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考試試題(C)參考答案_第1頁
地震勘探原理考試試題(C)參考答案_第2頁
地震勘探原理考試試題(C)參考答案_第3頁
地震勘探原理考試試題(C)參考答案_第4頁
地震勘探原理考試試題(C)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解釋下列名詞

1、反射波:由震源出發(fā)向外傳播,經波阻抗界面反射到達接收點的波叫做反射

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來解決所提出的地質任務的波為有效波或信號,如在進行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時,反射縱波為有效波。

3、干擾波:所有妨礙認辯、追蹤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屬于干擾波范疇。

4、多次波:從震源出發(fā),到達接收點時,在地下界面之間發(fā)生了一次以上反射

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一折射波、折射一反射波和擾射一反射波等等統(tǒng)稱為多

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和地震勘

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擊等)產生振動,研究振動在地下介質中

—的傳播規(guī)律,進一步查明—地下—地質構造和有用礦藏的一種―物探

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折射波地震法、反射波地震法和

透射波—地震法三種.用于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主要是—反射波地震法,

其它兩方法用的較少.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地表產生振動,振動在地下—

介質—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達地表時,引起地表的—振動.檢波器把地表的—振動

轉換成—電信號通過電纜把電振動輸送到數(shù)字地震儀器里,記錄在

磁帶上的,這就成為數(shù)字磁帶—地震記錄.

6.對數(shù)字磁帶地震記錄,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地震資料處理_____,得到各

種時間剖面,再對時間剖面進行地震資料解釋,做出地震—構造圖

,并提出_____井位______進行鉆探,這樣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

作.

7.根據炮點—檢波點和地下反射點三者之間的關系,要—連續(xù)追蹤

反射波,炮點和接收點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_______關系.這種

關系稱為—觀測系統(tǒng).

8.根據炮點和接收點的相對位置,地震測線分為—縱測線—和非縱測線

兩大類.

9.地震波屬于—彈性波波的一種,振動只有在彈性—介質中,才能

傳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選擇題

1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B.反射波.就是有效波.

2共反射點記錄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A.一個點.

3在同一反射界面條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A.傳播時間長。

4.對共反射點道集記錄,經過動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傳播時間,都校正成

A反射時間.A.垂直

5水平迭加能使多次波受到壓制,反射波得到B.增強.

四、簡答題

1、什么是多次覆蓋?

對被追蹤的界面進行多次觀測的野外工作方法稱為多次覆蓋。

2、什么是多次波記錄?

從震源出發(fā),到達接收點時,在地下界面之間發(fā)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

射波、反射一折射波、折射一反射波和擾射一反射波等等統(tǒng)稱為多次波。

3、什么是反射定律?

反射線位于入射面和界面法線組成的法平面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什么是時距曲線?

時距曲線是表示地震波的傳播時間t和炮點與檢波點之間的距離x的關系曲線。

五、計算題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質的速度為3000米/秒.從水平疊加剖面上知其反

射時間為2.25秒,試問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解:H=t21V=21*3000*2.25=3375(米)

2、計算波阻抗Z

知:砂巖速度V=3500m/s,密度p=2.7g/cm的立方.

求:Z=?

解:z=pV=3500*100*2.7=945000(克/秒.厘米2)

六、海洋地震勘探中主要有哪些干擾波,有一些什么特點?

你覺得應該怎樣消除它們?

主要干擾波:

側反射:在地震作業(yè)海域中,如果側線一側或兩側有海底潛山暗礁等,震源激發(fā)

的波傳播到這些物體上,就會形成側反射。一般影響深層記錄,是一種規(guī)則干擾

波。一般采用水平疊加、偏移歸位等壓制。

氣槍自激:在初至波前或后的某一時刻又出現(xiàn)一個或多個初至波。一旦發(fā)現(xiàn)氣槍

自激現(xiàn)象,必須停止放炮,收回搶陣進行檢修。

重復沖擊(氣泡效應):重復沖擊在地震記錄上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在初至波以后

一定時間內,再次出現(xiàn)與初至波的視速度及方向相同的振動。重復沖擊的特點是

波的視速度與一次波相同,使后來的正常反射受到干擾。克服氣泡效應的方法是

將震源沉放淺一些以及采用氣槍組合。

底波:在海底淤泥底面產生的類似于面波形狀;具有低速、低頻,橫向衰減慢、

延續(xù)時間長。交混回響與鳴震:這類干擾波是在海水層內發(fā)生的多次波,一般

采用反褶積濾波壓制的方法進行消除。

虛反射:氣槍震源被沉放于海水中的一定的深度激發(fā),有一部分能量直接向上傳

播到海面,然后再向下反射,遇到反射界面再反射回來的干擾波被稱為虛反射。

一般在記錄上看似多相位的一個反射波,用反褶積方法消除。

多次波;當反射波傳播到海面時,由于海面是一個波阻抗差別很明顯的界面,反

射波又從這個界面反射向下傳播,當遇到反射界面時,又可以再次發(fā)生反射返回

海面,這種波稱為多次波。

還有一些無規(guī)則的干擾,包括:大船的干擾,水波的干擾,臨隊的干擾,海底障

礙物,水鳥噪音,生物噪音等??梢酝ㄟ^組合檢波器和多次疊加來壓制這類干擾

波。

試說明下圖是何地震記錄,你能指出圖中的一次波和多次波嗎?

下圖為單邊放炮地震記錄。②為一次波,③和④,⑥,⑦為多次波

二、填空題

1.物體在作用下,彈性體在力的作用下所發(fā)生的一形狀

或—體積的變化,就叫做彈性_______形變,

2.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了—形變,若去掉外力以后,物體仍舊

保持________

其受外力時的形狀,這樣的特性稱為—塑性_______.這種物體稱為______塑性

體.3.彈性和塑性是物質具有兩種互相—轉換的特性,

自然界大多數(shù)物質都

—同時具有這兩種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產生____彈性_________

形變.也產生

_____塑性_________形變,

4.彈性和塑性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現(xiàn)為彈性_________形變或

______塑性________

形變.這取決于物質本身的物理性質物質,作用其上的外力—大小

作用力延續(xù)時間的長短,變化快慢,以及物體所處

_____溫度、壓力等外界條件.

5.地震波遇到巖層分界面時主要產生兩種波是—瑞雷波和—拉夫波一

6.一個諧振動是由一振幅、頻率和—初相位________

三個量確定的改變其中的任一個量,振動波形都會發(fā)生改變.

7.描述濾波器的特性有兩種方式,在時間域用—時域響應描述濾

波器的特性;在頻率域,則用―頻域響應描述濾波器的特性.

8.由時間域函數(shù)到頻率域的變換稱為傅里葉正變換___________由頻率

域到時間域的變換稱為傅里葉負變換.

9.濾波器的輸出信號,等于濾波器的時域和

sinc的褶積,

10.理想低通濾波器,適用無—低頻干擾,而高

頻干擾較嚴重的地區(qū).

11.如果反射波的頻譜S(f)和干擾波的頻譜N(f)是分離的

即當S(f)wo時,貝ijN(f)=0;當S(f)=0時則N(f)不等于0,

這時可采用頻率濾波的方法.要求濾波器的頻率響應H(f),在反射波

—的頻譜分布區(qū)為1,而在干擾波的分布區(qū)為零.

即:X(t)一X(f)=S(f)+N(f),X人(f)=X(f>H(f)=S(f).

12.地震測線分為—縱測線和非縱測線兩大類.

13.炮點和接收點在同一條直線上的測線叫縱測線;炮點和

接點不在同

一條直線上的測線叫非縱測線.

14.地震勘探中,一般在用炮井時,炸藥埋藏應在潛水面___以下,盡量

避開

松軟地層,以保證能量損失小些.

15.在布置測線時,一般主測線應___垂直_____構成走向;聯(lián)絡線應—平行

構造起向.

16.野外隊施工,可一般要進行工區(qū)踏勘,潛水面______調

查,干擾波—調查和野外施工設計.

17.野外記錄中最常見的規(guī)則干擾波為________面波—.由于其衰減很快,所

以一般采用偏移距或采用組合來壓制.

18.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時通過_____________將轉變?yōu)?/p>

.檢波器;機械振動;電振動

19.三維地震勘探工中沿構造走向布置的測線稱為—聯(lián)絡測線測線垂直于

造走向的測線稱為—主測線.

20.地震波在石油中傳播速度為_1070M/S至

1320—M/S;在石灰?guī)r中傳播

速度為2500M/S至___6000M/S.

21.地震波的速度與孔隙度成反比;同種性質的巖石,孔隙度越大

地震波

速度越_______小反之則越_大.

22.描述地震波速度與巖石孔隙度經驗公式是時間平均方程.公式

1/V=(1-①)/Vr+①/Vf.式中V是地震波速度Vf是孔隙中—填

充物速度①是巖石—孔隙度.

23.地震波在巖石中傳播速度與巖石的孔隙度成—反—比例;與巖石的密度

成正比.

24.巖石孔隙中充滿水的時的速度大于—充滿油時的速度,充滿油時的

速度大于—充滿氣時的速度.

25.地震波速度,一般隨地層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隨地層壓力的增大而

增大—.

26.巖石年代越老,其速度越_______大,反之則小.

27.在速度譜上拾取的速度是一疊加速度在時一深轉換尺上讀取

的速度是

平均速度.

28.分析疊加速度譜拾取—均放根速度速度,主要的是便于____疊

偏剖面___和水平疊加.

29.用VSP測井能得到的速度資料包括和

_________________資料,

30.一般進行時深轉換采用的速度為平均速度.研究地

層物性參數(shù)變化需采用層速度.

3L用于計算動校正量的速度稱為____疊加速度速度,它經過傾

角校正后即得

到均放根速度.

32.當反射界面有傾角時,記錄點與反射點—位置有偏移,—偏移

的大與反射界

面的埋藏深度及界面傾角有關.

33.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記錄點與反射點偏移越—大—,界面傾角越大,移越

一大.

34.地震時間剖面分為兩大類,一為水平迭移時間剖面,一為一

迭加偏移時間剖面.

35.在水平迭加時間剖面上,斷層表現(xiàn)為"層斷波不斷",因為—

繞射波產生.

36.經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并將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應的共中心點

點位置,

就構成了該測線的水平迭加時間剖面.

三、選擇題

1.連續(xù)介質中,常見的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深度Z關系是A

A)V=Vo(l+pZ)

2.連續(xù)介質地震波射線為B

A)直線B)曲射線C)雙曲線D)拋物線

3.費馬原理認為,地震波沿B

A)最大路徑傳播B)最小路徑傳播C)二次拋物線路徑傳播D)雙曲線路徑

傳播

4.物理地震學認為,地震波是C

A)一條條射線B)沿射線路徑在介質中傳播C)一種波動D)面波

5.地震波縱波的傳播方向與質點的振動方向(C)

A)垂直B)一致C)相同D)相反

6.波的傳播方向上,單位長度內的波長數(shù)目,叫做(C)

A)波長B)周期C)波數(shù)

7.一個地震信號,?用它的振幅值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表示出來這種表示叫做()表

示.C

A)波數(shù)域B)頻率域C)時間域

8.數(shù)字濾波有兩個特點一是(B),二是有限性.

A)連續(xù)性B)離散理C)可控性

9.用反子波和地震記錄作褶積,就得到(B).

A)波阻抗B)地震子波C)反射系數(shù)

10.野外記錄中最先到達接收點的波稱為(A)

A)直達波B)有效波C)透射波

11.水平疊加能使(A).

A)反射波能量增強B)多次波能量增強C)干擾波能量增強D)面波能量

增強

12.由炮點傳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檢波點這樣的波稱為(C).

A)繞射波B)層間多次波C)虛反射波

13.動校正利用的速度為C

A)平均速度B)層速度C)疊加速度D)均方根速度

14.疊加速度(A)均方根速度.

A)大于或等于B)小于C)等于

15.疊加速度轉化為均方根速必須進行(C).

A)動校正B)靜校正C)傾角校正

16.平均速度把地層假設成為(C)

A)均勻介質B)連續(xù)介質C)水平介質

17.用初至波和續(xù)至波研究地層的速度,界面巖性含油氣情況的測井稱為

(A)

A)VSP測井B)微地震測井C)聲速波井

18.回轉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時間剖面上表現(xiàn)為(A)

A)一段凹反射同相軸B)一個點C)一段凸反射同相軸D)一段直反射同相

19.當?shù)叵陆缑嬗袃A角時.水平疊加存在著反射層的(B)問題.

A)疊加B)偏移C)干涉

20.為了解決水平疊加存在的問題,可進行(B)處理

A)偏移歸位B)動校正C)相干加強

21.在偏移歸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這時歸位后,反射層深度變淺傾

角變緩界面位置(B)

A)向下傾方向位移B)向上傾方向位置C)不變

四、簡答題與計算題

1直達波的時距曲線方程和特點?

時距曲線方程:t=X/V

特點:直線方程

2均勻介質共中心點時距曲線的特點?

A.是一雙曲線Hyperbola(以X=0,t坐標對稱);

B.曲線頂點坐標(X=0,t=2.h/v),也是極小點tmin=2.h/v;

C.tO特征點,他是在t軸上的截距,t0=2.h/v,又稱回聲時間,自激自收時間,界面

法線的雙程旅行時,h=tO.V/2,可確定炮點處界面法線的深度;

D.雙曲線以1=*/丫為漸近線,直達波是反射波的漸近線,(直達波總是先到達接收

點);

E.時距曲線對應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3水平層狀介質共反射點時距曲線方程及特點?

時距曲線方程t=(X2+4.H2)l/2/V,t2=tO2+X2/V2,tO=2.H/V

(lo雙曲線;(2。深層反射界面的時距曲線比淺層反射界面的時距曲線要緩。

4假設聲波、面波、直達縱波沿界面?zhèn)鞑サ囊曀俣确謩e為350>700>1400(m/s),

試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它們的時距曲線。

5什么是惠更斯原理?

前進的波前成上每一點都可以看作一個二次的震(波)源,且后一時刻的波前面就

是基于前一時刻的波前面所激發(fā)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絡面。

(1)在已知波前面(等時面)上的每一個點都可視為獨立的、新的子波源;

(2)每個子波源都向各方向發(fā)出新的子波,子波以所處的波速傳播;

(3)最近的下一時刻的這些子波的包絡面或包絡線便是該時刻的波前面。

6什么是費瑪原理?

費馬原理又稱射線原理或最小時間原理,他指出地震波總是沿地震射線傳播,以

保證波到達某點所用的旅行時間最少。這條路徑正是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徑,即射

線路徑。

7什么是反射定律?

①反射線、入射線分居法線的兩側;②反射線位于入射面內;③反射角引等于入

射角e;

④反射線、入射線和法線所構成的的平面為射線平面,垂直與界面。

8什么是折射波的始點和盲區(qū)?

由于折射波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在地表某個區(qū)段觀測不到折射波,這個區(qū)段

稱為折射波的盲區(qū)。

9什么是視速度?

當波的傳播方向與觀測方向不一致(夾角8)時,觀測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

度V,而是視速度Va。即波沿測線方向傳播速度。

10均勻介質地震波的波前和射線方程?

假設地下巖層是均勻的,即波傳播的速度V為常數(shù).這時地震波的波前方程為X

的平方加上Z的平方等于V的平方乘于t的平方它是以t為參數(shù),以震源。點

為圓心的同心圓簇.地震波的射線方程為:Z=XtgaO,式中a0叫出射角.它是

以a0為參數(shù),從震源。點出發(fā)的放射狀直線.

11直達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關系?

在地面上可觀測到同一界面的折射波和反射波,它們的關系為

1)在炮點附近,觀測不到折射波,只能觀測到直達波和反射波,而且直達波比

反射波先到達各個接收點.

2)在遠離炮點處,即在折射波的盲區(qū)以外,才能觀測到折射波,而且折射波比

反射波先到達各個接收點.

3)折射波與反射波在折射波的始點相遇,過始點以后彼此才分開.

12寫出地震平面波傳播中地震視波長與地震真波長的關系(圖示注明變量含義),

地震視速度與地震真速度的關系,地震速度與波長及頻率的關系。

震視速度與地震真速度的關系:

設一平面波以角入射到測線上,tl時刻波前到達S1點,波前位置為S1D,

tl+At時刻波前到達S2點,波前位置為S2t2,

△X/V*=AS/V=At

所有V*=V.AX/AS=V/sin(p

視速度〉真速度

13試敘述縱波和橫波的傳播特點。

按照波動所能傳播的空間范圍來區(qū)分,地震波可以分為縱波和橫波??v波的質點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傳播速度最快。橫波的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

方向垂直,速度比縱波慢。

14從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機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反射波的條件是:上、下介質界面必須是一個波阻抗界面,即波阻抗差不為零。形

成折射波的條件:

1)下面介質的波速要大于所有上面介質的波速

2)入射角是以臨界角i入射

15.多次覆蓋觀測系統(tǒng)如何設置及綜合平面圖的畫法(書上)。

24道接收,單邊放炮,偏移距為一個道間距,每放一炮,排列和炮點向前移動二個

道間距。這樣就可組成一個六次覆蓋觀測系統(tǒng)。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試卷一

一.名詞解釋(30分,每題3分)

1.觀測系統(tǒng):地震勘探中的觀測系統(tǒng)是指地震波的激發(fā)點與接收點的相互位置

關系。

2.振動曲線:一個質點在振動過程中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稱為振動曲線。

3.分辨率:兩個波可以分辨開的最小距離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鄰界角入射到介質分界面時,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

界面滑行,引起上層介質震動而傳到地表,這種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層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來自深層的

反射波,這種現(xiàn)象叫做屏蔽效應。(如果高速層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長,則無屏蔽

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越大,則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稱屏蔽作

用越厲害。

6.波阻抗:介質傳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與介質密度的乘積(Z=Vp)。

7.頻譜:一個復雜的振動信號,可以看成由許多簡諧分量疊加而成,那許多簡

諧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頻率和初相,就叫做復雜振動的頻譜。

8.尼奎斯特頻率:是指采樣率不會出現(xiàn)假頻的最高頻率,它等于采樣頻率的一

半,也稱為折疊頻率。大于尼奎斯特頻率的頻率也以較低頻的假頻出現(xiàn)。

9.視速度:沿檢波器排列所見的波列上被記錄的速度。時距曲線斜率的倒數(shù)。

10.反射系數(shù):反射波的振幅與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

二.填空題(20分,每空1分)

1、請用中文寫出以下英文縮寫術語的意思:3c3D三分量三維;

AVO振幅隨偏移距的變化。

3.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時通過_____________將轉變?yōu)?/p>

.檢波器;機械振動;電振動

4.二維觀測系統(tǒng)確定后,改變炮點間隔,會使覆蓋次數(shù)發(fā)生變化。

5.沿排列的CMP點距為1/2道距。

6.通常,寬方位角觀測系統(tǒng)的定義是:當橫、縱比大于0.5時,為寬方位角觀測

系統(tǒng)。

7.線束狀三維勘探中,子區(qū)是指兩條相鄰的震源線和兩條相鄰的接收

線所確定的區(qū)域。

8.三維地震勘探工中沿構造走向布置的測線稱為聯(lián)絡測線垂直于構造

走向的測線稱為____主測線—o

9.反射系數(shù)的大小取決于—界面上下—地層的一波阻抗差異的大小。

10.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為水平(橫向)分辨率和垂直(縱向)

分辨率。

11.在行業(yè)標準中規(guī)定,覆蓋次數(shù)漸減帶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徑和最大炮檢

距的1/5(或20%)

三.計算題(10分)

1.計算下圖中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

pl=2.5g/cm3vl=3000m/s

p2=3g/cm3v2=5000m/s

R=(p2v2-plvl)/(p2v2+plvl)

=(5000*3-3000*2.5)/(5000*3+3000*2.5)

=0.33

2.雙井組合激發(fā)時,如單井藥量為8kg,要使組合爆炸得到良好的效果,兩口

井的距離應不低于多少米?

D=3Ql/3=3*81/3=6m

四.問答題(40分)

1.形成地震反射波必要條件是什么?

各層介質之間有波阻抗的差異。

2.什么是組合檢波,它在地震勘探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將多個檢波器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在一起接收地震波,稱為組合檢波。

組合檢波在地震勘探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干擾波與有效波的傳播方向不同和統(tǒng)

計效應來壓制干擾波的一種有效方法。檢波器組合可以壓制與有效波方向上有差

別的干擾波,首先檢波器組合可以使信號增強,但有效波增強幅度大,干擾波相對

得到壓制。其次,檢波器組合可以使通放帶變窄,則相應壓制帶就變寬了,所以說可

以壓制方向存在差別的干擾波。

3.低速帶對地震波有哪些影響?

低速帶的存在對地震波能量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和產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

行時顯著增大。

低速帶厚度、速度都會沿測線方向改變,導致反射波時距曲線形狀畸變,使地下

構造形態(tài)受到歪曲。

低速帶底部有明顯的速度突變,使地震射線劇烈彎曲。

4.什么叫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

率指用地震記錄沿垂直方向能夠分辨的最薄地層的厚度。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

分辨率主要方法:選擇合適激發(fā)和接收條件,設計合適的觀測系統(tǒng),提高地震波

主頻和頻帶寬度;在資料處理中采用反褶積等方法,壓縮地震子波延續(xù)時間。采

用橫波勘探也可以提高垂向分辨率。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試卷二

一.名詞解釋(30分,每題3分)

1.波前:地震波從爆炸點開始向地下均勻介質中各方向傳播時,在某一時刻把

空間中把所有剛剛開始振動的點連成曲面,則該曲面稱為該時刻的波前。

2.主頻:頻譜曲線極大值所對應的頻率,也就是一般說的地震脈沖的主頻率。

3.臨界角:使折射線正好沿兩介質的接觸面?zhèn)鞑r的入射角。

4.橫向分辨率:為沿水平方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質體的寬度。

5.惠更斯原理:介質中波所傳到的各點,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

6.繞射波: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如遇到一些巖性的突變點,這些突變點就會成

為新震源,再次發(fā)出球面波,想四周傳播,這就叫繞射波。

7.多次覆蓋:對被追蹤的界面進行多次觀測.

8.取樣(采樣)定理:頻帶有限函數(shù)可以用對它等間隔取樣的一組離散值近似

表示,取樣數(shù)對最高頻率每周期不能少于2個。

9.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中傳播遵循時間最短原理。

10.S波:在傳播過程中質點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

二.填空題(20分,每空1分)

1.請用中文寫出以下英文縮寫術語的意思:AVA振幅隨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

變化;CMP共反射面元(共中心點)。

2.幾何地震學的觀點認為:地震波是沿最短時間路徑在介質中傳播,傳播過程

中將遵循費馬原理。

3.線束狀三維觀測時,總覆蓋次數(shù)等于橫線方向覆蓋次數(shù),最低不少于最佳品

質二維覆蓋次數(shù)的2/30

4.列舉出地震記錄中常出現(xiàn)的五種干擾波環(huán)境噪聲、面波、聲波、折射

波、側面波等。

5.三維勘探設計中,可獲得反射資料的三個區(qū)帶為覆蓋次數(shù)漸減帶、偏移孔

徑區(qū)帶和可用解釋資料區(qū)帶。

6.在勘探目標深度確定和裝備允許的前提下,最大炮檢距(Xmax)主要由速

度分析精度需求和動校拉伸要求確定。

7、根據炮點和接收點的相對位置,地震測線分為非縱測線和縱測線兩類。

8、一個諧振動是由—振幅_、一頻率_和—初相位—三個量確定的,改變其中

的任一量,振動波形都會發(fā)生變化

三.計算題(10分)

1.二維地震采集,雙邊放炮,接收道為N=480道,覆蓋次數(shù)n=80次,無障

礙情況下,炮點間隔是多少道?

D=NS/2n=480*2/(2*80)=3

2.某反射界面,上覆地層波速為3000m/So下伏地層波速為6000m/s,求此

界面的臨界角。

sin6=vl/v2=3000/6000=0.5

e=3oo

四.問答題(40分)

1.淺層的反射波時距曲線和深層的反射波時距曲線彎曲程度有差異,為什么?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則視速度越大,即時距曲線越平緩。

2.激發(fā)介質性質對激發(fā)效果有什么影響?

在低速疏松巖石中激發(fā)時,能量被大量吸收,產生的振動頻率低、能量弱;在堅

硬巖石中激發(fā)所得到的振動頻率偏高;應選用可塑性巖層,在膠泥、泥巖中激發(fā)

得到的振動頻率比較適中。

3.組合對隨機干擾的壓制效果如何?

檢波器組合可以壓制隨機干擾,提高信噪比。當組內各檢波器之間的距離大于該

地區(qū)隨機干擾的相關半徑時,用m個檢波器組合后,其信噪比增大m倍。

4.什么地質條件下容易產生地震繞射波,用什么辦法可以消除它?答地震波在

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層巖性的突變點(如短程的斷棱,地層尖滅點,

不整合面的突起點等),這些突變點會變成新的震源,再次發(fā)出球面波,向四周

傳播,這種波稱為繞射波。

通過偏移疊加處理,可以有效地收斂繞射波。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試卷三

一.名詞解釋(30分,每題3分)

1.直達波:從震源直接沿測線傳播的波,沒有遇到分界面。

2.時距曲線:波從震源出發(fā),傳播到測線上各觀測點的傳播時間t同觀測點相對

于激發(fā)點的距離x之間的關系。

3.反射定律:入射波與反射波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條件為:上下界

面波阻抗存在差異,入射波與反射波類型相同。

4.虛反射:地震波從爆炸點向上傳播,然后又在風化層底面或地面向下反射的

能量。

5.均方根速度:把層狀介質反射波時距曲線近似地當作均勻介質的雙曲線型時

距曲線求出的速度。也就是把各層的速度值的平方按時間加權平均,再取平方根。

6.廣角反射:入射角接近或大于臨界角的反射。在接近于臨界角時,反射系數(shù)

可以具有較大的數(shù)值。

7.非縱排列:反射法的一種布置方法,炮點與檢波線不在一條線上,離開排列

有較大距離。也叫非縱排列。

8.倍頻程:頻率之比為2(或1/2)的兩頻率之間的間隔。

9.低速帶: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圍內,地震波傳播速度比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