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階段檢測(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1頁
新教材地理階段檢測(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2頁
新教材地理階段檢測(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3頁
新教材地理階段檢測(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4頁
新教材地理階段檢測(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檢測(二)(測試范圍:地球表面形態(tài))第Ⅰ卷(選擇題共7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填入表格中相應的題號下面。)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題號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利用太陽能發(fā)電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轉換,就是利用太陽光照射到硅材料上產(chǎn)生電流直接發(fā)電。下圖示意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板。讀圖完成1~3題。1.下列地區(qū)中,資源條件最適宜建太陽能發(fā)電站的是A.黃土高原B.東南丘陵C.青藏高原D.云貴高原2.上題所選地區(qū)前后兩天太陽輻射量有明顯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最可能是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地勢D.天氣狀況3.下列能源中能量來自太陽輻射的有①潮汐;②沼氣;③煤炭;④地熱;⑤水能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2019年7月,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礦工在當?shù)氐V區(qū)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海王龍化石(見下圖),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7000萬年前,它與恐龍屬于同一時代,曾經(jīng)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據(jù)此完成4~5題。4.海王龍生存的地質年代是A.古生代B.新生代C.中生代D.元古代5.關于海王龍生存的地質年代,描述正確的是A.地球鐵礦總儲量的60%形成于該地質年代B.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時代D.發(fā)生了喜馬拉雅運動下圖為“我國長江某河段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7題。6.有人說該河段“富”,也有人說該河段“險”,“富”和“險”分別是指A.九省通衢地上懸河B.洞庭湖畔赤壁戰(zhàn)場C.魚米之鄉(xiāng)九曲回腸D.黃金水道險灘密布7.歷史上,此段河道變化頻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勢平坦和流水作用C.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D.地殼變動和人類活動下圖是“河流某段的平面示意圖”,甲、乙、丙、丁是“沿A—B作的河床剖面圖”,箭頭表示水流方向。讀圖完成8~9題。8.甲、乙、丙、丁四圖中,河床形態(tài)和水流狀況正確的是A.甲B.乙C.丙D.丁9.關于該河段的描述,正確的是A.A岸為凸岸,以侵蝕為主B.A岸為凹岸,以堆積為主C.B岸為凸岸,以堆積為主D.B岸為凹岸,以侵蝕為主讀圖,完成10~12題。10.圖中B處形成的地貌名稱是A.沖積扇B.河口三角洲C.河漫灘D.懸崖11.圖中河流堆積物從B處到A處堆積的情況是A.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地堆積B.由B處到A處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礫石C.由B處到A處依次是礫石、黏土、粉砂、粗砂D.由B處到A處依次是礫石、砂、粉砂、黏土12.圖中C處河段河谷形態(tài)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別是A.V字形,流水侵蝕B.V字形,流水沉積C.槽形,流水搬運D.槽形,冰川侵蝕堰塞湖是火山熔巖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使山體巖石崩塌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蓄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質稱為堰塞體,往往不夠穩(wěn)定,易形成垮塌。結合材料和下圖,完成13~15題。13.造成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A.地震B(yǎng).滑坡C.火山噴發(fā)D.洪澇災害14.關于該堰塞湖的形成是否產(chǎn)生了自然災害,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堰塞湖的形成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自然災害B.只有堰塞體發(fā)生垮塌并淹沒下游才屬于自然災害C.只有堰塞體發(fā)生垮塌并對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危害才屬于自然災害D.堰塞湖本身不屬于自然災害,由其產(chǎn)生的洪澇等才屬于自然災害15.當?shù)卣畱獙ρ呷:Φ拇胧?,正確的是A.只需緊急撤離堰塞湖區(qū)所有居民B.利用堰塞湖發(fā)展旅游、航運、發(fā)電等產(chǎn)業(yè)C.加強對堰塞體的監(jiān)測,制訂并執(zhí)行應急方案D.使用大量炸藥完全摧毀堰塞體下圖為一種常年被戈壁風沙吹蝕、磨礪而形成的石頭景觀。據(jù)此完成16~17題。16.形成圖示巖石“千瘡百孔”的獨特外貌主要是由于A.流水的侵蝕作用B.風力的沉積作用C.巖性差異和風力侵蝕D.流水溶積17.某地理興趣小組計劃實地考察該景觀,應選擇前往我國A.西南地區(qū)B.西北地區(qū)C.東北地區(qū)D.華南地區(qū)下圖為我國一雅丹地貌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據(jù)此完成18~19題。18.圖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氣候條件是A.高溫B.干旱C.洪水D.潮濕19.據(jù)圖判斷,圖示地區(qū)的主導風向最可能為A.東北風B.西北風C.正北風D.西南風青藏鐵路錯那湖段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該路段沙害嚴重,石方格沙障是該段主要治沙工程措施之一。如圖為在石方格沙障(石方格高度為10~15cm)作用下的沙面上空風速廓線。讀圖回答20~22題。20.沙面上空風速隨高度變化特征為A.沙面39cm以上高度,各風速隨高度增加急劇遞增B.沙面39cm高度內,各風速隨高度增加變化比較緩慢C.沙面39cm高度內,6m/s風速隨高度遞增最快D.沙面2cm高度內,各風速降低最為明顯21.石方格沙障的主要生態(tài)作用是A.提高植被覆蓋率B.截留水分C.保持水土D.增加地表粗糙度22.該路段采取石方格沙障而未采用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的根本原因是A.土壤貧瘠B.水熱條件差C.投資成本高D.工程量大下圖為“新月型移動沙丘示意圖”。讀下圖,回答23~25題。23.沙丘所在區(qū)域盛行風的風向為A.西北風B.南風C.東南風D.北風24.圖中各區(qū)域的地質作用主要為A.甲—堆積B.乙—侵蝕C.丙—侵蝕D.丁—堆積25.下圖中,表示圖中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圖的是讀“某溶洞景觀示意圖”,完成26~27題。26.溶洞分布最廣泛的省級行政區(qū)為A.河南B.湖南C.江蘇D.貴州27.圖中甲、乙、丙三處分別是A.石柱、石筍、石鐘乳B.石筍、石鐘乳、石柱C.石鐘乳、石筍、石柱D.石鐘乳、石柱、石筍下圖為“某地貌洼坑形成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質狀況示意圖”。讀圖完成28~29題。28.圖示地貌為A.喀斯特地貌B.河流地貌C.風沙地貌D.海岸地貌29.該洼坑形成的一般過程為A.②①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D.④①③②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jù)此完成30~32題。30.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A.向陸地方向推進B.向海洋方向推進C.位置穩(wěn)定D.反復進退31.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A.形成新的貝殼堤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2.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讀“阿爾卑斯山區(qū)某地景觀圖”,完成33~34題。33.形成圖中“U”形谷的主要外力是A.風B.流水C.冰川D.海浪34.形成圖中“U”形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搬運作用B.侵蝕作用C.變質作用D.巖漿活動35.某科考隊在我國野外考察地質地貌景觀。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珍稀的景觀——冰蘑菇(下圖)。冰川表面常常分布一些裂隙,它們將冰川分割成彼此基座相連的小冰塊。在某些地區(qū),陽光照射加深這些裂隙,最后基座完全消失,形成獨立挺拔的冰蘑菇。關于圖中冰蘑菇的敘述,正確的是花崗巖巨礫冰塊A.海拔高、氣溫低、冰川作用強烈B.花崗巖石礫是火山噴發(fā)而成C.圖中冰川的成因主要是緯度高、氣溫低D.圖示地貌主要是風力侵蝕而成第Ⅱ卷(非選擇題共30分)二、綜合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36.下圖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1)從外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現(xiàn)為流水的____________(填侵蝕類型),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2分)(2)乙河段以堆積作用為主的是_______(A岸/B岸),適合建碼頭的是_______(A岸/B岸)。(2分)(3)丙處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發(fā)育于__________________。簡述其形成的過程。(4分)(4)丙所在區(qū)域常常發(fā)育出較大的城市,分析其優(yōu)勢條件。(2分)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河北昌黎黃金海岸是我國海岸沙丘分布最為集中和典型的區(qū)域,有雛形前丘、橫向沙脊、新月形沙丘以及沙丘鏈、海岸沙丘等,沙丘類型多、形態(tài)典型、規(guī)模較大。其中尤其以海岸橫向沙脊在國內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為灤河入海泥沙,海岸橫向沙脊移動與形態(tài)變化的季節(jié)性明顯。(1)該沙脊大體與__________平行,呈____________走向,東坡較________西坡較________。(4分)(2)簡述該沙脊的形成過程。(3分)(3)沙脊顆粒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是從沙脊頂部到底部,沙粒顆粒逐漸_______,說明原因。(3分)38.自然界里有些區(qū)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沒有樹木,卻也成林。下圖為我國四個不同區(qū)域的“非木之林”景觀。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1)描述乙地雅丹地貌景觀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圖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冰川地貌的是____,該地海拔高,空氣________、為________發(fā)源地,________眾多。(4分)(3)與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點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4)甲地為石林景觀,該石林為花崗巖巖體,同丁地石林相比,雖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狀不同。丁地石林巖石的紋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巖石的紋理是橫向水平層理為主,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一種奇特地貌景觀。甲地和丁地石林景觀成因不同,甲地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而丁地主要是由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分)階段檢測(二)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CDBCCCBBDADABACCBB題號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BDDBCBDDCAACBDCBA一、單項選擇題1.C【解析】從資源條件來看,太陽能資源越豐富,就越適宜建太陽能發(fā)電站。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氣相對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且緯度較低,因此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最適宜建太陽能發(fā)電站,C正確;黃土高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等地區(qū)屬于季風區(qū),降水相對較多,云雨天氣比青藏高原多,空氣密度比青藏高原大,因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導致到達地表的太陽能資源相對較少,A、B、D錯誤。2.D【解析】青藏高原前后兩天太陽輻射量有明顯差異,但該地前后兩天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不會變化,不會導致太陽輻射量出現(xiàn)明顯差異,A、B、C錯誤;最可能是前后兩天天氣狀況發(fā)生明顯變化導致太陽輻射量有明顯差異,D正確。3.B【解析】潮汐能是天體引力形成的,其能源的形成與太陽輻射無關,①錯誤;地熱能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巖漿活動,因此其能源的形成與太陽輻射無關,④錯誤;煤炭、石油是地質時期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因此其能源的形成與太陽輻射有關,③正確;沼氣屬于生物能,為有機物發(fā)酵而產(chǎn)生的能源,水能是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中水的流動與下落而產(chǎn)生的勢能,其歸根結底屬于來自于太陽輻射的能源,②⑤正確。選B。4.C【解析】材料中海王龍生活在7000萬年前,與恐龍屬于同一時代,恐龍在中生代盛行,因此海王龍生存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C正確。5.C【解析】海王龍生存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C正確;地球的鐵礦等金屬礦成礦時期是前寒武紀,A錯誤;早古生代是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B錯誤;新生代發(fā)生了喜馬拉雅運動,D錯誤。6.C【解析】根據(jù)題目提示以及圖示,可以判斷出該河段是長江的荊江段。荊江段有兩大特征,一是該河段為“地上懸河”,二是該河段河道彎曲。荊江段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水網(wǎng)密集,是“魚米之鄉(xiāng)”;該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險。7.B【解析】歷史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小,排除C、D;長江流出三峽后,進入長江中游平原地區(qū),水流速度變慢,泥沙大量堆積,形成“地上懸河”,河道易發(fā)生變化。8.B【解析】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嚴重,與半球無關。侵蝕嚴重,河床較陡,另一岸坡度減緩,則B岸侵蝕,河床較陡,排除C、D;橫向環(huán)流水流向下,侵蝕作用強,B正確。9.D【解析】A岸為凸岸,以堆積為主;B岸為凹岸,以侵蝕為主,D正確。10.A【解析】圖中B處位于河流流出山口處,由于地勢變平坦,河道變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扇。11.D【解析】圖中河流從B處到A處是從上游到下游的過程,在河流的沉積過程中,顆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積,顆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積,因此,由B處到A處依次是顆粒由大到小的礫石、砂、粉砂、黏土的分布。12.A【解析】圖中C處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蝕作用,河谷呈“V”字形。13.B【解析】讀圖中的等高線可知,堰塞體形成以前西側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而形成以后,坡度變緩,這表明西側發(fā)生了滑坡,形成了堰塞體,B正確。14.A【解析】讀圖可知,堰塞湖形成以后,已淹沒了村莊,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帶來損失,形成了自然災害,A正確。15.C【解析】堰塞體往往不夠穩(wěn)定,易形成垮塌,不宜利用堰塞湖發(fā)展旅游、航運、發(fā)電等產(chǎn)業(yè);應緊急撤離圖示地區(qū)所有居民;使用大量炸藥完全摧毀堰塞體,會形成洪澇災害;所以只有加強對堰塞體的監(jiān)測,制定并執(zhí)行應急方案,才能減輕損失,C正確。16.C【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景觀是“被戈壁風沙吹蝕、磨礪而形成”,結合景觀圖可以推斷出,該巖石外貌成因是巖性差異和風力侵蝕。17.B【解析】我國西北地區(qū)為溫帶大陸氣候,降水稀少,物理風化明顯,且靠近冬季風源地,因此多大風,風力(侵蝕)作用表現(xiàn)顯著,因此地理興趣小組計劃實地考察該景觀,應選擇前往我國西北地區(qū)。18.B【解析】雅丹地貌現(xiàn)泛指干燥地區(qū)的一種風蝕地貌,圖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氣候條件是干旱,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都是干旱地區(qū)風力侵蝕的結果,B正確。19.B【解析】圖中指向標指向北方,結合圖中指向標判斷,雅丹地貌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是西北—東南走向,寬淺溝槽、背鰭形壟脊是風力侵蝕的結果,其走向應該和主導風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qū),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主導風向是西北風,因此圖示地區(qū)的主導風向最可能為西北風,B正確。20.D【解析】根據(jù)圖示,沙面39cm以上高度,各風速隨高度增加變化較小;沙面39cm高度內,各風速隨高度增加變化較大;沙面39cm高度內,11m/s風速隨高度遞增最快;沙面2cm高度內,各風速降低最為明顯,D正確。21.D【解析】該區(qū)域位于青藏高原上,水分及熱量條件差,植被少,凍土廣布,風力大,表士受風沙危害重,故該地石方格沙障的主要生態(tài)作用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減輕風沙危害,D正確。22.B【解析】植物需要水熱條件才能成活,而該路段采取石方格沙障而未采用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的根本原因是該路段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居于內陸,降水少,水熱條件差,植被生長條件苛刻,存活率低,B正確。23.C【解析】沙丘所在地的盛行風的風向較為固定,沙丘的迎風坡一般都較緩,背風坡較陡。據(jù)此結合圖示的指向標分析可知,該沙丘所在區(qū)域盛行風的風向為東南風,C正確。24.B【解析】結合上題可知,形成該沙丘的主風向為東南風,圖中的甲乙位于東南風的迎風地帶,以侵蝕作用為主,A錯誤,B正確;丙位于背風坡,以堆積作用為主,C錯誤;丁處于新月形沙丘的背風地帶的翼部,處于向內渦流經(jīng)過地帶,以搬運、吹蝕作用為主,D錯誤。25.D【解析】新月形沙丘是移動沙丘,排除A、B;甲到丁的剖面實際上是指從新月形沙丘的迎風地帶到背風地帶的剖面,該類沙丘迎風坡緩、背風坡陡,頂部最陡。盛行風攜帶沙源遇到灌叢等阻礙物時會堆積,故沙源會在風力遇阻前緣最先堆積,符合此形成規(guī)律的剖面是D圖。26.D【解析】溶洞屬于喀斯特地貌,而這種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貴高原地區(qū),D正確。27.C【解析】甲處為石鐘乳、乙處為石筍、丙處為石柱,C正確。28.A【解析】讀圖可知,該地有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可以判斷為喀斯特地貌,A正確。29.A【解析】由上題可知,該地貌為喀斯特地貌??λ固赝菘邮呛窈竦氖?guī)r層被流水溶蝕加劇的過程。觀察四幅圖,圖①和圖②中均有地下溶洞,區(qū)別在于圖①中的溶洞受溶蝕進一步擴大,且裂隙進一步發(fā)育,落水洞連通溶洞頂部,故先②后①;圖③和圖④中溶洞頂部均塌陷,應發(fā)生在溶洞進一步擴大、落水洞發(fā)育之后;再區(qū)別圖③和圖④,圖④中溶洞空間更大,且頂部受風化侵蝕,巖石剝落,故先③后④。綜上所述,喀斯特洼坑的形成過程是②①③④,A正確。30.C【解析】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