的過失說——用話語勸說別人,使之聽從自己的意見。壹·知人論世魏征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降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quán)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寫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zhàn)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征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nèi)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勵精政道,鞏固統(tǒng)治?;噬?,你這么干可不行,你得這么著!哦哦哦,我記下了,老哥!

魏征前后上諫兩百多事,不是在勸諫,就是在勸諫的路上,李世民全然接納??梢娎钍烂裥男仡H為寬廣。

唐太宗和魏征(徵),一個愛才惜才,善于納諫,是歷史上的“明君”;一個忠心耿耿,敢于直諫,是歷史上的“諍臣”。千古佳話貳·初讀體會朗誦《諫太宗十思疏》讀文正音求木之長浚塞源殷憂黜惡謬賞垂拱壅蔽載舟

zhǎngyīnchùmiùgǒngyōngsèzàijùn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觀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去思?(是什么)為何思?(為什么)思什么?(怎么做)議論文諫太宗十思疏思整體感知叁·深度探究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助詞,取獨。生長,這里指長得好古義:樹根。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使……治理得好泉流,名詞。疏通水道。德行和道義他們的流得長遠,達到遠方。形作動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得高,一定要它的根穩(wěn)固;想要泉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他們的德行和道義。解讀第一段形容詞使動,使…穩(wěn)固。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前三個而,表轉(zhuǎn)折望,求,思:同義:指望【社會狀態(tài)】治:國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亂:社會不太平,國家治理得不好平:社會太平;平定明智的人,形作名雖然使……治理得好。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wěn)固卻要樹木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使國家治理得好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你這)明智的人呢!解讀第一段表轉(zhuǎn)折何況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主持,掌管。帝位【表主持、掌管】:當,知,典,掌,執(zhí),司,主控制、克服喜慶,福祿在安逸的環(huán)境預見到隱藏的危險,早做準備。安:形作名;危:形作名,危難的情況

國君主持著國家的重任,據(jù)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應該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福祿。不考慮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就(如同)是砍斷樹根卻想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卻想要水流得遠啊。解讀第一段戒除連詞表并列形作名,重權(quán),重位天地間形作名,重要地位天之極處,皇權(quán)保持同“而”,轉(zhuǎn)折連詞形作動,行節(jié)儉文本探究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中心論點: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第一段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正反對比十思的出發(fā)點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所有的深,深切的。開頭做得好的國君多語氣副詞,大概。能夠大,重大。堅持到底。解讀第二段指帝王;今義: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表承接表承接

歷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沒有一個不是(創(chuàng)業(yè)之初)在深深的憂慮中而德行顯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卻德行衰微的。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德行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德行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語出《詩經(jīng)》原意凡事都有個開始,但經(jīng)常不了了之,沒個結(jié)果。告誡人們?yōu)槿俗鍪乱剖忌平K夫在殷憂,必竭誠以①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②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為。指臣民達到目的,實現(xiàn)愿望。督察陌生的路人即使表修飾古,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盡情。解讀第二段深深憂慮在…之后。連詞,表順承,就。表并列輕視他人介詞,用只是同“震”,威嚇表轉(zhuǎn)折懷念,感激狀后茍且免于刑罰表面上,名作狀顛覆;使……傾覆應該警惕恭順副詞,表反問,怎么、難道輕視,怠慢

(因為)處在深重憂患當中,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縱情感,傲視他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越這樣的敵對國結(jié)成一個整體。傲視他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監(jiān)督人們,用威風怒氣威嚇人們,人們最終茍且以求免除刑罰,卻不會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內(nèi)心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眾;(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車,怎么可以忽視呢?解讀第二段第2段主要內(nèi)容?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文本探究解讀第二段從哪個角度展開論證?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從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為何思?(為什么)第二段小結(jié)1、概括歷代君主的普遍規(guī)律: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2、以

引出分析論證,用“殷憂”和“得志”的不同心態(tài)說明:能否竭誠待下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3、用古人的論述以

的關(guān)系比

的關(guān)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能創(chuàng)業(yè)卻不能守業(yè)興邦是由于“竭誠待下”喪邦是由于“縱情以傲物”對比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第二

段設問水和舟民和君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這幾句指出了歷代帝王能創(chuàng)業(yè)卻不能守業(yè)的普遍規(guī)律。以“善始者實繁”與“克終者蓋寡”對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豈……乎”的反問,對所述歷史事實進行反詰,引出對“取之易”而“守之難”的分析,使論述更深入一層。運用對比論證。將“殷憂”和“得志”兩種情況下君主的態(tài)度和造成的結(jié)果進行了對比。不同的態(tài)度造成了不同的結(jié)果,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強調(diào)民心的重要性。運用比喻來說明帝王與百姓之間的關(guān)系,簡潔而傳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關(guān)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復闡述,耐心說服,言語婉轉(zhuǎn)動人,用心良苦。研讀文本第二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名作動,統(tǒng)治。想要的東西知道滿足謙虛假設連詞,如果表目的,來解讀第三段(地位)高而險約束、修養(yǎng)使動,使…安定興建、建造動作名,說壞話的人比喻驕傲自滿居于…之下,名作動施加同“毋”,不要以(之)為表修飾以…為樂。被堵塞、蒙蔽意志松懈并列連詞慎重排斥以致使動,使…端正不加節(jié)制地濫用刑律因果連詞,以致不恰當?shù)莫勝p知識補充表揭發(fā)的:劾、訐、揭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類的詞語:①害:嫉妒

②短:說某人的壞話③隙:與某人有隔閡。

④刺:指責。違背:牾、忤、逆、倍(背)暗中:陰、間、密表受到誣陷的:中、譖、誣表監(jiān)獄的:囹圄、獄與小人相關(guān)的文言實詞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見到自己貪圖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警誡自己;將要興建什么,就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帝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處于百川之下(卻能容納百川)。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開一面,捕殺有度;擔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讒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貶斥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解讀第三段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歸納選拔形作名,賢能的人散播光大形作名,好的建議解讀第三段順承連詞使……鳴,演奏奔馳效勞憂煩的事物管理役使,勞損仁愛、寬厚保養(yǎng),頤養(yǎng)出游,游樂獻出使…勞;使…苦教化垂衣拱手,喻指輕而易舉毀壞,減損這解讀第三段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fā)揚光大《尚書》所講的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選好的意見而加以采納,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廣布他的仁愛,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逐(效力),對君主來說便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的年壽,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說什么百姓就會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費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的耳、明亮的眼,虧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作者所提“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幾戒?文本探究(討論:請前后六個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戒奢侈戒驕躁戒縱欲戒輕信戒不公禮賢下士,謙虛包容;持之有度,慎始慎終;虛心納諫,正身黜惡;喜怒有常,賞罰有度。知道滿足,適可而止;“十思”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五戒”1)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此“兩思”從物質(zhì)享受方面規(guī)勸唐太宗要克制物欲,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shù)?要適可而止。2)戒驕躁“思謙沖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此“兩思”實際上是要“竭誠以待下”,從思想修養(yǎng)方面規(guī)勸唐太宗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以免君臣離心。3)戒放縱:“思三驅(qū)以為度、思慎始而敬終”------此“兩思”從生活和為政方面規(guī)勸唐太宗不要放任縱欲,不要盤游懈怠,要勤勉于政事。

4)戒輕信:“思虛心以納下、思正身以黜惡”------此“兩思”從用人政策方面規(guī)勸唐太宗要虛心納諫、親賢遠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5)戒賞罰不公:“思無因喜以謬賞、思無因怒而濫刑”------最后“兩思”從執(zhí)法方面規(guī)勸唐太宗要依法辦事,賞罰分明,即賞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主線。文章前后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第三段明君除“十思”外,還要做到什么?最終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第三段3.聽從善言1.弘九德2.選拔任用人才智者盡其謀文武并用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文本探究作者以美好的政治愿景來吸引唐太宗,打動其內(nèi)心,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第3段主要內(nèi)容?文本探究解讀第三段從哪個角度展開論證?提出“十思”,并指出做到“十思”的結(jié)果。

思什么?(怎么做)要去思?(是什么)為何思?(為什么)思什么?(怎么做)諫太宗十思疏理清思路積其德義二.總結(jié)歷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誠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實繁克終蓋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魏征“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課外補充②說理透徹,語言簡練生動,特別是正反論述、前后對比、引經(jīng)據(jù)典,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充分展現(xiàn)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進諫藝術(shù)。③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勵精圖治,以國事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對于魏征的進諫大都能夠虛心接受。①態(tài)度謙恭誠摯,語言委婉得體。他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觀察時政。在進諫時,他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極盡忠誠。魏征為什么能夠說服太宗?文本探究1、句式對仗,整散結(jié)合2、音律和諧,富于節(jié)奏,平仄協(xié)調(diào)3、用典與藻飾(比喻、排比)駢體文寫作特色肆·思考延伸現(xiàn)實意義本文作為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的勸諫之文,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你的看法。

①“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仍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社會經(jīng)濟已經(jīng)獲得長足發(fā)展,但國內(nèi)國際影響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費之風尚存。因此,我們?nèi)匀灰影菜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

現(xiàn)實意義本文作為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的勸諫之文,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你的看法。

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訴我們,黨和政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正代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現(xiàn)實意義本文作為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的勸諫之文,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你的看法。

③“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告訴我們,作為領(lǐng)導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夠聽取下屬的合理建議。如果領(lǐng)導者在開展工作時,下屬只是當面附和,背后卻議論、抵觸,工作將無法正常開展。只有做到“擇善而從之”,每個人才會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p>

感悟責任使命,體會現(xiàn)實思政意義責任:這一時期的臣子是有責任感的,是可以和皇帝一起治理國家的。這些人我們可以稱之為”良臣“。良臣相對于忠臣,治天下,良臣當用。使命:責任其一,告訴我們君臣都應有擔當,使命其二,任何時候,都要心懷家國天下,牢記初心,不忘使命!現(xiàn)實意義感悟責任使命,體會現(xiàn)實思政意義21世紀,我們趟風冒雪前行,路上,有無數(shù)胸懷天下,勇于擔當,牢記使命的英雄兒女相伴。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shù)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同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chuàng)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結(jié)束語基礎知識歸納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古義:以(之)為;把(它)當作。今義:認為。一、古今異義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zhì)。

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文言基礎知識歸納①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心:在內(nèi)心。

②名詞作動詞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君:做君主,統(tǒng)治。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權(quán)。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環(huán)境。危:危險的可能。

二、詞類活用④形容詞用作動詞智者盡其謀

盡:用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遠:遠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遠長。

能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⑤形容詞使動用法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宏茲九德

宏:使……弘揚。

何必勞神苦思

勞:使……疲勞,苦:使……辛苦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謙虛。

⑥動詞用作名詞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⑦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憂:以……為憂,擔心。

三、特殊句式1、狀語后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2、省略句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之)為度。

3、固定句式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豈……乎”一般譯為“難道……嗎?4、判斷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蓋:①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②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雖:①雖然: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②即使:雖董之以嚴刑誠:①誠心:必竭誠以待下

②如果:誠能見可欲下:①臣下的意見: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②智力低下:雖在下愚,知其不可

③居于……之下: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④地位低下的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四、一詞多義當:①詆大酋當死:

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

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àng車:

當作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

⑤不念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